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教案

    時間:2022-10-27 18:00:58 教案 我要投稿

    文言文教案(精選15篇)

      在我們上學期間,大家都經常接觸到文言文吧?現在我們一般將古文稱為文言文。你知道的經典文言文都有哪些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文言文教案,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文言文教案(精選15篇)

      文言文教案 篇1

      教學目的:

      研讀現代漢語語法從而了解古代漢語語法。

      教學設想:

      學生在初中階段語法知識相當薄弱,有必要詳細講述,使他們迅速理解文言文語言現象。選取初中文言課文的句子,通過學習舊知獲得新知,溫故知新。

      一課時

      教學內容:

      現代漢語的詞法和句法。

      教學過程:

      一、導語。

      任何語言的表達都有一定習慣,后人總結規律,便形成語法。文言中所謂的詞類活用和特殊句式是相對于翻譯成的現代漢語而言。

      二、查《現代漢語詞典》,明確概念。頁碼如下:

      名詞886 動詞301 形容詞141 數詞1176 量詞792 代詞240

      副詞397 介詞650 連詞782 助詞1644 嘆詞1225 主語1643

      謂語1316 賓語87 定語298 狀語1656 補語101

      三、用句子成分分析法分析下面的句子:

      年少的我一直做著美麗的夢

      明確:

      1、單句成分位置關系

      主 狀 謂 賓

      主語在謂語之前

      狀語在謂語之前

      賓語在謂語之后

      定語在主語或賓語之前。

      2、各個句子成分由什么詞充當

      主語:名詞,代詞,名詞性短語。

      謂語:動詞,形容詞

      賓語:名詞,代詞,名詞性短語。

      狀語:副詞,介賓短語

      四、短語:

      大于詞,小于句。任何句子不加標點即為短語。

      A名詞短語:以名詞為主體、中心,整體上具有名詞性,語法作用大致與名詞相同?勺髦髡Z賓語。

      1、并列關系

      用“和、跟、同、與、及、以及、或”連接

      例如:工人農民 城市和鄉村、

      2、偏正關系

      名詞和定語組成,修飾語+中心語。定語是修飾語,名詞叫中心語。

      例如:壯麗山河

      3、方位短語(上下左右中東西南北前后)

      例如:黑板上

      4、“的”字短語

      例如:吃的、喝的、我們班的

      5、復指短語

      例如:司機老王

      B動詞短語:能充當任何成分。

      1、并列式

      例如:調查研究

      2、偏正式(狀語+動詞)

      例如:立即動身

      3、動賓式:

      例如:挖地道

      4、動補式

      例如:變得更美麗

      5、連動式

      例如:開門進屋打開本講課

      6、兼語式

      例如:請你參加(“你” 是“請”的賓語,“參加”的主語,一兼二職,兼語

      C、形容詞短語:能充當任何成分。

      1、并列式

      例如:堅韌和剛強

      2、偏正式

      例如:非常生動

      3、形補:漂亮極了

      D、主謂短語

      例如:春天來了

      E、介賓短語

      介詞加名詞或名詞性短語或代詞構成。表方向,處所,時間,方式,目的,原因,對象等。一般充當狀語或補語。

      例如:我們坐在高高的土堆旁邊(補語)

      我們在高高的土堆旁邊坐著(狀語)

      F、固定短語

      包括:主要是成語

      二課時

      教學內容:

      文言文中的詞類活用現象

      教學過程:

      一、展示例子,思考

      在現代漢語中,

      1、名詞能否做謂語?一般是由動詞充當。

      2、名詞能否做狀語?一般是由副詞、介賓短語充當

      3、形容詞動詞能否做主語、賓語?一般是由名詞充當

      4、不及物動詞能否帶賓語?一般是由及物動詞充當

      請看例句:二月草已

      請分析成分?仗帒侵^語,必由動詞充當?仗幨恰把俊,今天看,是名詞,此處活用為動詞,發芽。

      明確:處在這個位置上,得有這個詞性。語言環境決定詞性。

      二、明確幾個規則:

      1、分析句子成分可判斷詞類活用。

      2、名、形、不及物動詞帶賓語具備了使動、意動的條件。

      3、名詞直接作狀語,翻譯為介賓短語。

      4、意動用法譯為“認為······怎么樣”“以······為”“把······當作”

      三、活用原因

      古代漢語實詞不豐富,句法不嚴格,分工不細,不明。

      思考下面的句子,看那些詞性變化了,為什么?

      1、名詞活用

     。1)活用為動詞

      例如:左右欲刃相如

      一狼洞其中

      天雨墻壞

     。2)活用為使動詞(使動用法)

      例如:君將哀而生之乎

      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

     。3)活用為意動詞(意動用法)

      例如:稍稍賓客其父

      (4)直接作狀語

      例如:操軍破,必北還

      2、動詞活用

     。1)用作名詞

      例如:懼有伏焉

     。2)活用作使動詞(使動用法)

      例如:項伯殺人,臣活之

      3、形容詞活用:

     。1)用作名詞

      例如:采百花之長而各去其短

      (2)用作動詞

      例如:素善留候張良

     。3)用作使動詞(使動用法)

      例如:春風又綠江南岸

      4、數詞為動詞

      例如:與臣而將四矣

      四、回顧

     。1)詞性由于環境而臨時改變。因為詞在某個成分的位置上而變。詞義隨之而變。

     。2)翻譯是關鍵。多讀多見就好了。

      三課時

      教學內容:

      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

      教學過程:

      一、今天的句子,一般是“主+狀+謂+賓”

      古代的句子,主語可在謂語后,賓語可在謂語前,狀語可在謂語后,定語可在主語賓語后。相對今天而言,其語序十分特殊,所以稱為特殊句式。正確翻譯后可判斷特殊句式。

      二、形象展示。做六個模具,在“名標”上分別寫六個成分,比較古今句子成分的位置關系。

      請出六們貴賓(佳賓)就座。四大家領導:

      主 狀 謂 賓

      縣委 政府 人大 政協

      三、按類型分析

      1、判斷句

      古代漢語中,以名詞或名詞短語作謂語。

      現代漢語中,以判斷詞“是”作謂語。

      (1)……者……也(2)者也

     。3)……,……也(4)乃、為、即(5)“是”

      例如:陳勝者,陽城人也

      吳廣,陽夏人也。

      劉備天下梟雄

      當立者乃公子扶蘇

      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

      2、省略句

      一般省略主語、賓、介賓、謂、“于”

      例如:蓋以(之)誘敵

      必以情(處理)

     。ㄓ|龍)入而徐趨

      公弗許(之)

      問之(于)客曰

      3、賓語前置句

      賓語在謂語的前面。

      例如:古之人不余欺也。ǚ穸ň渲写~做賓語前置)

      沛公安在?(疑問句疑問代詞作賓語前置)

      4、主謂倒裝

      主語在謂語的后面。

      例如:甚矣,汝之不惠

      你不聰明,太厲害了!

      5、定語后置

      定語在中心詞(名詞)后面。

      例如:居廟堂之高

      處在高高的廟堂上。

      6、介賓短語后置

      翻譯后可以發現,在現代漢語中介賓短語是狀語,在謂語之前。而在古代漢語中是補語,在謂語之后。

      例如:投之以骨

      以骨投之

      用骨頭扔給狼

      文言文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欧e累掌握重要文言文詞句和文言實詞虛詞、特殊句式。

     、屏私庥嘘P《左傳》的文學常識,了解魯國以弱勝強的原因。

      2、過程與方法:

      在學生練讀中,在學生合作探究中學習本文運用人物對話推動事件發展,通過語言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感受本文語言的精練特點。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學習曹劌鐵肩擔道義、忠心獻祖國的愛國精神。

      【教學方法】

      1、誦讀法。

      2、品讀法、演讀法。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1、三國時眾多的以弱勝強、以少勝多的戰役,比如:“赤壁之戰”、“官渡之戰”、“淝水之戰”為什么弱者反而可以在戰爭中取勝呢?也許是人心所向吧?正義永遠會戰勝邪惡的。但是有這么一場戰役比這幾場還要早,曾受到毛澤東同志的稱贊的戰爭,也許同學們已經知道了,那就是長勺之戰。魯國一個弱小的國家,為什么可以戰勝如此強大的齊國呢?今天我們就來共同探個究竟吧!請看課文《曹劌論戰》。

      2、解題:

      《左傳》:我國古代第一部編年體史書。相傳是春秋末年左丘明解說《春秋》的一部著作。其中記載著春秋時代各國的內政、外交、軍事等方面的活動。原書名為《左氏春秋》,漢以后稱為《春秋左氏傳》,簡稱《左傳》。這部書既是一部比較完整的歷史著作,也是一部相當精彩的散文著作。

      3、背景:

      齊襄公在國內做了一些壞事,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糾恐怕被連累,離開齊國避禍。公元前685年齊國發生內亂,國君被殺,住在魯國的公子糾和住在莒國的公子小白都搶著先趕回齊國,想做國君。魯莊公派兵護送公子糾回去,哪知公子小白搶先趕回了齊國,做了國君,就是齊桓公。齊桓公起兵迎擊。當時齊強魯弱,魯軍大敗,齊桓公脅迫魯莊公殺了公子糾。從此兩國結下深仇大恨。魯莊公十年的春天,齊再次興兵攻魯,戰于長勺。

      二、讀

      1、個體自讀。

      結合注釋,讀得準,讀得暢,教師根據朗讀實況正音。如“間、帛、孚、勺、轍、靡”等可能在正音之列;虛詞停頓要鮮明;要再現故事的氛圍。

      2、教師示范朗讀,學生聽讀,把握字音。

      3、小組競讀。

      要讀得齊,讀得響,讀得有滋味。

      (可以四人一組,一人一段,一人評。)

      教師根據朗讀實況糾正語調。如:

     、湃馐痴咧\之,又何間焉?──應讀出“反對”的語氣。

      ⑵小惠未徧,民弗從也。──應讀出“否定”的語氣。

     、侵抑畬僖,可以一戰。──應讀出“肯定”的語氣。

     、确驊穑職庖病R还淖鳉,再而衰,三而竭。──應讀出“議論”的語氣。

     、煞虼髧,難測也,懼有伏焉。──應讀出“解說”的語氣。

      4、學生齊讀課文。

      三、譯

      1、學生個體自譯。

      (對照注釋,疏通文意,質疑問難,解難。)

      對與以下的重點難點字詞句學生與學生之間,也可以與老師之間互動解決。

      ⑴加粗詞的古今義:

      肉食者鄙又何間焉犧牲玉帛大小之獄

     、婆袛嗑涫剑褐抑畬僖

      ⑶省略句式:可以一戰

     、鹊寡b句式:“何以戰?”戰于長勺(倒裝)

     、芍攸c句子:

      ①肉食者謀,未能遠謀。

      ②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③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

     、苄⌒盼存,神弗福也。

      2、同桌互譯。同桌互評互補,互助互進,培養伙伴關系,形成共學優勢。老師做點撥調控。

      3、學生對照注釋對照自己的理解找差距。

      第二課時

      一、查

      利用大屏幕中的題目來檢查學生對課文重點詞句是否真正理解。

      1、古今異義;

      2、詞類活用;

      3、一詞多義;

      4、通假字;

      5、重點虛詞;

      6、重點文言句式

      二、演

      1、小組合作在整體把握文意的基礎上,尋找故事中可以想象的地方,增補情節,用白話文再現文中情景。大屏幕中出示提示:

      三個場景人物人物活動

      鄉下曹劌鄉人一次對話

      宮廷曹劌魯莊公戰前對話

      長勺曹劌魯莊公戰時指揮;戰后對話

      2、選擇小組中三個同學上臺來創造性地展現當時情景。

      三、評

      自由評說臺上表演的同學,是否演出了人物的特點和當時的氣氛。

      四、探

      學生根據對文本與課本劇的理解與感受來探究以下三個問題。

      1、曹劌是一個什么樣的人?文中哪個地方可以看出?魯莊公是個什么的人,文中哪個地方可以看出?

      2、本文中寫人與寫事上采用什么手法?

      3、長勺之戰勝利了給我們什么啟示?

      五、課堂小結談收獲

      文言文教案 篇3

      【學習目標】

      1、反復誦讀本學期學習的文言文,產生自己的獨特感受,領悟其中的道理,達到“熟讀成誦”。

      2、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點,產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激發對中華傳統文化的熱愛之情。

      【教學準備】

      1、學生課外收集喜歡的文言文,準備交流。

      2、電腦課件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引入激趣

      1、師談話:中華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用之于政治,可以治國安邦;用之于軍事,可以百戰百勝;用之于藝術,可以美輪美奐;用之于個人,可以修身養性……我們從小就受到中華傳統文化的熏陶。

      2、(屏幕顯示:詩詞等)這個學期,我們在語文課上學到了哪些屬于中華傳統文化的內容呢?

