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文檔>山行的教學設計

    山行的教學設計

    時間:2024-08-20 15:16:03

    山行的教學設計

    山行的教學設計

    山行的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

      1. 讀懂詩句,理解內容,想象大自然的美麗景色。

      2. 理解詩的主題,體會詩人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3. 背誦課文,默寫課文,積累語言

      二、教學重難點:目標二、三

      三、教學用時:1課時

      四、課型:講讀課

      五、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引兒歌《秋葉飄飄》課文《秋天》讓學生談對秋葉和秋天給人的聯想。(秋葉多彩:美麗愉悅、歡快明朗;草木枯黃搖落:暗淡傷感;碩果累累:豐收喜悅)素有“小杜”之稱的唐代詩人杜牧也對秋天情有獨鐘,讓我們隨杜牧一起順著山路而上,走進深秋的山林。

      學生齊讀詩文。

      (二)檢查預習

      1、交流作者杜牧。

      杜牧(803年~805年),字牧之,號樊川,京兆萬年人。出身于世代官僚地主家庭。二十六歲中進士。晚唐一位著名詩人,著有《樊川文集》。

      杜牧在文學方面,他主張“本求高絕,不務奇麗”,以豪邁俊爽,拗峭清麗獨樹一格。他的七律和七絕都寫得很成功,而七絕尤為凝煉、自然,很多名篇為后人所傳誦。由于他在詩歌方面成就較高,后人把他與杜甫相提,稱為“小杜”,與李商隱并提,稱為“小李杜”。

      2、《助學》的預習積累。

      (三)學習詩作:

      一讀:識秋物,賞美景

      解題:山行,你認為是什么意思?(在山中行走)

      1、作者在山中行走看到了什么?(聽讀時在詩中畫出)

      寒山,石徑,白云,人家,楓葉,霜葉

      2、這么多的景物中,最吸引作者的是什么?

      霜葉

      3、作者喜歡楓葉的原因是什么?(用詩中句子回答)

      霜葉紅于二月花

      4、正是這樣的楓林晚景使得作者驚喜之情難以抑制,作者的什么動作讓我們感受到這份驚喜?

      停車 駐足

      5、讓作者停車駐足的是霜葉的紅,“霜葉紅于二月花”一句讓我們感受到作者眼里深秋的紅葉有什么特點?

      和二月花相比,讓我們感受到紅葉紅得鮮艷、紅得旺盛、紅得有生命力;讓我們從秋天的葉子中感受到的是生機勃勃,甚至比春天的花更覺生命力旺盛,絲毫看不出要走進冬天、走進衰敗的痕跡。

      6、詩人為我們展現出的是一幅動人的山林秋色圖。這里有寒山、石徑、白云、人家、紅葉,構成一幅和諧統一的畫面。但是詩人更心儀的是深秋的紅葉!作者是用什么手段表現出來的呢?

      (和二月的紅花對比)

      二讀:品名句,悟情理

      7、深入挖掘:(對比引導)

      楓葉紅于二月花

      霜葉紅于二月花

      把“霜葉”改為“楓葉”,比較體會:讓我們看到了深秋的楓葉上除了顏色的艷麗,還具有怎樣的美?

      更能耐寒,經得起風霜考驗,經霜不凋,遇寒更顯出旺盛的生命力。

      8、小結

      至此,杜牧筆下的紅葉內涵更豐富了:經過風霜洗禮這后,楓葉更顯其紅艷和勃勃生命力。詩人激賞的正是楓葉的這種獨特的品格。美不美,主要中不在于是否有天生的麗質,更在于能否經受后天的磨煉。這樣,這句詩不僅景中有情,而且景中寓理。這一切的精彩,就緣于作者從司空見慣的事物身上,用凝練的語句表達出自己特殊的心靈感悟的,超越常規的立意。

      9、正是因為這種超越常規的立意,這句話就獲得了永恒的生命,成為千古的名句,那么,從寫作角度我們可以得到什么啟示呢?

