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父原文翻譯及賞析

    時間:2023-06-20 17:22:14 曉怡 古籍 我要投稿

    漁父原文翻譯及賞析大全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許多人都接觸過一些比較經典的古詩吧,古詩包括唐律形成以前所有體式的詩,也包括唐朝及唐以后仍按古式創作的詩。還在苦苦尋找優秀經典的古詩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漁父原文翻譯及賞析,歡迎閱讀與收藏。

      漁父原文翻譯及賞析 1

      《漁父·一棹春風一葉舟

      作者:李煜

      原文

      一棹春風一葉舟,

      一綸繭縷一輕鉤。

      花滿渚,酒盈甌,

      萬頃波中得自由。

      注釋

      1、棹:劃船的一種工具,形狀和槳差不多。

      2、綸:線。

      3、渚:水中小塊陸地。

      翻譯

      在春風中我蕩著一葉小舟,

      相伴我的呢只有一根蠶絲和一個魚鉤,

      眼望著長滿鮮花的小洲,

      手舉著斟滿美酒的瓦甌,

      在無邊的波浪中我擁有了自由。

      賞析

      這首《漁父》詞寫來與《漁父·浪花有意千重雪》不同。前一首著重寫漁父的快活,這一首寫漁父的自由。詞中連用四個“一”字而不避重復,是詞人有意為之,為的是強調漁父一人的獨立自由。我們可以想象漁父駕著一葉扁舟,劃著一支長槳,迎著春風,出沒在萬頃波濤之中,何等瀟灑自在。他時而舉起一根絲線,放下一只輕鉤;時而舉起酒壺,看著沙洲上的春花,心滿意足地品著美酒。宋代歐陽修晚年自號六一居士,他家藏書一萬卷,集錄金石遺文一千卷,有琴一張,有棋一局,置酒一壺,加上他一個老翁,所以自號六一。李煜詞中這們漁父,也可以稱六一漁父:一葉舟,一支槳,一綸絲,一只鉤,一壺酒,一個漁翁。李煜這兩首詞,寫來情調悠揚輕松,應該是亡國前所作。據宋劉首醇《五代名畫補遺》記載,李煜這兩首詞是題畫詞,原畫名《春江釣叟圖》。這兩首詞,也有畫境?上г嬕咽。要是原畫也流傳下來,我們就可以體會詞畫相得益彰的妙處了。

      漁父原文翻譯及賞析 2

      原文

      漁父醉,蓑衣舞,醉里卻尋歸路。輕舟短棹任斜橫,醒后不知何處。

      翻譯

      漁父酒醉了,披著蓑衣走路跌跌蹌蹌像跳舞。醉酒的漁父想尋找回去的歸途。短槳小船無人執掌,任它隨意漂流。酒醒以后,漁父不知身在何處。

      注釋

      蓑衣舞:指漁父穿著蓑衣醉行之狀。

      卻:往回走。

      短棹:小槳。

      賞析

      前兩句點化引用了唐代詩人孟郊《送淡公》(之三)“獨迷舞短蓑”詩意,寫了漁父狂飲爛醉而忘形的神態。“漁父醉,蓑衣舞”,生動形象地刻畫出了漁父狂飲爛醉以致神魂顛倒、身不由己的詼諧狀態!八蛞挛琛比直普鎮魃瘢瑵O父醉后那踉踉蹌蹌的行走模樣躍然紙上,富有浪漫主義色彩。

      “醉里卻尋歸路”,進一步渲染了漁父醉后神不附體、欲歸無路的昏沉狀態。連東南西北都弄不清楚,回去的道路也找不到了,只好“輕舟短棹任斜橫”。

      作者曾在宋神宗元豐五年(1082年)七月游赤壁湖時,也狂飲爛醉過,結果是“肴核既盡,杯盤狼藉,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赤壁賦》)。此詞里漁父的狂飲爛醉,其結果比作者游赤壁時的境況好不了多少,同樣會是“肴核既盡,杯盤狼藉”。所不同的是:相與枕藉乎家中,“醉后不知何處?”最后兩句為點題之筆,反映了漁父那種狂放不羈、自由自在的恬淡生活心態。

      第二首詞先描寫,后敘述,描寫與敘述融會運用,集中渲染了漁父“醉”后百事皆空的心境。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此詞隱含了道家崇尚自然、清凈無為的思想,反映了詞人隨緣放曠、任天而動的達觀胸懷。

      漁父原文翻譯及賞析 3

      原文:

      儂住東吳震澤州。

      煙波日日釣魚舟。

      山似翠,酒如油。

      醉眼看山百自

      譯文

      我住在太湖邊上,在煙波里每天劃船釣魚。

      青山像翠玉,美酒濃如油,喝醉了就看著山非常自由。

      注釋

      儂(nóng):吳語經典特征字,此處指我。東吳:泛指今太湖流域一帶。震澤:即今太湖的別稱。

      賞析:

      這兩首詞是元皇慶二年(1313年)十二月,趙孟頫和其夫人的四首《題漁父圖》所作。

      這首與上一首一樣,表達了詞人情愿作浩淼煙波中的釣徒,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的心情。趙孟頫家在太湖,這正是范蠡放舟之所在,渺渺煙波的湖面上,天天駕著漁船來往,閑來看山,興至飲酒。山很翠,酒尤美,醉臥舟中,眼望群山,愈發覺得古人范蠡的選擇沒錯,逍遙自在的江湖生活才是志向所在。這首詞清淡優美,仿佛見青山、淡水、扁舟、醉叟,詩情畫意洋溢其間。詩中對山水的描繪是客觀風景的真實反映,透露出作者的喜愛與向往之情,表達了作者渴望遠離充滿危機的官場世界,以求得心靈的平和與寧靜的愿望。全詞最后歸結為“自由”二字,而這正是詞人最深切、最熱烈的向往。

      漁父原文翻譯及賞析 4

      原文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漁父見而問之曰:“子非三閭大夫與?何故至于斯?”屈原曰:“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是以見放。”

      漁父曰:“圣人不凝滯于物,而能與世推移。世人皆濁,何不淈其泥而揚其波?眾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舉,自令放為?”

