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莎行·候館梅殘原文、翻譯、賞析

    時間:2021-10-27 12:30:22 古籍 我要投稿

    踏莎行·候館梅殘原文、翻譯、賞析

    踏莎行·候館梅殘原文、翻譯、賞析1

      原文:

      候館梅殘,溪橋柳細。草薰風暖搖征轡。離愁漸遠漸無窮,迢迢不斷如春水。

      寸寸柔腸,盈盈粉淚。樓高莫近危闌倚。平蕪盡處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譯文:

      客舍前的梅花已經凋殘,溪橋旁新生細柳輕垂,春風踏芳草遠行人躍馬揚鞭。走得越遠離愁越沒有窮盡,像那迢迢不斷的春江之水。

      寸寸柔腸痛斷,行行盈淌粉淚,不要登高樓望遠把欄桿憑倚。平坦的草地盡頭就是重重春山,行人還在那重重春山之外。

      注釋:

      ⑴候館:迎賓候客之館舍。《周禮·地官·遺人》:“五十里有市,市有候館。”

      ⑵草薰:小草散發的清香。薰,香氣侵襲。征轡(pèi):行人坐騎的韁繩。轡,韁繩。此句化用南朝梁江淹《別賦》“閨中風暖,陌上草薰”而成。

      ⑶迢迢:形容遙遠的樣子。

      ⑷寸寸柔腸:柔腸寸斷,形容愁苦到極點。

      ⑸盈盈:淚水充溢眼眶之狀。粉淚:淚水流到臉上,與粉妝和在一起。

      ⑹危闌:也作“危欄”,高樓上的欄桿。

      ⑺平蕪:平坦地向前延伸的草地。蕪,草地。

      賞析:

      這首詞是歐陽修詞的代表作之一。下面是唐代文學研究會常務理事劉學鍇先生對此詞的賞析。

      在婉約派詞人抒寫離情的小令中,這是一首情深意遠、柔婉優美的代表性作品。

      上片寫離家遠行的人在旅途中的所見所感。開頭三句是一幅洋溢著春天氣息的溪山行旅圖:旅舍旁的梅花已經開過了,只剩下幾朵殘英,溪橋邊的柳樹剛抽出細嫩的枝葉。暖風吹送著春草的芳香,遠行的人就這美好的環境中搖動馬韁,趕馬行路。梅殘、柳細、草薰、風暖,暗示時令正當仲春。這正是最易使人動情的季節。從“搖征轡”的“搖”字中可以想象行人騎著馬兒顧盼徐行的情景。

      融怡明媚的春光,既讓人流連欣賞,卻又容易觸動離愁。開頭三句以實景暗示、烘托離別,而三、四兩句則由麗景轉入對離情的描寫:“離愁漸遠漸無窮,迢迢不斷如春水。”因為所別者是自己深愛的人,所以這離愁便隨著分別時間之久、相隔路程之長越積越多,就像眼前這伴著自己的一溪春水一樣,來路無窮,去程不盡。此二句即景設喻,即物生情,以水喻愁,寫得自然貼切而又柔美含蓄。

      下片寫閨中少婦對陌上游子的深切思念。“寸寸柔腸,盈盈粉淚。”過片兩對句,由陌上行人轉筆寫樓頭思婦。“柔腸”而說“寸寸”,“粉淚”而說“盈盈”,顯示出女子思緒的纏綿深切。從“迢迢春水”到“寸寸腸”、“盈盈淚”,其間又有一種自然的聯系。接下來一句“樓高莫近危闌倚”,是行人心里對淚眼盈盈的閨中人深情的體貼和囑咐,也是思婦既希望登高眺望游子蹤影又明知徒然的內心掙扎。

