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力、重力和彈力教案(精選5篇)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常常要寫一份優秀的教案,編寫教案有利于我們準確把握教材的重點與難點,進而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那么教案應該怎么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關于力、重力和彈力教案,歡迎大家分享。
力、重力和彈力教案 1
一、教學目標
1. 知識與技能
(1)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的作用效果。
(2)理解重力的概念,知道重力的方向和大小的計算方法。
(3)理解彈力的概念,知道彈力產生的條件和常見的彈力形式。
2. 過程與方法
(1)通過實驗觀察和分析,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2)通過探究重力和彈力的大小與方向,培養學生的實驗探究能力和科學思維能力。
3.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對力、重力和彈力的學習,讓學生體會物理知識與生活的緊密聯系。
(2)培養學生尊重科學、勇于探索的精神。
二、教學重難點
1. 教學重點
(1)力的概念、作用效果。
(2)重力的概念、方向和大小。
(3)彈力的概念、產生條件和常見形式。
2. 教學難點
(1)理解力的三要素。
(2)探究重力和彈力的大小與方向。
三、教學方法
講授法、實驗法、討論法。
四、教學過程
1. 導入新課
通過展示一些生活中力的現象,如推箱子、拉彈簧、蘋果落地等,引出力的概念。
提問:這些現象中都有哪些共同的特點呢?
引導學生思考并回答,從而引出力的概念。
2. 力的概念和作用效果
(1)力的概念
講解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強調力的相互性。
舉例說明:人推車,人對車施加了力;同時,車也對人施加了力。
(2)力的作用效果
通過實驗演示和圖片展示,讓學生觀察力可以使物體發生形變和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
實驗一:擠壓氣球,觀察氣球的形變。
實驗二:推動靜止的小車,觀察小車的運動狀態改變。
3. 重力
(1)重力的概念
講解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體受到的力。
強調重力的施力物體是地球。
(2)重力的方向
通過實驗演示和圖片展示,讓學生觀察重力的方向總是豎直向下。
實驗三:用重垂線檢查墻壁是否豎直。
(3)重力的大小
講解重力的大小可以用公式 G=mg 計算,其中 G 表示重力,m 表示物體的質量,g 是重力加速度。
讓學生通過計算一些常見物體的`重力,加深對重力大小的理解。
4. 彈力
(1)彈力的概念
講解彈力是物體由于發生彈性形變而產生的力。
強調彈力的產生條件:①物體間相互接觸;②發生彈性形變。
(2)常見的彈力形式
通過圖片展示和實例分析,讓學生了解常見的彈力形式有壓力、支持力、拉力等。
舉例說明:放在桌面上的書,書對桌面有壓力,桌面對書有支持力;拉彈簧時,彈簧對手有拉力。
(3)彈力的大小和方向
通過實驗探究,讓學生了解彈力的大小與形變程度有關,方向與形變的方向相反。
實驗四:探究彈簧彈力的大小與形變程度的關系。
5. 課堂總結
(1)回顧力的概念、作用效果。
(2)總結重力的概念、方向和大小。
(3)總結彈力的概念、產生條件和常見形式。
6. 布置作業
(1)完成課后練習題。
(2)思考生活中還有哪些力的現象,并分析其中力的作用效果、重力和彈力的體現。
五、教學反思
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實驗的演示和學生的參與,讓學生通過觀察和實驗來理解物理概念。同時,要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能力。在講解重力和彈力的大小與方向時,可以結合實際生活中的例子,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力、重力和彈力教案 2
一、教學目標
1. 知識與技能
(1)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的作用效果。
(2)理解重力的概念,知道重力的方向和大小的計算方法。
(3)理解彈力的概念,知道彈力產生的條件和常見的彈力形式。
2. 過程與方法
(1)通過觀察和實驗,感受力的作用效果,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實驗能力。
(2)通過探究重力的大小與質量的關系,培養學生的實驗探究能力和數據分析能力。
(3)通過分析彈力產生的條件和常見的彈力形式,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3.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對力、重力和彈力的學習,讓學生體會物理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