      屈原曰:“吾聞之,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寧赴湘流,葬于江魚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塵埃乎?”

      漁父莞爾⑾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復與言。

      譯文屈原遭到了放逐,在沅江邊上游蕩。他沿著江邊走邊唱,面容憔悴,模樣枯瘦。漁父見了向他問道:"您不是三閭大夫么,為什么落到這步田地?"屈原說:"天下都是渾濁不堪只有我清澈透明(不同流合污),世人都迷醉了唯獨我清醒,因此被放逐。"

      漁父說:"圣人不死板地對待事物,而能隨著世道一起變化。世上的人都骯臟,何不攪渾泥水揚起濁波,大家都迷醉了,何不既吃酒糟又大喝其酒?為什么想得過深又自命清高,以至讓自己落了個放逐的下場?"

      屈原說:"我聽說:剛洗過頭一定要彈彈帽子,剛洗過澡一定要抖抖衣服。怎能讓清白的身體去接觸世俗塵埃的污染呢?我寧愿跳到湘江里,葬身在江魚腹中。怎么能讓晶瑩剔透的純潔,蒙上世俗的塵埃呢?"

      漁父聽了,微微一笑,搖起船槳動身離去。唱道:"滄浪之水清又清啊,可以用來洗我的帽纓;滄浪之水濁又濁啊,可以用來洗我的腳。"便遠去了,不再同屈原說話。

      注釋

     、偶龋阂呀洠隇椤埃ㄔ冢蟆。

     、祁伾:臉色。形容:形體容貌。

     、侨偅╨ǘ)大夫:掌管楚國王族屈、景、昭三姓事務的官。屈原曾任此職。

     、仁且砸姺,是:這。以:因為。見:被。

     、蓻(gǔ):攪渾。

     、什福撼。糟:酒糟。歠(chuò):飲。醨(lí):薄酒。成語:哺糟歠醨

     、烁吲e:高出世俗的行為。在文中與"深思"都是漁父對屈原的批評,有貶意,故譯為(在行為上)自命清高。舉,舉動。

      ⑻沐:洗頭。

     、驮。合瓷恚丛琛

     、尾觳:皎潔的樣子。

     、香(mén)汶:污濁。

     、叙簼嵃椎幕蚋邼嵉臉幼印

      ⒀莞爾:微笑的樣子。

     、夜臇ぃ簱u擺著船槳。鼓:拍打。枻(yì):船槳。

      ⒂滄浪:水名,漢水的支流,在湖北境內;蛑^滄浪為水清澈的樣子。"滄浪之水清兮"四句:這首《滄浪歌》也見于《孟子·離婁上》,二"吾"字皆作"我"字。

     、藻合础

      ⒄纓:系帽的帶子,在頷下打結。

     、炙烊,遂:于是。去:離開。

      ⒆不復與言,復:再。

      賞析

      關于《漁父》的作者,歷來說法不一。最早認定為詩集》第八十三卷將此歌作為《漁父歌》的“古辭”收入),也《滄浪歌》或《孺子歌》。歌詞以“水清”與“水濁”比喻世道的清明與黑暗。所謂水清可以洗帽纓、水濁可以洗腳,大意仍然是上文“圣人不凝滯于物,而能與世推移”的意思,這是漁父和光同塵的處世哲學的一種較為形象化的說法。

      最后這一部分,不見于《史記》屈原本傳中。從全篇結構來說,這一部分卻是不可或缺的:它進一步渲染了漁父的形象;漁父無言而別、唱歌遠去的結尾,也使全文獲得了悠遠的情韻。不少研究者認為《漁父》這篇作品是歌頌屈原的。但從全文的描寫、尤其是從這一結尾中,似乎很難看出作者有專門褒美屈原、貶抑漁父的意思!稘O父》的價值在于相當準確地寫出了屈原的思想性格,而與此同時,還成功地塑造了一位高蹈遁世的隱者形象。后世眾多詩賦詞曲作品中吟嘯煙霞的漁釣隱者形象,從文學上溯源,都不能不使我們聯想到楚辭中的這篇《漁父》。如果一定要辨清此文對屈原與漁父的感情傾向孰輕孰重,倒不妨認為他比較傾向于作為隱者典型的漁父。

      《漁父》是一篇可讀性很強的優美的散文。開頭寫屈原,結尾寫漁父,都著墨不多而十分傳神;中間采用對話體,多用比喻、反問,生動、形象而又富于哲理性。從文體的角度看,在楚辭中,唯有此文、《卜居》以及宋玉的部分作品采用問答體,與后來的漢賦的寫法已比較接近。前人說漢賦“受命于詩人,拓宇于楚辭”(劉勰《文心雕龍·詮賦》),在文體演變史上,《漁父》無疑是有著不可忽視的重要地位的。

