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的教案

    時間:2022-08-05 19:28:22 教案 我要投稿

    關于力的教案集錦八篇

      作為一名老師,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教案,編寫教案助于積累教學經驗,不斷提高教學質量。那么大家知道正規的教案是怎么寫的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力的教案8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關于力的教案集錦八篇

    力的教案 篇1

      (一)教學目的

      1.理解力的三要素。

      2.會畫力的圖示和力的示意圖。

      (二)教學過程

      一、復習提問

      1.在國際單位制中,力的單位是什么?

      2.在物理實驗室中常用的測力計是什么?

      3.力作用在物體上能產生哪些效果?

      二、新課引入

      力的效果是改變物體的形狀,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

      用力拉彈簧,用的力越大,彈簧伸長越長,可見力的大小影響力的效果。那么除了力的大小外,還有哪些因素影響力的效果呢?

      三、力的三要素

      1.如前所述,力的大小影響力的效果。

      2.力的方向

      教師:我們要把螺母擰緊,一般來說應該向順時針方向用力,如果沿著逆時針方向用力只能將螺母擰松。我們向上提一個木箱,必須向上用力才能將木箱提起來。如果沿水平方向用力推它,只能使它沿水平方向開始運動。我們觀看足球比賽,運動員射門時把球踢偏了,原因是踢球時用力的方向沒能控制好。打排球時把球扣出界外也是用力的方向不妥。

      可見,力的方向也影響力的效果。

      3.力的作用點

      教師:大家注意看所有的門窗的把手都安裝在離門軸較遠的位置,這樣開關門窗比較方便。如果將門窗的把手安裝在離門軸較近的地方,開關門窗就很費力。

      可見,力的作用點也影響力的效果。

      教師:力所產生的效果跟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點有關。

      我們把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點叫力的三要素。所謂力的三要素,意思是只有力的三個要素都不變,力的作用效果才不變。兩個力,它們的三個要素都相同,這兩個力的效果才完全相同。

      力的三個要素中有一個要素不同,都會使力的效果不同。例如,把一根米尺放在桌面上,用一個力作用在尺的中點,向上用足夠大的力就可以把尺子平穩地拿起來。如果用同樣大的力,力的作用點在尺的一端,盡管力的方向向上,只能把尺的一端提高,尺子是傾斜的。

      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點這三個要素充分地反映了力的特征,我們認識一個力,只有認識了力的三個要素才算認識得清楚、全面了。

      四、力的圖示

      力是普遍存在的,但是力又是抽象的,力無法直接“看到”,只能通過力的效果間接地“看到”力的存在。有些情況下,力的效果也很難用眼直接觀察到,只能憑我們去分析才能認識力的存在。

      為了使物體受到的力更形象、更具體、更直觀地展現在人們眼前,我們借助畫圖的方法把力表示出來,也就是把力這個抽象的東西畫出來,這就是我們下面要學的力的圖示。

      1.力的作用點的畫法

      教師:要畫出力,就是畫出力的三要素、首先要畫出力的作用點。一般來說,把力的作用點畫在受力物體上即可。

      (教師示范)

      2.力的大小的畫法

      教師:用一個線段的長度配合標度表示力的大小。力的大小是200牛頓,可選擇1厘米長的線段表示100牛頓,那么200牛頓的力應用2厘米的線段表示。

      (教師示范)

      3.力的方向的畫法

      教師:在線段的末端用箭頭表示力的方向。

      (教師示范)

      五、學生練習

      木箱受到水平向右的拉力,大小是1000牛頓。

      (學生畫,請一位學生畫在黑板上)

      六、力的示意圖

      力的圖示可以直觀、準確地表示物體的受力情況,但是也可以對力的圖示加以簡化,只用一個帶箭頭的線段表示力,不必嚴格準確地畫出力的大小,突出力的方向即可。例如用1000牛頓水平推力推木箱,只用一個帶箭頭的線段表示,標出1000牛頓即可。這種簡化的圖叫力的示意圖。

      (教師示范)

      七、作業

      1.完成節后練習。

      2.章后習題3。

      (三)說明

      關于力的圖示,從事初中教學的老師們爭論頗多,諸如作用點的位置,推力和拉力的畫法是否相同等。學生練習時,也常糾纏不清。

      初中學習的力學部分一般是剛體或質點,除了重力之外,其他各力的作用點只要畫在受力物體上即可。要求學生只畫受力物,不畫施力物,受力物只用一個簡單的符號表示,免得讓學生陷入受力物畫不好這種苦惱之中。

      作用在剛體上的力本是個滑移矢量,所以推力和拉力采用相同的畫法即可。

      本節重點是讓學生理解力的三要素和掌握力的圖示的畫法。

    力的教案 篇2

      (一)教學自的

      介紹互成角度的二力的合成。常識性了解利用平行四邊形求二力的合力。

      (二)教具

      二力合成演示器。

      (三)教學過程

      一、復習提問

      1.同一直線上同方向二力的合成法則是什么?

      2.同一直線上反方向二力的合成法則是什么?

      二、新課引入

      教師:上一節我們學過了同一條直線上兩個力的合成。但是物體受到的力大多不在同一直線上,而是互成角度的。例如,兩個人在打夯時,他們用來提夯的力是互成角度的。那么,兩個互成角度的力又該如何合成求它們的合力呢?

