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年級歷史教案

    時間:2024-08-15 19:05:03 煒亮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7年級歷史教案(精選10篇)

      作為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有助于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來參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編整理的7年級歷史教案,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7年級歷史教案(精選10篇)

      7年級歷史教案 1

      【教學目標】

      通過本課的教學,使學生比較全面地掌握明太祖廢除行中書省、設立三司,廢除丞相和中書省,以六部處理朝政,設置錦衣衛,以八股取士以及明成祖遷都北京、實行削藩、增設東廠等加強君主專制的基本史實,包括政治、文化方面的措施及特點。

      通過聯系以往封建王朝加強中央集權、維護統治的措施與明朝的相關措施對比,概括明朝加強君權的特點,培養學生用聯系的觀點,綜合分析、對比史實的能力;通過對科舉制度的評價,提高學生運用辯證的兩點論的方法評價歷史現象的能力。

      要求學生從思想上認識:明朝君權的加強,在一定時間和一定程度上,加強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但同時它又是中國封建社會逐步走向衰落在政治上的表現。

      【教材分析】

      本課的重點是明太祖加強君權的措施。明朝是我國封建社會中央集權制度空前強化的時期。明太祖通一系列措施加強君主集權,奠定了明朝君主專制政治體制的基本格局。這些措施具有不同于前代的明顯特點,如特務統治的出現、思想專制的強化等,其作用一方面鞏固了明王朝的統治,創造了比較安定的政治局面,另一方面也給明朝的統治埋下了危機。

      本課的難點是八股取士。這是明代科舉考試的重大變化,是君權加強在思想文化方面的體現。

      【教學過程】

      一、明朝的建立

      時間:1368年

      都城:應天

      開國皇帝:明太祖朱元璋

      1368年秋天,明軍攻占大都,結束了元朝在全國的統治。

      二、明太祖加強君權的措施

      1、改革行政機構,加強君主權力

      對比隋唐時期的三省六部制與明朝的中央政權機構示意圖,有什么變化?

      ——少了三省這一環節,六部分理朝政,直接對皇帝負責。

      對比元朝的行省制度與明朝的三司,有什么不同?

      ——地方三司直屬中央。

      朱元璋為什么要取消三省,設立三司。

      從中央到地方政權組織的變化,說明了什么問題,誰的權力增強了?——皇帝

      明朝時期,皇帝的權力空前加強。丞相被廢除后,全國的重大政務都由皇帝親自處理。明太祖平均每天要批閱奏章二百多件,處理國事四百多件,忙得不可開交。

      2、特務統治

      朱元璋設立的機構:錦衣衛。

      說明機構的功能在于監視官員、平民的活動及生活。

      3、八股取士

      朱元璋用什么方法選拔人才。

      政府規定科舉考試只許在四書五經范圍內命題,應考的人不能有個人見解。文體要死板地分成八個部分,叫做“八股文”。

      想想參加科舉考試的人,他讀書的目的是什么?——升官發財。讀書人為了參加科舉考試,埋頭攻讀經書,鉆研八股文,不講求實際學問。“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

      (出示《舉子看榜圖》)

      可以想象這些人當上官以后會是什么樣子。

      所以顧炎武說:“八股文的'毀滅文化,等于秦始皇的焚書!八股文的敗壞人才卻比秦始皇在咸陽外郊坑儒還要厲害。”

      想想朱元璋為什么要采取這樣死板的考試方式。——加強思想控制

      評價:明朝規定,科舉專取“四書”“五經”命題,并以宋儒朱熹的《四書集注》為依據,不能隨意發表自己的見解,所謂“代圣賢立言”。行文格式有嚴格規定,文章由破題、承題、起講、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組成,體用排偶,謂之八股文。這種高壓專制、嚴格控制的奴化訓練對中國的思想文化、科學技術的發展造成嚴重阻礙,但又是考試向標準化的重要發展。

      思考:你認為明太祖朱元璋加強君權對當時的社會有何作用?”

      經過學生討論,教師歸納,得出結論:“其作用一方面鞏固了明王朝的統治,創造了比較安定的政治局面,另一方面也給明朝的統治埋下了危機”。

      三、靖難之役和遷都北京

      1、明太祖的分封藩王

      2、建文帝削藩

      3、靖難之役

      簡要介紹靖難之役的經過。

      4、明成祖強化君權

      (1)1421年,遷都北京

      明成祖遷都北京的目的是什么?”

      待學生回答后,教師總結得出“此舉意在加強邊防,是有利于明朝統治的舉措,也是充滿勇氣的行為”的結論。

      (2)削藩政策;

      (3)增設機構——東廠。

      5、小結(略)

      6、作業:課后作業

      7年級歷史教案 2

      一、課程標準

      了解我國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主要史實。

      1、新中國的建立,徹底結束了舊中國一盤散沙的局面,實現了我國各民族的空前團結和國家的高度統一。

      2、我國平等、團結、互助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是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結果。

      3、認識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對祖國統一、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和地區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二、課程目標

      知識與能力:

      1、知道我國各民族的分布特點。

      2、掌握我國實行民族區域自治的原因、內容和意義;

      3、 了解少數民族的發展狀況,知道西部大開發給少數民族帶來的`新氣象;

      過程與方法:

      1、組織學生收集和整理有關少數民族的民俗文化的資料,培養學生探究式學習的學習方法;

