燭之武退秦師原文和譯文

    時間:2024-03-25 08:57:32 禧雯 古籍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燭之武退秦師原文和譯文

      在平平淡淡的學習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觸過一些文言文吧?文言文能讓不同語言使用者“筆談”,是一種具有固定格式,卻不會非常困難的溝通方法。還記得以前背過的文言文都有哪些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燭之武退秦師原文和譯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原文:

      晉侯、秦伯圍鄭,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晉軍函陵,秦軍氾南。

      佚之狐言于鄭伯曰:“國危矣,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公從之。辭曰:“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許之。

      夜縋而出,見秦伯,曰:“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若亡鄭而有益于君,敢以煩執事。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晉,何厭之有?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焉取之?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秦伯說,與鄭人盟。使杞子、逢孫、楊孫戍之,乃還。

      子犯請擊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與,不知;以亂易整,不武。吾其還也。”亦去之。

      詞句注釋

      ①燭之武:本名武,此處指燭地叫武的人。退:使撤退。

      ②晉侯:晉文公。秦伯:秦穆公。

      ③無禮于晉:指晉文公重耳作公子時流亡經過鄭國,鄭文公不以禮相待之事。

      ④貳:對晉有二心,與楚親近。晉、楚城濮之戰時,鄭國曾派兵援助楚國。

      ⑤軍:駐扎。函陵:地名,在今河南新鄭北。

      ⑥氾(fán)南:水之南。

      ⑦佚之狐:鄭國大夫。鄭伯:鄭文公。

      ⑧縋(zhuì):系在繩子上放下去。

      ⑨鄙:邊疆,這里作動詞,意為開辟邊疆。越國以鄙遠:越過晉國把遠離秦國的鄭國作為邊境。

      ⑩東道主:東方道路上招待客人的主人,后泛指接待或宴客的主人。

      行李:外交使節。

      共:同“供”,供給。乏困:在食宿方面的不足。

      賜:恩惠,指秦穆公幫助晉惠公回國繼位之事。

      版:打土墻用的夾板,這里指防御工事。

      厭:同“饜”,飽,滿足。

      封:疆界,這里作動詞,意為疆界。

      闕:通“缺”,損害。

      說:同“悅”,喜悅。

      杞子、逢孫、楊孫:都是秦國大夫。戍:防守。

      子犯:狐偃,字子犯,是晉文公的舅父。

      微:非,無。夫人:此人,指秦穆公。

      敝(bì):動詞,害。

      所與:同盟者。

      知:通“智”,明智。

      亂:分裂。整:聯合,團結。

      白話譯文

      晉文公聯合秦穆公包圍鄭國,因為鄭文公曾對晉文公無禮,而且還依附楚國。晉軍駐扎在函陵,秦軍駐扎在氾水之南。

      佚之狐向鄭文公說:“國家危險了,如果派燭之武去見秦君,秦國軍隊一定退走。”鄭文公聽了他的意見。燭之武推辭說:“臣壯年時,尚且不如別人,現在老了,無能為力了。”鄭文公說:“我沒有及早重用您,危急時才來求您,這是我的過錯。然而鄭亡國了,對您也不利啊!”燭之武答應了。

      夜里,把燭之武用繩子從城上墜下去見到秦穆公,燭之武說:“秦、晉圍攻鄭國,鄭國已經知道就要滅亡了!如果鄭國滅亡對您有好處,那就值得煩勞您的屬下(“敢以煩執事”又譯為:冒昧地以此事來打擾您)。越過其他國家而在遠方設置邊邑,您知道這不好辦,哪能用滅鄭來加強鄰國的實力呢?鄰國實力增強,就等于您的力量削弱了。如果不滅鄭國而使它成為您東方道路上的主人,貴國使臣經過,鄭國供應他們的食宿、給養,這對您也無壞處。再說您也曾經有恩于晉惠公,他答應給您焦、瑕兩地,可是晉惠公早晨剛剛渡河回國,晚上就在那里筑城防御,這是您所知道的。那個晉國,怎么會有滿足的時候?它既以鄭國作為東邊的疆界,又要擴張它西邊的疆界,如果不損害秦國,它到哪里去奪取土地?損害秦國而讓晉國得利,希望您還是多多考慮這件事。”秦伯很高興,與鄭國結盟,派杞子、逢孫、楊孫戍守鄭國,秦伯就回國了。

      晉國大夫子犯請求攻打秦軍。晉文公說:“不可,如不是秦國國君的力量,就沒有我的今天。依靠過別人的力量而去損害別人,這是不仁道的;失去同盟國,這是不明智的;用混亂相攻取代聯合一致,這是不符合武德的。我們還是回去吧!”于是晉國也撤離鄭國。