      三、進行新課

      1.演示實驗

      教師:照課本圖8-32甲請兩位同學分別用彈簧秤向不同方向把橡皮繩拉長到某一長度,記錄兩個力F1和F2的大小和方向。

      (學生操作,教師沿著拉力的方向做出力的圖示)

      再用一個彈簧秤代替剛才的兩個彈簧秤拉橡皮繩,即用一個力F代替F1和F2兩個力的共同作用,記錄彈簧秤的讀數和拉力的方向。

      (教師演示并畫圖)

      2.分析實驗

      (1)力F1和F2的合力大約多大?

      (答;大約是6牛頓)

      (2)合力F和兩個力F1和F2比較,合力F比F1和F2之和大還是小?比F1和F2之差呢?

      (答:F比F1和F2之和要小,比F1和F2之差要大)

      3.互成角度的二力的合成方法

      教師:互成角度的兩個力的合力F與這兩個力F1和F2是什么關系呢?

      以F1和F2的力的圖示為一組鄰邊做平行四邊形,這個平行四邊形的對角線就可以表示合力F的大小和方向。

      改變兩個力的夾角重做這個實驗,可以看出,上述的用平行四邊形的對角線來表示它們的合力都是成立的。

      兩個互成角度的力,它們的合力小于這兩個力之和,大于這兩個力之差。這兩個力的夾角減小時合力增大。當兩個力的夾角減小到0°時,兩個力變為同一條直線上同方向的,合力等于二力之和。這兩個力的夾角增大時,合力減小,夾角增大到180°時,這兩個力變為同一直線上,方向相反,合力等于二力之差。所以,上一節我們所學的同一直線上二力的合成問題是今天所學的知識的特殊情況。

      四、例題

      大小分別為30牛頓和40牛頓的兩個力互相垂直,求它們合力的大小和方向。

      我們用作圖法解決有關互成角度的二力的合成問題。

      從一個公共的作用點分別做力F1和F2的圖示,這兩個力互相垂直。以F1=3牛和F2=4牛,這兩個力的圖示為一組鄰邊做平行四邊形,從力的作用點做平行四邊形的對角線,這條對角線即是合力F的圖示。從圖中可以量出,合力F=5牛。

      (四)說明

      本節課的內容較難,初中學生學習確有一定困難。根據教學大鋼的要求,只要求學生對互成角度的二力的合成有所了解,只了解采用平行四邊形法則畫出分力和合力即可。重點還應放在同一直線上二力的合成問題。

    力的教案 篇3

      (一)教材:人教版九年義務教育初中物理第一冊

      (二)教學要求

      1.知道利用浮力使物體上浮、下沉、懸浮或漂浮的原理。

      2.知道輪船、氣球、氣艇、潛水艇的浮沉原理。

      (三)教具:鐵塊、木塊、廢牙膏皮、玻璃水槽、水、自制潛水艇模型(12-11小實驗)。

      (四)教學過程:

      一、復習提問:

      1.浮在水面上的木塊沒入水中部分的體積是50厘米3,它在水面上的體積是25厘米3。求:它受到的浮力多大?它的質量多大?木塊的密度是多大?(出示小黑板,并畫有圖12-5示意圖)

      要求每個學生在練習本上演算。由一名學生板演。演算完畢,教師講評。

      2.物體的浮沉條件是什么?

      物體浸沒在液體中:下沉,F浮G物;懸浮,F浮=G物。物體漂浮在液面上的條件是:F浮=G物。

      追問并演示:實心鐵塊在水中下沉,木塊在水中上浮,試比較鐵和木塊與水密度的關系。

      教師啟發學生答出:

      鐵塊浸沒在水中下沉,

      ∴F浮

      G排水

      ρ水·g·V排<ρ鐵·g·V鐵。

      ∵鐵塊浸沒水中,V排=V鐵,∴實心鐵塊的密度大于水的密度,鐵塊下沉。

      同理可得出,ρ木<ρ水,木塊浸沒于水中,木塊重比它排開的同體積的水重小,木塊在水里受到的浮力大于木塊重,所以上浮。最后浮出水面,漂浮在水面上。

      二、進行新課

      1.新課引入

      提問:實心鐵塊密度大于水的密度,下沉。可否讓密度比水大的鐵塊在水中上浮或漂浮在水面?

      啟發學生回答:輪船是鋼板焊成的,采用空心的辦法,使物體的密度小于水,它就可以浮在水面。

      演示:把卷緊的牙膏皮放入水中,放手后可觀察到它下沉。空心的牙膏皮能漂浮在水面上。

      小結并板書:

      三、浮力的利用

      1.采用“空心”的辦法增大可以利用的浮力”

      問:用樹干挖空制成的獨木舟的好處是什么?看課本圖12-9。

      答:減小重力,可以多裝貨物,增大了可利用的浮力。

      2.輪船

      ①問:輪船為什么能浮在水面?

      學生答出:采用了把它做成空心的辦法,使它能夠排開更多的水,增大浮力,使輪船能漂浮在水面上。

      ②介紹輪船的大小用排水量表示。

      排水量:輪船滿載時排開的水的質量。

      以上兩問題、邊講邊板書。

      板書:

      “2.輪船:

      ①把密度大于水的鋼鐵制成空心的輪船,使它排開更多的水而浮在水面上。

      ②排水量:輪船滿載時排開的水的質量。單位是噸。”

      ③計算課本P12-8輪船一段中的問題。

      學生板演,其他學生自己演算,教師講評。

      ④輪船從河水駛入海里,它受到的浮力大小有無改變?它的排水量是否改變?

