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教案

    時間:2022-08-08 10:24:52 教案 我要投稿

    《寓言》教案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是保證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量的基本條件。那么應當如何寫教案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寓言》教案,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寓言》教案

      《寓言》教案 篇1

      教學目標1、能在語言環境中正確認讀本課8個生字。積累詞語9個。理解成語“自相矛盾、掩耳盜鈴”的意思。

      2、能流利地朗讀課文。在閱讀的過程中了解文章的內容。

      3、明白做事要求實事求是,不要夸大其詞,更不應自欺欺人。

      教學重、難點重點:能讀懂課文內容,識記本課的生字,理解課文中相關詞語的意思。

      難點:能理解寓言故事中所蘊含的深刻含義。

      教學媒體生字卡片

      課前學生準備充分預習課文

      教學流程備注

      一、學習《自相矛盾》

      1、媒體演示,出示矛和盾的圖片。

      (1)師簡介:小朋友,你們見過這兩樣東西嗎?這是兩個古代戰場上兵器的名字。(出示生字:矛、盾)

      學生字矛、盾(指名讀,齊讀。)

      2、初讀課文,感知內容,把課文讀正確。

      就這兩樣普通的古代兵器,課文要告訴我們一個怎樣的故事呢?讓我們輕聲讀讀課文,注意要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3、學習課文

      (1)媒體演示:課文內容。

      (2)那個人是怎樣吹噓自己的貨物的呢?

      出示句子:他舉起矛,向人夸口說:“我的矛銳利得很,不論什么盾都戳得穿!”接著又舉起盾,向人夸口說:“我的盾堅固得很,不論什么矛都戳不穿它!”

      學生自由讀。

      (3)理解“夸口”

      這個賣矛和盾的人在叫賣自己的矛和盾時,課文中都用了一個詞——夸口(板書:夸口)什么叫夸口?

      (4)誰能學著這樣的口氣,來介紹他手中舉著的矛和盾。

      (5)學生在小組內交流讀,指名有感情地朗讀。

      (6)理解“啞口無言”

      師生合作讀最后兩句:面對大伙的質問,他怎么樣?(板書:啞口無言)

      什么是啞口無言?他為什么會啞口無言?

      4、老師

      這個賣矛和盾的人不顧實際情況地隨便夸口,說大話,讓自己的話自行矛盾(板書:自相矛盾),最后被人們質問得啞口無言。這個故事告訴我們這樣一個道理:做事要實事求是,不能夸大其詞,否則只會互相矛盾。

      二、揭示課題

      1、剛才我們通過一個小故事懂得了一個道理,我們把通過一個故事說明一個道理的小文章成為寓言,板書:(寓言)

      2、今天我們學習的就是第24課――寓言二則,齊讀課題。

      學習《掩耳盜鈴》

      1、出示“掩耳盜鈴”,師:我們再來學習一則寓言故事。

      2、學習生字:這里的兩個生字:“掩”和“盜”分別是

      什么意思,聽聽課文錄音,動腦筋想一想。

      3、自由讀課文:讀正確,思考詞義。

      4、用動作來表示這兩個生字的意思并想好辦法記住這兩個字。

      讀寓言故事,理解寓意。

      (1)那個掩耳盜鈴人想象中捂住自己的耳朵,然后偷鈴會有怎么樣?

      (2)實際結果怎么樣?邊讀課文,邊劃出有關的句子。

      (板書:被人發覺)

      如果當時你也在旁邊,你想對那個掩耳盜鈴的人說些什么?

      小組討論、集體交流

      (板書:自欺欺人)

      (4):小朋友說得真不錯,其實,你們對偷鈴人說的話就是這則寓言告訴我們的道理――做人、做事都不能自己欺騙自己

      復習鞏固、指導寫字。

      識字游戲:看誰認得快

      寫字指導:銳、啞、鐺,這三個左右結構的字,注意書寫時要左窄右寬

      板書設計24、寓言二則

      夸口掩耳盜鈴

      自相矛盾自欺欺人

      啞口無言被人發覺

      本課

      在教學的設計中我把第二則寓言故事的寓意通過讓學生對那個盜鈴者說說心里話這樣一個環節來揭示。在這一環節中注重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孩子,讓孩子們通過小組形式的討論,根據課文的內容,試著對那個盜鈴者說說心里話,應該說這一環節老師是完全放手讓孩子自主學習。但從實際的效果來看,一部分優秀的學生,有較強語言表達能力的孩子,自主學習的效果明顯,能根據課文的內容通過對盜鈴者說的話來揭示寓意,這樣的設計對那部分學習能力強的學生在閱讀理解能力和口頭表達等方面的確有很大的幫助。但對于一些后進的學生,效果就不容樂觀,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更應注重老師的引導。教師可否在孩子們說心里話后,增設這樣一個環節:他們說得好嗎?你能學著他的樣子也來說說嗎?這樣既可以給那些學習有困難、害怕發言的學生一個示范,也可以激發這部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他們參與學習的欲望,從而更好地達到預期的目標。

      《寓言》教案 篇2

      重點:體會寓言寓意,學會創作寓言,語文教案-《伊索寓言》兩則。

      難點:寓言與童話的區別

      教學過程

      (一)《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1.赫耳墨斯為什么來到凡間?

      2.他為什么挑了宙斯和赫拉的雕像來問價,請說出他此刻的心理?(注意引導學生留意宙斯和赫拉的身份)

      3.結果令赫耳墨斯滿意嗎?他值得同情嗎?

      4.分析人物性格,點明寓意。

      5.小結寫作特點。

      6.學生利用課余時間搜集寓言故事,在課堂上由學生自己講“夜郎自大”“井底之蛙”等有同樣寓意的故事,開展交流活動。

      (二)《蚊子和獅子》

      1.蚊子為什么能打敗獅子?

      2.蚊子為什么會敗給蜘蛛?

      3.點明寓意,初中一年級語文教案《語文教案-《伊索寓言》兩則》。

      4.小結寫作特點。

      5.請學生說出知道哪些點明同樣寓意的故事。(《龜兔賽跑》)

      6.請給課文加上一個不同的結局。

      板書設計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伊索寓言》

      想

      身價(自命不凡,妄自尊大,愛慕虛榮)

      問

      說明了自命不凡,愛慕虛榮的人,結果往往只會適得其反,遭到別人的輕視。

      情節一波三折。

      《蚊子和獅子》————《伊索寓言》

      勝 敗

      獅子———蚊子———蜘蛛

      揚長避短 得意忘形

      ———驕兵必敗

      ———構思精巧,擬人神似,描寫生動。

      教案點評:

      寓言故事本身簡單明了,因此不過多地揣摩字句,而要在整體感知的環節上多下功夫。

      探究活動

      1.可把《蚊子和獅子》編排成課本劇,或者作為極好的朗誦素材,對學生進行朗誦指導,分角色朗讀等,激發同學們的學習興趣。

      2.學生搜集伊索寓言的相關資料,以及搜集優秀的寓言故事,如果條件允許,可以開一個寓言故事交流會。

      語文教案-《伊索寓言》兩則

      《寓言》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 了解三則寓言故事內容,引導學生賞析理解。領悟寓言中所蘊含的深刻

      道理,結合例子,獲得效益。

      2. 通過對寓言的理解,激發學生對《伊索寓言》的喜愛,培養閱讀興趣。

      教學過程:

      一.復習:

      誰能用簡潔語言說說其中一兩則故事的內容?

