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優秀教案

    時間:2021-10-12 17:00:23 教案 我要投稿

    琵琶行優秀教案

      作為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可能需要進行教案編寫工作,教案有助于學生理解并掌握系統的知識。那么問題來了,教案應該怎么寫?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琵琶行優秀教案,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琵琶行優秀教案

      琵琶行優秀教案1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學習詩歌對琵琶聲的描摹技巧,欣賞描寫音樂的語言藝術,感受詩歌的語言魅力。

      過程與方法——走進詩人的情感世界,品味詩歌意境,理解詩歌的思想內涵。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慧眼擷取詩歌精華,匠心傳承燦爛文化。

      二、教學重點

      學習詩歌對琵琶聲的描摹技巧,欣賞描寫音樂的語言藝術,感受詩歌的語言魅力。

      三、教學難點

      走進詩人的情感世界,品味詩歌意境,理解詩歌的思想內涵。

      四、課時:

      2課時

      五、教學方法:

      探究法、誦讀法、創設意境法。

      六、教學手段:

      多媒體輔助教學。

      七、教學過程與步驟:

      (一)、導入:

      一千多年前,我國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白居易與一位曾藝壓群芳,名滿京城的琵琶女在潯陽江畔相遇了,琵琶女用手中的樂器演繹出了人生的起伏與世間的冷暖,白居易則用筆下的詩句演奏出了不朽的樂章與無盡的唏噓,今天讓我們踏著詩人的詩行走進琵琶女的音樂世界,聆聽這美麗而動人的旋律。

      (二)、賞析詩歌描寫音樂的藝術技巧。

      思考1:本詩幾次寫到琵琶曲?分別是怎樣寫的?

      1、第一次描寫琵琶曲:忽聞水上琵琶聲,主人忘歸客不發。

      明確:側面描寫。側面描寫的效果:側面描寫往往比正面描寫更機智,往往能起到烘云托月錦上添花的作用;它能以較經濟的筆墨表現所描寫的對象,卻能收到以少勝多的功效。

      舉例強化:

      ……秦氏有好女,自名為羅敷。羅敷喜蠶桑,采桑城南隅。……行者見羅敷,下擔捋髭須。少年見羅敷,脫帽著帩頭。耕者忘其犁,鋤者忘其鋤。來歸相怨怒,但坐觀羅敷。

      2、第二次描寫琵琶曲:詩人對琵琶曲進行正面的描寫,這一段描寫歷來被人們所稱道,堪稱音樂描寫文學史上的絕唱,請把你最喜愛的語句找出來并加以賞析。

      (1)總結運用比喻、摩聲描寫音樂的藝術效果。

      (2)“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

      明確:此句道出了“無聲”與“有聲”之間的辨證關系,道出了音樂上停頓的奇特功效。

      (3)“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所運用的寫作手法?

      明確:側面描寫。用悄寂無聲的環境來襯托演奏的效果,樂聲已停,然而余音饒梁,經久不息,人們還久久沉醉在音樂創造的氛圍中。從側面烘托出琵琶女技藝的高超絕妙。

      (三)理解詩歌的思想內涵。

      思考2:琵琶女為何能演奏得這樣好,對樂曲有這樣深刻的感悟?

      明確:師出名門:嘗學琵琶于穆、曹二善才;

      傳奇身世:這一部分采用了對比的手法:少年得意——老年失意;年輕貌美——年長色衰;門庭若市——獨守空船;昔日歡笑——今日心酸。

      思考3:詩人為何能對琵琶女的演奏有這樣深刻的領悟?

      明確:用詩人的話來回答——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思考4:“同是天涯淪落人”,作者與琵琶女的相似之處有哪些?

