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文檔>三峽主題的語文課教案設計

    三峽主題的語文課教案設計

    時間:2024-09-04 17:08:34

    三峽主題的語文課教案設計

    三峽主題的語文課教案設計

    三峽主題的語文課教案設計

      八年級語文上冊第26課《三峽》教學案

      【教學目標與重難點】

      1.順暢背誦并翻譯全文,積累文言詞語。(重點)

      2.學習遣詞造句簡練精確的特點;學習抓住事物特征描寫景物的能力。(難點)

      3.體味三峽的壯麗風光,感受祖國山川的壯美雄奇,培養熱愛祖國山河的感情。

      【課時安排】2課時

      【預習導學】

      1.知識儲備:

      《三峽》選自《水經注》,作者是酈道元,北魏(朝代)地理學家。其所撰的《水經注》,文筆雋永,描寫生動,詳細記載了一千多條大小河流及有關的歷史遺跡、人物典故、神話傳說等,既是我國古代最全面、最系統的綜合性地理著作,也是一部優美的山水散文匯集,具有較高的文學價值。

      2.初讀課文,掃除文字障礙

      (1)給加點字注音

      略無闕處(quē) 重巖疊嶂(zhàng) 不見曦月(xī) 沿溯阻絕(sù) 絕(yǎn)

      素湍綠潭(tuān) 飛漱其間(shù) 屬引凄異(zhǔ) 襄陵(xiāng)

      (2)解釋下列詞語的意思

      略無闕處(略無:毫無 )(闕:通“缺”) 亭午夜分(亭午:正午)(夜分:半夜)

      不見曦月(日光,這里指太陽 ) 至于夏水襄陵( 上 ) 沿溯阻絕( 逆流而上 )

      或王命急宣( 有時 ) 乘奔御風(飛奔的馬) 不以疾也(快)則素湍綠潭( 白色的急流 )

      回清倒影( 回旋的清波 )飛漱其間( 急流沖蕩 ) 屬引凄異( 接連不斷 )

      3.整體感知:

      (1)找出自己喜歡的三峽景致,按照下列句式談談其特點。

      我愛三峽 (景致),因為 “ ”(原句)

      寫出了其 的特點。

      示例:我愛三峽春冬季的水,因為“素湍綠潭,回清倒影”寫出了其澄澈的特點。

      (2)三峽,一條七百里的水廊如此牽動一個民族的思緒,除了它的美景之外,還有揮之不去的關于三峽的民族記憶。請你寫出與三峽有關的人物、故事或詩句。

      人物:屈原、杜甫、李白、劉備、王昭君。 故事:白帝城托孤。

      詩句: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

      【預習檢測】展示課前預習效果:檢測預習導學的內容(小測本聽寫)。小組評分( )

      【課堂探究】

      1.文章第一段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相結合,表現三峽“山”的特點。請找出文中句子并分析。

      正面描寫:“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寫出三峽的山連綿不斷。“重巖疊嶂,隱天蔽日”寫出三峽的山高峻、遮天蔽日的特點。

      側面描寫:“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則從側面極力渲染了三峽山高,江水狹窄。

      2.作者寫水為何不按春、夏、秋、冬的順序來寫?

      寫水先寫夏水,后寫春冬之水,因為夏水最盛,最為兇險、迅疾,最具特點,最能體現長江三峽的特征,故作者將“夏水”置于首位。相較而言,“春冬”二季的長江皆有“清榮峻茂”的盎然情趣,故而合為一體描繪。最后描寫三峽之秋的悲涼氣氛。

      3.文章結尾引用漁歌,有什么作用?由此可以聯想到李白的哪兩句詩?

      總結上句內容,強調了猿啼的凄厲哀轉,增強文章的感染力、表現力。突出了三峽山高水長的特點,渲染了一種秋天蕭瑟凄涼的氣氛。

      詩句: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隨堂檢測】

      把下列句子譯成現代漢語。

      (1)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若不是在正午、半夜的時候,連太陽和月亮都看不見。

      (2)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中間相距一千二百里,即使騎著駿馬,駕著疾風,也不如它快。

      【拓展延伸】

      昔日酈道元筆下美麗的三峽,如今因三峽工程更聞名于世,并吸引了無數中外游客前來觀光旅游。請你用簡潔生動的語言寫一段導游詞,向前來觀光的游客介紹三峽的風景特點和時代變化。(要求:結合課文內容,字數100字左右。)

      【布置作業】

      1. 完成第26課校本作業。

      2. 預習第27課。

      八年級語文上冊第26課《三峽》導學案

      學習目標:

      1、正確、熟練朗讀、背誦課文;記住一些重點文言詞、句。

      2、能描述三峽壯美的景色;學習抓住特點描寫三峽自然景物的方法;體會文章整體布局的妙處。

      3、感受大自然的美,培養學生熱愛祖國山河的情感。

      學習過程:

      前置作業

      1、試讀課文,借用工具書掃清文字障礙。(注音)

      闕 嶂 曦 襄 溯 ? 屬引 酈 巘

      2、聽讀課文錄音,整體把握停頓和節奏。

      劃分句間停頓:

      ⑴、自/三峽七百里中;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⑵、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絕。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白帝。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⑶、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絕巘多生怪柏。清榮峻茂

      ⑷、每至晴初霜旦。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3、自由讀課文,讀準、讀順,并初步把握驚嘆、贊美之情。

      4、朗讀比賽:個人或分小組比賽、男女生比賽等,其他學生仔細聽后指出他們的優點和不足之處。

      5、自主譯文,圈畫疑點、難詞難句。

      課堂探究

      6、小組討論交流疑點、難點,疏通文意。

      (1)解釋重點詞語:

      自; 闕; 嶂; 曦; 襄; 沿; 溯; 或; 雖; 以; 疾; 湍; 漱; 良; 肅; 屬引;

      (2)譯句:

      ① 重巖疊障,隱天蔽日。

      ② 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③ 至于夏襄陵,沿溯阻絕。

      ④ 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⑤ 素湍綠潭,回清倒影。

      ⑥ 常有高猿長嘯,屬引凄異。

      ⑦ 空谷傳響,哀轉久絕。

      7、邊讀文章邊根據課文描述再加上自己的想象,準備用“三峽美在……,……”的方式來口頭描述一下你腦海中留下的最美的一副畫面!

      8、“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再讀課文,抒發我們內心的贊嘆之情。

      如此美景,濃縮于150多字中,卻思路清晰、音韻和諧,那么酈道元是如何用凝練的筆墨將三峽的萬千氣象盡收筆底的呢?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理清本文的結構。請速讀課文,思考下列幾個問題:

      1、討論:文中描繪了三峽哪些景物,這些景物各有什么特點?

      先口頭描述,再完成下列表格。季節?景物?景物特征?

      當堂檢測

      背誦課文,積累語言。

      1、試找出關鍵字詞,抓住每段的關鍵字詞背誦。

      如寫山的關鍵字詞:連、無闕、重疊、隱蔽

      2、、背誦課文,摘抄積累精彩詞句。

      基礎題測試

      1.下列各組中加粗字注音錯誤的一個分別是

      (1)A.素湍(chuǎn)綠潭 B.不見曦(xī)月

      C.夏水襄(xiāng)陵 D.重巖疊嶂(zhàng)( )

      (2) A.略無闕(quē)處 B.沿溯(sù)阻絕

      C.屬(shǔ)引凄異 D.飛漱(shù)其間( )

      2.解釋下列加粗的詞語。

      (1)略無闕處 略無: 闕:

      (2)自非亭午夜分 自: 亭午:

      (3)夏水襄陵,沿溯阻絕 襄: 沿: 溯:

      (4)雖乘奔御風 雖: 奔:

      (5)素湍綠潭 素: 湍:

      (6)猿鳴三聲淚沾裳 三聲:

      3.解釋下列詞語。

      (1)重巖疊嶂:

      (2)隱天蔽日:

      4.對下列句子的意思理解正確的一項分別是

      (1)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A.除非正午和半夜,看不見太陽和月亮。

      B.除非正午,看不見太陽;除非半夜,看不見月亮。

      (2)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

      A.春冬季節,白色的急流,回旋著清波;碧綠的深潭,映出了山石林木的倒影。

      B.春冬季節,白色的急流和碧綠的深潭,回旋著清波,映出了山石林木的倒影。

      5.譯述課文時,要把省略的部分補出來,請你補出下邊句子中省略的詞。(5分)

      絕 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①其間,②清③榮④峻⑤茂,良多趣味。

      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④________⑤________

      6.按要求默寫并譯述句子。

      (1)寫三峽兩岸的山長又多的句子。

      (2)寫三峽夏水暴漲的句子。

      (3)寫與“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詩句意思差不多的一句話。

      7.請用橫線標出譯述下列句子不妥的地方,并在橫線下改正。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凄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

      每逢秋雨初晴或降霜的日子,樹林里十分清冷,山澗里一片寂靜,常常有一些高大的猿猴拉長了聲音在叫,叫聲連續不斷,音調異常凄涼,空蕩的山谷里傳來回聲,悲哀宛轉,很長時間還未斷絕。

      8.文學常識填空。

      課文選自《________》,作者________,我國古代的________家,________家。

      綜合題

      課文是按怎樣的順序來寫三峽之水的?這樣的安排有什么作用?

