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飛《小重山》的原文及翻譯賞析

    時間:2025-02-07 09:04:49 玉華 古籍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岳飛《小重山》的原文及翻譯賞析

      《小重山·昨夜寒蛩不住鳴》是宋代抗金將領岳飛的詞作。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岳飛《小重山》的原文及翻譯賞析,歡迎閱讀參考。

      欲將心事付瑤琴。知音少,弦斷有誰聽?

      [譯文]我想將滿腔心事都寄于琴聲,無奈知音太少,琴弦又斷,更有誰來傾聽?

      [出自]岳飛《小重山》

      昨夜寒蛩不住鳴。驚回千里夢,已三更。起來獨自繞階行。人悄悄,簾外月朧明。

      白首為功名。舊山松竹老,阻歸程。欲將心事付瑤琴。知音少,弦斷有誰聽?

      注釋:

      (1)寒蛩:深秋的蟋蟀,蛩音窮。

      (2)千里夢:指夢回中原。

      (3)舊山:故鄉。

      (4)松竹老:喻北方人民充滿焦急的渴盼與等待。

      (5)歸程:喻指收復失地

      (6)心事:抗金的主張。

      (7)三更(geng)

      (8)應該是:欲將心事付瑤琴;知音少,弦斷有誰聽?

      翻譯:

      昨日寒夜的蟋蟀不斷地鳴唱,忽然驚醒我千里廝殺的夢。已經三更了,獨自一人起來繞著臺階行走,人聲寂寂,簾外面的月亮朦朧微明。

      為了追求光復故土,頭發已經白了,故土的松竹也應等待得蒼老了,可是我回到故土的日程卻仍然遙遙無期。想要將心事寄托在瑤琴上,但是知音難覓,即使琴弦彈斷了又有誰聽呢?

      賞析:

      《小重山·昨夜寒蛩不住鳴》,作者岳飛,這首《小重山》詞,用藝術手法表達了他抗金報國的壯志雄懷。岳飛抗金的偉業,不但受到趙構、秦檜君臣的迫害,而同時其他的人,如大臣張浚,諸將張俊、楊沂中、劉光世等,亦各不信任互相拆臺,故岳飛有知音難遇之嘆。《小重山》詞抒寫了這種感慨。

      岳飛的《滿江紅》(怒發沖冠)詞,壯志不已,是膾灸人口的愛國佳作。這首《小重山》詞,改用藝術手法表達他抗金報國的壯志雄懷。岳飛抗金的偉業,不但受到趙構、秦檜君臣的迫害,而同時其他的將領如張俊、楊沂中、劉光世等,亦各不信任互相拆臺,故岳飛有知音難遇之嘆。《小重山》詞抒寫了這種感慨。此詞上半闋寫出憂深思遠之情,與阮籍《詠懷》詩第一首“夜中不能寐,起坐彈鳴琴”意境相似。下半闋“白首”二句,表面低沉消極,但實際上正是壯志難酬的孤憤。“欲將”三句,用比興手法點出“知音”難遇的凄涼的情懷,甚為悲傷憂郁。

      近來,對古典詩詞的評論,有人以情調的高昂與低沉分高下,于是認為,岳飛這首《小重山》情調低沉,不如他的《滿江紅》創意高。我認為,對事物的評論,應當對具體問題做具體分析,而不可以表面上的一刀切。情調高昂的作品固然好,但不能把高昂誤作為粗獷叫囂。情調低沉也并非消極。岳飛的《滿江紅》與《小重山》詞均表達了他的抗金以收復中原的雄心壯志,只因作詞的時間與心境不同,因此在作法上遂不免有所差異,實際上異曲同工,又焉可用情調的高昂與低沉區他其高下呢?況且作詞常是要用以興渾融、含蓄蘊藉的方法以表達作的幽情遠旨,使讀者吟誦體會,馀味無窮。岳飛因為壯志難酬,胸中抑塞,所以作者這首《小重山》詞,用沉郁蘊藉的藝術手法,這也正是運用詞體特長,正如張惠言論詞時所謂“道賢人君子幽約怨悱不能自言之情,低徊要眇以喻其致”(《詞選序》)對詩詞評賞也應明白這一道理。我所撰《靈谿詞說》論岳飛詞的絕句說:“將軍佳作世爭傳,三十功名路八千。一種壯懷能蘊藉,諸君細讀《小重山》”與此意同。

      “昨夜寒蛩不住鳴。驚回千里夢,已三更。起來獨自繞階行。人悄悄,簾外月朧明”,此時已是三更,獨自圍繞庭院而行,身心之大孤獨于此得以體現。世人皆已沉沉入睡四周逐漸悄無聲息了,夜靜更深時分,能聽得清楚自己心臟跳動的聲音;窗外,月色如水,如水的月色正好映襯著詩人如水的愁緒。在這個特定的場景,岳武穆之寂寞惆悵,內心的孤寂,抑郁的心境,被此情此景充分的表現出來。

      “白首為功名。舊山松竹老,阻歸程”,多年的奮戰結果弄到如今是這樣不堪,中原故土已淪陷金人之手,想要回鄉養老已是不可能的了,多么無奈的意緒!