      漁父原文翻譯及賞析 5

      原文:

      西塞山邊白鷺飛,散花洲外片帆微。桃花流水鱖魚肥。

      自庇一身青箬笠,相隨到處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譯文

      西塞山汛邊白鷺在飛翔,散花洲外汛上片片白帆船在輕輕地飄動。桃花水汛期鱖魚長得肥胖。

      自有遮護全身的青竹殼斗笠,與斗笠相伴的還有綠蓑衣。斜風夾雜著細雨,過著樂而忘歸的漁翁生活。

      注釋

      浣溪沙:山代教坊曲名,后用為詞牌名,又名《浣溪紗》、《小庭花》等。雙調四十二字,平韻。南山李煜有仄韻之作。此調音節明快,句式整齊,易于上口。為婉約、豪放兩派詞人所常用。

      西塞山:又名道士磯,今湖北省黃石市轄區之山名。

      散花州:鄂東長汛一帶有三個散花洲,一在黃梅縣汛中,早已塌沒。一在浠水縣汛濱,今成一村。一在武昌(今湖北鄂州市)汛上建“怡亭”之小島,當地人稱之為“吳王散花灘”。該詞中所寫散花洲系與西塞山相對的浠水縣管轄的散花洲。

      鱖(guì)魚:又名“桂魚”,長汛中游黃州、黃石一帶特產。

      庇:遮蓋。

      箬(ruò)笠:用竹篾做的斗笠。

      蓑(suō)衣:草或棕作的雨衣。

      賞析:

      宋神宗元豐七年(1084年)四月。蘇軾離開黃州赴汝州途中,沿長江而下,在途中看到漁父生活的景象,即景聯想,作該詞描寫漁父的生活。

      漁父原文翻譯及賞析 6

      西塞山邊白鷺飛,散花洲外片帆微。桃花流水鱖魚肥。

      自庇一身青箬笠,相隨到處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譯文

      西塞山江邊白鷺在飛翔,散花洲外江上片片白帆船在輕輕地飄動。桃花水汛期鱖魚長得肥胖。

      自有遮護全身的青竹殼斗笠,與斗笠相伴的還有綠蓑衣。斜風夾雜著細雨,過著樂而忘歸的漁翁生活。

      注釋

      浣溪沙:唐代教坊曲名,后用為詞牌名,又名《浣溪紗》、《小庭花》等。雙調四十二字,平韻。南唐李煜有仄韻之作。此調音節明快,句式整齊,易于上口。為婉約、豪放兩派詞人所常用。

      西塞山:又名道士磯,今湖北省黃石市轄區之山名。

      散花州:鄂東長江一帶有三個散花洲,一在黃梅縣江中,早已塌沒。一在浠水縣江濱,今成一村。一在武昌(今湖北鄂州市)江上建“怡亭”之小島,當地人稱之為“吳王散花灘”。該詞中所寫散花洲系與西塞山相對的浠水縣管轄的散花洲。

      鱖(guì)魚:又名“桂魚”,長江中游黃州、黃石一帶特產。

      庇:遮蓋。

      箬(ruò)笠:用竹篾做的斗笠。

      蓑(suō)衣:草或棕作的雨衣。

      賞析

      上片寫黃州、黃石一帶山光水色和田園風味。三幅畫面組綴成色彩斑斕的鄉村長卷!拔魅健迸渖稀鞍橈w”,“桃花流水”配上“鱖魚肥”,“散花洲”配上“片帆微”。這就是從船行的角度自右至左依次排列為山—水—洲的畫卷。靜中有動,動中有靜。青、藍、綠配上白、白、白,即青山、藍水、綠洲配上白鷺、白魚、白帆,構成一種素雅恬淡的田園生活圖,這是長江中游黃州、黃石一帶特有的田園春光。

      下片寫效法張志和,追求“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間,與漁樵雜處”(《答李端叔書》)的超然自由的隱士生活。“自庇一身青箬笠,相隨到處綠蓑衣”,勾畫出了一個典型的漁翁形象!靶憋L細雨不須歸”,描繪著“一蓑煙雨任平生”樂而忘歸的田園生活情調。下片還是采用“青”(箬笠)、“綠”(蓑衣)與白(雨)的色調相配,烘托出了蘇軾此時的淡泊明志、寧靜致遠。

      全詞雖屬隱括詞,但寫出了新意。所表現的不是一般自然景物,而是黃州、黃石特有的自然風光。所表現的不是一般的隱士生活情調,而是屬于蘇軾此時此地特有的幽居生活樂趣。全詞的辭句與韻律十分和諧,演唱起來,聲情并茂,富有音樂感。

      創作背景

      宋神宗元豐七年(1084年)四月。蘇軾離開黃州赴汝州途中,沿長江而下,在途中看到漁父生活的景象,即景聯想,作該詞描寫漁父的生活。

      蘇軾

     。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號鐵冠道人、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漢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畫家,歷史治水名人。蘇軾是北宋中期文壇領袖,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縱橫恣肆;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稱“蘇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與歐陽修并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軾善書,“宋四家”之一;擅長文人畫,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瀟湘竹石圖卷》《古木怪石圖卷》等。