      最后兩句寫少婦的凝望和想象,是游子想象閨中人憑高望遠而不見所思之人的情景:展現樓前的,是一片雜草繁茂的原野,原野的盡頭是隱隱春山,所思念的行人,更遠春山之外,渺不可尋。這兩句不但寫出了樓頭思婦凝目遠望、神馳天外的情景,而且透出了她的一往情深,正越過春山的阻隔,一直伴隨著漸行漸遠的征人飛向天涯。行者不僅想象到居者登高懷遠,而且深入到對方的心靈對自己的追蹤。如此寫來,情意深長而又哀婉欲絕。

      此詞由陌上游子而及樓頭思婦,由實景而及想象,上下片層層遞進,以發散式結構將離愁別恨表達得蕩氣回腸、意味深長。這種透過一層從對面寫來的手法,帶來了強烈的美感效果。

      藝術手法:

      這首詞是經常為人們所稱道的名篇,寫的是早春南方行旅的離愁。詞的上片寫行人在旅途上的離愁,下片寫想象中家室的離愁,兩地相思,一種情懷,全篇的中心意旨是表現離愁。主要運用了以下四種藝術手法。

      以樂寫愁,托物興懷。這種手法運用得很巧妙。詞的上片展現了這樣的鏡頭:一位孤獨的行人,騎著馬兒,離開了候館(旅舍),望著已經凋落的梅花,走過溪上的小橋,拂掠那岸邊的柳絲,迎著東風,踏向那散發著芳香的草地。在這畫面里,殘梅、細柳和薰草,這些春天里的典型景物,點綴著候館、溪橋和征途,表現了南方初春融和的氣氛。這首詞以春景寫行旅,以樂景寫離愁,從而得到煩惱倍增的效果。

      寓虛,富于聯想,也是這首詞的一個藝術特點。梅、柳、草,實景虛用,虛實結合,不僅表現了春天的美好景色,而且寄寓了行人的離情別緒。作者從各個角度表現離愁,的確非常耐人尋味,有無窮的韻外之致。

      化虛為實,巧于設喻,同樣是本篇重要的藝術手段。“離愁漸遠漸無窮,迢迢不斷如春水”,便是這種寫法。“愁”是一種無形無影的感情。“虛”的離愁,化為“實”的春水;無可感的情緒,化為可感的形象,因而大大加強了藝術效果。

      逐層深化,委曲盡情,更是這首詞顯著的藝術特色。整個下片,采用了不同類型的“更進一層”的藝術手法,那深沉的離愁,便被宛轉細膩地表現出來了,感人動情。

      整首詞只有五十八個字,但由于巧妙地運用了以樂寫愁、實中寓虛、化虛為實、更進一層等藝術手法,便把離愁表現得淋漓盡致,產生了巨大的藝術魅力,所以成了人們樂于傳誦的名篇。

