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級物理全冊教案

    時間:2025-03-05 15:35:13 歐敏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新人教版九年級物理全冊教案(精選11篇)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就不得不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是保證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量的基本條件。那么應當如何寫教案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新人教版九年級物理全冊教案,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新人教版九年級物理全冊教案(精選11篇)

      九年級物理全冊教案 1

      教學目標

      1、常識性了解水能和風能的利用的知識.

      2、知道水能和風能的利用對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意義.

      3、知道水能和風能是清潔能源,在使用中的能量轉化和我國使用能源的概況.

      4、通過本節教學,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的教育和節約能源的教育.

      教材分析

      本節介紹了天然的機械能-水能和風能,以及它們對人類的開發和利用.教材的內容聯系實際,是動能和勢能的知識延續,是機械能在自然界中的具體體現,學習本節可以使學生對機械能形成比較具體的概念和全面的認識,在教材中還包含了大量的愛國主義教育和國情教育的內容,應當在教學中充分發揮其教育功能.

      教法建議

      本節的重點是從能量轉化的角度,對建筑攔河壩提高上游的水位,到水流沖擊水輪機,水輪機帶動發電機發電這三個過程中的能量轉化.

      風能和水能的利用可以采用讓學生閱讀,并發現問題,分析問題的方法教學.提供的資料是:我國水能的使用情況;我國風能的使用情況;關于水能和風能使用的照片.

      做好調查的準備,課本后面有兩個調查題目,分別是是否有利用水能和風能的可能,及是否有水電站,對于水電站做一些調查.

      教學設計示例

      第三節水能和風能的利用

      【課題】水能和風能的利用

      【重點難點分析】從動能和勢能轉化的角度分析為什么要修建攔河壩來提高上游的水位,對于水輪機的構造和發電廠的組成不要詳細分析,從聯系實踐來學習,并擴展對機械能的認識視野.

      【教學過程設計】

      本節內容建議用閱讀的方法學習

      1,用課前診測引入新課

      提出思考問題:重力勢能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關;動能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關;河水從高處落下,說明水的能量轉化情況.

      2,閱讀水能的利用

      方法1,針對基礎較好的.學生可以由學生自行閱讀并提出問題,組織成小組討論,并提交思考答案,由全班同學審查.此種方法適合于班級有較強的創造性思維,并組織的教師有較強的應變能力和較廣的知識面.

      方法2,提出思考問題:我國古代利用水能的情況;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利用水能發電的情況;攔河壩提高水位的意義;利用水能發電的過程中能量的轉化.利用潮汐發電的方法和意義及其發電過程中的能量轉化.

      3,閱讀風能的利用

      教學方法同上,針對基礎較好的學生可以由學生提供關于風能的利用的資料(這是在上一節課應當布置的課題),學生提供的資料可以由班級共享.對于一般的教學過程,可以提出思考問題:風能的利用狀況;風能的特點(優點和發展特點)等.

      4,布置學生實踐題目

      調查本地域中水能和風能的利用狀況;是否還有可以利用的水能和風能資源;實際的水電站的使用情況等.

      九年級物理全冊教案 2

      教學目標:

      1、知道樂音的三要素。

      2、知道樂音的音調跟發聲體的振動頻率有關,響度跟發聲體的振幅和距發聲體的遠近有關,不同發聲體發出的樂音的音色不同。

      3、常識性了解頻率的概念及其單位

      4、常識性了解能引起人的聽覺的聲音的頻率范圍

      能力目標:

      1、過觀察教師演示實驗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2、通過學生參與實驗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

      情感目標:

      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感受到:物理不但是一門實用學科,同時還是一門具有藝術性。很美的一門學科。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從我們周圍的兩類聲音:一類是使人感到愉快的聲音——樂音;一類是使人感到煩躁的聲音——噪聲。教材以實驗為基礎,通過生活中有關實例的分析和概括,引入了樂音的三個基本要素——響度。音調和音色。

      由于音調跟頻率的關系,多數學生缺乏感性認識,教材安排了用硬紙片劃木梳和撥動橡皮筋的實驗,教材在出現頻率的概念和單位這一較深知識點的同時,又舉出一個有趣的人。狗。貓聽覺范圍對照的實例,以有利于學生對頻率的理解,同時又會引起學生的興趣。

      響度跟振幅的關系學生比較容易接受,給出其關系后,教材利用插圖介紹了一些減少聲音分散,增大響度的方法,使知識與實際聯系起來。

      由于音色是三要素中較為復雜的概念,教材只是簡單指出了聲音有這個特征,而未進一步探討。

      教法建議

      1)引入要激發學生的求知欲。

      新課引入沒有一定的模式,要根據教材。學校實驗設備。學生實際等條件,用不同的形式巧妙的引入,注意引起學生的興趣,激發求知欲望,跟該堂課要學習的內容緊密的聯系起來。

      2)注重實驗,加強學生的感性認識。

      教學大綱對本節知識點的要求較低,而這節教材的知識點雖少,但感性東西較多,單純靠講是不行的,必須加進大量實驗,通過實驗使學生獲得感性認識,活躍課堂,增強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力。如可增加讓直尺振動發聲,演示振動快慢與音調的關系;在紙盆上放乒乓球,演示響度跟振幅的關系等。

      3)注意引導學生區別科學用語和日常用語的不同。

      4)本節課物理名詞較多,對于剛上物理不久的初二學生來說要完全理解是困難的,不要給學生提出過高的要求,課內教學也不要在這些名詞上多費唇舌,否則將適得其反,要把握住本課的教學目的這些名詞在實際生活中和今后高中物理課的學習中,還可以進一步加深理解。