      《燭之武退秦師》創作背景

      該文故事背景是秦、晉圍鄭,發生在公元前630年(魯僖公三十年)九月甲午時。在這之前,鄭國有兩件事得罪了晉國。一是晉文公當年逃亡路過鄭國時,鄭國沒有以禮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魯僖公二十八年)的晉、楚城濮之戰中,鄭國曾出兵幫助楚國(《左傳·僖公二十八年》:“役之三月,鄭伯如楚致其師”)。結果,城濮之戰以楚國失敗而告終。鄭國感到形勢不妙,馬上派子人九出使晉國,與晉結好。甚至在公元前632年五月,“晉侯及鄭伯盟于衡雍”。但是,最終也沒能感化晉國。晉文公(重耳)為了爭奪霸權的需要,還是在兩年后發動了這次戰爭。晉國為什么要聯合秦國圍攻鄭國呢?這是因為,秦國當時也要爭奪霸權,也需要向外擴張。發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戰,事實上是兩大軍事集團之間的戰爭。一方是晉文公率晉、宋、齊、秦四國聯軍,另一方則是以楚國為主的楚、陳、蔡、鄭四國聯軍(鄭國名義上沒有參戰,實際上已提前派軍隊到楚國)。兩年后,當晉國發動對鄭國的戰爭時,自然要尋找得力的伙伴。這時的秦國也有向外擴張的愿望,加上可以去“撈上一把”(實質這戰爭與秦國幾乎沒有關系),所以,秦、晉聯合也就是必然的了。鄭國被秦、晉兩個大國包圍,危在旦夕,鄭文公派能言善辯的燭之武前去說服秦伯。燭之武巧妙地勾起秦穆公對秦、晉之間的矛盾的記憶,向秦伯分析了當時的形勢,采取分化瓦解的辦法,說明了保存鄭國對秦有利、滅掉鄭國對秦不利的道理,終于說服了秦伯。

      《燭之武退秦師》賞析

      《燭之武退秦師》見《左傳》。《左傳》又名《左氏春秋》、《左氏春秋傳》。是中國最早的一部編年體歷史名著,也是一部優秀的文學作品。全書從政治、軍事、外交等方面,比較系統地記敘了整個春秋時代各諸侯國所發生的重要事件,同時也較為具體地描繪了一些人物的生活瑣事,真實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面貌和政治狀況。《左傳》長于敘事,善于描寫戰爭和記述行人辭令。作者以其敏銳的觀察力,深刻的認識和高度的文學修養,對許多大小歷史事件,作了深刻而生動的記述,形象鮮明,語言優美,成為歷代散文的典范。

      本篇所記述的,是秦晉聯合攻打鄭國之前開展的一場外交斗爭。事情發生在公元前630年(魯僖公三十年)。前此兩年(公元前632年,即魯僖公二十八年),爆發了晉楚爭霸的城濮之戰,結果楚國戰敗,晉國稱霸。在城濮之戰中,鄭國曾經出兵幫助楚國,因而結怨于晉,這就是晉秦聯合攻打鄭國的直接原因。這次戰爭,也可以說是城濮之戰的余波。

      秦、晉圍鄭,形勢緊迫,在這干鈞一發之際,鄭臣燭之武僅憑口舌說服秦伯,使秦轉變對鄭的態度,化敵為友,對晉以友為敵,這是什么原因呢?為什么會有這么大的突變呢?關鍵在于燭之武所說的兩點針對了秦的切身利益。首先,滅鄭于秦有害無益。秦對鄭鞭長莫及,若以鄭為東道主,就為秦稱霸提供了住、食等種種方便,更何況“亡鄭以陪鄰”,這對秦有什么好處呢?其次,也是更為重要的晉有野心(對此秦本有戒心),燭之武列舉了秦伯曾親身領略過的事實,再進行科學的推理,使秦伯恍然大晤——晉是大敵。燭之武用語不多,對秦穆公動之以情,曉之以理。

      這是一篇記述行人辭令的散文。鄭國被晉、秦兩個大國的軍隊所包圍,國家危在旦夕,燭之武奉鄭君之命,去說退秦軍。他善于利用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辦法,一番說辭,便說服了秦君,撤出圍鄭的軍隊,并且派兵幫助鄭國防守,最后晉軍也不得已而撤退,從而解除了鄭國的危機。

      這篇文章,贊揚了燭之武在國家危難之際,能夠臨危受命,不避險阻,只身去說服秦君,維護了國家安全的愛國主義精神。同時也反映了春秋時代各諸侯國之間斗爭的復雜性。

      作者簡介

      左丘明(約公元前502—約公元前422年),姓左,名丘明(一說復姓左丘,名明,也有人說他姓丘,名明,因其父曾任左史官,故稱左丘明),春秋末期魯國人,曾任魯國史官。左丘明知識淵博、品德高尚,孔子曾說過:“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可見孔子把他引為同道。漢代史家司馬遷稱其為“魯君子”。相傳他鑒于魯史《春秋》太簡,恐后學弟子各持異說,失其真意,寫成《左氏春秋》,后世稱為《左傳》。還編著有《國語》。