      二、溫故知新,復習課內文言文

      1、談談對文言文的認識:

      師小結:文言文,言簡意賅,瑯瑯上口,便于傳誦,是中華文明的結晶,是中華傳統文化中一顆璀璨的明珠。

      2、談談學習文言文的方法: 讀書百遍,其義自見

      3、回顧本學期學習了哪些文言文。

      4、小組合作,復習文言文。師提示:朗讀,釋義,明理,背誦

      5、小組匯報。注意生生互動,讀得充分,入情,有韻味。形式多樣

      三、歸納學習方法

      讀書百遍,其義自見 溫故而知新 ……

      四、拓展延伸,交流課外文言文。

      1、文言文充滿哲理,飽含人生經驗的語言,能使我們陶冶情操,充實文化底蘊。同學們在課外收集了不少文言文,我們先在小組里交流一下。(各小組交流課外收集的文言文。)

      2、各小組上臺,幻燈展示收集的文言文,匯報自學收獲。

      小結:同學們收集到的文言文真是美輪美奐。因為時間關系,還有很多妙文我們來不及看,同學們可以下課后繼續交流。

      五、總結。

      板書設計:(略)

      文言文教案 篇4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 掌握文中一詞多義、古今異義、通假、詞類活用(名作動、形作名、意動), “其、而、之”等虛詞以及判斷句、被動句和賓語前置等。

      2、 培養學生自瀆注解,疏通淺易文言文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1、 自主學習探究,了解作者的觀點,學習文章對比論證、引用論證等說理方法。

      2、 理清文章的邏輯層次,以誦讀貫穿整個課堂。

      情感、態度、價值觀

      1、 培養學生敢于向世俗流弊挑戰的精神和勇氣。

      2、 樹立尊師重教的思想,培養謙虛好學的風氣。

      二、學情分析

      高一學生在學習《勸學》之后,已經基本形成了高中文言文學習的框架和思路。《師說》的學習,教師旨在積極引導,幫助學生形成積極探究的學習模式。在自我思考的過程中,提高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

      三、教學重點:

      1、 字詞的梳理與課文的背誦。

      2、 掌握文章對比論證的說理方法。

      四、教學難點:

      1、 品位語言運用上的特點。

      2、 把握師道的內涵。

      五、教學方法:探究法、誦讀法、講授法

      六、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

      七、課時安排:2課時

      八、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1、 新課導入

      《論語》中有句話:“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這句話,表現出孔子自覺修養,虛心好學的精神。從師而學應該說是一個亙古不變的話題。唐代大文豪韓愈就以一篇《師說》流傳千古。2、新課教學

      (1) 作者介紹(可先由學生談談對韓愈的了解情況,再多媒體課件展示)

      韓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陽(今河南孟縣)人,著名文學家、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因先世居昌黎,宋代追封他為昌黎伯,故又稱韓昌黎。又因死后謚“文”,故稱韓文公。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其散文題材廣泛,內容深刻,形式多樣,語言質樸,氣勢雄壯。宋代文學家蘇軾曾譽他“文起八代之衰”、“匹夫而為百世師”,為唐宋八大家之首。本文是他三十五歲時在長安任國子博士時寫的。

      (2)古文運動(多媒體課件展示)

      實際是以復古為名的文風改革運動。韓愈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載道”、“文道結合”的觀點。主張學習先秦、兩漢“言之有物”、“言貴創新”的優秀散文,堅決摒棄只講形式不重內容華而不實的文風。韓愈用其杰出的散文影響文壇,還熱情地指導后進寫作古文。經過他和柳宗元等人努力,終于把文體從六朝以來浮艷的駢文中解放出來,奠定了唐宋實用散文的基礎!稁熣f》可看作是提倡古文的莊嚴宣言。

      (3)寫作背景(多媒體課件展示)

      唐代,魏晉以來的門閥制度仍有沿襲。貴族子弟都入弘文館、崇文館和國子學。他們無論學業如何,都有官可做。韓愈寫《師說》的社會背景,可以從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中的一段話里看出。柳宗元說“由魏晉氏以下,人益不事師。今之世不聞有師,有,輒嘩笑之,以為狂人。獨韓愈奮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學,做《師說》,因抗顏而為師。世果群怪聚罵,指目牽引,而增與為言辭。愈以是得狂名!庇纱丝梢,韓愈作《師說》,大張旗鼓地宣揚自己的觀點,是難能可貴的。

      (4)解題

      指出“師說”不是“說說老師”,“說”是一種文體,可以先敘后議,也可以夾敘夾議。“說”比“論”隨便些。(《捕蛇者說》、《馬說》、《愛蓮說》)“說”古義為陳述和解說,因而對這類文體,就可按“解說……的道理”來理解。所以“師說”即“說師”,解說關于從師的道理。

      (5)請一位同學朗讀全文,其余同學幫助正音。教師點撥停頓。(如: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6)文本研讀

      分析第一段:

      明確:本段可采取多種方式,靈活講解。主要以教師講解和學生質疑相結合。

      需落實的字詞(學生能點出即可,教師適當點撥):學者 所以 解惑 從師 其聞道也固先乎吾 吾從而師之 庸 道之所存

      重點拓展:

      判斷句、所以(所謂)、所、意動用法

      判斷句:

      1、常見判斷句

      師者,所以傳道受

      文言文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1.積累文言詞匯,虛詞也的用法,另有其、之、而、以,增強文言閱讀能力。(重點)

      2.在把握文章中心的基礎上,了解托物寓意的寫法。(重點、難點)

      3.通過學習,認識封建社會人才被埋沒的根本原因,理解作者懷才不遇的憤懣之情。

      4.誦讀訓練,增強學生的文言語感,逐步加深對課文的理解,達到當堂背誦的效果。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伯樂相馬:相傳伯樂是春秋時代人,姓孫名陽。據說,有一匹千里馬拉著沉重的鹽車翻越太行山。在羊腸小道上,馬蹄用力掙扎,膝蓋跪屈;尾巴下垂著,皮膚也受了傷;渾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艱難吃力地爬行還是拉不上去,伯樂遇見了,就下了自己的車,挽住千里馬而對它淌眼淚,并脫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蓋在千里馬身上。千里馬于是低下頭吐氣,抬起頭來長鳴,嘶叫聲直達云霄。這是它感激伯樂了解并且體貼它啊。

      二、簡介作者:

      韓愈 (768~824)字退之,南陽 (現在河南南陽縣)人,唐代著名文學家,散文尤為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 的美譽,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并稱韓柳,有《昌黎先生集》。他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韓氏先人原是昌黎 (今屬河北)的大族,因而他常常自稱昌黎韓愈,世稱韓昌黎。他多次被貶官降職,很受壓抑。他的散文創作實踐也體現了這種精神。他是我國文學史上杰出的散文家之一。

      韓愈所處的中唐時期,藩鎮割據,宦官專權,朋黨之爭激烈,許多中下層的地主階級知識分子都懷才不遇。韓愈本人遭遇也是這樣,貞元19年(803年)上書言京畿百姓窮困,請求緩征徭役,租稅,被貶為陽山令;元和14年(公元819年),韓愈上著名的《諫迎佛骨表》力諫,幾招殺身之禍,后經友人鼎力營救,被貶為潮州刺史!蹲筮w至藍關示侄孫湘》中竟然想到了死,知汝遠來應有意,好收吾骨瘴江邊,心情抑郁,悲傷到了極點。這種抑郁的心情一般都注定他們不會長壽。年未四十,而視茫茫,而發蒼蒼,而齒牙動搖。

      因此他對埋沒人才不但不滿,而且加以揭露和抨擊。本文便是他這類作品中的名篇之一。 《馬說》是通篇借物比喻的雜文,屬論說文體。本文是作者《雜說四首》中的第四首,馬說這個標題,是后來人加的。說就是談談的意思,比論隨便些。這篇文章以馬為喻,談的是人才問題,從字面上可以解作說說千里馬或說說千里馬的問題。

      三、初讀課文,積累文言詞匯:

      1.通假字-----祗同只 食同飼 見同現 邪同耶 材同才

      2.而 : A轉接 可以譯為卻,可是 B順接 可以不譯

      之: A結構助詞的 B 代詞,代人或物 C 無意義,句中停頓 D 幫助構成倒裝,無意義

      其: A代詞,代人或物 B 代詞 他的 它的 C 指示代詞 那種 D 反問語氣詞 難道 E 推測語氣詞 恐怕 以: A介詞 因為 B介詞 按照

      也: A 肯定語氣 B反問語氣 C 推測語氣 D句中停頓

      世:世上、世間。 然后,這以后。這、這種。 也:語氣助詞,在這里表示語氣的舒緩停頓,可譯為啊。

      雖:即使。 能:能力,本領。 才美:才能美質,指馬的能力和長處。 外見:表現在外面。

      常馬:普通的馬。安:怎么,哪里。 也:語氣助詞,用于句末,和安配合使用,表示反問語氣,可譯為呢。

      四、整體感知,理清文章脈絡:

      1.課文脈絡:

      第一節:伯樂知馬 (伯樂對千里馬命運起著決定作用)

      第二節:不知馬,害了馬(揭示千里馬被埋沒的根本原因)

      第三節:太不知馬(辛辣嘲諷食馬者的愚妄無知)

      2.用原文回答問題:?

      ①文章一開頭,作者是如何闡述伯樂和千里馬 之間的關系的?

      明確: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跊]有遇見伯樂,千里馬的命運會如何?

      明確:只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③千里馬的才能為何被埋沒?其根本原因是什么?

      明確: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 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茏髡呤侨绾蚊枋銮Ю锺R因肚饑而無法發揮才能的痛苦的?

      明確:且欲與常成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⑤作者是如何痛斥食馬者的不知馬的?

      明確: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

     、尬闹械哪木湓掽c明了中心?

      明確:其真不知馬也。

      五、探究課文:

      1.三段文字都用一個也字收住,它們分別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明確:無限痛惜;憤怒譴責;深刻嘲諷。

      2.作者所說的食馬者、伯樂、千里馬僅僅是指傳說中的人和物嗎?

      明確:食馬者比喻不能識別人才的統治者。伯樂比喻善于識別人才的統治者。千里馬比喻人才。

      3.《馬說》的論點是怎樣的?作者的寫作意圖是什么?

      明確:首句 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就是本文的論點。提出論點后即舉社會上伯樂不常有以致千里馬常遭埋沒的客觀現實,以證明伯樂對千里馬命運的決定作用。接著第2段揭示千里馬被埋沒的根本原因,是食馬者的無知,從反面論證了論點。第3段又揭示了千里馬被埋沒的第二個原因──使用不當。從另一個側面論證了論點。

      本文寫作意圖并不在于論證論點,而是在論證過程中突出了食馬者的不知馬,作者的真意在于譴責食馬者的無知,對在位者不能識別人才,摧殘埋沒人才表示了極大地憤慨。

      韓愈就是一匹千里馬,他有日行千里之能,但在封建社會,他懷才不遇,屢遭貶斥。他對在位者的不能識別人才,摧殘,埋沒人才有強烈的憤慨與不滿,可又不能直接表示出來,所以,他就托物寓意,借寫千里馬的遭遇,來寫封建社會人才的遭遇。

      六、拓展:

      1.當今社會還需要伯樂嗎?作者認為伯樂決定了千里馬的命運,你同意他的觀點嗎?說說理由

      2.千里馬和伯樂究竟誰更重要

      3.如果你懷才不遇你學哪位古人?

      A.韓愈懷才不遇寫文學 B.蘇秦懸梁刺股發憤

      C.董邵南另尋高就發展 D..陶淵明歸隱田園樂悠悠

      七、小結:

      本文以物作為比喻,通篇說馬,通篇喻人。先從千里馬與伯樂的關系落筆,鮮明地提出了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接著以名馬的不幸遭遇說明有千里馬沒有伯樂還是等于沒有千里馬。再以喂馬的不得法進一步論證了論點,沒有伯樂就沒有千里馬。最后用排比句有力地概述了不知馬者的表現,歸結到實質是不識馬這個要害上來。不識馬才會妄說無馬,識馬就有馬。文章反復論述,層層深入,短小精悍,波瀾曲折,耐人尋味。

      板書設計:

      馬 說

      伯樂知馬伯樂少,千里馬被埋沒。(同情痛惜)

      食馬者不知馬,害千里馬。 (憤怒譴責)

      食馬者妄說無馬,實不不知馬。 (辛辣嘲諷)

      文言文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1.會寫本課7個生字,認識多音字“曝”、“湯”,理解生字組成的詞語。

      2.正確、流利朗讀課文,背誦《伯牙鼓琴》。

      3.能借助注釋,結合資料袋,用自己的話講一講《伯牙鼓琴》故事。

      4.借助注釋或工具書理解課文內容,了解文章特點,懂得關注生活、真誠待人。

      【教學重點】

      1.學生能借助工具書和注釋,通過自主探究和小組合作疏通文意,把握整個故事情節。

      2.能用自己的話講這兩個故事。

      【教學難點】

      1.品味語言,明確“知音”的真正內涵,且能感悟傳統文化的魅力。

      2.抓住關鍵句子,理解課文蘊含的道理。

      【教學課時

      2課時

      第一課時

      【課時目標】

      1.會寫7個生字,熟讀文言文。

      2.初步感知文意,了解課文內容。(難點)

      【教具準備

      課件(筆順動態演示朗讀音視頻)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出示《伯牙鼓琴圖》。

      同學們,咱們看圖畫中左邊這位正聚精會神挑指彈琴,有奴仆侍奉左右,一看則知他必是俞伯牙了,而右邊這位身著粗布大衣,拈須靜聽,滿臉沉醉的必是鐘子期了。同學們想不想知道讓這二人如此醉心的音樂是什么嗎?接下來就請同學們和老師一起走進課文《伯牙善鼓琴》去細細聆聽吧!

      二、相關資料

      《呂氏春秋》:是在秦國丞相呂不韋主持下,集合門客們編撰的一部黃老道家名著。成書于秦始皇統一中國前夕。此書以儒家學說為主干,以道家理論為基礎,以名、法、墨、農、兵、陰陽家思想學說為素材,熔諸子百家學說于一爐,閃爍著博大精深的智慧之光。

      蘇軾:字子瞻,又字和仲,號鐵冠道人、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漢族,眉州眉山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畫家。

      主要作品: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瀟湘竹石圖卷》、《古木怪石圖卷》等傳世。

      三、初讀感知

      1.聽范讀。邊聽邊畫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讀音。

      2.學生初讀。要求:自由朗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讀通句子,難讀的地方多讀幾遍。

      3.檢查初讀情況

     。1)認讀生字

      練 讀詞語,讀生字,再組詞。

     、俪鍪編值男略~,讓學生認讀。

      善哉 巍巍乎 絕弦 錦囊玉軸 曝曬 謬矣

     。ㄖ攸c指導生字 “哉”為平舌音;“軸”為翹舌音。)

      (2)學習多音字:曝(pù bào)

      練 ①讀句子,找發現。

      今天中央電視臺曝光了一家違法煉油的黑作坊。

     、谧x一讀:烈日曝(pù)曬下的她,那張臉早已黑紅黑紅的了,卻仍然要尋找最佳拍攝角度,生怕曝(bào)光。

     。3)指名讀課文,檢查朗讀情況,看字音是否正確,句子是否通順。

      4.再讀課文,理清順序。

      (1)自由朗讀課文,想一想:課文寫了什么?(《伯牙鼓琴》文章講述了一個千古流傳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書戴嵩畫牛》講杜處士曬著名畫家戴嵩的畫遭到牧童的拍手大笑。)

      四、學習“會寫字”

      哉 巍 弦 軸 錦 曝 矣

      1.學生字

      認讀含有會寫字的詞語,讀會寫字,觀察筆順,掌握結構、音序、部首,組詞,造句。

      2.指導書寫

     。1)觀察生字書寫特點,交流。

     。ā拜S、曝”,左右結構,左窄右寬。“巍”上下結構,上小下大!霸铡卑氚鼑Y構。)

     。2)老師范寫,重點指導半包圍結構的字“哉”和左右結構的字“曝”,學生練寫。

      哉:半包圍結構,土字扁寬、下橫要長,斜鉤在下橫的靠右位置、要長、右上角有一點。

      曝:左右結構,左窄右寬,左邊日字要窄小、右上邊日字要扁窄,中間是個共,下邊與水字不同。

      練學生練寫,教師巡視指導。投影展示書寫正確、美觀的字詞,相互借鑒。和課本對照,及時改正。

      五、學習《伯牙鼓琴》

     。ㄒ唬┬〗M合作,疏通文意

      1.學生先借助工具書和注釋獨立翻譯,畫出文中遇到的自己不理解的重點字、詞或短句,提出并在班上解答。(這一環節要求發揮學生互幫互助的學習方法)。

      2.教師再出示文中重點字詞,請學生解答。(出示課件,并將重點字詞以紅字突出)

      3.以四人為一小組,合作討論翻譯,小組長做好記錄。

      4.抽查兩個小組班上翻譯,再出示譯文參考。

     。ǘ┢纷x課文,感悟“知音”

      1.再次齊讀課文,思考文章中有一個詞說明了俞伯牙和鐘子期在音樂上均有造詣的是哪個字,這個字出現在文中哪一句?