      學生回答,教師小結:輪船從河水駛入海里,因為它是漂浮狀態,所受浮力大小等于船重,因此受到的浮力大小不改變。它的排水量也是不變的。追問:輪船從河水駛入海里是浮起一些還是沉下一些?

      答:輪船將浮起一些。輪船從河水駛入海水里,它受到的浮力不變,即排開的河水重和海水重相同。但海水密度大于河水密度,因此,輪船排開海水的體積小于它排開河水的體積,所以輪船將浮起一些。

      3.潛水艇:

      問:采用什么方法可以使潛水艇下潛、懸浮在水中或浮出水面?

      演示:潛水艇小實驗,簡介裝置,進行演示。

      看課本圖12-13,圖12-14。重點觀察潛水艇的水艙及水艙中水的多少對潛水艇浮沉的影響。

      學生回答、教師小結:

      “下潛”:向潛水艇水艙中充水,潛水艇逐漸加重,潛水艇重大于它受到的浮力,就逐漸潛入水中。

      “懸浮”:當水艙中充滿水時,潛水艇重等于浮力,潛水艇可以懸浮在水中。

      “浮出水面”:用壓縮空氣將水艙中的水排出一部分,潛水艇變輕,潛水艇重小于它受到的浮力,從而浮出水面。

      板書:3.潛水艇:潛水艇的下潛和上浮是靠改變自身重來實現的。

      4.氣球和氣艇:

      看課本圖12-15,圖12-16,并閱讀課文。

      問:節日氣球、熱氣球、飛艇,其體內充的是什么氣體?這種氣體的密度比空氣的密度大還是小?它為什么能夠升空?

      答:節日氣球或攜帶氣象儀器的高空探測氣球里充的是氫氣或氦氣;熱氣球充的是被燃燒器燒熱而體積膨脹的熱空氣;飛艇中充的是氫氣或氦氣。這些氣體的密度比空氣的密度小。由于氣球或飛艇的總重小于氣囊排開的空氣重,即重力小于浮力,氣球和飛艇就能上升。當上升到一定高度,由于越高空氣密度越小,它受到的浮力變小,浮力等于重力時,它就不再上升,停留在這個高度。請你想一想,如果這是個載人的帶吊籃的氣球,為了使乘客返回地面,你打算采用什么辦法?

      板書:4.氣球和飛艇,體內充有密度小于空氣的氣體(氫、氦、熱空氣)。

      三、總結本節學到的重點知識。

      四、布置作業:本節課文后的練習第1、2、3、4、5題。

    力的教案 篇4

      一、 預習目標

      1、 說出力的分解的概念

      2、 知道力的分解要根據實際情況確定

      3、 知道矢量、標量的概念

      二、預習內容

      1、力的分解:幾個力________________跟原來____________的效果相同,這幾個力就叫做原來那個力的分力.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力的分解.

      2、同一個力可以分解為無數對____、___________的分力。一個已知力究竟應該怎樣分解,要根據______________。

      3、既有____,又有_____,相加時遵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物理量叫做矢量.只有大小,沒有方向,求和時按照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物理量叫做標量.

      三、提出疑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課內探究學案

      一、學習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知道什么是分力及力的分解的含義。

      2、理解力的分解的方法,會用三角形知識求分力。

      (二)過程與方法

      1、培養運用物理工具解決物理問題的能力。

      2、培養用物理語言分析問題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分析日常現象,養成探究周圍事物的習慣。

      二、重點難點 力的分解

      三、學習過程

      自主學習

      1、什么叫做力的分解?

      2、如何得到一個力的分力?試求一水平向右、大小為10N的力的分力。(作圖)

      3、力的合成與力的分解是什么關系?

      合作探究

      農田耕作時,拖拉機斜向上拉耙(課本圖)。

      拖拉機拉著耙,對耙的拉力是斜向上的,這個力產生了兩個效果;一方面使耙克服泥土的阻力前進;另一方面同時把耙往上提,使它不會插得太深。也就是一個力產生了兩個效果(畫出物體的受力示意圖,如下)。

      如果這兩個效果是由某兩個力分別產生的,使耙克服泥土的阻力前進的效果是由一個水平向前的力F1產生;把耙往上提,使它不會插得太深的效果是由一個豎直向上的力F2產生的。那F1、F2與拉力F是怎樣的一種關系?

      一種等效關系,也就是說是分力與合力的關系。

      通常按力的實際作用效果來進行力的分解.

      精講點撥

      思考分析:將一木塊放到光滑的斜面上,試分析重力的作用效果并將重力進行分解。

      實例探究

      1、一個力,如果它的兩個分力的作用線已經給定,分解結果可能有 種(注意:兩分力作用線與該力作用線不重合)

      解析:作出力分解時的平行四邊形,可知分解結果只能有1種。

      2、一個力,若它的一個分力作用線已經給定(與該力不共線),另外一個分力的大小任意給定,分解結果可能有 種

      答案:3種

      3、有一個力大小為100N,將它分解為兩個力,已知它的一個分力方向與該力方向的夾角為30。那么,它的另一個分力的最小值是 N,與該力的夾角為

      答案:50N,60

      矢量相加的法則

      既有大小,又有方向,并遵循平行四邊形定則的物理量叫做矢量.只有大小而沒有方向,遵循代數求和法則的物理量叫做標量.