      “欲將心事付瑤琴,知音少,弦斷有誰聽!”此句引用《伯牙絕弦》(見《呂氏春秋》《列子》)(一些版本表示此句與“伯牙絕弦”無關),表現其滿腔的報國熱誠無處申說,跟誰說,用琴弦來訴說,可琴弦已斷,故無所對象能傾訴。

      上闕寓情于景,寫作者思念中原、憂慮國事的心情。

      前三句寫作者夢見自己率部轉戰千里,收復故土,勝利挺進,實現“還我河山”的偉大抱負,興奮不已,然而卻寒蛩鳴,驚回夢。

      后三句夢醒后的失望和徘徊,反映了理想和現實的矛盾。以景物描寫來烘托內心的孤寂,顯得曲折委婉,寄寓壯志未酬的憂憤。

      下闕抒寫收復失地受阻、心事無人理解的苦悶。

      前三句感嘆歲月流逝,歸鄉無望。“阻歸程”表面指山高水深,道路阻隔,難以歸去,實際暗喻著對趙構、秦檜等屈辱求和、阻撓抗金斗爭的不滿和譴責。

      后三句用俞伯牙與鐘子期的典故,表達自己處境孤危,缺少知音,深感寂寞的心情。

      全詞表現了作者不滿“和議”,反對投降,以及受掣肘時惆悵。體現了作者強烈的愛國情感。

      曾有一段時間,對古典詩詞的評論,有人以情調的高昂與低沉分高下,于是認為,岳飛這首《小重山》情調低沉,不如他的《滿江紅》創意高。其實,對事物的評論,應當對具體問題做具體分析。情調高昂的作品固然好,但情調低沉也并非消極。

      創作背景

      這首詞當作于南宋紹興八年(1138)宋金“議和”而不準動兵的歷史時期。當時岳飛內心極其苦悶,他反對妥協投降,相信抗金事業能成功,且已取得了多次重大戰役的勝利。這時宋高宗和秦檜卻力主與金國談判議和,這是他無法反抗的命令。

      岳飛于北宋宣和四年(1122)參軍,至北宋滅亡前的四年里,他在抗金名將宗澤麾下英勇作戰,升為秉義郎。自那時候,他就獻身抗金戰場。南宋紹興六年(1136)至七年(1137),他連續指揮軍隊收復黃河以南大片國土,形成西起川陜、東到淮北的抗金戰線,準備大舉收復中原,北上滅金。但就在這時,宋高宗趙構,起用極力妥協主和的秦檜為相,停止抗金,迫害主戰派,王庶、張戒、曾開、胡銓等均被罷免、除籍、編管甚至殺害,而對岳飛,此時秦檜還不敢動,但堅決制止岳飛再與金國作戰。大好的抗金復國形勢,有付諸東流的危險。并且,岳飛的抗金志業不但受到趙構、秦檜君臣的忌恨迫害,而同時其他的人,如大臣張浚、諸將張俊、楊沂中、劉光世等,亦進行阻撓,故岳飛有曲高和寡、知音難遇之嘆。《小重山》一詞,正是在這種形勢、心情下寫的。

      名家點評

      清·沈雄《古今詞話·詞話》上卷:《話腴》曰:武穆收復河南罷兵表云:“莫守金石之約,難充溪壑之求。暫圖安而解倒懸,猶之可也。欲遠慮而尊中國,豈其然乎。”故作《小重山》云:“欲將心事付瑤琴。知音少,弦斷有誰聽。”指主和議者。又作《滿江紅》,忠憤可見,其不欲“等閑白了少年頭”,可以明其心事。

      清·王奕清《歷代詞話》卷七引《古今詞話》:岳侯,忠孝人也。其《小重山》詞,夢想舊山,悲涼悱惻之至。

      清·陳廷焯《詞則·放歌集》卷一:蒼涼悲壯中亦復風流儒雅。

      近代·龍榆生《唐五代宋詞選》:一種激昂忠憤之氣,讀之使人慷慨。推其志,雖與日月爭光可也。

      近代·詹安泰《詞學講義》:岳鵬舉《滿江紅》,悲憤之懷,壯烈之志,和盤托出,絕無隱蓄,此不關乎寄托也。至其《小重山》詞,則真有寄托之作也。故國怕回首,而托諸驚夢;所愿不得償,則托諸空階明月;咎忠貞不見諒于當軸,致坐失機宜,而托諸瑤琴獨奏,賞音無人。蓋托體比興也。陳藏一《話腴》謂:“欲將心事付瑤琴,知音少,弦斷有誰聽。蓋指和議之非。”斯言得之。故求寄托于詞中者,當在此而不在彼。岳鵬舉《滿江紅》詞一闋,非不慷慨激昂,可歌可泣。顧其耐人尋味之程度,殊不若其《小重山》也,故從詞之本身論,則以《小重山》為高格。

      作者簡介

      岳飛(1103—1142),南宋抗金將領。字鵬舉,相州湯陰(今屬河南)人。官至樞密副使,封武昌郡開國公。以不附和議,被秦檜所陷,被害于大理寺獄。孝宗時追謚武穆,寧宗時追封鄂王,理宗時改謚忠武。《宋史》有傳。《直齋書錄解題》著錄《岳武穆集》十卷,不傳。明徐階編《岳武穆遺文》一卷。《全宋詞》錄其詞三首。

    【岳飛《小重山》的原文及翻譯賞析】相關文章:

    小重山原文賞析02-27

    《小重山·昨夜寒蛩不住鳴》原文、翻譯及賞析05-27

    小重山·昨夜寒蛩不住鳴原文翻譯及賞析06-10

    小重山·三山與客泛西湖_辛棄疾的詞原文賞析及翻譯08-28

    小重山·春到長門春草青原文翻譯及賞析04-10

    《小重山·春到長門春草青》原文賞析及翻譯12-18

    岳飛小重山閱讀題答案11-05

    小重山·昨夜寒蛩不住鳴原文翻譯及賞析2篇03-12

    重贈原文翻譯及賞析10-28

    国产一级a爱做免费播放_91揄拍久久久久无码免费_欧美视频在线播放精品a_亚洲成色在线综合网站免费

      在线观看国产精品午夜影院 | 日韩一级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 九九色在线视频网站 | 亚洲电影手机在线五月 | 亚洲欧美日韩国产专区一区 | 色yeye网址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