      漁父原文翻譯及賞析 7

      漁父·松江蟹舍主人歡

      松江蟹舍主人歡,菰飯蓴羹亦共餐。

      楓葉落,荻花干,醉宿漁舟不覺寒。

      注釋

     、偎山杭磪墙说厥a魚蟹,晚秋西風一吹,正是嘗蟹時節。蟹舍:漁家。亦指漁村水鄉。

     、谳裕╣ū)飯:菰,即茭白。菰飯即菰米飯,茭白籽做的飯。蓴(chún):通“莼”。莼菜嫩葉可以做湯。

      ③獲(dí):一種生長在水邊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形狀像蘆葦。

      賞析/鑒賞

      此首以秋為背景,漁父的“不覺寒”與前“不覺憂”、“不嘆窮”意同。首句言主客相歡!稑犯o聞》云:“張志和嘗謁顏真卿于湖州,以舴艋敝,請更之,愿為浮家泛宅,往來苕譬間,作《漁歌子》云云。”(《詞林紀事》卷一引)此處或不必直解為作者與顏真卿往來之實,而只須留意“歡”字。主客之情誼,非為酒肉利益之系,乃由素心相投之故,因此對著野菜做出的飯菜,也能津津有味,欣然相得!稌x書·張翰傳》云:“(張翰在洛陽作官時)因見秋風起,乃思吳中菰菜、莼羹、鱸魚膾,日:‘人生貴得適志。何得羈宦數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駕而歸。”張志和此詞寫他與漁父共嘗美味,得意之處更在美昧之外。是時楓葉隨風飄墜,江邊的荻花已無飛絮可揚了——秋送來夜的寒意。然而在燈火昏黃的小舟中,主客抵掌而談,歡然對酌,不覺酒醉微醺,弛然而臥,哪還在意舟外的秋寒呢?

      漁父原文翻譯及賞析 8

      原文:

      漁父·一棹春風一葉舟

      [五代]李煜

      一棹春風一葉舟,一綸繭縷一輕鉤;M渚,酒滿甌,萬頃波中得自由。

      譯文及注釋:

      譯文

      漁父駕著一葉扁舟,劃著一支長槳,迎著春風,出沒在波濤之中。他時而舉起一根絲線,放下一只輕鉤;時而舉起酒壺,看著沙洲上的春花,在萬頃水面上心滿意足地品著美酒,何等瀟灑自在。

      注釋

      漁父:詞牌名,亦作《漁父詞》,《歷代詩余》中作《漁歌子》。

      棹(zhào):搖船的工具。短的叫楫,長的叫棹。

      綸:比較粗的絲!段宕嬔a遺》中誤作“輪”。綸,釣魚用的粗絲線。繭縷(lǚ):絲線,這里指漁弦。繭,繭絲。

      渚(zhǔ):水中間的小塊陸地。

      滿:《五代名畫補遺》作“盈”。此外各本作“滿”。甌(ōu):裝酒的器具,即盅,一種平底深碗。

      頃:土地面積單位。一百畝為一頃。

      賞析:

      此詞與另一首《漁父·浪花有意千里雪》題的是同一幅畫《春江釣叟圖》,詞的內容、意趣亦大體相同,都是表現作者的避禍之心和遁世之思。

      首句點明釣叟是在水波中,小船上。“棹”字名詞作動詞用,與“春風”構成語句,很是生動,仿佛木槳劃動的不僅是水,更有春風,將靜止的畫面寫活了。而且這種寫法又將春風與綠波融為一體,與結句的“萬頃波中”作前后的照應,語言精巧,有“一石三鳥”的筆力。首句寫景,景中有情,接下來仍是直接的抒情。“酒滿甌”,見出興致之高。“繭縷”“輕鉤”寫簡樸,而“鉤”之所以“輕”,是因為無魚上鉤。釣魚而不求魚,是作者志不在得魚的緣故。這就將畫中人物寫得神情飽滿,志逞意得,由此引出結句中的“得自由”之高聲唱頌,進一步強化釣叟的快樂。

      春風泛舟、繭縷輕釣,此詞仍是寫畫意,但作者寓意轉淡,轉以畫境的空闊遼遠和優悠自在為主,是一種襯托、渲染的用法,與《漁父·浪花有意千里雪》“有意”“無言”稍不同!盎M渚”“酒盈甌”實寫美景,虛寫心情,“自由”二字一出,作者意趣暢然而出。這首詞短而不麗,工而不奢,四個“一”字連用而不避重復,是詞人有意為之,不但不顯重復,反而有一氣呵成、悠然不斷之感。取“一”與“萬頃”相映照,細巨對應,工整而精妙。

      此詞題畫抒懷,借景寓意,雖然情趣不高,但悠然散淡之意境卻清麗不俗,也可視為題畫詩詞中的精品。

      漁父原文翻譯及賞析 9

      原文:

      千丈懸崖削翠,一川落日镕金。白鷗來往本無心。選甚風波一任。

      別浦魚肥堪膾,前村酒美重斟。千年往事已沈沈。閑管興亡則甚。

      譯文

      陡峭的綠崖有千丈余高,落日照在江面上泛著金光。白鷗翔游是它的天性,既然風波無法預料又何必管它?

      魚肥美新鮮,正是吃魚的好時節,前村好酒值得喝干了再斟。前事已隨時間深埋,興盛或是衰敗又有何關系?

