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級數學輔導教案

    時間:2021-04-09 09:12:21 教案 我要投稿

    二年級數學輔導教案

      第一課時

    二年級數學輔導教案

      課題:統一長度單位

      教學內容:教材第2頁例1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使學生經歷用不同方法測量物體長度的過程。

      (2)在實踐操作活動中,體會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了解長度單位的形成過程。

      過程與方法

      通過學生的觀察、探究等學習活動,讓學生在親身經歷的創造活動中,建立起對長度單位的理解。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在學習過程中,培養學生團結協作的精神和合作的意識。

      教學重難點:

      重點:合學生親身經歷不同測量工具的合用,體會測量方法的多樣性和統一測量單位的必要性。

      突破方法:通過自主探究學習突破重點。

      難點:培養學生初步估測意識。

      通過小組合作學習突破難點。

      教法與學法:

      教法:嘗試指導法。

      學法:小組研討法。

      教學準備:

      將學生分成4—6人的合作學習小組。

      學生準備:學生尺、剪刀、寬1厘米的白紙條、1角的硬幣、回形針、小刀、棱長1厘米的小方木。

      教學過程

      課堂導語:同學們,比一比粉筆和回形針,哪個長,哪個短?粉筆和鉛筆哪個長,哪個短?

      一會說粉筆長,一會說粉筆短,這是為什么呢?這根粉筆到底有多長,有多短呢?大家想知道嗎?

      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來研究這個問題:統一長度單位。(板書課題)

      一、探究新知

      (1)提出問題。

      同學們,你知道我們的課桌有多長嗎?讓學生討論,想辦法,小組交流。

      (2)匯報交流,分組活動。

      剛才同學們想了很多辦法,用1角的硬幣、手、三角形學具、方木塊等作為工具測量,下面就請同學們分成5人一組,和老師一起測量課桌的長度。更多

      測量過程中教師巡回指導。

      (3)小組交流。

      讓每個小組選派代表在全班交流測量結果。顯然,同學們和老師的測量結果不同。

      (4)質疑問難。

      為什么我們測量的都是課桌的長度,量出的結果卻不一樣呢?為什么同學們一拃一拃地量,老師也一拃一拃地量,結果也不一樣呢?

      讓學生充分發表看法,使他們逐漸明白因為選用的是不同的手作為測量標準,所以量出的結果不同。

      那么怎樣才能得到相同的結果呢?(用相同標準進行測量)讓全班同學選同一物品(如小刀或小方木)再一次測量課桌的長度,并匯報測得的結果。由此歸納出:要想得到相同的結果,應選用同樣的物品作標準進行測量。

      (5)活動延伸。

      ①用回形針測量數學課本的寬,用小刀測量一個文具盒的長。

      學生測量后匯報測量結果。(數學課本的寬是5個回形針的長,文具盒的長是5個小刀的長)

      師:數學課本和文具盒不一樣長,為什么它們都用5表示?

      讓學生分組討論,然后集體交流。

      ②歸納升華。

      同學們,數學課本的寬和文具盒的塔尖不一樣的,它們都用5表示是因為測量的標準不一樣。因此測量物體的長度必須用統一的標準。

      二、積累運用

      用手一拃一拃地量桌子的長、高及凳子的高,可以一次接一次地測量。

      三、總結提升

      (1)大家親自測量了很多物體的長度,在測量過程中,你們學會了什么?

      讓學生自己總結本課所學內容。

      (2)歸納強調。

      在測量物體長度時,必須要用統一的標準去測量。

      板書設計

      一測量課桌的長。(分組活動,匯報交流)

      二用回形針測量數學課本的寬,用小刀測量文具盒的長。

      教學反思:

      第二課時

      課題:認識厘米用厘米量

      教學內容:教材第3頁及第4頁做一做,練習一第1、2題。

      教學目標:

      知識技能

      (1)通過量一量,認識長度單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長度觀念,體會1厘米的實際長度。

      (2)學會用直尺測量較短物體的長度(限整厘米)。

      過程與方法

      通過實際測量與交流,了解測量方法的多樣性,初步體會測量單位的重要性。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在學習過程中,引導學生探索知識間的內在聯系,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合作意識及良好的學習習慣。

      教學重難點;

      重點:學會用刻度尺測量物體長度。

      突破方法:通過學生動手操作突破重點。

      難點;體驗1厘米的長度,并形成直觀印象。

      突破方法:通過合作學習突破難點。

      教法與學法:

      教法:談話、演示。

      學法:自主探究。

      教學準備:

      圖釘、刻度尺、小木棒、紙條、鉛筆、練習本、墨水瓶盒、CAI課件。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老師節就要到了,我們班布置教室掛拉花時發現差了截,同學們準備用彩紙補做一條拉花,還要做多長呢?我們先找根小棒量一量。咦,怎么測量的結果不一樣呢?