      燭之武退秦師教案

      設計思想

      《燭之武退秦師》是人教課標版必修1第二單元第一篇文言課文,是《左傳》中的一篇優秀敘事作品。《左傳》描寫人物,以極少的筆墨,通過人物的語言動作、內心活動和某些細節的描寫,展示出不同人物的鮮明性格。因之,本文的學習,欣賞本文精彩的人物語言,領略人物性格之美、辭令之美。便是教學的主要任務。

      課文情節相對簡單,但涉及到鄭、秦、晉三國歷史上的恩怨與利益,涉及到人物稱謂和外交辭令,當然,更涉及到許多古漢語特殊詞句。掃除這些障礙,要讓學生課下充分預習,教師針對性進行點撥。

      同時,作為一篇文言短文,理解、把握常用實詞,辨析常見虛詞,亦是教學重點之一。

      褚樹榮老師認為,閱讀、鑒賞文言文要有三個層面,即文句——文章——文化,很有道理。學習古代文章,不僅是掌握詞句,了解文意,還要和學生的生活聯系起來,借此觀照我們的現實生活,給我們提供一個歷史的借鑒。本篇教學設計,力求準、穩、實,讓學生真正學有所得,情有所獲。

      故本課教學設想是:學生充分預習,自主合作探究。

      (1)課前,布置學生預習,以發現問題;課堂上提出問題,師生擇要解決問題。

      (2)課堂上解決疑難字句,在詞句積累過程中復習成語,打通古今漢語聯系,學以致用。

      (3)嘗試用填空的方法,概括文意,表達觀點。

      (4)用分角色朗讀的方式感受人物,領略文章理性之美、辭令之美。

      (5)讀寫結合,融理解鑒賞與表達交流于一體,提升學生思考問題的能力,培養古為今用的意識。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

      A、知識與能力目標:積累文言實詞、虛詞、一些常見的特殊句式。理解關鍵詞句的含義,整體把握文章大意,培養閱讀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

      B、過程與方法:合作探究方式,誦讀課文,填空概括文意。分角色朗讀,賞析人物的語言和性格。讀寫結合,融理解鑒賞與表達交流于一體。

      C、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感受燭之武在國家危難之機,置個人安危于不顧、勇于擔當的愛國主義精神。

      方法設計

      1、朗讀法 運用誦讀、自讀和領讀等多種形式,力求做到熟讀成誦。

      2、情景設疑法 教學過程中創設情境,巧設疑問激發學生的`思維。

      3、探究、討論的方法,培養學生深入學習、結合文本語境合理推理詞語意思的語文能力。

      預習設計

      1、你對《左傳》了解多少?收集相關的材料。

      2、利用工具書解決生字詞,熟讀課文,思考:你覺得課文那個地方精彩?為什么?

      教學流程

      一、激趣導入:

      由學生的預習導入:投影課題——《燭之武退秦師》,問:這個“退”字給如何理解?請學生回答。

      孫子兵法云:“不戰而屈人之兵”,這是兵法的最高境界。燭之武何能憑借三寸不爛之舌,就解除了秦晉兩國對鄭國的圍困?這里面有著怎樣的大智大勇,讓我們一起走進那段歷史,感受一下春秋時期的刀光劍影;走近這位古代的英雄,欣賞那驚心動魄的唇槍舌劍吧!

      二、熟悉文本,積累字詞

      1、學生介紹《左傳》,教師根據情況適當補充。

      2、讓學生提出在預習中發現的問題,師生共同選擇學生難以解決的問題作為重點。

      3、學生齊讀課文。

      (1) 要求:讀準字音,讀清句讀,讀出語氣。

      (2)師生一起糾正字音、句讀。(投影顯示)

      4、積累字詞(投影顯示,學生在語境中推測,教師相機點撥)

      (1)解釋下列詞語,說說與現代漢語意義上區別

      越國以鄙遠 且貳于也 焉用亡鄭以陪鄰 行李之往來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2)解釋下列黑體詞,了解其活用類型

      夜縋而出 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 既東封鄭 若亡鄭而有益于秦

      (3)比較辨析下列虛詞意思

      其:以其無禮于晉 君知其難也 吾其還也

      以:以其無禮于晉 越國以鄙遠 焉用亡鄭以陪鄰

      焉:焉用亡鄭以陪鄰 將焉取之 朝濟而夕設版焉

      (4)指出下列句式的特點

      以其無禮于晉 晉軍函陵 是寡人之過也 夫晉,何厭之有

      5、字詞訓練(投影顯示,請以下列黑體詞在本句中的意思填寫成語。)

      且貳于楚也(忠貞不貳)

      因人之力而弊之(因人成事)

      以亂易整,不武(勝之不武)

      朝濟而夕設版焉(朝令夕改)

      夫晉,何厭之有(學而不厭)

      是寡人之過也(聞過則喜)

      (積累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和學生的知識經驗聯系起來,現代成語脫胎于古代文言,學生掌握一些,此舉舉一反三,既活學活用,又激發了學生的興趣。)

      三、深入文本 ,把握內容

      (一)學生分別讀四段內容,然后請學生思考討論,教師相機點撥。

      1)“晉侯、秦伯圍鄭”的原因?(原話回答)

      2)兩國駐軍有何特點?(原話回答),為何詳細寫出駐軍位置?

