七年級地理《印度》說課稿

    時間:2022-11-07 08:42:29 地理說課稿 我要投稿

    七年級地理《印度》說課稿

      作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時常需要編寫說課稿,認真擬定說課稿,那么優秀的說課稿是什么樣的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七年級地理《印度》說課稿,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七年級地理《印度》說課稿

    七年級地理《印度》說課稿1

      各位評委、各位老師,大家好!

      今天我說的課題是《水旱災害印度農業》,這一課題選自人教版的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地理》七年級下冊的第七章第三節《印度》,適用于七年級學生學習使用。

      一、分析教材

      本節教材屬于世界地理分區部分。印度是南亞面積最大、人口最多、自然條件最具有代表性的國家。本課題教材內容是在學生了解了印度的地形與人口的基礎上,結合學生已有的氣候知識,來分析水旱災害頻繁與西南季風的關系;接著講述了印度農業生產的巨大變化,教材還安排了南亞季風圖與印度年降水量、農作物及礦產分布圖以及三處學生課堂活動內容,進一步培養學生綜合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本節其用意在于使學生避免死記硬背,而是能夠利用地理材料探究印度水旱災害頻繁的原因、理解工農業生產布局的原理等,從而提高學習能力。教材的這種安排,也從農業發展與人口壓力、農作物的分布與自然條件的關系、工業生產布局與原料產地的關系等方面體現了環境──資源──人口這一主線,正確地闡明了人地關系。

      二、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認識地形、氣候與農業生產的關系,理解有關人地關系、生產布局的基本知識。

      能力目標:達到能夠利用孟買氣溫、降水統計圖說出熱帶季風氣候的特征,理解南亞季風與水旱災害的關系。

      情感目標:通過對治理印度水旱的討論,激發學生了解自然,適應自然的情感,培養人地關系協調發展觀。

      教學重點難點我是這樣確定的:根據教學大綱及教學目標要求,確定印度水旱災害與西南季風的關系為教學重點,印度的農作物分布與地形和降水量的關系既是教學重點亦為教學難點,因為學生綜合分析事物的能力較差,分析事物缺乏全面性,故確定印度的農作物分布與地形和降水量的關系為教學難點。

      綜上所述,我把本課教學設計成一課時,關于印度的水旱災害首先通過媒體報道,讓學生從感性上認識災害的無情,接著通過多媒體輔助教學,小組討論分析南亞季風對降水的影響。關于印度農業部分,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通過課件演示,形象直觀的對比印度的年降水量與農業帶的分布等,突破教學重難點。

      在教學方法上,我通過多媒體輔助教學,使教學演示與講解更為直觀,符合學生的認識規律。主要通過讀圖分析法、對比分析法,充分利用課本所提供的練習和資料,培養學生綜合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

      讓學生通過自讀課文、分組討論,探究印度水旱災害頻繁的原因,理解工農業生產布局的原理等,從而提高學習能力。

      三、教學方法

      1.分組討論法:教師提出問題,引導學生讀書讀圖,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促使學生積極思考,變學會為會學;

      2.分析講解法:對地理原理和難點,教師運用多媒體及圖、表輔助,分析講解,予以突破。

      3.比較教學法:通過與已知的地理知識的縱向、橫向比較,開拓學生的思維,加深對知識的理解與鞏固。

      四、教學過程

      前測

      復習印度人口特點及印度的地形特點。

      接著請學生自讀課文“水旱災害頻繁”,說說印度氣候有何特點?板書。這一部分內容不多,目的是為了促使學生積極思考,使學生由學會轉向會學轉變。

      下面師生共同總結:印度大部分地區屬于熱帶季風氣候。受季風的影響,年降水量極不穩定,有的年份多,有的年份少,水旱災害頻繁。

      多媒體展示印度的水旱災害,利用圖片與新聞,讓學生從感性上認識自然災害的無情,激發同情心。

      水旱給印度人民的生產和生活帶來了很大影響。為了抵御水旱災害,印度人民是怎樣抵御自然災害的?

      師生總結:印度人民修建了很多水利工程,例如,北部恒河、印度河流域規模龐大的灌溉系統,南部的防旱貯水池等。

      但是面對嚴重的水旱災害,印度現有的水利工程依然顯得有些不足。是什么因素導致印度水旱災害頻繁呢?下面我們一起來分析一下。

      讀課本37頁孟買年內各月氣溫和降水量圖,分析一下受熱帶季風影響,印度的雨集中在幾月份?旱季又集中在幾月份?

