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文檔>《如夢令》李清照

    《如夢令》李清照

    時間:2024-10-02 06:23:05

    《如夢令》李清照

    《如夢令》李清照1

      你的目光似月色散落一地將你的思念揉碎

    《如夢令》李清照

      一抹余暉卻怎樣話你的愁悲

      梔子花的渲染將空氣點醉你的笑容凝成銀河中最美的點綴

      那一杯茶水已蘊起了苦味你的目光又在為誰望落了日月和星辰

      抬頭仰望你的淚早已不自覺的漸漸滑落

      又在為誰憔悴啊你難道就不能忘記嗎

      真想回到你走過的雨巷然后把那已散落的目光細細的`拾起還給你

      哦對了還有你那無盡的傷也還給你

      只想靜靜的讓你安然入座

      然后給你靜靜的梳妝

    《如夢令》李清照2

      如夢令

      宋·李清照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

      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注釋

      1、疏:指稀疏

      2、卷簾人:有學者認為此指侍女。

      3、綠肥紅瘦:綠葉繁茂,紅花凋零

      4、濃睡不消殘酒:雖然睡了一夜,仍有余醉未消。濃睡:酣睡 殘酒:尚未消散的醉意。

      5、雨疏風驟:雨點稀疏,晚風急猛

      譯文

      昨夜雨點稀疏,晚風急猛,我雖然睡了一夜,仍有余醉未消。

      試問卷簾的侍女:海棠花怎么樣?她說海棠花依然如舊。

      知道嗎?知道嗎?應是綠葉繁茂,紅花凋零。

      賞析

      這首小令是李清照的奠定“才女”地位之作,轟動朝野。傳聞就是這首詞,使得趙明誠日夜作相思之夢,充分說明了這首小令在當時引起的轟動。又說此詞是化用韓偓《懶起》詩意。韓詩曰:“昨夜三更雨,臨明一陣寒。海棠花在否?側臥卷簾看。”但李清照的小令較原詩更勝一籌,入木三分地刻畫了少女的傷春心境。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這兩句寫昨夜的風很急,還淅淅瀝瀝的下起小雨;晚上又飲了一些酒,睡的很沉,直到早上醒來酒意還沒有完全退去。一開始就將整首詞的時間、環境勾勒得十分清楚。“雨疏風驟”十分恰當的寫出了暮春的特點,風吹的緊而雨卻是疏落,四個字即使人能夠感受到暮春的氣息。“濃睡不消殘酒”則寫出了人物現在的狀態,剛剛醒來略略還帶些酒意,一副慵懶的'模樣,這種狀態下最容易想起昨夜的雨疏風驟,隱隱心底還藏著些許心事,這樣就順理成章地引出下文。上下兩句前者寫室外,后者寫室內,轉折的巧妙恰當,靈動自然。

      經歷了一場風吹雨打,主人公心中十分想知道園中的海棠是否花瓣零落,令人不忍面對,因此急急地向“卷簾人”詢問。一個“試”字,寫出了人物心中的擔憂,她不愿意春天就這么快的過去。“試”字將不忍問卻又忍不住想知道的矛盾心理刻畫的淋漓盡致。孰料,“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這讓她出乎意料,雖然她內心渴望海棠依舊,但自己也明白風雨之后必是花事凋零,所以“卷簾人”的回答給了她意外的驚喜。“海棠依舊”從后面應和了前面“問”的內容,這種手法使得其詞更加耐讀。“卻”字同時寫出了主人公原有的心思和聽到回答后的意外之情,還隱隱道出了“卷簾人”不了解主人公的心思和回答時的漫不經心,這兩者之間形成了一個微妙的對比,主人公的細膩委婉與“卷簾人”粗疏淡漠之間的對比。詞至此,又疊進一層,意境又開一界。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主人公畢竟還是知道這是暮春時節,況且昨夜又是一夜風雨,海棠花斷然是不會依舊了,因此她連用兩個“知否”來糾正“卷簾人”的答復,口語的語氣使得這兩個“知否”讓人讀來頗覺清新。“應是綠肥紅瘦”一句寫出了當前的情形。這句是最為世人稱道的一句,它十分的新穎別致、生動傳神,看似信手拈來,卻是功力獨到。她用“綠”字代指滿枝的綠葉,用“紅”代指枝頭的花朵,“肥”替換了“多”,“瘦”替換了“少”,寫出了一個全新的意境。無怪乎多為歷代詞論者贊譽,如《草堂詩余別錄》中曰“結句尤為委曲工整,含蓄無窮意焉”。而更深一層,“紅”又不單指花朵,還隱指了春天萬紫千紅的景象與色彩,隱指了春天眾多無比美好的事物,隱指了在春天里的喜悅心情。這樣“紅瘦”一詞就逼真地寫出了人物地傷春情思。不需直言,不假雕飾,卻更令人心動,這是李清照的詞作給讀者的一個典型感受。

      李清照如夢令賞析

      如夢令

      宋·李清照

      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

      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

      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注釋

      ①溪亭:臨水的亭臺。

      ②沈:同“沉”。

      ③爭:同“怎”。

      譯文

      還時常記得出游溪亭,一玩就玩到日黑天暮,深深地沉醉,而忘記歸路。

      一直玩到興盡,回舟返途,卻迷途進入藕花的深處。

      大家爭著劃呀,船兒搶著渡,驚起了滿灘的鷗鷺。

      賞析

      這是一首憶昔詞。寥寥數語,似乎是隨意而出,卻又惜墨如金,句句含有深意。開頭兩句,寫沉醉興奮之情。接著寫“興盡”歸家,又“誤入”荷塘深處,別有天地,更令人流連。最后一句,純潔天真,言盡而意不盡。

      現存李清照《如夢令》詞有兩首,都是記游賞之作,都寫了酒醉、花美,清新別致。這首《 如夢令》以李清照特有的方式表達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優美怡人,以尺幅之短給人以足夠的美的享受。

      “常記”兩句起筆平淡,自然和諧,把讀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創造的詞境 。“常記”明確表示追述,地點在“溪亭 ”,時間是“日暮 ”,作者飲宴以后 ,已經醉得連回去的路徑都辨識不出了。“ 沉醉”二字卻露了作者心底的歡愉 ,“不知歸路”也曲折傳出作者留連忘返的情致,看起來,這是一次給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賞。果然,接寫的“興盡”兩句,就把這種意興遞進了一層,興盡方才回舟,那末,興未盡呢?恰恰表明興致之高,不想回舟。而“誤入”一句,行文流暢自然,毫無斧鑿痕跡,同前面的“不知歸路”相呼應,顯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態。