      重點和難點

      1、知道樂音的三要素。

      2、知道樂音的音調跟發聲體的振動頻率有關;響度跟發聲體的振幅和距發聲體的遠近有關;不同發聲體發出的樂音的音色不同。

      教法:

      學生參與實驗

      教具:

      錄音機。磁帶。旋轉齒輪裝置。木梳。硬紙片。硬塑料片。粗細不同的橡皮筋。由演奏同學準備樂器。

      教學過程:

      (一)新課引入

      [播放錄音]教師提前錄好一段賞心悅目的輕音樂和一段在繁忙路口來來往往的各種車輛的聲音,上課時用錄音機放出來,讓學生感受并做出判斷:

      使人感到愉快的聲音→樂音

      使人感到煩躁的聲音→噪音

      方法1:[播放錄音]用錄音機播放有高音部和低音部的合唱歌曲的磁帶。

      請同學分析低音部和高音部的不同?男聲和女聲的不同?演奏樂器有哪些?引入樂音的三要素。

      方法2:請班上會樂器演奏的同學表演。(應有兩種以上的樂器),引入樂音的三要素。

      (二)新課教學

      一、音調

      方法1:學生分組實驗探索總結

      [實驗1]用一張硬紙片,讓它在木梳齒上劃過,一次快些,一次慢些。

      分析:誰是發聲體?撥動快慢對發聲體有何影響?聲音聽起來有什么不同?

      [實驗1]撥動張緊的細橡皮筋,再撥動張緊的粗橡皮筋。

      分析:粗細不同的橡皮筋振動快慢不同,音調不同。

      結論:音調跟發聲體振動快慢(頻率)有關系。

      方法2:學生參與演示實驗得出結論

      [演示]先介紹發聲齒輪,請同學上前觀察同一軸上的幾個發聲齒輪的齒數。并告訴全體同學每個齒輪的齒數不同。轉動齒輪,請同學注意聽用硬塑料片接觸不同齒數的.齒輪時,聲音的高低有何不同?

      分析:硬塑料片的振動發聲;齒數多,振動快;齒數少,振動慢。

      結論:音調由發聲體振動的頻率決定。頻率越大,音調越高;頻率越小,音調越低。

      簡介人和動物的聽覺范圍,提高學生的興趣。

      二、響度:

      1、響度的概念:

      人耳感覺到的聲音的大小叫響度

      人耳感覺到的:不同的人,不同的位置感覺聲音大小不同。

      方法1:教師提問:人耳感覺到的聲音的大小主要與那些因素有關?你能否自己設計實驗進行說明?

      (除教師提供的實驗儀器:鼓。鼓錘和镲之外,其它儀器一律不限,現場沒有的可用語言描述)

      控制時間在5分鐘左右,讓學生充分發言。

      歸納總結出結論:響度與聲源振動的幅度大小和距離聲源的遠近有關。

      方法2:由演示實驗和學生可操作實驗得出結論。

      [演示]在紙盆上放乒乓球(或碎紙屑),調節音量觀察球(或碎紙屑)的跳動幅度。

      [實驗感受]:手摸喉部大聲說話和小聲說話時的不同。

      總結結論。

      2、響度和音調的區別

      同學們在論述實驗結果與分析結果時,都使用了"聲音的高低"一詞,而沒有使用"聲音的大小",可見,同學們是知道聲音的高低和大小是有區別的。

      參考書37頁科學用語和日常用語的不同。

      三、音色:

      小活動:請出幾位同學分別說一句話,其它同學閉上眼睛猜出發言的先后順序。

      由學生講述猜測的理由,教師給出音色的概念。

      (三) 總結、擴展

      由于大綱對本節知識點的要求不高,所以,對于一般的學生,教師只要使學生從實驗角度理解并記憶大綱所要求內容即可;而對于程度較高的學生,教師完全可以不局限于書本內容,可根據學生的實際程度自由拓展。

      板書設計

      探究活動

      1、某種樂器改變音調的方法

      制訂計劃;查閱和收集相關的材料;分析材料并得出一些結論;寫出論文;與其他組交流。

      網上查找的資料要有學習的過程記錄。

      2、和其他成員交流。

      了解某種樂器的制作過程

      通過了解樂器的制作過程,加深對樂音三要素的理解,把所學知識與實際應用結合起來。

      制訂計劃;查閱和收集相關的材料;分析材料并得出一些結論;嘗試制作樂器;寫出論文;與其他組交流。

      1、網上查找的資料要有學習的過程記錄。

      2、嘗試制作樂器要有完整的過程記錄(不一定成功)。

      3、和其他成員交流。

      九年級物理全冊教案 3

      教學目標

      1,理解動能和重力勢能的轉化,能舉例說明動能和重力勢能的轉化。

      2,理解動能和彈性勢能的轉化,能舉例說明動能和彈性勢能的轉化。

      3,分析和解釋實例,說明過程,動能、勢能、機械能的變化情況。

      4,建立能量的概念,樹立能量轉化和守恒的觀念,為后面學習能的轉化和守恒大小基礎。

      5、通過分析生產和生活中的實例,養成學生理論聯系實踐的習慣和能力。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安排了麥克斯韋滾擺實驗來說明動能和重力勢能的相互轉化,接著又安排了把用細線懸掛起來的金屬小球拉到一定高度放開,以及木球與彈簧片碰撞兩個實驗,來說明動能和彈性勢能的相互轉化。使學生一開始就注意到動能和這兩種勢能都可以相互轉化。在動能和勢能的相互轉化過程中,機械能減少轉化為內能的問題安排在下一章講,在這里沒有涉及。教材最后分析了人造衛星繞地球運行過程中動能和勢能的相互轉化,目的是加強物理知識與現代科技的聯系,使學生了解他們所學的物理知識,也可以用來解釋一些高科技中的問題,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