      答案

      1、酈道元:字----,----著名-----家,-----家。范陽涿縣人。歷任東荊州刺史,御史中尉等職。為政素稱嚴猛,得罪權豪,被遣至政局動蕩不寧的隴西任關右大使,途中被人殺害。他一生好學,博覽奇書,所著《水經注》是一部具有很高文學價值的地理學專著,也是一部山水游記和民俗風土錄。

      2、《水經注》

      《水經》是記述我國河流水道的一部專書,《水經注》是給《水經》所作的注文,不僅是一部地理志,還是一部山水游記和民俗風情錄。由于酈道元酷愛自然,有意探尋祖國山川美景,通過實地考察體驗,才寫出了如此形象生動、富有生命力的文字。他的寫景部分歷來被文學史推為山水游記的首倡。

      基礎題

      1.(1)A(2)C 2.完全沒有 同“缺(2)如果正午 (3)上順流而下 逆流而上

      (4)即使 奔馳的馬 (5)白色急流的水 (6)幾聲(這里的“三”不是確數)

      3.(1)重重疊疊的巖峰(2)遮蓋住了藍天和太陽

      4.(1)B(2)A 5.①于②水③樹④山⑤草

      6.(1)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在七百里長的三峽之中,兩岸群山連綿,沒有一點空缺的地方。(2)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絕。到了夏天,江水暴漲,漫上兩岸的山陵,上下航行的船都阻隔斷了。

      (3)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有時早上從白帝城出發,傍晚就到了江陵,這中間有一千二百里,即使是騎著奔馳的駿馬,駕著長風也不如船行得快啊。

      7.(1)“霜旦”應譯為“降霜的早晨”。(2)“林寒澗肅”應譯為“樹林山澗里一片清冷寂靜”。(3)“高猿”應譯為“高處的猿猴”。(4)“久絕”應譯為“很長時間才消失”。

      8.水經注酈道元 地理學 散文

      綜合題

      先寫夏水襄陵,再寫春冬之時的素湍綠潭和懸泉瀑布,最后寫秋天山澗的水枯了。這是按水勢由漲到落的順序安排的。先寫夏水的兇險、迅疾,可以突出三峽夏水最盛的特點,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等第評定參考意見

      優:課文寫三峽之水的順序說得清楚,并概括出這種順序;對這樣安排的作用說得正確。

      良:課文寫三峽之水的順序說得較清楚,但未作概括;對這樣安排的作用說得較清楚。

      中:大體上能說出寫三峽之水的順序,對這樣安排的作用說得不夠清楚。

      下:對寫三峽之水的順序及其作用說得不清楚,語言也不通順。

      七年級語文上冊:三峽導學案

      學習內容

      《三峽》第一課時

      學習目標

      1、有感情的朗讀背誦課文,培養閱讀文言文的能力。2、借鑒學習抓住特征描寫景物的方法。3、揣摩文章的思想感情,讓學生了解、熱愛祖國美麗的河山。

      學習重難點

      教學重點:借鑒學習抓住特征描寫景物的方法。

      教學難點:揣摩文章的思想感情,讓學生了解、熱愛祖國美麗的河山。

      導 學 過 程

      感悟

      預習鏈接:

      1、關于作者:

      酈道元(約470——527)字善長,北魏范陽涿(zhuō)縣人。中國古代著名的地理學家和散文家。所著《水經注》是一部有很高文學價值的地理巨著。

      《水經》是一部記載全國河流水道的著作。大概是三國時人所作。原書列舉大小河道137條,內容非常簡略。酈道元嫌其簡略,就廣征博引,并根據自己的實際考察所得,給《水經》補訂作注,名曰《水經注》。

      《水經注》不僅是一部地理志,也是一部山水游記和民俗風土錄。《水經注》的文體駢散相雜,寫景部分多用四字句,受楚辭、漢賦的影響,富有文學氣息,對后世影響較大。

      2、文題背景:

      “三峽”是指長江上游重慶奉節與湖北宜昌之間的瞿塘峽、巫峽、和西陵峽。《三峽》是北魏酈道元《水經注》中關于三峽的一段注釋,同時也是一篇很好的寫景散文。課文通過對三峽的山水和一年四季三峽景物的描寫,向我們展現了三峽的美麗風光。文章寫景生動,用詞精準,有獨特的藝術魅力,令人贊嘆。

      一、導學:

      1、 導入。

      2、 簡介作者。

      3、 檢查預習情況。

      4、朗讀課文。

      注意:讀準字音,把握好節奏,讀出感情。

      二、自學:

      注音:

      闕( ) 嶂( ) 曦( ) 襄( )