      2、通過學習教材中的插圖,使學生學會從歷史圖片中提取有效信息的,分析歷史史實的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

      1、通過本課學習,讓學生理解并熱愛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形成對祖國歷史與文化的認同感;初步樹立對國家和民族的歷史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

      2、通過對孔繁森事跡的了解,培養學生積極進取的人生觀;

      三、重點與難點

      重點:實行民族區域自治的內容和意義;

      政府實行各民族共同發展的政策;

      難點:我國實行民族區域自治的原因

      四、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

      1、收集有關少數民族民俗文化的圖片和影像資料;

      2、制作多媒體課件;

      學生準備:

      1、收集有關少數民族民俗文化資料;分小組介紹民俗文化;

      2、學唱民歌;

      4、 說說孔繁森的故事

      五、教學方法

      教師教法:談話法、討論法;活動法;

      學生學法:學會探究式學習

      一、民族區域自治的實行(五十六個民族的分布)

      看誰懂得多?交流各自了解的少數民族的情況

      民歌竟猜:1、2、3議一議

      1、我國一共有多少個少數民族?多少個省級民族自治區?

      2、小討論:黨和政府實行民族區域自治的原因

      3、說說民族區域自治政策有何意義?

      二、各民族共同發展

      看誰懂得多?看教材P54和你自己了解的情況,談談今天各族人民共同發展的新鮮事。

      說說孔繁森的故事。

      7年級歷史教案 3

      學習目標

      1、 知識目標:掌握秦朝暴政的主要表現,有關陳勝、吳廣起義以及秦朝滅亡的基本歷史知識,并了解楚漢之爭情況。

      2、 能力目標:探究秦末農民起義爆發的原因,培養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分析問題的能力。

      3、 情感目標:通過學習認識到秦的暴政是激發農民起義的根本原因,從而理解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

      重點和難點

      本課的主題是秦朝的覆亡,課文完全緊扣此問題展開。

      秦末農民戰爭是本課的重點,教材首先從導致農民起義的根本原因——秦的暴政談起,繁重的徭役、兵役迫使成千上萬的農民脫離生產,社會經濟遭到嚴重破壞;沉重的`賦稅、嚴酷的刑法導致民怨載道。其次,介紹了陳勝、吳廣斬木為兵、揭竿為旗,殺秦軍,占縣城,建政權,天下應,說明秦朝統治已失去了民心,秦朝是人心所向。陳勝、吳廣領導的農民起義,沉重地打擊了秦朝的統治,是我國歷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最后,在秦末農民戰爭的沉重打擊下,秦朝二世而亡。

      秦亡前后,項羽、劉邦所領導的戰爭性質的變化是本課難點。同樣是劉邦、項羽,他們在秦朝滅亡前的活動屬于農民戰爭的范疇,而秦亡后的活動就屬于統治階級爭奪帝位的斗爭。對此問題會有一些疑惑,從戰爭的目的,劉邦、項羽身份的變化等方面加以分析,化解難點。

      時間 重大事件

      公元前221年 秦滅六國,秦朝建立

      公元前209年 大澤鄉起義

      公元前207年 巨鹿之戰

      公元前207年 秦朝滅亡

      公元前206年 楚漢戰爭開始

      公元前202年 楚漢戰爭結束,漢朝建立

      學法指導

      1、閱讀課本插圖和史料,學會從圖片和史料中感知獲取歷史知識的方法。

      2、農民戰爭是第一次學習的課題,要在學習中注意把握五要素(時間、地點、領導人、事件、影響或意義)和三步曲(原因、經過、結果),訓練系統、有序地掌握知識,逐步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其次,要學會分析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的方法:從特點、歷史作用、英雄人物的功績等幾個方面入手,掌握歷史表象下的深層次內容。

      3、分析秦末農民戰爭爆發的原因應從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入手,進行較全面的分析。

      4、要比較劉邦、項羽在秦亡前后所領導的戰爭的目的,從而認識楚漢戰爭與此前進行的農民戰爭的本質區別,初步懂得判斷戰爭性質的方法。

      正確認識秦末農民戰爭爆發的歷史必然性

      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等九百多貧苦農民被征發到漁陽去戍守邊境,在前往漁陽戍邊業的途中,遇到大雨而誤期,導致起義戰爭爆發。但這只是秦末農民戰爭爆發的直接原因,從當時社會現狀來看,秦末農民戰爭爆發的根本原因是秦的暴政。秦的暴政既指秦始皇在位期間的殘酷統治,也包括秦二世時的黑暗統治,這種暴政的主要表現是:

      (1)秦始皇廣建宮殿陵墓;

      (2)繁重的賦稅、徭役(農民要將收獲的2/3上交國家)和兵役;

      (3)嚴酷的刑法(“族誅”和“連坐”);

      (4)秦二世的統治更加黑暗。陳勝、吳廣在前往漁陽的途中,遇雨誤期是偶然的,這只是戰爭爆發的表面因素,即使沒有陳勝、吳廣在漁陽遇雨誤期,秦末農民戰爭也會爆發,只是時間遲早問題。所以,秦末農民戰爭的爆發是歷史的必然。

      復習鞏固

      一、選擇題

      1、秦朝的暴政對社會造成的最根本的影響是( )

      A.階級矛盾尖銳  B.政局動蕩不安

      C.人民生活痛苦  D.生產力嚴重破壞

      2、秦朝的嚴刑酷法有( )

