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原文翻譯及賞析

    時間:2022-07-25 15:03:46 古籍 我要投稿

    梅花原文翻譯及賞析(合集15篇)

    梅花原文翻譯及賞析1

      梅花絕句二首·其一 宋朝

    梅花原文翻譯及賞析(合集15篇)

      陸游

      聞道梅花坼曉風,雪堆遍滿四山中。

      何方可化身千億,一樹梅前一放翁。

      《梅花絕句二首·其一》譯文

      聽說山上的梅花已經迎著晨風綻開,四周大山的山坡上一樹樹梅花似雪潔白。

      有什么辦法可以把我的身子也化為幾千幾億個,讓每一棵梅花樹前都有一個陸游常在?

      《梅花絕句二首·其一》注釋

      聞道:聽說。

      坼(chè):裂開。這里是綻開的意思。

      坼曉風:即在晨風中開放。

      雪堆:指梅花盛開像雪堆似的。

      何方:有什么辦法。

      千億:指能變成千萬個放翁(陸游號放翁,字務觀)。

      梅花:一作梅前。

      《梅花絕句二首·其一》簡析

      這首詩的首句“聞道梅花坼曉風,雪堆遍滿四山中。”寫梅花綻放的情景。如第一句中“坼曉風”一詞,突出了梅花不畏嚴寒的傲然情態;第二句中則把梅花比喻成白雪,既寫出了梅花潔白的特點,也表現了梅花漫山遍野的盛況。語言鮮明,景象開闊。而三四兩句“何方可化身千億,一樹梅花一放翁。”更是出人意表,高邁脫俗,愿化身千億個陸游,而每個陸游前都有一樹梅花,把癡迷的愛梅之情淋漓盡致地表達了出來。

      緊接的兩句,突發奇思“何方可化身千億,一樹梅花一放翁”,意思是說,用什么辦法能變出千萬個放翁,使每一株梅花下面都有自己在那里分身欣賞。身化千億,設想可謂奇妙之至。梅花與詩人面面對應,是梅耶?是人耶?一時實難輕分,這又是詩人命筆奇特之處。這兩句雖是點化柳宗元“若為化得身千億,散上峰頭盡望鄉”的詩意而來,但用在“雪堆遍滿四山”的梅花世界中,不唯妥貼自然,而且情景相生極富有意趣。理由至少有三:以詩人78歲的高齡,面對樹樹姿態有異的梅山花海,一時當然不能逐個尋芳,所以化身分之賞之,自屬妙想,此其一。又陸游年事雖高,但童心未泯,平時常有“梅花重壓帽檐偏,曳杖行歌意欲仙”的“出格”舉動惹人注目,此時他突發奇思,想學仙人的分身法,亦是童心使然,很合乎心理,此其二。再者陸游常以梅花自比,且心中常存伯仲之間不分高下的感覺,如今面對千萬樹盛開的梅花,詩人自負當然不甘心以一身仰視,須化身千億才能與之匹敵相稱,方不辜負詩人對梅花的一番感情。綜觀這三方面,此句表面上雖有借鑒之處,深入地體會實屬情景相生之辭,正如當年林逋點化江為詩成梅花絕唱一樣,均經過詩人的再創造,融會陶鑄古人詩意而自出機杼,且能翻出新意,使詩更富有盎然的詩意和逗人入勝的意境。

      前兩句的寫梅是為后兩句寫人作陪襯。面對梅花盛開的奇麗景象,詩人突發奇想,愿化身千億個陸游,而每個陸游前都有一樹梅花。這種豐富而大膽的想象,把詩人對梅花的喜愛之情淋漓盡致地表達了出來,同時也表現了詩人高雅脫俗的品格。末句之情,試在腦中擬想,能令人發出會心的微笑。

      《梅花絕句二首·其一》創作背景

      這首詩是組詩中的第一首。于公元1202年(嘉泰二年)一月,陸游退居故鄉山陰時所作,陸游時年七十八歲。此時北宋滅國,陸游處于政治勢力的邊緣,長時間得不到當權派的重用,但他的心中確實仍有期待。當作者看到梅花有感而發。

    梅花原文翻譯及賞析2

      梅花落

      中庭多雜樹,偏為梅咨嗟。

      問君何獨然?

      念其霜中能作花,露中能作實。

      搖蕩春風媚春日,念爾零落逐風飚,徒有霜華無霜質。

      古詩簡介

      《梅花落》是南朝宋詩人鮑照創作的一首樂府詩。此詩開頭兩句以雜樹襯托梅花,領起全詩。中間四句,說明自己為什么獨愛梅花,盡寫梅之可愛。末兩句以感慨作結,以雜樹的有華無質,更突出梅的品質。全詩對比鮮明,在表達情感上一改直抒胸臆的寫法,托物明志,借助對不畏霜露的梅花的贊美,來表明自己不愿順隨俗流的堅定不拔的志趣,使得此詩更為含蓄、深沉。

      翻譯/譯文

      庭院中有許許多多的雜樹,卻偏偏對梅花贊許感嘆。

      請問你為何會如此?是因為它能在寒霜中開花,在寒露中結果實。

      可是,一旦到了春天,在春風中搖蕩,在春日里嫵媚的你,卻紛紛隨風飄落凈盡,徒有抗寒霜的外表,卻沒有抗寒霜的本質。

      注釋

      1.中庭:庭院中。

      2.咨嗟:嘆息聲。

      3.君:指上句"偏為梅咨嗟"的詩人。

      4.其:指梅花。

      5.作花:開花。

      6.作實:結實。

      7.爾:指雜樹。

      8.霜華:即前句"霜中能作花"的簡稱。華:通“花”。

      9.霜質:本指梅花的抗寒能力,借喻抵抗艱難惡劣環境的本質。

      創作背景

      元嘉十六年(439),鮑照因獻詩而被宋文帝用為中書令、秣稜令,從而開始了他的仕途之路。但鮑照“家世貧賤”(鮑照《拜侍郎上疏》),在宦途上飽受壓抑,所以,他痛恨門閥士族制度,對劉宋王朝的統治深為不滿,他在宦途上的這段時間寫下了許多詩篇,大多包含著寒士被壓抑的義憤和對高門世族壟斷政權的控訴。《梅花落》即是此類詩作的代表作品。

      賞析/鑒賞

      《梅花落》屬漢樂府“橫吹曲”。鮑照沿用樂府舊題,創作了此詩。

      詩的起句開門見山:“中庭多雜樹,偏為梅咨嗟。”這里的“雜樹”和“梅”含有象征意義。雜樹,“亦指世間悠悠者流”(《漢魏六朝樂府文學史》)。即一般無節操的士大夫;庭院中有各種樹木,而人最贊賞的是梅花,觀點十分鮮明。