      生:善(擅長、善于)。伯牙善鼓琴,鐘子期善聽。

      2.俞伯牙善于彈琴,并且琴藝超群,那么在文中又表現在哪里呢?請用自己的話回答。

      生:他能通過琴聲把自己心里想的東西表達出來。

      3.那么樵夫鐘子期“善聽”,又表現在哪里呢?請用文中語句回答。

      生: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鐘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鐘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琴每奏,鐘子期輒窮其趣。

      4.那么文中的哪些句子直接道出子期堪稱伯牙的“知音”呢?

      生: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

      子之聽夫志,想象猶吾心也。

      5.“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這其中的“念”與文中哪個字意思相同,具體是什么意思呢?

      生:“志”,意思都是意念,想。

      師:是的,這句話就是說伯牙的所志所念所想,鐘子期都能領會。那么鐘子期是通過什么領會的呢?

      生:琴聲。

      師:對,是琴聲,那他究竟從琴聲中聽到了什么呢?同學們請看(出示圖片——泰山)

      老師引讀:志在登高山,鐘子期曰——(生:善哉,峨峨兮若泰山。┱l能告訴老師泰山有什么涵義嗎?

      生:志向,抱負。

      師:非常好!是的,高山是志向的象征,大家還記得那首詩吧,飛來峰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

      生: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

      師:子期從高山中聽到了伯牙的志向,又從流水中聽到了什么呢?咱們來看

      志在流水,鐘子期曰

      生:——善哉,洋洋兮若江河!江河是指胸懷。

      師:非常好,江河是“洋洋”的,盛大的寬廣的,如同一個人的胸懷,這讓我們不禁想到那個東臨碣石的英雄曹操在波濤洶涌的大海上感嘆:

      生: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師:這是多么寬廣的心胸!而俞伯牙隱藏在琴聲里的心意就這樣被鐘子期心領神會,大家說他們是不是知音?你認為什么是知音呢?同桌討論一下。

      明確:真正的知音是指能彼此了解,心心相印,心意相通的人。

      小結:“朋友滿天下,知音無一人”,俞伯牙無疑是幸運的,因為他遇到了知音鐘子期,也正是如此,那一曲高山流水才得以流傳千古。

     。ㄈ┩卣寡由欤A情感

      1.出示《伯牙絕弦》最后一段: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體會俞伯牙失去知音鐘子期的悲痛心情,感悟世上知音的難得。

      2.出示伯牙在鐘子期碑前留下的短歌,引導學生朗讀:

      憶昔去年春,江邊曾會君。

      今日重來訪,不見知音人。

      但見一抔土,慘然傷我心!

      傷心傷心復傷心,不忍淚珠紛。

      來歡去何苦,江畔起愁云。

      此曲終兮不復彈,三尺瑤琴為君死。

      3.了解文章出處《列子》一書;

      4.讀一讀與“知音”有關的古詩句(出示課件):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當以同懷視之。

      六、課堂小結

      本節課我們通過朗讀、指讀,讀熟了課文,掌握了字音,學習了本課生字,理解了詞語含義,并掌握了識字、理解詞語的方法。另外,學完《伯牙鼓琴》,讓我們知道了《伯牙鼓琴》講述了一個千古流傳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贊揚朋友間相互理解、相互欣賞的真摯友情,表達知音難覓、珍惜知音的情感,同時還向我們展現了音樂藝術的無窮魅力。

      第二課時

      【課時目標】

      1.能通過學習感受到伯牙與子期間的真摯情誼,明白“知音”的真正涵義,樹立正確友情觀。

      2.理解課文內容,感受其中蘊含的道理。

      【教具準備】

      課件。

      【教學過程】

      一、課前導入

      1.下面我們復習一下這些詞語,請同學們來看看,這些詞語你都會讀嗎?

      鼓琴善哉巍巍乎志在流水湯湯破琴絕弦

      終身錦囊玉軸曝曬

      2.昨天我們掌握了生字,學習了課文《伯牙鼓琴》。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文言文第二則《書戴嵩畫牛》。

      下面我們復習一下這些詞語,請同學們來看看,這些詞語你都會讀嗎?

      鼓琴善哉巍巍乎志在流水湯湯破琴絕弦

      終身錦囊玉軸曝曬

      二、學習《書戴嵩畫牛》

      (一)小組合作,理解文意。

      1.出示小組學習要求。

     。1)小組內合作對照注釋,理解文言文中每一個字、每一句話的意思。

     。2)不動筆墨不讀書,邊自由讀邊在難懂的字詞旁邊做注釋。

      (3)小組內將不能解決的問題記錄下來。

      2.小組內交流字詞句的含義。

      3.呈現組內不能解決的問題,教師指導。

      預設1:“蜀中有杜處士,好書畫”中“好”的意思。

      師:“好”這里讀hào,是喜愛的意思。

      預設2:“有戴嵩《!芬惠S,尤所愛”中的“尤所愛”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

      師:“尤所愛”是“尤其珍愛”的意思。通過這個詞的理解,悟出理解文言文的要注意聯系上下文。

      預設3:“一日曝書畫”中的“曝”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

      師:“曝”在文中的意思是曬太陽。

      4.師:現在請同學們借助課文注釋,小組內合作,試著翻譯全文。

      小組成員匯報,師適時出示:

      四川有個杜處士,喜愛書畫,他所珍藏的書畫有幾百種。其中有一幅是戴嵩畫的牛,(杜處士)尤其珍愛。他用玉做了畫軸,用錦囊裝起來,經常隨身帶著。

      有一天,他攤開了書畫曬太陽,有個牧童看見了戴嵩畫的牛,拍手大笑著說:“這張畫畫的是斗牛!斗牛的力氣用在角上,尾巴緊緊地夾在兩腿中間,現在這幅畫上的牛卻是翹著尾巴在斗,錯了!”杜處士笑笑,覺得他說得很有道理。古人有句話說:“耕種的事應該去問農民,織布的事應該去問女傭。”這個道理是不會改變的呀!

      【設計意圖】高年級的學生有較強的自學能力,有一定的知識及方法的積累,采用小組合作探究的形式,便于學生在組內解決疑難問題,獲得更多的新知。呈現組內“不能理解的問題”,通過學生交流,教師點撥,詞句的意思便迎刃而解。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借助注釋解釋全文的意思,就變得容易多了。

     。ǘ┚氈v故事,言語實踐。

      1.試著用自己的話說一說故事的意思。指名說,教師隨時補充。

      2.小組內練講故事。

      3.班內展示。請兩名同學上臺講,提出要求,盡量變成自己的話說出來,加上動作和表情。

      【設計意圖】講故事是學生對文本言語再現的過程,是語言文字的積累運用。學生能用自己的話講出來,“了解文言文大意”的目標就落到了實處。

      (三)精讀課文,感受人物

      1.默讀課文,思考:牧童是怎樣評價這幅畫?他的理由是什么?由此可見牧童的什么精神?

      指名發言。

      師出示課件呈現戴嵩《!穲D,并適時呈現:

      觀點:謬矣!

      理由:此畫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兩股間。今乃掉尾而斗,謬矣!

      精神:牧童善于觀察、敢于向權威挑戰的精神。

      2.處士面對牧童的話有什么表現?由此可見處士是一個什么樣的人?

      指名發言。

      師適時出示:

      表現:處士笑而然之。

      可見處士是一個敢于應戰、樂于接受別人意見的人。

      方法指導:成功的語言描寫總是鮮明地展示人物的性格,生動地表現人物的思想感情,深刻地反映人物的內心世界,使讀者“如聞其聲,如見其人”,獲得深刻的印象。

      運用:結合鍾子期的語言,走進人物內心,想象的畫面,體會音律美。讀一讀《書戴嵩畫!纺镣脑u價畫作的語言,想象場景。

      3.帶著感情朗讀,讀出牧童的語氣。

      全班齊讀:此畫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兩股間。今乃掉尾而斗,謬矣!

      【設計意圖】此環節繼續重視對文本的研讀,著重對短文中的兩個關鍵人物進行評價。尤其讓學生通過讀牧童的話,感受牧童善于觀察、敢于向權威挑戰的精神。此環節也為進一步探究文本蘊含的道理做好了鋪墊。

     。ㄋ模┰僮x課文,領悟主題

      1.自由讀文,邊讀邊思考:哪句話揭示了這篇短文蘊含的道理?

      2.生回答,師適時呈現:

      古語云:“耕當問奴,織當問婢!辈豢筛囊。

      3.結合這句話的意思,說說這篇課文告訴了我們什么道理?

      課文告訴我們:要認真、仔細地觀察事物,不能憑空想像。不能迷信權威,要從客觀事實出發,要因事求人,大家都有自己的特長。

      4.師:課文學到這里,誰能試著說說這篇課文的主題思想?

      這篇文言文通過講述一個牧童指出大畫家戴嵩的《牛》畫得有錯誤的故事,告訴我們要認真、仔細地觀察事物,不能憑空想像也不能迷信權威,要從客觀事實出發的道理。同時也告誡人們要因事求人,不要做憑空想象的外行人。

      【設計意圖】

      課文簡短精悍,但卻為我們描繪了這樣一個回味無窮的故事,在這一環節,教師以問題做牽引,激發學生探究文本更深的內涵,教師的點撥引領,不僅讓學生層層深入,更體會到了短文蘊含的深刻道理,最后在此基礎上概括主題思想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三、學習寫作方法

      1.學一法:運用通感寫感受

      通感就在描述客觀事物時,用形象的語言把不同感官的感覺溝通起來,借聯想引起感覺轉移,“以感覺寫感覺”,也就是將人的聽覺、視覺、嗅覺、味覺、觸覺等不同感覺互相溝通、交錯,彼此挪移轉換,將本來表示甲感覺的詞語移用來表示乙感覺,使意象更為活潑、新奇的一種修辭格。

      2.舉一例:

      本文“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說像大山一樣高峻,心目中有泰山的形象;“善哉乎鼓琴,湯湯乎若流水”時,耳中既有流水聲,眼中也有流水形,所以在以聲寫聲時兼有以聲喚起流水形的感覺。

      3.練一練:反復誦讀后,我們也可以試著寫一寫。

      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朱自清《荷塘月色》)

      參考:清香乃是嗅覺,歌聲乃是聽覺,作者將兩種感覺互通,即為通感。

      你笑得真甜!(笑聲是聽覺印象,笑的樣子是視覺印象,而“甜”是味覺印象。)

      四、當堂檢測(選做)

      本課推薦閱讀《兩小兒辯日》《“知音”馬思聰》。

      板書設計(略)

      課后反思

      《伯牙鼓琴》《書戴嵩畫牛》是第七單元的兩篇文言文。在閱讀和理解方面還是有一定難度的,有人曾說:閱讀教學的過程就是老師、學生與文本之間充分對話的一個過程。現將反思總結歸納如下:

      一、老師與文本的對話過程是閱讀教學的重要前提

      老師與文本的對話,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備課,這是教學之前的準備工作。準備工作越是充分,課堂教學就越是精彩。一堂精彩的課,老師的精心準備,老師與文本的充分對話,老師對文本的獨到理解是至關重要的前提條件。

      二、學生與文本的對話過程是閱讀教學的核心目標

      學生與文本的對話過程最主要的是就是讓學生充分接觸文本,了解文本,形成他們對文本的獨到理解和認識。在這一堂課中,老師幾次設計了學生“讀”課文的環節。先是初讀,大致熟悉一下文言文,讓他們說說第一次接觸文言文時的感受。學生的回答不盡相同,但老師卻抓住對他們有利的一面進行引導,告訴他們文言文其實很有意思,學起來會很容易,很有趣的,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然后是讓學生邊讀邊理解,接下來老師告訴他們讀文言文的方法,應該如何斷句,應該怎么讀出輕重緩急來,師進行范讀,甚至領讀。最后讓學生模仿讀,學著讀。一堂課下來,學生從不會讀,讀不好,到讀得有聲有色,有滋有味,正是他們與文本有了充分對話的有力證明。

      三、老師與學生的對話過程是閱讀教學的促進手段

      在課堂上,老師應該力求和學生進行最簡潔,最有效的課堂對話。在本堂課的教學中,老師的每一個問題都經過了精心的設計和準備,一個優秀的語文老師,他應該是對“課堂生成資源”具有極強的敏銳度,充分利用課堂上現有的“生成資源”來進行教學,語文課堂更容易出彩。本堂課中,有一個學生忘記了鐘子期的名字,在回答問題時說了一句“那個姓鐘的人”,引得學生哄堂大笑。老師就緊緊抓住了這一“生成資源”,相機提問:“是啊,鐘子期確實是姓鐘,那么,你們是否知道,伯牙姓什么呢?”結果,充分預習了課文,收集了相關資料的同學都知道了正確答案“伯牙叫俞伯牙,姓俞!,而另一部分同學則回答“姓伯”。通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學生對這一課外知識也加強了記憶。

      閱讀教學中,只要緊緊抓住老師、學生與文本三者之間的充分對話,我們的課堂教學就會生氣勃勃,活力無限!