      教法建議

      注重實驗教學,分析上拋小球的實驗到觀察麥克斯韋實驗,在教學過程中要使學生明確實驗的目的和觀察物理現象,清楚具體的過程,從速度變化、高度變化到能量變化,學生能從能量變化中知道能量的轉化。

      課本實驗中動能和彈性勢能的轉化不用細致分析,但是要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注意觀察的分析木球碰撞彈簧片的過程,由于碰撞非常短,所以應當幫助學生想象彈簧片的形變,從而理解動能和彈性勢能的轉化。

      教學中注意把學的知識應用到實踐中,注重分析實例,例如分析射箭過程中的能量轉化,分析衛星運行時。在分析衛星運行時,應當利用板圖標出遠地點和近地點,使學生養成畫圖幫助分析的習慣。

      教學設計示例

      第二節

      【課題】

      【重點難點解析】;分析轉化過程。人造地球衛星繞地球運行過程中的能量轉化過程。

      【教學過程】

      1,實驗引課

      觀察滾擺實驗,用板圖幫助分析。

      實驗時要注意觀察:滾擺在下降過程中速度如何變化;上升階段速度如何變化。

      注意分析的問題:到最高點時,高度、速度特點;說明了什么;到最低點時,高度、速度特點;說明了什么;在下降過程中,高度、速度如何變化,說明了什么;在上升過程中,高度、速度如何變化,說明了什么。

      實驗結論:物體的動能和重力勢能可以相互轉化。

      2,新授課:。

      1)分析實例

      方法1:針對基礎較好的學生,可以由學生自己列舉能體現動能和重力勢能相互轉化的現象,并具體分析能量轉化的過程。用討論分析的方法完成課堂學習。

      方法2:一般情況下,可以分析重點實例,例如分析乒乓球從某一高度自由下落過程中,不考慮空氣的阻力,注意分析:乒乓球從某他高度下落到接觸地面的過程;乒乓球從接觸地面到發生最大彈性形變的過程;乒乓球逐漸恢復原來形狀到反彈起來的瞬間;乒乓球反彈起來后上升到最高點的過程。

      2)結論:在上升和下降過程中,是動能和重力勢能的相互轉化,在乒乓球發生彈性形變過程和恢復原來的形狀的過程中,是動能和彈性勢能的相互轉化。所以動能也可以和彈性勢能相互轉化。

      3)其他實例分析:可以做課本上的實驗2和實驗3,并由學生自行分析在實驗過程中的能量轉化。

      4)難點分析:人造地球衛星在繞地球轉動的過程中,分析能量的轉化。

      方法1,一把般情況下,學生由板圖觀察近地點和遠地點的.高度和速度的特點,從而分析人造地球衛星在從近地點到遠地點和從遠地點到近地點移動的過程中,動能和重力勢能的相互轉化,并知道機械能的總量是保持不變的,也為以后學習能量轉化和守恒定律打下基礎。

      方法2,針對基礎較好的學生,可以由板圖觀察近地點和遠地點的高度的特點,并告知學生在人造地球衛星繞地球轉動的過程中機械能的總量保持不變,讓學生分析在衛星到達近地點和遠地點的位置時,運行速度的特點是什么,并想象衛星是如何繞地球轉動的,從而增強學生想象事物的能力。

      【板書設計】

      探究活動

      【課題名稱】觀察和分析某個動能和彈性勢能轉化的實例

      【組織活動形式】學生小組

      【輔導參考】

      1,觀察和實踐蹦床運動,分析在接觸蹦床過程中,蹦床發生彈性形變的過程和能量轉化。

      2,拆開一個玩具小車,觀察上弦時,發生的彈性形變,以及它在恢復原狀過程中的特點。

      【評價方案】

      1、學生自評。

      2、寫出分析和觀察的過程。

      3、應用到其他的實例。

      九年級物理全冊教案 4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了解生活中的浮力;

      2、了解如何用彈簧測力計測量浮力;

      3、理解浮力產生的原因;

      4、初步探究決定浮力大小的因素。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觀察,理解浮力產生的原因;

      2、通過實驗,初步探究決定浮力大小的因素。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1、鼓勵學生大膽猜想,積極參與探究活動;

      2、通過實驗探究,培養學生尊重科學,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重點:通過實驗探究得出決定浮力大小的因素

      難點:

      理解浮力產生的原因

      課前準備:

      教師:多媒體課件、乒乓球、飲料瓶(去底)、彈簧測力計、細線、鋁塊

      學生:彈簧測力計、細線、燒杯、水、鹽水

      圓柱體(標有等距離空格)等體積的鐵塊和鋁塊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多媒體播放:萬噸巨輪能在海面乘風破浪,平穩航行;節日的氣球可以升到空中,金魚可以在水中輕盈地上下游動。提問:這些現象都蘊含了什么物理知識?

      學生:浮力

      師:對,這節課我們來研究浮力的產生及影響浮力大小的因素。(設計意圖:以學生生活中常見的現象為切入點,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二)推進新課

      一、浮力

      1、什么叫浮力?浮力方向如何?施力物體是誰?

      (教師提示:閱讀課本,結合二力平衡條件,受力平衡與物體運動狀態關系,分析漂浮在水面物體的受力情況)

      學生活動:(討論回答)浸在液體中的物體,受到液體對它豎直向上的托力叫浮力。浮力方向與重力方向相反:豎直向上,施力物體是水。

      2、在水中下沉的物體會受浮力嗎?浮力該如何測量?