      二.精讀課文

      《狐貍和葡萄》

      1. 指導看插圖,抓住文中關鍵詞語體味葡萄的誘人。

      2. 一只狐貍看到了,它變得怎樣了,又是怎樣做的?

      “想盡了各種辦法”,想象一下,它可能會用什么辦法呢?

      3. 結果怎樣?他是怎樣想,怎樣做的?

      4. 狐貍為什么說葡萄是酸的,不好吃?

      5. 齊讀第三段,體會寓意。(可用生活中的事例,加深理解)

      《牧童和狼》

      1. 默讀第1、2段,邊讀邊想:在“好幾次”和“后來”發生的事情中,牧童和村民們各有什么不同表現?(讀后交流)

      2. 齊讀第1、2段,體會牧童前后“大叫”時的不同情感,村民聽后有什

      么不同情感。

      3.生活中你有經歷類似的或見過、聽過類似的事情嗎?

      4.讀了這則寓言你想對說謊人說些什么?對自己說些什么?

      5.齊讀最后一段,說說自己對寓言的理解。

      《蟬和狐貍》

      1.學生討論:“圈套”指什么?本則寓言中指什么?

      2.細讀第2段,思考:怎樣騙的?(劃出表現狐貍行騙的詞語)

      3.默讀3、4段,思考:蟬為什么沒有上當?這是一只什么樣的蟬?

      4.交流:你想對寓言中的蟬說些什么?對那些中了“圈套”的“蟬”說些

      什么?

      5.齊讀第5 段,說說自己對寓言的理解。(生活中有沒有類似的例子?)

      6.對比“狐貍和蟬”與“狐貍和烏鴉”的主人公形象。

      三.總結、1.文章結構:先講故事,再揭示寓意。

      2.感受寓言形象,感悟寄托道理,吸取經驗教訓。

      四、作業:自學《我讀書我快樂》。

      附:板書設計:

      伊索寓言

      《狐貍和葡萄》:葡萄:誘人。

      狐貍:饞得直流口水——吃不到——酸

      《牧童和狼》:

      狼沒來

      牧童:大叫(說謊) 村民:聞聲趕來(上當)

      大笑(捉弄村民) 驚慌失措(氣憤)

      狼來了:

      牧童:嚇壞大叫(真話) 村民:沒人幫忙(不相信)

      《蟬和狐貍》

      狐貍:想吃蟬,設圈套

      蟬: 善于觀察、思考,存有戒心

      (聰明人總能從別人的災難中吸取教訓)

      《寓言》教案 篇4

      第一課時

      【學習目標】

      1.能借助課文注釋及工具書讀懂課文大意。

      2.正確流暢地朗讀課文,在理解的基礎上背誦課文。

      3.理解《鄭人買履》所蘊含的寓意,能說出自己的理解。

      【學習重點】

      學習并掌握文中一詞多義、通假字、特殊句式等。

      【學習難點】

      理解《鄭人買履》所蘊含的寓意,能說出自己的理解。

      【教學方法】

      1、自學、引領、討論、點撥

      2、查、劃、寫、記、練、思

      【教學準備】

      《古代寓言二則》課堂學習活動單

      【教學過程設計】

      一、創設情境

      同學們喜歡猜謎語嗎?今天老師先說個謎語給大家猜猜,請聽好:稀奇古怪兩只船,沒有槳來沒有帆。白天載人四處走,夜晚橫臥在床前。(學生回答謎底)

      “鞋”在古時候也叫“履”。這節課我就帶著我們聰明的同學們穿過時空隧道,回到兩千多年前的戰國,去看一看在那兒發生的一個與鞋有關的故事——《鄭人買履》。二、目標展示

      首先請同學們來熟悉并解讀下學習目標

      1.能借助課文注釋及工具書讀懂課文大意。

      2.正確流暢地朗讀課文,在理解的基礎上背誦課文。

      3.理解《鄭人買履》所蘊含的寓意,能說出自己的理解。

      三、活動方案

      活動1:熟讀翻譯課文

      1、今天我們學習的文章是寓言故事,相信同學們對于寓言的閱讀不在少數,不過我們今天接觸的是文言文。首先我們要學會古文是如何來朗讀的。請同學們自由朗讀課文,同時請2位同學上黑板演示要注意的字音,3分鐘之后請每小組代表來朗讀,注意正確停頓、突出重音外,還應注意語氣和節奏。

      2、同學們讀的都非常棒。讀書讀書,朗讀固然重要的,但是古文我們還需要能夠讀懂文意,下面請同學們根據預習來向大家說說你學到了哪些文言字詞?你能夠翻譯整篇課文嗎?等下請同學們向大家展示下你完成的預習問題三。

      活動2:文言現象積累

      到此我們學習掌握了一些文言字詞,那同學們,你覺得那些文言字詞是需要重點掌握,哪些句子是與眾不同的呢?請小組討論并向大家展示:

      1、歸納文中的一詞多義現象:

      (1) 自度其足:動詞,(duó)量長短

      (2) 吾忘持度:名詞,(dù)這里指量好的尺碼

      2、 通假字:(1)而置之其坐 :同“座”,座位

      (2)反歸取之:同“返”,返回

      3、特殊句式積累:

      (1)定語后置句:鄭人有欲買履者------有欲買履之鄭人

      (2)倒裝句:何不試之以足?------何不以足試之?

      活動3:讀懂了文章的大意,現在就需要我們來思考文章的內涵了,首先告訴大家這篇文章講了一件什么事?從這個故事中你們發現什么秘密了嗎?而這個故事對我們的現實生活又有什么啟示?

      寓意:做事不從客觀實際出發,只相信以往的經驗或書本上的教條是愚蠢的,不會成功的。

      啟示:告訴我們書本上的東西并不一定可靠,根據現實需要大膽地試,才是解決問題的最有效的方法.不論做什么事情,都要隨機應變,不可頑固守舊,不知變通,否則就會鬧出笑話。

      活動4:嘗試背誦課文及重要字詞→小組內一對一背誦,過關

      四、歸納總結

      這是我們學的第一篇古文,下面讓我們來看看我們都有什么收獲?

