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文檔>鑒賞古代詩歌的形象

    鑒賞古代詩歌的形象

    時間:2024-08-13 05:04:23

    鑒賞古代詩歌的形象

      在平凡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觸過一些使用較為普遍的詩歌吧,詩歌能使人們自然而然地受到語言的觸動。詩歌的類型多樣,你所見過的詩歌是什么樣的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鑒賞古代詩歌的形象,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鑒賞古代詩歌的形象

      1.閱讀下面這首詞,然后回答問題。

      鷓鴣天 酬孝峙①

      [清]錢繼章

      發短髯長眉有棱,病容突兀怪于僧。霜侵雨打尋常事,仿佛終南石里藤。

      閑倚杖,戲臨罾②。折腰久矣謝無能。熏風③未解池亭暑,捧出新詞字字冰。

      【作者簡介】 錢繼章,字爾斐,號菊農,浙江嘉善人。明崇禎九年(1636)舉人,明朝曾為官,入清不仕,撰有《菊農詞》。

      【注】 ①孝峙:王屋,字孝峙,浙江嘉善人,明末文學家。②罾:用竹竿做支架的方形漁網。③熏風:東南風。

      上片刻畫了詞人怎樣的自我形象?運用了什么手法?

      解析:本題考查鑒賞詩詞作品中的形象和表達技巧的能力。要分析詞人的自我形象,可深入分析詞的上片。這首詞上片共四句話,前兩句寫詞人頭發很短,胡須很長,眉毛高聳,面帶病容,顴骨凸起,比那光頭垂眉、閉目參禪的和尚還要奇怪。三、四句寫詞人的心卻仿佛終南山石縫中的一根青藤,一任嚴霜侵襲、暴雨擊打,自己卻等閑視之。由此不難看出詞人容貌病態怪異,性格卻堅韌不拔的形象。分析上片可知,詞人刻畫自我的外在形象時,運用了描寫的手法;刻畫自我的內在性格時,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

      答案:容貌病態怪異,性格堅韌不拔。用描寫刻畫外貌,用比喻突出性格。

      2.閱讀下面這首唐詩,然后回答問題。

      塞下曲

      戎 昱

      北風凋白草,胡馬日骎骎①。

      夜后戍樓月,秋來邊將心。

      鐵衣霜露重,戰馬歲年深。

      自有盧龍塞②,煙塵飛至今。

      【注】 ①骎骎(qīnqīn):馬跑得很快。②盧龍塞:古地名。

      請概括首聯描寫的“塞下”環境的特點,并分析其作用。

      解析:本題分析景物描寫所渲染的環境特別要注意“北風”“白草”和“胡馬骎骎”等意象。

      答案:特點:自然環境險惡,軍情緊急。作用:營造了肅殺的氛圍,渲染了邊塞緊張的戰爭氣氛,為邊將的出場勾勒背景(答“是為邊將出場作鋪墊”也可)。

      3.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完成題目。

      滿江紅①

      柳 永

      暮雨初收,長川②靜,征帆夜落。臨島嶼,蓼煙疏淡,葦風蕭索。

      幾許漁人飛短艇,盡載燈火歸村落。遣行客、當此念回程,傷漂泊。

      桐江好,煙漠漠。波似染,山如削。繞嚴陵灘畔,鷺飛魚躍。

      游宦區區成底事③?平生況有云泉約④。歸去來,一曲仲宣⑤吟,從軍樂。

      【注】①詞人中進士后,被授予睦州團練推官,此詞為赴任途中所作。②長川,即下片詞中的桐江。③成底事:一事無成。④云泉約:指退隱山水之間的約定。⑤仲宣:王粲,建安七子之一,有《從軍行》五首。《樂府解題》曰:“《從軍行》皆軍旅苦辛之辭。”

      這首詞的上片寫景很有特色,請簡要賞析。

      解析:賞析寫景的特色當然要先明確景是什么,有什么特點,再據此分析作者是如何寫景的。

      答案:動靜結合,以動襯靜的特色。靜景是傍晚雨停,桐江波靜,舟船帆落,蓼草疏淡如煙等;動景是江上漁船飛、燈火閃爍等,這些動景更加襯托出環境的靜寂。

      課案訓練

      1.閱讀下面一首宋詩,然后回答問題。

      碧 瓦

      范成大

      碧瓦樓前繡幕遮,赤欄橋外綠溪斜。

      無風楊柳漫天絮,不雨棠梨滿地花。

      這首小詩寫的是春日即景,寫得井然有序,詩人依照怎樣的順序描寫了哪些景物?

      解析:這首詩通篇寫景。第一、二句中的“碧瓦樓”“繡幕”“赤欄橋”是人文景物,以下“綠溪”“楊柳”“棠梨滿地花”是自然景物。四句詩就是四幅畫:繡幕遮掩的碧瓦樓,橋外斜橫的綠溪,漫天飛絮的楊柳,落花滿地的棠梨。有動有靜,有聲有色,花香水氣,仿佛從畫中溢出,給人身臨其境之感。問中含有“怎樣”“哪些”兩個答題點。

      答案:詩人是依照由近及遠、由上到下的空間順序寫景的。近景有繡幕垂掛的碧瓦樓,遠景有赤欄橋外橫斜的清溪,空中有煙柳飛絮,地上則是棠梨落花。

      2.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回答問題。

      絕 句

      道 潛

      高巖有鳥不知名,欸語春風入戶庭。

      百舌黃鸝方用事,汝音雖好復誰聽?

