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中班數學教案《做餅干》及教學反思

    時間:2025-04-23 18:10:13 歐敏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幼兒園中班數學教案《做餅干》及教學反思(精選6篇)

      在快速變化和不斷變革的今天,課堂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所謂反思就是能夠迅速從一個場景和事態中抽身出來,看自己在前一個場景和事態中自己的表現。那么反思應該怎么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幼兒園中班數學教案《做餅干》及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幼兒園中班數學教案《做餅干》及教學反思(精選6篇)

      幼兒園中班數學教案《做餅干》及教學反思 1

      活動目標:

      1、感知物體的大小與數量的關系。

      2、學習用數字、圖形記錄結果。

      3、讓幼兒懂得簡單的數學道理。

      4、體驗數學集體游戲的快樂。

      活動過程:

      一、為小兔做餅干

      出示兔子玩具及餅干,小兔從點心店買來一盒好吃的餅干,它們是什么樣的呢?(有大有小)

      小兔吃了還想吃,想請我們幫忙再做一些餅干。

      引導幼兒用模具在泥塊上壓印餅干,看看每塊油泥能做幾塊餅干,并用寫數字或畫圖形(圓點、短線等)的方法記錄。

      在操作中,教師注意觀察幼兒做餅干時采用的方法,并引導幼兒探索怎樣壓印才能多做一些餅干。

      從幼兒所做餅干數量的不同,引導幼兒發現在同樣大小的'“面皮”上壓印的餅干大小與數量的關系:餅干大,數量少;餅干小,數量多。

      二、誰做的餅干多

      幼兒相互交流自己做出的餅干數量,比一比誰做的餅干多,為什么。

      找出餅干做得最多的幼兒,請他說說自己是用什么模具,怎么做的?為什么能做那么多。

      幼兒再次嘗試做餅干,將前后2次的操作結果做一比較,發現在同樣大小的面積上壓印的餅干大小與數量的關系,初步獲得如何有效合理地在有限的面皮上印制餅干的經驗和方法。

      教學反思

      操作是幼兒學習,建構數學知識的基本方法。因此提供有效的操作材料是活動成功的重要因素。這節課活動材料都是幼兒喜歡擺弄的橡皮泥和大小不等的瓶蓋。教師讓幼兒在操作中逐步感知;用等量的橡皮泥做餅干,其數量的多少與選擇模具大小,排列的疏密,橡皮泥底板的厚薄(面積)的關系。將抽象的數學知識具體化,淺顯化,易于幼兒理解和掌握。活動中教師注重既面向全體幼兒讓每個幼兒都參與操作,始終關注每個幼兒的操作情況,又及時鼓勵有創新能力的幼兒,使每個幼兒在參與的過程中充分體驗到數學學習的樂趣。

      為滿足幼兒園中班數學教學需求,我將圍繞“做餅干”主題,從形狀認知、數量比較、分類排序等不同數學核心內容設計教案,并結合教學過程撰寫反思,優化教學效果。

      幼兒園中班數學教案《做餅干》及教學反思 2

      一、活動目標

      1. 引導幼兒認識圓形、方形、三角形三種基本圖形,能準確辨認并說出名稱。

      2. 讓幼兒在“做餅干”的情境中,嘗試用模具制作對應形狀的餅干,加深對圖形的認知。

      3. 激發幼兒對數學活動的興趣,培養幼兒的觀察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

      二、活動準備

      1. 圓形、方形、三角形的.餅干模具若干,面團(安全無毒,適合幼兒操作)。

      2. 三種形狀的餅干圖片、實物餅干若干。

      3. 貼有三種形狀標記的收納盒。

      三、活動過程

      1. 情境導入(5分鐘)

      教師端著一盤餅干圖片走進教室,說:“小朋友們,今天老師開了一家餅干店,可是店里的餅干都賣完了,需要小朋友們幫忙制作新的餅干,你們愿意嗎?”引發幼兒興趣,導入活動。

      2. 認識圖形(10分鐘)

      教師出示圓形、方形、三角形的餅干圖片和實物,引導幼兒觀察并提問:“小朋友們,看看這些餅干長得一樣嗎?它們都有什么不同的形狀呢?”鼓勵幼兒大膽發言,教師總結并教幼兒認識三種圖形的名稱和特征,如圓形像圓圓的太陽,沒有角;方形有四條直直的邊和四個角;三角形有三條邊和三個角。

      3. 制作餅干(15分鐘)