      盛放的荷花叢中正有一葉扁舟搖蕩舟上是游興未盡的少年才女,這樣的美景,一下子躍然低上,呼之欲出。

      一連兩個“爭渡 ”,表達了主人公急于從迷途中找尋出路的焦灼心情。正是由于“ 爭渡”,所以又“驚起一灘鷗鷺”,把停棲在洲渚上的水鳥都嚇飛了。至此,詞嘎然而止,言盡而意未盡,耐人尋味。

      這首小令用詞簡練,只選取了幾個片斷,把移動著的風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在一起,寫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時的好心情,讓人不由想隨她一道荷叢蕩舟,沉醉不歸。正所謂“少年情懷自是得 ”,這首詩不事雕琢,富有一種自然之美。

    《如夢令》李清照3

      《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

      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

      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

      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今譯】

      還時常記得出游溪亭,

      一玩就玩到日黑天暮,

      深深地沉醉,而忘記歸路。

      一直玩到興盡,回舟返途,

      卻迷途進入藕花的深處。

      大家爭著劃呀,船兒搶著渡,

      驚起了滿灘的鷗鷺。

      [注釋]

      ①溪亭:臨水的亭臺。

      ②沈:同“沉”。

      ③爭:同“怎”。

      [賞析]

      這是一首憶昔詞。寥寥數語,似乎是隨意而出,卻又惜墨如金,句句含有深意。開頭兩句,寫沉醉興奮之情。接著寫“興盡”歸家,又“誤入”荷塘深處,別有天地,更令人流連。最后一句,純潔天真,言盡而意不盡。

      《如夢令》詞有兩首,都是記游賞之作,都寫了酒醉、花美,清新別致。這首《 如夢令》以李清照特有的方式表達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優美怡人,以尺幅之短給人以足夠的美的享受。

      “常記”兩句起筆平淡,自然和諧,把讀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創造的詞境 。“常記”明確表示追述,地點在“溪亭 ”,時間是“日暮 ”,作者飲宴以后 ,已經醉得連回去的路徑都辨識不出了。“ 沉醉”二字卻露了作者心底的歡愉 ,“不知歸路”也曲折傳出作者留連忘返的情致,看起來,這是一次給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賞。果然,接寫的“興盡”兩句,就把這種意興遞進了一層,興盡方才回舟,那末,興未盡呢?恰恰表明興致之高,不想回舟。而“誤入”一句,行文流暢自然,毫無斧鑿痕跡,同前面的“不知歸路”相呼應,顯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態。

      盛放的荷花叢中正有一葉扁舟搖蕩舟上是游興未盡的少年才女,這樣的美景,一下子躍然低上,呼之欲出。

      一連兩個“爭渡 ”,表達了主人公急于從迷途中找尋出路的焦灼心情。正是由于“ 爭渡”,所以又“驚起一灘鷗鷺”,把停棲在洲渚上的水鳥都嚇飛了。至此,詞嘎然而止,言盡而意未盡,耐人尋味。

      這首小令用詞簡練,只選取了幾個片斷,把移動著的風景和作者

      怡然

      的心情融合在一起,寫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時的好心情,讓人不由想隨她一道荷叢蕩舟,沉醉不歸。正所謂“少年情懷自是得 ”,這首詩不事雕琢,富有一種自然之美。

      李清照簡介

      李清照(1084-1155),濟南章丘(今屬山東)人,號易安居士。宋代女詞人,婉約詞派代表。早期生活優裕,與夫趙明誠共同致力于書畫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據中原時,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所作詞,前期多寫其悠閑生活,后期多悲嘆身世,情調感傷,也流露出對中原的懷念。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徑,語言清麗。論詞強調協律,崇尚典雅,提出詞“別是一家”之說,反對以作詩文之法作詞。能詩,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時詠史,情辭慷慨,與其詞風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詞》,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詞》輯本。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如夢令》李清照4

      課前兩分鐘,教室里孩子們背誦著李清照的詞,字字句句清脆悅耳,這是近兩周以來老師要求他們晨讀背誦的詩詞,聽著整齊的聲音就知道已經滾瓜爛熟。

      上課的音樂聲響起來了,站在講臺旁邊的老師做了個停的手勢,誦讀聲戛然而止。孩子們都盯著老師,老師緩步走上講臺,邊走邊輕聲說道:同學們,今天,讓我們伴隨這誦讀聲,輕輕走進課堂,走進李清照,走進如夢令!(板書:如夢令)

      一、解題

      隨著老師的手勢,生齊讀課題。

      師:看著如夢令這三個字,你想說些什么?

      生:如夢令是詞牌。

      生:詞牌,就是詞的格式的名稱。

      師:能說說你知道的詞牌嗎?

      生:漁歌子、浣溪紗。

      生:一剪梅、聲聲慢、醉花陰。

      生:水調歌頭、虞美人、卜算子。

      師:很好。詞的格式和律詩的格式不同:律詩只有四種格式,而詞則總共有一千多個格式,這些格式也稱為詞譜。為了方便記憶,人們給它們起了一些名字,這些名字就是詞牌。一個詞牌有好多詩人去填,后人為了區分,在標題目時,會把詞的第一句用小括號括在詞的旁邊,比如我們今天要學習的如夢令,李清照的就有兩首,分別是: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還有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

      二、初讀課文

      師:現在請同學們打開課本,用自己最喜歡的方式讀這首詞,多讀幾遍。要求讀通、讀順,讀出詞的韻味來!

      生自由讀,搖頭晃腦,讀的很是投入。等讀書聲漸漸弱下來

      師:哪位同學愿意展示你的朗誦水平?請站起來美美地讀一讀。

      生:如夢令(宋)李清照 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 興盡晚回舟, 誤入藕花深處。 爭渡,爭渡, 驚起一灘鷗鷺。

      師:你讀的真好!有宋詞的味道!誰還愿意再試試?

      又有好幾個同學朗讀,抑揚頓挫,把握得很到位。

      師: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同學們已經瑯瑯上口了,現在不看課本,看能不能背下去?