      文言文教案 篇7

     。劢虒W目標]

      1.會寫4個生字。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能根據注釋,聯系上下文,了解課文內容。

      3.體會到學習、做事必須專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4.學習孔子謙虛謹慎、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體會學無止境的道理。

      [教學重難點]

      1.了解課文內容,理解課文所蘊含的道理。

      2.通過創設情境的方式,讓學生體會《兩小兒辯日》中兩小兒用具體事例說明觀點的方法。

     。劢虒W課時]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同學們,今天我們要穿越時空去與一位古代的偉人對話,他就是孟子。誰能說說你對孟子的了解。(生舉手答)今天我們一同來學習一篇文言文——《學弈》。

     。ò鍟n題:學弈)請同學們齊讀課題,你們知道“學弈”是干什么嗎?(學下圍棋)你們是怎么知道的?(看注釋)對,看注釋是學習文言文的好方法。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自由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難讀的地方多讀幾遍,有疑問的地方可在書上做記號。

      2.指名讀課文,師相機正音。

      3.課件出示本課易讀錯的字詞,學生齊讀。(誨、惟、鴻鵠、弓繳、弗、矣、與,強調“為”是個多音字)

      4.師范讀課文,學生邊聽邊思考: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

      三、再讀課文,理解文意

      1.學生分小組自學,討論每句話的意思,教師點撥指導。

      2.理解句意。

      (1)弈秋,通國之善弈者也。(弈秋,是全國下圍棋最好的人。)

      (2)使弈秋誨二人弈。(讓弈秋教兩個人下棋。)

      (3)其一人專心致志,惟弈秋之為聽。(其中一個人專心致志,只聽弈秋的教誨。)

      四、品文明理,提升感悟

      1.什么原因使得兩個人學習的結果不一樣呢?

     。ǖ谝粋人學習時專心致志,凡是弈秋說的他都記得,比較用心;而第二個人在學習時卻三心二意,所以結果不同。)

      2.請同學們談談學習本文的體會。

     。ㄗ鋈魏问轮挥袑P闹轮、一心一意才能取得成功。)

      3.你能聯系實際說一說嗎?

      (讓學生充分發言,認識到不專心的不良結果,增強做事專心致志的意識。)

      五、指導背誦

      1.讓學生根據課件出示的停頓提示,反復誦讀。

      2.教師引導學生先將課文分層次,然后根據提示背誦。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故事導入,激發興趣

      1.教師講述一個關于孔子的小故事。

      2.同學們,你們知道孔子嗎?讓學生展示收集到的有關孔子的資料。

      3.老師出示孔子的畫像課件,并簡單介紹孔子。

      孔子在你們的心目中是一個什么樣的人呢?(博學的人)然而,有兩個小孩提出的問題,竟難倒了孔子呢!你們想知道這是怎么回事嗎?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這個故事。(板書課題兩小兒辯日)

      二、讀通課文,掌握字詞

      1.請同學試讀,要求讀準字音,若有讀不準的字,請圈出來,與同桌交流。

      2.指名同學分小節讀,集體糾正讀錯的字音,讀錯的語句。

      3.范讀。(要求學生邊聽邊領悟讀法,注意每句話的停頓、語速、語氣)

      4.全班放聲齊讀課文。

      三、精讀課文,理解文義

      1.舉日——“象”的觀照

      (1)現在請同學們閉上眼睛,放松!再放松!請隨著我的提示,在自己的腦海中想象太陽的樣子。

      早晨,太陽慢慢地出來了,圓圓的,紅紅的,大大的;中午,太陽升上了天空,升得很高很高,圓圓的,小小的,亮亮的?吹搅藛?

      (2)請你們回憶一下課文中的詞語,選擇兩個詞語來形容你看到的太陽的樣子,一個形容早晨的太陽,一個形容中午的太陽。然后,把這兩個詞語默寫到本子上。(板書:車蓋盤盂)

      (3)請大家閉上眼睛,隨著老師的提示,繼續想象太陽。

      師設置情境:早晨,太陽剛剛升起,照在你的身上,你會有什么感覺?中午,太陽升得很高很高,你置身在強烈的陽光下,你的身體熱起來了,不斷地熱著,不斷地熱著,都快熱得受不了了。感覺到了嗎?那么,也像剛才那樣,從課文中找出兩個詞語,來形容你對太陽的感覺,一個形容你對早上太陽的感覺,一個形容你對中午太陽的感覺。請把這兩個詞語默寫到本子上。(板書:滄滄涼涼探湯)

      (4)理解“滄滄涼涼”“探湯”

      (5)齊讀詞語。

      2.擇日——“理”的尋思

      引導學生探究“車蓋——盤盂”“滄滄涼涼——探湯”每組詞語之間的關系。

      (1)師:大家注意看,我在這兩個詞語之間畫一條線,在那兩個詞語之間也畫了一條線(板書:車蓋——盤盂滄滄涼涼——探湯)。想一想,為什么要這樣畫?這里有些什么名堂?學生自由舉手回答。

      (2)教師引讀相關語句,指導學生讀出“一大一小,一冷一熱”的感覺。最后學生齊讀。

      (3)引導學生發現問題。

      3.辯日——“趣”的體驗

      (1)師:一個說早上近中午遠,一個說早上遠中午近。兩小兒各說各的觀點,各說各的理由,你不服我,我不服你,誰也不肯善罷甘休。用書中的一個詞來說,就叫——(辯斗)

      (2)理解“辯斗”(辯論,爭論)

      (3)請同學們找出兩小兒“辯斗”的句子,同桌之間分好角色,然后大聲朗讀兩小兒的辯斗。(同桌之間分角色朗讀“辯斗”,教師巡視傾聽。)

      (4)師提示“辯斗”語氣、神態、動作要逼真?稍谠恼Z句前創造性地加上“此言差矣”“非也”等反駁的言辭,還可以賦予兩小兒動作,盡量還原兩小兒激烈“辯斗”的場景。

      4.決日——“知”的分享

      (1)師:他們爭執不下,就去問誰?孔子給他們怎樣判決的?(不能決也)(生回答,師板書)

      (2)通過用“決”組詞的方式理解“決”在文中的意思。

      (3)學生自由舉手表演“問孔子”的情景。

      (4)師創設“解疑”情境1:那依你之見,是日始出時去人遠,還是日中時去人遠呢?請小先生不吝賜教。

      (5)師創設“解疑”情境2:那“日初出滄滄涼涼,及其日中如探湯”,又是為什么呢?哪位高人愿意指點迷津?

      5.悟日——“智”的啟迪

      (1)師:這個問題,在我們看來,是一個科學常識,并不太難。但擱在兩千多年前,卻是一個難題。不但難倒了兩個愛思考、愛辯斗的小兒,也難倒了大思想家、大學問家、大教育家孔老夫子。

      (2)齊讀最后一段。(板書:知)這里的“知”怎么理解?“孰為汝多知乎?”用現在的話怎么說?

      (3)師:面對兩小兒的嘲笑,孔子又會怎么想、怎么回答呢?請你寫一寫?梢杂冒自捨膩韺,那就用“孔子說”開頭;如果你對文言文感興趣,你也可以模仿文言文的語氣寫,那就用“孔子曰”開頭。

      四、通讀課文,領悟道理

      老師小結:《兩小兒辯日》是一則生動的民間故事。采用“問答式”的對話來表現人物并闡明道理。作者將抽象的自然現象用生動具體的語言和巧妙的比喻講述出來,讓人感受到了兩小兒善于觀察、勤于思考的精神以及聰明機智、天真可愛的形象,也體會到了孔子謙虛謹慎、實事求是的為人處世的態度。

     。劢虒W板書]

      14.文言文二則

      學弈

      一人專心致志

      另一人思鴻鵠將至

      結果:雖與之俱學 弗若之矣

      道理:做事應專心致志,一心一意。

      兩小兒辯日

      日初出日中

      一兒近(大)遠(。

      另一兒遠(涼)近(熱)

      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教學反思]

      在《學弈》一文的教學中,我主要通過指導學生朗讀課文,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學生讀通并理解課文之后,我引導學生探究課文中的兩位年輕人學習的結果是否一致,然后弄清導致結果不一致的原因。最后讓學生談談自己的體會,由于文章內容并不難懂,學生都說得很好。

      在《兩小兒辯日》一文的教學中,我創設了“解疑”的情境,極大限度地發掘了學生搜集信息、自主探究、解答疑難的能力,創造了合作學習的良好氛圍。但不足之處在于沒有讓學生多朗讀課文,今后再教授文言文時,還是會多讓學生通過朗讀感知文意。

      文言文教案 篇8

     。劢虒W目標]

      1.認識4個生字,會寫9個生字。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囊螢夜讀》。

      3.理解文章每句話的意思,體會人物美好的學習品質。培養勤奮學習、持之以恒的精神。

     。劢虒W重難點]

      理解文章每句話的意思,培養勤奮學習、持之以恒的精神。

      [教學課時]2課時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同學們,說說你們知道哪些古人勤奮讀書的故事。(懸梁刺股、鑿壁偷光、牛角掛書)下面,我們一起來看兩則古人刻苦學習的動畫片。(視頻播放動畫片《囊螢夜讀》和《鐵杵成針》,讓學生初步感知課文內容)接下來,我們一起來學習這兩篇文言文。這節課,我們先來學習第一則——《囊螢夜讀》。(板書課題)

      二、檢查預習情況,學習生字詞(第一則)

      1.人物簡介:車胤(yìn)(約333年—401年),字武子,湖北公安縣人。東晉大臣。為人公正,不畏強權,后為會稽王世子司馬元顯逼令自殺。

      2.初讀課文,引導學生查工具書正音正字。

      3.出示要求學生會認的字,指導學生正確朗讀。

      恭(gōng)勤(qín)焉(yān)

      4.出示要求學生會寫的字,指導學生正確書寫。

      囊螢恭勤博貧焉

      點撥:“囊”,上中下結構;“恭”,部首是“”,不要錯寫成“水”或“氺”!扒凇弊笙率莾蓹M、一豎一提,不要寫作一橫、一豎、一提。

      5.請同學們大聲自由朗讀課文,看誰讀得既正確、流利,又有節奏。

     。1)朗讀提示:胤/恭勤不倦,博學/多通。家貧/不常得油,夏月/則/練囊/盛數十螢火/以照書,以夜/繼日焉。

      (2)自己讀,同桌互讀。

      三、討論,理解文言文大意

      1.先讓學生結合注釋自學,再小組討論。教師明確要求:

     。1)默讀文言文,試著用自己的話說說課文的大意。

      (2)圈出不理解的詞語或句子,小組討論。

      2.全班交流難懂的詞語或句子。

      預設:

     。1)得:買得起。盛:裝。以夜繼日:與我們今天常用的成語“夜以繼日”的意思相同,都是指用夜晚的時間接上白天的時間,日夜不停地學習,該成語出自《莊子·至樂》中的“夫貴者,夜以繼日,思慮善否”。

     。2)大意:晉代人車胤肅敬勤勉而不知疲倦,知識廣博,學問精通。(他)家境貧寒,不能經常得到燈油(點燈,以便在夜晚讀書)。夏天的夜晚,(車胤)就用白色薄絹做成(透光的)口袋,裝幾十只螢火蟲當作燈來照著書本,在夜晚接著白天學習。

      四、深入探究

      1.分析人物品質。

     。1)談談你對人物的看法。(要求:先自己思考,再小組交流)

      課件出示:我讀出了( )的車胤。

      (2)教師歸納:我讀出了(謙遜有禮、勤奮、聰明好學、不怕吃苦)的車胤。

      2.談啟示。

      (1)出自這篇文章的成語是什么?你知道它的意思嗎?(同桌交流)

      囊螢映雪。原是車胤用口袋裝螢火蟲來照著看書,孫康利用雪的反光勤奮苦學的故事。后用“囊螢映雪”比喻家境貧苦,刻苦讀書。

      (2)這個故事給了我們怎樣的啟示?

      教師歸納:無論環境有多么惡劣,我們都要勤奮苦學。

      五、創編故事

      車胤是怎樣在螢火蟲微弱的光下勤奮夜讀的?想象當時的情景創編故事。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1.聽寫第一則文言文中的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2.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第二則文言文——《鐵杵成針》,看看又有什么新的收獲。

      二、認識生字,讀通課文

      1.明確要求:請大家自己朗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讀通句子?赏ㄟ^查字典或同伴互讀的方式認讀生字。

      2.全班交流識字方法,教師相機點撥。

      3.檢查朗讀,指導學生將句子讀通順。

      磨針溪,在/象耳山下。世傳/李太白/讀書山中,未成,棄去。過/是溪,逢/老媼/方/磨鐵杵。問之,曰:“欲/作針。”太白/感其意,還/卒業。

      三、討論,理解文言文大意

      1.先讓學生結合注釋自學,再小組討論。教師明確要求:

     。1)默讀文言文,試著用自己的話說說課文大意。

      (2)圈出不理解的詞語或句子,小組討論。

      2.全班交流難懂的詞語或句子。

      預設:

      (1)媼:年老的婦人。還卒業:回去完成了學業。

     。2)大意:磨針溪,在象耳山下。世人說唐朝大詩人李白少年時在山中求學,因長期讀書沒有成果,打算放棄。渡過了這條小溪,看見河邊有一位老婆婆,正在石頭上磨一根很粗的鐵棒。李白問老婆婆在做什么,老婆婆說:“我要把它磨成繡花的針!崩畎妆凰囊庵靖袆,回去完成了學業。

      四、深入探究

      1.分析人物品質。

      (1)談談你對人物的看法。(要求:先自己思考,再小組交流)

      課件出示:我讀出了()的李白。

      學生回答,教師歸納:我讀出了(好問的、有毅力的、持之以恒)的李白。

      2.談啟示。

      (1)小組交流:這個故事給了我們怎樣的啟示?