      示范:1、這節課我掌握了這些重點文言字詞;

      2、我能夠翻譯整篇文章大意了;

      3、我從這節課中了解了《鄭人買履》這則寓言的…寓意;

      4、從這兩則寓言中我能夠聯系我們的現實生活并運用到我們的生活中去了。

      五、教師小結

      這則寓言中的鄭國人犯了教條主義的錯誤,他只相信量腳得到的尺碼,而不相信自己的腳,因而鬧了大笑話,說明這個鄭人的思想僵化、不知變通。而我們以后就要引以為戒,要做一個適應時代發展的現代人。

      【答案】1.(1)《韓非子》 戰 法2.duó dù 3.(1)鄭人/有欲買履者4.(1)量長短 代詞,代量好的尺寸 5.(1)先自己量好腳的尺碼,卻將量好的尺碼放在座位上。(2)寧可相信尺碼,也不相信自己。6.(1)坐,同“座”,座位。 (2)反,同“返”,返回。 7.鄭人買履 諷刺了那些固執己見,墨守成規,處理問題不從實際出發,不敢大膽嘗試的人。

      第二課時

      【學習目標】

      1.能借助課文注釋及工具書讀懂課文大意。

      2.正確流暢地朗讀課文,在理解的基礎上背誦課文。

      3.理解《刻舟求劍》所蘊含的寓意,能說出自己的理解。

      【學習重點】

      學習并掌握文中一詞多義、古今異義詞、特殊句式等。

      【學習難點】

      理解《刻舟求劍》所蘊含的寓意,能說出自己的理解。

      【教學方法】

      1、自學、引領、討論、點撥

      2、查、劃、寫、記、練、思

      《寓言》教案 篇5

      一、課文簡析。

      《亡羊補牢》講的是一個人的羊被狼叼走了,他沒有及時修補羊圈,等羊又被叼走后,他才意識到自己的錯誤,修好了羊圈。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出了問題以后要及時想辦法補救,免得以后繼續受損失。《揠苗助長》講的是古時候有個人為了使田里的禾苗長得快些,用拔苗的方法幫助禾苗長高,結果禾苗都枯死了。這則寓言告訴我們:違反事物的發展規律,急于求成,最后事與愿違。

      二、生字及筆畫

      (要求會書寫、組詞、注音,知道筆順、偏旁)。

      三、二類字組詞

      (要求認識、會注音)。

      四、詞語解釋。

      寓言:用比喻性的故事來寄托意味深長的道理,給人以啟示的文學體裁,字數不多,但言簡意賅。

      亡羊補牢:比喻出了問題以后想辦法補救,可以防止繼續受損失。

      街坊:同街巷的鄰居。

      后悔:為了過去的作為或為了沒有做到的事而感到懊悔。

      揠苗助長:意思是把苗拔起來,幫助其成長。比喻違反事物的發展規律,急于求成,最后事與愿違。

      巴望:盼望;希望。

      焦急:指非常著急。

      自言自語:指自己對自己說話。

      筋疲力盡:意思是指精神疲乏,氣力用盡。形容精神和身體極度疲勞。

      五、近義詞。

      后悔——懊悔、勸告——勸說、巴望——盼望、焦急——著急、街坊——鄰居、

      筋疲力盡——精疲力竭、急忙——趕忙、終于——終究、自言自語——喃喃自語。

      六、反義詞。

      后悔——無悔、明白——糊涂、筋疲力盡——精神抖擻、急忙——悠閑

      七、多音字。

      1、圈

      [ quān ]圓圈、花圈。

      [ juàn ]豬圈、羊圈。

      2、轉

      [ zhuǎn ]轉達、轉彎。

      [ zhuàn ]轉圈、轉動。

      3、盡

      [ jìn ]盡心、盡力。

      [ jǐn ]盡量、盡管。

      八、段落大意。

      1、《亡羊補牢》

      第1自然段,寫了養羊人的一只羊被狼叼走了。

      第2自然段,寫了街坊勸養羊人修一修羊圈。

      第3自然段,寫養羊人目光短淺,認為沒有必要修羊圈。

      第4自然段,寫養羊人又丟了一只羊。

      第5自然段,寫養羊人后悔沒聽街坊的勸告,趕緊修好了羊圈,羊再也沒丟過。

      2、《揠苗助長》

      第1自然段,講述了古時候有個人總是盼著自己田里的禾苗快快長大。

      第2自然段,寫了有一天,他想出了幫助禾苗長高的辦法,并按照這個辦法去做了。

      第3自然段,寫了他回家告訴家人,他讓禾苗長高了一大截。

      第四自然段,寫了這個人“揠苗助長”的結果。

      九、課文提問。

      朗讀課文。說說“亡羊補牢”“揠苗助長”兩個成語的意思。

      (1)亡羊補牢:羊逃丟失了再去修補羊圈,還不算晚。比喻出了問題以后想辦法補救,可以防止繼續受損失。人不怕做錯事情,就怕做錯了不及時改正;更怕不但不及時改正,而且還不斷地錯上加錯,時間長了,最后可能連自我補救的機會都沒有了。

      (2)揠苗助長:把苗拔起,幫助其生長,比喻違反事物的發展規律,急于求成,最后事與愿違。讀一讀,說說每組的兩個句子有什么不同。◇他堵上那個窟窿,把羊圈修得結結實實的。◇他趕緊堵上那個窟窿,把羊圈修得結結實實的。◆他在田邊轉來轉去。◆他在田邊焦急地轉來轉去。分析:第一組中,第2句比第1句多了“趕緊”這個詞,說明養羊人知道了修羊圈的重要性,急忙去堵窟窿。第二組中,第2句比第1句多了“焦急地”這個詞語,寫出了那個人希望禾苗快點兒長大的急切心情。生活中有類似“亡羊補牢”“揠苗助長”的事例嗎?和同學交流。亡羊補牢事例:期中考試沒考好,在接下來的時間里趕快查缺補漏,爭取期末考取得好成績。

      揠苗助長事例:有些父母望子成龍,孩子小小年紀就被逼著學鋼琴、學英語,還不停地為自己的孩子找培訓班,找家教來補課,這樣對孩子不但沒有成效反而會讓孩子更加厭學。

      《寓言》教案 篇6

      一、需要注意的字音

      請教jiào 穿梭suō 雖然SUI 成績Jì

      扎針ZHā 骨髓suǐ 疼痛téng tòng

      多音字

      中 zhōng 中國 教 jiāo教課 悄qiāo 悄悄

      Zhòng 中彩 jiào 教學 qiǎo 悄然

      扁 biǎn 扁鵲 間jiān 房間

      Piān 扁舟 jiàn 間隔

      二、需要注意的字型

      彩(彩色) 湯(湯藥) 剪(剪刀) 桓(蔡桓公)

      睬(理睬) 燙(燙手) 箭(射箭) 恒(永恒)

      三、需要掌握的詞語解釋

      百發百中:原指射出的箭全能擊中目標,限制技術高超,沒有失手的情況發生。

      四、近義詞

      百發百中——彈無虛發 高明——高超

      五、反義詞

      滿意——失望

      六、照樣子寫詞語

      百發百中:百依百順、一心一意、不理不睬、自由自在

      百發百中(數)千恩萬謝、三心二意、三言兩語、朝三暮四

      聚精會神:眉飛色舞、喜笑顏開、手舞足蹈、氣急敗壞

      七、句子

      “紀昌回家之后,就開始練習起來。”“紀昌記住了飛衛的話。回到家里,又開始練習起來。”

      這兩句話寫出了紀昌學習態度的虛心和認真。他虛心聽從老師指導,并且真正按著老師的要求去做,一點也不猶豫,一刻也不耽誤。

      “妻子織布的時候,他躺在織布機下面,睜大眼睛,注視著梭子來回穿梭。兩年以后,紀昌的本領練得相當到家了……”

