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次》第二課時教學設計及反思
《第八次》第二課時教學設計及反思
一、教材分析
《第八次》是蘇教版義務教育小學語文第五冊課文,是一篇含意深刻的外國歷史故事:古代蘇格蘭王子英勇抗擊侵略軍卻屢戰屢敗。在他幾乎喪失信心時,偶然看到蜘蛛在風中結網的場景,從中深受啟發,再次振作,終于取得了第八次戰斗的勝利,趕跑了侵略軍。
全文脈絡清晰,按事情發展的順序分為三個部分:七戰七敗,幾乎喪失了信心;看見蜘蛛結網,屢敗屢戰,受到啟發;重拾信心,奮起抗戰,取得第八次戰斗的勝利。
從寫作方法來看,故事脈絡清晰,語言簡練,淺顯易懂,注重故事起因、經過、結果表述和完整性,呈現給學生規范化的文本表達。
二、達成目標發掘
達成目標是學生自主學習學習材料之后應該到達的認知程度,是微課程教學法貫徹讓學生學習得以目標管理的理念的產物。達成目標發掘的重要性在于有效提升學習者體驗,從而提升學習績效。
《第八次》教學課時為兩課時。語文學習既要得“意”(內容)又得“言”(表達)。第一課時定位在得“意”,也就是課文寫了什么,指向文本的內容。學生應學會生字新詞,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并發現故事情節展開的三個階段,即“七戰七敗,幾乎喪失了信心;看見蜘蛛結網,屢敗屢戰,受到啟發;重拾信心,奮起抗戰,取得第八次戰斗的勝利”,從整體上感知課文。
第一課時是為第二課時深入學習打基礎,指向學生的能力發展——得“言”。本課的故事內容淺顯、脈絡清晰,表達規范,這樣的文本材料適合讓學習練習講故事。因此我把課文作為一個例子,創設各種學習情境,引導學生學習語言,運用語言。據此,第二課時的達成目標為:
通過觀看微視頻、朗讀課文,憑借“流程圖”、“QQ表情”,講好《蜘蛛結網》故事,掌握“八次”結網不同的寫作方法;有條理地寫動員令,演講《動員令》,領悟“有志者事竟成”的道理。
達成目標設計的作用如下:
首先,與新課標中“講故事力求具體生動”,“樂于書面表達,愿與他人分享習作的快樂”等要求保持一致。
其次,強化語言表達能力培養。傳統語文課堂更多地注重“庖丁解牛”般的字詞品讀,關注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但是,往往忽視學生表達能力的培養。采用講故事、寫動員令、講動員令等語言運用的活動,能彌補語文能力培養中的缺欠。
其三,破解寫作難題。學生不會寫,寫不好,在習作教學中是常見問題。這與學生缺少課堂練筆的時間,缺少課堂練筆后的及時分享、反饋有關。設計當堂練筆、分享、反饋,無論是“寫”還是“講”,都指向語文核心能力的培養。學生在“寫”和“講”的過程中,走進人物的內心,感受到人物的精神。同時,適當減輕了學生課后作業的負擔。
三、課前準備
(一)自主學習任務單的設計
自主學習任務單是微課程教學法三大模塊中的第一模塊,供學生課前自主學習使用。我從“達成目標、學習任務、方法建議、課堂學習形式預告”四個方面作如下設計:
達成目標:通過觀看微視頻、朗讀課文,憑借“流程圖”、“QQ表情”,講好《蜘蛛結網》故事;掌握“八次”結網不同的寫作方法。
學習任務:畫蜘蛛結網的流程圖,根據流程圖講故事。通過講故事明白“詳略”得當的寫作方法;給故事配QQ表情,有感情地講好故事;積累有關“堅持”的名言和成語。
方法建議:畫流程法和配QQ表情法。
課堂學習形式預告:第一環節:展示自主學習的成果。第二環節:寫《動員令》。第三環節:講《動員令》。課堂學習形式預告有“醉翁之意不在酒”的意味,使學生自主學習與課堂學習銜接起來,形成目標管理。
(二)教學視頻設計
教學視頻是幫助學生完成自主學習任務單的配套學習資源。本課視頻有三個組成部分。第一部分:學畫流程圖,有條理地講故事,使學生多感官參與學習。視頻中播放蜘蛛結網的故事,作為學生練習講故事的范例;播放蜘蛛結網的動作視頻,為學生圈劃動作關鍵詞作鋪墊;講解畫流程圖的方法,要求學生“動手”;要求對著流程圖講故事,讓學生“動嘴”。
畫流程圖是幫助學生有條理地輸出語言的策略,畫好后,要求學生根據流程圖的動作關鍵詞,講一講蜘蛛結網的故事。完成自主學習任務單的第一題和第二題。
第二部分:配QQ表情,把故事講得吸引人。講故事不僅要講得有條理,還要講得吸引人。用微視頻指導“有感情”地朗讀或講述,有得天獨厚的優勢。用QQ表情代表各種豐富的情感,在文字下面配上相應QQ的表情,是引導學生講好故事、達到“有感情”朗讀課文的捷徑。從實際情況來看,學生非常感興趣,達到了預想中的效果。
第三部分:品蜘蛛結網故事,積累名言成語。學習需要感悟和積累,學生一次一次地練習講故事,逐漸走入文本的情境中,感悟也逐漸加深。此時,讓學生收集和積累一些關于“有志者事竟成”的名言或成語,為課堂上的表達作鋪墊。