      教師歸納:“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我們做事要有毅力,要持之以恒。

      (2)積累與學習有關的成語故事,并說說自己從故事中得到的啟示。

      五、創編故事

      1.在學習的過程中,李白也有想放棄的時候,他是如何做的呢?想象當時的情景創編故事。

      2.寫完后小組交流,推薦優秀作品全班展讀。

      六、拓展延伸

      韋編三絕:孔子到了晚年,喜歡讀《周易》。春秋時期沒有紙,字是寫在一片片竹簡上的,一部書要用許多竹簡,必須用熟牛皮(韋)編成繩子把這些竹簡編聯在一起才能閱讀。平時卷起來放著,看時就打開來。《周易》文字艱澀,內容隱晦,孔子就翻來覆去地讀,這樣讀來讀去,把編聯竹簡的牛皮繩子磨斷了許多次。

      即使讀到了這樣的地步,孔子還是不滿意,說:“如果我能多活幾年,我就可以多理解些《周易》的文字和內容了。”

     。劢虒W板書]

      22.文言文二則

      囊螢夜讀——勤奮苦學

      鐵杵成針——持之以恒

     。劢虒W反思]

      《文言文二則》由兩篇短小的文言文組成,內容勵志,容易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我先抓住字詞解釋和翻譯環節,讓學生結合注釋自己疏通文意,便于培養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能力。

      上課時,我做到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自主學習與合作探究相結合,完成對人物的評價。在談受到的啟示等環節,我充分調動學生主動思考的興趣,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我還注重學以致用和自由創作,比如成語造句,故事創編,以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和想象能力。

      不足之處:學生對成語的積累很少,以后要多培養學生多讀書的習慣。

      文言文教案 篇9

      學習文言文,是語言的積累,更是文化的傳承。在教學中,很多老師都會注重文言佳句的積累,注重古文所承載的中華文化對學生的,那么積累就成了文言文教學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任務。從積累展示的角度將課本資源進行整合、串聯的整合課,就像穿珠成串,能讓國學中的文化之美照耀學生的心靈。例:壽光市趙廟初中卜德鳳老師設計的整合課例《守道諸子》,將教材中的諸子散文整合在一起,前后貫通,由課內到課外,讓學生在大量閱讀中感受古代先哲的思想和智慧,更激發了學生閱讀古代諸子散文的濃厚興趣。

      附課例設計:

      守道諸子

      【教學主題

      守道諸子

      【課題類型

      積累展示課

      【教學內容

      九(下)《孟子兩章》

      【課外拓展

      七(上)《論語十二章》、九(下)《公輸》《莊子》故事兩則、語文主題學習叢書九(下)《孟子》名言名句、《莊子·秋水》、于丹《感悟孔子智慧》、易中天《我讀諸子百家》(節選)

      【設計思路】

      本單元設計以感受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和先代哲人智慧為主題,重視對學生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教育,特別關注學生的心理體驗、情感震撼、內心選擇和精神升華,充分尊重學生體驗與感受的權利,正視學生心理與情感體驗的差異,適時、適度地發揮教師的示范、熏陶、引導、提示、升華和啟迪作用。在教學過程中,從學生實際出發營造教學情境、設計教學問題以激發學生探究、解決問題的熱情,注意師生情感和思維上的雙向互動。

      【學習目標】

      知識與技能:

      研讀《孟子兩章》,正確把握文段內容,能借助注釋、工具書、參考資料自主學習,培養學生閱讀古文的基本功;知道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觀點;提高學生閱讀材料和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拓展閱讀素材,進行課內閱讀,復習《論語十二則》《公輸》,補充主題閱讀叢書中《莊子·秋水》,于丹《感悟孔子智慧》,易中天《我讀諸子百家》(節選)以課堂教學帶動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興趣,積累閱讀經典的經驗和心得。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引導學生陶冶身心、涵養德行,在多元的閱讀中,感受諸子百家為人類思想寶庫所做出的卓越貢獻,體會人類優秀思想對后世的影響;感受先代哲人關于做人、處世和立國的智慧,激發學生做有思想的人;提高學生對我國傳統文化的認知,加深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熱愛。

      第一課時

      一、情境導入

      每個民族都有自己引以為榮的黃金時代。先秦時期,“史家不幸詩家興”,一場歷時三百多年之久的跨世紀大辯論,儒墨爭雄,儒道爭鋒,儒法爭用,可謂縱橫捭闔,機鋒迭起,智慧紛呈,展現出無窮的魅力。今天我們就一起走近先秦諸子的精神世界,去傾聽他們閃光的思想教誨,去體味他們浩淼博大的情懷!

      二、目標展示

      1、PPT展示本節主題學習內容——守道諸子

      2、PPT展示本節學習目標

      3、PPT展示推薦閱讀書目:

      《論語六則》P110 ——111

      《孟子選讀》P112——114

      《莊子·秋水》P115

      《孟子》名言名句P117—119

      《孔子世家》P178

      于丹《感悟孔子智慧》P120——126

      易中天《我讀諸子百家》(節選)P127——133

      三、學習過程

      師導入:有學者說,“要想著書立說,成為哲人,就生在先秦;要想激揚文字,成為詩雄,就活在盛唐!北竟澪覀兙鸵黄鹱哌M先秦,共同領略華夏文化!

      活動一:初識文本,溫故知新

      1、猜猜他是誰

     。1)PPT展示:他用最銳利的智慧開啟了那一道道塵封的門,陽光從那錯開的門縫間擠出來,于是門外面鋪滿黃金;他用最樸實的教誨鑄造了一把堅韌的利斧,劈成了一道道深深的印痕,它留下的不是疼痛,而是刻骨銘心!于是,子子孫孫有了一條光明的大道。

     。2)學生交流,搶答。師點撥:他是諸子百家第一人,也是對漢民族影響最大的一個。百家爭鳴因他而起,由他而終。他,開先秦風氣之先,也是眾矢之的,他就是——孔子。

      (3)與學生一起復習《論語十二章》,PPT展示課文,全體同學一起復習背誦。

      師小結:《論語》中我們看到了孔子的質樸含蓄、嚴謹博學,那么與孔子思想一脈相承的亞圣孟子是怎樣的形象,相信同學們學習完本節課一定會有自己的答案!

      2、配樂朗讀,個性感知

     。1)教師播放《孟子兩章》示范朗讀課件,學生聽讀感知,注意把握字音,停頓、重音。

     。2)學生自由誦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出停頓,讀出抑揚頓挫的氣勢和美感。

     。3)教師作朗讀指導,提醒注意文本中排比句的節奏。PPT6展示朗讀節奏:

      3、譯讀課文,把握文意

     。1)學生自行翻譯課文,圈點勾畫,標示出疑難詞句。

     。2)小組討論,組內質疑解疑。

     。3)教師引導學生積累本課重點文言詞語。(PPT展示)

      ①委而去之委:放棄。去:離開。②寡助之至至:極點。

     、厶煜马樦槪簹w順,服從。④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舉:任用,選拔。

      ⑤苦其心志苦:使……苦惱。⑥人恒過恒:常常。

     、叨笞髯鳎簥^起,指有所作為。⑧而后喻喻:明白,了解。

      (4)找出文本中的通假字并解釋。

     、儆H戚畔之“畔”通“叛”,背叛。②曾益其所不能“曾”通“增”,增加。

     、酆庥趹]“衡”通“橫”,梗塞,不順。④入則無法家拂士“拂”通“弼”,輔佐。

      4、理清論證思路,背誦課文,PPT展示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從戰爭這一角度出發。通過對天時、地利、人和這三個條件的比較闡述了人心和對戰爭勝負的決定作用,推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論斷,闡明了施行仁政的重要性。短文結構形式“總起——分承——闡述——結論”,體現了作者由點到面,由個別到一般的邏輯思路,使文章極富說服力和感染力。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先列舉六位歷史人物的事例,從個別到一般,闡述人才是在艱苦環境中磨煉的,接下來從個人作為推論到治國,最后歸結出全文論點。作者論述的邏輯思路,是一種“層進式”結構。

      師小結:《孟子》文章向來以雄辯著稱,讀孟子文,令人感到氣勢磅礴,感情激越,銳不可當。他那種“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舍我其誰也”的救世責任感,讓人血脈賁張,一種凜然之氣油然而起。

      活動二:研讀文本,賞析技巧

      師導入:“操千曲而后曉聲,觀千劍而后識器”,孟子的哪些思想讓你產生了共鳴,你能說出其妙在何處嗎?

      1、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自由活動,每人找出文中最令人心動的語句,交流分享。

      2、各小組自由展示,教師巡視,參與小組活動,鼓勵每一名學生表達自己的見解。

      3、展示學生精彩的思想生成。

      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運用對比手法把戰爭中三個要素“天時”,“地利”,“人和”的重要性做了比較,句式整齊,讀來瑯瑯上口。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边\用雙重否定和排比修辭,加強了肯定的語氣,語勢有力,氣勢磅礴。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庇脤舆f排比,氣勢充沛,有很強的說服力。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開頭列舉六位歷史人物從逆境中成才的實例,自然形成排比,句式工整,平添了文章氣勢。

      “人恒過,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于聲,而后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庇门疟染涫,而且句式靈活,形式多樣,既警句迭出,意蘊深長,又給人以美不勝收之感。

      4、學法點撥——賞析文段的技巧(PPT展示)

     、僮ソ嵌龋盒揶o、表達方式、表現手法

     、诳蹆热荩何鲫P鍵詞,看上下文

     、畚鲎饔茫褐髦,情感

      活動三:博覽文本,沉淀積累

      師導入:先秦諸子散文是我們漢民族文化的生命基因,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靈魂,那些穿越千年的教誨如同一陣陣煦風,我們吹散心靈的陰霾,請同學們用一顆虔誠的心,閱讀大屏幕上老師推薦的篇章,聆聽那遠古的心靈之音,喚醒你的耳朵和心靈!

      1、再次展示推薦閱讀書目:

      《論語六則》P110 ——111

      《孟子選讀》P112——114

      《孔子世家》P178

      《孟子》名言名句P117—119

      《莊子·秋水》P115

      于丹《感悟孔子智慧》P120——126

      易中天《我讀諸子百家》(節選)P127——133

      2、學生自由閱讀,在書上做好圈點勾畫,以便于整理成讀書筆記。

      課后作業:

      閱讀了先秦諸子的散文,你最喜歡哪家的思想?說說你對這家思想的認識。

      文言文教案 篇10

      教學目標

      1、指導學生掌握疏通課外文言文大意的方法;

      2、幫助學生養成課外文言文閱讀的好習慣;

      3、激發學生閱讀課外文言文的興趣;

      教學準備

      1、學生先交流關于學習課外文言文的意義和困惑,以便課前交流;

      2準備好周末作業;印發關于疏通課外文言文技巧的學案資料;

      3、做好教學課件

      一、導入新課

      1、師:同學們,我們已經進行課外文言文專題訓練一個半月了,大家是否想過:究竟我們學習課外文言文有何重要意義呢?

      (學生思考)

      何映瑤:因為這對于我們今后的語文學習奠定一個厚實的基礎;

      章 帆:因為能激發我們的愛國的熱情;

      師:沒錯,課外文言文中蘊含了豐富的知識和人生哲理,這是我們了解中國幾千年優秀的文化知識的一條重要途徑,所以,我們要加強課外文言文知識的學習,積累語文素材,提高我們的文化文學涵養。

      2、師:既然如此重要,那么,同學們在學習課外文言文的過程中,有沒有碰到比較棘手的困惑與難題呢?

      葉幸然:我覺得最難的就是怎樣停頓語句;

      李雅倩:我覺得最困惑的一點就是很多的聞言詞匯不太理解;

      林紀川:我想,最大的障礙就是怎樣理解文言文的大意。

      師:同學們都說得很好,其實,我們如果能夠將課外文言文翻譯成現代文的話,也就是說,最大的困惑就是怎樣疏通理解課外文言文的大意,那么,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探究疏通課外聞言文言文的大意。

      二、以例文《范仲淹有志于天下》來教學

      1、師:首先,請同學看到所印發的資料《范仲淹有志于天下》,大家先一起來大聲地朗讀一遍,注意速度稍微慢一點。

      (學生齊讀,老師事后進行字音訂正與朗讀評價)

      2、師:請根據課文自由地進行一次大意的翻譯,特備是將不懂的地方進行標記,方便待會進行解答。

      學生:出聲地進行翻譯,動筆標記字詞等疑難問題,然后提問:

      何嘉敏:請問老師:參知政事是什么意思?

      3、師:這是古代的一種官位名稱,可以直接翻譯就行。

      劉泓鑫:“后天下之樂而樂也”怎么理解?

      4、師:也就是說在天下人快樂之后再快樂,“也”字是語氣助詞,無需翻譯出。

      5、師:其實,在翻譯過程中總會碰到這樣那樣的問題,下面老師教會一點方法給大家,請先看到學案資料,并同時打開課件進行講解。

      (學生看幻燈片資料并及時做筆記)

      師:基本方法兩個:直譯和意譯!1直譯法(常用)對號入座,直接翻譯的方法○2意譯法 根據大意進行禮節性翻譯,一般是針對于特殊句式,如倒裝句: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就采用意譯的方法,否則,翻譯出啦很別扭。

      師:在具體翻譯過程中需要用到下列具體方法:簡稱為六字真經

      留(古今同義的、人名、地名官名等)

      刪(刪掉無須譯出的文言虛詞,如“也”)

      補(單音節詞換雙音節詞、補省略的主語等)

      換(古今異意、通假字等)

      調(調換語序,如倒裝句等)

      變(靈活變通的意譯法)

      7、師:同學們看看課文《范仲淹有志于天下》,我們找出一些具體的實例來學習這幾種方法,先請同學們找出能夠直接保留的例子:

      學生:范仲淹、鄧州、參知政事等等

      師:說得很好,這些人名、官名等就可以直接保留翻譯,你無需知道鄧州具體指那里,你就指導是一個地名,這樣,它至少不會對你的.理解造成障礙。

      師:再找出一處用“刪”的方法來理解的例子?