      力、速度是矢量;長度、質量、時間、溫度、能量、電流強度等物理量是標量.

      矢量和標量的根本區別就在于它們分別遵循兩種不同的求和運算法則.

      當堂檢測

      1、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 已知一個力的大小和方向及它兩個分力的方向,則這兩個分力有唯一解。

      B. 已知一個力的大小和方向及它一個分力的大小和方向,則另一個分力有無數解。

      C. 已知一個力的大小和方向及它一個分力的方向,則它另一個分力有無數解,但有最小值。

      D. 已知一個力的大小和方向及它一個分力的方向和另一個分力的大小,則兩個分力有唯一解。

      2、下列有關說法正確的是 ( )

      A.一個2N的力能分解為7N和4N的兩個分力

      B.一個2N的力能分解為7N和9N的兩個分力

      C.一個6N的力能分解為3N和4N的兩個分力

      D.一個8N的力能分解為4N和3N的兩個分力

      3、在光滑的斜面上自由下滑的物體所受的力為( )

      A.重力和斜面的支持力 B.重力、下滑力和斜面的支持力

      C.重力和物體對斜面的壓力 D.重力、下滑力、斜面的支持力和緊壓斜面的力

      4、將80N的力分解,其中一個分力F1與它的夾角為30 度,

      1、當另一個分力F2最小時求F1的大小。

      2、當F2=50N時求F1的大小。

      5、一個半徑為r,重為G的圓球被長為r的細線AC懸掛在墻上,

      求球對細線的拉力F1和球對墻的壓力F2.

      課后練習與提高:

      1.力F分解為F1、F2兩個分力,則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F1、F2的合力就是F

      B.由F求F1或F2叫做力的分解

      C.由F1、F2求F叫做力的合成[

      D.力的合成和分解都遵循平行四邊形定則?

      答案:ABCD

      2.細繩MO與NO所能承受的最大拉力相同,長度MONO,則在不斷增加重物G的重力過程中(繩OC不會斷)

      [來源: ]

      圖167

      A.ON繩先被拉斷?

      B.OM繩先被拉斷?

      C.ON繩和OM繩同時被拉斷?

      D.因無具體數據,故無法判斷哪條繩先被拉斷

      答案:A

      3.如圖168所示,一個半徑為r,重為G的光滑均勻球,用長度為r的細繩掛在豎直光滑的墻壁上,則繩子的拉力F和球對墻壁壓力FN的大小分別是

      [來源: .Com]

      4.三個共點力,F1=5 N,F2=10 N,F3=15 N,=60,它們的合力的x軸分量Fx為 N,y軸分量Fy為 N,合力的大小為 N,合力方向跟x軸的正方向夾角為 .

      圖169

      答案:15 5 10 30?

      5.三角形輕支架ABC的邊長AB=20 cm,BC=15 cm.在A點通過細繩懸掛一個重30 N的物體,則AB桿受拉力大小為 N,AC桿受壓力大小為 N.

      答案:40 50?

      6.一表面光滑,所受重力可不計的尖劈(AC=BC,ACB=)插在縫間,并施以豎直向下的力F,則劈對左、右接觸點的壓力大小分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A.當F1Fsin時,肯定有兩組解

      B.當FFsin時,肯定有兩組解

      C.當F1

      D.當F1

      答案:BD

      9.將質量為m的小球,用長為L的輕繩吊起來,并靠在光滑的半徑為r的半球體上,繩的懸點A到球面的最小距離為d.(1)求小球對繩子的拉力和對半球體的壓力.(2)若L變短,問小球對繩子的拉力和對半球體的壓力如何變化??

      解析:(1)將小球受到的重力按作用效果分解,做出平行四邊形如圖所示,由三角形ABO與三角形BF2G相似,對應邊成比例得[來源: ]

      又因為G=mg?

      導出 F2=

      F1=

      由上式可得小球對繩子的拉力為 ,小球對半球體的壓力為 .

      (2)當L變短時,F2= 減小,F1= 不變,所以,小球對繩子的拉力減小,小球對半球體的壓力不變.?

      答案:(1)拉力: ;壓力:

      (2)若L變短,小球對繩子的拉力減小,小球對半球體的壓力不變.

    力的教案 篇5

      (一) 教學設計:

      這節課設計以學生實驗討論為主,教師只是課堂活動中的組織者和引導者.