      之后是詩人與雜樹的對話。“問君何獨然?”這句是假托雜樹的問話:“你為什么單單贊賞梅花呢?”詩人答道,“念其霜中能作花,露中能作實。搖蕩春風媚春日,念爾零落逐寒風,徒有霜華無霜質。”“念其”之“其”,謂梅花;“念爾”之“爾”,謂雜樹。全句意為,因梅花不畏嚴寒,能在霜中開花,露中結實;而雜樹只能在春風中搖曳,在春日下盛開,有的雖然也能在霜中開花,卻又隨寒風零落而沒有耐寒的品質。在此,詩人將雜樹擬人,并將它與梅花放在一起,用對比的方式加以描繪、說明,通過對耐寒梅花的贊美,批判了雜樹的軟弱動搖。兩者在比較中得到鑒別,強化,可謂相得益彰。

      此詩主要是托諷之辭。其一褒一貶,表現了詩人鮮明的態度。他那質樸的詩句中明確表示了對節操低下的士大夫的蔑視和對曠達之士的贊揚。這里還包含著寒士被壓抑的義憤和對高門世族壟斷政權的控訴。詩歌以充沛的氣勢,強烈的個性,明快的語言,給讀者以震撼。

      這首詩采用雜言,音節頓挫激揚,富于變化,詩的構思新穎、巧妙,運用豐富的想象力,把大自然中司空見慣的樹和花人格化,借助于對話、對比等手法,使詩中的深刻含義得到形象的體現,象征色彩濃郁。假象見義,借此言彼,以生動婉曲的形式言志,增添了詩歌耐人咀嚼的韻味。

      陸時雍說:“明遠才力標舉,凌厲當年;如五丁鑿山,開世人所未有!”從《梅花落》一詩中可以看出,鮑照無愧于陸氏的評價。

    梅花原文翻譯及賞析3

      梅花

      墻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

      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

      翻譯

      墻角有幾枝梅花,正冒著嚴寒獨自盛開。

      遠遠的就知道潔白的梅花不是雪,因為有梅花的幽香傳來。

      注釋

      凌寒:冒著嚴寒。

      遙:遠遠地。

      知:知道。

      為:因為。

      暗香:指梅花的幽香。

      賞析

      此詩語言樸素,對梅花的形象也不多做描繪,卻自有深致,耐人尋味。

      “墻角數枝梅”,“墻角”不引人注目,不易為人所知,更未被人賞識,卻又毫不在乎。“墻角"這個環境突出了數枝梅身居簡陋,孤芳自開的形態。體現出詩人所處環境惡劣,卻依舊堅持自己的主張的態度。

      “凌寒獨自開”,“獨自”,語意剛強,無懼旁人的眼光,在惡劣的環境中,依舊屹立不倒。體現出詩人堅持自我的信念。

      “遙知不是雪”,“遙知”說明香從老遠飄來,淡淡的,不明顯。詩人嗅覺靈敏,獨具慧眼,善于發現。“不是雪”,不說梅花,而梅花的潔白可見。意謂遠遠望去十分純凈潔白,但知道不是雪而是梅花。詩意曲折含蓄,耐人尋味。暗香清幽的香氣。

      “為有暗香來”,“暗香”指的是梅花的香氣,以梅擬人,凌寒獨開,喻典品格高貴;暗香沁人,象征其才氣譙溢。

      立在僻靜甚至冷清的墻角,沖破嚴寒靜靜開放,遠遠地向世人送去濃郁的幽香,這是絕世之梅,也是絕世之人。

      創作背景

      宋神宗熙熙寧七年(1074)春,王安石罷相。次年二月,王安石再次拜相。熙寧九年(1076),再次被罷相后,心灰意冷,放棄了改革,后退居鐘山。此時作者孤獨心態和艱難處境與傲雪凌霜的梅花有著共通之處,遂寫下此詩。

    梅花原文翻譯及賞析4

      詠紅梅花得“梅”字

      白梅懶賦賦紅梅,逞艷先迎醉眼開。

      凍臉有痕皆是血,酸心無恨亦成灰。

      誤吞丹藥移真骨,偷下瑤池脫舊胎。

      江北江南春燦爛,寄言蜂蝶漫疑猜。

      (出自《紅樓夢》第五十回。)

      注釋

      白梅懶賦:即“懶賦白梅”。“逞艷”

      句:意即春未到,紅梅逞艷,先迎著醉眼開放。

      凍臉:因花開于冰雪中,顏色又紅,所以這樣比喻。痕,淚痕。以血淚說紅。

      酸心:梅花花蕊孕育梅子,所以說“酸”。待到時節過后,雖無怨恨,花亦化為烏有,所以說“成灰”。

      “丹藥”的“丹”雙關義就是紅。“偷下”句:說紅梅原本是瑤池的碧桃,因偷下紅塵而脫去舊形,幻為梅花。傳說瑤池種植仙桃,《西游記》中孫悟空所偷吃的即是。

      “江北”二句:意思是請告訴蜂蝶,不要把紅梅錯認作是桃杏,而疑猜是否已到了春色燦爛的季節。春燦爛,因紅梅色似春花才這樣說的,非實指。當時還是冰雪天氣。蜂蝶,多喻輕狂的男子。漫,莫,不要。

      注釋

      白梅懶賦:即“懶賦白梅”。

      “逞艷”句:意即春未到,紅梅逞艷,先迎著醉眼開放。

      凍臉:因花開于冰雪中,顏色又紅,所以這樣比喻。借意于蘇軾《定風波·詠紅梅》詞:“自憐冰臉不宜時。”痕,淚痕。以血淚說紅。

      酸心:梅花花蕊孕育梅子,所以說“酸”。待到時節過后,雖無怨恨,花亦化為烏有,所以說“成灰”。借意于李商隱《無題》詩:“春心莫共花爭發,一寸相思一寸灰。”

      “誤吞”句:說梅花原本是白的,因誤吞神奇的丹藥而換了骨骼,變成紅花。“丹藥”的“丹”雙關義就是紅。范成大《梅譜》:“世傳吳下紅梅詩甚多,惟方子通一篇絕唱,有‘紫府與丹來換骨,春風吹酒上凝脂’之句。”

      “偷下”句:說紅梅原本是瑤池的碧桃,因偷下紅塵而脫去舊形,幻為梅花。傳說瑤池種植仙桃,《西游記》中孫悟空所偷吃的即是。

      “江北”二句:意思是請告訴蜂蝶,不要把紅梅錯認作是桃杏,而疑猜是否已到了春色燦爛的季節。春燦爛,因紅梅色似春花才這樣說的,非實指。當時還是冰雪天氣。蜂蝶,多喻輕狂的男子。漫,莫,不要。

