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文檔>改造我們的學習的教案

    改造我們的學習的教案

    時間:2024-08-01 07:08:20

    改造我們的學習的教案

    改造我們的學習的教案

    改造我們的學習的教案

      教學目的

      1.掌握本文“三段式”論證結構的特有形式。

      2.學習本文對比論證及其它多種論證方法的運用。

      3.體會并學習本文準確、鮮明、生動的語言。

      4.認識理論聯系實際的重要性,樹立正確的學風。

      教學設想

      本文雖是一篇講讀課文,但學生一看就懂,沒有什么內容和語言上的障礙,故教學時應以學生自學為主,讓學生在高中議論文學習的基礎上,自行分析論證的思路和結構,從學生分析的正誤、優劣中,教師加以點撥。論證方法和語言運用也完全可以由學生自己分析、吸收。教師的任務是安排進度、適當講解背景、提示問題、重點評述;在教學過程中注意質疑,引發興趣,以達到引導學生深入領會課文,提高閱讀能力的目的。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1.簡介課文背景。

      2.熟悉課文。

      3.按“三段式”分析課文結構。

      教學過程

      一、關于課文。

      1.本文是毛澤東同志在延安干部會議上所作的報告。

      2.本文是1941年延安整風運動的重要學習文件。

      3.延安整風是對過去幾次“左”右傾機會主義的清算。

      4.整風運動的內容主要是“整頓三風”,即:

      反對主觀主義以整頓學風

      反對宗派主義以整頓黨風

      反對黨八股以整頓文風。

      當時,毛澤東同志作了三個動員報告:

      整頓學風——《改造我們的學習》

      整頓黨風——《整頓黨的作風》

      整頓文風——《反對黨八股》

      二、閱讀課文。

      由學生在課上自讀,批劃重點,教師可作如下提示:

      1.本文作為一個報告是由前言和四個部分(采用“分段標號”的形式)組成,請給四個部分各加一個恰當的標題,用一個詞、或一個詞組、或一句話,要求簡明扼要。

      2.本文作為一篇議論文,又可以找到基本的結構形式,即提出問題(引論)、分析問題(本論)、解決問題(結論)三個大的組成部分。請按三大塊列一個簡要提綱。

      3.本文有一個重要論點“理論和實際的統一”貫串全文,成為連結全文的中心線索。這一論點和全文的中心論題(也可以叫論點)是什么關系呢?這一論點是怎樣將全文的各部分材料連結起來的呢?邊閱讀邊思考,有一個基本的認識。

      可用15至20分鐘讓學生自讀作答。

      三、論證結構。

      按照上述提示,一個問題一個問題先讓學生回答,然后加以比較,教師最后講評歸納。

      1.本文四個部分的概括。

      本文四個部分如加一標題,應當怎樣概括呢?

      提示:這種概括,是為了濃縮每一部分所論述的問題,應該是越簡練、越明確、越貼近課文越好,不必另起爐灶搬用名詞術語來概括,最好是摘引原文原句或原詞,能用一個詞決不用一個詞組,能用一個詞組決不用一個句子。

      根據這個原則,以下面的概括為好:

      第一部分,進步和成績。

      第二部分,缺點。

      第三部分,兩種對立的態度。

      第四部分,具體建議。

      當然,這不是唯一的概括,允許有學生不同的概括方式,如按實質性概括,以下的答案也未嘗不可:

      第一部分,理論和實踐日益結合的二十年。

      第二部分,理論和實際脫離的三大缺點。

      第三部分,兩種不同學風的比較。

      第四部分,轉變學風的具體提議。

      2.本文論證結構。

      本文符合一般議論文的結構模式,如按“三段式”來劃分,應該是怎樣的形式呢?

      提示:一般地說,本文的論證結構可以這樣表示:

      引論——前言(提出中心論點)

      本論——第一、二、三部分(具體論證)

      結論——第四部分(結論)

      3.對本文結構形式的認識。

      這樣,本文就出現了兩種結構形式的不同概括,究竟哪一種概括好呢?應該怎樣認識這種不同的概括方式呢?