      學生回答之后師作結:

      好文章,不僅要表現寫作對象的特點,而更重要的是,要善于寫出表現自己在那一時、那一地特殊感悟的話語,才可以使我們的文章構建超越常規的立意,才可以使我們的文章真正的亮起來。反之,光有一些約定俗成套話,文章是沒有個性的,缺乏生命力的。

      現在就讓我們們穿越時空,和杜牧進行心靈上的對話,用現代優美的文字,解讀他留給我們的意境:

      夕暉晚照下,楓葉流丹,層林如染,真是滿山云錦,如爍彩霞,它比江南二月的春花還要火紅,還要艷麗呢!經過風霜洗禮的楓葉呀,紅得生機勃勃,紅得嬌艷濃烈,盡顯生命本色。

      10、理解文章表達情理

      作者要表達的情理完全得到彰顯,你體會到了嗎?

      情: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熱愛生命。

      理:后天的磨煉可以讓生命彰顯美麗本色。(對生命的感悟,把楓葉經霜喻理)

      再讀:嚼字詞,參妙意

      11、學生再讀詩作,師作總述過渡:

      詩人碧山,石徑,農舍,白云,紅葉,楓林,繪出了一幅色彩熱烈、艷麗的山林秋色圖。詩人一反歷來秋景蕭條的寫法,構思新穎,布局精巧,于蕭瑟秋風中攝取絢麗秋色,使秋色顯得生機盎然,與春光爭勝的全部利益于詩人的匠心獨運,下面我們一起來看一下前兩句寫景和最后一句寫景有什么不同?

      前兩句寫景,全是遠景,詩人只是作客觀描述。雖然用了一個“寒”字,也只是為了引出下文的“晚”字和“霜”字,并不表現詩人的感情傾向。它畢竟還只是在為后面的描寫蓄勢——勾勒楓林所在的環境。而后一句寫景,是近景,傾向性已經很鮮明,很強烈了。寫出了作者內心深處對秋天的獨特感受,成就了詩的個性化立意。

      12、細節推敲

      引導學生體會詩人在詩作中煉字的高妙。

      (1)“楓林晚”與“楓林美”的區別。(《助學》)

      (2)“白云生處”與“白云深處”的不同。(參看《教學用書》)

      提示:引導學生去說,切不可直接講明。

      13、小結:讓學生用現代漢語描述詩的內容。(見《新教案》)

      14、學生背默全詩,教師點評指津。

      (四)比較閱讀

      《漁家傲》是范仲淹鎮守西北邊疆時寫下的。它描寫了邊塞的蕭瑟風光和艱苦生活,表現了將士久戍思鄉與功業未成、欲歸不得的矛盾和痛苦。上片以寫景為主,著重刻畫塞下秋來荒涼雄壯的景象,景中寓情。“塞下”句總寫邊塞秋天風景之“異”,“異”字統領并籠罩全篇。下片以抒情為主,又以景渲染情。

      《蘇幕遮》通過對秋景的描繪抒寫旅思鄉愁。上片寫游子在途中登樓望遠所見景象,下片抒寫懷遠思鄉情懷,層層展開,婉轉纏綿。

      同是由秋天景象引發的感思,《山行》的情調是熱愛贊美生機勃勃,而范仲淹這兩首詞的基本情調卻都是“悲”。但兩詞又有區別,《漁家傲》是“悲壯”,《蘇幕遮》是“悲涼”“悲清”。

      六、課堂練習:《助學》學習測評部分題目。

      七、課堂小結:讓學生談本節課學習收獲感悟啟發。

      八、布置作業:完成《助學》學習測評中余下題目。

    【山行的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山市教學設計參考模板03-20

    高中《像山那樣思考》教學設計(精選10篇)10-29

    關于《獨坐敬亭山》優秀教學設計(精選12篇)05-16

    《標牌設計》的教學設計03-14

    旋轉的教學設計02-16

    《茶經》教學設計02-18

    《國殤》教學設計12-11

    《賽馬》的教學設計05-21

    國慶的教學設計03-19

    《 It was there 》教學設計與說明03-19

    用戶協議
    国产一级a爱做免费播放_91揄拍久久久久无码免费_欧美视频在线播放精品a_亚洲成色在线综合网站免费

      在线播放免费人成视频观看 | 亚洲成a人v电影在线点播 | 中文字幕aⅴ专区 | 亚洲国产精品500在线观看 | 亚洲图色中文字幕 | 视频一区二区三区久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