      結論:測量的工具不同,長度標準不同,所以測量的結果不一樣。

      為了準確的測量,人勻發明了帶刻度的尺子,我們今天就來認識“厘米”并用“厘米”作單位測量物體的長度。(板書:認識厘米用厘米量)

      二、探究新知

      (1)認識厘米。

      ①認識刻度尺。

      大格、小格、數字和厘米。

      0刻度線

      ②認識1厘米。

      1厘米有多長(從刻度0到刻度1是1厘米,從刻度1到刻度2是1厘米,從刻度2到刻度3也是1厘米)

      ③認識刻度尺上的幾厘米。

      從刻度0到刻度2是幾厘米?4厘米有幾大格?請同學們說一說。

      學生匯報。

      (2)用厘米量。

      ①每人發一張紙條,先估計大約有多長,再用刻度尺量一量。

      ②說一說是怎樣量的?

      (把尺子上的0刻度線對準紙條左端,紙條右端對著數字幾,就是幾厘米)

      ③課件演示測量紙條過程。

      ④測量下面物體的長度。

      數學書的'長、寬,鉛筆的長。

      三、拓展延伸,學會應用

      (1)完成“做一做”、練習一第1題。集體訂正。

      (2)小組使用完成練習一的第2題,量完后互相看一看比一比。

      四、回顧全課,總結提高

      這節課有什么收獲?

      板書設計

      認識厘米用厘米量

      (1)認識厘米

      認識1厘米從刻度0到刻度1

      認識幾厘米

      (2)用厘米量

      教學反思:

      第三課時

      課題:認識米用米量

      教學內容:第4頁例4例5及第4頁“做一做”和練習一第3—5題。

      教學目標:

      知識技能

      (1)初步認識單位“米”,幫助學生初步建立1米的長度概念。

      (2)根據1厘米和1米的實際長度,理解1米=100厘米。

      (3)學會用1米長度單位測量較長的物體。

      過程與方法

      通過觀察、探究等多種學習活動,幫助學生形成米的正確表象,體驗長度單位之間的進率。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探索知識間的內在聯系,來感知數學來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道理。

      教學重難點:

      重點:使學生學會用米尺量物體的長度。

      難點:體驗1米的實際長度,并形成印象。

      教學方法:

      教法:討論、演示。

      學法:自主探究、小組討論法。

      教學準備:

      刻度尺、米尺、卷尺、繩子、CAI課件。

      教學步驟:

      一、復習引入

      (1)提問:

      ①量比較短的物體可以用什么長度單位測量?

      ②你們的哪個手指寬1厘米?

      (2)引入新課

      請兩名同學用厘米刻度尺量黑板的長,并說一說有什么感受。

      (很麻煩、很累)

      對!我們量較長的物體或距離通常用“米”作單位,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有關“米”的知識。

      (板書:認識米用米量)

      二、探究新知

      (1)認識“米”。

      猜1米有多長,用手比劃;出示米尺初步感知1米的長度;看看我們身邊哪些物體的長度大約是1米。

      (2)認識厘米和米之間的關系。

      課件演示1米里有多少個1厘米

      (3)用米量

      用米尺量黑板的長度、教室的長、寬學生的身高等。

      三、積累運用,拓展延伸

      (1)判斷(對的打√錯的打×)

      ①鉛筆長15米。()

      ②課桌高70米。()

      ③一棵樹高16厘米。()

      (2)完成練習一第3—5題。

      四、總結

      這節課你學會了什么?有哪些收獲?

      板書設計

      認識米用米量

      1米=100厘米

      教學反思:

      第四課時

      課題:認識線段

      教學內容:教材第5頁的例6、做一做。

      教學目標:

      知識技能

      (1)使學生初步認識線段,知道線段的特點。

      (2)使學生學會用刻度尺量線段。(限整厘米和整米)

      過程與方法

      通過引導學生觀察、探索線段的特征,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在學生的學習活動中,引導學生仔細、準確地找線段、量線段,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教學重難點:

      重點:認識線段和量線段。

      難點:掌握線段的特征,會分辨線段。

      教學方法:

      教法:嘗試指導法。

      學法:合作探究法。

      教學準備;

      繩子、直尺、多媒體課件。

      教學步驟:

      一、探究新知

      (1)感知線段的特征。

      ①老師準備一根繩子,提問:繩子現在是彎曲的,怎樣使它變直?

      學生觀察匯報。

      教師示范:兩手一拉繩子變直了。

      小結:把繩子拉直后我們兩手間的一段可以看成線段。

      今天我們就來認識線段。(板書:線段)

      ②看看線段的特點。

      小組討論,匯報。

      教師指導:直的、有兩個點。線段的兩端是線段的兩個端點。

      ③出示拉直的繩子。

      提問:現在這條繩子是線段嗎?為什么?

      學生觀察匯報。

      ④出示幾條不同長短的線段,提問:這些線段長短一樣嗎?