      力學是初中科學課程的重要內容,學好這部分知識,對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分析能力以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有很大的幫助。

      彈力的了解,是這節課的一個難點,彈簧秤的正確使用即是這節課的難點,又是這節課的重點。為了創設一種愉快和諧的學習氛圍,教學中立足于以學生為本的教育思想,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把本課程設計為活動課的形式,讓學生動手、動腦,合作中自主探索。在體驗成功的同時,提高了綜合能力。

      組織教學中,將學生分成若干個實驗小組,便于實驗討論,小組可自由組合,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課后延伸題(探究頭發能夠承受的最大拉力與哪些因素有關?)的設計,既提高了學習興趣,又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和組織設計實驗能力。

      (二)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1)通過實驗,讓學生了解彈力,并且知道彈力是一個普通存在的力,通過討論,舉例,擴大學生對彈力的認識。

      (2) 能寫出力的國際單位及力的測量工具

      (3) 通過實驗,讓學生掌握彈簧秤的使用規則

      2、 過程和方法目標:

      (1)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分析和概括能力

      (2)能表達自己的觀點,初步具備評估聽取反饋意見的意識。

      3、 情感教育目標:通過引導閱讀書本材料和做好實驗,激發學生對學習科學的興趣。

      (三)教學重點:彈簧秤的正確使用

      (四)教學難點:

      彈力的了解和彈簧秤的正確使用

      (五)教具準備:

      (1)彈簧 、 彈簧拉力器 、 量程為5牛的條形彈簧秤(附說明書)、50克鉤碼一盒、演示彈簧秤、各種外形的彈簧秤、 質量為100克的鉤碼

      (2)幻燈片、小黑板

      (六)教學方法:

      實驗探索 、 分組討論 、 合作交流

      (七)教學過程

      復習引入:對一個物體施加力,物體會有什么變化?

      師:力能改變物體的形狀,請幾位同學來拉動彈簧拉力器,并說說你的感受。

      生1:把彈簧拉得越長,手感覺越吃力

      生2:彈簧本身好像有一個力,不讓我們把它拉長。( 全班哄笑)

      師:撤去這個力后,彈簧長度有何變化?

      生:恢復到原來的長度。

      師:我這兒還有一根彈簧,若用力壓彈簧呢,情況會如何?

      學生活動:(3至4人一組)出示幻燈片

      實驗器材:彈簧

      實驗目的:通過學習拉伸和壓縮彈簧,體會手的感受

      實驗結果:各組員討論分析

      請幾組完成實驗的小組發言人發表自己小組的意見看法。

      師:像彈簧一樣,物體在發生形變時,會產生一個反抗形變的力。這個力就是彈力。

      物體的形變越大,彈力也越大。那我們生活中有哪些力是彈力呢?

      學生活動二:分組討論,試舉生活中常見彈力的實例。

      教師分析總結:

      (說明:通過討論舉例,擴大學生對彈力的認識)

      師設疑:前面我們在做拉伸彈簧的實驗時,前后幾次彈簧被拉伸的長度不同,這是為什么呢?

      生:因為所用的力的大小不同

      師:力有大有小,力的大小應當怎樣進行測量呢?---引入力的測量

      力的單位是牛頓?簡稱牛,符號是N

      1牛的力有多大呢?

      生:用手掌托起1個100克的鉤碼。(讓學生感受1牛的力的大小)

      師:這時你所用的托力約為1牛,牛這個單位是為了紀念英國科學家伊薩克 牛頓命名的。

      引導學生閱讀課文材料

      師:再用手托起科學課本和科學作業本,估計你所用的力的大小?

      生:(猜測,答案不一)

      師:那我們有什么方法可準確地知道我們所用的力的大小呢?

      教師講授:測量力的工具----測力計,彈簧秤是一種常用的測力計(出示演示彈簧秤,說明它的原理、構造)

      學生活動三:出示幻燈片

      實驗器材:量程為5牛的彈簧秤(附說明書)不同質量的鉤碼(50克 100克150克200克)

      實驗目的:讓學生掌握彈簧秤的正確使用

      實驗步驟:(1)結合說明書,了解彈簧秤的結構及使用方法

      (2)觀察彈簧秤面板:辨認指針、零刻度線、量程、最小刻度值。

      (3)用手拉彈簧秤的秤鉤,使指針對準1牛,處感受1牛力的大小

      (4)在彈簧秤的量程內,讓學生拉動秤鉤,先估計力的大小,再看指針,自己估計的是否準確。

      (5)用彈簧秤測你及同組同學的頭發能承受的最大拉力?

      實驗結束:請幾個小組的發言人發表自己小組的實驗結果,并說說你認為在彈簧秤的使用過程中應注意哪些問題?

      通過實驗,合作與交流,掌握彈簧秤的正確使用。

      教師小結:

      (八):課堂鞏固練習(出示小黑板)

      (1) 某彈簧秤的一端受到200牛的拉力作用,另一端也受到200牛的拉力作用,那么該彈簧秤的讀數是多少?

      (2) 使用彈簧秤時,為什么不能超過它的測量范圍?

      (九)課外擴展實驗:探究頭發能承受的最大拉力與哪些因素有關?