      ①人祭②人殉③炮烙④族誅③連坐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④⑤

      3、秦末農民戰爭中,對-秦朝統治起決定作用的戰役是( )

      A.長平之戰  B.巨鹿之戰  C.城濮之戰  D.馬陵之戰

      4、劉邦和項羽爭奪帝位的戰爭是( )

      A.巨鹿之戰  B.長平之戰  C.楚漢之爭  D.城濮之戰

      5、秦朝滅亡的時間是( )

      A.公元前209年  B.公元前207年

      C.公元前206年  D.公元前202年

      二、材料分析題

      6、秦始皇時,有900多貧苦農民,被征發到漁陽戍守邊境。他們走到蘄縣時,遇上大雨,道路被沖毀,不能按期到達。按照秦法,誤期都要處死。他們中的兩個小隊長,殺死了兩個押送軍官,領導大家舉行起義。

      閱讀材料回答:

      ①此事發生在哪一年?具體地點在哪里?

      ②這次起義中提出了什么口號?

      ③兩位小隊長是誰?這一事件標志著什么?

      三、問答題

      7、秦末農民戰爭什么時候爆發?領導人物是誰?有何影響?

      7年級歷史教案 4

      教學目標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通過對學習型社會的了解,終身學習的意愿,并自覺地對自己的學習目標不斷進行更新。

      能力目標

      能夠通過了解學習型社會的基本含義、對學習主體的要求,增強自主學習的意識和能力。

      能夠理解終身教育的現實意義,養成積累知識、勤于思考的學習習慣。

      知識目標

      通過教學,使學生知道什么是學習型社會,理解學習型社會對人的基本要求。

      通過對學習型社會的認識,知道終身學習的含義。結合前一課的學習,深化對學習型社會中學校和教育的認識。

      重點

      對終身教育的理解是本課的重點

      難點

      對終身教育的理解也是本課的難點

      教學活動

      關于對終身教育的理解

      1、終身教育是人在一生各階段當中持續不斷地接受各種類型的教育活動。它既是人一生所受各種教育的綜合,同時也是個人所受不同類型教育的綜合。這里,前者是從縱向上來談的,說明終身教育含概人的一生。

      2、教育不僅在時間和空間上發生了變化,重要的是叫和學習模式也內在地發生了改變。這從終身教育的特點可以看出。

      3、可將終身教育的特點與傳統教育的特點進行對比說明。傳統教育僅把教育對象局限于中小學,忽視了中小學學習與幼年期學習、成年期發展的聯系;把教育等同與學校教學,沒有充分關注家庭和社會在教育過程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它們之間的聯系;沒有從社會生產的需要和科學技術的進展出發,進行具有實質意義的教育內容、教育方式的革新。因此,傳統教育在教育目的上,強調掌握各個領域的黃鉆們知識,忽視了受教育者自身的發展和學習能力的形成;在教育內容上,集中于抽象的知識,忽略了知識與生活、與人的情感等其他因素的聯系;在教育功能上,強調篩選功能,忽視人的素質的.充分、全面發展;在教育方法上,注重從外部施加,忽視了對學習主題個性、獨立性的尊重和激發。終身教育則與此相反。

      4、做終身教育的實踐者,這就是中社教育的內涵。首先要做到對教育和學習活動持積極態度,對自己的學習負責,并同多自己的提高對社會生活持積極態度。具體就是從自我發展、自我管理做起。要有意識的培養自制能力,把自己所學的知識盡可能地與實際生活聯系起來。還要養成用不同方式斤毫年升毫年個學習的習慣,學會觀察、傾聽,能表達自己的觀點、提出問題和進行思考。要能夠熱鬧市到自己所需要的教育,并對自己的學習和手到的教育進行評價。要組到使自己置身于廣泛的學習領域之中,并注重方法和原則的掌握,而不是僅僅局限與某些顯證結論的學習和掌握。還要會利用不同的學習條件,作到使自己的學習經驗和不同的學習條件結合起來。學會積極參與各種活動,并在活動中更好地了解自己、認識自己,從而不斷發展自己。

      教學資源

      終身教育

      終身教育具有以下特點:

      ①民主性。終身教育是為了一切人的教育,它一在使所有民眾都能平等地獲得受教育的機會。

      ②形式多陽性。生活是多樣的、豐富的,作為與此相適應的終身教育來說,也必須是多氧化的,是多種多樣的教育形態的總和。

      ③連貫性。終身教育所要求的餓是各種教育的連貫性、一直性,是從整體上來看待和組織相互以來的教育過程的不同方面和不同階段的。“在任何能夠一種概念中,教育將在生活的各個方面獲得自己的地位,將貫穿于個性發展的始終;基于這樣概念,現在把各類各級教育活動中密封式的相互隔絕的學多障礙加以消除,讓位給充滿生氣的、有目的的相互交流”

      ④自主性。終身教育尊重沒個人的個性和獨立性,重視學習者自主、自發地持續性發展,它不僅使學習內容多氧化的范圍更加擴大,而且教育、學習的技術、方法也進一步擴大化,學習者可以自主得從多種內容和方法中進行選擇。

      潛能

      一是指存在于人的身體內部的體力和腦力的綜合,是已經具備的能力,知識沒有通過一定的形式時微度第億外部表現;還指這些體力和腦力的總和沒有獲得開發的機會,尚未變成一種可以損失有效運用的能力。

