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懷原文翻譯及賞析

    時間:2022-02-28 14:40:11 古籍 我要投稿

    秋懷原文翻譯及賞析(合集9篇)

    秋懷原文翻譯及賞析1

      秋懷

      作者:元好問

      涼葉蕭蕭散雨聲,虛堂淅淅掩霜清。

      黃華自與西風約,白發先從遠客生。

      吟似候蟲秋更苦,夢和寒鵲夜頻驚。

      何時石嶺關山路,一望家山眼暫明?

      秋懷譯文及注釋

      譯文

      一片片寒葉輕輕地飄灑,

      就像是傳來沙沙的雨聲;

      虛寂的廳堂秋風淅淅,

      遍地鋪蓋著露冷霜清。

      門外,

      黃菊依舊與西風相約而至;

      屋里,

      白發已先為遠客伴愁而生。

      我好比知時應節的鳴蟲,

      吟唱之聲逢秋更苦;

      我又似是孤棲寒枝的烏鵲,

      懷鄉之夢入夜屢驚。

      石嶺關山的小路呵,

      何時才能夠再次登臨——

      望一眼家鄉的山水呵,

      我的雙眼頓時閃耀出喜悅的光芒?

      注釋

      1﹑涼葉:在寒風中的樹葉。蕭蕭:落葉聲。散:散播﹑散發。雨聲:指落葉聲像雨聲一樣。

      2﹑淅淅:風聲。掩霜清:即掩于霜清,意思是被清冷的秋霜遮蓋著。掩,鋪散,遮蓋。

      3﹑黃華:指菊花。華,同“花”。

      4﹑遠客:遠離家鄉的客子。

      5﹑候蟲:隨季節而生或發鳴聲的昆蟲,如秋天的蟋蟀等。黃庭堅《胡宗元詩集序》說:“候蟲之聲,則末世詩人之言似之。”

      6﹑眼暫明:指因喜悅而眼神頓時明亮起來。暫:頓時。

      秋懷賞析

      金宣宗興定二年(1218),詩人從三鄉鎮移居登封,過上了比較安定的生活。然而,戰爭的形勢卻日趨險惡。當年九月,蒙軍主帥木華華黎集結大軍,包圍了太原,并攻破了濠垣,詩人面對破碎的山河,懷舊淪陷的故鄉,心中抑郁難平。在這首詩中,詩人以候蟲和寒鵲自喻,抒發了流落他鄉的凄涼苦悶和對于家鄉的殷切懷念。

    秋懷原文翻譯及賞析2

      秋宵月下有懷

      作者:孟浩然

      朝代:唐朝

      秋空明月懸,光彩露沾濕。

      驚鵲棲未定,飛螢卷簾入。

      庭槐寒影疏,鄰杵夜聲急。

      佳期曠何許,望望空佇立。

      翻譯

      一輪明月高高地掛在天空,月光映上露珠晶瑩剔透,好像被露水打濕了一樣。在如此美麗的月光下,寒鵲不知道該到哪里棲息,而螢火蟲也不敢和月光爭一點光亮,隨著卷起的門簾飛進了房間。鄰杵夜聲急,而這個時候從鄰居那邊傳來的杵聲在寂靜的秋夜里顯得那么清晰急躁。現在回想,已是無言,唯有對著明月許愿:請在每個灑滿月光的夜晚多停留片刻,因為每一滴月光,都帶著我的思念。

      賞析:

      孟浩然出生于公元689年(武后永昌元年)。40歲時,游長安,應進士舉不第。曾在太學賦詩,名動公卿,

      一座傾服,為之擱筆。他和王維交誼甚篤。傳說王維曾私邀入內署,適逢玄宗至,浩然驚避床下。王維不敢隱瞞,據實奏聞,玄宗命出見。浩然自誦其詩,至“不才明主棄”之句,玄宗不悅,說:“卿不求仕,而朕未嘗棄卿,奈何誣我!”放歸襄陽。后漫游吳越,窮極山水之勝。

    秋懷原文翻譯及賞析3

      秋懷

      涼葉蕭蕭散雨聲,虛堂淅淅掩霜清。

      黃華自與西風約,白發先從遠客生。

      吟似候蟲秋更苦,夢和寒鵲夜頻驚。

      何時石嶺關山路,一望家山眼暫明?