      明確:都是從京都長安來到遙遠偏僻的江州;都是出類拔萃的人才;一個因年長色衰而嫁商人,一個因直言敢諫而遭貶謫,都有由榮至衰的不幸遭遇,都同樣懷著滿腹的“幽愁暗恨”,過著冷落凄涼的寂寞生活。

      思考5:如何理解“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這是千古傳誦的名句,這兩句詩揭示出了一種帶有普遍意義的典型情緒,所以能夠在歷史的長河中激起廣泛的同情,成為后世飽經憂患的人邂逅時的共同心聲。(美學價值,現實意義。)

      (四)第三次寫到琵琶曲:“滿座重聞皆掩泣……江州司馬青衫濕。”

      描寫方法:側面描寫。

      思考6:“男兒有淚不輕彈“,白居易的淚只為琵琶女而灑嗎?

      (五)小結。

      (六)課后作業(任選一題):

      1、古今中外還有許多描寫音樂的詩,都給人以不盡的美感,你能想出一些嗎?并加以賞析。(如:《李憑箜篌引》、《穎師彈琴》、《聽蜀僧浚彈琴》、《琴歌》等)

      2、“相逢何必曾相識!”你還知道哪些這樣的故事?你有過這樣的相逢嗎?請以《相逢是首歌》為題寫一段融記敘、抒情為一體的文字。(200字左右)

      琵琶行優秀教案2

      教學目標:

      1、學生自讀課文,可以敘述詩歌的基本內容。

      2、理解作品的創作過程。

      3、可以利用琵琶女和詩人的身世對比分析內容。

      教學重難點

      1、理解作品的創作過程。

      2、琵琶女和詩人的身世對比。

      教學方法:

      自讀、朗讀、點撥、研習。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流程:

      一、導語

      前幾節課我們學的都是一些短小的抒情性詩歌作品,今天我們學習一首長篇敘事詩,白居易的《琵琶行》。

      教師板書:《琵琶行》白居易

      二、朗讀小序

      請一位同學朗讀序言。目的是從序言中了解詩人創作作品的緣由。

      三、分析內容

      1、作者創作《琵琶行》的由來。

      詩人創作這首長詩的目的是什么?文中的小序里說“歌以贈之”,要贈送給琵琶女。那為什么要贈送給她?這里有兩個原因,一個是自己從她那里聽到了美妙的音樂,這是久違的事情。因為文中說“京都聲”,這是作者喜歡聽的京城流行的樂調;又說“潯陽地僻無音樂,終歲不聞絲竹聲”,又說“舉酒欲飲無管弦”,這些琵琶女都一一滿足了她。另一個原因是琵琶女的身世與自己相似,流露出了同病相憐的情緒。詩中說“感斯人言,始覺有遷謫意”。

      所以贈送她長句,一是為了表達感謝,二是為了安慰彼此的情緒。

      這是詩人單方面的思緒,那琵琶女對詩人如何?對于詩人的情緒流露,琵琶女內心有沒有觸動?有。琵琶女的反應是“感我此言良久立”。這里的“此言”指什么?詩中說“如聽仙樂耳暫明”“為君翻作琵琶行”,概括地講就是身世的認同和音樂的贊賞。良久立之后琵琶女的反應,“卻坐促弦弦轉急,凄凄不似向前聲”。這樣一來兩個人欣慰的是他鄉覓知音,還有知音之外情緒的共鳴。

      教師板書:知音共鳴

      而這種知音和共鳴,用詩中的一句話來說就是:同是天涯淪落人。

      教師板書:同是天涯淪落人

      2、“淪落人”的敘說

      一是琵琶女的身世。

      教師板書:琵琶女

      請一位同學讀相關琵琶女的詩句,其他同學概括她的身世。

      如:開始生活環境優裕,演奏技藝高超,容貌嬌美,受人捧愛;后來年長色衰,嫁作商人,生活孤獨。

      既然我們說“淪落”,那身世前后肯定會形成對比,都是前面好后面不好的沒落,所謂“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那琵琶女的前后形成了怎樣的對比?