      演示實驗:

      (1)彈簧測力計下懸掛一鋁塊,讀出此時彈簧測力計的示數,即為鋁塊所受重力。

      (2)把鋁塊浸沒在水中,看看示數有什么變化。

      請同學分析實驗現象相互交流,回答:下沉的物體是否受到浮力?同時得出測量浮力的一種方法。

      學生活動:(對比、分析、討論得出)(1)下沉的物體也受浮力

      (2)浮力的一種測量方法:稱重法F浮=G-F拉

      3、浮力是怎樣產生的?

      演示實驗:

      (1)如圖甲,將乒乓球放入倒置

      的無底飲料瓶中,向飲料瓶中

      加水,乒乓球并不浮上來。

      (2)如圖乙,用手堵住飲料瓶口,乒乓球浮上來。

      學生活動:對比兩次乒乓球受到水的壓力情況,結合課本上的浸在液體中的正方體受到液體的壓力情況,得出浮力產生的原因:浸在液體中的物體,其上、下表面受到液體對它的壓力差。

      (教師提示:根據液體內部壓強知識,分析浸在液體中的物體受到的壓力情況)

      (設計意圖:八年級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較弱,對于浮力產生的原因,需要借助實驗,加強直觀性和形象性,便于學生理解和掌握。)

      二、探究浮力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

      1、你認為浮力的大小與什么因素有關?閱讀課本P51實驗,并結合生活經驗,說出你的猜想和依據。

      學生活動:討論、說出猜想

      教師活動:引導學生對提出猜想進行分析,剔除不合理猜想猜想總結:①浮力的大小可能跟液體的密度有關

      ②浮力的大小可能跟物體浸在液體中的深度有關

      ③浮力的大小可能跟物體浸在液體中的體積有關

      ④浮力的大小可能跟浸在液體中物體的密度有關

      2、要驗證上述猜想,應采用什么研究方法?

      學生:控制變量法

      3、分組實驗,每小組同學探究其中一個猜想

      學生活動:

      ①各小組針對本組要探究的猜想,設計實驗步驟及記錄實驗數據的表格,然后進行探究實驗

      ②根據實驗數據分析論證,得出結論

      ③各組派代表匯報實驗過程及得出的結論

      教師活動:

      ①巡回指導實驗操作

      ②對學生的合作探究過程給出評價

      ③和學生一起歸納、總結,得出結論

      結論:物體在液體中所受浮力的大小,跟物體的密度、物體浸在液體中的深度無關,跟物體浸在液體中的體積和液體的密度有關。物體浸在液體中的體積越大,液體的密度越大,浮力就越大。

      (設計意圖:鼓勵學生大膽猜想,并對猜想進行探究實驗,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

      (三)課堂小結:

      1、浮力的定義及產生原因

      2、影響浮力大小的因素:液體的密度,物體浸在液體中的體積

      (四)當堂檢測

      1、用彈簧測力計在空氣中稱一物塊,測得重為12N,將其一部分浸入水中,彈簧測力計的示數為8N,則該物體受到的浮力為N.

      2、將一實心鋁球分別浸沒在水、鹽水、酒精中,受到的浮力的是()

      A、水B、酒精C、鹽水D、無法確定

      板書:

      10.1浮力

      一、浮力:

      1、定義:浸在液體中的物體受到向上托的力

      2、方向:豎直向上

      3、測量方法:稱重法:F浮=G-F拉

      4、產生原因:物體上下表面受到液體對它的壓力差

      二、決定浮力大小的因素:

      1、液體的密度

      2、物體浸在液體中的體積

      教學反饋:

      1、課堂容量較大,學生對知識的鞏固和練習不夠,留待課后完成,

      2、學生在探究實驗中提高了動手能力、分析能力,學會了稱重法測浮力,為下一節學習阿基米德原理打下了基礎。

      九年級物理全冊教案 5

      教學目標

      a.會利用吸熱公式和放熱公式進行有關吸、放熱計算

      b.在條件足夠情況下會計算物質的比熱

      教材分析

      分析一:教材首先通過例題,運用所學比熱概念,歸納總結出物體吸熱公式,然后再通過例題寫出放熱公式,加深學生對物質比熱的理解.

      分析二:本節內容突出體現對學生計算能力、理解能力的要求.

      教法建議

      建議一:我們可以先復習比熱的概念,然后提出若物體升高的溫度不止1℃怎么計算吸熱?若物質的質量不止1千克又怎么計算吸熱?若升高的溫度不止1℃,同時物質的質量也不止1千克又怎么計算吸熱?由此引出課題,并運用例題1進行驗證.最后由吸熱引申到放熱情況的計算,引出例題2.

      建議二:在講完方法后,可以引導學生逆向思維:如何計算物體的比熱.并給出例題.

      教學設計示例課題

      教學重點

      會利用吸熱公式和放熱公式進行有關吸、放熱計算

      教學難點

      會利用吸熱公式和放熱公式進行有關吸、放熱計算

      教學方法

      講授

      一、復習比熱的知識

      二、物體吸熱的計算

      Q吸=cm(t-t0)

      例題1:把質量為2千克、溫度為30℃的鋁塊加熱到100℃,鋁塊吸收的熱量是多少焦耳?

      提示:

      先查比熱表,知道鋁的比熱,然后代入公式計算.

      過程見課本

      三、物體放熱的計算

      Q放=cm(t0-t)

      例題2:有一根燒紅的鐵釘,溫度是800℃,質量是1.5克,溫度降低到20℃時,放出的熱量是多少焦耳?

      提示:

      先查比熱表,知道鐵的比熱,然后代入公式計算.

      過程見課本

      四、比熱的計算

      例題3;某物質吸收4.2×104焦耳的熱量后,溫度升高5℃,則該物質的比熱為多少?已知該物質共2千克.

