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文檔>最后的常春藤葉教學設計及反思

    最后的常春藤葉教學設計及反思

    時間:2024-08-19 02:48:30

    最后的常春藤葉教學設計及反思

    最后的常春藤葉教學設計及反思

    最后的常春藤葉教學設計及反思

      學習目標:

      知識與技能 分析“歐·亨利式結局”的特點和妙處,分析人物形象,理解文章主旨過程與方法通過質疑與探究,由分析討論學生的質疑問題作為切入點賞析結尾特點及妙處,分析理解文章主題:

      一是普通人之間無私的關愛,二是精神支柱對人生的重要性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感悟人間真情,認識建立精神支點對人生的重要性,懂得關愛他人,堅定人生信念,珍愛生命。

      教學重點:

      分析“歐·亨利式結局”的特點和妙處,理解文章主旨

      教學難點:

      感悟人間真情,認識信念對人生的重要性

      反思:

      學習目標與重點難點的確立依據(jù)有三:一是課程標準對小說閱讀的要求;二是歐亨利小說的特點——情節(jié)曲折,構思巧妙,往往用一種出人意料的結尾,增強文章的感染力;三是學生的閱讀水平,以及對本文的理解把握。設計的出發(fā)點是好的,但實際的教學過程中發(fā)現(xiàn),學生理解的最大難點在于瓊珊這個人物形象,而不是“感悟人間真情,認識信念對人生的重要性”。

      預習:

      1、初讀文章,讀準字音,試一試能否復述故事情節(jié)。(用200字左右概括)

      2、再讀文章,你認為作者在人物形象的塑造,情節(jié)的設置方面有那些巧妙之處,還有那些地方存在疑問?(將自己的見解看法形成文字)

      反思:

      1、 預習題的設置推動了學生親密接觸文本

      2、 收集學生的預習成果可以了解學生在文章的整體把握,文章藝術特色理解方面的情況,為課堂目標的設置提供依據(jù)。

      3、 形成書面形式將無形的學習任務變?yōu)橛行危瑢W生是一種督促,對學生養(yǎng)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有好處。

      教學過程:

      導入:

      春秋戰(zhàn)國時代,一位父親和他的兒子出征打仗。父親莊嚴地托起一個箭囊,鄭重地對兒子說:“這是家襲寶箭,配帶身邊,力量無窮,但,千萬不可抽出來。”果然,配帶寶箭的兒子英勇非凡,所向披靡,攻無不克,戰(zhàn)無不勝。

      當勝利的號角吹響時,兒子再也禁不住得勝的豪氣,完全背棄了父親的叮囑,試圖看個究竟。驟然間,他驚呆了。箭囊里裝著一只折斷的箭。大家覺得結局會怎樣?

      是的,最后他的意志垮了。兒子死在了戰(zhàn)場。這樣的結局既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與其說是一支斷箭,不如說是一個人的意志,既成就了一個人,也毀滅了一個人,今天我們也試圖通過一片小小的藤葉,來反觀人的脆弱與堅韌,人間的無奈與溫情。

      反思:

      小故事作為導語可以引起學生聽課的興趣,用這個故事和文章中的主人公形成對比,引起學生對“信念”重要性的思考,幫助學生理解主題

      解讀文本:

      概述故事情節(jié)

      要求你用兩句話概括,并且兩句話里都要包括課文的題目“最后的常春藤葉”。

      明確:女畫家瓊珊因肺炎而生命垂危,她把生命維系在最后的常春藤葉上;老畫家貝爾曼在風雨交加的夜晚畫了最后的常春藤葉,挽救了瓊珊的生命,卻失去了自己的生命。

      反思:既是預習成果的展示,又訓練了學生的概括能力,新穎的形式也會引起學生的興趣。

      總結歸納學生質疑的問題:

      這是怎樣一片神奇的葉子呀,它竟然治好了瓊珊的病,而這片葉子竟然是假的,這假的葉子竟然是貝爾曼冒雨畫上去的,貝爾曼竟然因為畫這片葉子而染上肺炎死去,這樣的結尾確實是意料之外的,是不是在情理之中呢?

