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級語文課文教案

    時間:2021-08-25 12:47:51 教案 我要投稿

    九年級語文課文教案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快來參考教案是怎么寫的吧!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九年級語文課文教案,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九年級語文課文教案

    九年級語文課文教案1

      教學目標:

      1、浪漫主義與現實主義的特點

      2、分析寫景詩的意境

      3、欣賞和熱愛大自然,培養生活的情趣

      重點難點:如何欣賞寫景的詩歌的意境

      教學內容及步驟: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這節課再向大家介紹一篇浪漫主義詩人——濟慈(板書)創作的十四行詩《蛔蟈與蛐蛐》(板書)。

      二、教讀新課。

      1.指名朗讀這首詩。正音。

      2.簡介作者和時代背景。引導學生閱讀注釋①,教師補充。

      濟慈(1795—1821),英國詩人。1795年10月29日生于倫敦。9歲時父親去世,母親改嫁,濟慈和兩個弟弟由外祖母收養。15歲時母親又病故,外祖母委托兩名保護人經營他們兄弟的財產。起初濟慈是學醫的,他喜好文學,但對醫學并不厭棄,通過考試獲得內科醫生執照,還繼續學習外科。

      直到1816年11月間,濟慈才決心放棄醫學,從事文學創作。他的詩詩中有畫,色彩感和立體感都很強。他認為,一個大詩人對美的感受能壓倒或抵消一切其他的考慮,這就是他的“天然接受力”的思想。他曾說,他可以深入到一只麻雀的性格中去,同樣可以“在瓦礫中啄食”。

      濟慈是英國浪漫主義詩人中最有才氣的詩人之一,他的詩對后世的影響很大,維多利亞時代詩人、唯美派詩人、“意象派”詩人都受到他的影響。可惜正當他初展宏才的時候,就不幸與世長辭,時年才25歲。

      3.學生朗讀,整體把握詩歌的基調,注意處理朗讀語調,注意音步和輕重音的正確掌握。

      4、這首詩在構思上有什么特點?

      (提示:開頭一句與“大地的詩歌呀,從來沒有停息“相對應分為兩部分;動靜相襯,意境優美。)

      盛夏——蟈蟈的樂音

      大地的詩歌充滿生機

      嚴冬——蛐蛐的歌兒

      5.理解蟲鳴的象征意義。

      詩人創造蟈蟈和蛐蛐的意象,表露了濟慈的創作思想,即詩應該給人以安慰,并提高人們的思想。蟈蟈和蛐蛐充滿活力,它們的鳴聲周而復始,永不停息,那就是大地的詩歌從來不會死亡,鼓舞人們樂觀地對待生活。

      6、尾聲:“從蛐蛐的歌中仿佛聽到了蟈蟈的嗚叫”。理解盛夏的蛔蟈和冬天的蛐蛐是怎樣聯系起來的。這是詩人的聯想,將冬天的蛐蛐的歌兒呼應盛夏的蟈蟈的樂音。點出起伏不停,點明中心:從來不會死亡,從來沒有停息的大地的詩歌。

      三、布置作業。

      熟讀成誦。

      在理解詩的思路結構的基礎上背誦這首詩。

    九年級語文課文教案2

      教學目標

      1.了解朦朧詩及其審美特征。

      2.感知詩中“星星”的形象,領會其象征意義。

      3.通過誦讀,體會詩歌的情景、意蘊和詩人的思想感情,理解詩歌主旨。

      4.揣摩語言,品味詩句的豐富內涵。

      5.激發學生追求希望和光明的信念。

      教學設想

      教學活動應強化誦讀,在熟讀過程中,揣揣摩語言,感知“星星”的形象,領會其象征意義。對于形象的豐富內涵的理解,可引導學生合作研究,鼓勵有創意的個性化闡發。以提高審美意識。

      教學重點:了解朦朧詩的審美特征;理解詩歌所寄托的詩人的理想和信念。

      教學難點:體悟“星星”的象征意義。

      課時安排:二課時

      教學方法

      1.誦讀法江河的《星星變奏曲》是-首追求光明的希望之歌,全詩含蓄朦朧.意境優美,

      引導學生在熟讀中揣摩詩歌語言的意蘊和情味。領會“星星”的象征意義。把握詩歌的主旨

      從而培養學生對詩歌的感悟能力。

      2.聯想想象法全詩運用象征手法,圍繞主題與主要意象變換情境,委婉抒情。學習這首抒情詩,要創設氛圍激活學生思維,借助對形象的感悟,把握豐富內涵,深人體會詩中的思想情。