      何映瑤:劉泓鑫剛才提到的“后天下之樂而樂也”中間的那個“也”字就是。

      師:其實,翻譯當中用得最多的還是“補”的方法,也就是說將古代的單音節字詞補充成現代漢語中的雙音節字詞,請同學們到課文當中去找找。

      麥致豪:“家貧無依,少有大志”可以理解成:家庭貧窮沒有依靠,少年時就有遠大的志向,這就是用“補”的方法來翻譯的。

      師:以上三種方法用得最多,至于“調、換、變”的方法就比較少點,同學們根據定義去學會運用就可以了。

      三、運用以上方法來疏通理解《狡猾的蝙蝠》

      1、師:剛才我們大家已經通過課件資料和文段的實際運用鍛煉來學習了一些關于疏通課外文言文的方法和技巧,下面我們再來通過一篇文章《狡猾的蝙蝠》來鞏固提高。

      2、師:首先,請大家先大聲地齊讀一遍課文,注意朗讀的節奏停頓。

      (學生齊讀課文,之后,老師及時地就朗讀進行點評)

      3、師:請同學運用我們剛才所學過的方法技巧來疏通這個寓言故事。盡量地采用直接翻譯的方法。

      (學生自行地翻譯課文,并標記出有疑難問題的地方)

      4、師:請同學們來交流一下剛才翻譯的情況,盡量說到:那個地方運用何種方法進行

      翻譯的。

      陳鎮藝:“麒麟”等三種動物的名稱都直接保留就行

      黃靖忠:“鳳責之曰”中的“責”意思是責怪、責備,運用的是將單音節字詞補充為雙音節的字詞。

      鄧綺琪:“吾有足,屬于獸,賀汝何用?”一句中的“吾、汝”的意思是:我、你,這里運用的是將古今異意的字換成現代漢語中詞語。

      歐陽煥:“如今世上惡薄”的“惡薄”怎么理解呢?

      師:可以理解為險惡敗壞的意思,這里需要根據上下文來進行理解性翻譯,也就是說需要自己的靈活變通,以此來理解句子的大意。剛才同學們都說得非常好,但是我們也要知道:并不是光靠以上的“六字真經”的翻譯方法就可以完全解決課外文言文的疏通理解的,這還需要我們要成良好的閱讀習慣。下面我們一起來學會一些關于課外文言文的閱讀理解的良好的習慣。

      5、師:同學們要記住老師的話:學習除了掌握有效的學習方法技巧之外,還需要養成

      良好的學習習慣,對于學習課外文言文而言,需要哪些良好的學習習慣呢?老師給大家用四句話來簡單概括:敢于挑戰,學會猜測,加強積累,注重停頓。

      學生:老師,請您具體給我們解釋一下這四句話的深刻含義。謝謝!

      6、師:課外文言文肯定是有一定難度的,有難度的肯定就需要我們去挑戰,首先必須要有勇氣,如果一碰到課外文言文就感覺難或苦不堪言,這從心理上就失敗了,所以,先要有一顆去挑戰困難的心態;其次,在一篇課外文言文中,大部分是我們能夠理解出來的,但是也肯定有一小部分是需要我們去結合學過的知識和上下文進行合理化的猜測,這其實也是很有以一定的事情。當然,也并不是說通過今天一節課就能夠幫我徹底解決問題,這需要我們日常的學習生活中,加強文言文的字詞積累,多去朗讀,并注意朗讀的節奏停頓,因為停頓節奏的正確將在不同程度上決定著你對這各句子的正確理解。

      四、教學總結

      師:同學們,今天我們大家一起學習了關于怎樣疏通課外文言文大意的方法指導,我相信一定會給大家的課外文言文的學習帶來較大的幫助,當然,在今后,我們還需學習關于怎樣來斷句、怎樣揣摩文言文中心等相關的訓練,總之,希望同學們學會老師所教給的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多去鉆研探索,加強積累,更多地了解我國古代優秀的傳統文化。

      文言文教案 篇11

      教材分析

      《觀潮》是一篇文質兼優的寫景文章。作者寓情于景,通過對農歷八月十八日的錢塘江大潮雄奇壯麗,氣勢非凡,景觀的描繪,抒發了熱愛祖國壯麗山河的思想感情。本文的教學,不但要使學生增長見識,學習作者的觀察及表達方法,受到語文能力的訓練,還要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壯美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積累詞語,包括生字和一些常用詞,如“方、倏爾、略、逝、文、溯迎、溢目、江干”等詞語。

      2.了解我國南宋時期錢塘江潮的盛景和觀潮的盛況。

      能力目標:

      1.反復誦讀課文,對照注釋,借助工具書,獨立翻譯課文,逐步提高文言文閱讀能力。

      2.提供同題材的不同體裁的作品,引導學生比較閱讀,培養學生比較閱讀的能力。

      德育目標:

      本文描寫了錢塘江潮的奇偉壯麗,展示了自然的不凡魅力;通過描寫弄潮的民俗,展示了弄潮兒的不凡風采。學習它,激發學生熱愛自然、贊美自然的豪情,爭做時代弄潮兒。

      教學重點:精彩的場面描寫,精巧的結構安排。

      教學難點:引導學生了解南宋時的觀潮活動。

      教學方法:

      1.誦讀教學法。讀—講—讀,以讀代講,以講促讀。

      2.討論法與點撥法相結合。

      課時安排:1課時

      一、新課導入

      同學們,你們到過海邊嗎?你們可知道,大江大海不僅有風平浪靜的時候,有波濤洶涌的時候,還有由于月亮和太陽的吸引力的作用,水面會發生定時漲落的現象,這就叫作“潮”。

      板書“潮”。

      一位曾親眼看見潮水漲落的人,把他的所見所聞生動地描繪了出來。

      板書“觀”。

      下面請你們聽一聽他的描繪。請你們聽的時候注意:他看到的是怎樣的一次大潮?按照他描述的順序,使你在頭腦中出現了幾個畫面。

      教師在音樂的伴奏下有感情地朗誦課文。

      讀后學生逐一回答問題。根據回答板書錢塘江大潮,天下奇觀。

      追問:“天下奇觀”的“觀”當什么講?什么叫“天下奇觀”?

      2.簡介天下奇觀——海寧潮

      錢江涌潮從海寧角度看最為壯觀。每年的中秋節前后,海寧潮潮頭壁立,波濤洶涌,勢如萬馬奔騰;云移至岸,浪卷轟雷,卷起“千堆雪”。雙龍相撲“碰頭潮”、白練橫江“一線潮”、蛟龍脫鎖“回頭潮”和月影銀濤“夜半潮”吸引著無數來自海內外的觀光游客。為此,海寧市在每年中秋節前后,都要舉辦規模盛大的“觀潮節”,現在已成為聞名于世的一大勝景。

      3.分析錢塘江潮的成因

      (1) 江口成喇叭形,寬處超過百里,窄處僅十里,漲潮時,巨大的海潮涌向狹窄的江面,自然形成壯觀的海潮。

      (2)河口有巨大的攔門沙坎,潮水涌進時受阻,高掀上天,前浪受阻,后浪又到,潮水就奔騰咆哮、排山倒海。

      因此,觀錢塘江潮水成了古今盛事。

      4.簡介南宋觀潮盛事

      杭州在南宋時稱臨安,是國都。

      (1)觀潮地當時在臨安城南,每年農歷八月十八日舉行觀潮盛典。

      (2)迎潮前有水軍演習,潮到時又有吳地少年弄潮爭標的表演。

      (3)當日從宮廷到民間爭相觀看,萬人空巷,十分狂熱。

      二、作者簡介

      周密,字公謹,號草窗,原籍濟南,后遷吳興(今屬浙江)南宋文學家。宋末曾做過義烏縣官等職,宋滅后不再做官,他的詩文都有成就,又能書畫。著有《武林舊事》、《草窗詞》、《齊東野語》。

      《觀潮》選自《武林舊事》,是他進入元朝后所作。

      三、初讀課文

      1.聽朗讀磁帶,注意讀音

      雷霆(tínɡ) 楊誠齋(zhāi) 艨艟(ménɡ chōnɡ)

      如履平地(lǚ) 倏爾(shū) 一舸無跡(ɡě) 善泅(qiú)

      僦賃(jiù lìn) 羅綺(qǐ) 鯨波(jīnɡ)

      2.劃分朗讀節奏

      浙江之潮,天下之﹨偉觀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為盛。方其﹨遠出海門,僅如銀線;既而漸近,則﹨玉城雪嶺﹨際天而來,大聲﹨如雷霆(tíng) ,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勢﹨極雄豪。楊誠齋(zhāi) 詩云“海涌銀為郭,江橫玉系腰”者﹨是也。

      每歲﹨京尹(yǐn)﹨出浙江亭﹨教閱水軍,艨艟(méng chōng)數百,分列兩岸;既而﹨盡奔騰﹨分合五陣之勢,并有﹨乘騎(jì)﹨弄旗﹨標槍﹨舞刀﹨于水面者,如履(lǚ)平地。倏(shū)爾﹨黃煙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轟震,聲如崩山。煙消波靜,則﹨一舸gě 無跡,僅有“敵船” ﹨為火所焚,隨波而逝。

      吳兒善泅qiú者﹨數百,皆﹨披發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爭先鼓勇,溯sù迎而上,出沒mò于﹨鯨波萬仞rèn中,騰身百變,而旗尾﹨略不沾濕,以此夸能。

      江干﹨上下﹨十余里間,珠翠羅綺qǐ ﹨溢目,四馬塞sè途,飲食百物﹨皆﹨倍穹qióng常時,而﹨僦賃jiù lìn 看幕,雖﹨席地﹨不容間也。

      3.字詞解釋

      既望(望,農歷十五;既望,農歷十六)

      方其遠出海門(當……時)

      則玉城雪嶺(城墻)

      倏爾黃煙四起,人物略不相睹(突然;一點點)

      皆披發文身(畫著文彩)

      江干上下十余里間(江岸)

      珠翠羅綺溢目(滿眼)

      溯迎而上,出沒于鯨波萬仞中(逆流迎著潮水;忽隱忽現)

      4.分為四小組,對本文進行逐段翻譯。學生翻譯后,教師對此進行點評。

      四、整體感知

      1.逐段分析

      第一自然段:

      (1)這段寫什么?第一段寫海潮的雄偉壯觀。

      (2)《觀潮》第一句說:“浙江之潮,天下之偉觀也。”這句話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用渲染的手法揭示了描寫對象,點明了題旨,揭示了中心,總領全文。

      (3)作者是從哪幾個方面,按照什么順序對潮來之狀進行描寫的?

      從形、色、聲、勢四個方面進行正面描繪,由遠及近刻畫了海潮的雄偉壯觀。

      描寫角度:

      形:僅如銀線 色:玉城雪嶺

      聲:聲如雷霆 勢:吞天沃日

      (把海潮從遠方奔涌到眼前的形狀、顏色、聲勢都生動地表現了出來。)

      描寫方法:

      比喻、夸張(渲染潮涌之狀)

      引用(概括上文,呼應首句,增強作者這樣寫的逼真感和真實性。(進一步描繪了海潮波瀾壯闊的氣勢)

      第二自然段:

      (1)這段寫什么?

      第二段寫水軍演習的精彩場面。

      (2)除開頭仍是一句總述,水軍演習寫得扣人心弦,水軍表演的精彩之處表現在哪里?

      演習船只眾多——陣勢變化多樣——作戰技藝嫻熟——戰斗激烈——聲勢浩大——撤退迅速

      (3)一場驚心動魄的演習,卻結束在“煙消波散”的靜景中,這采用的什么寫法?采用這種寫法有什么作用?

      動靜相襯的寫法

      靜:艨艟數百、分列兩岸

      動:奔騰分合、乘弄標舞、聲如崩山

      靜:煙消波靜、一舸無跡

      第三自然段:

      (1)這段寫什么?

      第三段寫弄潮健兒的英姿

      (2)第三段中哪些句子描寫了壯士形象?哪些語句突出了勇士逆潮游泳的高超本領?

      壯士形象:披發文身; 手持大旗;爭先鼓勇

      泳技高超:溯迎而上; 騰身百變,而旗尾略不沾濕

      (3)第三自然段用了哪些動詞來描寫吳中健兒在驚濤駭浪中所作的精彩表演?請摘記出來。

      “披”“文”“持”“爭”“鼓”“迎”“上”“出”“沒”“騰”“變”“沾“

      (4)你認為第三自然段中哪一句是贊嘆弄潮兒本領的?

      騰身百變,而旗尾略不沾濕。

      (5)作者寫“觀潮”,為什么要寫“教閱水軍”和“吳中健兒弄潮圖”?

      作者在描寫了錢塘江潮的雄偉景象之后,有濃墨重彩描繪水軍演習的宏大場面和吳中健兒高超的弄潮技巧,既寫了風景,又寫了民俗,人借水勢,水借人勢,人助水勢,水助人勢,使兩者相得益彰,巧妙融合。這樣的描寫,使自然之美與人文之美相互映襯,使讀者如身臨其境一般。

      第四自然段:

      (1)這段寫什么?第四段寫觀潮人數之多。

      (2)文章第四段寫觀潮人眾之多與上文寫江潮和水上表演有何聯系?

      觀潮人群如此密集,說明江潮和水上表演是多么吸引人心,所以寫觀潮之盛,是為了從側面映襯江潮之盛和水上表演之精彩。

      2.作者在《觀潮》這篇散文中,繪聲、繪色、繪形、繪勢地描寫了這一壯美雄奇的景象。全文的著眼點在“潮”上,立足點在“觀”上,作者是從哪些方面寫“觀潮”的?