      討論、交流:

      明確:

      治好了瓊珊的病:

      1、瓊珊把自己生的希望寄托在葉子上,而最后一片傲然挺立的常春藤葉給了瓊珊鼓舞,她重新有了生存的信念。

      2、真的是這一片常春藤葉使瓊珊獲得了生命嗎?

      3、從原文來看瓊珊是怎樣一個人?

      解析:① 有藝術理想33頁8節(jié)“她希望有一天能去畫那不勒斯海灣”②熱愛生命34頁23“一向很喜歡常春藤”緊張而認真的數(shù)落葉37頁48段“不想活下去是個罪惡”③曾經(jīng)失去對生存的勇氣 35頁28節(jié)“我想擺脫一切,像一片可憐的、厭倦的藤葉,悠悠地往下飄,往下飄。”

      小結:

      這個意料之外的結局符合生活的真實,符合人物性格,符合情節(jié)的發(fā)展,是在情理之中的。這也是歐亨利小說的一大特色。

      這樣結尾有什么好處?

      ①情節(jié)上 設置懸念引起讀者的興趣

      ②人物形象得以豐滿,品質得以提升,使我們發(fā)現(xiàn)了貝爾曼粗魯?shù)耐獗硐掠幸活w善良的心,前后的對比更震撼人的心靈。

      ③主題 得以升華:瓊珊從絕望到希望的逆轉讓我們體悟到堅強的信念是生命賴以延續(xù)的精神支柱。貝爾曼的死與瓊珊的生,讓我們體會到普通人患難與共的人間真情。(讀一讀,記下要點)

      在小說中問某一段文字的好處,我們可以從以上三個方面去考慮。

      反思:

      1、“這是怎樣一片神奇的葉子呀,它竟然治好了瓊珊的病,而這片葉子竟然是假的,這假的葉子竟然是貝爾曼冒雨畫上去的,貝爾曼竟然因為畫這片葉子而染上肺炎死去,這樣的結尾確實是意料之外的,是不是在情理之中呢?”這是本課的主干問題,因為它是對學生質疑問題的概括和集中,學生比較感興趣,有利于將學生與文本聯(lián)系起來,推動學生反復閱讀文本,進一步引領學生理解文章。

      2、在回答這個問題的過程中就會涉及到老貝爾曼和瓊珊兩個人物形象,所以這個主干問題就是貫穿課堂的一條線索,將人物形象的分析,“歐亨利式”結尾的賞析,文章主旨的初步理解貫穿在一起,學生既可以根據(jù)自己的閱讀體會暢所欲言,老師又可以依據(jù)問題有效的控制課堂節(jié)奏。

      3、在回答這個問題的過程中,遇到有爭議的地方,我就引導學生找到相應的文本反復揣摩,整個過程都緊密聯(lián)系文本,采取各種讀的形式,學生能自己解決的問題,老師絕不多言。學生理解不到位的地方老師也注意引導的過程,而不急于展示答案。比如有的學生認為瓊珊是一個軟弱、悲觀的人,我就讓學生找到文章中和瓊珊有關的句子,并將這些句子聯(lián)系起來分析。最終師生達成共識:瓊珊是一個有藝術理想,熱愛生命,曾經(jīng)失去生存的希望,但在最后一片藤葉的鼓舞下重拾生活的信念的一位青年畫家。

    【最后的常春藤葉教學設計及反思】相關文章:

    《最后的常春藤葉》歐·亨利03-13

    歐亨利《最后的常春藤葉》07-09

    五年級《最后的常春藤葉》教學設計(精選10篇)11-22

    《最后的常春藤葉》讀后感(通用10篇)03-29

    最后一頭戰(zhàn)象教學反思03-19

    This is my day教學設計及反思03-19

    最新《貓》教學設計與反思03-20

    教學設計及反思(精選11篇)01-23

    葉笛聲聲教案設計03-20

    《塑料》教學設計反思(精選10篇)05-10

    用戶協(xié)議
    国产一级a爱做免费播放_91揄拍久久久久无码免费_欧美视频在线播放精品a_亚洲成色在线综合网站免费

      一色屋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 综合卡通欧美日韩亚洲 | 久久福利视频导航 | 亚洲欧美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一区污色多多 | 亚洲第一影院中文字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