      賞析

      隨著封建制度日趨衰落,當時的豪門,特別是貴族人士,在精神上也日益空虛,做詩成了一種消磨時光和精力的娛樂。他們既然除了“風花雪月”之外別無可寫,也就只得從限題、限韻等文字技巧方面去斗智逞能。小說中已換過幾次花樣,這里每人分得某字為韻,也是由來已久的一種唱和形式。描寫這種詩風結習,客觀上反映了當時這一階層人物的無聊的精神狀態。

      從人物描繪上說,邢岫煙、李紋、薛寶琴都是初出場的角色,應該有些渲染。但她們剛到賈府,與眾姊妹聯句作詩不應喧賓奪主,所以蘆雪庵聯句除薛寶琴所作尚多外,仍只突出史湘云。眾人接著要她們再賦紅梅詩,是作者的補筆,借此機會對她們的身份特點再作一些提示,而且是通過詩句來暗示的。李紋姊妺是李紈的寡嬸的女兒,從詩中淚痕皆血、酸心成灰等語來看,可能也有不幸遭遇,或是表達喪父之痛。“寄言蜂蝶”莫作輕狂之態,可見其自恃節操,性格上頗有與李紈相似之處,大概是注重儒家“德教”的李守中一族中共同的環境教養所造成的。

    梅花原文翻譯及賞析5

      門橫皺碧,路入蒼煙,春近江南岸。暮寒如剪。臨溪影、一一半斜清淺。飛霙弄晚。蕩千里、暗香平遠。端正看、瓊樹三枝,總似蘭昌見。

      酥瑩云容夜暖。伴蘭翹清瘦,簫鳳柔婉。冷云荒翠,幽棲久、無語暗申春怨。東風半面。料準擬、何郎詞卷。歡未闌,煙雨青黃,宜晝陰庭館。

      翻譯

      碧水蕩漾橫于門前,蒼煙茫茫迷糊了小路,江南岸邊春光溶溶。夜來春寒恰似剪刀,剪出溪畔梅影在清淺的水中斜浮。雪花故意在晚上飛閑自得,梅花的幽香亦隨之向千里外飄去。仔細看它絕似蘭昌宮里的三個美人,瓊樹三枝多有風度。

      梅枝晶瑩酥軟像體態婀娜的張云容,夜里給人送來溫情香暖。它插戴在頭上與劉蘭翹一樣清瘦,又如蕭鳳臺那般柔婉。它久棲于枯寒荒冷的幽澗,春來了它默默無語獨自抱怨。東風吹過只留半面,想何遜一定打算把它寫入詩卷。人們觀賞它的興致未盡,天空又布滿了青黃的煙雨,應讓它安放于白天陰涼的庭館。

      注釋

      解語花:詞牌名,此體雙調一百字,上片九句六仄韻,下片九句六仄韻。

      皺碧:形容碧水有波紋。

      飛霙:飛雪。霙,雪花。

      端正:容貌姣美、整齊。

      蘭昌:宮名。在唐福昌縣西十七里,屬河南府河南郡。

      半面:詞中喻花之凋零。

      何郎:何遜,南朝梁詩人,寫有《詠早梅》一詩,后世詠梅時多用此事。

      煙雨青黃:指梅雨季節。青黃,指梅子。

      賞析

      上片從地理環境和天氣寫起,為梅之出場烘托氣勢。“門橫皺碧”三句是倒寫,從邏輯上說,應是先“春近江南岸”,然后詞人循路而去,一路煙水蒼茫,春景迷離,最后來到梅之所在。“皺碧”“蒼煙”“江南岸”,處處有水,可見梅在水邊。“暮寒如翦”寫時當日暮,春寒料峭,“翦”暗含春風之意,“翦翦輕風陣陣寒”,呼應開頭“門橫皺碧”,有馮延巳“風乍起,吹皺一池春水”(《謁金門》)意,落實“春近江南岸”。“臨溪影”兩句,梅花出場,然而出場的只是影子。梅影映在溪中,枝枝疏影橫斜,臨水照花清淺。此寫梅花之態與韻。其態橫斜,其韻清幽。用林逋“疏影橫斜水清淺”(《山園小梅二首》詩之一)詩意。“飛霙弄晚”三句,宕開一筆,寫素雪飄零,飛舞暮色,把浮動的暗香吹散千里。此寫梅花之香與色。其香悠遠,其色襯雪。暗用王安石“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梅花》)詩意。詞人善用側筆,寫梅花姿態,從臨水照花寫起,寫梅花香色,從飛雪飄梅寫起,化用前人詩句以熔鑄意境。詞人先寫梅花所處之環境氣氛,再寫梅花之香色態韻,寫梅影、梅香、梅色、梅雪,為梅花之正式出場蓄勢。“端正看”三句仿佛欲正面寫梅花,卻依然不寫梅花之花蕊枝萼如何,而是陡然一轉,將梅花比作當年薛昭在蘭昌宮中所見之艷鬼。詞人在此地見到梅花,就和當年薛昭在蘭昌宮見到三姝一樣,“自疑飛到蓬萊頂,瓊艷三枝半夜春”。“總似”二字,寫其驚喜不定,徘徊嘆賞之情,如此美景,豈是人間當有。前有“飛霙”二字,為此處“瓊樹”做伏筆。

      過片承接“瓊樹三枝”而來,分寫三姝之美,以譬喻梅花。“酥瑩云容夜暖”,以“酥瑩”形容云容肌膚之細膩溫潤、晶瑩無瑕,如暖玉溫香。因薛昭曾與張云容同衾共枕,因而此語甚是恰當。“伴蘭翹清瘦,簫鳳柔婉。”薛昭并未與二女同衾,故此著一“伴”字。蘭翹取其消瘦之態,簫鳳取其柔婉之情。云容酥瑩,寫梅花晶瑩玉潤之色澤,蘭翹清瘦,寫梅花疏影橫斜之姿態。簫鳳柔婉,寫梅花幽婉嫻雅之品性。“夜暖”二字,反襯上片之“暮寒”,大有柔情駘蕩之意。梅花之美,直令人忘卻春寒,神魂飄蕩。“冷云荒翠”三句半實半虛,寫三姝身處荒官古墓,只有冷云流離,荒煙蔓草,孤棲百年,幽恨從生,無語中暗含春怨。“春怨”既寫三姝遠離人間春情,亦寫梅花開在暮雪飄零之時,不為東君所賞。李商隱《十一月中旬至扶風界見梅花》:“為誰成早秀,不待作年芳。”幽怨之情、春恨之意,兼人兼花。“東風半面”三句,從三姝而來,比喻花瓣凋落,用李洪《念奴嬌·曉起觀落梅》詞意:“半面妝新,回風舞困,此況真奇絕。”“料準擬、何郎詞卷。”寫即使梅花在春風中飄零,也依然能為何遜這樣的才子所賞,寫出優美的詩篇。何遜《詠早梅》:“應知早飄落,故逐上春來。”梅花知道自己飄落的早,因此不待春濃便開,而即使飄零,也已在飄零之前占盡春光。”歡未闌”三句,寫梅花落盡,然而歡樂不盡,待到梅子熟時,正好當庭院晝陰,日日相對,供人倚靠。“煙雨青黃”化用賀鑄《青玉案》詞:“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此想象梅花將來之景,亦暗用張云容還陽故事。