      翻譯

      一片片寒葉輕輕地飄灑,就像是傳來沙沙的雨聲;虛寂的廳堂秋風淅淅,遍地鋪蓋著露冷霜清。

      門外,黃菊依舊與西風相約而至;屋里,白發已先為遠客伴愁而生。

      我好比知時應節的鳴蟲,吟唱之聲逢秋更苦;我又似是孤棲寒枝的烏鵲,懷鄉之夢入夜屢驚。

      石嶺關山的小路呵,何時才能夠再次登臨;望一眼家鄉的山水呵,我的雙眼頓時閃耀出喜悅的光芒?

      注釋

      涼葉:在寒風中的樹葉。

      蕭蕭:落葉聲。

      散:散播﹑散發。

      雨聲:指落葉聲像雨聲一樣。

      淅淅:風聲。

      掩霜清:即掩于霜清,意思是被清冷的秋霜遮蓋著。掩,鋪散,遮蓋。

      黃華:指菊花。華,同“花”。

      遠客:遠離家鄉的客子。

      候蟲:隨季節而生或發鳴聲的昆蟲,如秋天的蟋蟀等。黃庭堅《胡宗元詩集序》

      說:“候蟲之聲,則末世詩人之言似之。”

      眼暫明:指因喜悅而眼神頓時明亮起來。

      暫:頓時。

      鑒賞

      金宣宗興定二年(1218),詩人從三鄉鎮移居登封,過上了比較安定的生活。然而,戰爭的形勢卻日趨險惡。當年九月,蒙軍主帥木華華黎集結大軍,包圍了太原,并攻破了濠垣,詩人面對破碎的山河,懷舊淪陷的故鄉,心中抑郁難平。在這首詩中,詩人以候蟲和寒鵲自喻,抒發了流落他鄉的凄涼苦悶和對于家鄉的殷切懷念。

    秋懷原文翻譯及賞析4

      秋宵月下有懷 唐朝 孟浩然

      秋空明月懸,光彩露沾濕。

      驚鵲棲未定,飛螢卷簾入。

      庭槐寒影疏,鄰杵夜聲急。

      佳期曠何許,望望空佇立。

      《秋宵月下有懷》譯文

      秋天的夜空明月高懸,月光映上露珠晶瑩剔透,好像被露水打濕了一樣。

      被驚起的寒鵲不知道該到哪里棲息,螢火蟲循著那燈光從卷簾飛入屋內。

      院子中只剩枝丫的槐樹落在月光下的影子,稀疏凄涼,而這個時候從鄰居那邊傳來的杵聲在秋夜里顯得那么清晰急促。

      你我相隔遙遠,如何去約定相聚的日子,只能久久地惆悵地望著同樣遙遠的月亮。

      《秋宵月下有懷》注釋

      沾:潤濕。

      棲:棲息。

      簾:即竹簾,可以卷起,故稱卷簾。

      杵(chǔ):春米、搗衣用的棒槌。此用作動詞,指搗衣。

      佳期:原指與佳人相約會,后泛指歡聚之日。

      望望:望了又望。

      佇立:久久站立。

      《秋宵月下有懷》賞析

      這是一首抒情詩,描寫詩人在凝視那一輪明月時的感懷:似有一絲喜和,一點慰藉,但也有許多的愁苦涌上心頭,如仕途的'失意,理想的幻滅和人生的坎坷等。這首詩正是在這種情景相生、思與境諧的自然流出之中,顯示出一種淡中有味、含而不系的藝術美。

      “秋空明月懸,光彩系沾濕”,極為平淡的文筆勾勒出一幅孤清明月圖,此時的明月很是寂靜,甘心懸于秋空,也不霸道,只是將光彩照到晶瑩的系水上,這不是一種炫耀,而是一種淡如水的關懷,就如詩人與明月有著一層微妙的關系。

      “驚鵲棲未定,飛螢卷簾入”,這是極好的動態描寫,惶誠惶恐的鵲仍沒有找到自己的住處,而飛螢早巳隨燈光飛人尋找它的寄托。這是對比的描寫,在此寫法之下,真切地感受到驚鵲的彷徨與恐懼,詩人正也如它,在眾人歡聚的夜晚卻不知了去了從,又得流連徘徊。