      京城——九江、貌美——色衰、捧愛——冷落

      年少——商人、歡樂——孤獨

      請同學們一起讀相關詩句,體會琵琶女的身世。

      二是青衫男的身世。

      教師板書:青衫男

      這個語言具有網絡風格,但在這里并不是戲謔詩人的說法,而是設想詩人現在并不會把自己作為一名官吏,而是作為一個與琵琶女有著相似命運的人,都是有著相似命運的淪落人。

      請一位同學來讀有關詩人身世的詩句,其他同學概括。

      如:辭別帝京,謫居九江,臥病潯陽,住地陰濕,風景單調,孤苦伶仃。

      同樣可以形成身世的前后對比:

      帝京——潯陽、健康——臥病、繁華——偏僻

      絲竹——村笛、酬酢——獨傾

      請同學們一起朗讀有關詩人身世的詩句。

      以上就是淪落人的各自的身世命運,但作者說“同是天涯淪落人”,那“同”在哪里呢?

      都是由京城流落到了偏僻的地方;都是身體受到了損傷;歡樂的往事都變成了郁悶和孤獨;當年的男女主角都已經失去了位置。

      那么兩個人內心的郁結主要在于哪里呢?概括地講,現在身世獲得共鳴的同病相憐的主要精神上的孤獨。為什么這樣說呢?在詩中可以看出他也有朋友作陪也有酒有菜,那為什么對琵琶女這樣鐘情呢?為什么只有琵琶女能夠引起自己的共鳴呢?因為琵琶女明顯地在抱怨自己獨守空船,對自己人生經歷的.落差而遺憾。詩人了解了琵琶女的身世后,才發現自己其實也很孤獨。他處處流露出的是潯陽城環境的艱苦,沒有音樂的滋養。他們都注重的是精神快樂。眼前的朋友并不能派遣他的孤獨。主要在于他和她身世的相似,都是同病之人。

      另外也可以設想,如果這個故事是真的也就罷了,如果是作者虛構出來的,那作者的用意是什么呢?還是為了訴說身世淪落的悲苦,渴望尋得知音得到理解的精神孤獨。

      教師板書:精神孤獨

      3、揣測音樂的情緒流露

      以上是詩人的心聲,也是琵琶女的想法。詩人渴望有人理解自己,琵琶女也同樣如此。那么琵琶女渴望理解的表達方式是什么?音樂,就是琵琶聲。那詩人能理解她的琵琶聲嗎?能。依據是為她寫歌詞,而且在詩中對她的音樂進行了細致的描繪。

      那么詩人聽了幾次琵琶女的彈奏?兩次。兩次的感受相同嗎?不同。第一次聽后“嘆息”,第二次“掩泣”。程度上來講,第二次音樂對他的觸動最大。那他描寫琵琶女彈奏的音樂時,是第幾次聽到的情形?第一次。為什么不寫第二次的情形?也許是因為人的感情在失去控制的時候,其實是沒有感情的,只是一種情緒的宣泄。如嚎啕大哭也許并不會比偷偷掉淚的感情有厚度。

      但我們知道作者寫這些文字的時候,在描繪琵琶女彈奏的時候,其實已經明白了她的身世,所以他這時候回憶音樂的時候,已經帶有了情緒的共鳴。那么我們需要做的是揣測詩人在描寫音樂過程中的情緒流露。

      思考:你能從琵琶女的音樂中聽出她的身世嗎?或者詩人自己的身世從音樂中可以得到印證嗎?如果沒有聽出來,那你聽出了什么?如果聽出來了,那么詩人是如何做到的?

      琵琶行優秀教案3

      目標設置

      1。指導學生順暢地誦讀全詩并當堂背誦第二節;

      2。感受“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悲劇美;

      3。感知詩中音樂描寫的美好意境,體會敘事詩的抒情藝術。

      重點難點

      1學習用文字表現音樂的藝術手法同是天涯淪落人主旨的理解

      2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寫聲音的高超技法

      課時安排:兩課時

      預習

      1、借助資料了解作者及相關背景

      2、讀課文,疏通字音;結合注釋,通譯全詩,完成學案自主落實部分。

      3、結合小序,理清敘事脈絡,概括各段內容。

      4、找出詩中的三次音樂描寫,思考用了哪些藝術手法。

      第一課時

      【導入】唐朝有這樣一位皇帝,他的名字也許早已被人們淡忘了,可是他為一位詩人寫的悼亡詩卻永久的流傳了下來。他就是唐宣宗李忱。他寫的那首悼亡詩是:

      綴玉連珠六十年,誰教冥路作詩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無為字樂天。

      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滿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愴然。

      他悼亡的詩人是:白居易。

      其中“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中的“琵琶篇”即《琵琶行》“胡兒能唱琵琶篇”少數民族的兒童都能唱琵琶篇,可見這首詩流傳之廣泛,影響之深遠。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這首胡兒能唱的琵琶篇。

      【作者簡介】白居易,唐代著名現實主義詩人,字樂天,晚年號香山居士,生于河南省新鄭,青年時家境貧困,對社會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較多的接觸和了解。二十九歲中進士,官至左拾遺(諫官)。有“兼濟天下”的理想,屢次上書針砭時弊。寫下了《新樂府》、《秦中吟》為代表的“諷喻詩”,反映了勞動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了統治階級的腐朽和罪惡。由于得罪了憲宗和官僚集團,被貶官。著有《白氏長慶集》七十一卷,今存書近三千首。在文學上白居易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強調和繼承我國古典詩歌的現實主義優良傳統,反對“嘲風月,弄花草”而別無寄托的作品,是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在文學史上有重要地位。作品以通俗流麗著稱。《琵琶行》是我國文學史上著名的長篇敘事詩,是白居易的代表作品之一。

      (一)范讀全詩,引導學生進入情境,注意讀準字音。

      湓浦口()賈人()荻花()霓裳()六幺()

      (二)速讀全詩,整體把握,討論思考以下問題

      1閱讀詩序思考:白居易寫作琵琶行的背景原因是什么?

      ①齊讀小序

      ②自由討論:小序寫了幾層內容。(以白居易為陳述主體來概括)

      ③發言明確

      左遷九江,偶遇倡女,使彈數曲,引起共鳴,因為長句。

      2。通過敘事塑造了哪幾個人物形象?他們有什么共同點?

      琵琶女和詩人自己。“同是天涯淪落人”。

      3。“淪落”的具體情況是怎樣的?(引導學生用原詩文回答,齊讀相關詩句,感受“淪落”之情。)

      1)讀序與第三節相關部分,了解琵琶女的身世、遭遇與心境。

      當年:艷蓋群芳,藝壓京城,人妒人捧,年年歡笑;

      而今:年老色衰,門前冷落,委身商人,獨守空船。

      京倡商婦怨

      2)讀P25注釋③、序、第一節與第四節相關部分,了解詩人的遭遇與心境。

      當年:詩酒流連,絲竹不絕,高朋滿座,其樂融融;

      而今:謫居臥病,有酒無樂,送客慘別,其情凄凄。

      京官謫官恨

      4。“相逢何必曾相識”,是什么使素不相識、萍水相逢的詩人和琵琶女聯系在一起?

      音樂(琵琶聲)。

      一個獨守空船,借樂訴怨;一個送客江頭,有酒無樂。一個善彈,一個善聽,演繹出一出千古傳誦的知音故事。這正如潯陽樓楹聯所言:

      楓葉四弦秋,棖(chéng,觸動)觸天涯遷謫恨;

      潯陽千尺水,句(gōu,勾)留江上別離情。

      琵琶行優秀教案4

      一、《琵琶行》相關知識

      1、參見洪邁《容齋隨筆》“琵琶亭詩”“白公夜聞歌者”“琵琶行海棠詩”“白公詠史”等條目。

      2、“瑟瑟”別解:

      明楊慎《升庵外集》:“白樂天《琵琶行》:‘楓葉荻花秋瑟瑟’,今詳者多以為蕭瑟,非也。瑟瑟,本是寶(石)名,其色碧。此句言楓葉赤、荻花白、秋色碧也。或者咸怪今說之異。余曰:曷不以樂天他詩證之:其出府歸吾廬詩曰,‘嵩碧伊瑟瑟’;重修香山寺排律云,‘兩面蒼蒼岸,中心瑟瑟流’;薔薇云,‘猩猩凝血點,瑟瑟蹙全匡’;閑游即事云,‘寒食青青草,春風瑟瑟波’;太湖石云,‘未秋已瑟瑟,欲雨先沉沉’;又云,‘隱起磷磷狀,凝成瑟瑟胚’,亦狀太湖石也;早春懷微之云,‘沙頭雨染斑斑草,水面風驅瑟瑟波’;暮江曲云,‘一道殘陽照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諸詩以‘瑟瑟’對‘斑斑’,對‘蒼蒼’,對‘猩猩’,豈是蕭瑟乎?”