      解:已知m=2kg,Δt=5℃,

      Q=4.2×104J

      所以

      五、作業

      課本P27第7、8題

      提出問題:若物體升高的.溫度不止1℃怎么計算吸熱?若物質的質量不止1千克又怎么計算吸熱?若升高的溫度不止1℃,同時物質的質量也不止1千克又怎么計算吸熱?

      引導學生解題

      指導學生

      引導學生

      學生回憶

      思考計算吸熱、放方法

      學生自己解題

      總結比熱的計算方法

      學生板書

      探究活動

      調查北方冬天有關取暖的問題,用所學知識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議.

      九年級物理全冊教案 6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知道牛頓第一定律內容.知道慣性的概念.

      2.過程與方法

      通過活動體驗任何物體都具有慣性.

      探究摩擦力對物體運動的影響.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活動和閱讀感受科學就在身邊.

      教學重點:牛頓第一定律.慣性及其現象解釋

      教學難點:牛頓第一定律.

      教學方法:探究法、演示法

      教學用具:斜面、木板、小車、棉布、毛巾、象棋、直尺、慣性小球裝置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收集與教材P44圖12.5-1中內容相關的錄像資料讓學生觀看.

      同學們在錄像中看到的這些現象,在日常生活中常會見到,你也一定有過這樣的體驗.運動的物體為什么會停下來呢?同學們看書12.5-2內容,先了解古人的思辨.亞里士多德和伽利略都是偉大的科學家,到底哪個說法正確呢?光靠思辨不能回答,同學們可以自己探究,通過實驗來求證.

      二、進行新課

      (一)牛頓第一定律

      1.歷史回顧:對亞里斯多德提出:力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提出疑問。

      2.演示實驗:

      (1)毛巾表面(2)棉布表面(3)木板表面

      現象:(1)小車受到阻力大,運動時間短,路程短;

      (2)小車受到阻力較小,運動時間長點,路程遠點;

      (3)小車受到阻力最小,運動時間較長,路程較遠。

      3.推理:當小車受到的.阻力為零時,小車將會怎樣運動下去?

      4.牛頓第一定律:一切不受外力的物體,總保持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

      說明:牛頓第一定律不是從實驗中直接得出來的,它是在實驗的基礎上通過進一步的科學推理而得到的。

      (二)物體的慣性

      1.慣性

      教師:從牛頓第一定律知道,任何物體都具有保持靜止狀態或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的性質,這種性質叫做慣性。也可以說物體保持運動狀態不變的性質叫慣性。牛頓第一定律也叫慣性定律。

      這里提出了一切物體都有慣性,物體在任何情況下都有慣性。

      2.慣性現象

      【演示1】用尺迅速打出下面的棋子。解釋:疊在一起的棋子原來是處于靜止狀態的,當尺子打出了下面的棋子,由于上面的棋子有慣性,還要保持原來的靜止狀態。所以上面棋子落在正下方。

      【演示2】慣性小球實驗,解釋:木片被彈出去之前,小球處于靜止狀態。小球由于有慣性,還應保持原有的靜止狀態,所以小球落在原處。

      ——解釋慣性現象的要領:①說清物體原來是處于什么狀態(運動或靜止)②說出后來發生什么變化;③物體由于慣性還要保持原來的(運動或靜止)狀態。④所以……。

      【演示3】剎車時的慣性現象。請同學們根據要領解釋。

      教師:這個實驗再現了汽車緊急剎車時乘客向前倒這一普遍現象。

      三、小結:

      四、布置作業:

      請大家解釋汽車起動時乘客為什么向后傾倒?

      板書設計

      牛頓第一定律

      一、牛頓第一定律:一切物體在沒有受到力的作用時,總保持

      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

      二、慣性:我們把物體保持運動狀態不變的特性叫做慣性。

      九年級物理全冊教案 7

      教學目標

      1.知道電路各組成部分的基本作用.

      2.知道什么是電路的通路、開路,知道短路及其危害.

      3.能畫出常見的電路元件的符號和簡單的電路圖.

      4.會畫簡單電路的電路圖和根據簡單的電路圖連接電路是本節的重點和難點,也是全章的重點之一,培養學生抽象概括能力和實際操作能力.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本節的教學內容有:電路各組成部分的基本作用、電路的三種工作狀態、電路元件的符號、簡單的電路圖.其中會畫簡單電路的電路圖和根據簡單的電路圖連接電路是本節的重點和難點,也是全章的重點之一,培養學生抽象概括能力和實際操作能力.

      教法建議

      新課的引入可以由實驗去研究電路的問題,讓學生建立起簡單電路和復雜電路的感性認識,從而引出無論電路的復雜程度如何,電路至少要由用電器、導線、開關和電源組成.對于用電器和導線,學生比較熟悉,不必作過多的講述.而對于開關和電源,教師要結合實物作詳細的介紹:主要介紹干電池、蓄電池、發電機三種電源;介紹拉線、撥動、閘刀、按鈕四種開關.介紹過程不涉及它們的構造和工作原理,只需使學生了解電源是電路中的供電裝置,開關是電路接通或斷開的控制裝置即可.結合課本圖4-16的實驗向學生介紹電路的通路、開路、短路三種狀態.

      教材先介紹了門鈴電路,并提出了用符號來表示實際電路的意義:簡單、方便、一目了然.接著介紹了門鈴電路圖并介紹了電路元件符號.這里僅僅是一般的介紹,并不要求學生立即掌握,教師應把握這個分寸.介紹門鈴電路圖時,不能只對圖講述,應配合演示一個最簡單的電鈴電路實驗,讓學生的感性認識更豐富,對電路圖的作用理解更深刻.

      教學設計方案

      1.復習提問:

      (1)維持電路中有持續電流存在的條件是什么?