      “庭槐寒影疏,鄰杵夜聲急”更是加深了這一孤清的意境,在庭院中稀疏的樹影中,在鄰家急急的夜杵聲中,他更顯得形單影只,骨子深處的孤獨更是無處逃逸,全部涌上心頭,強烈而含蓄。

      于是詩人再也抑制不住,發出了第七句的“佳期曠了許”的感嘆,以后便是最后一句的“望望空佇立”。冷清凄涼的庭院里,唯有他一人久久佇立、沉默,不愿離去。描繪了一幅凄涼幽冷的環境下,一人孤單只影遠望的畫面。

      通讀整篇,發現并無任了用詞新奇之處,但妙就妙在這意境的成功營造。詩人以流水般流暢的文筆,以“明月”“驚鵲”“寒影”等一組意象畫出了一幅別樣的孤清月夜圖。徜徉其中,能清楚地看見他的思痕,觸摸到他跳躍的文思,聽到他的嘆息。

    秋懷原文翻譯及賞析5

      秋懷

      歐陽修〔宋代〕

      節物豈不好,秋懷何黯然!

      西風酒旗市,細雨菊花天。

      感事悲雙鬢,包羞食萬錢。

      鹿車何日駕,歸去潁東田。

      譯文及注釋

      譯文:這節令風物有哪一點使人不稱心?可不知怎的,我面對這滿眼秋色,卻禁不住黯然神傷。西風獵獵,市上的酒旗迎風招展;細雨濛濛,到處有金色的菊花怒放。想到國事家事,愁得我雙鬢灰白;白白地耗費朝廷俸祿,我心中感到羞恥難當。什么時候能滿足我的愿望——挽著鹿車,回到潁東,耕田植桑。

      注釋:秋懷:秋日的思緒情懷。節物:節令風物。酒旗:酒店懸掛于路邊用與招攬生意的錦旗。包羞:對所做事感到恥辱不安。鹿車:用人力推挽的小車。《風俗通義》說因其窄小,僅載得下一鹿,故名。潁東:指潁州(今安徽阜陽)。歐陽修在皇祐元年(1049)知潁州,樂西湖之勝,將卜居,不久內遷。翌年,約梅圣俞買田于潁。

      鑒賞

      這首詩抒發了作者熱愛生活和感嘆國事的復雜情感。首聯說應季節時令而產生的景物難道不好嗎?為什么所引起的秋思卻這樣令人心神沮喪呢?頷聯沒有直接回答,而是繼續描繪“節物”,詠盡秋日佳趣。那么,究竟為何而心緒黯然?該聯采用白描的手法,將酒旗招搖于西風中,菊花在細雨中盛開之景形象描述,以樂景襯哀情照映首聯,并從側面烘托出詩人心情的黯然。頸聯告知我們,詩人因感嘆國事,連雙鬢都因悲憂而變得蒼茫了!自己實在羞于過這種食厚祿而于中無補的茍且生活,所以尾聯便寫作者歸隱的思想。這就是詩人心緒黯然的所在。

      秋天,草木黃落,原野蕭條。蒼涼凄清的景象,最易觸動離人游子的傷感,勾起羈旅行役的鄉愁。宋玉《九辯》:“悲哉,秋之為氣也”首開其端,古往今來,多少騷人墨客,從各自的身世經歷,以“悲秋”、“秋興”、“秋懷”為題,抒發了思鄉懷人的感慨。如黃庭堅的“茅堂索索秋風發,行繞空庭紫苔滑。蛙號池上晚來雨,鵲轉南枝夜深月。翻手覆手不可期,一死一生交道絕。湖水無端浸白云,故人書斷孤鴻沒。”(《秋懷》二首之二)便是這類感秋抒懷詩中的佳作。這兩首《秋懷》詩,并未憑秋色訴離情,托秋意寫別恨,而是借秋景表達他們的憂國之心,格調高致。

      歐陽修詩的首聯“節物豈不好,秋懷何黯然”,用反問句式,點明自己熱愛自然而又心緒黯然的矛盾。秋天不僅令人心曠神怡,而且是五谷登、山果熟、菊黃蟹肥的季節。這樣的季節,本應令人欣喜陶醉,為什么反而使詩人黯然神傷呢?--這就不能不引起讀者的疑問。頸聯承第二句,對此作了回答:“感事悲雙鬢,包羞食萬錢。”要理解這兩句,先須了解“感