      3)雖有不被重用的牢騷,卻答應臨危出使,你如何看燭之武?

      4)以危國之臣的身份說服對手,燭之武找的出發點是什么?

      5)你如何看晉國退兵的原因?

      (二)根據文意,在空格處填寫一個恰當的字進行評價。(投影顯示)

      秦、晉征討鄭國,其理可謂( )矣;強敵大軍壓境,其勢可謂( )矣;

      燭之武臨危受命,其情可謂( )矣;一番說辭力挽狂瀾,其言可謂( )矣;秦伯背盟結盟,其行可謂( )矣;晉文果斷撤軍,其人可謂( )矣。翻云覆雨敵我互換,其因皆為( )矣。

      參考答案:謬,危,義,妙,滑,智,利(意思對即可)。

      (激蕩學生的思維永遠是語文課的一個任務,用文言思維如何?這是一個嘗試。)

      四、感受文本,把握形象

      分角色朗讀課文,感知文本內容、節奏,感知人物形象。

      1、教師點撥:

      1)注意每段的語意,注意語調、停頓、重音的處理。

      2)要求——讀出人物的心理,讀出個性,讀出情韻,讀出理趣。

      3)方法——先在組內自主分角色朗讀,然后小組展示。教師相機進行點撥。

      2、請學生思考、討論:

      ⑴燭之武有哪些可愛之處?用林則徐的哪兩句詩可以概括他的精神?

      ——“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福禍趨避之。”

      (對人物形象的把握,不應該抽象分析,在學生自己的誦讀感悟中,他已經習得了。)

      五、探究文本,把握說理藝術

      學生合作探討燭之武說辭一段,把握高超的說理藝術。

      1、點撥——

      ①“秦晉圍鄭,鄭既知之矣”——坦言知亡,避其銳氣。

      ②“若亡鄭而有益于君”至“君之薄也”——指出亡鄭只對晉國有利。措辭委婉而謹慎,他沒有立即指出秦、晉聯盟的虛偽性,而是從地理位置入手,巧妙地點明秦、晉之間的厲害關系。既符合實際,又從根本上動搖了秦、晉聯盟的基礎。

      ③“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至“君亦無所害”——說明舍鄭會對秦國有益。如果說第二層是分析危害動搖秦伯的話,這一層則是引誘秦伯了。他換了一個角度,闡明鄭國存在對秦國可能有的種種好處。

      ④“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至“唯君圖之”,有了前面的鋪墊,燭之武不失時機地從秦、晉兩國的歷史關系,說明晉國曾對秦國過河拆橋,忘恩負義。然后又從歷史說到現實,進一步分析了晉國的貪得無厭,讓秦國意識到自己的危險。

      2、你認為燭之武說服秦伯,他抓住最關鍵的那一點? (彼此之間的利益關系)

      3、學生朗讀燭之武說辭一段文字。

      六、課外拓展(選作)

      (一)情景訓練:假如你在大街上看到了一位隨地吐痰的年輕人,你如何去說服他注意公共衛生?課下準備一段說辭,準備在下次的演講會上表演。

      (二)課外延伸:課下收集相關資料,進行專題研究:我看《左傳》人物說辭的藝術特色。

    【燭之武退秦師原文和譯文】相關文章:

    《燭之武退秦師》原文及譯文07-21

    《燭之武退秦師》的原文注釋及譯文08-19

    《燭之武退秦師》譯文及注釋03-08

    《燭之武退秦師》譯文優秀03-20

    燭之武退秦師的原文及翻譯07-25

    《燭之武退秦師》原文及翻譯03-14

    燭之武退秦師原文及賞析02-25

    燭之武退秦師原文·翻譯·賞析10-27

    燭之武退秦師原文翻譯及賞析05-04

    国产一级a爱做免费播放_91揄拍久久久久无码免费_欧美视频在线播放精品a_亚洲成色在线综合网站免费

      中文字幕乱偷顶级在线 | 永久在线免费看AV的网站 | 久久久免费视频精品视频 | 亚洲区少妇熟女专区 | 午夜激情视频久久 | 亚洲中字幕日产AV片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