      這兩句話寫出了紀昌練習眼力的決心、毅力和恒心。說他有決心,是因為他練習的目標不是靜止不動的,而是來回穿梭的梭子,這就增加了追逐目標的難度;說他有恒心、毅力,是因為他躺在織布機下面,并且一躺就是兩年,其學習之勞苦可想而知;并且,據說他練習看虱子時又用了三年。前后利用五年時間練習基本功,其恒心和毅力可見一斑。紀昌學習的態度及決心、毅力、恒心,與他成為一個射箭能手,也是不無關系的,這點教學時不能忽略。

      “蔡桓公聽了很不高興,沒有理睬他。”“蔡桓公聽了非常不高興。”“蔡桓公覺得奇怪,派人去問他。”“派人去請扁鵲”。

      這些句子,前幾個句子都以蔡桓公對扁鵲的話不以為然,嫌他胡說自己有病而生氣、憤怒。后來他的“奇怪”,是奇怪扁鵲的行為不同以往──掉頭跑了,不再講自己有病,直到聽了扁鵲的解釋,也無動于衷,病入膏肓后再找扁鵲,是說他開始相信扁鵲說的話了。

      “過了十來天,扁鵲又來拜見蔡桓公……”“十來天后,扁鵲再一次來拜見……”“五六天之后,蔡桓公渾身疼痛……”“不久,蔡桓公病死了。”

      這些帶有時間的句子,隱含著寫出了蔡桓公的病由輕到重的發展過程。前后不過月余,蔡桓公的病就發展到無藥可救。雖悄然不覺,卻來勢兇猛,暗含了要防微杜漸的道理。并且,從扁鵲在月余時間,不管蔡桓公的態度怎樣,幾次來提醒蔡桓公的病情,勸戒他及時治病,足見其醫德的高尚。

      八、相關練習

      1、《紀昌學射》原文見《列子·湯問》。講的是紀昌拜飛衛為師學習射箭,飛衛告訴他先要下功夫練眼力,一是“眼睛要牢牢地盯住一個目標,不能眨一眨”;二是“練得能夠把極小的東西,看成一件很大東西”。紀昌一一照做。等練好了眼力,飛衛才開始教他開弓放箭。后來,紀昌成了百發百中的射箭能手。故事以生動的事例闡明了無論學什么技藝,都要從學習這門技藝的基本功入手。當然,從另一個角度看,還可以體會到學習者的恒心和毅力、名師的指點對學習結果的重要的作用。

      2、《扁鵲治病》取材于戰國時名醫扁鵲的傳說故事。寫扁鵲拜見蔡桓公,幾次指出蔡桓公病在何處,勸他趕快治療。蔡桓公堅信自己沒有病,因而對扁鵲的態度由不相信,到不理睬,到最后的不高興,致使延誤了病情,小病釀成了大病,病入膏肓,無藥可醫。故事以蔡桓公這樣一個悲慘的結局,警示人們要防微杜漸,善于聽取別人正確的意見,否則后果將不堪設想。

      3、紀昌是個有毅力,刻苦練習堅持到底的人。

      4、 蔡桓公是個自以為是的人。

      《寓言》教案 篇7

      目標

      1.理解故事,進一步了解作品中動物的特點。

      2.知道每個人都有優點和缺點,自己的優點要看到,別人的優點也要看到。

      準備

      猴子、狗熊、大象、鱷魚、螞蟻卡片5―6套。

      過程

      1.說說這些動物。

      ――教師出示猴子卡片,請幼兒說一說喜不喜歡猴子,說出喜歡或不喜歡的原因。

      ――把準備的動物卡片分別發給每一個小組,請他們討論:喜不喜歡這些動物,為什么?

      ――每組幼兒派一個代表說一說自己組的討論結果。

      2.聽聽動物夸自己。

      ――剛才你們說了自己喜歡這些動物的哪些地方,動物們也知道自己的優點。我們聽一聽它們是怎么夸自己的。

      ――講述故事,并按故事情節中的先后次序將動物呈現在黑板上。

      ――這些動物夸自己有什么特點?它們看別人呢?

      ――教師小結:每個人都有優點和缺點,夸自己的優點是對的,但是夸自己時不能把別人說得什么都不好。

      3.夸夸自己和別人。

      ――請幼兒夸夸自己的優點,同時也夸夸別人的優點。

      建議

      最后一個環節可根據幼兒自信與不自信的情況,引導幼兒選用不同的表述方式,如“我學會了跳繩,XX小朋友也學會了,我們跳得很好。”或“XX小朋友會講故事,我也會講故事。”要注意鼓勵那些不自信的幼兒,幫助他們認識自己的長處,從而樹立自信。

      附:夸自己

      有一天,一位醫生來到森林里。他讓動物們說說自己的長相有什么不滿意的地方,他可以幫助動物們變得漂亮起來。

      醫生讓猴子先說。猴子說:“我對自己的長相很滿意呀。我和人一模一樣,有四肢、有五官。我還比人多一條漂亮的尾巴呢。你們瞧,狗熊的長相才不好看呢。他長得肥肥胖胖,又蠢又笨。”

      狗熊說:“什么呀,我的長相一點都不難看。我比猴子長得壯,我的力氣也大呀。大象才難看呢!你們瞧瞧,大象的身子那么大,可是他的尾巴那么短那么小,好像長了一條豬尾巴,大象的耳朵那么大,鼻子也長得不像樣子。”

      大象聽了很不高興,他生氣地說:“我的鼻子、耳朵和尾巴長得很好看,幼兒園的小朋友都請我去當滑梯呢。要說身體嗎,鯨魚才是長得太大太蠢呢。”

      鯨魚也生氣了,他噴出一股水,高高地沖上天空。他說:“我是海里最大的動物。最厲害的鯊魚看到我都逃得遠遠的。沒有那么大的身體,鯊魚會怕我嗎?你們瞧,螞蟻才長得不好看呢。螞蟻長得那么小,讓人看不清楚,一腳就把他踩扁了。”

      螞蟻雖然長得小,可他從來不覺得自己長得難看。螞蟻說:“誰說我長得不好看呀。猴子才真的難看呢。猴子說他和人長得一樣,人的身上可沒有那么長的毛呀,還有那么難看的紅屁股,人也沒有呀。”

      動物們夸了一通自己,批評了一通別人,很開心地回自己的家去了。

      醫生沒什么事可干,也回家去了。(根據拉封丹同名寓言改編)

      《寓言》教案 篇8

      第一教時

      教學目標

      1.學習生字新詞,理解筋疲力盡、興致勃勃、納悶、毫不示弱、威脅等詞語的意思。指導書寫寓、焦、勃、疲。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讀出角色的心情和語氣。

      3.能用簡短的語言概括課文主要內容。

      4.通過表演和講述,初步感知寓言形象的特點。

      教學重點:

      有感情地朗讀,通過表演、講述,感知寓言形象。

      預習單:

      1.讀準生詞,理解生詞,完成課后描紅。

      2.讀通課文,查找其他寓言故事。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1.同學們,你們都讀過哪些寓言故事,交流一下。