      合上書本,大多學生都能背個差不離。

      三、讀“胖”全詞

      師:會讀會背,只是個基礎,現在你們再讀讀,看能讀出那些畫面!

      生: 我仿佛看到了溪亭日暮的美景。

      生:我感受到了藕花深處的幽靜與甜美。

      生:我看到一灘鷗鷺齊飛的壯觀景象!

      (教師板書:溪亭日暮 藕花深處 一灘鷗鷺)

      師:這是一幅幅流動的畫面,大家再讀讀,把這一幅幅畫面讀活了!

      生再次去讀,去想。

      師:用自己的話說說這些畫面,不理解的詞提出來,我們一起解決。

      生:常記,就是經常回憶起。溪亭,就是溪流邊的亭子。日暮,就是太陽落山。

      生:這句應該是:常常回憶起那次夕陽晚照,溪邊亭子里喝酒賞落日的情景。

      師:溪亭,可以理解為溪邊的小亭,也作地方名講。

      生:黃昏時分,太陽慢慢地從山的后邊落下去了,晚霞染紅了整個天空。遠處的山,近處的水,還有小亭子,都籠罩在晚霞的余輝當中。

      師:多美的畫面啊!我們來讀出這種美吧!

      生: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

      師:沉醉不知歸路,又該如何去解釋呢?

      生:醉了,不知道回家的路。

      師:看注釋,這個醉是——

      生:陶醉!我覺得李清照不僅欣賞著美景,還與朋友開懷暢飲,喝酒喝多了而忘記了回家的路。

      師:對的。請把這份醉意讀出來!

      生: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

      指名讀: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

      師:這就是溪亭日暮的畫面。現在我們再來看藕花深處

      生:興盡晚回舟, 誤入藕花深處。是說他們玩好了,乘著小舟,準備回家,但是不小心劃到了荷花池里。

      生:這些荷花好美啊!碧綠的荷葉像翡翠做成的大盤子,荷花像是婀娜多姿的仙女。

      師:讀出來!

      生:興盡晚回舟, 誤入藕花深處。

      師:興,在這里應讀出高興、盡興之意,不要讀成一聲。

      生再次讀。

      師:黃昏了,一切都變得朦朦朧朧,“藕花深處”,那是一個清香四溢、色彩繽紛、幽靜而神秘的世界,詞人乘興而去,盡興而歸。面前的一切,似畫非畫,令人陶醉,可是天已經黑了,再美的畫面也不能久留,于是她和伙伴們——

      生: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生:他們嘻嘻哈哈,爭著劃船,結果把已經休息的鷗鷺驚起,沙灘上一下子熱鬧起來了,歡笑聲、鳥拍翅膀的聲音,由靜到動。

      師:說得真好呀!這些個畫面一下子動起來了。我們把整首詞美讀一遍。

      生有感情的誦讀。

      師:這首詞只有三十三個字,我們卻讀出了這么多的內容,這就是文字的魅力所在。讀書的最大本事就是能把一本書讀厚,但也要把它讀薄!

      四、尋找詞眼

      師:一篇文章,要有文眼,一首詩,有詩眼,那么詞也不例外,大家想想,這首詞的詞眼在哪里?

      生思考,舉手。

      生:我以為應該是“醉”,詩人對美景沉醉,對玩得盡興沉醉,對這次游玩念念不忘沉醉。

      生: 李清照品著美酒,賞著日暮、藕花、還有一灘鷗鷺。讓人沉醉在里面,所以我也認為是醉。

      師:我也是這樣理解的,看來我們想到一塊兒去了。因為醉而不能忘!因為醉而留下了這首詞! 因為她的醉才有我們今天的醉!(板書:醉)

      五、課外延伸

      師:十六歲,花一樣的年華,試想,一個妙人兒,與伙伴泛舟湖上,一邊飽覽秀美的風光,一邊輕斟淺品杯中的美酒,喝醉了酒,劃著小船,誤入荷花深處,驚起一灘鷗鷺,那是多么一副浪漫的情景啊!讀來真真是如聞荷香,如臨其境。李清照還有一首《如夢令》,我們曾經積累過,誰來背背?

      生: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師:這首詞說的是:昨夜雨點稀疏,晚風急猛,我雖然睡了一夜,仍有余醉未消。試問卷簾的侍女:海棠花怎么樣?她說海棠花依然如舊。知道嗎?知道嗎?應是綠葉繁茂,紅花凋零。

      師繼續解說:

      李清照生于一個宦官人家,父親是學者兼文學家,母親也是名門閨秀,擅文學。這樣的出身,對那個時代的女子是多么可貴,她既能享受舒適的生活,并能得到一定的文化教育。她有過一首《點絳唇》,你們還記得嗎?

      生:蹴罷秋千,起來慵整纖纖手。露濃花瘦,薄汗輕衣透。見有人來,襪剗金釵溜。和羞走,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

      師:李清照所處的那個時代,可和你們現在不一樣,婚姻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很多女子婚前是沒見過自己的丈夫的,李清照也不例外。可是這天早上,她正在蕩秋千,一個風度翩翩的少年來了,正是她的沒見面的趙明誠,她不能看,又想看,想走掉,又不甘心,于是她就“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貌似嗅青梅,眼睛卻是轉向來人的。多可愛的小女子,我們再來讀讀這首《點絳唇》

      生:蹴罷秋千,起來慵整纖纖手。露濃花瘦,薄汗輕衣透。見有人來,襪剗金釵溜。和羞走,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

      師:新婚后的李清照是幸福的,他和趙明誠兩人既是文學知己,更有事業上的相投——金石研究,新婚燕爾,詩詞琴棋,婦唱夫隨。此時她寫過一首《一剪梅》。誰來說說?

      生: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 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 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師:這是李清照寫給新婚不久負笈遠游的趙明誠的。字里行間情深意濃,讀來讓人心醉,使人覺得牽掛和被牽掛都是一種幸福。

      師:可是幸福總是那么短暫,老天也許都在妒忌李清照的幸福吧。他們所處的大宋朝經歷了“清明上河圖”式的和平繁華之后,趙宋王于公元1127年匆匆南逃,開始了中國歷史上國家民族極為屈辱的'一頁。李清照的小家也開始了漂泊無定的生活。南渡第二年,趙明誠被任命為京城建康的知府,一天深夜,城里發生叛亂,身為地方長官的趙明誠不是身先士卒指揮戡亂,而是偷偷用繩子縋城逃走。事定之后,他被朝廷撤職。李清照這個柔弱女子,在這件事上卻表現出大節大義,很為丈夫臨陣脫逃而羞愧,流亡途中,行至烏江鎮時,當她得知這就是當年項羽兵敗自刎之處,不覺心潮起伏,面對著浩浩的江面,吟下了一首千古絕唱《夏日絕句》:

      生: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師:現在面對著滾滾的烏江,我們就是李清照,再放聲誦讀一遍!