      此詞詠梅,詞筆幽艷,頗多波折。鋪墊梅花之背景氣氛,梅花久久不出,為第一波折;梅花既出,而從梅影、梅香、梅色、梅雪寫起,并不正寫梅花,為第二波折;正寫梅花而以張云容故事為喻,兼及蘭翹、簫鳳,密麗質實,雕繢滿眼,為第三波折;從“暮寒如翦”寫至“酥瑩夜暖”,又寫至“冷云荒累”,最后至“煙雨青黃,晝陰庭館”,時空錯綜,忽而實景,忽而幻覺,忽而想象,忽而展望,令人目眩神迷,悲喜不定,為第四波折。有此幾段波折,使得詞境更為豐富,頗堪玩賞。

      創作背景

      這是一首詠梅詞,因為有擬人之語,且語多艷冶,楊鐵夫《吳夢窗詞箋釋》認為它是寫“冶游”的,具體創作年代不詳。

    梅花原文翻譯及賞析6

      梅花落

      中庭多雜樹,偏為梅咨嗟。問君何獨然?念其霜中能作花,露中能作實。搖蕩春風媚春日,念爾零落逐寒風,徒有霜華無霜質。

      翻譯

      庭院中有許許多多的雜樹,卻偏偏對梅花贊許感嘆,請問你為何會如此?是因為它能在寒霜中開花,在寒露中結果實。那些只會在春風中搖蕩,在春日里嫵媚的,你一定會飄零在寒風中追逐,因為你徒有在寒霜中開花卻沒有耐寒的本質。

      注釋

      中庭:庭院中。

      咨嗟:贊嘆聲。

      君:指“偏為梅咨嗟”的詩人。

      這句是假托雜樹的問話:你為什么單單贊賞梅花?

      其:指梅。

      作花:開花。

      作實:結實。以下是詩人的回答。

      爾:指雜樹。

      霜華:霜中的花。華,同“花”。

      賞析

      《梅花落》厲漢樂府“橫吹曲。鮑照沿用樂府舊題,創作了這首前所未見的雜言詩。

      詩的起句開門見山: “中庭多雜樹,偏為梅咨嗟。這里的“雜樹。和“梅”含有象征意義。雜樹, “亦指世間悠悠者流”。即一般無節操的土大夫,梅,指節操高尚的曠達賢土。庭院中有各種樹木,而詩人最贊賞的是梅花,觀點十分鮮明。

      下面是詩人與雜樹的對話。 “問君何獨然?。這句是假托雜樹的問話:你為什么單單贊賞梅花呢?詩人答道, “念其霜中能作花,露中能作實。搖蕩春風媚春曰,念爾零落逐寒風,徒有霜華無霜質。”“念其。之。其。,謂梅花; “念爾”之“爾”,謂雜樹。全句意為,因梅花不畏嚴寒,能在霜中開花,露中結實,而雜樹只能在春風中搖曳,桂春日下盛開,有的雖然也能在霜中開花,卻又隨寒風零落而沒有耐寒的品質。在此,詩人將雜樹擬人,并將它與梅花放在一起,用對比的方式加以描繪、說明,通過對耐寒梅花的贊美,批判了雜樹的軟弱動搖。兩者在比較中得到鑒別,強化,可謂相得益彰。

      本詩主要是托諷之辭,采用雜言,音節頓挫激揚,富于變化其一褒一貶,表現了詩人鮮明的態度。這與作者個人經歷有著密切的關系。鮑照“家世貧賤。, (鮑照《拜侍郎上疏》)在宦途上飽受壓抑。他痛恨門閥土族制度,對劉宋王朝的統治深為不滿,因此,他那質樸的詩句申明確表示了對節操低下的士大夫的蔑視和對曠達之士的贊揚。這里還包含著寒士被壓抑的義憤和對高門世族壟斷政權的控訴。詩歌以充沛的氣勢,強烈的個性,明陜的語言,給讀者以震撼。

    梅花原文翻譯及賞析7

      梅花絕句·聞道梅花坼曉風

      聞道梅花坼曉風,雪堆遍滿四山中。

      何方可化身千億?一樹梅花一放翁。

      古詩簡介

      《梅花絕句》,嘉泰二年(1202)春作于山陰,陸游時年七十八歲。此組詩共六首。陸游愛梅花,也寫過不少梅花詩。這首詩表現了詩人對笑傲寒風的梅花的愛慕之情。

      翻譯/譯文

      聽說山上的梅花已經迎著晨風綻開,四周大山的山坡上一樹樹梅花似雪潔白。有什么辦法可以把我的身子也化為幾千幾億個?讓每一棵梅花樹前都有一個陸游常在。

      注釋

      ⑴聞道:聽說。坼(chè):裂開。這里是綻開的意思。

      ⑵雪堆:指梅花盛開像雪堆似的。

      ⑶何方:有什么辦法。千億:指能變成千萬個放翁(陸游號放翁,字務觀)。

      ⑷梅花:一作梅前。

      (5)坼曉風:(梅花)在晨風中開放。

      賞析/鑒賞

      陸游寫過不少詠梅詩,這是其中別開生面的一首。頭兩句寫梅花綻放的情景。以白雪堆山喻梅花之盛,語言鮮明,景象開闊。而三、四兩句更是出人意表,高邁脫俗:愿化身千億個陸游,而每個陸游前都有一樹梅花,把癡迷的愛梅之情淋漓盡致地表達了出來。

      寫此詩時作者已78歲高齡,閑居在故鄉山陰,借詠梅來宣泄自己落寞孤高的情愫。前兩句的寫梅是為后兩句寫人作陪襯。“化身千億”長在梅前,與梅相連,心相印:人梅合一,凸現了作者高標絕俗的人格。

    梅花原文翻譯及賞析8

      原文:

      梅花落

      唐代:盧照鄰

      梅嶺花初發,天山雪未開。

      雪處疑花滿,花邊似雪回。

      因風入舞袖,雜粉向妝臺。

      匈奴幾萬里,春至不知來。

      譯文:

      梅嶺花初發,天山雪未開。

      梅嶺花朵盛開的時候,天山的雪還沒有融化。

      雪處疑花滿,花邊似雪回。

      有雪的地方看上去疑是開滿了白白的梅花,而梅花的邊緣處又像是落了一層積雪。

      因風入舞袖,雜粉向妝臺。

      因著風兒的吹拂片片梅花飛入舞女的廣袖中,又混雜著脂粉飄向女兒家的妝臺。

      匈奴幾萬里,春至不知來。

      幾萬里廣袤荒涼的匈奴之地籠罩在茫茫白雪之中,春天到了也還無從知曉。

      注釋:

      梅嶺花初發,天山雪未開。

      雪處疑花滿,花邊似雪回。

      因風入舞袖,雜粉向妝臺。

      匈奴幾萬里,春至不知來。

      賞析:

      這首詩由梅嶺的梅花開放,聯想到遙遠的邊塞,仍然處于嚴寒之中,忽發奇想,覺得仿佛眼前花似雪,彼處雪似花,于是遙遠的空間阻隔便消彌于錯覺之中。然而一旦清醒,才想起征人遠在萬里之外的冰天雪地之中,春天到了也不知歸來。詩人從小處入手,細膩婉轉,但筆鋒一轉,描寫塞外征人,升華了詩的主旨。

      盧照鄰此詩在梅花和雪花的形態顏色相似上做文章,利用這一簡單的比喻構成了兩個白色世界的奇異混淆,讀來既新穎又奇特,描繪了一幅美麗奇妙的畫卷。

      雖說是混淆的,分不清是梅是雪,但梅和雪的世界卻是對立的:冰天雪地的匈奴地區和婉約柔美的中原地區。

      詩中的“開”字也起到了雙關的作用:在北方,雪尚未“開”,“開”指“開花”,也指“開化”,即謂匈奴的邊塞地區處于較落后的境地,還沒有得到中華文明的開化。

    梅花原文翻譯及賞析9

      原文:

      中庭多雜樹,偏為梅咨嗟。問君何獨然?念其霜中能作花,露中能作實。搖蕩春風媚春日,念爾零落逐風飚,徒有霜華無霜質。

      譯文

      庭院中有許許多多交雜的樹木,卻偏偏對梅花贊許感嘆。

      你為什么單單贊賞梅花?是因為它能在寒霜中開花,在寒露中結果實。

      而雜樹只能在春風中搖曳,在春日下盛開,有的雖然也能在霜中開花,卻又隨寒風零落而沒有耐寒的品質。

      注釋

      中庭:庭院中。

      咨嗟:嘆息聲。

      君:指上句"偏為梅咨嗟"的詩人。

      其:指梅花。

      作花:開花。

      作實:結實。

      爾:指雜樹。

      霜華:即前句“霜中能作花”的簡稱。華:通“花”。

      霜質:本指梅花的.抗寒能力,借喻抵抗艱難惡劣環境的本質。

      賞析:

      《梅花落》厲漢樂府“橫吹曲。鮑照沿用樂府舊題,創作了這首前所未見的雜言詩。

      詩的起句開門見山:“中庭多雜樹,偏為梅咨嗟。”這里的“雜樹”和“梅”含有象征意義。雜樹,“亦指世間悠悠者流”。即一般無節操的土大夫,梅,指節操高尚的曠達賢土。庭院中有各種樹木,而詩人最贊賞的是梅花,觀點十分鮮明。 ·

      下面是詩人與雜樹的對話。 “問君何獨然?。這句是假托雜樹的問話:你為什么單單贊賞梅花呢?詩人答道,“念其霜中能作花,露中能作實。搖蕩春風媚春曰,念爾零落逐寒風,徒有霜華無霜質。”“念其。之。其。,謂梅花;“念爾”之“爾”,謂雜樹。全句意為,因梅花不畏嚴寒,能在霜中開花,露中結實,而雜樹只能在春風中搖曳,桂春日下盛開,有的雖然也能在霜中開花,卻又隨寒風零落而沒有耐寒的品質。在此,詩人將雜樹擬人,并將它與梅花放在一起,用對比的方式加以描繪、說明,通過對耐寒梅花的贊美,批判了雜樹的軟弱動搖。兩者在比較中得到鑒別,強化,可謂相得益彰。

      本詩主要是托諷之辭,采用雜言,音節頓挫激揚,富于變化其一褒一貶,表現了詩人鮮明的態度。這與作者個人經歷有著密切的關系。鮑照“家世貧賤。,(鮑照《拜侍郎上疏》)在宦途上飽受壓抑。他痛恨門閥土族制度,對劉宋王朝的統治深為不滿,因此,他那質樸的詩句申明確表示了對節操低下的士大夫的蔑視和對曠達之士的贊揚。這里還包含著寒士被壓抑的義憤和對高門世族壟斷政權的控訴。詩歌以充沛的氣勢,強烈的個性,明陜的語言,給讀者以震撼。

    梅花原文翻譯及賞析10

      梅花落 南北朝 鮑照

      中庭多雜樹,偏為梅咨嗟。

      問君何獨然?念其霜中能作花,露中能作實。

      搖蕩春風媚春日,念爾零落逐寒風,徒有霜華無霜質。(寒風一作:風飚)

      《梅花落》譯文

      庭院中有許許多多交雜的樹木,卻偏偏對梅花贊許感嘆。

      你為什么單單贊賞梅花?是因為它能在寒霜中開花,在寒露中結果實。

      而雜樹只能在春風中搖曳,在春日下盛開,有的雖然也能在霜中開花,卻又隨寒風零落而沒有耐寒的品質。

      《梅花落》注釋

      中庭:庭院中。

      咨嗟:嘆息聲。

      君:指上句"偏為梅咨嗟"的詩人。

      其:指梅花。

      作花:開花。

      作實:結實。

      爾:指雜樹。

      霜華:即前句“霜中能作花”的簡稱。華:通“花”。

      霜質:本指梅花的抗寒能力,借喻抵抗艱難惡劣環境的本質。

      《梅花落》賞析

      《梅花落》厲漢樂府“橫吹曲。鮑照沿用樂府舊題,創作了這首前所未見的雜言詩。

      “中庭雜樹多,偏為梅咨嗟。”這兩句是說,庭中的雜樹眾多,我卻偏偏贊嘆梅花。這里的“雜樹”和“梅”含有象征意義。“雜樹”,即指一班無節操的士大夫;“梅”,指節操高尚的曠達之士。詩的內容是贊梅,但是作者先不言梅,而是以雜樹作襯墊,襯墊的效果,使得高者愈高,低者愈低。于是便觸發了雜樹的“不公”之感,因而也就按耐不住的提出疑問。

      “問君何獨然?”這句是說,請問你為什么單單偏愛梅花呢?這“問”的主語是“雜樹”。“獨”字緊扣著“偏”字,將問題直逼到世人面前。

      “念其霜中能作花,露中能作實。”這兩句是說,那是因為梅花不畏嚴寒,能在霜雪之中開花,冷露之中結實。詩人很爽快的回答了贊美梅的理由,但是為了使發問者(雜樹)對自己有所了解,所以又接著說明為什么雜樹們不及梅的理由。