      說說你們對這些寓言故事的感受。

      今天,我們來學習兩則我國古代的寓言故事,它們已經流傳了有兩千多年了,分別出自《孟子 公孫丑上》《戰國策 燕二》這兩本書。

      2.誰來讀讀兩則寓言的題目。(指名、齊讀。)

      二、預習檢測

      1.請小老師到前面來,把生詞帶領大家讀一遍。再指名讀,糾正字音。

      2.你們理解了哪些詞義,交流。

      結合課文內容,點撥理解詞義,相機滲透方法。

      3.描紅的時候,有沒有發現哪些字容易寫錯,哪些筆畫不容易寫好,提出來,交流。

      相機指導:寓、焦、疲、勃的書寫,臨寫兩遍。寓的最后兩筆要寫規范,焦的四點底的寫法,疲的撇、捺要舒展,勃的左邊子的提筆要寫準確。

      三、走進故事

      1.同學們,故事我們已經讀了好多遍,請用簡短的話來說說課文的主要內容。

      點撥:說清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

      宋國的農夫希望自己田里的禾苗快點長高,于是就把禾苗一棵一課地往上拔,結果禾苗都枯死了。

      鷸要啄食蚌,卻被牢牢地夾住了嘴巴,它們相持不下,互不相讓,被漁夫輕易地捉住了。

      交流、點撥、點評、提升。

      2.指導朗讀。

      (1)請同學們到前面來展示朗讀。

      指名兩位同學分別讀兩則寓言,讀好重點語句。師生共評:讀出焦急的心情和興致勃勃的語氣,讀出鷸威脅的語氣和蚌得意洋洋的語氣。

      (2)自由有感情地練讀。男生女生賽讀。

      3.同學們,故事很有趣,我們可以通過小組合作表演或者自己講述的方式來使故事留在我們的心里。

      講故事和表演要注意什么?(可以補充語言,加入形象的動作和表情。)

      教師點撥:農夫來到田邊,他會對禾苗自言自語地說些什么呢?想象一下,農夫和兒子有怎樣的對話呢?漁夫捉住鷸和蚌的表情、語言會怎樣?

      (學生自主準備表演、講述。)

      4.指名展示,師生共評。

      四、總結

      同學們,我國古代寓言是充滿智慧的,寓言到底要告訴我們什么呢?我們下節課再交流。

      五、作業

      1.完成《習字冊》和《一課一練》中的字詞部分。

      2.閱讀其他的寓言故事。

      第二教時

      教學目標

      1.通過合作、探究,對寓言角色作出評價,明白農夫和鷸、蚌傻在哪兒。

      2.揭示寓意,說出揠苗助長、鷸蚌相爭的成語意思。

      3.自主探究,找到兩則寓言的相同之處。

      4.拓展閱讀,對照古文、寓言,初步感受寓言文化的特質。

      教學重點:

      對寓言角色作出評價,揭示寓意。

      教學難點:

      把握古代寓言的相似之處,感受寓言文化的特點。

      預習單:

      1.查找成語揠苗助長、鷸蚌相爭的意思。

      2.拓展閱讀寓言故事。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1.揭題

      2.同學們,請用簡短的話來說說故事的主要內容。

      二、揭示寓意

      1.寓言是我國古老的文學,它充滿了智慧。我們的先人想通過這兩則寓言告訴我們怎樣的人生智慧呢?讓我們把目光聚焦到農夫和鷸、蚌的身上。請你評價一下他們,也可以說說自己讀了故事后的感受。

      交流:預設,農夫的做法是錯誤的。應該按禾苗生長規律去做,不能操之過急。追問:身邊有沒有這樣不顧事物生長規律,操之過急的現象呢?

      鷸蚌不應該這樣互不相讓,最后只會兩敗俱傷。追問:你有沒有看到過這樣相似的事情呢?

      (配樂講述故事:戰國時候,中原大地并立著七個小國:秦、楚、韓、魏、趙、燕、齊。(出示戰國七雄圖)在這七個國家中,秦國的國力最強大,其他六個國家勢力較弱,但相互之間實力相當。秦國一直野心勃勃,想消滅其他六國,統一天下。但他心里明白:如果直接與六國為敵,即使自己再強大,也很難如愿以償。于是,他一直在等待著機會。

      有一回,趙國和燕國鬧了點小矛盾,趙王大怒,決定攻打燕國,出出心里的這口氣。秦王大喜,相信統一天下的機會來了。然而,當時有個叫蘇代的人聽說了這件事后,急忙求見趙王。蘇代只給趙王講了一個故事,立刻打消了趙王攻打燕國的念頭,也使得秦王失掉了一個統一天下的好機會。

      一個故事,居然就制止了一場戰爭。)

      2.這樣的故事流傳了二千多年,宋國農夫、鷸和蚌也早已成了我們民族文化中的具有象征意義的形象,銘刻在我們的心里。寓言故事的題目成了成語,流淌在我們的文字里,直到今天我們還在廣泛運用,這就是經典的文化。

      我們來交流成語揠苗助長、鷸蚌相爭的意思。

      3.像這樣的故事流傳下來的還有很多,請同學們讀讀資料中的故事。挑選一則來講一講。

      指名展示、點評。

      三、對比探究

      1.我們已經學習了這么多寓言,讓我們擦亮發現的眼睛,去找一找這么多古代的寓言故事有哪些相似的地方?你可以用筆在文中語句旁圈圈畫畫,寫寫關鍵詞,想好以后可以小組交流。

      預設:

      (1)這些寓言故事簡短有趣有趣、寓意深刻、給人啟迪。

      (2)古代寓言都已經成為成語被廣泛運用。

      (3)寓言故事中都有令人印象深刻的形象,而且這些形象具有反面的諷刺意味,即角色共有的傻。

      (4)語言生動、有想象的空間,適合講故事和表演。

      指名交流。

      2.寓言是全人類共同的文化遺產,不僅我們國家,古希臘、印度都曾出現過優秀的寓言作品,我們來欣賞兩則。

      (課件顯示伊索寓言和印度寓言)

      學生自讀,總結特點。(伊索寓言以動物為主,結尾揭示道理。印度寓言就是民間的故事。)

      四、作業

      1.完成《一課一練》中的閱讀練習。

      2.嘗試自由創作寓言故事。

      《寓言》教案 篇9

      

      【教學設計A

      創意說明:閱讀構思精巧、富有文采的寓言,切不可敷衍了事。隨便讀一讀、說一說寓意還遠不夠,要引導學生關注故事本身,矯正過去不恰當的閱讀方法。本設計的做法是創造性復述。

      教學步驟:

      一、自讀課文,請兩閏同學分別復述寓言第一、二則。

      二、眾口評說兩位同學的復述,明確復述的基本要求:完整準確、突出要點。

      第一則必須抓住文中富有表現力的詞語:“獨具慧心”“行家”“慧心未泯”“舉世無雙”等詞語勾畫出了白兔的形象;“無憂無慮”“心曠神怡”“各具風韻”“閑適”“牢牢盯著”“緊張不安”“心痛如割”“險象迭生”“得失之患”等詞語用對比手法,描寫了白兔得到月亮前后賞月時的不同心態;“慷慨”一詞兩次出現,形成了文章兩處轉折;第一次“慷慨”打破了白兔的寧靜,推動了情節的發展;第二次“慷慨”給人留下了一個啟迪,造成白兔患得患失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就隱藏在這個“慷慨”里。第二則必須領悟到作者構思的奇妙:作者把極端脆弱之人擬定為王子,又極寫他脆弱,所遭厄運突如其來不說,又極寫其兇險,作者還借王子之口傳達出寓意,借“我”與王子類似的經歷告訴人們故事的普遍性,對人很有啟發。

      三、以《白兔和月亮》為例,嘗試創造性復述。

      1、討論,探究:怎樣才能把這個故事復述得引人入勝呢?