      賞析:

      淳熙五年(1178),辛棄疾由臨安赴湖北任轉運副使,舟行江上,過采石磯時創作了這首詞。

      漁父原文翻譯及賞析 10

      漁父詞二首·其二

      儂往東吳震澤州,煙波日日釣魚舟。

      山似翠,酒如油,醉眼看山百自由。

      翻譯

      我住在太湖邊上,在煙波里每天劃船釣魚。

      青山像翠玉,美酒濃如油,喝醉了就看著山非常自由。

      注釋

      儂:吳語經典特征字,此處指我。

      東吳:泛指今太湖流域一帶。

      震澤:即今太湖的別稱。

      創作背景

      這兩首詞是元皇慶二年(1313年)十二月,趙孟頫和其夫人的四首《題漁父圖》所作。

      賞析

      這首與上一首一樣,表達了詞人情愿作浩淼煙波中的釣徒,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的心情。趙孟頫家在太湖,這正是范蠡放舟之所在,渺渺煙波的湖面上,天天駕著漁船來往,閑來看山,興至飲酒。山很翠,酒尤美,醉臥舟中,眼望群山,愈發覺得古人范蠡的選擇沒錯,逍遙自在的江湖生活才是志向所在。這首詞清淡優美,仿佛見青山、淡水、扁舟、醉叟,詩情畫意洋溢其間。詩中對山水的描繪是客觀風景的真實反映,透露出作者的喜愛與向往之情,表達了作者渴望遠離充滿危機的官場世界,以求得心靈的平和與寧靜的愿望。全詞最后歸結為“自由”二字,而這正是詞人最深切、最熱烈的向往。

      漁父原文翻譯及賞析 11

      漁父·漁父飲

      漁父飲,誰家去。魚蟹一時分付。酒無多少醉為期,彼此不論錢數。

      翻譯

      漁父想飲酒,到哪一家去好呢?魚和螃蟹同時交給了酒家換酒喝。飲酒不計多少量,一醉方休。漁父的魚蟹與酒家的酒彼此之間何必談論錢數。

      注釋

      漁父:原為《莊子》和《楚辭》篇名,后用為詞牌名。

      一時:同時。

      分付:交給。

      為期:為限。

      賞析

      作品一開頭,就以發問的句式“漁父飲,誰家去”,突出烘托漁父以魚蟹換酒的寧靜氣氛,到底想去哪個酒家。其意有二:一是哪一家能以魚蟹換酒,二是哪一家的酒質最好。這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漁父的貧苦狀態,也隱含了作者對漁父的深深同情之心。

      緊接著寫漁父與酒家的和諧與體貼的良好關系,“酒無多少醉為期”,這是酒家發出的敬言,讓漁父只管飲酒,飲多飲少,酒家不在乎。

      最后一句“彼此不論錢數”,是作者的評論,也是點題之筆,充分反映了當地漁父與酒家這些社會底層的人民最寶貴的品質:善良、純真和質樸。用淺易的語言說世俗的生活,盡顯日常生活的狀態與趣味。

      第一首詞先敘述后議論,明快自然,寫出了漁父以魚蟹換酒來飲的愉悅心情。突出了漁父“飲”酒中以魚蟹換酒的特有情趣,以及漁父與酒家特有的淳樸的人際關系。

      漁父原文翻譯及賞析 12

      原文:

      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青箬笠,綠蓑衣,

      斜風細雨不須歸。

      釣臺漁父褐為裘,兩兩三三舴艋舟。能縱棹,慣乘流,

      長江白浪不曾憂。

      霅溪灣里釣魚翁,舴艋為家西復東。江上雪,浦邊風,

      笑著荷衣不嘆窮。

      松江蟹舍主人歡,菰飯莼羹亦共餐。楓葉落,荻花干,

      醉宿漁舟不覺寒。

      青草湖中月正圓,巴陵漁父棹歌連。釣車子,橛頭船,

      樂在風波不用仙。

      譯文

      西塞山前白鷺在自由地翱翔,江岸桃花盛開,江水中肥美的鱖魚歡快地游來游去。

      漁翁頭戴青色斗笠,身披綠色蓑衣,冒著斜風細雨,悠然自得地垂釣,連下了雨都不回家。

      注釋

      漁歌子:詞牌名。此調原為唐教坊名曲。分單調、雙調二體。單調二十七字,平韻,以張氏此調最為著名。雙調,五十字,仄韻!稘O歌子》又名《漁父》或《漁父樂》,大概是民間的漁歌。據《詞林紀事》轉引的記載說,張志和曾謁見湖州刺史顏真卿,因為船破舊了,請顏真卿幫助更換,并作《漁歌子》。詞牌《漁歌子》即始于張志和寫的《漁歌子》而得名。“子”即是“曲子”的簡稱。

      西塞山:浙江湖州。

      白鷺:一種白色的水鳥。

      桃花流水:桃花盛開的季節正是春水盛漲的時候,俗稱桃花汛或桃花水。

      鱖(guì)魚:淡水魚,江南又稱桂魚,肉質鮮美。

      箬(ruò)笠:竹葉或竹篾做的斗笠。

      蓑(suō)衣:用草或棕編制成的雨衣。

      不須:不一定要。

      賞析:

      公元772年(唐代宗大歷七年)九月,顏真卿任湖州刺史,次年到任。張志和駕舟往謁,時值暮春,桃花水漲,鱖魚水美,他們即興唱和,張志和首唱,作詞五首,這首詞是其中之一。