      3.討論探究法如對“星星”形象的感悟,可引導學生活躍研討,提高審美意識。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由關于“星星的詩句”導入

      回憶詩句,今天我們來學習《星星變奏曲》這一首詩,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二、作者介紹和朦朧詩

      江河,原名于友澤,1949年生,北京人。1968年高中畢業。1980年發表__作《星星變奏曲》,著有詩集《從這里開始》《太陽和他的反光》等,是新時期朦朧詩的代表人物之一。

      朦朧詩又稱新詩潮詩歌,是新詩潮詩歌運動的產物,因其在藝術形式上多用總體象征的手法,具有不透明性和多義性,所以被稱作“朦朧詩”。朦朧詩孕育于“__”時期的“地下文學”。它是新時期一個非常重要的文學流派,是“__”后期一群自我意識開始覺醒的青年,利用詩歌的形式對現實進行反思和追求詩歌獨立的審美價值的產物。

      朦朧詩作為一種新詩潮,一開始便呈現出與傳統詩歌不同的審美特征。代表人物有舒婷、顧城、江河、等。意象化,象征化,立體化和隱喻性是朦朧詩藝術表現上的重要特征。

      三、寫作背景

      本詩寫于1980年,也是詩人首次發表的詩作。詩人經歷了惡夢一樣的“__”十年,目睹了專職的殘酷和人情親情的被毀滅,因此對“__”時代的黑暗進行揭露和反抗。回想暗夜如磐的年代,詩人傾訴著自己質樸的愿望,因此寫下了此詩,寄托了詩人美好的夢,也表達了詩人的苦悶與迷惘,這是詩人思考歷史、人和現實的表現。

      四、請大家朗讀,要求:

      (1)讀準音。

      (2)體會朗讀節奏與朗讀時的感情基調。

      明確:感情基調是滿懷希望的。朗讀語調是深沉的。

      顫(chàn)動閃爍(shuò)朦朧(ménglóng)覆(fù)蓋

      疲倦(píjuàn)靜謐(mì)憧憬(chōngjng)劫(jié)難凝望(níng)

      五、再讀:把握意象,讀懂詩歌

      意象:星星、詩、蜜蜂、螢火蟲、睡蓮、春天、鳥、白丁香等。

      意境:甜蜜、溫馨、自由、芬芳的光明世界。

      對美好理想熱烈向往

      意象:夜、冰雪、僵硬的土地、被風吹落的星星等。

      意境:凄苦、寒冷、孤寂、壓抑的黑暗現實。

      對冷酷現實強烈否定

      六、具體體會

      1、詩中的星星象征什么?詩人反復詠嘆星星表達了怎樣的渴望?

      象征著光明,象征著美好的事物

      表達了他對光明的渴望

      2、兩小節詩在結構上及語言表達上有什么異同點?

      都用假設的句子“如果-----誰還需要---還會---”開頭;從第五行看,有變化,用“誰不愿意”和“誰愿意”。

      都表達了現實中掙扎而向往光明、溫暖和自由的愿望。所不同的是第一節正面表達這種企盼,第二節是從反面表達這種希望。

      3、這首詩為什么題為《星星變奏曲》

      變奏曲是音樂術語。這首詩是借用此術語來說的,具體特征有以下兩點:

      ①詩的上下兩節結構相稱,基本手法和用語相同或相近

      ②圍繞一個主題與主要意象變換情境

      第二課時

      七、自讀

      1、括兩節詩的內容

      第一節:黑暗籠罩大地,詩人向往光明世界。

      誰還需要…誰還會…誰不愿意…誰不愿意…誰不喜歡

      第二節:否定現實世界,決心追求光明

      誰還需要…誰還會…誰愿意…誰愿意…誰不喜歡

      (否定)(肯定)

      2、請從一、二節詩句的語氣、內容、意境三個方面說說詩歌是怎樣構成主題與變奏的關系?