      本文具有雙重身分,一是報告,一是議論文。作為動員報告,分成四個部分是明確、具體而又實際的,這就是前一個行文的結構;作為議論文,它又符合“三段式”論證方式,同樣可以找到“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論證過程,這就是后一個論證結構。

      由此可見,兩種不同的概括方式是從兩個不同的側面來觀察分析的。

      究竟哪一個好呢?當然是前一個好。在一般情況下,還是應該按照作者的行文,去提煉其結構形式,這樣貼近原文,清楚明確。

      后一個是把文章的內容層次強塞進“三段式”的套子里。從三段式來看,倒很工整;但從文章本身的形式看,就被支解得很不像樣子。引論只一句話,只有中心論題,并無“引”言;本論和結論把四個平列的部分分割了,結尾和開頭也很難呼應。我們為什么要這樣做呢?主要是從學習的角度,從體會論證結構的角度來加以分析。這樣做的結果,我們可以看到:任何議論文都脫離不了議論文的一般模式、即“三段式”;但任何一篇具體的議論文又有其獨特的不同的表現形式,就像前人比喻過的那樣,凡人均有五官,但每人的五官都沒有一個相同的。我們學習的任務,不僅要找到那個一般的模式,更重要的是辨析出其基本模式的不同“變型”。

      4.對本文思路的探索。

      “理論和實際的統一”這一基本觀點在文中處在什么地位?起的什么作用?是中心論點呢,還是理論論據?它是怎樣連結全文、又貫串全文的?這些問題弄清楚了,對本文的思路和行文的結構形式就會有深層的了解。

      引導讓學生討論這些問題,教師暫不解答并總結,可以作為本節課的作業留給學生進一步思考。

      四、布置作業。

      1.對本文思路的探索,作書面準備。

      2.做課后練習二。

      本節課板書設計:

      改造我們的學習

      一、關于課文

      二、論證結構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1.思路、邏輯順序與結構形式。

      2.對比與其它論證方法的運用。

      3.首括式的運用。

      4.重點語段的理解和記憶。

      教學過程

      一、思路、邏輯順序及結構。

      對本文思路及結構形式的認識,如果只限于上節課分兩個表圖示,仍然是不夠的,必須在進一步的閱讀分析中,弄清中心線索及組織材料的關系,論點與論據的關系,邏輯順序與結構形式的關系。

      ①“理論和實際的統一”這一觀點在文中是中心論點,還是論據?

      提示:這一觀點是理論論據。

      ②“理論和實際的統一”是怎樣在文中貫串并連結全文的?

      提示:“理論聯系實際”是本文的中心線索,正是依據這一觀點,才安排了“成績和進步、缺點、比較分析”這樣的邏輯順序,這是本文行文結構的內在聯系。

      這樣,理解本文的結構形式,必須將行文的順序與邏輯順序結合起來,才能進一步領會。

      本文的結構圖

      (此圖可以板書)

      注:此板書的出現應是在具體的講解過程中,沿著提問的回答、結合課文的內容一步步展現出來。“缺點”的右方還可以再提示具體內容。

      二、對比論證。

      1.本文使用了多種論證方法,覆蓋全文的、對結構形式起重要作用的一種論證方法是什么?

      提示:是對比論證。

      2.本文是怎樣運用對比的方法論證問題的?

      提示(可板書)

      正是這兩種對比的形式構成了文章的核心部分。

      還有一些具體的對比,學生可進一步在文中找到例證。

      三、其它論證方法的運用。

      其它的論證方法主要有:

      例證,

      引證。

      本文論證什么問題時使用例證?

      本文的例證是怎樣表現出來的?

      提示:第二部分在寫“我們的缺點”時,講了三個方面的問題,用的就是例證。作者用“首括式”將缺點加以概括寫在段首,這就便于閱讀。作者在三個自然段首分別概括以后,又在下一自然段(即本部分第5段),自己作了更明確的概括,以便過渡到下面舉出具體事例來證明這些缺點。這種“分——總——分”的寫法值得我們學習。

      四、語言特點。

      因為這是一篇動員報告,所以作者使用的語言通俗、具體、明確,多使用口語、群眾習見的俗語來說明問題;有時為了表達的需要,又夾雜著一些成語甚至文言詞語,使文章顯得生動、活潑。