      那旱季與雨季的降水量,最多的月份和最少的月份相比要差多少?

      請同學們前后桌一組,結合你的生活實際討論一下,雨季來臨時會是一翻什么樣的景象?到了旱季農田里又會是一幅什么樣的景象呢?

      那是什么原因造成如此頻繁的水旱災害呢?

      請同學們讀南亞季風圖,比較分析1月、7月盛行風向有什么不同?西南季風對印度的降水有何影響?完成38頁的表,以說明印度的水旱災害與西南風變化的關系。

      多媒體輔助教學,師生共同總結。

      我國也是季風氣候,同樣也是一個水旱災害頻發的國家,請結合我國的國情,討論該如何治理印度的水旱災害?

      大修水利工程,引導從我國的南水北調工程借鑒經驗。

      師生小結

      印度以熱帶季風氣候為主,降水季節變化大。季風活動不穩定,造成水、旱災害頻繁,影響了農業的`發展。

      轉承到印度的農業

      由于水旱災害頻繁,生產技術落后,人口眾多,使得印度在20世紀上半葉糧食生產不能自給自足,每年進口大量的糧食。20世紀60年代后,印度的糧食生產由不能自足到自給有余,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是什么原因使糧食生產有這么大的變化呢?下面請同學們自讀課文。

      自給有余的糧食生產(板書)

      在學生自讀課文之后,我通過啟發式提問,安排了如下一系列小組討論活動。

      1.讀資料“綠色革命”,說說它有什么意義?據此你對我們家鄉的農業生產有什么啟發?

      2.通過對比印度水稻和小麥分布圖與地形圖和年降水量分布圖,說說水稻和小麥分布與地形、降水量有什么關系?

      通過課件展示,師生共同總結。

      3.接著通過課件,討論棉花、黃麻、茶葉的分布與地形、降水量的關系。

      在此,我把全班分成五組請每一組同學討論一種農作物的分布與地形、降水的關系。

      學生小組討論,師生共同總結,通過多媒體展示結果。

      4.看資料剪輯“飲食習慣”,想一想:為什么印度南、北方人民的日常飲食有這么大的差異?

      印度人的主食主要是大米和面食。北方以小麥、玉米、豆類等為主,東部和南方沿海地區以大米居多,中部德干高原則以小米和雜糧為主。印度人的副食分肉食和素食兩類,但是印度人不吃牛肉。

      印度菜的一大特點就是糊狀菜居多,而且還加以各種色素,因此常有黃的湯,綠的糊,紅的泥。如果沒有一段時間的適應,是很難習慣的。此外,無論在家庭還是餐館,印度人認為生水是最好的飲料(建議最好煮沸),餐桌上總會有一杯涼水。

      課堂總結

      印度和我國都是人口眾多、歷史悠久、自然災害頻繁的國家,都是發展中國家,人口壓力大,經濟同發達國家相比還比較落后。但是發展中國家也不是樣樣都落后的,大力發展科技、促進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開拓高科技產品的國際市場,是發展中國家逐步趕上世界經濟水平的最佳途徑。請大家預習“發展中的工業”。

    七年級地理《印度》說課稿2

      各位老師大家早上好:

      我說課的題目是《印度(二)》,下面就從教材、教法與學法、教學程序等幾個方面對本課的教學設計進行說明:

      首先說一下本節課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印度(二)是星球地圖版地理教材七年級下冊第九單元第九課,整個第九單元主要學習的是不同類型的國家,印度是我國的鄰國,與中國有同樣的國情,人口多,面積大,自然條件復雜,經濟發展快速,是發展中國家的典型代表。本節課在前一節課的基礎上通過了解印度的氣候,進一步分析印度的工農業分布、發展等情況,對學生了解其他發展中國家有十分重要的借鑒意義。

      接著說一下教學目標的確立,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和能力,以及新課標倡導的“三維目標”理念,制定如下:

      三維目標

      知識與技能

      1.了解印度熱帶季風氣候的分布、風向和氣候特點

      2.會分析印度水旱災害貧發的成因

      3.說明印度工業分布與農作物、礦產資源分布的關系。

      4.了解印度崛起的信息技術產業。

      過程與方法

      1.根據地圖和資料,以熱帶季風氣候對印度影響的利與弊為題,組織一場辯論賽,進一步探討印度水旱災害頻發的原因,以及對農業的影響。

      2.展示地圖,學生在圖中討論說出農作物的分布與當地降水、地形等自然條件的關系

      3.運用地圖,組織學生自學找出印度的主要礦產和工業城市,然后分組討論探究工業分布與農作物、礦產資源的關系。

      4.組織學生自學,用實例說明印度高興技術產業的快速崛起。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季風氣候對印度影響的利與弊的辯論,讓學生理解自然環境與人類的關系,懂得人地協調發展的重要意義。

