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優秀教案設計

    時間:2021-07-01 17:41:27 教案 我要投稿

    《孟子》優秀教案設計范文

      教學目的

    《孟子》優秀教案設計范文

      理解古代哲人的思想。 2.順暢朗讀、背誦文育課文。

      3.積累文言詞匯。

      4.學習古人說理論證的方法。

      重點難點

      1.重點:

      (1)順暢朗讀、背誦文言課文。 (2)積累文言詞匯。

      2.難點、學習古人說理論證的方法。

      教學時間:四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預習

      1.朗讀課文,盡量能瑯瑯上口。

      2.、看課文注釋,試翻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二、導入

      1.作家作品簡介。

      〈孟子二章〉選自〈孟子·公孫丑〉,題目是編者加的。孟子(約前372一前289),名軻,字子輿,鄒(今山東鄒縣)人,戰國時期,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稱。他生活在兼并戰爭激烈的戰國中期,政治上主張“法先王”。在孔子的“仁”學基礎上,提出了系統的“仁政”學說,主張行“仁政”以統一天下,曾游說梁、齊等諸侯國君,均不見用。退而與弟子萬章、公孫丑等著書立說。其言論和行動的記載,保存在〈孟子〉一書中。此書不僅是儒家的重要學術著作,也是我國古代極富特色的散文專集。 其文氣勢充沛,感情洋溢,邏輯嚴密;既滔滔雄辯,又從容不迫;尤長于譬喻,用形象化的事物與語言,說明復雜的道理。對后世散文家韓愈柳宗元、蘇軾等影響很大。

      2.解題。

      本文是一篇短論,論述了戰爭中民心背向的問題,指出民心所向,是戰爭勝負的主要因素,突出“人和”在戰爭勝負中的決定性作用,體現了孟子的“仁政”思想。

      三、正課

      1.朗讀課文(老師范讀,學生齊讀,要注意正音,讀得順暢)

      2、請學生翻譯第1段,注意以下詞語的解釋。

      天時不如地利:天時,有利于作戰的天氣、時令。地利,有利于作戰 的地理形勢。不如,比不上。

      地利不如人和:人和,指作戰中的人心所向,內部團結。

      孟子用“天時”“地利”“人和”來概括有利于作戰的各種客觀條件和主觀條件。

      3.請學生翻譯第2段,注意以下詞語的解釋。

      三里之城:周圍三里(那樣的小)城。

      七里之郭:郭,外城。

      環而攻之而不勝:環,圍。而,表轉折,卻。

      夫壞而攻之:夫,句首發語詞。

      4.請學生翻譯第3段,注意以下詞語的解釋。

      池非不深也:池,護城河。

      兵革非不堅利也:兵革,泛指武器裝備。兵,兵器。革,甲衣。堅

      利,堅固鋒利。

      米粟非不多也:米粟,指糧食。

      委而去之:委,放棄。去,離開。意思是棄城而逃。

      四、當堂背誦1---3節

      第二課時

      一、檢查背誦

      二、教學新課

      1.請學生翻譯第4段,注意以下詞語的解釋。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界限,這里意思是限制。以,憑,靠。意思是使人民定居下來(不遷移到別的地方去),不能靠劃定的邊疆的界限。

      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固國,鞏固國防。

      威天下之以兵革之利:威,震攝。兵革之利,武器的強大。

      寡助之至:之,動詞,到。至,極點。

      親戚畔之:畔,通“叛”,背叛。

      天下順之:順,歸順,服從。

      故君子有不戰:故,所以。有不戰,不戰則已。

      2.請給課文分段并歸納段意。

      第一部分(l—3段)論述天時、地利、人和三要素在決定戰爭勝負中作用大小不同。

      第一層(1段):總論。擺出觀點,提摯全文。

      第二層(2段):從進攻一方的失利論證“天時不如地利”。

      第三層(3段):從防御一方的失利論證“地利不如人和”。

      第二部分(4段)深入論證“得道”即“得人和”則“戰必勝”。

      7.提問:“人和’與下文所說的“道”是什么關系?