      漁父原文翻譯及賞析 13

      漁父笑,輕鷗舉,漠漠一江風雨。江邊騎馬是官人,借我孤舟南渡。

      譯文

      漁父仰天大笑、吟唱,輕飄飄的江鷗在飛翔,寬闊的長江上吹灑滿江風雨。江邊騎馬奔波的當差的小官,現在竟然借我的小船往南渡過長江。

      注釋

      輕鷗舉:輕盈的鷗鳥飛起來。

      漠漠:云煙彌漫。

      賞析

      “漁父笑,輕鷗舉,漠漠一江風雨”,寫漁父從酒醒之后的大笑、大吟的悠然閑適的神情。仰天而笑“輕鷗舉”,隱喻漁父如海鷗那樣自由飛翔。平視而笑“漠漠一江風雨”,隱喻漁父如江闊那樣的心胸,無視風雨。這是自然的壯觀,也是漁父的身影。漁父與自然融為一體了,恬淡悠然。

      “江邊騎馬是官人,借我孤舟南渡”,以寫實對比的手法,進一層以官人的奔波映襯出漁父的悠閑,突出了官人高貴反而累贅、無能,漁父卑下反而自由自在!靶Α敝凶钅芰钊松钏嫉氖切偃耍阂蝗喝候T馬的官人,這時也不得不借漁父的“孤舟”南渡。嬉笑詼諧之情,表現在最后兩句中。

      第四首詞先描景,后敘事,景事相綴,以“笑”為中心線,貫串全詞,寫出了漁父的閑適自由的生活情景。也反映農村勞動人民的生活,呈現出一股逸然超脫的思想情趣:靜謐的荒野江邊,質樸的莞爾而笑的漁父與輕盈自由的江鷗為伴,跟風雨中追名逐利的官人構成鮮明的對照,作者的美丑標準也在這里明顯地得到標示。這一點,又是在非常自然的化工妙手中表現出來,顯示出一種“真態”的村野氣息。

      蘇軾

     。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號鐵冠道人、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漢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畫家,歷史治水名人。蘇軾是北宋中期文壇領袖,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縱橫恣肆;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稱“蘇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與歐陽修并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軾善書,“宋四家”之一;擅長文人畫,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瀟湘竹石圖卷》《古木怪石圖卷》等。

      漁父原文翻譯及賞析 14

      原文:

      渺渺煙波一葉舟。

      西風落木五湖秋。

      盟鷗鷺,傲王侯。

      管甚鱸魚不上

      譯文

      一只小船行在浩渺的煙波上,西風吹葉落,太鱸上一片秋意。

      我和鷗鷺結盟,傲視王侯,管他什么鱸魚能不能上鉤。

      注釋

      漁父詞:詞牌名,是“漁歌子”的別名。

      仲姬:作者妻子管道升的字。其人書畫皆長,詩詞亦精,與衛夫人并鱗“書壇兩夫人”。

      五鱸:說法不一,有指江蘇太鱸;有指太鱸及其附近四鱸;有泛指各處鱸泊,如言“五鱸四海”。

      盟鷗鷺:與沙鷗白鷺結盟,暗示歸隱山水田園。

      王侯:指權貴。侯,侯爵,古代五等高級爵位的第二等。

      鱸魚:體扁平,嘴大,鱗細,背灰綠色,腹面白色,肉味鮮美,是一種名貴的魚。

      賞析:

      這兩首詞是元皇慶二年(1313年)十二月,趙孟頫和其夫人的四首《題漁父圖》所作。

      漁父原文翻譯及賞析 15

      鸚鵡曲·漁父

      朝代:元代

      作者:白賁

      儂家鸚鵡洲邊住,是個不識字漁父。浪花中一葉扁舟,睡煞江南煙雨。

      覺來時滿眼青山暮,抖擻綠蓑歸去。算從前錯怨天公,甚也有安排我處。

      譯文

      我家在鸚鵡洲邊住,是一個不識字的打魚人。我在波濤中一葉扁舟上睡著了,外面下著大雨。

      醒來時感到滿眼青山都染上了暮色。抖擻綠蓑衣要回家去了。就算我從前錯怪了天公,他也安排我做了漁翁啊。

      注釋

      鸚鵡曲:原名(黑漆弩),后因本曲首句易名為鸚鵡曲。

      儂:我,吳地方言。

      鸚鵡洲:在今昔對比武漢市漢陽西南長江中,后被江水沖沒。此乃泛指。

      睡煞:睡得香甜沉酣。煞,甚極。

      煙雨:煙霧般的濛濛細雨。

      抖擻:此作抖動、振動。

      甚也有:真也有,正也有。

      漁父原文翻譯及賞析 16

      【注釋】

      選自隋樹森編《全元散曲》

      ⑴黃蘆:與白蘋、綠柳、紅蓼均為水邊生長的植物。白蘋:一種在淺水中多年生的植物。

     、萍t蓼(liǎo):一種水邊生的草本植物,開白色或淺紅色的小花。

     、秦仡i交:刎,割;頸,脖子。刎頸交即生死朋友的意思。為了友誼,雖刎頸也不后悔的朋友。

     、韧鼨C友:機,機巧、機心。忘機友即相互不設機心、無所顧忌、毫無機巧算計之心的朋友。

     、牲c:點點、數,這里是形容詞作動詞用。

     、拾翚ⅲ罕梢。萬戶侯:本意是漢代具有萬戶食邑的侯爵,在此泛指高官顯貴。

      ⑺叟:老頭。

      【譯文】

      金黃的蘆葦鋪滿江岸,白色的浮萍飄蕩在渡口,碧綠的楊柳聳立在江堤上,紅艷的野草渲染著灘頭。雖然沒有生死之交,卻有毫無機巧之心的朋友。他們就是那些點綴在秋江上自由自在的鷗鷺。鄙視那些達官貴人們的正是那些不識字的江上釣魚翁。