      板書設計

      終身學習

      1.社會發展對人們提出了新的要求

      2.社會發展也使人們重視生活質量

      3.國家應建立終身教育體系

      教學反思

      對單純理論的教學應該注重多和實際相聯系,我盡量這樣去做了,可是我覺得現在學生的知識面太狹窄,他們似乎對窗外的世界一無所知,讓我一腔熱情都被浪費了。

      7年級歷史教案 5

      科舉制的創立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⑴掌握科舉制度創立和完善的過程;

      ⑵了解與科舉制有關的進士、明經、殿試、狀元等相關歷史名稱和知識點。

      ⑶理解科舉制的創立對隋唐社會帶來的影響及對后世中國產生的巨大影響

      2、過程與方法:

      ⑴通過小組討論歸納,使學生認識到科舉制度是我國封建社會中央政權選拔各級官吏的一項重要制度,影響極為深遠,從而引導學生不斷探究,交流學習心得,培養合作意識。

      ⑵通過角色扮演,借助圖片、圖表、歷史文獻等輔助,再現歷史情景使學生創造性思維得到發揮,線索更加清晰,使學生真正走進課堂,產生歷史認同感,體驗學習的快樂。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本課的學習,讓學生認識到科舉制的創立有利于加強封建統治,對封建社會的`政治制度和文化教育事業產生了深遠影響。

      【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科舉制創立和逐漸完善。

      2、難點:科舉制度的影響

      【教學方法】

      1、角色扮演,分組討論。

      2、師生互動,讓學生參與歷史教學,培養學生共同學習、合作的意識。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古人云:人生有四大喜事。那么是什么呢?久旱逢甘霖、他鄉遇故知、金榜題名時、洞房花燭夜。我們今天就談談其中的一件喜事那就是金榜題名時,提到金榜題名時,我們立馬就會想到考試,我們每個同學可謂是久經沙場的老將,我們知道考試是今天社會對人才的一種較為公平選拔方式。那我們知不知道在古代社會是如何選拔人才的呢?由此導入新課。

      二、講授新課

      (一)科舉制的誕生

      1、誕生的背景:魏晉時期按門第出身的九品中正制(科舉制創立前,土族制度和九品中正制是做高官的基本條件。也就是說要做高官必須同時具備①本人要出自高門權貴家庭。②還必須有地方官員和高門權貴推薦。沒有顯赫的家庭背景是不能做高官的。這樣選拔官吏的實權并沒有控制在朝廷手中。)

      2、科舉制在隋朝的誕生與哪兩位皇帝相關?分角色表演隋文帝、隋煬帝時期的讀書人,介紹自己所處時期的選官制度和形式,概括總結文帝和煬帝分別為科舉制誕生做了哪些貢獻?

      3、討論:科舉制的誕生的作用。教師總結科舉制與它的本質區別是:普通讀書人和貧窮人家的子弟可以自愿報名參加官府的考試,這樣就擴大了選官范圍,選官權力也就牢牢控制在中央手中。那么我們現在就來學習科舉制的創立。

      過渡:隋朝科舉制雖然規模不大,還不完善,但卻有著重要意義。那么,科舉制在唐朝是怎樣完善的?

      (二)科舉制的完善

      1、唐時科舉考試的科目以哪兩科最重要?常設考試科目:秀才、明法、明書、明算、明字、三史科、開元禮科。以進士和明經科最為重要。

      2、唐朝科舉制的完善與哪些皇帝有關?

      唐太宗時,擴充國學規模,擴進學舍,增加學員,考中進士第一名,稱狀元。

      武則天時,大力提倡科舉,舉行殿試,不僅有文舉還開設武舉。

      唐玄宗時,詩賦成為進士主要考試內容

      進士及第是一種高榮譽,人稱“登龍門”。新進科進士聚集在京城長安曲江參加國宴,在曲江垂簾觀看。高門權貴也云集于此挑選新科進士做女婿。新科進士們附詩抒情、春風得意。

      (過渡):我們現在學習了這么多,請大家討論一下科舉制對當時和后世及對整個世界文明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三、科舉制的影響

      (1)改善了用人制度,對社會發展有進步意義。

      A、科考形式是封建時代所可能采取的最公平的人才選拔考試。

      B、他擴展了封建國家引進人才的社會層面,擴大了唐朝以后封建統治的階級基礎,為封建統治階級不斷注入新鮮血液。

      (2)促進了教育事業的發展

      (3)開創了整個社會讀書求學的良好風氣。

      詩賦取士,促進了唐詩和唐文化的發展,造就一批詩人,推動古文運動和傳奇小說發展,使唐文學達到很高水平。

      7年級歷史教案 6

      “和同為一家”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

      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了解和掌握吐蕃的社會發展及與唐朝的關系,了解回紇、粟末、南詔的社會生活及與唐朝的關系。

      2、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通過引導學生分析唐朝民族政策的特點、出現這種政策的原因及影響,培養學生歸納能力和初步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分析問題的能力。

      【重點和難點】

      重點是吐蕃的發展及唐朝與吐蕃的友好關系。難點是唐太宗的“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的態度。

      【教學過程】

      1、復習提問上節內容

      2、導入新課:

      歷中原地區的`許多統治者與邊疆地區的少數民族矛盾重重。但在唐朝初期,卻有一位皇帝深深地贏得了北方各民族地擁戴。在這位皇帝生前,各族首領尊奉他為各族首領――“天可汗”,這位皇帝是誰?他為什么獲得各族的尊重?唐朝與哪些民族保持了怎樣的關系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第5課。

      3、講授新課

      唐朝的哪兩位皇帝設立了管轄西域的機構?