      前面我們在做頭發能承受的最大拉力實驗時,知道我們一個小組內各組員的頭發能承受的最大拉力不同,那頭發能承受的最大拉力到底與哪些因素有關呢?怎樣檢驗你的猜測?為了排除特殊性和偶然性,你該怎樣處理測量數據?課后完成這個探究題。

      (十)教學反思

      力是一個比較抽象的`概念,這對第一次接觸力的初一學生而言較難掌握,所以本節課先以復習引入,在講解上節課知識的基礎上自然而然地引入彈力,通過實驗,分析研究討論舉例擴大對彈力的認識。知道彈力是一個普遍存在的力。但在教學中發現,射箭、跳板跳水、撐桿跳高要用到彈力,這教易理解;而生活中遇到的支持力、壓力、繩子的拉力也是彈力,學生理解起來較難。

      力的測量是本節課的主要內容,課程上從演示實驗推出力是有大小的,而且說明力的單位是牛頓,并通過用手托起一個100克的鉤碼感受1牛力的大小,再從讓學生掂量托起科學課本 所用的力大約有多少?估計是否準確引入力的測量工具----彈簧秤。

      彈簧秤的正確使用是本節課的重點,也是難點,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這部分內容的教學以學生為主,在幻燈片上打出了學生分組實驗的實驗器材、實驗目的、實驗步驟、實驗完畢,各小組代表發言、相互交流。這一部分知識做到了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動手動腦合作交流,興趣地完成實驗,并在實驗中掌握彈簧秤的使用。

      但在實驗過程中也存在不足之處:一部分學生急于求成,常會忽略一些實驗的基本操作環節,如:①彈簧秤使用前的指針調零,②拉秤鉤時盡量不使拉桿與秤殼接觸,③讀數時視線應與面板垂直。這是學生的一個實驗習慣問題,在以后的實驗過程中有待于進一步完善。

      課后探究題的設計使本節課的內容得到了延伸,憑著自己的想象,打開思維空間,并自己收集實驗器材,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學校里有課堂,生活中也有課堂,讓他們在這個廣大的課堂中充分地展示自己。

    力的教案 篇6

      教案示例·力的測量

      課時:1課時.

      教學要求:

      1.知道力的單位是牛頓,對牛頓的大小形成具體觀念.

      2.知道彈簧測力計是測量力的工具,知道它的構造.會用彈簧測力計測量力.

      教具:拉力器,彈簧測力計.

      學生實驗器材:彈簧測力計,木塊,長木板,一根頭發.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5分鐘)

      請一位男同學和一位女同學到講臺前,分別拉拉力器.要求其他同學觀察,然后回答:

      1.彈簧為什么伸長了?

      2.兩位同學拉彈簧時,彈簧的伸長相同嗎?為什么不同?

      3.哪位同學的拉力大?怎么知道他的拉力大?

      歸納:拉力使彈簧伸長;拉力大小不同,彈簧的伸長不同;拉力越大,彈簧伸長越大.利用彈簧的伸長可以測量力的大小.

      本節學習力的測量.

      板書:二、力的測量

      二、力的單位(5分鐘)

      國際上通用的力的單位是牛頓,簡稱牛.為紀念牛頓而命名.

      板書:1.力的單位;牛頓.

      拿起2個雞蛋的力大約是1N.

      提起質量為1kg的物體的力約為10N.

      舉起20kg的小孩的力約為200N.

      三、彈簧測力計(10分鐘)

      說明彈簧測力計是測量力的工具.根據拉力越大彈簧伸得越長制成.

      讓學生拿起彈簧測力計,觀察它的構造:彈簧、指針、外殼、刻度、掛環、掛鉤.

      介紹使用方法:

      1.觀察刻度、零點——不用力拉秤鉤時,指針是否指在零刻度處?量程多大?分度值代表多少牛頓?

      2.使用注意事項:加在彈簧測力計上的力不能超過量程.

      3.討論“想想議議”中的問題.

      板書:2.測量工具:彈簧測力計.

      四、學生實驗:練習使用彈簧測力計.(20分鐘)

      讓學生先閱讀課本實驗部分,然后按步驟進行實驗,并把數據記在筆記本上.實驗中教師巡回檢查,及時解決問題.

      彈簧測力計的量程:

      分度值:

      水平拉木塊的力:

      在斜木板上拉木塊的力:

      拉斷頭發的力:

      五、小結.

      教案示例·力的測量由收集及整理,轉載請說明出處

    力的教案 篇7

      單元總目標:

      1、從古今中外的優秀繪畫作品中,體會到勞動____人類創造力的源泉,勞動是許多畫家經常表現的重要題材之一。不同時代的畫家通過勞動題材所表現的主題是不一樣的,表現手法和藝術風格也是多種多樣的。它們所體現的思想內涵和藝術性的高低存在著明顯的差別。通過欣賞,提高學生對美術作品的審美能力和分析作品的能力。

      2、通過對表現勞動題材的優秀繪畫作品的欣賞,培養學生對勞動的情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念。

      單元課時:

      本單元分2課時教學。

      活動安排:

      觀賞與描述:

      *你是否知道和理解這些美術作品所表現的勞動的性質和情節?

      *你對作品所表現的勞動場景有什么感受?

      *你對作品中人物的勞動心情和態度有什么感受?

      分析與研究:

      *你對這些作品和作者知道多少?

      *你了解作品的時代和社會特點嗎?

      *你能不能想像作者的創作意圖和要表現的主題?

      討論與解釋:

      *你從這些表現人類勞動的美術作品中獲得了什么樣的審美感受?

      *不同的人物對勞動有什么不同的態度和感情?

      體驗與評價:

      *你對人類勞動的意義有什么體驗和聯想?

      *你對“勞動創造世界”有什么體會和看法?