      明確:根據文中的描述想象白兔的語言、動作、神情、心理等,用形象通俗的口語來講述,可以使故事更具體,更有吸引力;依照文章詳寫第一個轉折的方法處理第二個轉折,可以增強情節的曲折性;依照許多寓言的形式給課文補充一個概括寓言蘊含的哲理的結尾,可以方便聽眾理解。歸納:慣用的方法是變略為祥,變平直為曲折,變單純為豐富,變書面語為口語,變“死”的語言為“活”的表演,當然所有的形式都要注意表達的技巧。

      2、遷移,實踐:創造思維和語言表達技巧練習:寓言結尾說“白兔終于去拜見諸神之王,請求他撤銷那個慷慨的決定”,“終于”一詞可見她內心思慮之久,悟理之徹,你能把她說服諸神之王撤銷決定的情形繪聲繪色地表演出來嗎?

      四、創造性復述《落難的王子》

      提示:可拓展思維的點:多愁善感的性格、突遭厄運時的心理及行動、在磨難中表現出的非凡的勇氣、大徹大悟后的豁達等。可訓練表達的點;倒敘的方式、“我”的角色變換及“我”的心理描寫等。

      【教學設計B】

      創意說明:設問式研讀意在培養學生獨立閱讀寓言故事的能力。善讀寓言故事,就是要善于從故事中讀出盡可能多的東西,獲得盡可能多的收益,因此不妨多問幾個為什么,從各個角度問,你很快就會發現,看似淺顯的文章實則蘊含著深意,淺文深讀往往能給人意外的驚喜。

      教學步驟:

      一、簡介寓言文體知識。說說你熟知的寓言故事,進一步認識寓言在簡短的故事中寄寓著深刻的道理的文體特點。我們如何能從簡短的故事中讀出它寄寓的深刻的哲理呢?

      二、學法介紹:設問式研讀。設問式研讀就是在研讀課文時善于從字里行間發現問題,巧妙設置問題,從而開啟自己對文章深層次的思考和理解。

      老師示例《白兔和月亮》:我讀這篇文章發現了許多的“兩”,我可設計這樣一組問題:

      就詞語設問:兩個“慷慨”、兩個“慧心”——兩次出現的意思有什么細微差別?就內容設問:兩種心境——同是賞月,白兔得到月亮前后心境為什么會完全不同?什么情況下能做到相同?就結構設問:兩處轉折——文中有哪兩處轉換?各起什么作用?就哲理設問:兩種關系——主人與奴隸是否是絕對的?就形象設問:兩個人物——白兔和諸神之王與我們生活中的哪些人有相似之處?就寓意設問;兩種人生態度——白兔對待非分之財的態度和人類有何不同?

      三、學法實踐:用設問式研讀法獨立閱讀《落難的王子》,可參考老師示例,也可自主設問,能引發你對課文深層次的理解就行。

      【教學設計C】

      創意說明:寓言雖短,寄寓的人生哲理卻深,一則寓言往往給人多方面的啟示。自主閱讀寓言,不同的人體會并不一樣。“悟折理,寫警句”的教學創意著眼于學生思維能力的訓練,同時兼顧了語言表達能力的提高。

      教學步驟:

      一、反復朗讀課文,感悟文中哲理。同學們自主學習,用自己的話說說從文中獲得了哪些啟示。教師點示:要想真正讀透一篇寓言,汲取其中的思想精華,必須從不同的角度去讀。

      二、請同學們把感悟到的`哲理用簡潔精練的警句形式表達出來。教師示例:《白兔和月亮》給我的啟示是:有時擁有是一種痛苦,放棄反而帶來樂趣。學生發言借用前人的也行,原創的最好。

      三、根據自己的知識積累和生活閱歷,舉一兩個例子來論證警句的普遍意義。

      四、素材積累:有關得失、財富、厄運的警句及相關典型論據。

      【資料整合平臺】

      1、有關寓言

      寓言通常是一種有寓意的小故事。清人宣穎之為“寄寓之言”,王先謙解作“言在此而意在彼”,都揭示了寓言的特點。“其稱文小而其指極大,舉類邇而見義遠。”它的使命在于揭示真理,總結教訓,諷刺丑惡;特別需要揭露人們接觸到卻未曾意識到的荒謬。寓言雖是小道,作者卻也須有干預現實的膽略和洞燭人生的識見。許多大家都是寫寓言的好手。伊索、拉·封丹、克雷洛夫這些寓言作家姑且不說,意大利偉大的科學家、藝術家達·芬奇曾以科學家的思維和藝術家的激情創作

      一百多篇寓言,德國啟蒙運動的杰出代表、戲劇家和美學家萊辛同時也是杰出的寓言家,俄國文學巨人列夫、托爾斯泰、美國作馬克·吐溫都寫有相當精彩的寓言,鳊大詩人泰戈爾、黎巴嫩詩人紀件倫也擅長寫寓言性的哲理詩。

      2、課文擴讀材料

      (一)飛蛾與燈焰

      燈焰如豆,青煙裊裊。

      一只蛾子向他飛來,背后的粉墻上立刻映上了一個如盤的身影。

      “瞧!人粗都說你渺小,這完全是不實之詞!”燈焰跳動著把那影子指給蛾子看。

      “我真有那么大?”蛾子激動不已,可又半信半疑。于是,慢慢向粉墻飛去,她想把自己的形象看得更清。

      立即,影子變小了。

      “嘿!你怎么不相信一個誠實的人的話呢?你要真正看清自己的形象,必須站到我這個位置才行。”燈焰以智者的身份勸諭道。

      蛾子反身向燈焰飛來,粉墻上的影子頓時又變大了。

      “來呀,快靠近我,靠近些,再靠近些……”燈焰熱情地伸長胳膊。

      蛾子扭頭看看粉墻上那如盤的身影,動情地撲向燈焰。

      燈焰猛地一亮,霎時又恢復了常態。

      飛蛾不見了,墻上的影子也不見了。

      (選自《中國二十世紀寓言選》作者:凡夫)

      (二)塞翁失馬(原文略)

      使用建議:這兩則課外寓言,一今一古。當代寓言《飛蛾與燈焰》形象生動,描寫傳神,有文采,可用為《白兔和月亮》的比讀材料。重點放在引導學生從主觀上理解痛苦產生的根由:白兔因有自知之明而受到肯定,飛蛾因無自知之明而招致毀滅。《塞翁失馬》包括的禍福觀(即福禍可以轉化,在特定

      條件下好事可能變成壞事,壞事也可能變成好事)與課文的寓意有相通之處,可作為課文的引申材料。

      《寓言》教案 篇10

      參賽人:陳燕

      參賽作品:寓言故事《亡羊補牢》

      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認識2個生字,掌握2個多音字。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3、了解寓言的寓意,并用自己的話講這個故事。

      過程與方法:

      1、通過多種形式地讀,理解課文內容,體會寓言蘊含的道理。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懂得應該聽取他人的勸告,及時改正錯誤的行為。相機進行偷盜法制教育。

      教學重難點:

      理解詞語的意思,理解寓言揭示的含義

      教學過程:

      一、溫故揭題,引入新課

      1、回憶學過的寓言。

      2、說說什么是寓言?