      這首詩主要塑造了怎樣的形象?請簡要分析。

      解析:本題的突破口是抓住鳥的生存環境和叫聲,尤其是詩句的后兩句,是鳥這個意象人格化及其所蘊涵的意義所在。“百舌黃鸝”善鳴“方用事”,在朝中受寵,專權用事,而“高巖有鳥”“復誰聽”,受到排擠,無人欣賞。

      答案:詩中主要塑造了一個不知名的高巖鳥形象。此鳥生活在高巖之中,鮮為人知,品種珍奇,叫聲親切誠摯,但飛入庭院之中,卻不被人容納,無人欣賞。

      3.閱讀下面這首唐詩,然后回答問題。

      軍城早秋

      嚴 武【注】

      昨夜秋風入漢關,朔云邊月滿西山。

      更催飛將追驕虜,莫遣沙場匹馬還。

      【注】 嚴武(726-765):字季鷹,華陰(今屬陜西)人。曾任成都尹、劍南節度使,廣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擊敗吐蕃軍隊七萬多人。

      詩的前兩句描繪了什么樣的景象?有什么寓意?

      解析:詩的第一句“昨夜秋風入漢關”,看上去是寫景,其實是頗有寓意的。我國西北和北部的少數民族的統治武裝,常于秋高馬肥的季節向內地進犯。“秋風入漢關”就意味著邊境上的緊張時刻又來臨了。“昨夜”二字,緊扣詩題“早秋”,如此及時地了解“秋風”,正反映了嚴武作為邊關主將對時局的密切關注,對敵情的熟悉。第二句接著寫詩人聽到秋風的反應,這個反應是很有個性的,他立即注視西山,表現了主將的警覺、敏感,也暗示了他對時局所關注的具體內容。西山怎樣呢?寒云低壓,月色清冷,再加上一個“滿”字,就把那陰沉肅穆的氣氛寫得更為濃重,這氣氛正似風云突變的前兆,大戰前的沉默。

      答案:詩的前兩句借助秋風、漢關、寒云、冷月、西山等意象,描繪出一幅初秋邊關陰沉凝重的夜景。寓意邊境局勢的緊張

      4.閱讀下面一首宋詞,完成后面的題目。

      江城子

      秦 觀

      西城楊柳弄春柔,動離憂,淚難收。猶記多情,曾為系歸舟。

      碧野朱橋當日事,人不見,水空流。

      韶華不為少年留。恨悠悠,幾時休?飛絮落花時候、一登樓。

      便做春江都是淚,流不盡,許多愁。

      這首詞的上闋描述了一個怎樣的場景?表達出作者怎樣的情感?

      解析:這首詞的上闋借景抒情,情與景緊密相連,分析時抓住景物意象和抒情語句就可以。

      答案:這首詞的上闋描述了往昔送別的場景,暮春時節,楊柳依依,行舟遠去,江水空流,表達出作者送別時依依不舍、無限惆悵的情感。

      5.閱讀下面一首詩,然后回答問題。

      西 樓

      曾 鞏

      海浪如云去卻回,北風吹起數聲雷。

      朱樓四面鉤疏箔①,臥看千山急雨來。

      【注】 ①鉤疏箔:把簾子掛起。

      詩的前兩句描寫了什么樣的景象?分別是從什么角度來渲染這種景象的?

      解析:本題考查對詩歌景物形象的鑒賞能力。解答此題首先要看前兩句所描寫的意象及意象特征。“海浪如云去卻回”,由此見浪卷云涌之勢;“北風吹起數聲雷”,由此聞海風呼嘯,悶雷滾滾之聲,景象壯美。

      答案:詩的前兩句描寫了海濱暴風雨來臨之際,浪起云涌,風號雷鳴的壯美景象。一二兩句分別從視覺、聽覺的角度來渲染這種景象,展現了雄偉的氣勢。

    【鑒賞古代詩歌的形象】相關文章:

    古代詩歌鑒賞06-10

    《詩經》原文及鑒賞07-28

    李清照詩詞鑒賞12-14

    樹組工干部形象活動計劃精選03-19

    《詩經》鑒賞(精選22篇)10-21

    《幽默的形象》教學設計(精選8篇)08-01

    《雞》的全詩鑒賞總結01-10

    高中音樂鑒賞教學總結范文02-24

    《三峽》酈道元文言文鑒賞05-14

    用戶協議
    国产一级a爱做免费播放_91揄拍久久久久无码免费_欧美视频在线播放精品a_亚洲成色在线综合网站免费

      日本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 亚洲AV永久一区二区三区蜜桃 | 日本三级香港三级人妇少妇 |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二区尤物 | 日本欧美亚洲精品在线观看 |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