      (2)電源在電路中的作用是什么?

      2.引入新課

      實驗:在磁性黑板上連接如前面的.圖4-6所示電路,合上開關,小燈泡發光.先后取走電路中任一元件,觀察小燈泡是否還能繼續發光.將小燈泡換成電鈴,重復上面的實驗.通過觀察實驗,讓同學思考一個最簡單的電路都至少由哪幾部分構成的?

      3.進行新課

      (1)電路的組成

      ①由電源、用電器、開關和導線等元件組成的電流路徑叫電路.一個正確的電路,無論多么復雜,也無論多么簡單,都是由這幾部分組成的,缺少其中的任一部分,電路都不會處于正常工作的狀態.

      ②各部分元件在電路中的作用

      電源--維持電路中有持續電流,為電路提供電能,是電路中的供電裝置.

      導線--連接各電路元件的導體,是電流的通道.

      用電器--利用電流來工作的設備,在用電器工作時,將電能轉化成其他形式的能.

      九年級物理全冊教案 8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知道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發生的

      2.知道聲音傳播需要介質,不同介質傳播聲音的速度不同

      3.知道聲音在空氣中的傳播速度

      4.常識性了解回聲和利用回聲可以加強原聲、測量距離.

      能力目標:

      通過實驗的觀察和分析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情感目標:

      通過本節的學習,體會從實驗得出結論,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通過本節學習,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本節課的內容包括以下四個方面(1);(2)發聲體在振動;(3)聲音靠介質傳播;(4)回聲.

      教材從聲音是我們了解周圍事物的重要渠道出發,提出聲音是怎樣發生和傳播的問題,點明了這節知識的中心.為闡明聲音是怎樣產生的,教材安排了用音叉彈起泡沫塑料球用來說明“發聲體在振動”的實驗,同時安排了學生自己動手的實驗.由實驗得出結論后,又列舉了人、鳥等發聲器官發聲時都在振動的事例,既加深對實驗結論的印象,又擴展學生的知識.

      教材中通過課本圖3-2音叉的實驗說明聲音靠空氣可以傳播,為了解釋此現象,教材類比石塊激起水波講了振動在空氣中激起聲波,讓學生對波動這種運動形式有個初步印象.而后利用學生已有的經驗,來講解液體、固體能夠傳聲,告訴學生“真空不能傳聲”,教材中沒有選用真空鈴的實驗.

      對聲音的發聲和傳播有了基本認識之后,簡介了回聲現象,教材最后通過“想想議議”再次激發出學生探索的欲望.

      教法建議

      1.本節為聲現象的第一節課,簡要簡述聲音在人類社會中的作用是十分必要的

      可以從聲音是我們了解周圍事物的重要渠道和聲現象在技術聲的應用(如超聲波探傷等)兩個方面加以闡述.也可簡介幾個奇妙的聲現象(如回聲等),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

      2.本節是典型的現象教學,應以實驗為主.

      聲音是最常見,最普遍的現象.對聲音,學生有比較豐富的感性認識.但仍要做好每一個演示實驗,它是不能用其他任何教學手段所能代替的(包括現代化教學手段,計算機輔助教學不能替代實驗讓學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分析、判斷、歸納),同時還要注意讓學生參與實驗,能動手時盡量讓他們動手.

      3.對物理現象的觀察要分層次進行.

      對物理現象的觀察應分層次進行,首先引導學生觀察最常見、最簡單的發聲現象,然后讓學生觀察不常見的物理實驗,最后引導學生思考平時熟悉但又不曾認真觀察過的發聲物體是否在振動并用實驗加以驗證,從而概括出一切發聲的物體都在振動.這樣既能揭示現象的本質,又能引起學生的興趣.

      4.利用回聲現象及應用,既調動學生情趣又鞏固前一章簡單運動的知識.

      教學設計示例

      教學重點:一切發聲的物體都在振動;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

      教學難點:

      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在教學中如何使學生掌握學習物理的方法,如何滲透物理學的研究方法,如何開發非智力因素,在啟蒙教育的初二物理中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學工具:音叉、共鳴箱、鐵架臺、塑料小球、彩紙

      教學過程:

      新課引入

      先用收音機播放一段音樂,大家聽到了美妙動聽的音樂聲.

      師:聲音與我們生活和生產勞動有密切的聯系,本節課學習聲音是怎樣發生的?又是怎樣傳到我們耳朵里的?

      新課教學

      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發生的

      教學方法:由學生對發聲現象的'觀察,概括出上述結論.

      供老師參考選擇的實驗如下:

      用音叉和乒乓球演示

      如圖3-1-1,將沒有敲響的音叉靠近并接觸乒乓球,球不彈起.敲響音叉,緩慢移近并接觸乒乓球,叉股將懸吊在鐵架臺上的乒乓球彈開,如圖3-1-2.同時我們的耳朵聽見音叉發出的聲音.通過前后實驗對比,引導學生思考乒乓球在什么情況下彈起?總結結論.

      用紙人和少先隊隊鼓演示

      用彩紙做成高約10cm的紙人,放在少先隊隊鼓上,敲響隊鼓,觀察彩色紙人在跳動,猶如少女翩翩起舞.紙人的跳動是敲鼓時,鼓皮振動,鼓皮由于振動發出聲音.用手按住鼓皮,鼓皮停止振動,紙人停止跳動,聲音也沒有了.

      用音叉和水演示(可視范圍小,若有實物投影儀則可選用)

      分別觀察不敲擊和敲擊音叉,把音叉放入水中時,是否濺起水花.

      注意:每個實驗都應對比觀察,由學生總結得出結論:一切發聲的物體都在振動.