      活動一

      1、課題勞動____人類創造力的源泉(上)

      2、學習領域欣賞*評述

      3、課時1課時

      4、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教具:欣賞掛圖、課件、課外收集表現勞動題材的美術作品、課本等。

      學生準備學具:課本、鋼筆、筆記本、自己收集到的作品等。

      5、課堂教學

      (1)引導階段

      ①通過欣賞(用課件展示)表現勞動題材的中外美術作品,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引起學生對學習美術的興趣。

      ②教師宣布本課時教學任務及采用的學習方式方法,要學生注重對中外美術作品的比較、分析,談自己對作品的初步感受和理解。

      ③學生預習,看課本上的圖片和文字,認真觀察、思考問題。

      (2)發展階段

      ①欣賞、評述《在激流中前進》

      ☆展示圖片,學生欣賞、討論。

      ☆請幾名學生根據預習時提出的問題談自己對這幅作品的初步感受和理解。

      ☆教師歸納總結:

      《在激流中前進》(油畫)

      作者:杜鍵,上海人,中央美術學院油畫系教授。

      本作品是作者在中央美術學院油畫研究班學習時的畢業創作。為此,作者曾先后到山西禹門口、陜西寧家川等黃河險急渡口體驗生活,搜集創作素材。作者以簡練的藝術語言,雄健有力的筆觸,凝重的色調表現了黃河船工們齊心協力在黃河的激流濁浪中奮力前進的驚險場景。作者運用襯托和對比的手法來刻畫黃河船工在勞動中所表現的驚人力量和百折不撓的精神。這主要表現在洶涌激蕩的河水與般工們沉著穩定的姿態的對比,大面積奔騰而來的黃河濁浪和小船的強烈對比。

      ②欣賞、評述《糧食》

      ☆展示圖片,學生欣賞、討論。

      ☆請同學根據預習時提出的問題談自己對這幅作品的初步感受和理解。

      ☆教師歸納總結:

      《糧食》(油畫)

      作者:(蘇聯)雅布隆斯卡婭,衛國戰爭后著名女油畫家、基輔美術學院教授。

      本作品是她青年時期時榮獲國家獎的成名作,約4米寬的巨幅作品,表現了蘇聯集體農莊女莊員在豐收的打谷場上勞動的場面。在夏日的明亮的陽光下,集體農莊女莊員們在堆積如山的金黃色麥粒的打谷場上,緊張而有秩序地勞動著。女莊員們興奮的笑臉和歡快而有節奏的動作,充分顯示了經過戰爭洗禮后的蘇聯勞動人民高漲的勞動熱情和嶄新的生活風貌。作品構圖宏偉,形象生動,主題鮮明,內容和形式得到了完美的統一。

      ③欣賞、評述《牛耕》,寫觀后感受交流。

      ☆展示掛圖,學生欣賞。

      ☆分組討論、寫觀后感。

      ☆學生發言,根據預習時提出的問題談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教師歸納總結:

      《牛耕》(甘肅嘉峪關魏晉時期的墓磚畫)

      這是從甘肅嘉峪關魏晉時期5號墓中出土的、原位于墓前室壁的一幅磚畫。我國自漢代以來,統治階級厚葬之風俗盛行。墓室中繪有大量的磚畫。這幅磚畫與同一墓室的其他磚畫的最大特點是,除了表現墓主生前宴歡、舞樂等享樂生活外,大部分是表現勞動人民從事各種生產勞動的場面。是墓主為了祈求死后永遠有一批勞動群眾供他們驅使奴役、但從一個側面形象地反映了當時勞動人民生產勞動的狀況。這幅表現牛耕的磚畫,畫面十分單純,但作者頗具匠心。如兩頭牛有意畫成一黑一白,以對比的手法突出畫面的明快感。再如,畫扶犁者,只寥寥幾筆,不僅生動地畫出了扶犁者的形態,而且其緩步前行時的姿態極富運動感。

      ④欣賞、評述《清明上河圖》

      ☆展示掛圖,學生欣賞、討論。

      ☆學生自愿發言,根據預習時提出的問題談自己對作品的感受和理解。

      ☆教師歸納總結:

      《清明上河圖》(中國畫)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

      作者:張擇端,北宋畫家,東武(今山東諸城縣)人。

      本作品是一幅生動反映北宋都城汴梁繁榮景象的、具有重要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的著名之作。全畫內容大體分為三段,開頭是畫汴梁的郊野風光,中段是以虹橋為中心的汴河(當時稱“上河”,此河是當時國家的漕運樞紐,南北商業交通要道)及其兩岸舟車運輸、手工業生產和商業貿易等繁忙的活動場景;后段為巿區街道的繁華場面。教材中所選的是中段也是描寫最精彩的一段。一艘滿載著貨物的大船,即將通過虹橋。橋下湍急的水流使大船好像一時失去了控制,船工們一面急忙放下桅桿和帆,一面正緊張地控制著船頭前進的方向,有的在指揮,有的在擲纜繩,以使大船安全地通過虹橋。相映成趣的是,大船過橋的緊張又極具戲劇性的場面,吸引了橋上眾多的行人。他們都在聚精會神地注視著橋下發生的一切。橋上橋下相互呼應,構成了一幅熱烈、緊張而又極其生動的畫面。雖然畫中人物都畫得很小,仔細一一看去,個個都很生動,十分耐看,足見畫家對生活的觀察十分仔細,描繪人物的舉止形態具有極其深厚的藝術功力。從而使這一段描繪成為整個《清明上河圖》中最吸引人、最令人過目不忘的場景。