      一、松贊干布和文成公主

      1、吐蕃的風俗習慣

      (1)生活的地區:青藏高原一帶。

      (2)生產:游牧為業,有的以農耕為生。

      崇尚戰功,軍法很嚴,戰時前隊皆死,后隊方進。以戰死為榮,幾代都戰死的被視為高門大族。

      贊普——藏語,意為有權勢的君王,沿用為吐蕃國王的專稱。

      2、文成公主入吐蕃

      (1)介紹松贊干布。

      (2)學生思考并回答:文成公主與松贊干布和親有什么特殊的意義?

      ①維護了和平,增強了友誼

      ②密切了雙方經濟文化交流

      3、金城公主入吐蕃

      出示材料:

      “吐蕃贊普尺帶珠丹給唐朝皇帝的書信:外甥是先皇帝舅宿親,又蒙降金城公主,遂和同為一家。天下百姓,普皆安樂。”

      思考:為什么吐蕃贊普要自稱外甥,又說是先皇帝的舅宿親?因為金城公主嫁給尺帶珠丹,所以唐朝皇帝是他的岳父,他自稱為外甥;而他的前輩松贊干布曾娶文公主,所以唐朝皇帝又是尺帶珠丹的舅家。

      二、回紇、靺鞨、南詔的興起

      7年級歷史教案 7

      一、教材分析

      1、本課在教材中的地位

      本節課介紹的是中國古代史----隋唐文化。中國地大物博,物產豐盈,在歷史上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的隆盛時代,隋唐時期就是我國文化又一個高峰期。

      2、本章知識點包括:隋唐時期的書法、繪畫以及石窟、音樂、舞蹈等藝術成就;顏真卿和柳公權的書法,閻立本和吳道子的繪畫,敦煌莫高窟的藝術成就等。

      3、教學目標

      ⑴識記和理解

      通過指導學生觀察顏真卿的書法碑帖圖片,使他們認識到顏真卿是繼王羲之之后我國書法史上最有成就的大書法家,書法藝術在唐朝已進入黃金時代

      ⑵能力與方法

      指導學生觀察比較閻立本和吳道子的繪畫作品,了解他們的成就,判斷他們各自的創作特點

      ⑶情感態度價值觀

      為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創造的輝煌文明而自豪,立志于民族復興偉業;培養學生的藝術修養和鑒賞能力,誘發他們對祖國傳統書法、繪畫藝術的興趣和愛好。

      4、教材的重點、難點

      重點:隋唐時期的藝術成就(“世界藝術寶庫莫高窟”是重點子目)

      難點:“燦爛奪目的書法和繪畫”

      二、教法設計

      為了實現課堂教學的最優化,高效率地實現教學目標,我以問題為中心,以學生為主體,在啟發式教學原則的指導下,運用多媒體,采用創設情景法,直觀演示法、整體教學法,誘思導學法等教學方法。

      三、學法指導

      根據初中學生活潑、好動、思維敏捷的實際情況,我讓學生大膽參與課堂教學,指導學生通過自主閱讀法、發現法、歷史聯系法和合作學習等學習方法,從材料中獲取有效的歷史信息,深化對教材的整體認識,提倡學生與教師互動,使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融為一體,從而達到“學而思,思而疑,疑后悟”的目的。

      四、教學流程

      1、設計理念

      鑒于對《新課標》的理解,教學要面向全體學生,高度尊重學生的個性,充分發揮學生自身的能力和特長。我在教學中精選了教學內容,設計了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來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轉變學生被動接受、死記硬背的.學習方式。拓展學生學習和探究歷史問題的空間,培養學生正確的歷史觀。通過歷史學習,汲取智慧,提高人文素養,應對新世紀的挑戰。

      2、教學過程

      在整個新課教學中,我以“自主學習、實踐、創新”為主線,對本課教學環節作如下構想和設計。

      [引入新課]

      在新課的引入中,我注意運用啟發式教學:先創設一個重回隋唐時期的歷史現場,新穎別致的動畫片不但迅速集中學生的注意力,而且激發學生學習新知的興趣。針對這個動畫片我巧妙設問:隋朝有一座世界上最古老的石拱橋叫做什么?世界上現存最早的、標有確切的雕版印刷品是什么?唐詩繁榮的情況怎樣?哪三位詩人的成就最突出?過渡導入:剛才大家所回答的是隋唐時期科技、文學方面的成就,今天則要學習隋唐時期在書法、繪畫、石窟、音樂、舞蹈等方面的藝術成就了。其中,敦煌莫高窟還成了中外旅游者向往的名勝古跡和世界最大的藝術寶庫。

      [新課講授]