      “搖蕩春風媚春日,念爾零落逐寒風,徒有霜華無霜質。”這幾句是說,而你們呢,只能招搖于春風,斗艷于春日,即使有的也能在霜中開花,卻又在寒風中零落,終究沒有耐寒的品質。

      詩人在耐寒這一點上,把梅和雜樹作了比較。這樣一來,贊梅的理由便得到全面而有力的闡發。

      這首詩結構單純,一二句直抒己見,第三句作為過渡,引出下文申述。言辭爽直,絕無雕琢、渲染之態,比如對梅的描寫,這里就見不到恬淡的天姿,橫斜的身影,也嗅不到暗香的浮動,更沒有什么后世常用的高標逸韻,力斡春回的頌詞,而只是樸實無華,如實道來——霜中能作花,露中能作實;其句式韻腳,也隨情之所至,意之所需,有五言,也有七言,新奇而不造作。詩人以如此單純樸拙、隨意自然的形式,說著并不怎么新鮮的事情,卻有幾分“稚”趣,然而“念其”、“念爾”,足見褒貶之意,了然于心,所以觀點相明,一問即答,快人快語,切中要害,絕非率意而成。

      如果說傲霜獨放的梅花,就是那些位卑志高,孤直不屈之士的寫照,當然也是詩人自我形象的體現。那么“零落逐寒風”的雜樹,便是與時俯仰,沒有節操的齷齪小人的藝術象征。詩人將他們加以對比,并給予毫不猶豫的褒貶,反映了詩人愛憎分明,剛正磊落的胸懷,也反映了詩人對世風日下的擔憂。

      這首詩雖是詠物,然其身世境遇、性格理想、志趣情懷無不熔鑄其間。就以上所言,又顯示出它慷慨任氣、沉勁老練的特色。

      本詩主要是托諷之辭,采用雜言,音節頓挫激揚,富于變化其一褒一貶,表現了詩人鮮明的態度。這與作者個人經歷有著密切的關系。鮑照“家世貧賤。,(鮑照《拜侍郎上疏》)在宦途上飽受壓抑。他痛恨門閥土族制度,對劉宋王朝的統治深為不滿,因此,他那質樸的詩句申明確表示了對節操低下的士大夫的蔑視和對曠達之士的贊揚。這里還包含著寒士被壓抑的義憤和對高門世族壟斷政權的控訴。詩歌以充沛的氣勢,強烈的個性,明陜的語言,給讀者以震撼。

      《梅花落》創作背景

      公元439年(元嘉十六年),鮑照因獻詩而開始了他的仕途之路。但鮑照家世貧賤,在宦途上飽受壓抑,所以他在宦途上的這段時間寫下了許多詩篇。《梅花落》即是此類詩作的代表作品。

    梅花原文翻譯及賞析11

      原文:

      梅花絕句二首·其一

      宋代:陸游

      聞道梅花坼曉風,雪堆遍滿四山中。

      何方可化身千億,一樹梅前一放翁。(梅前一作:梅花)

      譯文:

      聞道梅花坼曉風,雪堆遍滿四山中。

      聽說山上的梅花已經迎著晨風綻放,遠遠望去,四周山上的梅花樹就像一堆堆白雪一樣。

      何方可化身千億,一樹梅前一放翁。(梅前一作:梅花)

      有什么辦法可以把自己變化成數億身影呢?讓每一棵梅花樹前都有一個陸游常在。

      注釋:

      聞道梅花坼(chè)曉風,雪堆遍滿四山中。

      聞道:聽說。坼:裂開。這里是綻開的意思。坼曉風:即在晨風中開放。雪堆:指梅花盛開像雪堆似的。

      何方可化身千億,一樹梅前一放翁。(梅前一作:梅花)

      何方:有什么辦法。千億:指能變成千萬個放翁(陸游號放翁,字務觀)。梅前:一作“梅花”。

      賞析:

      這首詩的首句“聞道梅花坼曉風,雪堆遍滿四山中。”寫梅花綻放的情景。如第一句中“坼曉風”一詞,突出了梅花不畏嚴寒的傲然情態;第二句中則把梅花比喻成白雪,既寫出了梅花潔白的特點,也表現了梅花漫山遍野的盛況。語言鮮明,景象開闊。而三四兩句“何方可化身千億,一樹梅花一放翁。”更是出人意表,高邁脫俗,愿化身千億個陸游,而每個陸游前都有一樹梅花,把癡迷的愛梅之情淋漓盡致地表達了出來。

      緊接的兩句,突發奇思“何方可化身千億,一樹梅花一放翁”,意思是說,用什么辦法能變出千萬個放翁,使每一株梅花下面都有自己在那里分身欣賞。身化千億,設想可謂奇妙之至。梅花與詩人面面對應,是梅耶?是人耶?一時實難輕分,這又是詩人命筆奇特之處。這兩句雖是點化柳宗元“若為化得身千億,散上峰頭盡望鄉”的詩意而來,但用在“雪堆遍滿四山”的梅花世界中,不唯妥貼自然,而且情景相生極富有意趣。理由至少有三:以詩人78歲的高齡,面對樹樹姿態有異的梅山花海,一時當然不能逐個尋芳,所以化身分之賞之,自屬妙想,此其一。又陸游年事雖高,但童心未泯,平時常有“梅花重壓帽檐偏,曳杖行歌意欲仙”的“出格”舉動惹人注目,此時他突發奇思,想學仙人的分身法,亦是童心使然,很合乎心理,此其二。再者陸游常以梅花自比,且心中常存伯仲之間不分高下的感覺,如今面對千萬樹盛開的梅花,詩人自負當然不甘心以一身仰視,須化身千億才能與之匹敵相稱,方不辜負詩人對梅花的一番感情。綜觀這三方面,此句表面上雖有借鑒之處,深入地體會實屬情景相生之辭,正如當年林逋點化江為詩成梅花絕唱一樣,均經過詩人的再創造,融會陶鑄古人詩意而自出機杼,且能翻出新意,使詩更富有盎然的詩意和逗人入勝的意境。

      前兩句的寫梅是為后兩句寫人作陪襯。面對梅花盛開的奇麗景象,詩人突發奇想,愿化身千億個陸游,而每個陸游前都有一樹梅花。這種豐富而大膽的想象,把詩人對梅花的喜愛之情淋漓盡致地表達了出來,同時也表現了詩人高雅脫俗的品格。末句之情,試在腦中擬想,能令人發出會心的微笑。

    梅花原文翻譯及賞析12

      西江月·梅花

      宋代:蘇軾

      玉骨那愁瘴霧,冰姿自有仙風。海仙時遣探芳叢。倒掛綠毛么鳳。(么 同:幺)