第四部分:說課堂預告,為翻轉課堂作鋪墊。在微視頻的結尾,我通過預告課堂上的話題,引導學生思考:布魯斯王子看了《蜘蛛結網》后是怎么想,怎么做的?他會怎樣動員幾乎失去信心的士兵起來參加第八次抵抗?提前預告這個話題,有助于學生帶著個體的思考走入課堂,學習就會有深度。
三、課堂教學
(一)設計思路
翻轉課堂一上課就檢測學生觀看微視頻的自學情況;然后,鼓勵學生圍繞著“動員”提問,小組討論,提煉關鍵詞,交流寫動員令的流程圖;根據流程圖小組分工合作寫動員令,完成后組內修改動員令,最后小組派代表演講動員令。
(二)教學過程
1.檢測:回顧微視頻中把故事講得有條理的畫流程圖法,以及把故事講得有聲有色的“配QQ表情法”。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學習方法的滲透非常重要,需要每節課慢慢滲透。涓涓細流,終將在孩子們的心田匯成江海。本節課的畫流程圖法是比較好的閱讀策略,有趣直觀,能幫助學生拓展理解的深度,使文本在學生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此外,采用思維可視化的畫流程圖法,能幫助學生把故事講得有條有理。
圖一:流程圖
“配QQ表情法”把學生喜聞樂見的QQ表情,融入閱讀理解之中,能幫助學生“有感情”地朗讀或講述。這些要點,學生在微視頻中已經學會,教師在課堂上適度地訓練、引導,為接下來的講好故事做好鋪墊。
圖二:標注QQ表情的故事
2.講述蜘蛛結網的故事
要求學生根據動作流程圖和自己標注的QQ表情講述蜘蛛結網的故事。在成都等地的公開教學活動中,我鼓勵學生離開座位,把故事講給聽課的老師聽,不少學生還收獲了聽課老師的指導,現場氣氛十分活躍。
在語文教學中,朗讀和背誦一直都是“寵兒”,復述則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復述是一個對語言材料吸收、消化、整理、判斷、運用和表達的過程,能增長言語智慧,發展言語個性。根據蜘蛛結網的動詞復述故事,有助于發展邏輯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在公開課的特定環境中,學生講故事給聽課老師聽,能自豪地展示學習成果,體驗學習成就感,樹立學習自信心。
3.小組協作學習
(1)聚焦主問題:王子如何動員士兵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如果不善于質疑,學生就不會有真正的學習興趣和動力,學習也只是被動的機械式學習,缺乏創新精神。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有意識地培養孩子質疑的能力是語文課任務之一。
我提出兩個問題供學生思考:蜘蛛結網的故事給你什么啟示?布魯斯王子看到蜘蛛結網之后怎么想、怎么做(引讀第四、第五小節)?然后,學生針對關鍵詞“動員”質疑,最后全班形成研究的主問題:布魯斯怎樣動員失去信心的士兵起來抵抗?
圖三:合作討論題
(2)小組協同作業:寫動員令
學生用三分鐘時間,把“動員”的關鍵詞寫在小圓片上。小組展示合作的成果,把關鍵詞貼到黑板上。小組間互相補充,黑板上貼了很多關鍵詞,如人民、故事、國家、愛國、士兵、名言、責任、幸福、戰斗、精神、鼓勵、堅持不懈、勇敢??
然后,按照流程圖要求,小組協作整理關鍵詞。在教師引導下,把關鍵詞歸類形成四類。
圖四:四類關鍵詞示意圖
最后,根據要求分工寫作《動員令》。
從聚焦主問題到創作《動員令》,讓學生將蜘蛛結網與布魯斯王子招集軍隊、動員人民抵抗侵略軍這兩件事有機地結合起來,利用對文本語言的理解來促進自己語言的內在建構,但是,學生沒有寫過動員令,如果不加以指導,很容易干巴巴地寫幾句口號。所以,這個環節從引導學生思考入手,集小組乃至全班智慧,協作討論動員令該寫些什么?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把零散的“思維珍珠”通過流程圖的形式串成有條理的“寫作順序之鏈”,使學生知道寫動員令要以情感人,以故事感人,以理服人,最后還要發出號召。
4.展示協作學習成果——演講動員令
首先,把分工寫作的《動員令》片段在組內交流,再形成完整的動員令,貼在準備好的A3紙上。然后,組內講講動員令,修改動員令。最后,小組推薦代表演講動員令。
【《第八次》第二課時教學設計及反思】相關文章:
《橋》第二課時教學反思精選03-13
《少年閏土》第二課時的教學設計03-01
白鵝的第二課時教學設計(精選9篇)03-15
《黃繼光》第二課時教學設計(精選15篇)02-21
《匆匆》第二課時教學設計范文(通用7篇)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