(2)通過實驗探究和小組合作學習,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
二、教學重難點
1. 教學重點
(1)力的概念、作用效果。
(2)重力的概念、方向和大小。
(3)彈力的概念、產生條件和常見形式。
2. 教學難點
(1)理解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探究重力的大小與質量的關系。
(3)分析彈力產生的條件和常見的彈力形式。
三、教學方法
講授法、實驗法、討論法、探究法。
四、教學過程
1. 導入新課
通過展示一些生活中與力有關的現象,如運動員踢足球、起重機吊重物、彈簧被壓縮等,引導學生思考力的作用,從而引出本節課的主題——力、重力和彈力。
2. 講解力的概念和作用效果
(1)力的概念: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通過舉例說明力的`存在,如人推車、磁鐵吸引鐵釘等。
(2)力的作用效果:一是使物體發生形變,二是使物體的運動狀態發生改變。通過實驗演示,如擠壓海綿、拉彈簧等,讓學生觀察物體的形變;通過播放視頻,如足球在運動員的踢動下運動狀態發生改變等,讓學生觀察物體運動狀態的改變。
3. 講解重力的概念、方向和大小
(1)重力的概念: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體受到的力叫做重力。通過舉例說明重力的存在,如蘋果落地、水往低處流等。
(2)重力的方向:豎直向下。通過實驗演示,如用重垂線檢查墻壁是否豎直等,讓學生觀察重力的方向。
(3)重力的大小:重力的大小與物體的質量成正比,公式為 G = mg(G 表示重力,m 表示質量,g 是重力加速度,通常取 9.8N/kg)。通過實驗探究,讓學生測量不同質量的物體所受的重力,從而得出重力與質量的關系。
4. 講解彈力的概念、產生條件和常見形式
(1)彈力的概念:物體由于發生彈性形變而產生的力叫做彈力。通過舉例說明彈力的存在,如彈簧的彈力、橡皮筋的彈力等。
(2)彈力的產生條件:一是物體間相互接觸,二是發生彈性形變。通過實驗演示,如擠壓彈簧、拉伸橡皮筋等,讓學生觀察彈力的產生條件。
(3)常見的彈力形式:壓力、支持力、拉力等。通過舉例說明常見彈力的形式,如書放在桌面上,書對桌面的壓力和桌面對書的支持力;用繩子拉物體,繩子對物體的拉力等。
5. 課堂小結
(1)回顧力的概念、作用效果,重力的概念、方向和大小,彈力的概念、產生條件和常見形式。
(2)強調物理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鼓勵學生在生活中多觀察、多思考。
6. 布置作業
(1)完成課后練習題。
(2)觀察生活中與力、重力和彈力有關的現象,并寫一篇小短文。
五、教學反思
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實驗演示和學生的參與,讓學生通過觀察和實驗來理解力、重力和彈力的概念和特點。同時,要引導學生將所學的物理知識與生活實際相結合,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應用能力。在教學方法上,可以采用多種教學方法相結合,如講授法、實驗法、討論法、探究法等,以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
力、重力和彈力教案 3
一、教學目標
1. 知識與技能
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的作用效果。
理解重力的概念,知道重力的方向和大小的計算方法。
理解彈力的概念,知道彈力的產生條件和方向。
2. 過程與方法
通過實驗探究,理解力的作用效果、重力的方向和大小以及彈力的產生條件和方向。
通過實例分析,學會運用力、重力和彈力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3.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實驗探究能力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和科學精神。
二、教學重難點
1. 教學重點
力的概念、作用效果。
重力的概念、方向和大小。
彈力的概念、產生條件和方向。
2. 教學難點
理解力的作用效果。
理解重力的方向。
理解彈力的產生條件。
三、教學方法
講授法、實驗法、討論法。
四、教學過程
1. 導入新課
通過播放一些與力有關的視頻或圖片,如運動員舉重、彈簧被壓縮等,引出力的概念。
提問學生:在日常生活中,你還能舉出哪些與力有關的例子?
2. 新課教學
力的概念和作用效果
講解力的概念: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
通過實驗演示,如磁鐵吸引鐵釘、手推桌子等,讓學生觀察力的作用效果:使物體發生形變或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
組織學生討論:力的作用效果與哪些因素有關?