      教師為幼兒分發面團和模具,示范用模具制作餅干的方法,如將面團放在桌面上壓平,把模具輕輕按壓在面團上,然后取出餅干。幼兒動手操作,制作不同形狀的餅干,教師巡回指導,提醒幼兒注意安全,不要將面團放入口中。

      4. 分類整理(8分鐘)

      教師拿出貼有三種形狀標記的收納盒,說:“餅干做好啦,我們要把它們送到對應的盒子里,圓形餅干送到圓形盒子,方形餅干送到方形盒子,三角形餅干送到三角形盒子。”引導幼兒將制作好的餅干進行分類整理。

      5. 活動結束(2分鐘)

      教師對幼兒的表現進行總結和表揚,說:“小朋友們真能干,幫助老師制作了這么多好看的餅干,還把它們分類放好了,謝謝大家!”

      教學反思

      本次活動以“做餅干”為情境,幼兒參與積極性較高。在認識圖形環節,通過圖片和實物相結合的方式,幼兒能較好地理解三種圖形的特征。制作餅干過程中,幼兒動手操作能力得到鍛煉,但部分幼兒在使用模具時不夠熟練,需要教師多次示范指導。在分類整理環節,大部分幼兒能準確分類,但仍有個別幼兒對圖形的認知不夠清晰,出現混淆。后續教學中,可增加圖形辨認的游戲活動,如“圖形找朋友”,進一步強化幼兒對圖形的認知;在操作環節,提前讓幼兒熟悉模具的使用方法,提高操作的流暢性。

      幼兒園中班數學教案《做餅干》及教學反思 3

      一、活動目標

      1. 引導幼兒學習用一一對應的方法比較兩組物體的多少,能準確判斷“多”“少”和“一樣多”。

      2. 通過“做餅干”活動,讓幼兒在操作中體驗數量比較的樂趣,培養幼兒的觀察和比較能力。

      3. 發展幼兒的思維能力,提高幼兒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二、活動準備

      1. 不同數量的圓形、方形餅干模具(如圓形模具5個,方形模具3個),面團若干。

      2. 畫有不同數量餅干的卡片(如3塊圓形餅干卡片、4塊方形餅干卡片)。

      3. 小盤子若干。

      三、活動過程

      1. 情境導入(5分鐘)

      教師說:“小朋友們,我們的餅干店又要開始忙碌啦!這次我們要制作不同數量的餅干,看看哪種餅干做得多,哪種餅干做得少。”激發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

      2. 觀察比較(10分鐘)

      教師出示畫有不同數量餅干的卡片,引導幼兒觀察并提問:“小朋友們,看看這兩張卡片上的餅干,哪種餅干多,哪種餅干少呢?你是怎么看出來的?”鼓勵幼兒用自己的方法進行比較,教師再示范用一一對應的方法比較數量的多少,如將圓形餅干和方形餅干一個一個對齊,觀察剩余的餅干,從而判斷多少。

      3. 制作餅干并比較(15分鐘)

      教師為幼兒分發不同數量的模具和面團,讓幼兒制作餅干。制作完成后,將幼兒分成小組,每組幼兒把自己制作的餅干放在小盤子里,然后用一一對應的方法比較小組內不同形狀餅干的數量,討論哪種餅干多,哪種餅干少,或者是否一樣多。教師巡回指導,幫助幼兒掌握比較的方法。

      4. 游戲鞏固(8分鐘)

      教師組織“餅干搬運工”游戲,在教室的兩端分別放置不同數量的.餅干卡片,幼兒扮演搬運工,按照教師的指令(如“搬運比卡片上數量多1塊的餅干”),從面團處制作相應數量的餅干并搬運到指定地點,進一步鞏固數量比較的知識。

      5. 活動結束(2分鐘)

      教師對活動進行總結,表揚在活動中積極思考、認真比較的幼兒,鼓勵幼兒在生活中也用學到的方法比較物體的數量。

      教學反思

      在本次活動中,幼兒對比較數量的活動表現出濃厚的興趣。通過卡片觀察和教師示范,幼兒初步掌握了一一對應的比較方法。在制作餅干和小組比較環節,幼兒能積極動手操作,但部分幼兒在操作過程中容易被面團等因素干擾,注意力不夠集中,導致比較結果出現偏差。游戲鞏固環節,幼兒參與度高,但由于游戲規則相對復雜,部分幼兒未能完全理解,在搬運餅干時出現錯誤。后續教學中,可簡化游戲規則,增加趣味性;在操作環節,提前強調活動要求,減少干擾因素,幫助幼兒更專注地進行數量比較。

