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木瀆高級中學 琚珍(215101)
摘要:英語閱讀能力的考查是英語考試的重要內容,也是英語學習者英語運用能力的體現之一,提高英語閱讀能力,對廣大英語教學者和學習者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英語閱讀教學中要突出“學”字, 從讓學生“學會”轉到培養學生“會學”, 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學生只有掌握了科學有效的學習方法, 接受新知識才能舉一反三, 觸類旁通, 更好地做到知識的遷移,并使學生受益終身。 關鍵詞:英語閱讀,研究與探索,閱讀能力,閱讀習慣,主體意識
Abstract: Testing students’ reading ability is the main task of the English exam, and meanwhile it reflects English learners’ capability of using the language; therefore improving reading ability is essential to all the English learners and English teachers as well. In teaching, teachers should train students to grasp the ways of learning. Only with scientific and effective learning methods can students benefit a lot.
Key words: English reading; research and explore; reading ability; reading habits; sense of participation
閱讀能力的考查是英語考試的重要內容,也是英語學習者英語運用能力的體現之一。從我國中學英語教學實際來看,提高英語閱讀能力,對廣大英語教學者和學習者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盡管我們的英語教學歷來重視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但由于缺乏專門的閱讀訓練,尤其是以語篇能力、思維能力和閱讀技巧為核心的閱讀訓練不足,同時由于學生對閱讀的認知偏差,導致學生閱讀能力差、學習興趣低、成績沒有突破。那么,如何進行閱讀訓練并以此促進外語教學呢?我們試著通過多種教學方法,旨在提高學生學習興趣,使學生的詞匯量和閱讀理解能力在原有基礎上有較大提高,最終培養學習者一種閱讀習慣,使它們成為終身學習的受益者。
一、提高英語閱讀速度
1、多記憶單詞。詞匯是進行閱讀的基礎,很難想象沒有一定的詞匯量如何能完成閱讀任務,更不要談速度了。如果我們積累了一定的詞匯量,看一篇文章時很少會有生詞障礙,速度提高是可預見的。
2、進行大量的閱讀。閱讀速度的提高是個潛移默化的過程,也就是通過大量的閱讀英語文章、書籍,使自己的閱讀速度乃至閱讀能力有一個質的提高。
3、試著連句或一目幾行閱讀。看一篇文章的時候,注意不要逐字逐句地看,要把兩三個句子連起來,一氣呵成,把它們看完。形成這種能力的關鍵,就是要加寬自己閱讀時的視幅,這也是提高閱讀速度的關鍵。
4、用英語進行思維。看英語文章的時候,有些同學要把看到的東西先暗暗轉譯成中文才能理解,這說明他們的閱讀能力還沒有產生質的飛躍。避免這種思維方式的途徑:進行廣泛的閱讀,實現量變到質變的飛躍,以提高自己的英語綜合能力。
5、注意力高度集中。看一篇文章的時候,要撇開其他的私心雜念,做到心無旁騖。注意一定要在平時練習時嚴格要求自己,看文章時要一氣呵成,不要斷斷續續,更不要養成邊看邊默念的習慣。
二、英語閱讀猜詞技巧
在英語閱讀中會遇到許多生詞,我們可以利用語境(各種已知信息)推測、判斷某些生詞的詞義。猜測詞義時,可利用以下線索:
1、針對性解釋。針對性解釋是作者為了更好的表達思想,在文章中對一些重要的概念、難懂的術語或詞匯等所作的解釋。這些解釋提供的信息具有明確的針對性,利用它們猜詞義比較容易。
如:Anthropology is the scientific study of man.由定義可知,anthropology就是“研究人類的科學”。
又如:The word “etiquette”, which is of French origin and originally meant a label, or a sign, passed into Spanish and kept its original meaning.