      第一節和第二節用了同樣的結構、相近的句式、和遞進式的比喻。但句子的語氣已從肯定變為否定;內容又對光明的向往轉為對現實的否定;意境由溫馨美好轉為寒冷嚴酷,從而構成主題與變奏的關系

      八、小結

      1、主旨全詩表達了詩人對黑暗冰冷的現實的否定,抒發了自己對理想的向往和追求,以及雖然迷茫失落而又不失堅定的希望。

      2、結構示意圖

      主要意象:星星(象征光明、向往和追求的理想)

      情境:溫馨美好------->寒冷嚴酷

      主題與變奏

      內容:向往光明------->否定現實

      3、具有朦朧詩的語言特色:多用象征、比喻的修辭手法,具有不透明性和多義性,使得詩歌含蓄朦朧。

      象征和比喻的區別:

      象征中的象征體都是具體的,被象征的本體都是抽象的;比喻中的本體和喻體通常都是具體的。

      象征著眼于全文構思,至少也是文章的層次,是一種表現手法;比喻通常是以句子的形式存在,是修辭手法。

      九、探究

      1、反復朗讀“誰不愿意……”至“一團團白丁香朦朦朧朧”,體會詩中描寫的情境,探究下列問題。

      (1)詩人用“柔軟得像一片湖”來形容夜晚。這給你怎樣的感受?

      “柔軟得像…片湖”,把夜晚的安寧,平靜、柔和、溫馨和自由自在用形象的語言表達出來。給人以溫柔如夢的美好感覺。

      (2)“鳥落滿枝頭”與“星星落滿天空”的聯想與類比,表現了怎樣的意境?

      “鳥落滿枝頭”,點綴在繁密的樹林間,周圍的環境一定是無人攪擾,十分寧靜的;“星星落滿天空”的情境必定出現在晴朗的夜間,雖然星星視覺上令人感到密集,但并不熱鬧,反而襯托出心情的寧靜、閑適、自在。這兩種情境在形態上有相似之處,都只有在心境寧靜時才能觀察體會得到,因此勾起詩人的聯想與類比。而春天“鳥落滿枝頭”的景象比夜空繁星滿天的情形,更顯生機,更富有直觀的動感和美感。“鳥落滿枝頭”與“星星落滿天空”的聯想與類比,更生動地表現了“光明”的美好。

      (3)“閃閃爍爍的聲音從遠方飄來”與“-團團白丁香朦朦朧朧”這兩句詩在語意上存在著怎樣的關系?詩人為什么用“閃閃爍爍”來形容聲音?

      “閃閃爍爍的聲音從遠方飄來”與“一團團白丁香朦朦朧朧”這兩句詩,分別從聽覺上和視覺上描寫聲音的隱約、白丁香的朦朧.將人們帶入一種令人陶醉的.朦朧迷離的美好意蘊。表現了“春天”之美,“光明”之美。

      詩人用“閃閃爍爍”來形容聲音,采用了通感的修辭手法,因為聲音-會兒入耳,一會兒消失,一會兒清晰,-會兒模糊的感覺與視覺上“閃閃爍爍”的感覺是相通的。這足以形容視覺的詞語來表現聽覺,以視覺感來突出對聲音的時斷時續、隱隱約約的真切感覺。

      2.學生自由誦讀詩歌第二節,思考:

      (1)詩中“每一首詩都是-群顫抖的星星”。此處星星為什么要顫抖呢?

      “每一首詩都是一群顫抖的星星”用暗喻的手法,表明:苦難的詩所受到的__,這種不自由帶來的就是心靈的寒冷孤寂。星星的顫抖,是人心靈的顫抖。因生活的壓抑和__而得不到自由,使人心得不到溫暖。

      (2)怎樣理解“風吹落一顆又一顆瘦小的星”?

      “瘦小的星”比喻并象征人們對光明的微茫的希望。不僅太陽失去了,連“瘦小的星”也被“一顆又一顆”地吹落,可見“夜”的黑暗沉沉、猖獗肆虐和冷酷無情。

      (3)“寂寞地燃燒”是什么意思?

      在尋求自由和光明的過程中,在周圍都是黑暗的時候,只能燃燒自己去尋找光明。寂寞突出了孤獨,燃燒代表了犧牲。

      十、作業處理:

      試仿照這首詩的“如果……如果……”或“誰不愿意……誰不愿意……”的句式寫幾句詩,表達一種企盼。

      如果我是一張白紙

      我會讓人們在我身上記事、算題

      如果我是一根蠟燭

      我會默默給人們帶來光亮

      誰不愿意呼吸新鮮的空氣

      誰不愿意沐浴溫暖的陽光

      誰不愿意吮吸甘甜的雨露

      誰不愿意擁有美好的生活

      可是,人類肆意的破壞

      使這一切都變成了虛幻

    九年級語文課文教案3

      教學目標:

      1、浪漫主義與現實主義的特點

      2、寫景詩的特點

      3、分析寫景詩的意境

      4、欣賞和熱愛大自然,培養生活的情趣

      教學設想

      1.兩課時

      2.就詩歌的題材看,課文的兩首詩都是田園詩,可以從田園詩的角度,對比閱讀兩首詩,培養學生的感悟能力。

      3.教讀課文,重在引導學生揣摩語句,感受形象,通過聯想和想象進入詩的意境。教師只須作適當的點撥,為學生創設充分的體悟思考的空間,培養學生對詩歌的興趣。

      教學方法

      1.誦讀法引導學生感悟詩歌,把握詩歌主旨及詩人的情感意蘊。

      2.感悟法引導學生感悟理解詩歌的具體內容、語言特點等

      3.比較法運用同題材詩的擴展閱讀,培養學生對詩歌的鑒賞能力。

      教學重點:

      能說出詩人選取代表I生季節和選取小生命(蟈蟈、蛐蛐)進行創作的意圖,理解盛夏的蟈蟈和冬天的蛐蛐是怎樣聯系起來的,理解詩人為什么發出“大地的詩歌從來不會死亡”的感嘆。

      教學難點:兩首外國詩風格比較。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

      1.第一課時前,能夠有感情的朗讀本詩,能夠讀準字音、停頓。或者準備好教材配套朗讀帶,有條件的還可以準備多種背景音樂。根據學生情況,布置相應的預習作業。

      2.第二課時前,查找英文原版詩歌及郭沫若的《靜夜》。

      學生準備

      1.第一課時前,分工找蟈蟈、蛐蛐的資料,找詩人、詩作的資料,找背景音樂。進行朗讀,理清詩作中的字詞,讀通全詩,能夠做到讀準字音和停頓。在朗讀過程中不理解的地方用筆標示出來。

      2.第二課時前,查找英文原版詩歌及郭沫若的《靜夜》。

      第一課時蟈蟈和蛐蛐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捕捉住蟈蟈和蛐蛐這兩個富有生機的意象,品味由“蟈蟈的樂音”和“蚰蛐的歌兒”交織成的“大地的詩歌”。

      教學難點:

      理解詩僅僅勾勒了夏、冬兩幅小景,描寫了兩只草蟲的嗚叫,為什么說是一首大自然的頌歌。

      教學設想:

      1、簡略介紹作者和時代背景,幫助學生了解濟慈詩歌的特點。

      2、這首詩詩中有畫,立體感甚強,誦讀時要很好體會。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地球是我們的家園,當我們將身心投入大自然的懷抱,她將以博大的胸懷,賦予我們靈感和力量。英國詩人濟慈的《蟈蟈與蛐蛐》,俄羅斯詩人葉賽寧的《夜》,就是他們用身心和自然溶鑄而成的美的贊歌……

      二、簡略介紹作者和時代背景。(學生交流課前搜集的信息)教師補充。

      濟慈(1795-1821),英國詩人。1795年10月29日生于倫敦。9歲時父親去世,母親改嫁,濟慈和兩個弟弟由外祖母收養。15歲時母親又病故,外祖母委托兩名保護人經營他們兄弟的財產。起初濟慈是學醫的,他喜好文學,但對醫學并不厭棄,通過考試獲得內科醫生執照,還繼續學習外科。直到1816年11月間,濟慈才決心放棄醫學,從事文學創作。他的詩詩中有畫,色彩感和立體感都很強。他認為,一個大詩人對美的感受能壓倒或抵消一切其他的考慮,這就是他的“天然接受力”的思想。他曾說,他可以深入到一只麻雀的性格中去,同樣可以“在瓦礫中啄食”。濟慈是英國浪漫主義詩人中最有才氣的詩人之一,他的詩對后世的影響很大,維多利亞時代詩人、唯美派詩人、“意象派”詩人都受到他的影響。可惜正當他初展宏才的時候,就不幸與世長辭,時年才25歲。

      三、讀熟詩歌,注意體會所表達的感情

      四、整體把握;

      這是一首大自然的頌歌,他通過對盛夏“蟈蟈的樂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兒”的描寫,贊美“大地的詩歌從來不會死亡”。

      五、設計問題:

      1.這首詩短小精致而又十分大氣,你認為它的構思哪些方面別具匠心?