      ⑤欣賞、評述《搗練圖》

      ☆展示掛圖,學生欣賞、討論。

      ☆學生發言,根據預習時提出的問題談自己對作品的感受和理解。

      ☆教師歸納總結:

      《搗練圖》(宋代摹本,現藏美國波士頓美術館)

      作者:張萱,盛唐著名人物畫家,擅長畫婦女。現存的宋代摹本《搗練圖》和《虢國夫人游春圖》是他的代表作。

      《搗練圖》因描繪唐代婦女制“練”(一種絲織品)的勞動場面而得名。全畫共畫了十二個人物,按制練的工序分成三組;右邊一組描寫四個婦女用木杵搗練,教材中所選的正是這一段。中間一組描寫兩個婦女在理線,左邊一組描寫兩個婦女把練拉直,另一個淘氣的小孩在下面來回玩耍,在中間和左邊兩組人物之間有一小女孩蹲在地上,用團扇在扇炭盆。十二個人物組織得疏密有致、動靜適宜。讓我們看到了當時制練的勞動過程。作為一件藝術品,其重要的價值還在于作者描繪這一勞動場面的高超技巧。這主要表現在由四個婦女組合而成的畫面,既符合生活的真實,又有獨具匠心的安排;人物站立的位置和姿態各不相同,既統一,又富有變化。“豐頰肥體”的人物造型,具有唐代婦女的共同特征。描畫勾線工細又勁健,設色富麗而又勻凈雅致,衣服的質感也得到了很好的表現,充分顯示了唐代的工筆人物畫已經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

      3、課后拓展

      (1)請同學展示自己收集的圖片,欣賞、評述、交流,課后寫自己的心得體會。

      (2)課余時間,多搜集優秀中外美術圖片,通過欣賞提高自己的審美素養。

    力的教案 篇8

      活動目標:訓練幼兒平衡能力,培養幼兒相互幫助的品德。

      活動準備:若干沙袋

      活動方法:幼兒每人一個沙袋放在頭頂上,然后繞著某一地點保持平衡地行走。教師發布口令,要求幼兒雙腳跳、單腳跳,倒退、加速等,以改變游戲者的行動方式和速度。如果頭上的沙袋掉下來,那么該幼兒就必須定住不動。其他幼兒在保持自己沙袋不掉落的情況下,拾起沙袋并將其放回“被定人“的頭頂,使其恢復自由。

      活動規則:小班幼兒保持平衡走,中、大班幼兒可在保持平衡的同時,穿插倒退、跳躍、加速等。

      開燈關燈

      ---平衡能力

      活動目標:提高幼兒平衡能力。

      活動方法:幼兒在場地一端站好。游戲開始,大家一起往場地另一端走,邊走邊說:“開開燈,關上燈,天黑了,要用燈。”接著,教師說:“關燈”幼兒馬上停步并閉上眼睛。然后教師又說:“開燈”。這時,幼兒睜開眼睛向前走,這樣反復進行,直走到場地另一端為止。

      規則:必須聽教師的信號做閉眼停步或睜眼向前走。

      小轉椅

      ----平衡能力

      活動目標:發展幼兒平衡能力。

      活動方法:兩個幼兒一組,相對站立。兩人都伸出左臂(或右臂),手相握。游戲開始,兩人邊說:“小轉椅,轉呀轉,說轉它就轉,說停它就停”邊順一個方向轉圈走動。說完最后一句,兩人要馬上站穩并用另一只手相互擊掌。

      規則:念完兒歌要馬上站穩,用另外一只手互相擊掌。

      提示:此游戲可兩兩三三分散玩。

      游戲熟悉后要求閉眼睛,擊掌時可以睜開眼睛。

      迷迷轉

      ----平衡能力

      活動目標:發展幼兒平衡能力。

      活動方法:幼兒兩臂側平舉,在原地旋轉,邊轉邊念兒歌:“迷迷轉,迷迷轉,大風吹來,快快站。”當念到“站”字使,幼兒馬上停止旋轉。

      提示:每回最多轉3圈,以防止幼兒頭暈跌倒。

      風 車

      ----平衡能力

      活動目標:發展幼兒平衡能力。

      活動方法:全體幼兒當風車,聽教師發出的信號轉動。如說“小風車”,就原地轉;“大風車”,張開雙臂轉;“風大了”就轉得快;“風小了”,則轉得慢;“風停了”,可蹲下休息……

      幼兒分成四組進行,誰做錯了,就暫時站出隊伍,游戲結束,站出隊伍少者為勝。

      提示:與發出信號轉得不一致的幼兒要暫時停止游戲。教師注意掌握幼兒轉的圈數,每次2——3圈即可。

    【力的教案】相關文章:

    力的教案01-27

    力的合成的教案11-21

    課題力的教案08-08

    物理力的教案04-13

    力的測量的教案01-27

    力的優秀教案01-29

    《什么是力》教案11-21

    力的教學教案07-18

    《神奇的力》教案02-01

    神奇的力教案08-10

    国产一级a爱做免费播放_91揄拍久久久久无码免费_欧美视频在线播放精品a_亚洲成色在线综合网站免费

      亚洲熟女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一本大道中文在线 | 亚洲午夜一本在线 | 日本久久午夜不卡免费 | 日本不卡高清视频v中文字幕 | 亚洲日韩乱码中文字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