      3、揭示課題,齊讀。說說你對“亡”和“牢”的理解。

      二、初讀課文,掃除障礙

      1、教師范讀課文,注意聽準生字的發音。

      2、自由讀課文,讀后把本課的生字帶詞讀一遍。

      3、檢查自學效果:

      (1)抽讀字詞,正音

      (2)強調字形,理解字意

      如:“窟窿”都是穴字頭,所以和洞有關。注意“窿”字的“生”上面有一橫。

      “街坊”:你家有街坊嗎?街坊就是鄰居的意思。

      三、通讀課文,理解內容

      1、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思考:這則寓言主要寫了一件什么事?(用一句話概括)

      2、 交流、匯報,相機引導。

      四、悟理

      1、默讀,想一想:養羊人共丟了幾次羊?是在什么情況下丟的?

      2、交流:

      (1)、默讀課文的1—4自然段,思考:第一次丟羊是什么原因?第二次丟羊又是什么原因?

      (2)、學生結合問題自由回答:第一次丟羊是因為羊圈有個窟窿。第二次丟羊是因為他沒有及時把羊圈修補上。

      (3)、小結:那么這部分可以用課題中的哪兩個字概括?(亡羊)對,這部分告訴我們,養羊人是怎么會丟了兩次羊。

      3、養羊人又是怎樣“補牢”的呢?結果又怎樣呢?讓我們自由地讀一讀第5自然段。

      (1)、結合朗讀,自由回答:養羊人后悔了,趕快把羊圈補上了,以后再也沒丟羊。

      4、練習復述

      五、品讀評價,體會寓意

      1、請你評價評價這位養羊人,你認為他是個怎樣的人?

      (1)自由讀課文,動筆畫一畫。

      (2)在小組內交流

      2、全班交流評價

      3、默讀最后一段。學生發表自己的看法。

      (1)、結合學生的回答,引導學生抓住“后悔”“不該不”想象一下養羊人當時后悔的心情。嘗試讀出當時的心情。你能把這句話換一種說法嗎?(改成一般陳述句)

      (2)、抓住“趕快”“結結實實”指導朗讀,從這兩個詞你知道了什么?(養羊人的可貴之處:發現錯誤后,馬上就改。而且很有信心)

      (3)、養羊人最可貴之處就是他心想:“現在修還不晚”,看到這句話,你想說點什么?大家自由交流。

      4、用自己的話講這個故事。

      六、明確寓意,指導實際

      1、我們這節課學習了寓言《亡羊補牢》,你都明白了什么道理?

      2、在我們今后的學習和生活中,應該怎樣去做呢?(相機進行偷盜法制教育,交給學生一些常見的防偷盜方法。)

      《寓言》教案 篇11

      學習目標

      1.認識6個生字,會寫13個生字。正確讀寫紀昌學射、妻子、百發百中、扁鵲治病、拜見、理睬、腸胃、湯藥、醫治、無能為力等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聯系有關詞句,體會人物的想法,體會到學習要練好基本功和要防微杜漸、聽取別人正確意見的道理。

      3.練習提出問題和大家討論,發表自己的想法和看法。

      課前準備

      1.查閱有關扁鵲的資料。

      2.多媒體課件。

      A 案

      第 一 課 時

      導入新課,激發讀書興趣

      我們讀過《驚弓之鳥》的故事,還記得故事中的更贏嗎?他不僅是射箭能手,更有敏銳的觀察能力和判斷能力。今天,我們再去認識兩位古代著名的射箭能手。他們是誰呢?箭法又如何呢?

      多媒體出示句子:

      飛衛是一名射箭能手。有個叫紀昌的人,想學習射箭,就去向飛衛請教。

      后來,紀昌成了百發百中的射箭能手。

      讀句子:說說從句子中,你了解到了什么?還想了解什么?(學生可能說:知道飛衛和紀昌都是射箭能手,知道紀昌是飛衛的徒弟,并且他能百發百中。可能提出這樣的疑問:飛衛是怎樣教紀昌的,使他成了百發百中的射箭能手?)

      要想解開心中的疑問,我們就來讀寓言故事《紀昌學射》,我想,你不僅會從故事中找到答案,還會得到有益的啟示。

      自讀自悟,完成以下要求

      1.讀準字音,把課文讀正確。

      2.想想課文寫了一件什么事?為心中的疑問找到答案。

      3.思考:你有什么問題想跟大家探討?你得到了什么啟示?

      交流討論,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1.指名讀課文,注意指導學生讀正確字詞句。

      2.匯報紀昌怎樣學射的,指導學生說文章的主要內容。

      紀昌想學習射箭,向飛衛請教。飛衛讓他練眼力,先練眼睛盯著一個目標,一眨不眨,后練把極小的東西,看成一件很大的東西,紀昌都照做了后,飛衛才開始教他開弓、放箭。后來,紀昌成了百發百中的射箭能手。

      3.討論疑問和交流啟示。

      學生可能提出以下疑問:飛衛為什么先讓紀昌練眼力,而不先教他開弓放箭?根據學生的交流,教師可適時引導,讓學生從多角度體會故事的寓意。

      a.假如紀昌不先練眼力,他會百發百中嗎?

      小結:紀昌學射的故事,告訴我們學任何本領,都要有扎實的基本功。要想掌握射箭本領,就要先練眼力。要想掌握騎車本領,就要;要想掌握滑冰本領,就要;要想掌握操作電腦本領,就要;要想掌握,就要。你能舉例說一說嗎?

      b.假如紀昌沒跟飛衛學射,而跟一個普通箭手學射,會成為射箭能手嗎?

      c.出示句子,讓學生有感情朗讀,并說說有什么體會。

      紀昌回家之后,就開始練習起來。妻子織布的時候,他躺在織布機下面,睜大眼睛,注視著梭子來回穿梭。

      紀昌記住了飛衛的話。回到家里,又開始練習起來。他用一根長頭發,綁住一只虱子,把它吊在窗口。然后每天站在虱子旁邊,聚精會神地盯著它。

      小結:看來,對學習來說,好老師的指導和自己的努力都起著很大的作用。

      練習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重點指導讀課文的二、三自然段。一是讀好老師飛衛的話,要讀得清楚明白。二是要讀好紀昌的做法,通過躺睜大注視每天聚精會神盯等詞語,讀出他的認真和虛心。三是要讀出紀昌練習眼里取得的非凡成績──就是有人用針刺他的眼皮,他的眼睛也不會眨一下;那只小虱子,在紀昌的眼里一天天大起來,練到后來,大得竟然像車輪一樣。要讀出夸張的描寫。

      識字、寫字、寫詞

      1.識字:妻、虱。

      2.寫字、寫詞。指導重點:昌不能寫成冒。妻把上半部分與下半部分女連起來。刺左半部是不是束。

      第 二 課 時

      導入新課

      我們已經認識了射箭能手紀昌, 這節課再來認識一位著名人物, 他是誰,又是從事什么職業的呢?

