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丘為落第歸江東原文及賞析

    時間:2021-10-15 11:55:04 古籍 我要投稿

    送丘為落第歸江東原文及賞析

      原文:

      憐君不得意,況復柳條春。

      為客黃金盡,還家白發新。

      五湖三畝宅,萬里一歸人。

      知爾不能薦,羞稱獻納臣。

      譯文

      嘆息你又一次不能遂意,何況在這柳條新綠的初春。

      客游京城盤纏全部用盡,回家時只落得白發添新。

      太湖邊只有你三畝的田宅,遙遙萬里外凄涼涼一個歸人。

      深知你禰丘有才能卻沒能推薦,作為一名獻納之臣我只覺慚愧。

      注釋

      丘為:嘉興人,屢試不第,歸山讀書數年,天寶初中進士,官至太子右庶子,九十六歲卒。落第:考試落榜。江東:長江以東的地方,指吳越一帶,丘為家在嘉興,屬越地。

      不得意:不如意;不得志;不稱心。《公羊傳·莊公六年》:“得意致會,不得意致伐。”此指科舉落第。

      況復:何況,況且。《陳書·江總傳》:“況復才未半古,尸素若茲。”

      為客:作客他鄉。黃金盡:用蘇秦典故。《戰國策·秦策》載,蘇秦游說秦王,書十上而說不行,“黑貂之裘敝,黃金百斤盡”。這里指盤纏花光。

      還家:回家。唐韓愈《送進士劉師服東歸》詩:“還家雖闕短,指日親晨飧。”

      五湖:這里特指太湖,代指丘為的家鄉。三畝宅:《淮南子·原道訓》:“任一人之能,不足以治三畝之宅也。”后以“三畝宅”指棲身之地。宅:一作“地”。

      禰(mí):禰衡,東漢人,有才辯,與孔融友善,孔融曾上表推薦他。此處借指丘為。一作“爾”。

      為:一作“稱”。獻納臣:進獻忠言之臣,是詩人的自指,王維當時任右拾遺。獻納:把意見或人才獻給皇帝以備采納。

      賞析:

      此詩的開頭由一“憐”字引出,“不得意”點明“落第”。“況復”二字遞進一層,丘為落第正值柳枝又綠的新春,傷心人對滿目春光不免倍覺傷神。“柳條青”三字并暗隱送別的場景,灞水岸邊,楊柳依依,送別之際,詩人對丘為的'憐惜之情也格外強烈了。這一聯詩中既有丘為又有詩人自己,其后兩聯專寫丘為。第二聯用典。當年蘇秦游說秦王,連續上了十次書都未奏效,黃金百斤用盡(《戰國策·秦策》)。以蘇秦作比,描寫丘為只身困于長安、盤資耗盡的窘況;返回時,由于憂愁的煎熬,兩鬢又新添了白發。一“盡”、一“新”,兩相映照,丘為的凄苦之狀與詩人的哀憐之情如在眼前。京都既難以安頓,回家也是孤獨一人,生計窘迫。第三聯就是對丘為歸途形象的描繪:“五湖三畝宅,萬里一歸人。”這兩句是此詩名句,寫丘為孤獨一人長途返回,太湖畔唯有微薄的家產,生計窘迫。從字句間讀者仿佛看到一個步履沉重、心情懊喪的人,低頭走向自己的家園,令人產生憐憫的共鳴。此聯句與句對仗,同時又句中自對:“五湖”對“三畝宅”,“萬里”對“一歸人”。結尾一聯:“知禰不能薦,羞為獻納臣。”這里以禰衡借指丘為。《后漢書·文苑傳》說禰衡恃才傲物,唯善魯國孔融及弘農楊修,融亦深愛其才,“上疏薦之”。唐代武后垂拱二年,設理匭使,以御史中丞與侍御史一人充任,玄宗時改稱獻納使。王維曾任右拾遺、殿中侍御使等官職,因此自稱“獻納臣”。詩人認為自己明知丘為有才華而不能將他推薦給朝廷,自愧不如孔融,同時于“羞”中寓憤,對于賢才遭棄的黑暗政治表示了憤慨。情緒由怏怏惜別轉到深深的內疚,以至于牢騷不平,激昂慷慨。

      王維與丘為雖是同輩詩友,但年齡稍長,故詩中語氣較為老成。結尾處反用孔融與禰衡的典故,雖是從識賢、薦賢的角度引出,但“知”字與篇首的“憐”字,還是表現了一種長者所特有的口吻。詩寫送別,抒發的卻不是一般的離情別緒,其著重抒發的是對人才的愛惜以及由此引出的對黑暗政治的激憤。全詩從離別寫到歸程,由近及遠;詩情則由哀憐轉為羞憤,由淺入深。

    【送丘為落第歸江東原文及賞析】相關文章:

    送孔巢父謝病歸游江東原文、翻譯、賞析12-05

    送綦毋潛落第還鄉原文翻譯及賞析2篇12-03

    送友原文翻譯及賞析01-07

    蝶戀花·送春原文及賞析11-30

    送楊氏女原文及賞析12-13

    題元丹丘山居原文翻譯及賞析01-10

    歸園田居·其二原文及賞析01-09

    醉蓬萊·歸故山原文及賞析12-05

    《彩云歸(中呂調)》原文及賞析11-26

    送楊氏女原文翻譯及賞析01-15

    国产一级a爱做免费播放_91揄拍久久久久无码免费_欧美视频在线播放精品a_亚洲成色在线综合网站免费

      一区中文字幕在线日本 | 最新国产极品高清在线看 | 亚洲日韩五码一区二区 | 中文精品久久久久鬼色 | 中文字幕一二区二三区 | 亚洲成a人片在线天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