      事”和“包羞”的內涵。詩人幼孤家貧,生性節儉,而今已有豐厚的官俸,因而他的“感事”,顯然不是個人生活上的事而是國家大事。如果說上句尚屬隱約其詞,那么,下句便由隱約而明朗:所謂“包羞”,即指所作所為于心不安,只感到恥辱。唐代杜牧《題烏江亭》詩云:

      “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那是批評項羽不能包羞忍恥,再振羽翼。歐陽修詩中的“包羞”,其用意恰好相反。兩句意為:因感嘆國事,連雙鬢都因悲憂而變得蒼蒼了,自己實在羞于過這種食厚祿而于國無補的茍且生活。其憂國之情溢于言表。

      這種拳拳憂國之心,又是借秋景的描繪得以展現的。詩人以景傳情,情韻深長。歐陽修的詩頷聯承首句描繪“節物”:西風酒旗市,細雨菊花天。”西風里酒旗招展,細雨中菊花盛開。十字詠盡秋日佳趣。《雪浪齋日記》云:“或疑六一詩,以為未盡妙,以質于子和。子和曰:‘六一詩只欲平易耳。如西風酒旗市,細雨菊花天,豈不佳?’”這聯名句,不用一個系詞,不著半點雕飾,以純白描的手法,不僅寫出了典型的季節風物,也寫出了詩人對自然、對生活的喜愛之情;不僅有杜甫“細雨魚兒出,微風燕子斜”(《水檻遣心二首》其一)那樣的自然美景,也有張籍“萬里橋邊多酒家,游人愛向誰家宿”(《成都曲》)那樣的市井側影,可謂出語平淡而寄情深邃。

      歐詩從感念“節物”出發,借景抒懷,表達了作者憂世有心而救時無術,既慕隱居而又難能如愿,熱愛生活和感嘆國事的復雜感情。羅詩則表現了深切的亡國之痛,如“凄涼”、“那堪”、“風雨”及“氈寒”等詞,無一提及國勢,卻洋溢著作者對國家、民族命運的關注、焦灼以至失望憤慨的情緒,含蘊是深廣的。

      歐詩尾聯借用佛教用語,憤然思歸:“鹿車何日駕?歸去潁東田。”鹿車,借用佛家語,此處以喻歸隱山林。兩句意謂:何日才能駕起鹿車,回到潁東去過躬耕田畝的生活呢?詩人以“賢者避世”之想,表現了對與世浮沉的茍且生活的憎惡。歐陽修《六一居士傳》自述,藏書一萬卷,集錄金石遺文一千卷,有琴一張,有棋一局,常置酒一壺,“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間”,故號六一居士。參照這一自述,可以清楚看出,歐陽修的“鹿車何日駕?歸去潁東田”,即有儒家憂世之慨,也有道家超然物外之想。

      總之,這首詩“實而有條理”,流轉自然,語無華飾而愛國情深,具有很強的感染力。

      詩以反問起,起得很突兀。歷來寫秋思,總是在起首強調秋風蕭瑟、草木搖落,一片悲涼肅殺,從而接寫心中的悲愴,如杜甫《秋興》“玉露凋傷楓樹林,巫山巫峽氣蕭森”,《登高》“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均是如此。歐陽修這首詩卻劈頭一句,說:誰說秋天的節令風物不好?又接問一句:節令風物沒什么不好,可為什么我會感到無限的悲傷沮喪呢?秋景無限好,詩人黯然銷魂些什么,使詩充滿懸念。