      生齊讀: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師:李清照還有一首《八詠詩》:“千古風流八詠樓,江山留與后人愁。水通南國三千里,氣壓江城十四州。”同學們聽聽看這氣勢,哪里像一個流浪中的弱女子所寫,這是一般的七尺男兒都沒有的氣魄。

      師:福無雙至,禍不單行,公元1129年,趙明誠在流亡途中得急癥病故,失去了家園,失去了愛人,此時的李清照,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等待她的是孤苦伶仃顛沛流離,是世情險惡中傷侮辱。而更令她惶恐的是,有小人向朝廷誣陷她“頒金通敵”欲置她于死地而后快。為了表明心跡,當金兵一路追趕高宗時,李清照也匆匆忙忙地攜著一批古物南下,追隨高宗蹤跡,打算把它獻給朝廷。一路上,她自己雇船,求人投親靠友,人情冷暖親身所感,但最終沒能如愿。這一年秋天,心力交瘁的李清照,面對著滿地的黃花不由得吟出了:尋尋覓覓——

      生齊接: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 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 三杯兩盞殘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 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 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 點點滴滴。 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師: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就是這首《聲聲慢》使李清照奠定了文學史上的“詞宗”的地位。記得前天看一位同學的日記上寫著:“日記啊日記,真是一個愁字了得啊!”看到這里,老師不由的笑了,我批了這么一句:“少年不識愁滋味,為寫日記強說愁啊!”孩子們,和李清照的萬古愁心比起來,你的這些還稱得上愁嗎?

      學生不好意思地笑了。

      師:此時的李清照,滿腹的愁緒,只能交予她所鐘愛的文字,孩子們,用我們的聲音,再來感受那種柔腸百結,凄清孤寂的脈脈情懷吧!

      生動情吟誦: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 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 三杯兩盞殘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 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 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 點點滴滴。 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師緩緩敘說:花自飄零水自流,花亦非花,人也早已作古。今天,李清照衣裙飄飄、婉婉約約的向我們走來,她那長長短短的詞句,無一不精彩,無一不出色,她的才情、她的睿智,就這樣在我們的眼前熠熠發光。面對著她,我忍不住要吟這首小詩:語言的花朵

      生齊接:在歷史的暗處

      悄然綻放

      雨水的墜落

      打濕月光的臺階

      江南三月

      桃花依舊庭院空空

      那架秋千是否還有亂紅飛過

      流水的嘴唇能否讀懂清照的信箋

      昨夜,伊人臨鏡畫眉

      素袖輕拭、淚痕脂香

      花窗外小橋系著木船

      獨上西樓月如鉤

      師:孩子們,三十三個字的如夢令,引出了我們對李清照的無限感慨,這就是文字的魅力所在!文學歷史的長河中,唐詩宋詞就是一顆璀璨的明珠,如果說唐詩是那淙淙流著的甘美的清泉,宋詞就是那溪邊飄香的花朵,讓我們常去掬一捧清泉,采幾片花瓣,沏一壺清茶,輕啜一口,慢慢回味,芳香四溢。讓我們用自己的眼睛、自己的心靈、自己的人生去讀,去讀這永遠的唐詩,去讀這永遠的宋詞。讓我們的心靈更加豐富,讓我們的情操更加優美,讓我們的言談更加文雅,讓我們的感悟更加深刻!

    《如夢令》李清照5

      如夢令

      宋 李清照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注釋:

      1.雨疏風驟:雨點稀疏,晚風急猛。2.濃睡:酣睡。3.卷簾人:指侍女。4.綠肥紅瘦:指綠葉繁茂,紅花凋零。

      詩句大意:

      昨夜雨稀稀落落下個不停,風卻刮得很緊,沉睡一宿,酒意卻還沒有全消。(寫景敘事,點明下文發問的起因)

      我問侍女海棠怎樣了,她卻說,海棠還是像原來那樣啊。(“試”:關切花事,既想知道又不忍知道花落消息的矛盾心理。)

      你知道嗎?你知道嗎?應該是綠葉繁茂、紅花凋零啊!(這是詞人對侍女“海棠依舊”的回答的否定,更是對風雨中花朵凋零的惋惜,對春天逝去的無奈。“綠肥紅瘦”,別致而貼切地描摹出春末夏初的景色,歷來為人們所傳誦。)

      主題思想:

      作者以與侍女對話的形式表達了愛春(傷春)、惜花的真情,也含蓄表達了感慨青春易逝,愛惜自己如花青春年華的感情。

      《如夢令》這首詞是李清照青年時期的作品,追敘她一次泛舟流連忘返,酒醉后幾乎迷路的`情景,反映了她早期無憂無慮的生活和爽朗豪放的性格。在教學本課是,我著重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作為文言文,是我們語文教學的難點之最,因此在教學設計是個人認為本堂課的“煽情”或者“鋪墊”應該做好。老師朗讀一副對聯,奠定了全詞的情感基調。其次,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通過品讀詞句把課文讀活讀美、提醒學生體會33個字包含了無比豐富的內涵,直到最后跟著音樂吟唱本詞。并且教師通過范例來吟誦這首詞,使學生的興趣馬上濃厚。所有這些,都使學生感受到了學習《如夢令》的樂趣,從而激發了學生對祖國語文的熱愛。

      2、指導學生理解語言文字。本課不僅采用了讓學生課前自學的方式理解每句詞的意思,還引導學生在課堂上找出“溪亭日暮”、“藕花深處”、“一灘鷗鷺”這三幅畫面,幫助學生把握整首詞的基本內容。另外,我也做到了注意課堂細節幫助學生理解詞句意思。例如,當學生把“興盡晚回舟”中的“興”讀成第一聲時,我就馬上給予糾正,讀準了“興”的聲調是第四聲,學生也就理解了它的意思。