      作者從四個方面寫觀潮:潮來之狀,演兵之威,弄潮之技,觀潮之盛。作者由遠而近寫“潮來之狀”,“演兵之威”是散文精彩的一筆,作者生動地描寫了南宋水軍演習的情景“弄潮之技”更讓觀眾大開眼界。“披發文身”寫弄潮兒的外形,“溯迎而上”寫弄潮兒的猛勇,“出沒于鯨波萬仞”寫弄潮兒的矯健;“騰身百變,而旗尾略不沾濕”寫弄潮兒的絕技超凡。最能表現“觀潮之盛”的語句是“江干上下十余里間,珠翠羅綺溢目,車馬塞途。”作者以“十余里”的路途之長表現觀潮場面之大,盛況空前;以“車馬塞途”寫看客之多;以“雖席地不容閑也”寫觀潮人擁擠之極。

      3.本文語言之所以生動而形象,主要在于:

      (1)能準確地運用動詞。

      “吞天沃日”動詞“吞”“沃”極有氣勢!百繝枴币辉~表現了水軍動作神速。“披”“文”“持”“爭”“鼓”“迎”“上”“出”“沒”“騰”“變”“沾“等動詞的連用,寫出了弄潮兒生龍活虎般的形象特點,表現了動態美。

      (2)文中善用比喻、夸張等修辭方法。如“玉城雪嶺際天而來中,“玉城雪嶺”是比喻,“際天’則是夸張,“大聲如雷霆”用了比喻,“吞天沃日’則用夸張,使讀者對錢塘江潮的氣勢如同親見,感受很深。

      五、布置作業

      1.全文背誦

      2.完成語文同步

      文言文教案 篇12

      教學目標

      1.學習理解韓愈闡明全新師道觀念的斗爭精神和“尊師重教”的觀點;

      2.學習借鑒本文事理結合論證和對比論證的議論文寫作方法;

      3.積累掌握“傳”“師”“道”“受”“固”“從”“也”“則”“于”

      “乎”“所以”等詞的用法;

      4.背誦課文。

      教學重點

      1、介紹背景材料,疏通文字障礙,正確理解課文。

      2、歸納“所以、師、于、則、傳、從、也、夫”等詞的義項。

      3、培養學生的背誦激情。

      教學步驟:

      學生通過課前預習,發現疑難,課堂上提出,師生共同研討。

      如下為學生課堂上可能提出的問題,教師應準備好。

      1、解題:

      “說”是古文中的一種文體,屬論說文范疇,一般陳述自己對某種事物的見解!皫煛笔潜疚囊卣撌龅恼擃}。“師說”,意思是“說說關于從師的道理”。韓愈寫這篇文章是送給他的學生李蟠的,是他35歲時在長安當國子監四門博士時寫的。文章針對當時社會上恥于從師的不良風氣,痛加針砭。著重闡明教師的作用和從事應采取的態度,有破有立,對我們今天仍有借鑒作用。本文是韓愈文集中的名篇之一。柳宗元“自魏晉氏以下,人益(更加)不事師。今之世不聞有師;有,輒嘩笑之,以為狂人。獨韓愈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學(學生),作《師說》,因抗顏(態度嚴正不屈)而為師。世(世人)果群怪聚罵,指目牽引,而增與為言辭。愈以是得狂名。”

      2、作者簡介:

      韓愈(768─824),字退之,河陽(今河南孟縣)人。生三歲而孤,靠兄嫂撫養長大。幼年好學不倦,到十七八歲,學問已有相當扎實的基礎。二十五歲中進士,二十九歲登上仕途。以后歷任地方上和中央的一些官職,其間有兩次因上疏皇帝提意見,被貶官,第二次差一點兒被處死。最后官至吏部侍郎(相當于副部長),故亦稱韓吏部。因先世居昌黎,宋代追封他為昌黎伯,故又稱韓昌黎。又因死后謚“文”,故稱韓文公。韓愈、韓退之、韓昌黎、韓吏部、韓文公是同一人的許多異稱。

      韓愈在中國文學史上有他的重要功績,他和柳宗元一起提倡古文運動,主張恢復先秦、西漢的優美散文傳統,堅決摒棄南北朝以來只講究文章形式,不重文章內容,矯揉造作,華而不實的文風,并提出要創造性地學習古文,反對模仿因襲,人云亦云。(觀點“師其意不師其辭”、“唯陳言之務去”、“唯古文必己出”、“文從字順”)他不僅是古文運動的領袖,也是杰出的散文作家。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許多為人們傳誦的優秀散文。他散文:題材廣泛,內容深刻,形式多樣,語言質樸,風格剛健,氣勢雄壯。所以后人稱他的文章為潮水一般(韓潮)。他的文學理論和創作實踐對當時和后代都有相當大的影響。宋代文學家蘇軾曾譽他“文起八代之衰”、“匹夫而為百世師”。后世尊他為唐宋八大家之首。(唐宋八大家──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曾鞏、王安石)

      他所謂“古文”,是和當時流行的重詞藻、輕內容的駢文相對立,即奇句單行,以儒家思想為基本內容,取法先秦兩漢文體的散文。本文是一篇議論文,說為李蟠而作,實際上是抨擊當時那些自恃門第高貴,看不起別人,不肯從師學習,甚至對別人從師也進行嘲笑的士大夫階層。

      初中課本選了他的《馬說》一文,借千里馬難遇伯樂,來比喻賢才難遇知己,難得重用。把自己一腔憤懣之情發揮得無余,富有現實意義。

      3、詞的多義現象

      ⑴所以a、表原因。譯為“……的原因”“……的緣故”

      b、表憑借或目的。“用來……的”“……的憑借”

     、賻熣,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②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

     、鄞怂詫W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艽耸浪圆粋饕

     、菟郧矊⑹仃P者,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

      ⑵師a、二千五百人為一師,泛指軍隊。例:齊師伐我。《左傳》

      b、老師c、效法、學習d、樂官、樂師

     、且瞐、句末語氣詞,表示判斷或肯定。b、句末語氣詞,與“何”等詞相應,表示疑問語氣。c、句中語氣詞,表示語氣的停頓,以引起下文。d、副詞。也(后起意義)

     、扔赼、介詞。引出動作的處所、時間和對象,可以翻譯為“在”“向”“到”“從”“對于”等。b、介詞。表示比較,相當于“過”。c、介詞。在被動句中引出動作的主動者。

     、善鋋、人稱代詞。第一人稱:自己第三人稱b、指示代詞c、句中語氣詞。表示揣測、反問、期望或命令。

     、蕚鱝、客舍b、傳記。c、注釋或解釋經義的文字d、傳遞e、傳達、傳授f、流傳

      ⑺之a、到……去。b、第三人稱代詞。c、助詞。相當于“的”d、放在句子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e、賓語前置、定語后置的標志。

      韓愈的《師說》一文針對性很強,具有批判現實的精神。學習中,可先參照課文注解和有關背景資料,了解本文的寫作目的和動機。然后,看注釋,通讀課文,了解全文的總體結構和主要觀點,特別要重點理解第一段觀點的新穎和第二段對比論證的有力。在此基礎上,反復讀熟課文直至背誦。背誦時要注意語氣和語句的停頓、詞語的連屬、聲調的抑揚等。如有不正確,則說明在理解上有誤差,應該及時糾正。詞語方面重點要辨析傳、師、道、惑、益、從、也、則、于、乎、所以等的意義和用法?上茸龊煤竺娴母櫾囶}。

      初中學過韓愈的《馬說》,是講識別人才、愛護人才的,內容和本文有一定的聯系。韓愈宣揚“尊師重教”,也以伯樂自許。學習中,可以回顧復習《馬說》,增強對本文思想內容的理解。

      文章的思和路結構:本文是一篇議論文,說為李蟠而作,實際上是抨擊當時那些自恃門第高貴,看不起別人,不肯從師學習,甚至對別人從師也進行嘲笑的士大夫階層。為達使人信服的目的,文章必須既要有理論論據又要有事實論據地提出自己的新觀點,因而作者先從老師的功能角度做演繹推理立論,然后,再以現實存在的不良風氣和孔子從師的言行作歸納推理加深論點。全文結構嚴謹,論證有力,是古代論說文的典范。

      結構: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理論論據)演繹推理(觀點)道之所存,師之所存

      士大夫恥學于師(反面現象)

      歸納推理(觀點)道之所存,師之所存

      孔子從師的言行(正面實例)李蟠從師行古道(身邊活例)呼應印證(觀點)道之所存,師之所存

      ·如何理解本文思想的進步性?韓愈在《師說》中的創新,在內容上至少有三點:一是突破了一般人對教師作用認識的局限,從“授之書而習其句讀”的“受(授)業”,擴大到“傳道”、“解惑”,明確提出“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這個對教師作用的全面而嶄新的界定,在當時是個了不起的進步,在今天仍有現實意義。二是針對上層“士大夫之族”的門第觀念,明確提出“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的全新的從師之道的觀念:從師即是學道,惟“道”是問,凡是聞道者無論貴賤長幼都可為師。這是石破天驚的新觀念,開拓了為師者的廣闊領域。三是在“道之所存、師之所存”的觀點指導下,從“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的客觀事實出發,推論出“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的嶄新觀點,說明師生關系是相對的,教與學是可以相長的,閃耀著樸素的辯證唯物論的思想光輝。

      ··如何理解本文的行文氣勢?韓愈的論說文向以氣勢通暢著稱。就本文而言其氣勢來自三個方面:嶄新理論本身的說服力,加上嚴密邏輯的論證力和語言上奇偶駢散結合的表現力,形成文章的奪人氣勢。首段思路是:“古之學者必有師”,師的作用是“傳道受業解惑”,惑則必從師,從師即學道,“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結句大有如截奔馬之勢;全段層層頂接,步步推進,邏輯嚴密,一氣呵成,更是勢不可當。次段緊承首段對師道的論述,連用三個層層深入的對比,從不同側面批判當時士大夫中流行的恥于從師的不良風氣,批判的語氣也一句比一句加重,由“……其皆出于此乎”的疑問語氣,發展到“吾未見其明也”的責備的語氣,再到“其可怪也歟”的帶有強烈感情的諷刺語氣。這種語氣上的層層遞進,聲勢逼人。三段正面論述“圣人無常師”,以備受尊崇的圣人孔子的無可辯駁的言論和實踐為例,說服力極強。且為一段“古之學者必有師”、二段“古之圣人……猶且從師而問焉”提供有力佐證,一石三鳥,精當無比。結尾又從行古道、嘉今人的角度點明寫作目的,貫通古今,繼往開來,更有高屋建瓴之勢。全文文勢硬轉直接,陡直峭絕:開篇“古之學者必有師”突兀而起,有如橫空出世,已見出奇;中間三個對比,如三峰插天,兀然峭立,直起直落,了不相涉,更見其奇。營造這種雄直峭兀之勢,最為韓愈所長。本文靈活多變的散句,于流暢中含頓挫,參入對偶與排比(本文中指句中詞語的排比),又于靈活中見整齊。奇偶駢散交錯運用,自然配合,錯落有致,亦增勢不少。

      1.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評析:劈頭提出“古之學者必有師”的論斷,緊接著概括指出師的作用“傳道受業解惑”做為全文立論的出發點和依據。然后句句頂接,推論出“道之所存,師之所存”的觀點。同時,一開頭鄭重提出“古之學者必有師”,就隱然含有對“今之學者”不從師的批判意味,很自然地為第二段埋下了伏筆。本句翻譯時要注意“者……也……”和“所以”在句式中的含義和作用。

      運用:(翻譯)古代求學的人一定有老師。老師是用來傳授道理、交授學業、解答疑難的。

      2.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評析:這一句是在前文已用老師的職能作出了理論論證和用孔子言行作了事實論證之后,順理成章水到渠成地得出了進一步的結論。這個結論,是對“道之所存,師之所存”的深化,也是對士大夫之族恥學于師的進一步批判。說明了師生關系是相對的,教與學是可以相長的。這一句由“是故”引出,用“如是而已”結尾,化繁為簡,既顯見解的深辟透徹,又有一種高瞻遠矚的氣勢。

      運用:(翻譯)因此,學生不一定不如老師,老師不一定比學生賢能,聽到的道理有先有后,學問技藝各有專長,如此罷了。

      文言文教案 篇13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復述課文。

      2、理解課文內容,能聯系上下文體會外舉不避仇,內舉不避親、出以公心的意思。體會祁黃羊的品質。

      教學重點:

      抓住重點詞句,反復誦讀,認真體會,能理解課文內容。

      教學難點:

      通過學習,體會祁黃羊公私分明、處事公正、一心為國的高尚的精神品質。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揭示課題

      簡介祁黃羊,了解時代背景。

      二、初讀指導

      1、了解本文主要寫了祁黃羊的什么事?

      2、理清文章層次,結合學習生字詞。

      第一段(12):祁黃羊因病辭職。

      第二段:(311):祁黃羊兩度薦賢。

      第三段:(12):祁黃羊舉薦受稱贊。

      3、分段指名朗讀課文,注意正音。

      三、學習第一段,知道祁黃羊辭職的原因。

      四、學寫生字

      五、作業

      1、用鋼筆描紅。

      2、課后流利地讀課文。

      3、查找有關祁黃羊的故事、資料。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

      1、復習詞串

      祁黃羊

      中軍尉

      辭職

      舉薦

      解狐

      祁午

      悼公

      深感意外

      十分驚訝

      出以公心

      外舉不避仇

      內舉不避親

      2、選擇以上詞語概括課文內容。

      3、通過上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祁黃羊是個怎樣的人?

      板書:外舉不避仇,內舉不避親。

      過渡:今天,我們就繼續學習課文。這個故事,是在人物對話中展開的,這節課,我們就認真讀讀文中祁黃羊和晉悼公的對話,我們要通過人物的語言來感受人物的內心、人物的品質。

      二、學習外舉不避仇

      師:打開書本,想想文章哪幾自然段講了外舉不避仇的內容?請大家讀讀文章的3到7自然段。邊讀邊想想人物會用怎樣的語

      氣、語調來說話,再體會一下人物的內心。

      生自讀

      指名讀,其他同學聽,評議,他們讀得像不像,從他們的朗讀中,能不能聽出人物的內心。

      生分角色讀。

      分組讀。

      三、學習內舉不避親

      解狐能擔此重任,可沒想到,解狐大病在身,臥床不起,不入就病死了,于是悼公只好讓祁黃羊再舉薦一位能接替他的人,請大家讀9.10兩節,從這里讀出了什么?

      生自讀,指名回答。(抓住想了想,又鄭重)(驚訝)

      四、角色說話

      過渡:這就是讀到人物的心里去了。同學們,讀到這里,你有沒有發現,祁黃羊這個時候,就在他辭職的幾天里,一下子成了晉國人議論的對象,不止是悼公,整個晉國的人都感覺非常驚訝。如果你是晉國的普通百姓,如果你是文武百官中的一員,如果你是祁黃羊的親朋好友,你會說些什么?來試試。

      學生練說。

      師:下面讓我們聽聽春秋時期,人們對祁黃羊的不同聲音。

      五、再次體會意外之感

      師:人們對祁黃羊的舉薦眾說紛蕓,褒貶不一,他居然會舉薦自己的殺父仇人,難怪悼公會

      出示:悼公深感意外,說:解狐不是殺你父親的仇人嗎?你怎么會舉薦他呢?