      照理,詩接著應該回答上面的問題,寫自己黯然情懷,但第二聯卻忽然避開,轉而化重筆來寫節物之好。這種遵循思想的跳躍進行謀篇,后來成為江西詩派詩風的一大特點。詩把秋景寫得很美:獵獵秋風,吹動著酒旗,濛濛細雨,滋潤著黃菊。這十個字,清通深婉,情韻幽折,把秋天迷人的景色形象地展示在人們面前,使人神往。《雪浪齋日記》云:“或疑六一詩,以為未盡妙,以質于子和。子和曰:‘六一詩只欲乎易耳。如:西風酒旗市,細雨菊花天,豈不佳?’”深贊此聯的平易。所謂平易,即洗盡鉛華,不事雕飾,這確實是歐陽修大部分詩的特色。這聯名句,不用一個系詞,不著半點雕飾,以純白描的手法,不僅寫出了典型的季節風物,也寫出了詩人對自然、對生活的棄愛之情;歐陽修詩以學韓愈出名,這兩句卻直逼南朝二謝山水詩韻,緣情體物,天然神妙,無一字虛設;在詩律的精細上又步趨杜甫。而且不僅有杜甫“細雨魚兒出,微風燕子斜”(《水檻遣心二首》其一)那樣的自然美景,也有張籍“萬里橋邊多酒家,游人愛向誰家宿”(《成都曲》)那樣的市井側影,可謂高度精煉,清新自然。

      頸聯承第四句,對此作了回答:“感事悲雙鬢,包羞食萬錢。”要理解這兩句,先須了解“感事”和“包羞”的內涵。詩人幼孤家貧,生性節儉,而今已有豐厚的官俸,因而他的“感事”,顯然不是個人生活上的事而是國家大事。如果說上句尚屬隱約其詞,那么,下句便由隱約而明朗:所謂“包羞”,即指所作所為于心不安,只感到恥辱。唐代杜牧《題烏江亭》詩云:“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那是批評項羽不能包羞忍恥,再振羽翼。歐陽修詩中的“包羞”,其用意恰好相反。因感嘆國事,連雙鬢都因悲憂而變得蒼蒼了,自己實在羞于過這種食厚祿而于國無補的茍且生活。其憂國之情溢于言表。

      尾聯是憤然思歸:“鹿車何日駕?歸去穎東田。”鹿車,借用佛家語,此處以喻歸隱山林。詩人以“賢者避世”之想,表現了對與世浮沉的茍且生活的憎惡。《樂府紀聞》云:“歐陽永叔中歲居穎日,自以集古一千卷,藏書一萬卷,琴一張,棋一局,酒一壺,一老翁于五物間,稱六一居士。”參照這一記載,可以清楚看出,歐陽修的“鹿車何日駕?歸去穎東田”,既有儒家憂世之慨,也有道家超然物外之想。

      《文公語錄》云:“歐陽公文字好者,只是靠實而有條理也。”“實而有條理”就是這首詩的突出特點,它就像絲為繭,層層傾吐,一絲不亂;章法嚴謹,絲盡繭成。另外,全詩結構靈活,情景均佳。詩越是贊賞秋景,越顯出他的愁思,這一對矛盾,在詩中和諧地統一在一起。詩人的思歸,本與秋景的如何無關,因此,他的悲秋,是表達對官場的厭棄。張季鷹的回鄉,早有人指出是為避禍而故作豁達;歐陽修曾與范仲淹、余靖等人推行慶歷新政,遭到打擊,貶官滁州,后來雖然起復,但作此詩時,仍未忘懷,他的求歸,似乎也與張季鷹一樣,有避禍的意思。

      歐陽修

      歐陽修(1007-1072),字永叔,號醉翁,晚號“六一居士”。漢族,吉州永豐(今江西省永豐縣)人,因吉州原屬廬陵郡,以“廬陵歐陽修”自居。謚號文忠,世稱歐陽文忠公。北宋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與韓愈、柳宗元、王安石、蘇洵、蘇軾、蘇轍、曾鞏合稱“唐宋八大家”。后人又將其與韓愈、柳宗元和蘇軾合稱“千古文章四大家”。

    秋懷原文翻譯及賞析6

      原文:

      秋空明月懸,光彩露沾濕。驚鵲棲未定,飛螢卷簾入。

      庭槐寒影疏,鄰杵夜聲急。佳期曠何許,望望空佇立。

      注釋:

      未:不

      槐:窗

      聲:深

      翻譯:

      一輪明月高高地掛在天空,月光映上露珠晶瑩剔透,好像被露水打濕了一樣。在如此美麗的月光下,寒鵲不知道該到哪里棲息,而螢火蟲也不敢和月光爭一點光亮,隨著卷起的門簾飛進了房間。鄰杵夜聲急,而這個時候從鄰居那邊傳來的杵聲在寂靜的秋夜里顯得那么清晰急躁。現在回想,已是無言,唯有對著明月許愿:請在每個灑滿月光的夜晚多停留片刻,因為每一滴月光,都帶著我的思念。