      溯( ) 漱( ) 屬引( ) 巘( )

      三、交流:

      四、展示:

      疏通文章字詞句翻譯:

      (一)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

      自: 略: 闕: 處:

      譯文:

      (二)重巖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嶂: 隱: 蔽: 自:

      亭午: 夜分: 曦:

      譯文:

      (三)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絕。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至于: 襄: 陵: 沿:

      溯: 阻: 絕: 或: 宣: 朝: 暮: 其:

      雖: 乘: 奔: 御:

      不以: 疾:

      譯文:

      (四)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絕巘(yǎn)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

      則: 之: 時: 素: 湍:

      潭: 回: 清: 絕: 巘(yǎn):

      漱: 清: 榮: 峻: 茂: 良:

      譯文:

      (五)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凄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至: 晴初: 霜旦: 肅:

      屬: 引: 響: 轉:

      絕: 三聲:

      譯文:

      (六)作者在寫作時,有沒有一定的順序?對三峽的山水作者是按照什么順序來描寫的?

      (七)根據文章的內容,總結三峽山水的特點。

      山:

      水:

      五、反饋:

      《三峽》第二課時

      學習目標

      1、借鑒學習抓住特征描寫景物的方法。2、揣摩文章的思想感情,讓學生了解、熱愛祖國美麗的河山。

      學習重難點

      教學重點:借鑒學習抓住特征描寫景物的方法。

      教學難點:揣摩文章的思想感情,讓學生了解、熱愛祖國美麗的河山。

      感悟

      一、 導學:

      1、 復習導入。

      二、自學:

      三、交流:

      四、展示:

      1、三峽的奇觀數不勝數,且瞿塘峽、巫峽、西陵峽各有不同的特點,對這些美麗的景觀作者并未細加描繪,僅以寥寥數筆勾勒三峽的山勢,這樣敘寫有何用意?

      2、作者在描寫三峽江水的時候,按照什么順序來寫的?寫出了三峽江水什么特點?摘抄語句加以分析。

      3、作者為什么不按春夏秋冬四季的順序依次描寫江水,而是首先寫夏季,并將春冬二季合為一體?

      4、作者描寫景物,不但有形有色,而且有聲有情,請你找出表現形、色、聲、情的關鍵詞語,并認真體味。

      5、為什么“猿鳴三聲”,人就“淚沾裳”?

      6、閱讀李白的《早發白帝城》一詩,請說出它和本文內容上的聯系。

      早發白帝城

      李 白

      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五、反饋練習:

      完成全品作業6至8題。

      教學反思:

      七年級下冊:三峽教案教學設計

      教材分析:

      本文以凝練生動的筆墨,描繪了一幅雄奇險拔、清幽秀麗的圖畫,令人神往。

      學習目標:

      1、 知識能力目標:

      (1)朗讀課文,掌握有關實虛詞的意思。

      (2 )準確、通順、生動的翻譯課文。

      2、 過程與方法目標:

      (1)由各段寫景重點入手,把握景物特點。

      (2) 理清寫作順序,把握寫作重點。

      3、 情感態度與價值目標:培養欣賞自然美的能力、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感情。

      教學重點:文言實虛詞、 課文翻譯

      教學難點:景物特點、寫景重點

      學情分析:用心靈體察自然美,需要審美經驗的積累,學生尚不具備這方面的素質,方法更是欠缺。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關于三峽的圖片和資料

      學生準備:預習課文,疏通句子。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情導入

      (一)“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唐代偉大詩人李白是這樣抒寫他乘船沿長江飛逝的感受,可見滾滾長江的獨特美麗。北魏地理學家酈道元也描繪了三峽的山水奇觀,那么,他筆下的三峽是一番怎樣的景象呢?讓我們隨酈道元一起走進三峽。

      (二)出示目標

      (三)檢查預習

      1.給生字注音: 闋 嶂 曦 溯 湍 屬

      2.學生朗讀課文,教師進行朗讀指導,糾正字音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 教師展示圖片,介紹三峽的美麗風光及作者的基本情況。

      2. 學生結合課下注釋,大體理解句義。

      3.學生質疑有關難句。

      4.教師進行適度點撥。

      5.師強調重點詞語: 略無缺處 亭午夜分 不見曦月 夏水襄陵 沿溯阻絕 不以疾也 素湍綠潭 清榮峻茂 屬引凄異

      6.生齊讀課文一遍。

      三、精讀課文,深入探究

      1、設疑------討論------交流

      [1] 生讀第一自然段。 本段寫山,抓住什么特點來寫的? [山之連綿: 兩岸連山,略無缺處。 山之高陡:隱天蔽日,不見曦月。]

      [2] 生讀第二自然段: 本段寫水,哪個季節的水?有什么特? [夏之水。 水之大:夏水襄陵, 沿溯阻絕。 水之急:朝發白帝,暮到江陵。]

      [3] 生讀第三自然段: 本段寫山水草木,各有何特點? [清榮峻茂]

      [4] 生讀第四自然段: 本段寫秋季景色,有何特點? [林寒澗肅]

      2、 小結: 四個自然段按什么順序寫景?突出的重點是什么?為什么?