      素面翻嫌粉涴,洗妝不褪唇紅。高情已逐曉云空。不與梨花同夢。

      譯文及注釋

      玉骨那愁瘴(zhàng)霧,冰姿自有仙風。海仙時遣(qiǎn)探芳叢。倒掛綠毛么鳳。(么 同:幺)

      梅花生長在瘴癘之鄉,卻不怕瘴氣的侵襲,是因它淡雅的姿態有著神仙般的風致。海仙經常派遣使者來到花叢中探望,這個使者,原來是倒掛在樹上的綠毛小鳥。

      玉骨:梅花枝干的美稱。瘴霧:猶瘴氣。南方山林中的濕熱之氣。冰姿:淡雅的姿態。仙風:神仙的風致。芳叢:叢生的繁花。綠毛幺鳳:嶺南的一種珍禽,似鸚鵡。

      素面翻嫌粉涴(wò),洗妝不褪唇紅。高情已逐曉云空。不與梨花同夢。(翻嫌 一作:常嫌)

      它的素色面容不屑于用鉛粉來妝飾,即使梅花謝了,而梅葉仍有紅色。愛梅的高尚情操已隨著曉云而成空無,已不再夢見梅花,不像王昌齡夢見梅花云那樣做同一類的夢了。

      涴:沾污,弄臟。唇紅:喻紅色的梅花。高情:高隱超然物外之情。“不與”句:蘇軾自注:“詩人王昌齡,夢中作梅花詩。”

      譯文及注釋

      譯文

      梅花生長在瘴癘之鄉,卻不怕瘴氣的侵襲,是因它淡雅的姿態有神仙的風姿。海仙經常派遣使者來到花叢中探望,這個使者,原來是倒掛在樹上的綠毛小鳥。

      它的素色面容不屑于用鉛粉來妝飾,即使梅花謝了,而梅葉仍有紅色。愛梅的高尚情操已隨著曉云而成空無,已不再夢見梅花,不像王昌齡夢見梅花云那樣做同一類的夢了。

      注釋

      玉骨:梅花枝干的美稱。唐馮贄《云仙雜記》卷二:“袁豐居宅后,有六株梅……(豐)嘆曰:‘煙姿玉骨,世外佳人,但恨無傾城笑耳。’即使妓秋蟾出比之。”瘴霧:猶瘴氣。南方山林中的濕熱之氣。

      冰姿:淡雅的姿態。

      仙風:神仙的風致。

      芳叢:叢生的繁花。

      綠毛幺鳳:嶺南的一種珍禽,似鸚鵡。

      涴(wò):沾污,弄臟。

      唇紅:喻紅色的梅花。

      高情:高隱超然物外之情。

      “不與”句:蘇軾自注:“詩人王昌齡,夢中作梅花詩。”

      創作背景

      此詞當作于公元1096年(紹圣三年)。據《耆舊續聞》《野客叢書》記載,此詞乃蘇軾為悼念死于嶺外的歌妓朝云而作。作者創作這首詞時大約60歲。

      賞析

      此詞當為悼念隨作者貶謫惠州的侍妾朝云而作,詞中所寫嶺外梅花玉骨冰姿,素面唇紅,高情逐云,不與梨花同夢,自有一種風情幽致。上闋通過贊揚嶺南梅花的高風亮節來歌贊朝云不懼“瘴霧”而與詞人一道來到嶺南瘴癘之地;下闋通過贊美梅花的艷麗多姿來寫朝云天生麗質,進而感謝朝云對自己純真高尚的感情一往而深,互為知己的情誼,并點明悼亡之旨。全詞詠梅,又懷人,立意脫俗,境象朦朧虛幻,寓意撲朔迷離。格調哀婉,情韻悠長,為蘇軾婉約詞中的佳作。

      詞的上闋寫惠州梅花的風姿、神韻。起首兩句,突兀而起,說惠州的梅花生長在瘴癘之鄉,卻不怕瘴氣的侵襲,是因這它有冰雪般的肌體、神仙般的風致。接下來兩句說它的仙姿艷態,引起了海仙的羨愛,海仙經常派遣使者來到花叢中探望;這個使者,原來是倒掛在樹上的綠毛小鳥(狀如幺鳳)。以上數句,傳神地勾勒出嶺南梅花超塵脫俗的風韻。

      下闋追寫梅花的形貌。“素面翻嫌粉涴”,嶺南梅天然潔白的容貌,是不屑于用鉛粉來妝飾的;施了鉛粉,反而掩蓋了它的自然美容。嶺南的梅花,花葉四周皆紅,即使梅花謝了(洗妝),而梅葉仍有紅色(不褪唇紅),稱得上是絢麗多姿,大可游目騁情。面對著這種美景的東坡,卻另有懷抱:“高情已逐曉云空,不與梨花同夢”。東坡慨嘆愛梅的高尚情操已隨著曉云而成空無,已不再夢見梅花,不像王昌齡夢見梨花云那樣做同一類的夢了。句中“梨花”即“梨花云”,“云”字承前“曉云”而來。曉與朝疊韻同義,這句里的“曉云”,可以認為是朝云的代稱,透露出這首詞的主旨所在。

      這首詠梅詞空靈蘊藉,言近旨遠,給人以深深的遐思。詞雖詠梅,實有寄托,其中蘊有對朝云的一往情深和無限思戀。作者既以人擬花,又借比喻以花擬人,無論是寫人還是寫花都妙在得其神韻。張貴《詞源》論及詠物詞時指出:“體物稍真,則拘而不暢;模寫差遠,則晦而不明。要須收縱聯密,用事合題,一段意思,全在結句,斯為絕妙。”以這一標準來衡量此詞,可以窺見其藝術技巧的精湛。

      詞典釋義

      (釋義為系統自動檢索,難免有誤,僅供參考。)玉骨那愁瘴霧,冰姿自有仙風。海仙時遣探芳叢。倒掛綠毛么鳳。素面翻嫌粉涴,洗妝不褪唇紅。高情已逐曉云空。不與梨花同夢。

    梅花原文翻譯及賞析13

      原文:

      梅花

      明代:宸濠翠妃

      銹針刺破紙糊窗,引透寒梅一線香。

      螻蟻也知春色好,倒拖花片上東墻。

      譯文:

      銹針刺破紙糊窗,引透寒梅一線香。

      用繡花針刺破紙糊的窗戶,引入梅花的一線清香。

      螻蟻也知春色好,倒拖花片上東墻。

      螞蟻也知道春色正好,倒拖著梅花花瓣上了東墻。

      注釋:

      銹針刺破紙糊窗,引透寒梅一線香。

      螻(lóu)蟻也知春色好,倒拖花片上東墻。

      螻蟻:螞蟻。

      賞析:

      翠妃的這一首詠梅花詩很有名氣,古來詠梅之作不計其數,而這篇詠梅詩,別出心裁。

      詩人在室內窗前從捅破的窗紙的孔洞觀看梅花,并且先是細膩地描寫梅花的香味縷縷如線,真是未見梅花,先聞其香。

      后面又寫到螻蟻拖著梅花瓣兒,爬上東墻,這個細節令人覺得充滿生活情趣,從而透露出詩人對于梅花的喜愛,對于春天即將到來的喜悅之情。

      “刺破””“引透”“倒拖”幾字,恰似一個個小小細膩的片段,把春色之濃之嫵媚,以及對春的向往,表達的淋漓盡致。

    梅花原文翻譯及賞析14

      原文:

      梅花

      清代:汪中

      孤館寒梅發,春風款款來。

      故園花落盡,江上一枝開。

      譯文:

      孤館寒梅發,春風款款來。

      孤寂的客館中,寒梅開始綻放,春風腳步徐緩地來到樹下。

      故園花落盡,江上一枝開。

      此時故鄉的園中花已經開了又凋謝了,江上春尚寒,只有一枝獨開。

      注釋:

      孤館寒梅發,春風款款來。

      孤館:孤寂的客舍或旅館。發:開放。款款:徐緩的樣子。

      故園花落盡,江上一枝開。

      江上:一本作“江樹”。

      賞析:

      這是一首鄉情詩,寫作者因在客地見梅花而牽惹起對故鄉的懷念之情。

      此詩以故園和客館梅花開放的早遲不同,表現出客居異地的孤凄和對故鄉的深切懷念。詩首句寫客地見梅。梅開報春,一元復始,萬象更新,照理說自有一番喜慶之氣,可詩人的心態卻不甚佳妙,表現出的是“孤”,是“寒”,一開篇就流露出深重的鄉思鄉愁。詩曰“孤館”,表明詩人是做客他鄉,館居異地。出于一種水是家鄉美、月是故鄉明的感情。詩人甚至覺得客館的春風也來得特別遲,它是款款而來,姍姍而至,大有“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夕陽暮”那種難耐的孤凄。以上兩句寫客地見梅,不言鄉思而鄉思自濃,不寫鄉愁而鄉愁自現。可謂“不著一字,盡得風流”。

      接下來兩句寫懷念故鄉。“故園花落盡”,是說故鄉的梅花早已凋落殆盡。這里的“花”承首句的“梅”,當指梅花而非言他花,如指他花落盡,就顯得與事實不符。汪中故鄉在江蘇揚州,江南春天雖早,亦不至于百花凋殘而客館寒梅始花。這一句以故鄉花落,反襯客館始花,進一層寫出作者客居他鄉的孤苦意緒。“江上一枝開”,這一句是回過頭來寫客館的梅花,故園花已落,客館花才開,以兩地花開時差作比,突出表現出“哪里都沒有家鄉好”這種中國人民的傳統心態,抒發了熱愛家鄉,懷念家鄉的思想感情。

      汪中這首詩,從題材上說并無新穎之處,只不過是一首極為普通的鄉情詩。但從藝術上看,卻能以極平淡之語表現最濃烈之情。以梅花寫鄉情,為人熟悉的還有陸凱《贈范曄詩》和王維《雜詩三首·其二》,這兩首與此詩粗略的比較,就可發現,前兩首有點像一出獨幕劇,都有兩人物出現在詩中,陸凱詩托語驛使代問朋友,王維詩是迫不及待地問訊故鄉來客家中情況,而汪中此詩則是獨白,沒有對象在訴說自己的思鄉之情,那種做客他鄉的孤苦之情也就更加溢于言表。

    梅花原文翻譯及賞析15

      原文:

      墻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

      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

      譯文

      那墻角的幾枝梅花,冒著嚴寒獨自盛開。

      為什么遠望就知道潔白的梅花不是雪呢?因為梅花隱隱傳來陣陣的香氣。

      注釋

      凌寒:冒著嚴寒。

      遙:遠遠地。知:知道。

      為(wèi):因為。暗香:指梅花的幽香。

      賞析:

      “墻角數枝梅”,“墻角”不引人注目,不易為人所知,更未被人賞識,卻又毫不在乎。“墻角"這個環境突出了數枝梅身居簡陋,孤芳自開的形態。體現出詩人所處環境惡劣,卻依舊堅持自己的主張的態度。

      “凌寒獨自開”,“獨自”,語意剛強,無懼旁人的眼光,在惡劣的環境中,依舊屹立不倒。體現出詩人堅持自我的信念。

      “遙知不是雪”,“遙知”說明香從老遠飄來,淡淡的,不明顯。詩人嗅覺靈敏,獨具慧眼,善于發現。“不是雪”,不說梅花,而梅花的潔白可見。意謂遠遠望去十分純凈潔白,但知道不是雪而是梅花。詩意曲折含蓄,耐人尋味。暗香清幽的香氣。

      “為有暗香來”,“暗香”指的是梅花的香氣,以梅擬人,凌寒獨開,喻典品格高貴;暗香沁人,象征其才氣譙溢。

      首二句寫墻角梅花不懼嚴寒,傲然獨放,末二句寫梅花潔白鮮艷,香氣遠布,贊頌了梅花的風度和品格,這正是詩人幽冷倔強性格的寫照。詩人通過對梅花不畏嚴寒的高潔品性的贊賞,用雪喻梅的冰清玉潔,又用“暗香”點出梅勝于雪,說明堅強高潔的人格所具有的偉大的魅力。作者在北宋極端復雜和艱難的局勢下,積極改革,而得不到支持,其孤獨心態和艱難處境,與梅花自然有共通的地方。這首小詩意味深遠,而語句又十分樸素自然,沒有絲毫雕琢的痕跡。

    【梅花原文翻譯及賞析】相關文章:

    《梅花》原文及翻譯賞析07-03

    梅花原文、翻譯、賞析10-13

    梅花原文翻譯及賞析06-23

    梅花落原文翻譯及賞析07-06

    梅花絕句原文翻譯賞析07-06

    梅花落原文、翻譯及賞析01-07

    梅花梅原文翻譯及賞析02-05

    《梅花》原文、翻譯、注釋及賞析02-22

    梅花 / 梅原文翻譯及賞析05-28

    梅花/梅原文翻譯及賞析11-18

    国产一级a爱做免费播放_91揄拍久久久久无码免费_欧美视频在线播放精品a_亚洲成色在线综合网站免费

      亚洲专区日本专区 | 亚洲日韩va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一级精品在线免费看 | 欧美日韩免费专区在线 | 在线亚洲欧美日韩中文字幕一区 | 亚洲Av不卡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