      賞析:

      這是一首抒情詩,描寫詩人在凝視那一輪明月時的感懷:似有一絲喜悅,一點慰藉,但也有許多的愁苦涌上心頭,如仕途的失意,理想的幻滅和人生的坎坷等。這首詩正是在這種情景相生、思與境諧的自然流出之中,顯示出一種淡中有味、含而不露的藝術美。

    秋懷原文翻譯及賞析7

      原文:

      秋懷

      元好問〔金朝〕

      涼葉蕭蕭散雨聲,虛堂淅淅掩霜清。

      黃華自與西風約,白發先從遠客生。

      吟似候蟲秋更苦,夢和寒鵲夜頻驚。

      何時石嶺關山路,一望家山眼暫明?

      譯文:

      一片片寒葉輕輕地飄灑,就像是傳來沙沙的雨聲;虛寂的廳堂秋風淅淅,遍地鋪蓋著露冷霜清。門外,黃菊依舊與西風相約而至;屋里,白發已先為遠客伴愁而生。我好比知時應節的鳴蟲,吟唱之聲逢秋更苦;我又似是孤棲寒枝的烏鵲,懷鄉之夢入夜屢驚。石嶺關山的小路呵,何時才能夠再次登臨——望一眼家鄉的山水呵,我的雙眼頓時閃耀出喜悅的光芒?

      注釋:

      涼葉:在寒風中的樹葉。

      蕭蕭:落葉聲。

      散:散播﹑散發。

      雨聲:指落葉聲像雨聲一樣。

      淅淅:風聲。

      掩霜清:即掩于霜清,意思是被清冷的秋霜遮蓋著。掩,鋪散,遮蓋。

      黃華:指菊花。華,同“花”。

      遠客:遠離家鄉的客子。

      候蟲:隨季節而生或發鳴聲的昆蟲,如秋天的蟋蟀等。黃庭堅《胡宗元詩集序》說:“候蟲之聲,則末世詩人之言似之。”

      眼暫明:指因喜悅而眼神頓時明亮起來。

      暫:頓時。

      賞析:

      元好(hào)問(1190年8月10日—1257年10月12日),字裕之,號遺山,世稱遺山先生。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金末至大蒙古國時期著名文學家、歷史學家。元好問是宋金對峙時期北方文學的主要代表、文壇盟主,又是金元之際在文學上承前啟后的橋梁,被尊為“北方文雄”、“一代文宗”。他擅作詩、文、詞、曲。其中以詩作成就最高,其“喪亂詩”尤為有名;其詞為金代一朝之冠,可與兩宋名家媲美;其散曲雖傳世不多,但當時影響很大,有倡導之功。有《元遺山先生全集》、《中州集》。

    秋懷原文翻譯及賞析8

      原文:

      秋宵月下有懷

      [唐代]孟浩然

      秋空明月懸,光彩露沾濕。

      驚鵲棲未定,飛螢卷簾入。

      庭槐寒影疏,鄰杵夜聲急。

      佳期曠何許,望望空佇立。

      譯文

      秋天的夜空明月高懸,月光映上露珠晶瑩剔透,好像被露水打濕了一樣。

      被驚起的寒鵲不知道該到哪里棲息,螢火蟲循著那燈光從卷簾飛入屋內。

      院子中只剩枝丫的槐樹落在月光下的影子,稀疏凄涼,而這個時候從鄰居那邊傳來的杵聲在秋夜里顯得那么清晰急促。

      你我相隔遙遠,如何去約定相聚的日子,只能久久地惆悵地望著同樣遙遠的月亮。

      注釋

      沾:潤濕。

      棲:棲息。

      簾:即竹簾,可以卷起,故稱卷簾。

      杵(chǔ):春米、搗衣用的棒槌。此用作動詞,指搗衣。

      佳期:原指與佳人相約會,后泛指歡聚之日。

      望望:望了又望。

      佇立:久久站立。

      賞析:

      這是一首抒情詩,描寫詩人在凝視那一輪明月時的感懷:似有一絲喜悅,一點慰藉,但也有許多的愁苦涌上心頭,如仕途的失意,理想的幻滅和人生的坎坷等。這首詩正是在這種情景相生、思與境諧的自然流出之中,顯示出一種淡中有味、含而不露的藝術美。