      3、在教學時,我抓住一個“醉”字切入,從詞中去逐層感受“美酒”、“美景”、“美麗的意外”帶給詞人的深深的醉意。讓學生根據詞語聯想畫面,“日暮溪亭”“藕花深處”“一灘鷗鷺”,在這些詞語的引領下,讓學生的腦海中出現一幅幅美麗的畫面,那畫面有聲有色、有人有景、有靜有動,充滿了無窮的生機與魅力。這一板塊設計,試圖喚醒學生所有的器官感受詞:用耳朵聽、用眼睛看、用嘴誦、用腦想象、用心靈感受,打開身體所有通道接收詞的信息,進入詞境,使學生學詞的過程成為愉悅身心的過程。但是,在課堂上我的美好愿望并沒有實現,因為好多學生并沒有進入詞的意境,沒有充分展開想象,這一環節只是成了少數優秀生的殿堂。

    《如夢令》李清照6

      詩詞內容

      如夢令

      作者:李清照【宋】

      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

      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

      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譯文及注釋

      譯文

      曾記得一次溪亭飲酒到日暮,喝得大醉回家找不著了道路。

      興盡之后很晚才往回劃船,卻不小心進入了荷花深處。

      怎么渡,怎么渡?(最終)驚起水邊滿灘鷗鷺。

      注釋

      (1)常記:時常記起。“難忘”的意思。

      (2)溪亭:臨水的.亭臺。

      (3)日暮:黃昏時候。

      (4)沉醉:大醉。

      (5)興盡:盡了興致。

      (5)晚:比合適的時間靠后,這里意思是天黑路暗了。

      (6)回舟:乘船而回。

      (7)誤入:不小心進入。

      (8)藕花:荷花。

      (9)爭渡:怎渡,怎么才能劃出去。爭(zhēng),怎樣才能

      (10)驚:驚動。

      (11)起:飛起來。

      (12)一灘:一群。

      (13)鷗鷺:這里泛指水鳥。

      創作背景

      這首《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是李清照的早期之作,較為可信的時間當是李清照到達汴京之后尚未出嫁之前。這段時間李清照身居閨中,不免會回憶起少時游玩的情形,那些場景在她的腦海中一再出現,對那些生活的懷念之情與日俱增,使得作者感到詩興大發,于是寫下了這首流傳千古的小令。

    《如夢令》李清照7

      如夢令

      宋 李清照

      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

      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提起李清照,眼前便浮現出那個娉婷優柔、略帶感傷的女子,她那精妙絕倫的文字以及跌宕起伏的人生一直廣受人們關注。她的筆下,有著“才下眉頭,卻上心頭”的糾結相思,有著“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的凄婉,更有“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的孤寂……但在《如夢令》這首詞中,我們看到的是一個活潑、無所顧忌、充滿勃勃生機的李清照。這首詞,寥寥三十三個字,似乎是詞人信手拈來,毫無雕琢,對六年級的學生來說,熟讀理解并不是難事。但在這淺淡自然的語言背后,卻是詩意盎然、精彩無限,必須讓學生走入文字中,感受其詩意的情境,才能真正悟其情、懂其人。

      一、字字皆是畫

      李清照用她那生花妙筆向我們勾勒了一幅幅蕩舟晚游圖,黃昏時分,夕陽西下,晚霞染紅了整片天空,一輪紅日倒映在水中,真可謂“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這便是“溪亭日暮”,一個充滿詩情畫意的地方。而“藕花深處”,更是如世外桃源般的神秘幽靜,詞中點明是“誤入藕花深處”,一個“入”字,證明詞人是置身其中。這荷花、荷葉的姿態、形狀、顏色盡收眼底。在蒼茫暮色中,在凌凌微波上,密密的荷葉挨挨擠擠,嬌艷的荷花姿態萬千。這是一個流光溢彩的藕花深處,一個清香飄逸的藕花深處。詞末的“一灘鷗鷺”,更叫人心之神往,一大河灘的鷗鷺嘩啦啦地一齊飛上了天,真是難得一見的壯觀奇偉。“溪亭日暮”“藕花深處”“一灘鷗鷺”便是李清照展現在我們眼前的那一幅幅如詩般流動的畫卷。

      二、牽一“醉”而動全詞

      詩詞的教學切記一步一步地講解,支離破碎的分解只會使詩詞寡然無味。在《如夢令》中,一個“醉”字,便是一個抓手,可起到牽一發而動全身的作用。李清照被“溪亭日暮”的美景所陶醉,不覺夕陽西沉,也因為與朋友喝酒言歡,帶著醉意誤入藕花叢中解讀李清照詩詞《如夢令》解讀李清照詩詞《如夢令》。而藕花深處的美景讓詞人的醉意更濃了,隨即爭渡著驚起那一灘鷗鷺。因為“醉”了,這次的郊游才顯得如此珍貴,充滿著不期而至的驚喜;因為“醉”,才會那么難以忘懷,繼而“常記”;有了“醉”,才有“藕花深處”的清香流溢、神秘幽靜;有了“醉”,才有“爭渡”的歡暢無拘、“一灘鷗鷺”的驚喜無限。精彩,應該就在意料之外,在這“醉”之中。沉醉于美景,心醉于意外的收獲,陶醉于少女時期幸福的生活。這一切的一切,使得李清照常常甜蜜地記起。

      三、詞中亦有聲

      這首詞中,不僅有令人陶醉的畫面,還藏著許多聲響。讓我們靜心聆聽詞的最后一句“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這其中,有鷗鷺鳴叫的聲音,有鷗鷺拍打翅膀的聲音。從詞中的“一灘”看出鷗鷺數量很多,“驚”字又告訴我們,鷗鷺是一下子起飛,速度非常快。回蕩在耳畔的聲響似乎更大了,這聲響片刻之間便讓靜止的畫面靈動起來。再聽,“爭渡,爭渡”!這里傳出的聲響便更多了,有水花四濺的聲音,有船槳撞擊的聲音,有歡樂嬉笑的聲音,有嗔笑爭執的聲音。所有的.聲音交織在一起,展現在我們面前的便是那無拘無束的暢快,那驚喜連連的酣暢。