      幼兒園中班數學教案《做餅干》及教學反思 4

      一、活動目標

      1. 引導幼兒學習按大小、顏色、形狀等特征對餅干進行排序,培養幼兒的觀察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

      2. 讓幼兒在“做餅干”的情境中,嘗試用不同的方法進行排序,體驗排序的樂趣。

      3. 發展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能清楚地講述自己的排序方法。

      二、活動準備

      1. 大小不同、顏色不同、形狀不同的餅干模具若干,面團若干。

      2. 已按某種特征排好序的餅干圖片(如從小到大排列的`圓形餅干圖片)。

      3. 展示板一塊。

      三、活動過程

      1. 情境導入(5分鐘)

      教師說:“小朋友們,我們的餅干店要舉辦一場餅干展覽,需要把制作的餅干整齊地排列好,讓我們一起來幫忙吧!”引發幼兒參與活動的熱情。

      2. 觀察發現(10分鐘)

      教師出示已按某種特征排好序的餅干圖片,引導幼兒觀察并提問:“小朋友們,看看這些餅干是怎么排列的?你發現了什么規律?”鼓勵幼兒積極發言,說出自己的發現,教師總結排序的方法和規律,如按大小排序、按顏色排序、按形狀排序等。

      3. 制作并排序(15分鐘)

      教師為幼兒分發各種模具和面團,幼兒制作不同特征的餅干。制作完成后,幼兒選擇一種特征(如大小),將自己制作的餅干在展示板上進行排序。教師巡回指導,鼓勵幼兒嘗試用不同的方法排序,并引導幼兒思考為什么這樣排。

      4. 分享交流(8分鐘)

      邀請幼兒上臺展示自己的排序成果,講述自己的排序方法,如“我是按照餅干的顏色,紅的、黃的、紅的、黃的這樣排的”。其他幼兒認真傾聽并進行評價,教師對幼兒的表現給予肯定和鼓勵。

      5. 活動結束(2分鐘)

      教師對本次活動進行總結,表揚幼兒的創意排序方法,鼓勵幼兒在生活中也尋找物體的排列規律。

      教學反思

      本次排序活動,幼兒在情境中積極探索排序方法。通過觀察圖片,幼兒對排序有了初步的認識。在制作和排序環節,幼兒發揮想象力,嘗試多種排序方式,但部分幼兒對排序規律的理解不夠深入,出現排序混亂的情況。在分享交流環節,幼兒語言表達能力得到鍛煉,但由于時間有限,部分幼兒未能充分展示自己的成果。后續教學中,可增加排序范例的展示,幫助幼兒更好地理解規律;延長分享交流時間,讓更多幼兒有機會表達自己的想法,同時引導幼兒互相學習,提高排序能力。

      幼兒園中班數學教案《做餅干》及教學反思 5

      一、活動目標

      1. 引導幼兒認識數字1 - 5,能準確認讀并理解其表示的數量意義。

      2. 通過“做餅干”活動,讓幼兒將數字與相應數量的餅干對應起來,建立數字與數量的聯系。

      3. 培養幼兒的數學思維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激發幼兒對數學活動的興趣。

      二、活動準備

      1. 數字1 - 5的卡片,畫有不同數量餅干(1 - 5塊)的卡片。

      2. 餅干模具若干(每種數量的模具準備5套,如1個圓形模具、2個方形模具等),面團若干。

      3. 貼有數字1 - 5的.收納盒。

      三、活動過程

      1. 情境導入(5分鐘)

      教師說:“小朋友們,我們的餅干店接到了很多訂單,訂單上寫著不同數量的餅干,我們需要按照訂單制作餅干,快來看看這些訂單吧!”吸引幼兒的注意力,導入活動。

      2. 認識數字與數量(10分鐘)

      教師出示數字1 - 5的卡片,教幼兒認讀數字。然后出示畫有不同數量餅干的卡片,引導幼兒觀察并提問:“這張卡片上有幾塊餅干?可以用哪個數字來表示呢?”幫助幼兒理解數字與數量的對應關系,如3塊餅干用數字3表示。

      3. 按數制作餅干(15分鐘)

      教師為幼兒分發貼有數字的收納盒和模具、面團,說:“小朋友們,看看你們收納盒上的數字,按照數字用模具制作相應數量的餅干吧!”幼兒動手操作,教師巡回指導,提醒幼兒制作的餅干數量要與數字對應。

      4. 檢查與整理(8分鐘)

      幼兒制作完成后,教師組織幼兒互相檢查,看看制作的餅干數量是否與數字對應正確。然后將餅干分類放入對應的收納盒中,進一步鞏固數字與數量的對應關系。

      5. 活動結束(2分鐘)