      一、世界藝術寶庫莫高窟葉圣陶先生說過:教是為了不需要教,教師不但要教給學生知識,更要教給學生思維和科學的學習方法。在本章內容的第一個子目的學習中,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和新課標的理念,我先采用情景教學法和問題教學法,給學生放一段錄象,然后根據錄象內容和教材的內容,設計出如下問題:莫高窟位于今天什么地方?它的大部分洞窟開鑿于什么時期?為什么說它是世界最大的藝術寶庫之一?學生完成40頁“練一練”:莫高窟被稱為世界最大的藝術寶庫之一,主要是因為(c——有大量壁畫、彩塑,精美而生動)。教師過渡講解:莫高窟所保存的文物,有許多就是書法、繪畫的藝術精品。它們也能反映隋唐時期在這兩個方面的輝煌成就。通過情境再現,學生從歷史場景中吸取信息,然后聯系所學知識發揮想像,暢所欲言,既能深刻地理解歷史現象,又能培養豐富的想象力。

      二、盛大歡騰的樂舞在第二個子目錄的教學中,主要是講述隋唐時期樂舞,我根據課標和教學目標的要求,我采用有利于加強學生記憶的直觀演示法。首先向學生一一展示《霓裳羽衣舞》,讓學生直觀,形象的了解隋唐時期樂舞,加深學生的印象和記憶。

      三、燦爛奪目的書法和繪畫我采取情景教學法、誘思導學法和啟發式教學法等三種教學法并用的方式來處理。首先我通過欣賞一些書法繪畫作品的錄象再現隋唐時期藝術的輝煌,讓學生從中獲取有關書法和繪畫的影響的歷史信息。然后我通過設計問題:“今天的人才市場里,常看到一些用人單位招聘條件之一是要求應聘者當場書寫一段文字。他們認為“字跡可以反映人品。”你認為這種做法有沒有歷史依據?”一步步誘導和啟發學生深入理解,培養學生從已學過的知識中提取有效信息。

      7年級歷史教案 8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通過對本課的學習使學生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內容及作用,提高學生綜合分析歷史問題能力。

      2、過程與方法:層層設問啟發激活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過合作學習、發現學習、探究式學習等方法突破對重難點的學習。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北魏孝文帝改革所推動的北方民族大融合是符合時代發展潮流的,從而初步樹立維護民族團結和祖國統一歷史價值觀。

      [重點難點]

      重點:北魏孝文帝改革

      難點: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如何加速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教學方法]

      討論-引導-活動探究法

      [課時]1課時

      [課型]新授課

      [教學過程]

      一、復習提問

      公元420年開始,我國南方經歷了哪幾個朝代?都城在哪?歷總稱什么?

      二、導入新課

      北魏統治北方時期,民族融和的步伐進一步加快,其原因是什么呢?歷的孝文帝改革在民族融合的過程中究竟起了什么作用呢?今天這節課就要解答這些問題。

      三、探討新課:提問:淝水之戰以后,北方處于什么狀態?

      設問:結束北方混亂局面的是哪一政權呢?(學生答)正是鮮卑拓跋部建立起來的北魏政權。

      1、你知道嗎,北方是怎樣統一和融合的`?

      下面大家閱讀課文,分組解決以下問題,并且每個學習小組還可以圍繞主題提出你們更感興趣的問題來共同探討解決?(時間五分鐘)

      鮮卑族是如何興起的?北魏政權是何是建立的?北魏是怎樣統一北方的?是在何時?結合課文的圖文資料談一談這種變化對你生活的方方面面帶來了哪些影響和沖擊。

      2、北魏政權為什么要遷都呢?

      想一想孝文帝的大臣們會同意遷都嗎?假如不同意,動動腦筋想一想孝文帝會用什么理由來說服的大臣?北魏政權遷都洛陽后,你以旅游者的身份談一談哪里都發生了那些巨大的變化?

      3、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A:政府規定,官吏按季度領取俸祿,嚴禁_;

      B:政府把掌握的土地分配給農民,農民向政府交納租稅,并承擔一定的徭役和兵役;

      C:北魏孝文帝于494年遷都洛陽,并要求鮮卑人采用漢姓、學說漢話、改穿漢服,提倡同漢族通婚。

      意義: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有利于北方經濟的恢復與發展,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進程,促進了北方民族大融合。孝文帝是我國古代杰出的少數民族政治改革家。

      今天我們回頭看一看,在我國56個民族中,還有沒有鮮卑族呢?他到哪里去了?為什么鮮卑族不見了?對此大家思考一下,孝文帝的改革給我們今天的生活和改革留下了什么啟示和感慨?

      四、學習小節

      北魏統一北方后,在黃河流域出現了民族大融合的趨勢。孝文帝順應這一趨勢,在其統治區域內進行改革,加速了北方各民族封建化的過程,進一步促進了民族間的融合。

      五、活動與探究

      閱讀教材中的自由閱讀卡,找一找:在今天的日常生活中,漢族和少數民族相互影響的現象還有哪些?寫一份微型歷史專題報告。

      附:板書設計

      (一)北方的統一和融合

      1、北魏建立;

      2、統一北方;

      3、融合的概況

      (二)遷都洛陽:

      1、遷都的原因;

      2、遷都的作用

      (三)孝文帝改革

      1、歷史背景;

      2、主要措施;

      3、歷史作用

      (四)北朝的形成

      7年級歷史教案 9

      一、教材分析

      《戰國時期的社會變化》是七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教學內容。該課是本單元的重要內容,也是本冊教材的重要內容,是學生了解古代中國社會發展和進步的重要題材,也是學生借古看今,深切認識改革開放是振興中華民族重要戰略的好課例。

      二、學生分析

      前面已經學習了“動蕩的春秋時期”,學生對春秋戰國的社會形勢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認識,知道王室衰微,諸侯紛爭四起。但是七年級學生剛剛接觸歷史,歷史知識欠缺,對于史料的分析能力不強,無法理解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