      教學重

      1.印度工業分布與農作物、礦產資源分布的關系。

      2.熱帶季風氣候與印度水旱災害頻發的關系以及對農業分布的影響。

      我這樣確定教學重難點是由于這兩部分內容理論性強,側重分析,又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能力,而此階段學生綜合分析事物的能力較差,分析事務缺乏全面性,學生難于理解和掌握,故把它們既作為教學重點又作為教學難點。

      課時:1課時

      教具:多媒體課件、板圖

      以上是本人對教材的分析,下面我來分析一下本課的教法和學法:

      大家知道“教學有法,而無定法,貴在得法”教學過程是學生與教師共同參與的過程,在制定教學方法之前,還必須進行學情分析,該階段學生已了解了一些印度自然地理知識,為本課學習提供了必備的知識基礎,七年級學生根據其年齡、心理特點和已有知識水平,要順利完成本節課的學習目標仍存在一定的難度。

      根據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和課標要求以及學情分析,遵循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原則,我采用以下方法:

      1.分組討論、辯論法。

      教師提出問題,引導學生看書、讀圖,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組織辯論賽,激發學生合作學習、主動學習的興趣。

      2.組織學生自學,適時進行輔導。

      充分利用圖片,引導學生獲取知識。

      對于教學程序的過程我是這樣安排的,分為導入新課、學習過程、課堂小結三步。

      我是這樣導入新課的:首先復習上節課內容,觀看反映印度人口眾多,人口壓力巨大的圖片,然后教師提出兩個問題①印度是如何解決本國的溫飽問題的呢?②其工業發展又是如何的呢?通過兩個問題的提出,引起學生注意,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然后進入新課學習。

      一.熱帶季風氣候與農業

      這部分內容的教學,我盡量想辦法,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具體教學設計可分為三步。

      第一步。通過學生讀圖自學課文完成熱帶季風氣候的分布、風向和氣候特點的教學內容,然后教師在黑板上畫一幅板圖,在板圖中師生再次共同探究。

      第二步。組織學生以熱帶季風氣候對印度影響的利與弊為題,展開辯論,探究印度的水旱災害頻發的原因,通過辯論突破教學難點(相信印度的綠色革命內容學生辯論中也應有所涉及)

      第三步。對印度農業與季風氣候、地形關系的這部分內容的教學,可組織學生看自學課文,教師提問以下兩個問題:

      ①印度的主要農作物有哪些?

      ②印度農作物分布與當地降水、地形有什么關系?

      讓學生帶著問題去自學,能收到完成教學目標的效果,其中第二個問題可讓學生分組討論、每組歸納出本組答案,然后師生共同點評,以突破教學難點。

      二.完整的工業體系

      這部分內容我是這樣處理的,首先組織學生自學,看圖和閱讀課文,完成課本中的第1、2題,其中第三題涉及到工業分布與農作物、礦產資源的關系,是本節課的另一教學重點,教師可采用先讓學生看圖9.31農作物分布圖和圖9.32礦場資源與工業的分布圖,然后組織學生探討,采用師生互動探討的辦法,由學生解決這一重點問題。

      三.崛起的信息技術產業

      這部分內容由學生自學掌握,然后學生舉例說明其信息技術產業的快速崛起。

      最后是本節課的小結,我是這樣小結的。

      小結:

      讓學生分組小結,然后每組以書面形式呈現總結內容,與其他小組共享。

    【七年級地理《印度》說課稿】相關文章:

    《印度》地理說課稿06-10

    初中地理說課稿《印度》10-19

    初中地理《印度》說課稿01-14

    初中地理《印度》說課稿07-27

    初中地理《印度》說課稿01-27

    初中地理《印度》說課稿范文09-01

    地理課《印度》說課稿06-11

    初中地理印度說課稿范文03-15

    人教版七年級地理《印度》說課稿07-22

    国产一级a爱做免费播放_91揄拍久久久久无码免费_欧美视频在线播放精品a_亚洲成色在线综合网站免费

      亚洲男同帅gay片在线观看 | 午夜免费一区二区三区最新 | 日本精品欧美中文字幕 | 午夜欧美精品久久 | 亚洲精品大全寸在线看片 | 婷婷国产精品一区二区免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