      討論并歸納:“道”即指仁政。“得道”就是施行仁政。施行仁政則“多助”,“多助”則“天下順之”,這就是“人和”,即得到人民的支持和擁護。

      8.提問:本文闡述的主要觀點是什么?

      討論并歸納:主要觀點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9.提問:文章第3段運用什么句式?有什么效果?

      討論并歸納:運用雙重否定的排比句,起肯定、加強語言氣勢的作用,極言防御一方地利條件的優越。

      10.提問:文章第4段運用什么句式?有什么效果?

      討論并歸納:

      (l)運用排比句,再次強調“地利”不足恃。

      (2)運用對比手法,把“得道者”與“失道者”的后果進行對比,點明文章主旨。

      11.提問:本文的論證方式有什么特點?

      討論并歸納:本文先擺出觀點,用概括性很強的戰例加以證明,然后從理論上進行論證,得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這一論斷,闡明了“人和”的實質。最后以得“人和”的君子“戰必勝矣”作結,突出地說明“人和”是決定戰爭勝負最主要的條件。

      三、小結

      1.古今異義。

      郭

      古義:外城 七里之郭

      今義:姓氏

      池

      古義:護城河 池非不深也

      今義:池塘

      去

      古義:離開 委而去之

      今義:到……去

      親戚

      古義:內親外戚 親戚畔之

      今義:跟自己家庭有婚姻關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員。

      委

      古義:放棄 委而去之

      今義:委任

      域

      古義:界限,限制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今義:地域

      是

      古義:這 是天時不如地利也

      今義:判斷動詞

      2.通假字。

      畔通“叛”,背叛。 親戚畔之。

      3.虛詞。

      之

      代詞 他 親戚畔之。

      助詞 的 三里之城。

      動詞 到 寡助之至

      而

      表并列 并且 泉香而酒例

      表修飾 著、地 夫環而攻之。

      表轉折 卻、但是 環而攻之而不勝。

      四、作業

      1.完成課后練習一、二題。

      第三課時

      一、預習

      1.朗讀課文<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盡最熟讀成誦。

      2.,看課文注釋,試翻譯課文。

      二、導入

      孟子認為人才是艱苦環境造就的,有了艱苦環境的磨煉,才能使人性格堅韌、頑強,才能擔負重大的使命。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課文是怎 樣論述這個問題的。

      三、正課

      1.朗讀課文(老師范讀,學生齊讀,要注意正音,要讀得順暢)

      2.請學生翻譯第1段,注意以下詞語的解釋。

      舜發于畎畝之中:發,起,指被任用。歐(quan3)畝,田間、田地。

      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舉,被舉用,被選拔。版筑,筑墻的時候在兩塊夾板中間放土,用杵(chu3)搗土,使它堅實。筑,搗土用的杵。

      膠鬲舉于魚鹽之中:魚鹽,販賣魚和鹽。

      管夷吾舉于土:士,獄官。舉于上,從獄官手中被釋放并被錄用。

      孫叔敖舉于海:海,在海邊(隱居)。

      百里奚舉于市:市,市井之間。

      3.請學生翻譯第2段,注意以下詞語的解釋。

      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大任,重大的責任,擔子。也,用在前半句的`末了,表示停頓一下,后半句將要加以解說。