      四、“興”在盡與不盡之間

      上面提到,整首詞可以“醉”為線索,貫穿始末。但是,對李清照在這首詞中流露出來的情感,如果僅僅停留在陶醉、沉醉于美景的愉悅之上,卻是遠遠不夠。詞中“興”這個字眼,非常值得推敲。詞人跟朋友品著美酒,賞著美景,吟詩作對,聊天下棋,真叫酒不醉人人自醉。這個“興”,可以理解為興盡了,該回家了,這個時候詞人的心情是高興的、滿足的。但這個“興”,也可以理解為興未盡,只是因為此時天色已晚,不得不回家,那么這時詞人的心情又是留戀的、依依不舍的。所以,一句詩,我們可以有不同的理解。接著,詞人在蒼茫的暮色中誤入藕花深處,朋友們爭著劃,搶著渡,你說要往那兒劃,我說要往這兒劃。雖然暮色已晚,父母的催促聲已在耳邊回響,但這爭渡中的樂趣實在是太妙了。大伙兒大聲地笑啊,鬧啊,少女無拘無束的個性完全釋放出來。那聲音太響,太熱鬧了,只聽見嘩啦啦的一聲,一河灘受驚的鷗鷺一下子沖破夜幕飛向天空。這發生在一瞬間的大自然的奇觀看得詞人心都醉了。而這,才叫一個真正的盡興啊!詞人內心深處的無拘與豪放也躍然紙上。此時,詞人的興致、整首詩的意境都達到了最高潮,至于后面究竟回家沒有,怎么找到路回家的,已經不重要了。

      五、順逆對照,回環升華

      這首詞是詞人的早期作品,少女時代的李清照出身名門,父親對她寵愛有加,生活條件非常優越。此時的李清照不僅沉醉在美酒、美景和美麗的意外之中,還沉醉在她那美好、幸福的生活中。那個時候,她是常常甜甜地記起那令人陶醉的往事解讀李清照詩詞《如夢令》中國古代詩詞。所以全詞伊始,便是“常記”。但靖康之變改變了北宋王朝的歷史,也改變了李清照的命運。在她那些顛沛流離、輾轉逃亡的日子里,在她那凄苦無依、飽嘗艱辛的晚年生活中,她一定無數次地記起,記起那“溪亭日暮”、那“藕花深處”、那“一灘鷗鷺”。此時的李清照家破人亡、孤苦漂泊,那是“故國不堪回首”,那是“往事知多少”,那是一種撕心裂肺的回憶此時的“常記”,帶著哀愁、帶著憤恨、帶著幽怨。這首詞在詞人的順境與逆境中回環升華,當時代處境發生變化,感受心境也不一樣。從李清照一生的軌跡中,在她晚年那些帶著哀怨的詞句中,我們更能加深對《如夢令》特殊的解讀。

      千百年來,李清照廣受人們的關注,除了詩詞方面的成就外,她那百轉千回、跌宕起伏的傳奇人生也打動著無數人的心。隔著遙遠的時空,枕著詩意的靈魂,讓她那精妙絕倫、如夢似幻的詩詞永遠留在我們的心中。

    《如夢令》李清照8

      原文

      《如夢令》李清照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

      試問卷簾人,卻道誨棠依舊。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詩歌解讀

      這是南宋女詞人李清照的一首驚世之作。閨中女主人憧憬著美好的生活,關切著美好的事物,無憂無慮,敏感多情。我們從《如夢令》中是否能得到如上印象?“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這是一種無憂無慮的生活,詩中的主人雖是一夜的濃睡,也沒消盡昨晚盡情飲酒的醉意。

      然而她卻有所關切,想到“昨夜雨疏風驟”,“試問卷簾人”,小院里的海棠怎樣了?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這時她根據季節、根據經過一夜的“雨疏風驟”,根據自己的觀察和經驗,急切的更正:“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請看,女主人是多么關切她周圍美好的事物。

      詞的遣詞造句又把女主人活潑好逗。情趣雅致性格的另一面表現了出來。“試問卷簾人”,其實是明知故問,她要逗逗身邊這個憨而粗疏的小丫頭,果然靈驗,小丫頭不經意地回答“海棠依舊”。

      這一下,女主人樂了!你知道不知道?你知道不知道?應該是葉子更綠了,花兒卻殘了。二字疊句“知否”把女主人的活潑多情表現了出來。

      “綠肥紅瘦”用了借代和擬人,創造性地形象生動地寫出了暮春風雨后花葉的神采。僅此四字,表現了女主人不同凡響的文雅情深,為文壇之絕無僅有。

      練習

      1、“綠肥紅瘦”中,“綠”、“紅”分別代替葉和花,“肥”和“瘦”分別形容__葉的茂盛_ 和__花的凋零。

      2、作者采用委婉含蓄手法,表達了對春花的留戀和惜別的一種傷感情緒_。

      3.詞中“綠肥紅瘦”的意思正確的一項是( A )

      A.葉茂花殘 B.紅花綠葉相映襯  C.紅花綠葉很艷麗 D.綠葉紅花茂盛

      4.下列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D )

      A.“濃睡不消殘酒”表明作者一夜未眠,但仍然酒意未消。

      B.“知否?知否?”是“卷簾人”在追問。

      C.這首詞押韻的字是“人”和“舊”。

      D.這首詞在字里行間流露出作者的惜春傷感情緒。運用了寓情于景(或借景抒情、間接抒情)的方法抒發了作者的傷春之情。

      5、對李清照《如夢令》一詞分析錯誤的'一項是( D )

      A.“不消”表面是指酒意未消,實際指的是消不盡的傷感和煩悶情緒。

      B.“綠肥紅瘦”中,“綠”“紅”分別代替葉和花,“肥”“瘦”分別形容葉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C.這首詞從一般敘述,轉入到一問一答,然后是設問和慨嘆,層層拓展、深入。

      D.作者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表達對春光留戀和惜別的一種傷感情緒。

      6、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這一句中, 是卷簾人的回答,從這個回答中我們可以推測出,作者當時問的是:

      7、對卷簾人的回答,作者滿意嗎?顯然不滿意。“應是”這個詞表達了作者的猜想。她想,此刻外面的景色應該是綠肥紅瘦,綠指的是 ,紅指的是 ,肥這個字指的是 ,而瘦這個字寫出了 。

      8、肥、瘦常用來形容人物身材形貌,這首詞中,作者把 當作人來寫,表達了她 的感情。

      9、“不消”在詞中的意義是什么?