      生齊讀

      師:而在舉薦祁午后,又讓悼公感到

      出示:悼公十分驚訝:祁午不是你的兒子嗎?你舉薦他,難道不怕別人說你偏心眼兒?

      生齊讀

      六、解狐、祁午所想

      師:而祁黃羊這樣做,需要何等的勇氣,需要何等的胸懷,當臥床不起的解狐聽到祁黃羊舉薦他時,他的心里感慨萬千,他會想些什么呢?

      師:當他的兒子聽到時,他兒子暗下決心。你能聽到他心底的聲音嗎?

      七、祁黃羊的心聲

      師:祁黃羊是正直無私的,他是怎么樣表達自己的心里的想法的,讀讀第十一自然段。

      出示:主公讓我推薦能替代我的人,事關國家安危,不能不慎重,我只是想,朝中的人哪個有軍事才能,可以擔此重任,我壓根就沒去想他是不是我的仇人或親人。

      生讀。

      師:從這一段你看出,祁黃羊有一顆怎么樣的心?

      師:所以,他只是想到的是什么?

      而根本沒去想

      (只是想,壓根兒沒去想)

      師:祁黃羊的心里一點不攙雜自己的私心,如果把人心比作天平,那祁黃羊的心就是最公正的天平,在這個天平上,他的指針一直指向的是什么?

      生:是國家的安危,是國家的興亡。

      師:這就叫――

      (出以公心)

     。ò鍟

      師:這里的公就是指什么?

      (這里的公指的是國家的利益)

      八、學最后一段

      師:是的,他總把國家安危放在第一位,所以悼公被感動了,讓我們一起讀一讀課文的最后一段。

      出示最后一段。

      師:對這一句話,有沒有自己的理解?(外舉不避仇,內舉不避親)

      指名說自己對這句話的理解。

      師:還可以叫什么?

     。ǔ鲆怨模

      師:是什么意思?(心里裝著國家的安危,不裝著自己的恩怨。)

      師:祁黃羊外舉不避仇,內舉不避親,讓悼公非常感動。幾個月后,祁午接替了父親,走馬上任,軍隊管理得很好,悼公欣喜成分,在欣喜時,他心里不斷發出這樣的聲音:

      外舉不避仇,內舉不避親,祁黃羊如此出以公心,真是難得!

      生讀。

      九、小結:

      同學們,一個強盛的民族,一個進步的國家,一刻也不能沒有祁黃羊這樣大公無私的人。你知道還有哪些出以公心的小故事嗎?

      指名說。

      回去把這些感人的故事講給家人聽,讓更多的人記住像祁黃羊一樣外舉不避仇,內舉不避親的故事,讓更多的人受到感動。

      文言文教案 篇14

      一、三維目標

      1.通過誦讀技巧的指導,讓學生更深切體會作品的情感

      2.通過揣摩詞的語言,體會詞的意蘊,培養學生的想像力

      二、教學重點

      1.朗讀指導

      2.揣摩語言,體會意境,培養想像力

      三、教學難點

      體會作者的感情變化

      四、教學設想

      1.本篇屬于選修的詩歌部分,這一部分自主賞析作品四篇,兩首詩、兩首詞對于詩的賞析,課本作了賞析示例,而詞的賞析示例沒有,因此選擇這首講讀,為學生鑒賞詞作一個示例詩詞鑒賞歷來強調一個重要的學習方法,這就是要深入吟詠和誦讀,在教學中一定要抓住誦讀,讓學生在這一方法體會詩中的節奏,體味詩歌的意境,領會詩的文旨和意味

      2.在比較中學習也是一個重要的方法,它有利于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并擴大知識面因此,教學中選擇了同樣寫鄉思的范仲淹的《蘇幕遮》進行比較,加深對本詞情感的把握

      3.對于周邦彥,學生在這以前未接觸過,文學文體常識在講解過程中作簡要補充

      五、過程與方法

      1.合作學習,把握詞的內容,揣摩詞中的意象,體會意境

      2.探究與活動,引導學生通過品味,賞析詞的語言,探究詞是如何做到內容與藝術形式的高度統一

      3.吟誦,“情動于中而形于言”,有什么樣的感情,就有什么樣的語言節奏和音韻,通過誦讀“進入角色”,深切體會詞中的情感

      六、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語設計

      余光中的《鄉愁》

      思鄉,自古以來一直是詩歌表現的主題之一尤其是在交通、通訊極不發達的古代,一旦離鄉,前路漫漫,何日是歸年;關山重重,鄉書誰人傳遞?于是,遠在他鄉異地的詩人,常常不禁悲從中來,美麗而憂傷的詩句便汩汩而出,成為了千百年來膾炙人口的詩篇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繼柳永之后“婉約派”的集大成者周邦彥的思鄉情中,看他是如何表達自己的思鄉之情的(板書課題)

      二、合作探究

      (一)誦讀 初步感知

      請學生結合課下注解自由朗讀五分鐘,盡量能背誦下來(老師提示朗讀要求)

      點撥:詩是“直覺”的藝術,因此“朗讀”是詩歌審美的第一要義朗讀不是機械的讀,而是要美讀,也就是體會詩人情感,要讀出感情,要讀出輕重緩急,讀得抑揚頓挫,有聲有色

      a、 注意句內節拍,聯末韻腳;

      b、 詞大多是參差不齊的長短句組成,緩急要處理好;

      c、揣摩作品中詞句聲音上的情感色彩和作者情緒的變化,在緩急、曲直的語調中,融入自己的情感,以情帶聲,因聲求氣,聲情并茂

      (二)細讀 理解內容

      讓學生分組討論下面問題:詞人選取了哪些意象?描繪成了幾幅圖畫?你認為哪些字詞寫得好?你喜歡哪些詞句?

      然后請學生自由作答,老師稍加點撥

      意象:沉香、鳥雀、荷、初陽

      圖畫:燎香消暑、鳥雀呼晴、風荷搖曳

      (鳥兒們一大早就已在屋檐下探頭探腦,互相交談;嘰嘰喳喳,清脆的鳥叫聲相互轉告著天氣轉晴的消息

      雨后初晴的早晨,明麗的陽光照在翠綠的荷葉上,荷葉上還有昨夜的雨滴在滾動,一顆顆晶瑩剔透,在陽光的照射下慢慢被曬干,放眼望去,水面上的荷葉就像玉盤一樣圓滿,經過雨水的洗滌又那么清新潤澤,一片一片在微風中亭亭玉立)

      煉字:“呼”字表現出小鳥歡快的呼聲和活潑靈動的神態,“窺”字把鳥兒們東張西望的神態表現得活靈活現“一一”把荷葉在水面上錯落有致、疏密相間、高低起伏的層次感刻畫得惟妙惟肖,簡單一個“風”字,把微風吹過荷塘,荷葉隨風輕輕搖動的姿態不動聲色地勾勒出來了,“舉”字,把荷莖修長挺拔、英姿颯爽的精神表現得淋漓盡致還有“遙”“久”“夢”等

     。ㄈ┟雷x 體會情感

      1、全詞體現了詞人怎樣的情感?

      明確:羈旅之苦、思鄉之愁

      觸景生情詩人們魂牽夢繞的思鄉之情,往往因遇到某種機緣而奔涌而出逆旅夜雨、明月高懸、夕陽西下、塞外蘆笛等等,都會牽動詩人對故土的思念,詩人往往因之而揮灑自己的詩情這首詞中,觸發詞人思鄉之愁的是哪幅圖畫?

      明確:第3幅 風荷(提示周邦彥的家鄉在錢塘)

      這3幅圖畫分別表現了詞人怎樣的感情?

      明確:沉悶 歡快 欣喜

      由此得出上片的朗讀技巧:上片寫景的整體格調是活潑的,誦讀時要有一種歡快之感,同時又要讀出詞人情感的變化“燎沉香,消溽暑”情緒煩悶,聲音低沉,語速稍慢“鳥雀呼晴,侵曉窺言語”轉為歡快,聲音清脆,節奏加快,情緒飽滿“葉上初陽”三句,詞人已置身室外,視野開闊,境界清遠,誦讀時語勢要連貫,中音中速,“風荷舉”重讀,要讀出英姿颯爽的感覺

      下片抒懷鄉之情,格調輕柔,如夢似幻“故鄉遙”四句要放慢語速,以喃喃自語的感覺誦讀出來“五月漁郎相憶否?”三句寫詞人夢回故鄉,要充滿深情,突出夢幻的感覺

      2、根據朗讀指導,學生自己美讀

      3、聽朗讀錄音,指出不足

      三、延伸拓展

      《蘇幕遮》是一首將思鄉情緒和荷花的風姿融合在一起的佳作,在藝術上達到了爐火純青的高度,不愧為詞中精品雖寫久居汴京與消夏思歸的情思,但卻以描繪荷花的風神而著稱于世語言樸素生動,創造形象優美整首詞無一句用典,主要用從生活中提煉出的詞語,準確而又生動地表現出荷花的神韻

      接下來,我們一起來看看范仲淹所寫的《蘇幕遮》,看看與周邦彥的有何異同,我們又該怎樣去品讀

      蘇幕遮

      范仲淹

      碧云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

      黯鄉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

      四、作業:背誦《蘇幕遮》

      五、板書設計:

      蘇 上片:寫景 (風荷)

      幕 見景生情

      遮 下片:抒情 (思鄉)

      文言文教案 篇15

      教學目標

      1.學習積累并掌握“傳”“師”“從”等多義詞的意義和用法以及名詞、形容詞的意動用法,積累“也、則、于、乎、所以”等虛詞的意義和用法,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2.理解分析并批判吸收本文所論述的老師的定義、作用、必要性、以及從師的方法,端正學習態度,樹立尊師重教、虛心求教的良好品德。

      3.學會誦讀的方法與技巧,培養學生對文言文的語感。

      4.鑒賞本文運用對比論證、反復論證加強說服力的寫作方法以及下定義、舉例子、引用等論證方法。

      教學重點

      1.學習積累并掌握“傳”“師”“從”等多義詞的意義和用法以及名詞、形容詞的意動用法,積累“也、則、于、乎、所以”等虛詞的意義和用法,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2.理解分析并批判吸收本文所論述的老師的定義、作用、必要性、以及從師的方法,端正學習態度,樹立尊師重教、虛心求教的良好品德。

      教學難點

      理解分析并批判吸收本文所論述的老師的定義、作用、必要性、以及從師的方法,端正學習態度,樹立尊師重教、虛心求教的良好品德。

      教學方法

      自主學習,合作探究;誦讀賞析,點撥討論;強化背誦,知識鞏固。

      課時安排

      三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出示學習目標

      1、學習積累并掌握第一段、第三段、第四段中重點實詞如“傳”“師”“從”等多義詞的意義和用法,積累“也、則、于、乎、所以”等虛詞的意義和用法,培養大家自主學習的能力。

      2、學會誦讀的方法與技巧,培養大家對文言文的語感;了解關于韓愈的基本文學常識

      3、理解并批判吸收本文所論述的老師的定義、作用、必要性、以及從師的方法,端正學習態度,樹立尊師重教、虛心求教的良好品德。

      二、走進作者

      韓愈,字 退之 ,祖籍河北昌黎,也稱“ 韓昌黎 ”。死后謚“文”,故又稱“韓文公”。

      韓愈是唐代著名的文學家,是唐代“ 古文運動 ”的倡導者,宋代蘇軾稱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為“唐宋八大家”之首。

      唐宋八大家:

      唐代韓愈、柳宗元;宋代歐陽修、曾鞏、王安石、蘇洵、蘇軾、蘇轍。

      三、 出示自讀指導(一)

      請慢慢地朗讀課文,如有生字詞,可向同學請教,也可舉手向老師提出,三分鐘后,比一比,看誰能正確的朗讀。

      四、強調誦讀指導

      1、非吾所謂 傳其道 解其惑者也 。

      2、夫 庸知 其年之先后 生于吾乎?

      3、嗟乎!師道之不傳也 久矣!

      五、出示自讀指導(二)

      仔細默讀課文第一段,對照投影,疏通文句,如果碰到不明白的,就同桌互相討論或做上記號,五分鐘后,我們提出這些問題,一起來解決。

      六、詞句疏通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后,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 ,師之所存也。

      七、出示自讀指導(三)

      思考:學完這段文字,我們明白了什么道理?

      1、老師的必要性

      2、老師的定義

      3、擇師的標準

      八、出示自讀指導(四)

      仔細默讀課文第三、第四段,對照投影疏通文句,碰到困難可以和同桌討論也可以舉手問老師,五分鐘后,我們把還不能解決的問題提出來,大家一起解決。

      疏通文句:

      圣人無常師?鬃訋熪白、萇弘、師襄、老聘。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鬃釉唬喝诵,則必有我師。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于時,學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之。

      九、出示自讀指導(五)

      同桌互相討論第三、第四兩段,思考一下:

      1、圣人是如何對待“從師”這個問題的?

      2、作者這篇文章是寫給誰的?為什么寫這篇文章?

      三分鐘后,比一比,看誰回答得最好?

      十、出示課堂訓練

      請拿出作業本,按要求做下面投影上的題目,下課后馬上上交

      一、用文中的句子回答:

      1、老師的定義是————————————

      2、擇師的標準是————————————

      3、《勸學》中荀子說“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韓愈也說了同樣意思的話:——————————————————————————

      二、解釋下列藍色字體的詞語并翻譯劃線的句子

      1、古之學者必有師。

      2、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

      3、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4、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5、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于時,學于余。

      6、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7、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 ,師之所存也。

    【文言文教案】相關文章:

    《文言文》教案01-12

    經典的文言文教案06-11

    文言文教案12-18

    文言文教案09-15

    文言文教案模板03-19

    文言文翻譯教案03-27

    文言文《口技》教案06-11

    文言文虛詞的教案06-11

    文言文《狼》教案06-11

    文言文學弈的教案06-11

    国产一级a爱做免费播放_91揄拍久久久久无码免费_欧美视频在线播放精品a_亚洲成色在线综合网站免费

      亚洲天天综合网久久 | 亚洲中文字幕在线视频 | 日本一道久高清免费的视频 | 亚洲欧美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最新国产乱理片在线观看 | 一区二区三区殴美在线播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