通過or(即,就是),我們可以知道前后所指的是同一概念,因此句中的label是指 sign。
2、內在邏輯關系。根據內在邏輯關系推測詞義是指運用語言知識分析和判斷相關信息之間存在的邏輯關系,然后根據邏輯關系推斷生詞詞義或大致義域。
如:2003年全國高考卷閱讀理解C篇:First put forward by the French mathematician Pierre de Fermat in the seventeenth century, the theorem had baffled and beaten the finest mathematical minds, including a French woman scientist who made a major advance in working out the problem, … Through unbelievable determination Andrew Wiles finally worked out the problem in 1995. 根據對下文的理解:直到1995年才解決了這一問題,以及分析baffled與beaten的關系,我們不難推測出baffled意為“cause difficulty in understanding: 難住,難倒”。
3、外部相關因素。外部相關因素是指篇章(句子或段落)以外的其他知識。有時僅靠篇章內在邏輯關系無法猜出詞義。這時,就需要運用生活經驗和普通常識確定詞義。
如:1999年全國高考卷中B篇:Computer people talk a lot about the need for other people to become “computer-literate.” But not all experts agree that this is a good idea….從整篇文章可知本文在談論人們學會使用電腦;另外,從這一復合詞的構詞可知,它由computer (電腦)和literate(會讀書寫字的)兩部分組成,因此合在一起便是“understanding the computer and knowing how to use it: 懂得電腦并會用電腦的”。
三、設計提問,興趣激發, 增強學生的主體思維
1、課堂上的問題設計是英語閱讀教學的重要手段, 是幫助學生理解、鑒賞文章的切入點。教師設計問題, 要遵循循序漸近的原則, 要把問題立在學生的注意力和興趣之上,服務于全面提高學生素質水平的目標需要。
如SEFC 2B Unit 17 “Disabilities”教學時, 可根據課堂教學的不同階段設置不同的問題。如課前要求學生預習時,可提出以下問題:
① Do you know anything about disabilities?
② Imagine what difficulties and dangers disabled people might face.
③ Do you know of any famous people who are disabled? What do they do?
這樣學生帶著問題去預習課文,從而對disabilities有了初步的了解。其次,在課堂設問可通過小組討論完成任務:
① Should disabled students be allowed to go to college? Should they get any extra help? Why or why not?
② What’s the teacher’s aim in the special college?
③ What do the articles in Literature of Chinese Blind Children talk about?
④ How does Zijie like the magazine?
最后,在結束本篇課文的時候,可設置一些具有歸納總結的問題進行討論:
① What have you learnt in this unit?
② What can we do to make life easier for disable people?
③ How do you understand the title “Disabled? Not me!”?
通過這樣的提問, 推想出課文中沒有寫到但又與之關系密切的若干內容,能使學生加深和拓寬對課文主題的領悟, 激起他們去主動思考和探索。
2、選擇不同的題材,激發學生閱讀興趣。學生的閱讀能力是通過學習獲得的,是通過認知活動使這種能力得以發展的,也是在掌握知識和技能中得以發展的。為了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必須經常給他們提供一些難度適中、題材豐富、有趣的語言材料,唐詩、謎語、幽默、寓言、世界名著等均可激發他們的閱讀興趣。如有這樣一首唐詩:
This spring morning in bed I'm lying,
Not to awake till birds are crying.
After one night of wind and showers,
How many are the fallen flowers?
學生看到這樣的詩歌很感興趣,課堂氣氛一下子活躍了起來,很快就猜出了這首詩的名字“春曉(Spring Morning)”同時也兼顧了fallen flowers 和falling flowers 的區別。
3、英語閱讀教學滲透思想教育。閱讀教學應結合教學內容, 教師要努力挖掘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 以知識為載體,適時適度地滲透思想品德以及愛國主義教育等。如SEFC 2B Unit 4 A Garden of Poems培養學生鑒賞英語詩,同時也是一個絕好的機會讓學生意識到學好英語的重要性,因為“…no matter how well a poem is translated, something of the spirit of the original work is lost.”
四、增加語言實踐量, 延伸英語閱讀空間
高中每單元的閱讀課文所選的文章都是好文章,涉及面廣, 有反映中外文化習俗、世界名人傳記、體育競技比賽、飲食衛生習慣等。但從培養閱讀能力的角度來看,僅限于課文的閱讀教學是遠遠不夠的,我們要拓寬閱讀內容視角,擺脫傳統的英語閱讀教材的束縛, 以提高學生的能力素質。正是有了課堂閱讀的指導,激發了學生的閱讀興趣,才得以使這一活動延伸到課外。具體方法:
1、每周選擇三到五篇難易適中、兼顧知識性和趣味性的讀物讓學生課后閱讀,并要求他們做相應的閱讀理解題。
2、信息整合法。根據課文實際情況,努力運用如磁帶、光盤、自制課件、網絡等各種現代教學媒體,將各種有用的信息資源整合起來,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培養學生獲取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如:SEFC 2B Unit 5 “The British Isles”介紹了英國的地理位置、氣候、文化、歷史等信息,學生讀后很感興趣。對于英語學習者來說,了解以英語為母語的國家的概況、文化是一種學習動力,為了讓學生獲取更多的相關知識,欣賞到英國美麗的風景及純正的歐式建筑,可引導學生運用因特網搜集需要的信息。通過并不復雜的操作,他們分別查到了自己感興趣的內容或與英國相關的信息。在此基礎上,要求學生課后運用在網上查找到的有關資料,寫一篇介紹他所喜歡的英國某個城市的文章。這樣的課后作業,學生完成得相當輕松,整理出來的資料是課本上所沒有的,而且也充滿了成就感。
五、授之以法, 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
英語閱讀教學中要突出“學”字, 從讓學生“學會”轉到培養學生“會學”, 授之以法, 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學生只有掌握了科學有效的學習方法, 接受新知識才能舉一反三, 觸類旁通, 更好地做到知識的遷移,并使學生受益終身。
1、指導學生認真預習。高中閱讀課文長難度大, 抽象概念內容多, 形象思維內容少,語法現象較復雜,對學生來說, 認真預習是及其重要的。因此,教師要教給學生預習的方法, 指導學生認真預習,并寫出自學筆記、提出自學中遇到的疑難問題。如預習 SEFC 2B Unit 6 Life in the Future一課時, 可以給學生布置以下問題回去思考:
① What will life be like in different fields?