      (1) “不消”表面上是指酒意未消,實際指“消不盡的傷感和煩悶情緒”。

      10、“綠肥紅瘦”采用了什么修辭手法?請簡析之。

      (2)借代。“綠肥紅瘦”中“綠”“紅”分別代指“葉和花”;“肥”“瘦”分別形容“葉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如夢令》李清照9

      如夢令

      常記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歸路。

      興盡晚回舟,

      誤入藕花深處。

      爭渡,爭渡,

      驚起一灘鷗鷺。

      【今譯】

      還時常記得出游溪亭,

      一玩就玩到日黑天暮,

      深深地沉醉,而忘記歸路。

      一直玩到興盡,回舟返途,

      卻迷途進入藕花的深處。

      大家爭著劃呀,船兒搶著渡,

      驚起了滿灘的鷗鷺。

      注釋〕

      ①溪亭:臨水的亭臺。

      ②沈:同“沉”。

      ③爭:同“怎”。

      〔賞析〕

      這是一首憶昔詞。寥寥數語,似乎是隨意而出,卻又惜墨如金,句句含有深意。開頭兩句,寫沉醉興奮之情。接著寫“興盡”歸家,又“誤入”荷塘深處,別有天地,更令人流連。最后一句,純潔天真,言盡而意不盡。

      現存李清照《如夢令》詞有兩首,都是記游賞之作,都寫了酒醉、花美,清新別致。這首《 如夢令》以李清照特有的方式表達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優美怡人,以尺幅之短給人以足夠的美的享受。

      “常記”兩句起筆平淡,自然和諧,把讀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創造的詞境 。“常記”明確表示追述,地點在“溪亭 ”,時間是“日暮 ”,作者飲宴以后 ,已經醉得連回去的路徑都辨識不出了。“ 沉醉”二字卻露了作者心底的歡愉 ,“不知歸路”也曲折傳出作者留連忘返的情致,看起來,這是一次給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賞。果然,接寫的“興盡”兩句,就把這種意興遞進了一層,興盡方才回舟,那末,興未盡呢?恰恰表明興致之高,不想回舟。而“誤入”一句,行文流暢自然,毫無斧鑿痕跡,同前面的“不知歸路”相呼應,顯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態。

      盛放的荷花叢中正有一葉扁舟搖蕩舟上是游興未盡的少年才女,這樣的美景,一下子躍然低上,呼之欲出。

      一連兩個“爭渡 ”,表達了主人公急于從迷途中找尋出路的焦灼心情。正是由于“ 爭渡”,所以又“驚起一灘鷗鷺”,把停棲在洲渚上的水鳥都嚇飛了。至此,詞嘎然而止,言盡而意未盡,耐人尋味。

      這首小令用詞簡練,只選取了幾個片斷,把移動著的風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在一起,寫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時的好心情,讓人不由想隨她一道荷叢蕩舟,沉醉不歸。正所謂“少年情懷自是得 ”,這首詩不事雕琢,富有一種自然之美。

      如夢令(2)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賞析】:

      這首小令是李清照的奠定“才女”地位之作,轟動朝野。傳聞就是這首詞,使得趙明誠日夜作相思之夢,充分說明了這首小令在當時引起的轟動。又說此詞是化用韓偓《懶起》詩意。韓詩曰:“昨夜三更雨,臨明一陣寒。海棠花在否?側臥卷簾看。”但李清照的小令較原詩更勝一籌,入木三分地刻畫了少女的傷春心境。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這兩句寫昨夜的風很急,還淅淅瀝瀝的下起小雨;晚上又飲了一些酒,睡的很沉,直到早上醒來酒意還沒有完全退去。一開始就將整首詞的時間、環境勾勒得十分清楚。“雨疏風驟”十分恰當的寫出了暮春的特點,風吹的緊而雨卻是疏落,四個字即使人能夠感受到暮春的氣息。“濃睡不消殘酒”則寫出了人物現在的狀態,剛剛醒來略略還帶些酒意,一副慵懶的模樣,這種狀態下最容易想起昨夜的雨疏風驟,隱隱心底還藏著些許心事,這樣就順理成章地引出下文。上下兩句前者寫室外,后者寫室內,轉折的巧妙恰當,靈動自然。

      經歷了一場風吹雨打,主人公心中十分想知道園中的海棠是否花瓣零落,令人不忍面對,因此急急地向“卷簾人”詢問。一個“試”字,寫出了人物心中的擔憂,她不愿意春天就這么快的過去。“試”字將不忍問卻又忍不住想知道的矛盾心理刻畫的淋漓盡致。孰料,“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這讓她出乎意料,雖然她內心渴望海棠依舊,但自己也明白風雨之后必是花事凋零,所以“卷簾人”的回答給了她意外的驚喜。“海棠依舊”從后面應和了前面“問”的內容,這種手法使得其詞更加耐讀。“卻”字同時寫出了主人公原有的心思和聽到回答后的.意外之情,還隱隱道出了“卷簾人”不了解主人公的心思和回答時的漫不經心,這兩者之間形成了一個微妙的對比,主人公的細膩委婉與“卷簾人”粗疏淡漠之間的對比。詞至此,又疊進一層,意境又開一界。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主人公畢竟還是知道這是暮春時節,況且昨夜又是一夜風雨,海棠花斷然是不會依舊了,因此她連用兩個“知否”來糾正“卷簾人”的答復,口語的語氣使得這兩個“知否”讓人讀來頗覺清新。“應是綠肥紅瘦”一句寫出了當前的情形。這句是最為世人稱道的一句,它十分的新穎別致、生動傳神,看似信手拈來,卻是功力獨到。她用“綠”字代指滿枝的綠葉,用“紅”代指枝頭的花朵,“肥”替換了“多”,“瘦”替換了“少”,寫出了一個全新的意境。無怪乎多為歷代詞論者贊譽,如《草堂詩余別錄》中曰“結句尤為委曲工整,含蓄無窮意焉”。而更深一層,“紅”又不單指花朵,還隱指了春天萬紫千紅的景象與色彩,隱指了春天眾多無比美好的事物,隱指了在春天里的喜悅心情。這樣“紅瘦”一詞就逼真地寫出了人物地傷春情思。不需直言,不假雕飾,卻更令人心動,這是李清照的詞作給讀者的一個典型感受。