重力
講解重力的概念: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體受到的力。
通過實驗演示,如重錘線測量物體是否豎直等,讓學生觀察重力的方向:豎直向下。
講解重力的大小計算公式:G = mg,其中 G 表示重力,m 表示物體的'質量,g 是重力加速度。
組織學生討論:重力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
彈力
講解彈力的概念:物體由于發生彈性形變而產生的力。
通過實驗演示,如彈簧被壓縮或拉伸、橡皮筋被拉長等,讓學生觀察彈力的產生條件:物體發生彈性形變。
講解彈力的方向:與物體發生彈性形變的方向相反。
組織學生討論:生活中有哪些常見的彈力?
3. 鞏固練習
給出一些關于力、重力和彈力的練習題,讓學生進行練習,鞏固所學知識。
對學生的練習進行點評和講解。
4. 課堂小結
回顧本節課所學的力、重力和彈力的概念、作用效果、產生條件和方向等知識。
強調重點和難點內容。
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評價和鼓勵。
5. 布置作業
布置一些與力、重力和彈力有關的課后作業,讓學生進一步鞏固所學知識。
五、教學反思
通過本節課的教學,學生對力、重力和彈力的概念、作用效果、產生條件和方向等知識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實驗演示和實例分析,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實驗探究能力和分析問題的能力。同時,在教學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處,如教學時間的安排不夠合理,部分學生對一些難點內容的理解還不夠深入等。在今后的教學中,將進一步改進教學方法,合理安排教學時間,加強對學生的個別輔導,提高教學質量。
力、重力和彈力教案 4
教學目標:
1. 知識與技能:使學生理解力的基本概念,掌握重力與彈力的定義、產生條件及作用效果,能夠識別并解釋日常生活中的相關現象。
2. 過程與方法:通過直觀演示、小組討論和動手實驗,培養學生觀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科學探究的精神。
3.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激發學生對物理學的興趣,培養學生尊重科學、勇于探索的科學態度,以及團隊合作和環保意識。
教學重點:
力的概念及其三要素
重力的產生、方向和作用效果
彈力的產生條件、類型及胡克定律的初步認識
教學難點:
彈力的'產生原理及彈力方向的判斷
胡克定律的理解與應用
教學準備:
實驗器材:彈簧、小球、斜面、砝碼、直尺、彈簧秤等
多媒體教學資源:PPT、視頻資料
學生分組材料:實驗記錄表、筆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情境引入:展示生活中常見的物體運動或靜止狀態圖片(如蘋果落地、彈簧跳遠等),引導學生思考這些現象背后的共同原因,引出“力”的概念。
二、新知講授
1. 力的基本概念
講解力的定義:力是物體間的相互作用,它使物體的運動狀態發生改變或使物體發生形變。
強調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點,并通過實例幫助學生理解。
2. 重力
定義重力:地球吸引物體的力,方向豎直向下。
討論重力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如瀑布的形成、拋物線的運動軌跡等。
通過實驗演示(如小球從斜面滾落),觀察重力對物體運動的影響。
3. 彈力
定義彈力:物體發生彈性形變后,要恢復原狀而對與它接觸的物體產生的力。
講解彈力的產生條件:物體必須發生彈性形變。
分類介紹彈力:拉力、壓力、支持力等,并通過實例說明。
引入胡克定律(定性介紹):彈簧的伸長量或壓縮量與受到的拉力或壓力成正比,初步了解彈簧的彈性特性。