      【鑒賞】

      白樸的這首《沉醉東風·漁夫》通過一個理想的漁民形象,通過對他的自由自在的垂釣生活的描寫,表現了作者不與達官貴人為伍,甘心淡泊寧靜的生活的情懷。小令意象艷麗、境界闊大,給人以美的享受。

      一二兩句,對仗工麗,寫景如畫。然而僅僅看出這一層,未免辜負了作者的苦心。作畫的顏料是精心選擇的,所畫的景物是精心選擇的,整個環境也是精心選擇的。選取“黃”、“白”、“綠”、“紅”四種顏料渲染他精心選擇的那四種景物,不僅獲得了色彩明艷的效果,而且展現了特定的地域和節令?吹健包S蘆”、“白蘋”、“綠楊”、“紅蓼”相映成趣,就會想到江南水鄉的大好秋光。而秋天,正是垂釣的黃金季節。讓“黃蘆”、“白蘋”、“綠楊”、“紅蓼”搖曳于“岸邊”、“渡口”、“堤上”、“灘頭”,這又不僅活畫出“漁夫”活動的場所,同時“漁夫”在那些場所里怎樣活動,以及以一種什么樣的心態在活動,也不難想象了。

      在那么優雅的環境里打魚為生,固然很不錯,但如果只是一個人,就未免孤寂,所以還該有朋友。三四兩句,便給那位“漁夫”找來了情投意合的朋友。“雖無刎頸交,卻有忘機友”也是對偶句,卻先讓步,后轉進,有回環流走之妙。為了友誼,雖刎頸也不后悔的朋友叫“刎頸交”!疂O夫”與人無爭,沒有這樣的朋友也并不得事。淡泊寧靜,毫無機巧之心的朋友叫“忘機友”。對于“漁夫”來說,他最需要這樣的朋友,也正好有這樣的朋友,令人羨慕。

      一二兩句寫了“岸”、“堤”、“渡口”和“灘頭”,意味著那里有江,但畢竟沒有正面寫江,因而也無法描繪江上景。寫“漁夫”應該寫出江上景,對此,作者不僅是懂得的,而且懂得什么時候寫最適宜。寫了“卻有忘機友”之后,他便寫江上景了。“點秋江白鷺沙鷗”,寫景美妙生動。用“秋”字修飾 “江”,點明了季節。一個“點”字,尤其用得好。如果平平淡淡地說,那不過是:江面上有點點鷗鷺。如今變形容詞為動詞,并且給鷗鷺著色,便出現了白鷺沙鷗點秋江的生動情景。僅就寫景而言,這已經夠高明了。但更高明之處還在于借景寫人。前面寫漁夫有“忘機友”,那“忘機友”正是指 “點秋江”的“白鷺沙鷗”。以鷗鷺為友,既表現“漁夫”的高潔,又說明真正的“忘機友”,在人間無法找到。古代人往往贊揚鷗鷺“忘機”。正由于他們認為只有鷗鷺才沒有“機心”,所以愿與鷗鷺為友。李白就說:“明朝拂衣去,永與白鷗盟。”黃庚的《漁隱》詩,則用“不羨魚蝦利,惟尋鷗鷺盟”表現漁夫的高尚品德,正可作為這只曲子的注腳。

      漁父原文翻譯及賞析 17

      題春江漁父圖

      楊維楨〔元代〕

      一片青天白鷺前,桃花水泛住家船。

      呼兒去換城中酒,新得槎頭縮項鯿。

      譯文

      青天一片,白鷺徐來,桃花綻開,江波浩渺,漁船在岸邊拍打著浪花。漁父喚兒進城打酒,酒資則是剛剛捕撈到的鮮美鳊魚。

      注釋

      白鷺(lù):全身羽毛白色,生殖期間枕部垂有兩條細長的長翎作為飾羽,背和上胸部分披蓬松蓑羽。桃花水:桃花汛,指春天桃花盛開之時,川谷冰融,河流漲滿。呼:呼叫,讓。槎頭縮項鯿(biān):即鳊魚?s頭,弓背,色青,味鮮美,以產漢水者最著名。人常用槎攔截,禁止擅自捕殺,故亦稱“槎頭縮頸鯿”。唐孟浩然《峴潭作》詩:“試垂竹竿鈞,果得槎頭鯿!碧贫鸥Α督鈵灐吩娭骸凹唇耜扰f無新語,漫釣槎頭縮頸編。”亦省稱“槎頭”。此處借指上等鮮美之魚。

      賞析

      這是一首題畫詩,本詩前兩句畫景,后兩句敘事,景物的和美與人事的溫馨交融摻雜,使整篇詩歌洋溢著其樂融融的純樸甜美的氣息。

      首句寫遠景。青天一片,白鷺翩飛,詩人用淡雅的色彩為全篇染上一層明快的底色。一個“前”字,又給靜止無垠的藍天平添無限生機。

      次句寫近景。桃花綻開,寓示著正是陽春三月的時令:春水猛漲,江波浩渺,漁船忽上忽下,在岸邊拍打著浪花。在這里,詩人還特意指出,這是一條“住家船”。如此看來,江水是漁父賴以謀生的土壤,漁船則是漁父借以棲身的房屋。如今漁父泊船岸邊,顯然是有需要到岸上解決的事務,于是,自然引出了下面的詩句。