      [1] 由山寫到水,寫水由夏寫到冬春,由冬春寫到秋。[2] 突出的重點是水,由江之水寫到澗之水,扣緊一個“水”字。[3] 三峽之險,在于山高水急,三峽之秀美,來自于水之變化多端。

      3、討論: 本文寫景運用何種手法?[1] 大筆點染 [2] 渲染襯托

      四、 拓展延伸: 體會本文寫景妙處,寫一篇描寫樹林風景的文章,300字左右。

      五、課堂小結: 本文寫景抓住神韻,由山寫到水,思路清晰。寫水分不同季節著墨,動靜相生,搖曳多姿,寫得清俊婉美。

      六、布置作業: 背誦、翻譯全文。

      七、板書設計

      八、課后反思

      八年級語文下冊:三峽導學案

      【教學目標】

      積累實詞和理解文意。

      2.有感情的朗讀課文,品味語言。

      3.感受作者的人格魅力、感受三峽的美,激發熱愛祖國山 河之情。

      【教學重點】積累實詞、品味語言、朗讀課文

      【教學難點】

      1.品味語言。

      2.理解“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素湍綠潭,回清倒影”兩個句子。

      【預習導航】

      1、作者酈道元簡介及《水經注》的背景資料。

      2、認真朗讀課文,利用工具書和課下注釋讀準字音,把握節奏。

      3、自己試著翻譯課文,疏通文意,記下有疑問的地方。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長江,我國最長的河流,全長6300多公里,流經四川盆地東緣沖開崇山峻嶺,奇路奔流形成雄奇壯麗,舉世無雙的大峽谷——長江三峽。

      欣賞“三峽風光”(多媒體展示),觀察山與水的特點,說說你的感受。今天,我們就隨著北魏的酈道元一起走進1500年前的三峽。

      二、了解作者。

      酈道元是一個忠于國家忠心耿耿的人。汝南王元悅趁雍州刺史蕭寶夤企圖反叛之機,慫恿朝廷派酈道元去做關右大使,被拒.途中,蕭寶夤派人把他和他弟弟道峻及兩個兒子一同殺害。

      酈道元是一個治學求真的人。他收集大量資料引書437種,輯錄了碑刻350種左右,采錄了不少民間歌謠,諺語方言,傳說故事等,并分析研究,實地考察,尋訪古跡,追根溯源。

      (學生根據故事評價酈道元其人)

      《水經注》:

      1.是對《水經》的注釋,注:解釋說明。

      2.《水經注》不僅是一部具有重大科學價值的地理著作,還是一部頗具特色的山水游記。酈道元以飽滿的熱情,深厚的文筆,形象生動地描繪了祖國的壯麗山河。(以上內容幻燈展示。)

      讓我們懷著對酈道元的崇敬之情來讀《三峽》。

      三、朗讀訓練

      1.根據多媒體上的字音提示, 學生自讀課文,正音。

      2.教師范讀,生聽、注意哪些地方的斷句和你 讀得不同?

      A.清/榮/峻/茂(單音詞,一個字等于一個詞,甚至等于一個句子的含義)

      B.沿/溯/阻絕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三峽》語言的特點,簡潔.語言簡潔,表意十分豐富,酈道元不愧為擅寫山水的大家。

      3.學生練讀

      規則:不讀破詞義,不讀斷韻味。

      4.指名讀課文

      四、學生自讀課文,結合注釋理解課文內容(小組合作)

      1.不會譯的、拿不準的、有 疑問的寫在黑板上,或請老師幫寫在黑板上。

      2.全班討論解疑。

      實詞積累:闕、沿溯、襄陵、疾、絕讞、飛漱、屬引、傳響

      難解詞義:峽:兩山這間從水 澗:夾在兩山之間的水溝

      懸泉:從山上流下的山泉,小的叫懸 泉,大的叫瀑布。

      (提示:借助注釋加字典,聯系上下文理解詞意)

      重點句子:“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即“自非亭午,不見曦”“自非夜分,不見月”兩句合為一句,既精簡了字詞,又保持了愿意)

      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素湍回清波,綠潭映倒影)

      師總結:兩句均為合敘句。

      五、思考

      “自三峽七百里中”,“其間千二百里”如何翻譯?這個問題可由學生提出,注意注釋3的提示。

      第二課時

      一、釋題導入

      指名解釋“峽”字及“三峽”兩字的含義。

      二、理清結構

      1、指名讀課文,其它學生思考:本文寫了三峽的哪些景?