      教師總結:線段是直的,有兩個端點,而且有長有短。

      (2)完成“做一做”

      (3)找線段

      小組討論匯報。尋找我們身邊的線段。

      (4)連線段、數線段。

      教師出示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和三角形讓學生說是由幾條線段圍成的。

      小組討論匯報。

      (5)量線段長。

      二、鞏固練習

      完成教材第5頁“做一做”的第2題。

      要求學生獨立完成,小組訂正。

      三、總結;這節課我們都學到了什么?

      板書設計

      認識線段

      線段的特征:直的,有兩個端點。

      教學反思:

      第五課時

      課題:畫線段

      教學內容:教材第6頁的例7及“做一做”。

      教學目標:

      知識技能

      學會畫指定長度的線段。

      過程方法

      通過引導學生觀察、探索畫指定長度線段的要點,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讓學生在學習活動中仔細、準確地畫出指定長度的線段,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

      教學重、難點:

      重點:用刻度尺畫線段。

      難點:畫指定長度的線段。

      教法與學法:

      教法:嘗試指導。

      學法:實踐操作法。

      教具準備:

      直尺。

      教學過程:

      一、探索新知

      (1)鞏固量線段的長度。

      ①觀察,初步感知。

      出示課本第6頁“做一做”第1題線段。

      教師強調:測量線段時,這條線段的一端要對準刻度線0,看另一端對準刻度線幾,就是幾厘米。

      ②演示,直觀感知。

      ③操作,親身體驗。

      讓學生量一量自己數學課本的長。

      (2)學習畫指定長度的線段。

      ①觀察,初步感知。

      出示課本第6頁例題“畫一條3厘米長的線段”教學情境圖。

      小組討論,全班交流畫法。

      ②演示,直觀感知。

      老師演示,強調在畫線段時一定要在線段的兩端表示出端點。

      ③操作,親身體驗。

      學生畫完后,教師組織全班交流。

      二、鞏固練習

      指導學生完成課本第6頁“做一做”中的第1、2題。

      集體訂正。

      三、全課總結。

      板書設計

      畫線段

      畫線段:從尺子的0刻度線開始畫起,畫到指定厘米數的地方。

      教學反思:

      第六課時

      課題:長度單位的合理選用

      教學內容:教材第7頁的例8及“做一做”和練習一的第8、9題。

      教學目標:

      知識技能

      學會使用不同的長度單位,判斷物品合適的單位。

      過程與方法

      通過觀察、操作、對比活動,使學生初步掌握不同的物品要選用合適的長度單位。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活動,培養學生交流、合作探究和創新意識。

      教學重、難點:

      重點:學會使用不同的長度單位,判斷物品的合適單位。

      難點: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

      教法與學法:

      教法:嘗試指導。

      學法:操作比較法。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步驟:

      課堂導語:

      大家測量知識學得不錯,想來考考大家,你們愿意接受挑戰么?

      一、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

      (1)出示教材第7頁例8的情境圖:一根旗桿的高度是13厘米還是13米?

      ①學生比畫13厘米,如果13厘米就這么長,旗桿不可能就這么矮。

      ②我有1米多高,才到旗桿的這個高度,旗桿應該是13米高。

      ③10個小朋友的高度加起來差不多和旗桿一樣高。

      ④一支鉛筆都不止13厘米,旗桿的高度應該是13米。

      ……

      小結:像旗桿這樣比較高的物體我們一般用“米”作單位。

      (2)使用交流。

      你還能舉出用“米”作單位的物體嗎?

      小組討論,匯報。

      交流后小結;一般測量比較短的物體時用“厘米”作單位;測量比較長的物體時用“米”作單位。

      二、新知拓展

      我們學過長度單位,它們之間的進率是多少?

      學生匯報。

      三、鞏固練習

      (1)完成教材第7頁“做一做”。

      (2)完成教材練習一第8題。

      四、總結提升

      你這節課有什么收獲,還有什么需要探究的問題?

      五、課外延伸

      教材練習一第9題。

      板書設計

      長度單位的合理選用

      一般測量比較短的物體時用“厘米”作單位;

      一般測量比較長的物體時用“米”作單位。

    【二年級數學輔導教案】相關文章:

    心理健康輔導教案04-15

    二年級下冊數學《數學廣角,推理》教案04-04

    數學課后服務輔導計劃04-24

    數學輔導工作總結03-21

    小學數學二年級上冊教案03-30

    人教版小學二年級數學下冊《數學廣角推理》教案03-21

    二年級下冊數學《數學廣角,推理》教案4篇04-04

    小學二年級數學《觀察物體》教案04-05

    小學二年級數學《認識時間》教案03-30

    小學二年級數學《認識方向》教案03-29

    国产一级a爱做免费播放_91揄拍久久久久无码免费_欧美视频在线播放精品a_亚洲成色在线综合网站免费

      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 | 日本中文字幕亚洲乱码视频 | 午夜福利757永久网站 | 亚洲中文字幕a∨在线 | 久久人人爽爽人人爽爽aⅤ 亚洲图片在线视频 | 亚洲欧美性综合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