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告子章句下·第三節原文附譯文

    時間:2022-09-27 10:52:28 古籍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孟子·告子章句下·第三節原文附譯文

      在日常的學習中,大家對文言文一定不陌生吧?文言文是中國文化的瑰寶,古人為我們留下了大量的文言文。為了讓更多人學習到文言文的精華,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孟子·告子章句下·第三節原文附譯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孟子·告子章句下·第三節原文附譯文

      告子章句下·第三節

      作者:佚名

      公孫丑問曰:“高子曰:‘小弁,小人之詩也。’”

      孟子曰:“何以言之?”曰:“怨。”

      曰:“固哉,高叟之為詩也!有人于此,越人關弓而射之,則己談笑而道之;無他,疏之也。其兄關弓而射之,則己垂涕泣而道之;無他,戚之也。小弁之怨,親親也。親親,仁也。固矣夫,高叟之為詩也!”曰:“凱風何以不怨?”

      曰:“凱風,親之過小者也;小弁,親之過大者也。親之過大而不怨,是愈疏也;親之過小而怨,是不可磯也。愈疏,不孝也;不可磯,亦不孝也。孔子曰:‘舜其至孝矣,五十而慕。’”

      文言文翻譯:

      公孫丑說:“高先生說:《小弁》,是小人寫的詩。”

      孟子說:“怎么能這樣說呢?”

      公孫丑說:“詩中多怨。”

      孟子說:“真是固執啊,高老先生這樣解詩。假如有個人在此,越國人彎弓張箭射他,他自己可以談笑風生地講述這件事;沒有別的原因,是因為自己跟越國人關系疏遠。如果是自己的兄長彎弓張箭而射人,那么自己就會落下眼淚來講述這件事;沒有別的原因,是因為兄長是自己的親戚。《小弁》詩中的憂怨,正是親近親人。親近親人,就是相互親愛。真是固執啊,高老先生這樣解詩。”

      公孫丑說:“《凱風》這首詩為什么不憂怨呢?”

      孟子說:“《凱風》這首詩,是因為父母過錯較小,《小弁》這首詩,是因為父母過錯較大。親人的過錯較大而不怨恨,是更加疏遠關系。親人的過錯較小而怨恨,是不可激怒的。更加疏遠,是不孝順;激怒了,也是不孝順。孔子說:‘舜是非常孝順的人,五十歲了還愛慕父母。”

      作品出處

      《告子章句下》選自《孟子》。

      《孟子》一書七篇,是戰國時期孟子的言論匯編,記錄了孟子與其他諸家思想的爭辯,對弟子的言傳身教,游說諸侯等內容,由孟子及其弟子(萬章等)共同編撰而成。

      《孟子》記錄了孟子的治國思想、政治觀點(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和政治行動,成書大約在戰國中期,屬儒家經典著作。其學說出發點為性善論,主張德治。南宋時朱熹將《孟子》與《論語》、《大學》、《中庸》合在一起稱“四書”。自從宋、元、明、清以來,都把它當做家傳戶誦的書。就像今天的教科書一樣。

      《孟子》是四書中篇幅最大的部頭最重的一本,有三萬五千多字,從此直到清末,“四書”一直是科舉必考內容。《孟子》這部書的理論,不但純粹宏博,文章也極雄健優美。

      作者

      孟子(約前372-前289),名軻,字子輿,戰國中期鄒國人(也就是現在的山東鄒縣東南人),距離孔子的故鄉曲阜不遠。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學說的繼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相傳孟子是魯國貴族孟孫氏的后裔,幼年喪父,家庭貧困,曾受業于子思的學生。

      孟子學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說諸侯,企圖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到過 梁(魏)國、齊國、宋國、滕國、魯國。當時幾個大國都致力于富國強兵,爭取通過暴力的手段實現統一,他繼承了孔子“仁”的思想并將其發展成為“仁政”思想,被稱為"亞圣"。

    【孟子·告子章句下·第三節原文附譯文】相關文章:

    孟子·告子章句下·第八節原文翻譯11-30

    《孟子滕文公章句下》的原文及譯文03-24

    《孟子·告子章句上·第一節》原文及翻譯09-08

    《孟子·告子下》閱讀答案文及譯文(精選7篇)10-28

    孟子離婁章句中原文及譯文合集03-23

    孟子告子上原文和翻譯07-25

    《孟子·盡心章句下》文言文的原文及翻譯03-29

    孟子梁惠王章句原文及翻譯03-29

    告子下名言12-27

    国产一级a爱做免费播放_91揄拍久久久久无码免费_欧美视频在线播放精品a_亚洲成色在线综合网站免费

      亚洲欧美久久精品1区2区 |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精品 | 日韩一本一区二区三四区 | 亚洲中文字幕宗合网 | 色偷偷香蕉人人澡 | 日韩欧美在线观看一区二区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