三、合作探究
分組實驗:學生分組進行彈簧彈力實驗,測量不同拉力下彈簧的伸長量,記錄數據并嘗試繪制圖表,初步感受胡克定律。
小組討論:分享實驗發現,討論彈力的方向如何判斷,以及彈力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實例。
四、總結提升
知識總結:回顧本節課學習的力的概念、重力與彈力的定義、產生條件及作用效果,強調胡克定律的初步認識。
思維拓展:引導學生思考:如果沒有重力或彈力,我們的世界會怎樣?鼓勵學生發揮想象力,進行創意表達。
五、作業布置
完成課后習題,鞏固力的三要素、重力與彈力的相關知識。
觀察并記錄生活中與重力、彈力相關的現象,嘗試用所學知識進行解釋。
教學反思:
課后收集學生反饋,評估教學活動的有效性,特別是實驗環節對學生的理解和掌握程度的影響。
反思教學方法的適用性,是否充分激發了學生的興趣,以及如何在后續教學中進一步優化教學策略。
力、重力和彈力教案 5
第一課時 力 重力和彈力
【要求】
1.知道力是物體間的相互作用;
2.認識重力的概念;了解彈性形變的概念;
3.知道胡克定律,并用其進行簡單計算。
【知識再現】
一、力的三性
1.力的基本特性:
物質性(施力物體、受力物體)、相互性、矢量性(力的三要素、力的圖示、力的示意圖)
2.力的作用效果:使物體產生加速度或發生形變。
3.力的分類:
(1)按性質命名的力:重力、彈力、摩擦力、電場力等;
(2)按效果命名的力:拉力、壓力、動力、阻力、向心力等。
二、重力
1.產生: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體受到的力,叫重力。
2.大小:G=mg,在同一位置,G的大小與物體運動狀態無關。
方向:豎直向下。
3.重心:物體各個部分受到重力的合力的作用點。重心可能在物體上也可能不在物體上。
①質量分布均勻的物體,重心位置只跟形狀有關。
②質量分布不均勻的物體,重心位置跟物體形狀有關,跟物體內質量的分布有關。
③用懸掛法測重心(只適合薄片狀物體)。
4.重力與萬有引力的關系:
重力是萬有引力的一個分力。在地球兩極,重力與萬有引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同;在地球其它位置,重力與萬有引力大小不相等、方向也不相同。
三、彈力
1.產生條件:相互接觸有擠壓(發生彈性形變)。
2.彈力方向:
(1)繩和彈簧的彈力方向:注意彈簧是被壓縮還是被拉伸;
(2)接觸面的彈力方向:點面接觸、面面接觸
(3)輕桿的彈力方向:
①一般情況,由物體的受力情況和運動情況決定;
②輕桿只在兩端受二力平衡時,彈力沿桿的方向;
3.彈力大小的計算:
(1)彈簧彈力: F=kx
(2)微小形變產生的彈力:由物體的受力情況和運動情況決定。
知識點一力的基本性質
【應用1】關于力的作用,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沒有施力物體的力是不存在的
B.只有直接接觸的物體之間才有力的作用
C.人推物體時,人只是施力物而不是受力物
D.一個施力物同時也是受力物
導示: AD。談到力必然涉及兩個物體:受力物體和施力物體,一個施力物同時也是受力物。力有接觸力(如彈力、摩擦力),也有非接觸力(如電場力、磁場力等)。
知識點二重力的大小和重心
【應用2】關于物體所受的重力,以下說法中正確的是( )
A.物體只有在地面靜止時才受到重力作用?
B.物體在自由下落時所受的重力小于物體在靜止時所受到的重力?
C.物體在向上拋出時受到的重力大于物體在靜止時所受到的重力?
D.同一物體在同一地點,不論其運動狀態如何,它所受到的重力都是一樣大
答案:D
【應用3】(啟東中學2008屆高三月考卷)如圖所示,半徑為R的一個飛輪的圓心在O,但它的重心不在轉軸O處(轉軸通過圓心O),工人師傅在飛輪邊緣上的a處挖下一小塊質量為Δm的金屬加固到正對面的輪邊緣的b處,這時飛輪的重心位置正好在O處,現由于b處加固的Δm這塊金屬已脫落丟失,又使得飛輪的重心不在O處,工人師傅決定再在a處挖去一小塊質量的金屬,不用加固到b處,這樣也能將飛輪的重心調到O處,問再挖去的一小塊金屬的質量為多少?