      “秋空明月懸,光彩露沾濕”,極為平淡的文筆勾勒出一幅孤清明月圖,此時的明月很是寂靜,甘心懸于秋空,也不霸道,只是將光彩照到晶瑩的露水上,這不是一種炫耀,而是一種淡如水的關懷,就如詩人與明月有著一層微妙的關系。

      “驚鵲棲未定,飛螢卷簾飛”,這是極好的動態描寫,惶誠惶恐的鵲仍沒有找到自己的住處,而飛螢早巳隨燈光飛人尋找它的寄托。這是對比的描寫,在此寫法之下,真切地感受到驚鵲的彷徨與恐懼,詩人正也如它,在眾人歡聚的夜晚卻不知何去何從,又得流連徘徊。

      “庭槐寒影疏,鄰杵夜聲急”更是加深了這一孤清的意境,在庭院中稀疏的樹影中,在鄰家急急的夜杵聲中,他更顯得形單影只,骨子深處的孤獨更是無處逃逸,全部涌上心頭,強烈而含蓄。

      于是詩人再也抑制不住,發出了第七句的“佳期曠何許”的感嘆,以后便是最后一句的“望望空佇立”。冷清凄涼的庭院里,唯有他一人久久佇立、沉默,不愿離去。描繪了一幅凄涼幽冷的環境下,一人孤單只影遠望的畫面。

      通讀整篇,發現并無任何用詞新奇之處,但妙就妙在這意境的成功營造。詩人以流水般流暢的文筆,以“明月”“驚鵲”“寒影”等一組意象畫出了一幅別樣的孤清月夜圖。徜徉其中,能清楚地看見他的思痕,觸摸到他跳躍的文思,聽到他的嘆息。

    秋懷原文翻譯及賞析9

      江上秋懷

      餐霞臥舊壑,散發謝遠游。

      山蟬號枯桑,始復知天秋。

      朔雁別海裔,越燕辭江樓。

      颯颯風卷沙,茫茫霧縈洲。

      黃云結暮色,白水揚寒流。

      惻愴心自悲,潺湲淚難收。

      蘅蘭方蕭瑟,長嘆令人愁。

      古詩簡介

      《江上秋懷》是唐代詩人李白所作的的一首五言律詩。此詩表現了作者在遠游歸家的途中,見到江上一派深秋的景象,而不免被悲秋的情緒所感染。三聯至六聯對仗工整,文辭古雅,韻律性強。

      翻譯/譯文

      遠游歸來,回到故山,散發臥壑吞食霞氣。

      山里寒蟬在枯桑枝上號叫,這才知道已經是秋天了。

      北方的大雁告別了海濱,南方的燕子辭別了江樓,各自回到自己的家鄉。

      颯颯秋風卷起沙瀑,蒼蒼茫茫的沙霧籠罩江洲。

      黃云漫天,暮色蒼莽,江中白水揚起寒流。

      心中惻愴之情油然而生,淚水如涌泉潺湲不盡。

      山里蘅草蘭花已經蕭瑟凋零,為此長嘆不已,令人哀愁不盡。

      注釋

      ⑴餐霞,王本注:“餐霞,吞食霞氣。仙家修煉之法。”也指不入仕且與世俗不合之人。顏延年《五君詠·嵇中散》:“中散不偶世,本自餐霞人。”

      ⑵散發句:散發,亂發紛披。王本注:“散發,不冠而發披亂也。”謝,與《江南春懷》詩中 “謝金闕”之謝字同意。謝遠游,再也不能遠足,不能遠行歸鄉。

      ⑶朔雁句:朔,劉本、朱本俱作胡。雁,敦煌殘卷作鴻。海裔,海邊。《淮南子·原道訓》:“故雖游于江尋海裔。”高誘注:“裔,邊也。”句含傷悼。謝靈運《征賦》:“眷轉蓬之辭根,悼朔雁之赴越。”

      ⑷越燕句:王本注:“越燕,今之紫燕。”句亦含悲。《吳越春秋·闔閭內傳》:“胡馬望北風而立,越燕向日而熙,誰不愛此所近,悲其所思者乎?”

