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冊寡人之于國也

    時間:2021-07-25 14:12:19 教案 我要投稿

    第一冊寡人之于國也

      設計思想:以誦讀為切入點,讀寫結合,把文言文當文章讀,還先賢文章以文氣。

      方案設計之一

      ————誦讀式教案

      教學目標:

      1、讀準字音,不丟字,不添字

      2、讀出標點、句段的停頓

      3、讀出文言虛詞的語氣

      4、讀出文章情節內容的意味

      5、積累文言字法詞法句法

      教學重點:

      1、文言虛詞語氣的把握和誦讀

      2、由文言虛詞的語氣推斷人物心理

      教學原則:以學生誦讀為主要課堂活動,以教師點撥控制為主導,以誦讀啟發學生思維為訓練主線

      教學過程:第一課時

      一、讀文:教師范背一遍文章,學生齊讀兩遍,教師聽音,糾正字音。(在讀、聽中進行字音教學,省時高效)男生齊讀,女生合書聽,默譯,女生讀,男生亦然。(聽譯訓練,培養學生對文言文的整體感知能力,為下面的譯文打下基礎)

      二、譯文原則:字求其訓,句索其旨

      二把法:1、把注釋搬上課文

      2、把問題,提給老師、寫在紙上交給老師或寫在黑板上

      (本環節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在提問中,教師決定點撥的重點)

      三、講文多媒體展示:課文中“通假子,一詞多義、古今異義、詞類活用、固定用法、重要句式”的課件,學生做筆記,教師針對學生口語提出的、寫在紙條上黑板上的問題補充講解。(由于時間關系,多媒體展示環節可放到自習課或晚自習,課上只對提問進行點撥)

      四、作業在筆記本上整理多媒體展示的文言文字法詞法句法。

      第二課時

      一、誦文——教師點撥示范

      師誦第一段,要讀出“也、焉耳矣、亦然、何也”中粱惠王的自夸、指責的語氣。

      學生齊讀,體會以上文言虛詞的讀法。

      提問:從這幾個文言虛詞讀法上看,梁惠王當時的心理是什麼樣的?

      多媒體展示:

      孟子見梁惠王{三次}

      第一次:王曰:“叟不遠千里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

      孟子對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

      第二次:梁惠王立于沼上,顧鴻雁麋鹿,曰:“賢者亦樂此乎?”對曰:“賢者而樂此。不賢者雖有此,不樂也。”

      第三次:課文提問:孟子三次見梁惠王,三次關系的遠近不同,請同學們概括一下都是什麼關系?

      明確:朋友、主仆、君臣。

      提問:第三次既是君臣關系,孟子還敢不敢向梁惠王直接談“王道”思想?明確:不敢。

      提問:孟子運用了什麼方法勸諫?明確:設喻。

      提問:那麼,此時梁惠王和孟子的心理各是什麼樣的?

      明確:梁惠王:自夸、指責;孟子:曉自身安危,運用婉曲方式勸諫。

      二、誦文——學生自主學習

      (一)把學生分成四組,課文按2——4、5、6、7段分成四部分,每組承擔一部分。經過組內集體誦讀后,推選一人示范誦讀,一人揣摩孟子心理,一人補充點評。

      (二)教師分部分展示多媒體課件,點評、朗讀、背誦。

      擇喻(2——4段):好戰走或或則何如?

      (講述平緩繪形)

      誘入:不可直------耳是------也。

      (脫口遲疑)

      欣慰:知此無望----------也。

      (少許感嘆,少許暢快)

      5段、也①句末語氣詞,表判斷或肯定疑問②句中停頓③副詞,片刻例:“來也匆匆”;讀音Уě開口響亮

      農谷也池魚鱉也

      山林材木也(肯定)

      是-----也(判斷)王道之始也

      (多些感嘆,多些暢快)

      6段、矣①語氣詞,表完成“了”②表感嘆③表命令請求;讀音yi低沉搖曳

      宅樹桑衣帛矣

      畜有時食肉矣(感慨未之有也

      田有時無饑矣之極)(暢快之極)

      教義不負戴矣

      提問:“未之有也”,與“未有之也”讀法的區別?

      點評:“之”既是前置的賓語,又有舒緩語氣作用,重音停留在“有”上,表現了暢快之情。

      7、焉:語氣詞(感嘆強調暢快總結)讀音yan平穩滿足

      食人食------檢非我也,歲也

      對比餓莩------發類比非我也,兵也

      無罪歲,斯------焉!

      三、梁惠王的心理

      之始:養生喪死無憾

      (距離小,要達到)

      王道之成:衣帛食肉不饑不寒梁惠王

      (前景美,吸引人)

      之阻:罪歲(相對照,愧疚生)

      四:孟子的“文氣”

      提問:為什麼在“戰喻”和“王道之阻”語段不用或少用語氣詞?