      簡介:鳥、蟋蟀和其他一些昆蟲發聲也是由于振動,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真空中不能傳播聲音

      教學方法:由實驗現象概括歸納得出結論.

      可共選擇的實驗:

      演示:如圖3-1-3所示,

      解釋此實驗:用石塊激起水波類比振動在空氣中激發聲波.(可看書圖3-4解釋,也可做成課件)

      叉股振動——壓縮周圍空氣振動——空氣發生疏密變化——形成聲波——向遠處傳播.

      敲擊一次音叉,將叉股放入水中,跟沒有放入水中時比較聲音有什么不同.表明:液體也能傳播聲音.

      學生隨堂實驗:兩人一組,一位同學把耳朵貼在桌上,另一位同學在同一張桌子離耳朵較遠的地方輕敲桌子,耳朵可清晰的聽見敲桌聲,然后兩人互換.

      “土電話”表明:固體也能傳播聲音.

      真空罩演示真空不能傳聲.簡介:月球上宇航員用無線電設備通話

      結論:氣體、液體、固體物質都能傳播聲音.真空不能傳聲.

      聲速:

      引導學生回憶電視電影中看過的情景,講解“伏地聽聲”的故事:人耳可伏在荒野的地上聽到遠處的馬啼聲,人耳可伏在鐵軌上聽到遠處的火車轟鳴聲.問題: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引入聲速的概念,并能表明在不同介質中聲速不同.

      固體物質中的聲速最大,其次是液體,聲音在空氣中的傳播速度最小.不同物質傳播聲音的速度不同.

      空氣中:(15°C)340m/s

      回聲

      引導學生展現已有感性認識:對著高山喊話,在大禮堂中大聲講話等出現回聲現象.

      提出問題:

      為什么有時能聽見回聲,有時又聽不見呢?

      聽到回聲的條件是什么?離障礙物至少要多遠?

      為什么在屋里講話比在操場上講話聽起來響亮?

      回聲是否能應用在解決實際問題上?你知道哪些?

      結論:聽到回聲的條件是回聲到達人耳比原聲晚0.1s以上.

      回聲可以加強原聲,可以測量距離.

      通過想想議議中的問題思考物力知識在實際中的應用.

      簡介:回音壁、三音石、圓丘等建筑,擴展知識,激發興趣,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總結

      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發生的

      聲音傳播需要介質,不同介質傳播聲音的速度不同

      聲音在空氣中的傳播速度

      利用回聲可以加強原聲、測量距離

      探究活動

      現代技術中與聲有關的應用

      【組織形式】個人或自由結組

      【活動目的】

      自古以來,人們就對有關聲音的現象進行了大量的研究,發展至今,聲學已是非常活躍的學科,它廣泛涉及到建筑、音樂、心理、醫學、地球、大氣、海洋、工程技術等很多領域,形成的交叉學科多達二十幾個.通過調查,了解其中的幾個方面.

      【活動流程】

      制訂計劃;查閱和收集相關的材料;綜合分析材料;寫出論文;與其他組交流.

      【備注】

      1、網上查找的資料要有學習的過程記錄.

      2、和其他成員交流.

      九年級物理全冊教案 9

      知識目標

      (1)了解什么是凸,什么是凹;

      (2)知道凸的會聚作用和凹的發散作用;

      (3)知道凸的焦點、焦距和主光軸;

      (4)知道如何利用凸產生平行光.

      能力目標

      通過觀察各種,觀察凸和凹對光的會聚作用和發散作用的演示實驗,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學會注意觀察事物的本質特征,培養學生的概括、歸納能力.

      通過對如何利用凸產生平行光的討論和演示實驗,培養學生應用物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情感目標

      通過介紹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利用冰對準陽光取火的事例,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民族自豪感教育,激勵學生為振興中華努力學習.

      教材分析

      本節介紹了什么是凸、凹、薄、的主光軸、光心、焦點、焦距及對光線的作用等知識,這些知識既是有關的基本知識,也是后面學習凸成像的準備.教材對主光軸、光心講得很簡單,僅使學生認識就行了.本節重點是講述凸對光的會聚作用,凸的焦點、焦距.對凹也講得比較簡單,主要是讓學生認識凹對光的`發散作用.關于凹的虛焦點,可略講.

      教法建議

      本節教法應以實驗法為主,輔以啟發式教學法和討論法.應指導學生觀察實驗現象,在頭腦中形成清晰的表象,討論分析實驗結果.

      教學設計示例

      難點分析

      1.凸和凹對光的作用

      講解凸和凹對光的作用,除按照教材要求進行實驗,通過實驗取得豐富的感性知識外,還可以利用光的折射的初步規律,參照下圖來進行分析.當一條平行于玻璃三棱鏡底邊的光由空氣射入玻璃時,折射光線靠近法線折射.光進入玻璃以后又從玻璃射入空氣中,發生第二次折射,這時折射光線將遠離法線折射,兩次折射的折射光線都由玻璃三棱鏡()薄的位置向玻璃三棱鏡厚的部分傾斜,因此可以分析出凸對光會起聚作用.如上圖(乙)

      凹對光起發散作用,可以用上述方法,參照下圖(甲),和圖(乙)來進行分析.

      2.正確理解“會聚”和“發散”

      凸對光的會聚作用是表明光通過凸以后會變得收攏些,但是并不意味著一定會聚于一點.如下圖所示,以S點發出的光是發散光束,光經過凸折射后仍是發散的,并不能會聚,凸在這里的作用只是減弱了它的發散程度.