      2、默讀課文,找出文中寫“山”、“水”、“春冬景”、“秋景”特點的詞?

      3、山高峽窄,這就是著名的景觀“一線天”。有感情地齊讀第一自然段,讀出山的高峻與雄奇。

      水:急語速略快,讀出水的雄渾急速。

      春冬:趣音色富于變化,讀出山水之美,山水動靜之趣。

      秋:凄語調哀婉低沉,突出其凄厲。

      情由境生,秋的清幽,猿鳴使人備感傷心。

      學生總結出一條,就趁熱打鐵,讓他們把自己的理解變成聲音讀出來。

      4、邊思邊讀,加深體會,升華主 旨。當然,學生讀不到位的,教師示范,指導學生去休會,尤其是春冬之趣一段,較難)

      三 、品味語言

      1.從描寫角度:正 面與側面動態與靜態。從聲、色方面等到多角度品析作者寫山水的高明。

      例如寫山的正面:兩岸連山、略無闕處。

      重巖疊障 隱天蔽日

      側面:

      2.也可以說從哪個詞或哪一處景能打動你?例如“飛漱”飛流沖刷,具有動態美。

      小結:三峽四季之景,了解如此全面,描寫卻又如此細膩,可見酈道元付出了艱辛的努力,才 給我們留下一個1500年前美麗而又神奇的三峽。讓我們和酈道元一樣懷著一顆愛國之心,陶醉在祖國河山的美之中。

      四、拓展延伸,積累思考

      1、有人說:三峽的開發建設可能會破壞自然美,課后利用網絡或圖書館搜集有關三峽的文章、詩句及現今開發現狀等,為三峽的日后發展提出一些建設性的建議。

      (此設計著重于讓學生積累,開拓視野,也激發學生樹立責任意識與憂患意識。)

      五、中考鏈接。2008年福建省寧德市

      (一)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5—8題(15分)

      [甲]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絕。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白帝,暮至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絕(巘或巚)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凄異,空谷傳 響,哀轉久絕。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乙]風煙俱凈,天山共色。從流飄蕩,任意東西。自富陽至桐廬,一百許里,奇山異水,天下獨絕。水皆縹碧,千丈見底。游魚細石,直視無礙。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夾岸高山,皆生寒樹,負勢競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嚶 嚶成韻。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 絕。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欲忘反。橫柯上蔽,在晝猶昏;疏條交映,有時見日。

      5、解釋下面句中加點詞(4分)

      (1)沿溯阻絕。沿; (2)良多趣味 。良:

      (3)直視無礙。礙: (4)窺谷忘反。反:

      6、翻譯下列句子(4分)

      (1)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2)風煙俱凈,天山共色。

      7、下面分析有誤的一項是( )。(3分)

      A.“游魚細石,直視無礙。”通過“游魚細石”寫出水的清澈。

      B.“懸泉瀑布,飛漱其間。”運用對偶的修辭手法,句式整齊,富有韻律。

      C.“泉水激石, 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運用擬聲疊詞,構成一幅音韻和諧的畫面。

      D.“重巖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側面烘托了山的高聳。

      8、甲乙兩段都描寫了奇山異水,但思想感情有差異,請結合原文的語句說說兩文不同的思想感情。(4分)

      七年級語文下冊:三峽教案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了解一些文言知識,積累一些常見的文言實詞、虛詞、句式。

      2.了解文中所描寫的三峽的自然景觀,感受三峽的自然美。

      3.把握本文景物描寫的特點。

      4.背誦并默寫全文。

      能力目標:

      1.指導學生積累文言知識,重視朗讀訓練,逐步提高文言文的朗讀和翻譯能力。

      2.學習古人寫景的方法,體會其語言的精妙。

      3.引導學生在想象中再現景物,體會作品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逐步提高鑒賞能力。

      情感目標:

      文章描寫了長江三峽雄偉壯麗的奇景,通過教讀本文,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感情。

      教學重點

      1.欣賞三峽雄奇險拔、清幽秀麗的景色,深入作品的意境,感受其畫面美。

      2.抓住精彩的寫景段落,仔細揣摩畫龍點睛的詞語,把握作品景物描寫的特點。

      教學難點

      1.把握文章描寫景物生動、傳神,語言精美的特點。

      2.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

      一、說三峽

      長江,我國的第一大河,全長6300多公里。它流經四川盆地東緣時沖開崇山峻嶺,奪路奔流,形成了壯麗雄奇、舉世無雙的大峽谷——長江三峽。長江三峽西起重慶奉節的白帝城,東到湖北宜昌的南津關,是瞿塘峽、巫峽和西陵峽三段峽谷的總稱。如果說滾滾東逝的長江是一條藝術長廊的話,那么三峽就是其中的一朵奇葩。它迭出的奇境、變幻的四季、涌動的波濤、聳峙的山巒,激發了古今詩人畫家多少情思與靈感!北魏著名地理學家、散文家酈道元用自己的所見撩開了三峽神秘的面紗,今天,讓我們跟隨酈道元的腳步,一起來領略三峽美麗的風光吧!(板書文題)(多媒體顯示《三峽》圖,標題、作者)

      請一學生用通俗生動的語言朗讀《三峽》的現代文。(媒體配動畫,音樂圖片)

      二、讀三峽

      1.配課文朗讀;(媒體)

      2.給學生相關材料,讓學生自讀課文;

      3.檢查自讀情況;(以下媒體出示)

      (1)酈道元,北魏 、 ,本文選自他寫的《 》。

      (2)三峽,指長江上游的 、 、 。

      (3)讀準下列詞語的音;

      重巖疊嶂 夏水襄陵 沿溯阻絕 朝發白帝

      素湍綠潭 飛漱其間 屬引凄異

      (4)理解下列詞語的意思;

      略無 闕 曦月 至于 襄 沿溯 或 不以 漱 良 屬引

      (5)比較以下句子中加點詞的意思;

      自三峽七百里中 自非亭午夜分

      沿溯阻絕 哀轉九絕

      (6)理解下列句子的含義

      重巖疊嶂,隱天蔽日

      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

      4.教師指導學生朗讀

      (1)媒體提示朗讀需要注意的地方:如:第1段:自/三峽七百里中、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第2段:至于/夏水/襄陵、或/王命急宣。第4段:每至/晴初霜旦、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2)學生齊讀課文,根據朗讀提示,努力讀出最佳效果。

      三、解三峽

      理清思路,抓住景物的特點,感受三峽的自然美,領悟作者表現美的技巧。

      說三峽:三峽的 真美,你看……

      示例:三峽的山真美。你看,七百里三峽,兩岸都是連綿的高山,幾乎沒有中斷的地方,重重的懸崖,層層的峭壁,遮蔽天空,擋住陽光。

      學生小組里說,然后在班級說。

      教師歸納板書:山 美:山高嶺連;

      四季美:水流湍急、清榮峻茂、水枯谷凄

      如此雄偉壯麗的奇景,散文家酈道元卻僅用一百五十余字來描繪,且盡傳其神,其筆法令人不能不稱奇。現在我們用欣賞的眼光來審視評說課文的美(文字投影):我們欣賞文章,可從語言、結構、描寫的角度(動靜、粗細、遠近等多方面)著手。

      示例:課文的描寫手法美,正面落筆的“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形象而概括地描繪出三峽的地貌特點是山高嶺連,峽窄水長;而“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一句則從側面烘托了三峽峰巒綿延,隱天蔽日的山勢。

      請同學們欣賞課文,說出課文的幾個妙點來。(學生合作學習,自由評說)

      教師歸納板書: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結合、對比手法、動靜結合、多角度描寫

      教師小結:酈道元真不愧為北魏著名的地理學家和散文家,他用地理學家豐富的游歷和散文家豐厚的文學功底,把《水經》里的一條注釋作得如此優美,真是慧眼獨具、匠心獨運。一百五十余字的短文,卻能囊括千里,包容四季,收納山水草木,羅入古猿怪柏,其筆法確實精妙至極。難怪余秋雨先生說酈道元《水經注》中的《三峽》,使后人再難調動描述的辭章了。

      如:清榮峻茂,一字一景,凝練生動。

      學生可在課文里找類似字詞加以品味。

      探究示例:文章為什么不按春夏秋冬四季更迭的順序寫景,而要先寫夏景呢?

      明確:因為相比而言三峽夏季的水最有特色,要詳寫。夏水江水暴漲,春冬風平浪靜,秋天水枯谷空,承三峽水勢漲落的特點安排夏、春冬、秋的順序寫景。

      學生討論后探討。

      如:既然“夏水襄陵,沿溯阻絕”,怎么還會“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呢?

      (“或有王命急宣”,封建社會王權至上,皇帝有命令,即使冒著生命危險,也要冒險行船。)

      如:三峽的茂密樹林中,常年棲息著猿猴,為何寫猿猴的內容出現在秋季,

      你能理解作者的這一安排嗎?