② In your opinion, what will your house be like?
讓學生就這一話題聯系自己的實際作些準備, 以便課上參與討論,學生都想獨立,所以在陳述第二個問題時,各抒己見,非常活躍。
2、鼓勵學生踴躍參與。要使學生踴躍參與, 首先要提供學生感興趣的熟悉話題,使他們有話可講;其次教師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人格,充分發揮教學民主。為此, 要做到:
①要營造寬松、和諧、融洽、平等的學習氛圍;要留下足夠的參與時間和空間,學生能講的, 要盡量讓學生講; 學生能動的, 要盡量讓學生動。
②要創造良好的參與條件, 提供合適的參與機會, 組織學生獨立思考與集體討論。在閱讀課的教學中, 教師設置情景,就學生感興趣的話題以小組為單位全班展開討論, 以達到全員參與的目的。如:在教學SEFC 1B Unit 13 Healthy eating時,可以給學生這樣的話題讓他們各自表示不同的看法: If you are hungry and you want a diet of healthy foods, which restaurant will you choose to have your dinner in, one with Chinese food and the other with western food? Why?
這樣的討論可以把課堂教學推向高潮。在討論中, 同學們暢所欲言,不僅活躍了課堂氣氛, 同時也鍛煉了同學們的思維, 為閱讀奠定了基礎。
3、培養學生歸納理解能力。閱讀的目的就是要獲取信息,因而閱讀時不能逐字逐句地去分析語法,而是要快速完成材料的閱讀, 抓住大意, 再深層次地去理解內容。在閱讀時可指導學生根據不同題材、體裁的閱讀材料采取不同的歸納形式去歸納、理解篇章結構,把握文章主旨, 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如SEFC 2B Unit 13 The Properties of Water, 文章介紹了水的特性, 經過與學生一起討論文章的主旨與細節后,進一步設問學生:作者的寫作意圖是否就是介紹水的特性;通過前面的設問鋪墊,學生很快能理解作者是通過介紹水的特性要告訴讀者水的重要性及號召我們要保護水源。
又如:有些文章是開放型結尾,似乎沒有一個總結;這時可引導學生根據對文章主旨及篇章的理解,寫一個結尾。SEFC 2B Unit 4的Integrating Skills 中的文章Songs and Poems,的篇章是這樣的:
P1: Songs and poems are the same in some field.
P2-3: about songs
P4-5: about poems
然后布置學生討論一個possible conclusion,以下是學生的回答:
S1: Songs and poems can make us feel better and our world more beautiful.
S2: We can live happily with songs and poems.
S3: Songs and poems can help us get rid of sadness and unhappiness.
… …
多次課堂實踐證明,學生對此類任務完成非常感興趣,踴躍參加,提供了不同的可行的答案,充分發揮出他們豐富的想象力。這對于開發學生思維,提高其理解能力極為有益。
綜上所述,我們要在閱讀實踐中引導學生不斷提高自己的閱讀理解能力,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增加學生的語言實踐量。
參考文獻:
1. 徐育兵:課堂提問初探 《中小學外語教學與研究》2000年第5期。
2. 郭建珍:英語課堂教學設疑探討《中小學英語教學與研究》2000年第6期。
3.王松美:《中學英語課堂教學技能訓練》,東北師大出版社,2000。
4.何克抗:《主導--主體教學模式的理論基礎》,《電化研究教育》,2000。
5.鐘志賢:《新型教學模式新在何處》,《電化教育研究》,2001。
6.謝幼如:《新型教學模式的研究》,《電化教育研究》,2000,1。
7.佘廣安,《任務型教學:定位與思考》,《中小學外語教學》,2002,6。
作者E-mail: jz_mudu@yahoo.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