      作為李清照的成名之作之一,這首小令寫法別致。它曲折委婉,意境層層疊進,雖只六句,卻幾度轉承,時時宕開一筆。同為傷春之作,作者并沒有像其他詩篇一樣直接寫如何百花凋零、如何悲傷惆悵,而是通過聽覺、視覺等側面營造暮春時節的氛圍,從客觀現實逐漸轉入主觀感受,從而能夠更加強烈的引起讀者的共鳴。

      其次,作者通過主人公與“卷簾人”的對話來展開全文。這種寫法,不僅是讀者如聞其聲、如見其人,在腦海里形成一副完整的畫面,增添了真切感,而且行文上也顯得緊湊而有內容。同時還將人物的心境通過話語表現出來,更顯得真實可信。此外作者在對話中稍加點綴,如“試”、“卻”等字,將人物情感的轉折細膩地刻畫出來,對比著描寫了兩個人物的情感心思。

      再者,成功地運用代指手法。以“綠”“紅”代指葉和花,以“肥”“瘦”代指多少,在語言上更顯凝練,言前人所未言。前已詳述,此處即不重復了。

      總體而言,這首小令以短短二十三字,卻已曲折婉轉的筆法勾勒了生活中的一個細節,真實地反映了作者的內心世界,用語平白如話,而意境含蓄豐富,令人不能不佩服作者“駕馭語言、剪裁篇幅、開創意境的高超藝術技巧”。《蓼園詞選》中說:“一問極有情,答以‘依舊’,答得極淡,跌出‘知否’二句來。而‘綠肥紅瘦’無限凄婉,卻又妙在含蓄。短幅中藏無數曲折,自是圣于詞者。”筆者以為評述恰當

    《如夢令》李清照10

      原文:

      如夢令

      李清照

      常記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歸路。

      興盡晚回舟,

      誤入藕花深處。

      爭渡,爭渡,

      驚起一灘鷗鷺。

      賞析:

      《如夢令》,寫的是詞人一次郊游歸途中匆忙間“誤入藕花深處”的事。稍加品味,詞人心中的無比喜悅可以悟得。去野外風景絕妙處“溪亭”游玩應該歡快,因為歡快就喝過頭了酒,因為醉酒后沉沉睡去在太陽快落山時醒來才匆忙駕船回家;這喝酒是助興,喝醉酒是爽朗盡興。“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表明臨出荷花蕩還賞看到了滿灘鷗鷺從蕩中齊飛出的壯觀場面;即惟其晚歸才見到了這平時難得見到的美妙畫面,心情定然轉生愉快。歸結起來,青年時期李清照的生活由自己意愿而定,大抵以美滿盡興為終極追求目標,人生瀟灑,情趣率真。

      詞中只是寫到“滿心歡樂”嗎?筆者認為,“驚險刺激”在文本中也多有交待。一個青年女子郊游到“日暮”,路途行走就有不便,此一險;因為“沉醉”于酒恰才醒來,頭腦昏昏沉沉,又加上天已擦黑,辨不清方向,此二險;荷花蕩水域到處荷到處花,本想撐船回家卻終于“誤入藕花深處”離開家里反而更遠,此三險;天黑心慌,手忙腳亂,“驚起一灘鷗鷺”的同時也極有可能就驚嚇了自己,此四險……而所有這些,倘湊巧造成自己醉眼心慌、手忙腳亂而哐鐺入水,則是天大的驚險。以致于如今追憶起來,仍然心悸而魄動;這從詞的開頭“常記”一詞可以體會出來。

      詞人在對暮歸途中迷路的描述,用“爭渡,爭渡”這種反復的修辭手法,活畫了她的焦慮慌張及手腳并用劃船的情形。請看,詞人怎能不急呢?連鷗鷺水鳥也倦飛而歸巢,而自己竟然迷路了。因此,描述那種水鳥成片驚起的動作形象實在是反映自己心情的焦灼,或者說,“滿灘鷗鷺”驚飛正是詞人意亂神散情形的映襯,以景襯情,寫照真實。

      要說詞中要“喜悅”有“喜悅”,要“驚險”有“驚險”。而這個“喜悅”有“喜悅”本身的“喜悅”,也有“驚險”中孕育的`“喜悅”;同樣的道理,“驚險”本身固然“驚險”,就是沒在“誤入”之前已是包孕了“驚險”。即“喜悅”、“驚險”不是割裂開來而是相互關聯又相互交融的。

      讓我們再來總觀該詞,詞語“常記”表達的信息是什么呢?第一,詞人仍然是在青年時寫作該小令;第二,詞人是在很多年后的中老年時期寫作了該詞。如果屬于第一種情況,無非是寫郊游的開心快樂以及歸程的驚險刺激;倘是第二種情況,那么第一種情況包容的含義理所當然地應該具有,似乎還應該包括“青年時歡樂是歡樂,驚險刺激也仍然是歡樂”,因為中老年的李清照飽受戰亂和喪夫之苦,心情自然是極度凄涼,人也就衰弱;故即使想率性有所作為也提不起精神來,去冒險掠奇尋賞新鮮味就更沒有膽量了。從這個意義上來看,“常記”坐實而落在中老年李清照的腦瓜和視野中似乎更為覺得合理些。即一旦上述第二種情況的設想果真成立,該曲詞作所包藏的意蘊就有了三層:①歡樂;②驚險;③凄切。

      要說明的是以“凄切”來燭照該詞,不但不會大殺“歡樂”的風景,而且還會使“歡樂”更顯得可貴無比。也即以“歡樂”去寫“凄涼”,李清照南渡后的“凄涼”幾至極點。正因為“歡樂”不再,“凄涼”就滿心滿懷。常常追憶“歡樂”,只能惹動“凄涼”更轉為“凄慘”。

      李清照《如夢令》小詞既歡樂開心,又驚險刺激,還凄切悲慘。

    【《如夢令》李清照】相關文章:

    李清照詩詞鑒賞12-14

    《醉花陰》李清照10-12

    用戶協議
    国产一级a爱做免费播放_91揄拍久久久久无码免费_欧美视频在线播放精品a_亚洲成色在线综合网站免费

      亚洲色影在线网站 | 一本久久α久久免费精 | 亚洲资源一区二区 | 日本搞碰视频在线 | 少妇把腿扒开我添69式 | 亚洲欧美中文字幕在线一区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