    踏莎行·候館梅殘原文、翻譯、賞析2

      候館梅殘,溪橋柳細。草薰風暖搖征轡。離愁漸遠漸無窮,迢迢不斷如春水。

      寸寸柔腸,盈盈粉淚。樓高莫近危闌倚。平蕪盡處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譯文

      館舍前的梅花已經凋殘,溪橋旁新生細柳輕垂,暖風吹送著春草的芳香,遠行人搖動馬韁,趕馬行路。走得越遠離愁越沒有窮盡,就像那春江之水連綿不斷。

      寸寸柔腸痛斷,行行淚水滴落面龐,登上高樓憑欄遠望也難解難心中愁情。平坦的草地盡頭就是重重春山,行人還在那重重春山之外。

      注釋

      候館:迎賓候客之館舍。

      草薰:小草散發的清香。薰,香氣侵襲。征轡(pèi):行人坐騎的韁繩。轡,韁繩。

      迢迢:形容遙遠的樣子。

      寸寸柔腸:柔腸寸斷,形容愁苦到極點。

      盈盈:淚水充溢眼眶之狀。粉淚:淚水流到臉上,與粉妝和在一起。

      危闌:也作“危欄”,高樓上的欄桿。

      平蕪:平坦地向前延伸的草地。蕪,草地。

      賞析

      這首詞是歐陽修詞的代表作之一。下面是唐代文學研究會常務理事劉學鍇先生對此詞的賞析。

      在婉約派詞人抒寫離情的小令中,這是一首情深意遠、柔婉優美的代表性作品。

      上片寫離家遠行的人在旅途中的所見所感。

      融怡明媚的仲春風光,既令征人欣賞流連,卻又很容易觸動離愁。因為面對芳春麗景,不免會想到閨中人的青春芳華,想到自己孤身跋涉,不能與對方共賞春光。而梅殘、柳細、草熏、風暖等物像游或隱或顯地聯系著別離,因此三、四兩句便由麗景轉入對離情的描寫:“離愁漸遠漸無窮,迢迢不斷如春水。”因為所別者是自己深愛的人,所以這離愁便隨著分別時間之久、相隔路程之長越積越多,就象眼前這伴著自己的一溪春水一樣,來路無窮,去程不盡。上文寫到“溪橋”,可見路旁就有清流。這“迢迢不斷如春水”的比喻,妙在即景設喻,觸物生情,亦賦亦比亦興,是眼中所見與心中所感的悠然神會。從這一點說,它比李煜的“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顯得更加自然。

      下片寫閨中少婦對陌上游子的深切思念。

      “寸寸柔腸,盈盈粉淚。”過片兩對句,由陌上行人轉筆寫樓頭思婦。“柔腸”而說“寸寸”,“粉淚”而說“盈盈”,顯示出女子思緒的纏綿深切。從“迢迢春水”到“寸寸腸”、“盈盈淚”,其間又有一種自然的聯系。

      下來一句“樓高莫近危闌倚”,是行人在心里對淚眼盈盈的閨中人深情的體貼和囑咐。你那樣憑高倚闌遠望,又能望得見什么呢?這就很自然地引出了結拍兩句。

      “平蕪盡處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補足“莫近危闌倚”之故,也是行人想象閨中人憑高望遠而不見所思之人的情景:展現在樓前的,是一片雜草繁茂的原野,原野的盡頭是隱隱春山,所思念的行人,更遠在春山之外,渺不可尋。這兩句不但寫出了樓頭思婦凝目遠望、神馳天外的情景,而且透出了她的一往情深,正越過春山的阻隔,一直伴隨著漸行漸遠的征人飛向天涯。行者不僅想象到居者登高懷遠,而且深入到對方的心靈對自己的追蹤。這正是一個深刻理解所愛女子心靈美的男子,用體貼入微的關切懷想描繪出來的心畫。

      此詞由陌上游子而及樓頭思婦,由實景而及想象,上下片層層遞進,以發散式結構將離愁別恨表達得蕩氣回腸、意味深長。這種透過一層從對面寫來的手法,帶來了強烈的美感效果。

      創作背景

      這首詞是經常為人們所稱道的名篇,寫的是早春南方行旅的離愁。詞的上片寫行人在旅途上的離愁,下片寫想象中家室的離愁,兩地相思,一種情懷,全篇的中心意旨是表現離愁。主要運用了以下四種藝術手法。

      以樂寫愁,托物興懷。這種手法運用得很巧妙。詞的上片展現了這樣的鏡頭:一位孤獨的行人,騎著馬兒,離開了候館(旅舍),望著已經凋落的梅花,走過溪上的小橋,拂掠那岸邊的柳絲,迎著東風,踏向那散發著芳香的草地。在這畫面里,殘梅、細柳和薰草,這些春天里的典型景物,點綴著候館、溪橋和征途,表現了南方初春融和的氣氛。這首詞以春景寫行旅,以樂景寫離愁,從而得到煩惱倍增的效果。

      寓虛,富于聯想,也是這首詞的一個藝術特點。梅、柳、草,實景虛用,虛實結合,不僅表現了春天的美好景色,而且寄寓了行人的離情別緒。作者從各個角度表現離愁,的確非常耐人尋味,有無窮的韻外之致。