      教師對活動進行總結,表揚認真制作餅干并能正確對應數字和數量的幼兒,鼓勵幼兒在生活中也關注數字與數量的關系。

      教學反思

      本次活動圍繞數字與數量對應展開,幼兒對數字的認讀興趣較高。在認識數字與數量環節,通過卡片展示,幼兒能初步理解對應關系,但在實際操作按數制作餅干時,部分幼兒出現數量制作錯誤的情況,如數字4對應制作了5塊餅干。在檢查與整理環節,幼兒互相檢查的積極性較高,但由于自身認知不足,未能發現所有錯誤。后續教學中,可增加數字與數量對應的游戲練習,如“數字找餅干”;在操作前,通過示范和強調,讓幼兒更明確制作要求,提高對應準確率。

      幼兒園中班數學教案《做餅干》及教學反思 6

      活動目標

      1. 引導幼兒學習按不同的標準(如形狀、顏色、大小)對餅干進行分類,并進行簡單的統計。

      2. 讓幼兒在“做餅干”活動中,體驗分類統計的樂趣,培養幼兒的觀察能力和數學思維能力。

      3. 發展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能清楚地講述自己分類統計的結果。

      活動準備

      1. 形狀不同(圓形、方形、三角形)、顏色不同(紅色、黃色、藍色)、大小不同(大、小)的餅干模具若干,面團若干。

      2. 分類統計表(畫有不同形狀、顏色、大小的格子),記錄筆若干。

      3. 貼有不同分類標志的收納盒。

      活動過程

      1. 情境導入(5分鐘)

      教師說:“小朋友們,我們的餅干店制作了很多不同的餅干,為了方便管理和銷售,我們需要把這些餅干分類統計一下,你們能幫忙嗎?”激發幼兒參與活動的欲望。

      2. 討論分類方法(10分鐘)

      教師引導幼兒討論可以按照哪些標準對餅干進行分類,如形狀、顏色、大小等。教師提問:“如果按照形狀分,我們可以把餅干分成幾類?按照顏色和大小呢?”鼓勵幼兒積極思考,大膽發言。

      3. 制作餅干并分類統計(15分鐘)

      教師為幼兒分發模具和面團,幼兒制作不同特征的餅干。制作完成后,幼兒選擇一種分類標準(如形狀),將餅干分類放入對應的收納盒中,然后在分類統計表上記錄每種形狀餅干的數量,如圓形餅干有幾個,就在圓形格子里畫上相應數量的`標記。教師巡回指導,幫助幼兒掌握分類統計的方法。

      4. 分享結果(8分鐘)

      邀請幼兒上臺展示自己的分類統計結果,講述自己是按照什么標準分類的,每種餅干各有多少個。其他幼兒認真傾聽并進行評價,教師對幼兒的表現給予肯定和鼓勵,對統計結果進行總結和糾正。

      5. 活動結束(2分鐘)

      教師對本次活動進行總結,表揚幼兒在分類統計活動中的認真表現,鼓勵幼兒在生活中也嘗試對物品進行分類統計。

      教學反思

      本次分類統計活動,幼兒對分類標準的討論較為積極,能想到多種分類方法。在制作餅干和分類統計環節,幼兒動手操作能力得到鍛煉,但部分幼兒在統計數量時容易出錯,如漏數或多數。在分享結果環節,幼兒能清晰表達自己的分類方法,但在描述數量時語言不夠準確。后續教學中,可加強數數練習,提高幼兒數量統計的準確性;在語言表達方面,引導幼兒使用更規范的數學語言描述分類統計結果,如“我按照形狀分類,圓形餅干有3個,方形餅干有4個”。

    【幼兒園中班數學教案《做餅干》及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幼兒園中班音樂活動教案《做餅干》04-05

    幼兒園中班數學教案:餅干店里餅干多(精選10篇)08-30

    做餅干09-18

    中班數學教案及教學反思:量花布做圍巾12-20

    《分餅干》的教學反思09-25

    做餅干作文08-30

    做餅干作文(精選)08-10

    做餅干作文07-17

    做餅干的作文02-23

    [精華]做餅干作文12-08

    国产一级a爱做免费播放_91揄拍久久久久无码免费_欧美视频在线播放精品a_亚洲成色在线综合网站免费

      日本久久道色综合久久 | 亚洲欧美中日韩中文字幕 | 亚洲a人一区二区免费 | 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久精 | 午夜亚洲欧美视频在线观看 | 日本少妇亚洲综合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