      三四兩句寫漁父喚兒進城打酒,而酒資則是剛剛捕撈到的鮮美的“槎頭縮頸鳊”,也就是武昌魚。這本是極其普通的場面,打魚人大多嗜酒,以捕撈所得與人換酒也是常事,而詩人正是希望通過這些日常普通的事物的描繪,顯示以物易物的質樸、父呼子應的天倫之樂以及漁父自給自足、自得其樂的暢快。

      該詩的字里行間,處處透露出對漁父生活的歆羨和對自然風光的贊美,實際上反映了詩人對那種寧靜安詳、無拘無束的境界的向往與渴求。

      作為一首題畫詩,顯然側重對于畫面的解釋,這樣的詩歌語言具有清新、明白、流暢的風格,取得了與畫面、與主旨的一致。

      楊維楨

      楊維楨(1296—1370)元末明初著名詩人、文學家、書畫家和戲曲家。字廉夫,號鐵崖、鐵笛道人,又號鐵心道人、鐵冠道人、鐵龍道人、梅花道人等,晚年自號老鐵、抱遺老人、東維子,會稽(浙江諸暨)楓橋全堂人。與陸居仁、錢惟善合稱為“元末三高士”。楊維禎的詩,最富特色的是他的古樂府詩,既婉麗動人,又雄邁自然,史稱“鐵崖體”,極為歷代文人所推崇。有稱其為“一代詩宗”、“標新領異”的,也有譽其“以橫絕一世之才,乘其弊而力矯之”的,當代學者楊鐮更稱其為“元末江南詩壇泰斗”。有《東維子文集》、《鐵崖先生古樂府》行世。

      漁父原文翻譯及賞析 18

      漁父·收卻綸竿落照紅

      收卻綸竿落照紅,秋風寧為剪芙蓉。人淡淡,水蒙蒙,吹入蘆花短笛中。

      翻譯

      夕陽西下,漁人收起魚竿準備回家。連秋風都是溫柔的,不肯讓荷花凋謝了。煙水蒙蒙,漁人悠閑自得,聽短笛的旋律,被秋風吹進蘆花蕩的深處。

      注釋

      綸竿:釣竿。

      落照:即夕陽。

      寧:猶乃。

      芙蓉:荷花。

      剪:作吹動解。“吹入”

      句:謂悠揚的短笛聲飄入蘆花叢中。

      創作背景

      詞為題畫之作,趙秀亭等以為作于康熙十八年(1679年)。徐軌(1636—1708年)于康熙十四年(1675年)作《楓江漁父圖》,康熙十七年(1677年)攜圖入京,后名流多有題詠。此即其一。

      賞析

      這首詞猶如一幅恬淡的水墨風俗畫。

      開篇描繪晚霞爛漫,漁人悠然收竿的場景。“收卻綸竿落照紅”,納蘭一貫鐘情的白描手法在此一顯無余,夕陽西斜、晚霞爛漫,漁人悠然收竿,首句鋪展在讀者面前的,就是這樣一幅場景!笆諈s”二字用在全詞的開頭,別有一番意味。從字面上看,“收卻”與“落照紅”是同時發生的動作,而縱覽全詞,則可體味出這兩者其實有著暗示的因果關系,即因“落照紅”而“收卻綸竿”,無須多言,便道出了黃昏中漁人逍遙自得,不假他求,這種自由自在的情緒,為整篇作品奠定了基調,又與下句的描述前后呼應。“秋風寧為剪芙蓉”承接上句,由落照的色彩寫到秋風的聲響,由人之主體寫到荷花之喻體,仍然是從細節著手,以擬人的手法,描述颯颯秋風之涼意吹飄,不求他物,只為了能輕輕地擺動水中那一簇簇絕美的荷花。此處著一“寧”字,賦予了秋風人的性情與品格,出奇地于平和中凸現詞人強烈的感情。勾勒完風物,“人淡淡,水蒙蒙,吹入蘆花短笛中”一句拋出一個空遠淡漠的遠景,人影稀,煙水蒙,笛音輕,納蘭將他的山澤魚鳥之思寄托于詞中,點明主旨,道出了漁人悠然自得,逍遙自在的情趣。

      夕陽西斜、晚霞爛漫,颯颯秋風,煙霧蒙蒙,時人稱納蘭題畫詩詞有種“煙水迷離”之感,從這首小令的詩情畫境中也可見一斑。全詞格高韻遠,極纏綿婉約之致。

    【漁父原文翻譯及賞析】相關文章:

    漁父原文翻譯及賞析12-25

    漁父原文賞析及翻譯01-19

    《漁父》原文翻譯及賞析10-18

    浣溪沙·漁父原文翻譯及賞析07-20

    漁父詞原文翻譯及賞析05-07

    浣溪沙·漁父原文翻譯及賞析08-03

    漁父·漁父醉_蘇軾的詞原文賞析及翻譯08-03

    漁父原文翻譯及賞析15篇12-25

    漁父原文翻譯及賞析(15篇)12-25

    漁父原文翻譯及賞析精選15篇12-25

    国产一级a爱做免费播放_91揄拍久久久久无码免费_欧美视频在线播放精品a_亚洲成色在线综合网站免费

      最新国产精品久 | 久久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 中文字制服丝袜在线播放 | 中文字幕天堂手机版 | 日韩高清亚洲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日韩小u女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