      化虛為實,巧于設喻,同樣是本篇重要的藝術手段。“離愁漸遠漸無窮,迢迢不斷如春水”,便是這種寫法。“愁”是一種無形無影的感情。“虛”的離愁,化為“實”的春水;無可感的情緒,化為可感的形象,因而大大加強了藝術效果。

      逐層深化,委曲盡情,更是這首詞顯著的藝術特色。整個下片,采用了不同類型的“更進一層”的藝術手法,那深沉的離愁,便被宛轉細膩地表現出來了,感人動情。

      整首詞只有五十八個字,但由于巧妙地運用了以樂寫愁、實中寓虛、化虛為實、更進一層等藝術手法,便把離愁表現得淋漓盡致,產生了巨大的藝術魅力,所以成了人們樂于傳誦的名篇。

      歐陽修

      歐陽修(1007-1072),字永叔,號醉翁,晚號“六一居士”。漢族,吉州永豐(今江西省永豐縣)人,因吉州原屬廬陵郡,以“廬陵歐陽修”自居。謚號文忠,世稱歐陽文忠公。北宋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與韓愈、柳宗元、王安石、蘇洵、蘇軾、蘇轍、曾鞏合稱“唐宋八大家”。后人又將其與韓愈、柳宗元和蘇軾合稱“千古文章四大家”。

    踏莎行·候館梅殘原文、翻譯、賞析3

      踏莎行·候館梅殘

      候館梅殘,溪橋柳細,草薰風暖搖征轡。離愁漸遠漸無窮,迢迢不斷如春水。

      寸寸柔腸,盈盈粉淚,樓高莫近危闌倚。平蕪盡處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古詩簡介

      《踏莎行·候館梅殘》是宋代文學家歐陽修的.詞作。此詞主要抒寫早春南方行旅的離愁。上闋寫行人客旅的思念。以時空的轉換,寫人在旅途,漂泊無際,且無止期,從而展示了游子剪不斷的離愁。下闋寫居者對高樓的企盼和懸想,寫遠望之人的內心活動。春山本無內外之別,詞人將其界定,寫出居者念遠的迷茫心境,頗令人玩味。全詞筆調細膩委婉,寓情于景,含蓄深沉,是為人所稱道的名篇。

      翻譯/譯文

      客舍前的梅花已經凋殘,溪橋旁新生細柳輕垂,春風踏芳草遠行人躍馬揚鞭。走得越遠離愁越沒有窮盡,像那迢迢不斷的春江之水。

      寸寸柔腸痛斷,行行盈淌粉淚,不要登高樓望遠把欄桿憑倚。平坦的草地盡頭就是重重春山,行人還在那重重春山之外。

      注釋

      ⑴候館:迎賓候客之館舍。《周禮·地官·遺人》:“五十里有市,市有候館。”

      ⑵草薰:小草散發的清香。薰,香氣侵襲。征轡(pèi):行人坐騎的韁繩。轡,韁繩。此句化用南朝梁江淹《別賦》“閨中風暖,陌上草薰”而成。

      ⑶迢迢:形容遙遠的樣子。

      ⑷寸寸柔腸:柔腸寸斷,形容愁苦到極點。

      ⑸盈盈:淚水充溢眼眶之狀。粉淚:淚水流到臉上,與粉妝和在一起。

      ⑹危闌:也作“危欄”,高樓上的欄桿。

      ⑺平蕪:平坦地向前延伸的草地。蕪,草地。

      賞析/鑒賞

      這首詞是歐陽修詞的代表作之一。下面是唐代文學研究會常務理事劉學鍇先生對此詞的賞析。

      在婉約派詞人抒寫離情的小令中,這是一首情深意遠、柔婉優美的代表性作品。

      上片寫離家遠行的人在旅途中的所見所感。開頭三句是一幅洋溢著春天氣息的溪山行旅圖:旅舍旁的梅花已經開過了,只剩下幾朵殘英,溪橋邊的柳樹剛抽出細嫩的枝葉。暖風吹送著春草的芳香,遠行的人就這美好的環境中搖動馬韁,趕馬行路。梅殘、柳細、草薰、風暖,暗示時令正當仲春。這正是最易使人動情的季節。從“搖征轡”的“搖”字中可以想象行人騎著馬兒顧盼徐行的情景。