      明確:“戰喻”是敘述,描繪形象,而語氣詞長于感情的抒發;“王道之阻”是對梁惠王的指責,照應開頭。對梁惠王的指責,孟子運用了對比、類比、整句,更顯氣勢,并且形成短促有力的語流。

      提問:文中“王道之始、之成、之阻”中,“也,矣、焉”三個語氣詞的順序顛倒,可以嗎?

      明確:不可,因為“也”表示輕快感情(《醉翁亭記》中20多個“也”字寫“樂”),“矣”表感嘆、暢快升級,“焉”字一般用于滿足式的感嘆暢快,有總結強調的作用。這樣用,反映了孟子談話內容的層次感和思想感情的加深。

      提問:有人評論:“談孟子文,令人感到氣勢磅礴,感情激越,銳不可當”,請你總結一下,本文是如何體現這種文氣的?明確“1、文言語氣詞的分層運用2、排比、對比、類比、整句的運用

      六、作業:想象式翻譯課文,補上梁惠王和孟子的心理活動。

      方案設計之二

      ——理解式教案

      教學目標:1、2同“誦讀式教案“

      3、理解文中孟子的民本思想

      教學重難點:通過對文章關鍵字詞語義的把握來理解文章中心

      教學原則:教師提出“牽一發動全身“的問題,促使學生思考,達到深刻理解文章的目的。

      教學過程:第一課時與誦讀式教案相同

      第二課時

      解文北宋哲學家程頤認為,孟子論王道的文章沒有超過這章的,同學們思考一下,文章359個字,有多少個“民”字?梁惠王講了幾個,孟子講了幾個?明確:共有7個民字,,梁惠王講了3個,孟子講了4個。

      提問:根據文章內容,請給每個“民”字前加上定語?

      (把學生分成幾組,分別討論,然后,每組推選中心發言人發言,大家討論)

      教師分段明確:

      (一)梁惠王之民

      1、青壯年之民

      梁惠王乃好戰之君,因此,“河內兇,則移其民于河東,移其粟于河內,河東兇亦然”,這句話中的“民”字,應做“青壯年男子”理解。朱熹是這樣解釋的:“移民以就食,移粟以給其老稚不能移者”。朱子解釋的著眼點在留下的老幼,注意的是老幼的.不能行走。若真是為了救災,根本不必要移民,而且,移民涉及到家庭倫理等社會穩定的諸多因素。梁惠王的一切決策都要以戰爭為指歸。

      2、明:全體之民暗:青壯年之民

      “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中的民,實際上已包含了兩層含義,在聽者看來,是指全體老百姓,但,梁惠王這個與孟子一見面就談“以利吾國”(利,蓋富國強兵之類,朱子注)的“好戰之君”,其心思指的是青壯年男子。

      (二)孟子之民(偷換概念)

      1、全體之民

      “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中的“民”,孟子順著上文梁惠王所說的“民”的含義,講成全體老百姓。

      2、“生與死”之民即青少年與老年百姓

      在‘王道之始”中講民的“養生喪死”,從“生與死’中,我們可以看到,這里的民可分成兩類,一類是“生”,即青少年,一類是“死”,即老年人。

      3、五十、七十之民黎民

      在“王道之成”中,孟子多次強調“五十者”、“七十者”,意在指民中的老者,也就是“王道”的關鍵是“老者之養”;黎即黑,黎民,是秦時的黔首,統治者對老百姓的蔑稱。在這里,孟子特意提出民指普通百姓。

      4、全體百姓

      最后,在談“王道之阻”時,“斯天下之民至焉”的民,孟子又回到了“全體老百姓”之義上了。

      從“民”的意義不斷轉換上,我們看到了孟子的“民”更多地傾向于民之老者和全體百姓,“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這正是孟子民本思想所在。一個“民”字,既可看到孟子的論辯藝術,又可反映孟子的民本思想——王道。

      方案設計之三

      ——讀寫結合式教案

      第一課時與誦讀式教案相同

      第二課時

      [課題要點]通過寫作,探究梁惠王和孟子的心理變化,同時開掘高考寫作題材新領域。

      一、填空:通過這次對話,梁惠王從“好戰之君”變成了“仁義之君”,孟子由考慮“自身之安”而設喻的思想家變成了為“天下之安”而拼死勸諫的思想家。

      二、寫作訓練:閱讀以下文字,運用課文的內容,展開想象,以“的選擇”為題寫一篇作文。

      20xx年全國高考優秀作文欣賞:

      《小重山》后的選擇

      江蘇考生得分:60分

      提問:讀文時注意,文中哪些地方寫了岳飛艱難的心靈選擇?

      營中的梆子敲了三下:三更天。我卻絲毫沒有睡意。面前的幾案上,一端放著直搗黃龍的地圖,一端卻是傳令退兵的十二道金牌。火盆里的炭火只剩下零星的幾點,一陣風裹著雪

      花沖進營帳來,火熄了,更冷。硯中的墨凍了磨,磨了又凍。我該如何選擇?