      ⑸朱本注前段十句云:“此白江上秋懷,言餐霞而臥于舊壑之中,散發無拘,不事遠游。山蟬號于枯桑,乃知天之秋矣。斯時也,胡雁別于海邊,越燕辭乎江樓,雁來燕去而秋深矣。風颯颯而卷沙,霧茫茫而繞洲,黃云結乎暝色,白水揚其寒流。景物若此,則秋之感懷者亦多矣。”惻愴心自悲,孰煌殘卷作感激心自傷。

      ⑹潺湲,《楚辭·九歌·湘君》:“橫流涕兮潺湲,隱思君兮悱惻。”王逸注:“潺湲,流貌 。”

      ⑺蘅蘭句:蘅,杜蘅。《爾雅注》卷八邢昺疏:“《本草》唐本注云:杜蘅葉似葵,形如馬蹄,故俗云馬蹄香。”朱本注:“蘅、蘭皆香草也,以比君子。蕭瑟,凋殘意。”

      ⑻朱本注后段四句云:“上言秋景之蕭條,此則言其所懷也。秋而有懷,凄愴自悲,淚下潺湲,莫之能已。蘅蘭本香草也,今乃蕭瑟而凋悴矣,令人長嘆而生多愁。譬之君子,本可用也,今乃流落不遇,安能不自傷乎?是則其所懷者,非獨為秋而然,亦悲其時年邁而不遇耳。豈自還山之后,南游江上,秋日有懷而作歟?”

      創作背景

      公元762年(寶應元年)秋,作于當涂。

      敦煌殘卷本題作《江上之山藏秋作》。檢李詩,惟《姑孰十詠》寫天門山有“迥出江上山”句。又牛渚山亦可稱“江上之山”。北宋賀鑄《采石磯》詩序云:“縣東南二十里 ,瀕江兩磯相對。按縣譜,太白嘗隱東磯上,故址存焉。”(《慶湖遺老詩集》卷三)賀鑄言采石磯在縣東南有誤,當在西北。又詩中謂“東西采石磯”,亦前所未聞。但據縣譜謂李白嘗隱東磯,當必有據。據此,“江上之山”(即詩中所說“舊壑”)必博望山和采石山中之一山。詩為暮年思歸并窘迫之極時所作。

      賞析/鑒賞

      文學賞析

      這是一首很好的秋思之作,對仗工整,文辭古雅,韻律性強,表現了作者在遠游歸家的途中,見到江上一派深秋的景象,而產生的悲秋情緒。全詩的大意是:我這不合世的餐霞之人臥于舊壑,因病在床亂發紛披再也不能遠足行游。聽到山蟬在枯桑上哀叫,才知又是時秋。此時北方的鴻雁應是離開了海濱,南方的紫燕也該辭別了江樓。蕭蕭秋風卷起了塵沙,茫茫云霧縈繞著江洲。天邊黃云結成了暮靄,河中的白水揚起了寒流。我如此潦倒心中凄愴悲傷,淚流不住難以止收。蘅蘭君子正在凋殘,只令人以長嘆表露哀愁。

      名家點評

      蕭本云:“此太白傷亡之作也。不惟傷已,而復為同類者傷之,悲夫!”

      嚴評本載明人批:“是選體,排對類謝,頸聯似鮑。”

    【秋懷原文翻譯及賞析(合集9篇)】相關文章:

    秋懷原文翻譯及賞析(合集8篇)02-14

    秋懷原文翻譯及賞析(8篇)02-14

    秋懷原文翻譯及賞析8篇02-14

    秋懷原文及賞析12-20

    秋懷原文翻譯及賞析精選8篇02-14

    郢門秋懷原文及賞析02-07

    清江引·秋懷原文及賞析12-17

    秋夕旅懷_李白的詩原文賞析及翻譯08-03

    《秋夕》原文、翻譯及賞析02-02

    到秋原文賞析及翻譯01-19

    国产一级a爱做免费播放_91揄拍久久久久无码免费_欧美视频在线播放精品a_亚洲成色在线综合网站免费

      最新国产·精品更多 | 中文字乱码亚洲∧V日本亚洲 | 伊人五香丁香婷婷天堂网 | 九九精品国产99精品 | 日本又色又爽又黄的观看 | 中文字幕一级网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