      融怡明媚的春光,既讓人流連欣賞,卻又容易觸動離愁。開頭三句以實景暗示、烘托離別,而三、四兩句則由麗景轉入對離情的描寫:“離愁漸遠漸無窮,迢迢不斷如春水。”因為所別者是自己深愛的人,所以這離愁便隨著分別時間之久、相隔路程之長越積越多,就像眼前這伴著自己的一溪春水一樣,來路無窮,去程不盡。此二句即景設喻,即物生情,以水喻愁,寫得自然貼切而又柔美含蓄。

      下片寫閨中少婦對陌上游子的深切思念。“寸寸柔腸,盈盈粉淚。”過片兩對句,由陌上行人轉筆寫樓頭思婦。“柔腸”而說“寸寸”,“粉淚”而說“盈盈”,顯示出女子思緒的纏綿深切。從“迢迢春水”到“寸寸腸”、“盈盈淚”,其間又有一種自然的聯系。接下來一句“樓高莫近危闌倚”,是行人心里對淚眼盈盈的閨中人深情的體貼和囑咐,也是思婦既希望登高眺望游子蹤影又明知徒然的內心掙扎。

      最后兩句寫少婦的凝望和想象,是游子想象閨中人憑高望遠而不見所思之人的情景:展現樓前的,是一片雜草繁茂的原野,原野的盡頭是隱隱春山,所思念的行人,更遠春山之外,渺不可尋。這兩句不但寫出了樓頭思婦凝目遠望、神馳天外的情景,而且透出了她的一往情深,正越過春山的阻隔,一直伴隨著漸行漸遠的征人飛向天涯。行者不僅想象到居者登高懷遠,而且深入到對方的心靈對自己的追蹤。如此寫來,情意深長而又哀婉欲絕。

      此詞由陌上游子而及樓頭思婦,由實景而及想象,上下片層層遞進,以發散式結構將離愁別恨表達得蕩氣回腸、意味深長。這種透過一層從對面寫來的手法,帶來了強烈的美感效果。

    踏莎行·候館梅殘原文、翻譯、賞析4

      原文

      候館梅殘,溪橋柳細。草薰風暖搖征轡。離愁漸遠漸無窮,迢迢不斷如春水。

      寸寸柔腸,盈盈粉淚。樓高莫近危闌倚。平蕪盡處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翻譯

      譯文

      春暖了,旅舍的寒梅日漸凋謝,只剩細細碎碎幾片殘瓣兒;溪橋邊的柳樹卻萌出了淺綠嫩芽。暖暖的春風在大地上拂過,風中帶了花草芳香,遠行的人,也都在這時動身了。在這美好的春光里,我也送走了你。你漸行漸遠,我的愁緒也漸生漸多,就像眼前這一江春水,來路無窮,去程不盡。

      我肝腸寸斷,淚流滿面,別上樓去倚著那高高的闌干癡望,綿綿無絕的春草原野,原野盡處是隱隱青山。而你,更在遙遠的青山之外,渺不可尋!