      三、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了解戰國七雄、商鞅變法等基本史實,感知戰國時期我國歷史發展的總趨勢,辯證地認識戰國時期的諸侯兼并戰爭。

      過程與方法:識讀《戰國形勢圖》,獲取有效歷史信息。通過材料研讀,學會論從史出的史學方法,通過商鞅變法的開放性討論,培養學生唯物主義史觀。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認識到,改革促進國家強大和進步,學習商鞅不畏強權,勇于改革的精神;通過了解都江堰水利工程,培養愛國情懷和國家認同感。

      四、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商鞅變法

      難點:理解戰國時期在政治、經濟等方面逐漸完成了社會轉型

      五、教學方法

      自主閱讀法、合作探究法、情境教學法

      六、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準備教學多媒體課件、搜集相關圖片或影視資源。

      學生準備:提前預習課文、了解相關背景知識、收集資料。

      七、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創設問題情境“一個奴隸主的煩惱”:鐵農具和牛耕的使用,讓我開墾的私田增多,我成了一個大地主,但是,我的私田都是非法的,我是吃不好,睡不好,時刻擔心土地變沒了,這可怎么辦?教師指出奴隸主的煩惱僅僅是戰國時期社會變化的一個縮影,讓學生快速把握本課的主線——“社會變化” 。

      (二)師生互動

      環節一:看七雄并立,評戰國風云

      1.對比春秋戰國形勢圖,學生小組合作完成以下問題

      (1)從春秋到戰國,諸侯國形式發生了什么變化?

      (2)“戰國七雄”的地理位置在哪里?

      (3)戰國時期主要戰役有哪些?你能說說這些戰役的相關故事嗎?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結合關鍵詞“諸侯國形式”、“變化”、“戰國七雄”、“地理位置”去讀圖和解決相關問題,讓學生找出史料與問題的相關點,由問思答。

      2.材料解析:

      “七雄戈戟亂如麻,四海無人得坐家。”

      —唐朝·胡曾《詠史詩·流沙》

      (1)結合相關知識分析這時期的戰爭有哪些特點?

      (2)當時的人們對戰爭會有什么樣的想法?

      【設計意圖】面對文言文材料首先從讓學生整體上感知材料的意思,從材料“七雄”引導學生從戰國戰爭的角度去解題,在情感態度價值觀上使學生感受到戰爭的殘酷,從而珍愛和平。

      環節二:求富國強兵,行商鞅之法

      1.再次結合問題情景“一個奴隸主的`煩惱”,引導學生分析商鞅變法的背景,教師可以結合結構示意圖進一步講解。

      【設計意圖】利用問題情景可以使歷史變的鮮活,而結構示意圖,讓知識化繁為簡,使學生易于理解商鞅變法的背景。

      2.讓學生朗讀教材中商鞅變法的內容,整體感知商鞅變法,教師深度解析變法內容的巨大影響。

      【設計意圖】讓學生在朗讀的基礎上能夠了解商鞅變法的內容,但是影響理解難度較大,教師深度解析戰國時期以商鞅變法為代表,在政治、經濟等方面逐漸完成了社會轉型,確立了新的制度,突破教學難點。

      3.小組交流:

      《史記》記載,秦孝公死后,太子即位。守舊的貴族誣告商鞅“謀反”,結果商鞅被處死。

      1.請大家議一議,商鞅變法是成功了還是失敗了,為什么?

      2.商鞅變法給我們什么啟示?

      【設計意圖】教師通過向學生講解評價變法成敗的標準,讓學生掌握史論結合、論從史出的方法。

      環節三:除岷江水患,嘆李冰之智

      1.結合視頻讓學生掌握都江堰的概況。

      【設計意圖】視頻可以讓學生形象直觀的了解都江堰水利工程的構成及作用,認識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積極意義。

      2.結合圖片進一步了解都江堰現今社會價值。

      【設計意圖】認識和感受我國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創造力,認識科學技術對社會發展的推動作用。

      (三)隨堂練習

      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無私,罰不諱(hui)強大,賞不私親近……

      ——《戰國策.秦策一》

      1.從材料中可以看出商鞅是怎樣推行改革的?

      2.商鞅變法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3.商鞅變法給我國經濟發展有何啟示?

      方法指導:

      1.引導學生把握好史料的人物“商君”,時間“戰國”,相應措施“法令”,具體做法“公平無私”、“賞罰分明”,進而去解決相關問題,這樣學生就不會因為是文言文材料就產生恐懼心理,從而掌握一定的分析史料的方法。

      2.教師提示學生制約變法的成功與否的因素,這樣學生就能分析的全面。

      3.依據問題限定詞“經濟發展”“啟示”,找準問題的切入點是商鞅變法的作用給國家發展的啟示,在此基礎上對課本知識進行遷移。

      八、教學反思

      (一)成功之處:

      1.做到了知識前后聯系,按“社會變化”這一條主線貫穿始終。

      2.對商鞅變法等歷史事件進行評價的時候,教給了學生客觀的歷史的評價標準。

      3.能夠結合相應試題去引導學生掌握分析史料的方法。

      (二)不足之處:

      1.對于一些歷史專業術語解釋不到位,如中央集權、封建制度等。

      2.對于歷史知識的拓展還不夠,關于商鞅變法的例子,還可以聯系到典故:“立木為信”。

      (三)改進措施:

      1.結合教材內容,制定出具體的預習提綱,分成具體小組,讓學生在課前預習時準備好相關資料。

      2.在授課過程中盡量補充相關史料,比如補充商鞅變法變法措施的相關史實,通過了解原始史料降低學生理解商鞅變法影響的難度。

      7年級歷史教案 10

      【教材分析】

      本課簡要介紹了隋朝的建立,社會經濟的發展,大運河的開鑿。重點敘述了大運河的開通和作用,這是本課的重點。隋初經濟的繁榮難以理解,這是本課的難點。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使學生了解隋朝的建立和統一,社會經濟的繁榮,大運河的開鑿及歷史作用。

      能力目標:培養學生全面分析“隋朝開通運河是好事還是壞事”的綜合分析的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使學生認識大運河是古代世界最長的運河,是與長城齊名的世界最偉大的工程之一,激發熱愛祖國,振興中華的高尚情操。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中國封建社會開始于公元前475年。1000多年過去了,經過了“戰國、秦、漢,封建社會的確立和初步發展”時期,又經過了“三國、兩晉、南北朝,封建國家分裂和民族大融合”時期。581年,隋朝建立。589年,隋滅陳,重新統一南北。中國封建社會進入新的時期,“封建社會的繁榮——隋、唐。”

      二、講授新內容

      板書:第1課繁盛一時的隋朝

      1、南北重歸統一

      提問:為什么說是同歸統一?

      581年,北周外戚隨國公楊堅奪取政權,建立隋朝,定都長安,年號開皇。因怕時運隨之而走,去掉“走之”,稱為“隋”。于南北朝后期,北方民族大融合和江南經濟的發展,重新統一的條件已經成熟。(板書:1.隋朝的建立時間;公元581年建立者;隋文帝楊堅定都;長安)

      2.隋朝的統一

      提問:南北朝的王朝順序和重要年代

      北魏分裂為西魏和東魏,西魏由北周替代。東魏由北齊替代。北周滅北齊,統一北方。楊堅奪取北周政權,建立隋朝,時間581年,定都長安。(副板書)

      南朝為宋、齊、梁、陳,都以建康為都,建康就是今南京市。589年,隋滅陳,重新統一南北方。晉王楊廣,也就是后來的隋煬帝,是滅陳大軍的統帥之一。(副板書)

      板書:(581—589—618)

      <1>隋朝統一的原因

      提問:看圖隋朝的疆域四至。(相當于現在中國除去內蒙西藏的領土大小。南邊到越南,東邊到朝鮮交接,北邊到內蒙南邊,西邊到新疆以西。)

      隋文帝楊堅是中國封建社會的杰出皇帝。領導完成祖國南北方的重新統一。

      3.隋朝初年經濟繁榮

      <1>表現:人口、墾田、糧食

      結論;隋文帝在位期間國家統一,安定。人民負擔較輕,經濟繁榮發展,史稱隋文帝的統治為“開皇之治”。

      三、大運河的開通

      1.開通大運河(出示《隋朝大運河圖》)

      時間:公元605年。解釋三點四段五河六省(浙江、江蘇、山東、河北、天津、北京)

      2.開運河的原因(目的)

      3.開運河的意義

      四、隋朝的覆滅

      隋煬帝是中國封建社會有名的暴君,他為了滿足奢侈生活和虛榮心,營建東都洛陽,修豪華的宮殿;沿運河南下游江都;三次對高麗作戰。他濫用民力,征發的徭役兵役負擔遠遠超過人民可承受的極限。終于,人民大起義爆發,全國起義農民達幾百萬,重要的有30多支。隋朝的`統治在人民起義的打擊下陷于瓦解。隋朝的官吏,也趁機打起反隋旗號。太原起兵的李淵渡黃河占領長安,仿效當年漢高祖劉邦,與民約法,廢除苛政,爭得政治與軍事上的主動權。618年,宇文化及在江都殺隋煬帝。李淵即皇帝位,建立唐朝,是為唐高祖。

      【板書設計】

      一、南北重歸統一

      1.隋朝的建立時間;公元581年建立者;隋文帝楊堅定都;長安)

      2.隋朝的統一(581—589—618)

      <1>隋朝統一的原因

      3.隋朝初年經濟繁榮

      <1>表現:人口、墾田、糧食

      二、大運河的開通

      1.開通大運河(三點四段五河六省)

      2.時間:公元605年

      3.開運河的原因(目的)

      4.開運河的意義

      三、隋朝的覆滅618年

    【7年級歷史教案】相關文章:

    初中歷史教案01-11

    高中歷史教案01-03

    初中歷史教案01-11

    古代歷史教案范文03-08

    優秀名師中考歷史教案04-12

    八的高中歷史教案02-28

    初中歷史教案15篇01-11

    初中歷史教案設計09-26

    初三上冊歷史教案09-07

    初中歷史教案(精選15篇)02-21

    国产一级a爱做免费播放_91揄拍久久久久无码免费_欧美视频在线播放精品a_亚洲成色在线综合网站免费

      中文字幕精品亚洲四区 | 亚洲A∨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婷婷色婷婷开心五月 | 亚洲综合一区在线 | 日韩AV一在线不卡免费 | 色青青久久影视 | 亚洲乱码成熟在线视频播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