      今夜很靜,往日士卒總會三五成群圍成一圈,點上篝火,高唱我填寫的《滿江紅》:“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但是今夜什麼聲響也沒有,他們都睡了嗎?我披了件衣服走出帳外,頓時呆住了:所有的士卒整整齊齊地站在雪地上,雪花一片一片落在他們的盔甲上、兵刃上。一個士兵顫聲問我:“元帥,我們要退回去嗎?”我無法回答,正是他昨天笑著對我說:“城中有我的老母,打進去就會見到他老人家了,我要給她帶好多好吃的,因為他到現在還沒吃上一塊肉……”我看到他的臉上沖出兩道雪槽,我伸手抹去他臉上的雪。哪個熱血男兒不為無法保護自己的母親而感到屈辱,哪個母親會相信自己的兒子是個臨陣脫逃的懦夫?我不由得感到背后母親刺下的字越來越燙!我沉聲問道:“誰說要退兵?牛首山下,朱仙鎮中,那麼多回合的生死考驗,我們誰想過后退?如今中原正隱現久違的王氣,我們會退兵嗎?”我把士兵勸回營帳,自己步入山中。

      路很難走,稍有不慎就會跌下崖去,摔個粉身碎骨。“欲將心事付瑤琴。知音少,弦斷有聽我想到了汴京城頭的李綱,保衛了汴京卻被朝廷撤了職,病死歸鄉的途中。我想到了宗澤,一心收復失地,卻在病榻上三呼“渡河”,悲憤而死。我想到了自己,朝廷會怎樣對待我呢?是下獄,還是絞殺?我拼死拼活,百戰穿金甲,為的是誰?“臥榻之旁,豈容他人安眠”的祖訓,早被輕歌曼舞泡軟了“腰骨”,這樣的昏庸之君保他何用?退兵,退兵,我不由得憤懣起來。但是,趙家的精美畫舫如何敵得過金賊的堅船利炮?肥得邁不開步子的千里馬又如何充當胡虜鐵騎的對手?我仿佛聽到了寡母孤子的呼喊,仿佛看到了滿地橫尸,母親在指著我的鼻子責罵。我驚出一身冷汗,叫道:“中軍!”“在。”是一個壯實的北方小伙子。我拍拍他的肩膀,說:“傳令,拔寨進軍!”

      [評點]這是一篇令人拍案叫絕的考場奇文。題材來源于一首古詞,這實際上是,開拓了作文的內容領域;編述故事的寫法,已讓人眼前一亮;以岳飛的第一人稱視角從容的展開敘述。則表現了極強的自信。更為出奇的是,作者著眼于特定情境所激發的心靈沖突,以大膽的想象和虛構,重新安排歷史,顯示了鮮明的個性和過人的膽識。這樣的構思,顯然需要平時積累的古典文學修養和才氣作為依憑。

      此外,作者描寫的功力也值得稱道:整篇文章,字里行間蘊滿深情;主人公的心底波瀾、情意涌流,被刻畫得異常逼真;一切的感覺、一切的思緒仿佛都已還原到特定的歷史意境之中;風雪等自然環境的描寫,雖寥寥數筆,卻有效的渲染了氣氛。讀這樣的佳作,如飲醇酒,酣暢痛快。

      附:小重山

      岳飛

      昨夜寒蛩不住鳴。驚回千里夢,已三更。起來獨自繞街行。人悄悄,簾外月朧明。白首為功名。舊山松竹老,阻歸程。欲將心事寄瑤琴。知音少,弦斷有誰聽?

      [注]蛩:古指蟋蟀。本詞上片寓情于景,寫作者思念中原、憂慮國事的心情。下片抒寫收復失地受阻、心事無人理解的苦悶。全詞表現的是,不滿“議和”,反對投降的艱難的心靈選擇。

    【第一冊寡人之于國也】相關文章:

    寡人之于國也通假字10-12

    文言文《寡人之于國也》賞析08-09

    文言文《寡人之于國也》譯文08-15

    《寡人之于國也》的文言文賞析08-08

    文言文《寡人之于國也》的譯文08-15

    《寡人之于國也》素材挖掘與寫作運06-22

    《寡人之于國也》導學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12-06

    高中語文文言文《寡人之于國也》賞析08-09

    人教版必修3高一語文第三單元《寡人之于國也》學案12-06

    語文高二文言文寡人之于國也原文及譯文05-16

    国产一级a爱做免费播放_91揄拍久久久久无码免费_欧美视频在线播放精品a_亚洲成色在线综合网站免费

      制服丝袜在线视频 | 中文字幕亚洲日韩第一页 | 一级中文字幕乱码免费 | 色综合久久中文综合网 | 尤物福利在线观看永久视频 | 正在播放90少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