      注釋

      [候館]迎賓候客之館舍。

      [征轡(pèi)]行人坐騎的韁繩。轡,韁繩。

      [盈盈]淚水充溢貌。

      [粉淚]淚水流到臉上,與粉妝和在一起。

      [平蕪]平坦開闊的草原。

      賞析

      這首詞上片寫行者的離愁,下片寫行者的遙想即思婦的別恨,從游子和思婦兩個不同的角度深化了離別的主題。全詞以優美的想象、貼切的比喻、新穎的構思,含蓄蘊藉地制造出一種“迢迢不斷如春水”的情思,一種情深意遠的境界。

      上片寫游子旅途中所見所感。開頭三句是一幅洋溢著春天氣息的溪山行旅圖:旅舍旁的梅花已經開過了,只剩下幾朵殘英,溪橋邊的柳樹剛抽出細嫩的枝葉。暖風吹送著春草的芳香,遠行的人就在這美好的環境中搖動馬韁,趕馬行路。梅殘、柳細、草薰、風暖,暗示時令正當仲春。這正是最易使人動情的季節。從“搖征轡”的“搖”字中可以想象行人騎著馬兒顧盼徐行的情景。以上三句的每一個靜態或動態的景象,都具有多重含義和功能。廖廖數語,便寫出了時間、地點、景物、氣候、事件和人物的舉動、神情。

      開頭三句以實景暗示、烘托離別,而三、四兩句則由麗景轉入對離情的描寫:“離愁漸遠漸無窮,迢迢不斷如春水。”因為所別者是自己深愛的人,所以這離愁便隨著分別時間之久、相隔路程之長越積越多,就象眼前這伴著自己的一溪春水一樣,來路無窮,去程不盡。此二句即景設喻,即物生情,以水喻愁,寫得自然貼切而又柔美含蓄。

      下片寫閨中少婦對陌上游子的深切思念。“寸寸柔腸,盈盈粉淚。”過片兩對句,由陌上行人轉筆寫樓頭思婦。“柔腸”而說“寸寸”,“粉淚”而說“盈盈”,顯示出女子思緒的纏綿深切。從“迢迢春水”到“寸寸腸”、“盈盈淚”,其間又有一種自然的聯系。

      接下來一句“樓高莫近危闌倚”,是行人在心里對淚眼盈盈的閨中人深情的體貼和囑咐,也是思婦既希望登高眺望游子蹤影又明知徒然的內心掙扎。

      最后兩句寫少婦的凝望和想象,是游子想象閨中人憑高望遠而不見所思之人的情景:展現在樓前的,是一片雜草繁茂的原野,原野的盡頭是隱隱春山,所思念的行人,更遠在春山之外,渺不可尋。這兩句不但寫出了樓頭思婦凝目遠望、神馳天外的情景,而且透出了她的一往情深,正越過春山的阻隔,一直伴隨著漸行漸遠的征人飛向天涯。行者不僅想象到居者登高懷遠,而且深入到對方的心靈對自己的追蹤。如此寫來,情意深長而又哀婉欲絕。

      此詞由陌上游子而及樓頭思婦,由實景而及想象,上下片層層遞進,以發散式結構將離愁別恨表達得蕩氣回腸、意味深長。這種透過一層從對面寫來的手法,帶來了強烈的美感效果。

    【踏莎行·候館梅殘原文、翻譯、賞析】相關文章:

    踏莎行·候館梅殘原文及賞析12-22

    歐陽修《踏莎行·候館殘梅》的原文翻譯及賞析12-27

    踏莎行·候館梅殘_歐陽修的詞原文賞析及翻譯10-16

    歐陽修《踏莎行·候館梅殘》閱讀訓練11-30

    《踏莎行候館梅殘》歐陽修古詩帶拼音版12-20

    踏莎行·二社良辰原文翻譯及賞析01-09

    晏殊《踏莎行》翻譯賞析09-01

    歐陽修 候館梅殘05-09

    秦觀《踏莎行》賞析11-26

    晏殊踏莎行其一原文賞析07-10

    国产一级a爱做免费播放_91揄拍久久久久无码免费_欧美视频在线播放精品a_亚洲成色在线综合网站免费

      在线观看视频人成福利 | 丝袜亚洲另类欧美变态 | 日本中文字幕在线视频二区 |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中文耥 | 听筒婷婷色色激情五月 | 中文字幕国内一区二区三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