導示: b處加固的Δm沒有丟失時,飛輪的重心在O,現設想在a、b兩處都拿走了△m的質量,由于a、b兩處相對圓心O對稱,因而飛輪的重心仍在O處,由此可知,在b處丟失△m的質量后,只要在a處再挖去Δm的質量就可以了。
關于重力的大小應注意其決定因素是物體的質量和g值,與其他受力因素及運動因素無關。重力的測量應注意使物體處于平衡位置。重心的測定通常用懸掛法,利用對稱性求解。
類型一彈力的有無及方向的確定
【例1】請在下圖中畫出圖A、B中的桿和C、D、E、F中的球所受的彈力。
導示: 如圖所示
(1)彈力有無的判定:A.“假設法”分析,即假設彈力存在,看假設的結果是否符合物體的運動狀態;還可采用“撤離法”分析,即將與研究對象接觸的物體一一撤去,看其運動狀態是否符合物體的運動狀態。
(2)彈力方向的判定:①根據彈力產生形變的方向判斷:彈力方向與物體形變的方向相反,作用在迫使這個物體發生形變的那個物體上。②根據物體的運動情況,利用平衡條件或動力學規律確定。
類型二胡克定律及其應用
【例2】(山東臨沂市08屆高三上學期期中考試)如圖甲所示,一個彈簧一端固定在傳感器上,傳感器與電腦相連。當對彈簧施加變化的作用力(拉力或壓力),在電腦上得到了彈簧長度的形變量與彈簧產生的彈力大小的關系圖象(如圖乙). 則下列判斷正確的是( )( BCD )
A.彈簧產生的.彈力和彈簧的長度成正比
B.彈簧長度的增加量與對應的彈力增加量成正比
C.該彈簧的勁度系數是200N/m
D.該彈簧受到反向壓力時,勁度系數不變
導示: BCD。由圖象可看出F-X圖線是一條過原點的直線,說明彈簧彈力與形變量成正比,其斜率K=200N/m表示彈簧的勁度系數;勁度系數表示彈簧的一個參數,與外力無關。
1.(南京市2008 屆 高 三 質 量 檢 測)下列三個力學實驗中體現出的共同的物理思想方法是( )
A.極限法 B.放大法
C.控制變量法 D.等效替代法
2.(山西省實驗中學08屆高三第二次月考試題)小車上固定一彎成α角的曲桿,桿的另一端固定一個質量為m的小球,當車在水平面上向右運動時,桿對小球的力( )
A.一定沿桿向上 B.可能水平向右
C.一定豎直向上 D.可能不沿桿
3.如圖所示,兩個同樣的彈簧秤每個自重都是0.1N,下端掛鉤的重力忽略不計,甲”正掛”,乙”倒掛”,在乙的下方掛上重0.2N的砝碼,則甲、乙兩彈簧秤的示數分別為( )
A.0.2N、0.3NB.03N、0.2N
C.0.3N、0.3ND.0.4N、0.3N
4.(2006年北大附中)如圖所示,一根彈性桿的一端固定在傾角為30°的斜面上,桿的另一端固定一個重為2N的小球,小球處于靜止狀態時,彈性桿對小球的彈力( )
A.大小為2N,方向平行于斜面向上
B.大小為1N,方向平行于斜面向上
C.大小為2N,方向垂直于斜面向上
D.大小為2N,方向豎直向上
5.圖中a、b、c為三個物塊,M、N為兩個輕質彈簧,R為跨過光滑定滑輪的輕繩,它們連接如圖并處于平衡狀態( )
A.有可能N處于拉伸狀態而M處于壓縮狀態
B.有可能N處于壓縮狀態而M處于拉伸狀態
C.有可能N處于不伸不縮狀態而M處于拉伸狀態
D.有可能N處于拉伸狀態而M處于不伸不縮狀態
答案:1.B 2.D 3.C 4.D 5.AD
【力、重力和彈力教案】相關文章:
《重力》的教學設計(精選17篇)08-27
《開花和結果》教案02-02
《電和磁》的教案03-04
教案:多邊形內角和與外角和05-25
關于《點和線》的教案03-20
小螞蟻和蒲公英教案04-19
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的教案03-20
《伯牙絕弦》教案和反思03-19
爺爺和小樹教案(通用15篇)11-24
藻類、苔蘚和蕨類植物的教案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