      這些特點特別表現在一些詞語相對集中的語段里,值得我們摘錄出來,反復誦讀、細細體會。

      1.重點語段。教師略加分析:

      ①“閉塞眼睛捉麻雀”,“瞎子摸魚”,粗枝大葉,夸夸其談,滿足于一知半解,這種極壞的作風,這種完全違反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精神的作風,還在我黨許多同志中繼續存在著。

      使用了一系列的謬語、成語來說明壞作風的存在,就精減了文字,濃縮了內容。

      ②無實事求是之意,有嘩眾取寵之心。華而不實,脆而不堅。自以為老子天下第一,“欽差大臣滿天飛”。這就是……的作風。

      這段文字整句與散句交錯結合,成語與俗語并用,增添了語言的色彩。

      ③這種作風,拿了律己,則害了自己;拿了教人,則害了別人;拿了指導革命,則害了革命。總之,這種……的一種表現。

      極其工整的排比句和對稱句、短句與長句的混合使用,也增強了語言的表現力。

      ④有一副對子(為清人解縉所作):

      墻上蘆葦,頭重腳輕根底淺;

      山間竹筍,嘴尖皮厚腹中空。

      選用這副對子來給三種人畫像,最恰當不過。“形象大于思維”,對子中的形象所蘊含的內容遠遠超過指出的三種人,可以給讀者豐富的想象去描繪那些“華而不實”的形形色色的人物。

      ⑤“有的放矢”的解說。

      ⑥“實事求是”的解說。

      這兩個成語的解說,都是結合文章特有的內容,作了經典性的概括,富于創造。

      2.其它成語。

      文中還有很多以上語段未能概括的成語,也應劃出并加解釋,并作為積累詞匯而抄錄。

      主要的有:

      “不以為恥,反以為榮”、“謬種流傳”

      “諸如此類”、“等閑視之”“徒有虛名”

      “萬古不變”、“生吞活剝”;

      還有作者獨創的詞語“言必稱希臘”,已成為生搬硬套外國的東西的固定詞組。

      3.用詞的準確與分寸。

      文中很多地方用詞準確,具有分寸感,這是寫好議論文的重要表達能力。

      如課后練習四中所列舉:

      ①中國共產黨的二十年,就是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普遍真理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日益結合的二十年。

      這里,用了“日益”二字,就是用詞的準確、有分寸,因為二十年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只能逐步地結合,不可能一蹴而就。

      還有其它語句:

      ②但是我們還是有缺點的,而且還有很大的缺點。

      這里使用了“反復”的修辭手法,“缺點”得到了強調;先說有缺點,再說很大的缺點,這就使表達的意義有伸縮性,有分寸感。

      ③二十年來,一般地說,我們并沒有對于上述各方面作過系統的周密的收集材料加以研究的工作……。

      用了“一般地說”,表達就周全了,二十年來,在特定的情況下不可能沒有做過這些工作。

      ④只會片面地引用馬克思……的個別詞句,而不會適用……。

      這“片面”二字下得好,引用馬列詞句并不是絕對的不好,反對的是“片面”運用,有了分寸,用語就理直氣壯。

      ⑤在全黨推行調查研究的計劃,是轉變黨的作風的基礎一環。

    【改造我們的學習的教案】相關文章:

    《改造我們的學習》精品教案04-14

    改造我們的學習教學設計03-19

    《我們去探險》教案03-26

    《我們怎樣聽到聲音》教案02-25

    《我們大家跳起來》經典教案03-19

    關于學習的教案文章03-20

    我們去春游活動教案(通用8篇)02-01

    主題活動《我們愛地球》教案(通用13篇)02-27

    環境問題和我們的行動教案(通用14篇)02-15

    《學習真快樂》教案(精選11篇)06-02

    用戶協議
    国产一级a爱做免费播放_91揄拍久久久久无码免费_欧美视频在线播放精品a_亚洲成色在线综合网站免费

      亚洲国产一区二区三区网站 | 日韩欧美一级一中文字幕 | 久久综合网色天天 | 综合国产精品专区 | 亚洲阿v天堂2020在线播放 | 亚洲日本成本线在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