      (寫猿猴悲啼是為了渲染秋季三峽的蕭瑟凄涼的特點,也為過渡至下寫

      到三峽漁民的悲涼凄慘的生活做好照應及情感上的鋪墊。)

      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再讀課文。

      四、誦三峽

      學完這篇文章,你覺得作者的哪些寫作技巧是值得你借鑒、學習的呢?

      歸納:抓住特點描寫景物;用多種手法表現景物特征。我們在閱讀和寫作的過程中應善于借鑒、吸收這些寫法的長處。

      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一篇優美的古代散文,領略了三峽的秀美風光,品味了詩人精美的語言,那么就請大家高聲朗讀,試著把這篇短文背下來。

      在三峽的風光片段中,讓學生朗誦背誦。

      五、寫三峽

      選擇你所喜歡的畫面,結合課文的描寫,發揮你的想象,以“我走在……”為題,對三峽的山或四景進行擴寫。

      北師大版八年級下冊:三峽學案

      自主學習 :

      1.給加點字注音或根據拼音寫漢字。(要真正理解課文)

      重( )巖疊嶂 ( ) 略無闕( )處 不見xī( )月 素湍( )綠潭

      飛shù( ) 絕yǎn( ) 屬( )引 沿溯( )

      山jiàn( ) 長xiào( )

      2.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字。(文言詞語的理解關系到對課文的理解)

      (1)略無闕處 (2)重巖疊嶂 (3)亭午夜分

      (4)不見曦月 (5)夏水襄陵 (6)沿溯阻絕

      (7)王命急宣 (8)乘奔御風 (9)素湍綠潭

      (10)飛漱其間 (11)清榮峻茂 (12)良多趣味

      (13)晴初霜旦 (14)林寒澗肅 (15)屬引凄異

      (16)空谷傳響 (17)哀轉久絕 (18)絕 怪柏

      合作探究:

      1.請分別概括三峽四個季節的特點。

      夏季:

      春冬:

      秋季:

      2.填寫出描寫三峽形勢的語句。

      ①體現三峽長的語句是:

      ②體現三峽險的語句是:

      ③體現三峽窄的語句是:

      ④表現山河秀麗的語句是:

      3.文中的“良多趣味”指的是什么?

      4.文末引用漁歌的作用是什么?

      能力提升:

      積累與運用

      1.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闕()湍( ) 澗( ) 曦( )

      ( )嘯( ) 溯( ) 漱( )

      嶂() 襄( ) 奔( ) 屬( )

      2.填空題。

      ①《三峽》選自《》,三峽是 、 和 的總稱,在重慶市 和湖北宜昌之間。作者 ,字 , (朝代) 學家。

      ②《三峽》一文中總寫三峽地貌的句子是:

      ③故漁者歌曰:“ , 。”

      3.解釋下列加點字的意思。

      ①清榮峻茂,良多趣味 ( )

      ②兩岸連山,略無闕處( )

      ③絕多生怪柏( )( )

      ④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絕( )( )

      ⑤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 )

      ⑥猿鳴三聲淚沾裳( )

      ⑦空谷傳響,哀轉久絕( )

      ⑧自三峽七百里中( )

      4.區別下列加點字的古義和今義。

      ①自非亭午夜分古義: ,今義:

      ②或王命急宣 古義: ,今義:

      ③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古義: ,今義:

      5.解釋下列詞句:

      ①重巖疊嶂:

      ②素湍綠潭:

      ③清榮峻茂:

      ④林寒澗肅:

      ⑤晴初霜旦:

      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⑦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作業:

      1.《三峽》一文中有“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兩句,由此我們可以聯想起李白的一首詩,這首詩的內容是什么?請在下面默寫出來。

      2.作者寫三峽四季景色時,為何沒有按春、夏、秋、冬的時間順序,而先寫夏季景色。

    【三峽主題的語文課教案設計】相關文章:

    信主題活動教案設計(精選10篇)12-28

    蘋果和橘子主題活動教案設計(精選5篇)11-17

    讓心飛翔教案設計01-24

    教案設計:破釜沉舟07-19

    《天窗》優秀教案設計06-08

    《楊氏之子》教案設計02-11

    認識南瓜教案設計02-11

    白帆音樂教案設計01-25

    食物的變質教案設計02-23

    《三峽》酈道元文言文鑒賞05-14

    用戶協議
    国产一级a爱做免费播放_91揄拍久久久久无码免费_欧美视频在线播放精品a_亚洲成色在线综合网站免费

      亚洲国产AⅤ精品一区二区久久 | 三级乱子国语在线观看 | 亚洲男人综合久久综合 | 伊人久久综在合线亚洲2019人澡 | 日韩一区二区二区久久 | 日本三级在线播放线观看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