      學生小組研討,教師明確:

      全詩分為前后對應的兩部分,分別以“大地的詩歌從來不會滅亡”和“大地的詩歌呀,從來沒有停息”開頭,點明主旨;又分別描繪盛夏“蛔蟈的樂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兒”,并通過聯想使二者巧妙地聯系起來,生動地表現了“大地的詩歌從來不會死亡”的主題。這首詩僅僅勾勒了夏、冬兩幅小景,而沒有描繪春、秋兩季的景色;僅僅描寫了蟈蟈、蛐蛐這兩種昆蟲的鳴唱,而沒有去寫大地上其他百鳥千蟲的歌唱。但它所表現的卻是大自然一年四季“歌聲”不斷的景象,歌頌了大自然周而復始、生命不息的永恒美。全詩謳歌大自然的無限美好、無限生機,著墨不多卻能以少勝多,富有內涵,給人以廣闊的想象空間,角度新穎獨到,構思頗具匠心。

      (提示:開頭一句與“大地的詩歌呀,從來沒有停息“相對應分為兩部分;動靜相襯,意境優美。)

      盛夏--蟈蟈的樂音

      大地的詩歌充滿生機

      嚴冬--蛐蛐的歌兒

      2.理解蟲鳴的象征意義。

      詩人創造蟈蟈和蛐蛐的意象,表露了濟慈的創作思想,即詩應該給人以安慰,并提高人們的思想。蟈蟈和蛐蛐充滿活力,它們的鳴聲周而復始,永不停息,那就是大地的詩歌從來不會死亡,鼓舞人們樂觀地對待生活。

      3.尾聲:“從蛐蛐的歌中仿佛聽到了蟈蟈的嗚叫”。理解盛夏的蛔蟈和冬天的蛐蛐是怎樣聯系起來的。這是詩人的聯想,將冬天的蛐蛐的歌兒呼應盛夏的蟈蟈的樂音。點出起伏不停,點明中心:從來不會死亡,從來沒有停息的大地的詩歌。

      六.深情朗誦

      七.拓展創新

      1、古今中外有很多描寫自然謳歌自然的詩作,課處再閱讀幾首在班里交流

      2、模仿課文,仿寫幾句詩句,抒發自已對地球或自然的獨特感受。

      第二課時夜

      課文簡介:《夜》猶如一首小夜曲,它在靜謐、美麗的夜景中,蘊含著詩人的情感,傳達出詩人對大自然的熱愛和他安適、寧靜的心境。

      教學設想:這首詩意境非常美,對學生而言較難理解,教學中應當注意激發學生的感情,重視朗讀體會體會詩歌的美,并能結合自己的理解,去試驗著寫一首小詩。如《月光下的校園》、《靜靜的公園》等。

      教學設計:

      一、導入:

      交流課前搜集的文學常識信息(葉塞寧,俄羅斯詩人,他的詩感情真摯,格調清新,并擅長描繪大自然景色。)教師資料助讀:

      謝爾蓋·亞歷山德羅維奇·葉賽寧(1895~1925年),俄羅斯詩人。出身于農民家庭,教會師范學校畢業后,在莫斯科當店員和印刷廠校對員。1916年在白俄軍隊服役,1917年二月革命后離開軍隊,加入左翼社會革命黨人的戰斗隊。早期詩描寫農村自然風光,贊美宗法制農民生活,曾參加意象派文學團體,作品中流露悲觀情緒。十月命后的部分詩作,試圖反映新的革命生活,但仍留戀革命前農村的田園生活,鐘情于烏托邦式的“農民的天堂”。他的抒情詩感情真摯,格調清新,并擅長描繪農村大自然景色。他憧憬崇高的精神境界,但又因思想的極度矛盾,陷于痛苦而不能自拔之中,最后在精神憂郁中__。

      二.學生聽讀錄音后自由誦讀,感受并形象描繪詩人筆下的夜景。

      先聽配樂詩朗讀,營造詩歌氛圍,再歸納這首詩的內容,并體會詩歌所描寫的意境美

      第一節:寫夜的靜謐

      第二節:寫溪水的歌唱(以動寫靜)

      靜謐、美麗

      第三節:寫月光下大自然的美麗

      第四節:再次寫到美麗的月色

      三、問題設計:

      結合課后練習二訓練:

      1、用自己的話,描繪所寫的夜景

      2、這首詩傳出詩人怎樣的心境?

      3.學生感情品讀,體察繪景中濤人對自然的心靈感應。思考:詩歌傳達出詩人怎樣的心境?