      必先苦其心志:苦,使動用法,使……痛苦。苦其心志,使他內心痛苦。

      勞其筋骨:勞,使動用法,使……勞累。勞其筋骨,使他筋骨勞累。

      餓其體膚:餓,使動用法,使……饑餓。餓其體膚,使他身體餓瘦。

      空乏其身:空乏,使動用法,使……貧困。空乏其身,使他受貧困之苦。

      行拂亂其所為:行拂,所行不順。亂,使動用法,使……額倒錯亂。亂其所為,使他所做的事顛倒錯亂。

      所以動心忍性:所以,用來(通過那樣的途徑來……)動心忍性,動和忍都是使動用法,使他的心驚動,使他的性情堅韌起來。

      曾益其所不能:曾益,增加。曾,同“增”。

      四、當堂背誦1~2節

      第四課時

      一、檢查背誦

      二、教學新課

      1.請學生翻譯第3段,注意以下詞語的解釋。

      人恒過:恒,常。過,犯錯誤,犯過失。

      然后能改:然后,這樣以后。

      困于心:內心優困。

      衡于慮:思緒堵塞。衡同“橫”,梗塞,指不順。

      而后作:而后,這樣以后。作,奮起,指有所作為。

      征于色:征驗于顏色。意思是憔悴枯槁,表現在顏色上。

      發于聲:意思是吟詠嘆息之氣發于聲音。

      而后喻:喻,被人了解。

      入則無法家拂士:入,在里面,指國內。法家,有法度的世臣。拂土,足以輔佐君主的賢士。拂同“弼”,輔佐。

      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出,在外面,指國外。敵國,敵對的國家。外患,外來侵略的憂患。

      2.請學生翻譯第4 段,注意以下詞語的解釋。

      然后知生于憂患:生于憂患,憂患(能激勵人勤奮)使人生存發展。

      而死于安樂也:死于安樂,享受安樂使人委靡死亡。

      3、請給文章分段歸納段意。

      討論并歸納:全文分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l、2段):說明人要有所作為,成就大業,就必須先在生 活、思想和行為等方面都經受一番艱難甚至痛苦的磨煉。

      第一層(1段):舉歷史上有名的人物事跡加以概括。其共同點是,在經歷艱難困苦之后才成就了不平凡的事業。

      第二層(2段):從上述事實歸納出作者的觀點。

      第二部分(3段):從正反兩面論證經受磨煉的益處。

      第三部分(4段):歸納全文中心論點。

      4.提問:本文的論證方式有什么特點?

      討論并歸納:本文將中心論點放在簡末進行歸納。全文先論證“生于憂患”,方法是先舉同類事例,從個別到一般,歸納出作者的觀點,然后從理論上加以說明。再論證“死于安樂”,高度概括歷史上大量安樂亡國的事實加以說明。論證“生于憂患”是全文的重點。

      5.提問:本文在句式上有什么特點?

      討論并歸納:本文列舉了六個歷史人物的事跡,用排比句式,每一個歷史人物的事跡只用一句話概括,這樣增強了語言的氣勢。

      三、總結

      1.詞性活用:

      苦、勞、餓、空乏、亂、動、忍都是形容詞或動詞的使動用法,翻譯時,要譯成“使……”

      2、一詞多義:

      用

      國防 固國不以山溪之險。

      國家 國恒亡。

      拂

      不順 行拂亂其所為。

      同“弼”,輔弼 入則無法家拂士

      3.通假字。

      曾同“增”,增加 曾益其所不能。

      衡同“橫”,梗塞,指不順 衡于慮

      拂同“弼”,輔弼 入則無法家佛士

      4.虛詞。

      于

      從 舜發于畎畝之中

      給 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

      在 而死于安樂也

      以

      憑 以天下之所順

      用來 所以動心忍性

      四、作業

      完成課后練習三、四題。

      課后記:1、識記重點字詞,必須全部記住。

      2、采用當堂背誦,有助于學生理解文章內容。

    【《孟子》優秀教案設計】相關文章:

    《〈孟子〉兩章》優秀教案設計范文11-15

    《孟子兩章》教案設計12-11

    《孟子》優秀教學設計07-15

    孟子二章語文教案設計06-20

    孟子語錄詳細公開課教案設計03-30

    《孟子》(人教版九年級教案設計)12-06

    論語、孟子(粵教版選修教案設計)12-06

    關于讀孟子有感優秀范文精選12-13

    莊暴見孟子優秀教案12-21

    国产一级a爱做免费播放_91揄拍久久久久无码免费_欧美视频在线播放精品a_亚洲成色在线综合网站免费

      中国AV乱码一区二区三区 | 日本久久免费高清国产 | 最精彩色站在线播放 | 日本最新免费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 蜜月aⅴ国产一区二区 | 中文字幕亚洲日本韩无线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