      凹鏡對光的發散作用是表明光通過凹以后會更散開一些,但是散開不一定不能會聚,如下圖所示,從左側來的兩束光由于凹的作用沒有在S點會聚,而是在S′會聚,它減弱了入射光的會聚程度.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知道,當判斷對光束是起會聚作用還是發散作用時(或者根據給定的光束判斷的種類),一定不能僅僅依據折射光是否能會聚于一點來判斷的作用或種類,而應當對折射光束與入射光束進行比較,再依據前邊的分析得出正確的結論.

      九年級物理全冊教案 10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知道密度的初步概念、單位、計算公式.

      2.過程與方法

      學習以物質本質特征來定義概念的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使學生對物質屬性的認識有新的拓展.

      教學重點:理解密度的概念.

      教學難點:理解密度的物理意義.

      教學方法:講授法、實驗探究法

      教學用具:投影儀、自制幻燈片、天平、石塊、木塊、水、量筒等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自然界是由各種各樣的物質組成,不同物質有不同的特性,我們正是根據物質的這些特性來區分、鑒別不同的物質。特性指物質本身具有的,能進行相互區別、辯認的一種性質,例如顏色、氣味、味道、硬度等都是物質的特性,這節課我們來學生物質的另一種特性——密度

      二、新課教學

      1.建立密度的概念

      (1)實驗:用天平測出木塊和石塊的質量;用刻度尺和量筒、水測出木塊和石塊的體積。數據如下:

      質量(克)體積(厘米3)質量/體積(克/厘米3)

      木塊15100.5

      木塊210200.5

      石塊11042.5

      石塊22082.5

      (2)分析數據

      A.木塊的體積增大幾倍,它的質量也增大幾倍,質量和體積比值一定

      B.石塊的體積增大幾倍,它的質量也增大幾倍,質量和體積比值一定

      c.木塊的質量跟體積比值不等于石塊的質量跟體積的比值。

      從表演中可看出不同種類的物質,質量跟體積的比值是不同的,質量跟體積的比值就等于單位體積的質量,可見單位體積的'質量反映了物質的一種特性,密度就是表示這種特性的物理量。

      (3)建立概念

      A.密度定義:某種物質單位體積的質量叫做這種物質的密度,符號ρ

      B.密度公式:ρ=m/V;m表示質量,V表示體積

      c.密度單位:千克/米3(kg/m3);克/厘米3(g/cm3)

      1g/cm3=1000kg/m3=103kg/m3

      (4)例題:一鐵塊質量是1.97噸,體積是0.25米3,鐵塊密度多大?

      已知:m=1.97t=1.97×103kg;V=0.25m3

      求:ρ

      解:

      答:鐵塊的密度是7.9×103kg/m3

      2.密度物理意義

      水的密度是1.0×103kg/m3表示1米3水的質量是1.0×103千克。

      3.思考與討論

      (1)對同種類物質,密度ρ與質量m和V的關系。

      (2)不同種類物質,密度是否相同?這說明什么?

      (3)公式的物理意義。

      4.鞏固練習:幻燈片出示

      三、小結:

      四、布置作業:課后“動手動腦學物理”

      板書設計:

      第三節密度

      1.密度的定義:某種物質單位體積的質量叫這種物質的密度,用符號:“ρ”表示

      2.密度公式:

      3.密度單位:千克/米3(kg/m3)

      克/厘米3(g/cm3)

      1g/cm3=1000kg/m3=1

      03kg/m3

      4.密度物理意義:ρ水=1.0×103kg/m3表示1米3水的質量是1.0×103千克。

      密度是物質的一種特性,它只與物質的種類有關,與它的質量和體積無關,(因為同種物質的質量與體積的比值一定)。

      九年級物理全冊教案 11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明確做功的兩個必要因素,能根據做功的兩個必要因素初步判斷物體是否做功;(2)初步理解功的計算公式,知道功的單位是焦耳,并會進行有關計算;

      (3)知道作用在物體上的力與物體通過的距離垂直時,該力不做功;

      (4)知道功率的概念,會進行簡單計算。

      2.過程與方法:

      經過舉例,理解功及功的必要因素,培養從生活現象中分析物理本質的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用力未做功的實例,引起學生適當焦慮,激起其學習功的知識內容的好奇心,使之積極參與判斷是否做功的討論。

      【實踐活動】

      課外小實驗:測出自己上樓時所做的`功及所用的時間。

      要求:

      1.測出:

      (1)體重G;

      (2)樓層高h;

      (3)上樓所用的時間,按正常速度走上去所需時間t1,快速跑上去所需時間t2。

      2.計算:

      (1)上樓所做的功;

      (2)兩次登樓過程的功率。

      【板書】

      第一節功

      1.功的定義:

      如果物體受力且沿受力方向移動了一定的距離,就說力對物體做了功。2.功的計算:

      功=力×距離

      公式:W=Fs

      單位:焦耳符號:J

      3.功率:單位時間里完成的功,用P表示。

      公式:P=W/t

      單位:W

      1W=1J/s

    【九年級物理全冊教案】相關文章:

    新人教版物理全冊導學案08-24

    數學全冊備課教案07-12

    小學數學第十冊全冊教案07-08

    小學信息技術全冊教案06-20

    第五冊語文全冊教案兩篇10-23

    新課程人教版第五冊語文全冊教案09-26

    美術全冊的教學設計07-15

    歷史上冊全冊表格式教案09-08

    四年級第八冊全冊教案05-29

    八年級物理上冊全冊導學案10-24

    国产一级a爱做免费播放_91揄拍久久久久无码免费_欧美视频在线播放精品a_亚洲成色在线综合网站免费

      亚洲精品不卡久久久久久 | 欧洲一区二区精品的视频 | 午夜福利yw在线观看2020 | 日韩制服丝袜片中文字幕 | 色先锋在线中文字幕资源 | 亚洲欧洲日本无在线码播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