      教師明確:

      詩人葉賽寧是大自然的歌手,他從自然中汲取靈感,又把自己融人自然。純然繪景中,滲透著生命的底蘊,傳達出詩人對大自然的熱愛和他安適、寧靜的心境。

      五.本課總結

      本詩是自讀課文,與此單元其他詩歌不同,是來自國外的詩歌。此兩首外國詩都是描寫大自然,但是表現的卻是大自然的不同方面。《蟈蟈與蛐蛐》較后首詩稍難理解些,這包括蟈蟈、蛐蛐意象是如何疊加,使之融為一個整體的;蟈蟈、蛐蛐唱歌的意象與大地詩歌之間的聯系;“大地的詩歌從來不會死亡”與詩人創作思想的關系等。第二首詩中夜的靜謐是需要從字里行間細細品味的,詩中意象也需要結合個人想象慢慢琢磨才能有所領悟。

      作業練習設計

      隨堂練習設計

      1.請同學介紹濟慈和葉賽寧,并說說他們所代表的詩歌流派的風格。

      2.在《蟈蟈與蛐蛐》中,詩人把蟈蟈和蛐蛐發出的聲音比作什么?表達了什么樣的感情?

    九年級語文課文教案4

      【教學目標】

      1、知識能力目標:

      ⑴浪漫主義與現實主義的特點。

      ⑵寫景詩的特點。

      ⑶分析寫景詩的意境。

      2、過程方法目標:

      自主、合作、探究。

      3、情感目標:

      欣賞和熱愛大自然,培養生活的情趣。

      【重點難點】

      如何欣賞寫景的詩歌的意境。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二、學習和欣賞第一首詩《蟈蟈與蛐蛐》

      作者簡介:濟慈,美國浪漫主義詩人,出身卑微,少年既成孤兒,自幼喜愛文學,他的一生寫了不少的詩篇,如《夜鶯頌》等,可惜正當他初展宏才的時候,就不幸與世長辭,時年才25歲。

      1、讀熟詩歌,注意體會所表達的感情。

      2、整體把握:

      這是一首大自然的頌歌,他通過對盛夏“蟈蟈的樂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兒”的描寫,贊美“大地的詩歌從來不會死亡”。

      3、問題研究:

      這首施在構思上有什么特點?

      (提示:開頭一句與“大地的詩歌呀,從來沒有停息“相對應分為兩部分;動靜相襯,意境優美。)

      4、課后練習一:

      詩人這樣寫,借以歌頌大自然的無限美好和勃勃生機,表達了對大自然的無限熱愛和贊美之情。

      三、學習和欣賞第二首詩《夜》__

      1、作者簡介:

      葉塞寧,俄羅斯詩人,他的詩感情真摯,格調清新,并擅長描繪大自然景色。

      2、賞析,歸納這首詩的內容,并體會詩歌所描寫的意境美:

      第一節:寫夜的靜謐。

      第二節:寫溪水的歌唱。

      第三節:寫月光下大自然的美麗。

      第四節:再次寫到美麗的月色。

      3、結合課后練習二訓練:

      ⑴用自己的話,描繪所寫的夜景。

      ⑵這首詩傳出詩人怎樣的心境?

      4、反復朗誦這首詩,體會詩中所描繪的美景。

      5、當堂做完《基礎訓練》。

      【教學課后記】

      這首詩意境非常美,對學生而言較難理解,教學中應當注意激發學生的感情,從中體會詩歌的美,并能結合自己的理解,去試驗著寫一首小詩。如《月光下的校園》、《靜靜的公園》等。

    【九年級語文課文教案】相關文章:

    小學語文課文的教案12-13

    語文課文:河中石獸教案08-23

    語文課文游子吟教案11-13

    小學語文課文的教案15篇12-13

    語文課文《采薇》教案設計11-04

    課文鄉愁教案11-29

    關于小學語文課文教案九篇12-04

    小學語文課文教案合集7篇11-19

    小學語文課文《少年王勃》教案10-21

    課文《采薇》教案11-30

    国产一级a爱做免费播放_91揄拍久久久久无码免费_欧美视频在线播放精品a_亚洲成色在线综合网站免费

      亚洲国产a国产片精品 | 午夜性色一区二区三区不卡视频 | 在线观看视频一区精品视频 | 日本中文字幕在线观 | 一级做a爱免费视频在线观看 | 亚洲一区二区经典在线播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