      明何良俊《四友齋叢說》:“楊升庵云:白樂天《琵琶行》:‘楓葉荻花秋瑟瑟’,此瑟瑟是珍寶名,其色碧,故以影指‘碧’字。最為賞音!而陳晦伯以‘瑟瑟谷中風’正之。夫詩人吟諷,用意不同:白自言色,劉自言聲,又豈相妨?而必泥以蕭瑟之‘瑟’字耶!楊又引白‘一道殘陽照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正之,尤為妙絕。”

      ──以上摘自顧學頡、周汝昌選注《白居易詩選》,人民文學出版社1963年7月第1版

      3、滿腔遷謫之感,借商婦以發之,有同病相憐之意焉。比興相緯,寄托遙深,其意微以顯,其音哀以思,其辭麗以則。《十九首》云:“清商隨風發,中曲正徘徊,一彈再三嘆,慷慨有余哀。”及杜甫《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與此篇同為千秋絕調,不必以古、近、前、后分也。(《唐宋詩醇》卷二十二)

      香山《琵琶行》,婉折周詳,有意到筆隨之妙。篇中句亦警拔。(黃子云《野鴻詩的》)

      ──以上摘自吳熊和主編《唐宋詩詞評析詞典》,浙江人民出版社

      4、《琵琶行》作法:

      這一篇《琵琶行》仿佛江潮涌處,余波蕩漾,有悠然不盡之妙。凡作長題,須步步映襯,處處點綴,在組織處,在悠揚處,筆意總須層出不窮,并須處處顧到主意,要細膩熨帖,要聯貫回護,才能盡長篇歌行之妙。

      ──摘自喻守真編注《唐詩三百首詳析》,中華書局1957年12月第2版

      二、擴展閱讀

      聽穎師①彈琴

      韓愈

      昵昵②兒女語,恩怨相爾汝。劃然變軒昂,勇士赴敵場。浮云柳絮無根蒂,天地闊遠隨飛揚。喧啾百鳥群,忽見孤鳳凰。躋攀③分寸不可上,失勢一落千丈強。嗟余有兩耳,未省聽絲篁④。自聞穎師彈,起坐在一旁。推手遽止之,濕衣淚滂滂⑤。穎乎爾誠能⑥,勿以冰炭⑦置我腸!

      注:

      ①穎師:西域僧人,“穎”是其名,“師”對僧人的尊稱。

      ②昵昵:親昵的樣子。

      ③躋攀:登攀。

      ④絲篁:絲竹等弦樂器,這里借指音樂。

      ⑤滂滂:流淌的樣子。

      ⑥誠能:確實擅長(彈琴)。

      ⑦冰炭:比喻心中忽冷忽熱,忽憂忽喜。

    【琵琶行優秀教案】相關文章:

    《琵琶行》的優秀教案5篇11-11

    語文琵琶行優秀教案教學設計12-09

    《琵琶行》教案范文12-20

    《琵琶行》教案9篇07-26

    《琵琶行》教案6篇07-25

    《琵琶行》教案五篇07-24

    《琵琶行》教案7篇07-24

    《琵琶行》教案九篇07-23

    《琵琶行》教案六篇03-23

    《琵琶行》教案10篇03-12

    国产一级a爱做免费播放_91揄拍久久久久无码免费_欧美视频在线播放精品a_亚洲成色在线综合网站免费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综合AⅤ 综合激情久久综合激情 | 亚洲国产视频一级日韩欧美网站 | 亚洲性视频日韩性视频 | 中文字幕乱在线伦视频中文字幕乱码在线 | 午夜福利理论片高清在线观看 | 日韩一区二区在线蜜桃播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