      多媒體慢慢播放故事或教師介紹扁鵲其人。(略)

      師:看來,扁鵲真不愧是神醫啊。就是這個神醫扁鵲,與蔡桓公之間發生了一個小故事,被人們廣泛傳頌。因為故事雖然簡單,卻給人以深刻的啟示。我們今天就來學習這篇寓言故事《扁鵲治病》。

      自讀自悟,完成以下自學要求

      1.讀準字音,把課文讀正確。

      2.邊讀邊思考:扁鵲幾次見蔡桓公?都說了什么?結果怎么樣?練習簡要地講述課文內容。

      3.提出自己的疑問或寫下自己所得到的啟示,準備與大家交流。

      交流討論,練習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1.指名讀課文,注意指導讀好蔡桓公、敷燙、骨髓等詞和第六自然段中扁鵲說的話:皮膚病用熱水敷。

      2.指名講述課文的主要內容。

      3.交流討論。

      a.交流學生的疑問。

      學生可能產生這樣的疑問:扁鵲是有名的神醫,蔡桓公怎么會不相信他?明知蔡桓公不相信,扁鵲為什么還一而再、再而三地去說?扁鵲早知道蔡桓公要來請他,為什么幾天前就跑到秦國去了?

      結合學生的疑問,結合討論,體會蔡桓公根本沒有覺察到自己有病,所以不相信扁鵲的話;而扁鵲出于醫生的醫德才一次又一次去提醒蔡桓公治病,當他覺得自己無法治療時,跑到秦國,是出于自己安全的考慮。

      指導學生讀好扁鵲的話和蔡桓公的態度。扁鵲的話和蔡桓公的態度要結合揣摩他們的心理讀來讀。扁鵲的話要誠懇耐心。

      如:扁鵲第二次來看蔡桓公之前是怎么想的?第三次呢?第四次呢?

      蔡桓公聽了很不高興,沒有理睬他。他心里會怎么想?

      蔡桓公聽了非常不高興。他心里會想什么?

      蔡桓公覺得奇怪,派人去問他。蔡桓公會怎么想,怎么說?

      蔡桓公渾身疼痛,派人去請扁鵲給他治病。此時渾身疼痛的他,又會怎么想呢?

      b.交流受到的啟示。

      在學生交流的基礎上,教師可適時點撥:蔡桓公怎樣才不會死呢?本來是皮膚上的小病,怎么會要人命呢?使學生體會到防微杜漸,聽取別人正確的意見,不能固執己見等道理。

      c.如果能夠跨越時空,你想對蔡桓公說什么?用幾句話寫下來,想想蔡桓公聽了你的話會說什么?也用一兩句話寫下來。題目可用《跨越時空的對話》。

      例文:

      跨越時空的對話

      我:蔡桓公,我讀了你的故事,雖然你是國君,你又快死了,我還是忍不住要說你兩句:扁鵲是那樣著名的醫生,你怎么把他當庸醫一樣看呢?怎么懷疑他想顯示自己的高明呢?他幾次提醒你,你怎么就那么固執地認為自己沒病呢?小病終于因沒有及時治療成了不治之癥,這都怪你自己啊!我想你一定也在后悔吧!

      蔡桓公:唉,你批評得沒錯。我快死了,沒別的愿望,只希望大家從我的事中吸取教訓吧!那個詞叫什么?對,叫防微杜漸吧!

      認讀生字,抄寫字詞

      對比記憶:腸、燙、湯的字形,寫正確。睬:右半部撇下不要寫成米。蔡:祭的第五筆是フ第六筆是捺。

      《寓言》教案 篇12

      教學目標:

      1、認識本課生字,并能正確書寫這些字。

      2、能讀懂故事蘊含的意思,明白“水滴石穿”、“守株待兔”這兩個成語的意思。

      3、能用不同的語氣讀好不同角色的話,并表演“守株待兔”這個故事。

      教學重點:

      理解兩個成語的意思,并能靈活運用這個成語。

      教學難點:

      理解課文講的道理。

      教學準備:

      1、準備與故事有關的圖畫,或多媒體課件。

      2、學生課前找幾個與故事寓意相近的成語。

      教學時間:

      兩課時

      教學過程:

      一、學習“水滴石穿”

      (一)激趣引入新課

      1、同學們都知道許多故事的成語吧,這些詞語內容非常生動有趣,你能把自己知道的成語說給大家聽一聽嗎?抽生說。今天我們也要學習一篇有趣的成語故事:(板書:寓言兩則水滴石穿)。

      生齊讀課題。

      2、“水滴石穿”是一篇寓言故事,主要靠同學們自己來學懂,你們能不能做到啊?

      (二)初讀課文,練習朗讀

      1、學習前給大家提出兩點要求:第一要會讀,讀誰字音,讀通課文,讀懂這個故事。第二要會想,想一想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一個什么道理?請同學打開書,自由朗讀課文。等會男生和女生來比一比,看哪邊讀得最好。現在抓緊時間練習讀書,師巡視指導。

      2、生自由小聲朗讀課文。

      3、哪位同學代表男生參加朗讀比賽呀?其余的認真聽他的字音讀準了沒有,什么地方讀得好?抽生讀,抽生評價,老師評價,糾正讀間“階jiē”、“嫌xián”,指導書寫。

      4、請一位女同學與剛才那位同學比一比,看誰讀得好?

      5、師評:讀得太好了。誰讀得最好呢?生評。

      6、師:兩位同學都讀得很好(在黑板上給“男生”和“女生”下各畫一面小紅旗)。老師請同學們再讀一遍課文,讀的時候要邊讀邊想,課文里有哪些詞不懂,用筆勾畫下來,有哪些問題不明白,先在小組內討論解決,小組不能解決的,等會兒提出來我們一塊解決。

      (三)再讀課文,質疑問難

      1、學生自由朗讀,師巡視指導。

      2、學生小組內討論。

      3、各組派代表提出不懂的問題。能當場解釋的字詞,采取師生合作,生生合作的方式解答,難一點的問題梳理出并板書:

      (1)“水滴石穿”是什么意思?

      (2)水滴怎么會把石階滴穿呢?

      4、同學提出的這些問題,我想你們能自己解答,請你們帶著這些問題再讀課文,邊讀邊思考,通過看圖,聯系上下文想想這些詞的意思。自己再讀,找答案。

      5、師引導:有同學見過家門前的石階被水滴滴出了一些小窩窩嗎?請見過的同學來描術一下。

      6、小組內討論:“小滴真能滴穿石階嗎?”抽生說相信或不相信的原因。并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

      引導學生體會語氣,請相信水滴能把石階滴穿的一名同學來讀水滴的話,試著用肯定的語氣來讀。另請“不相信”的一名同學來讀石階的話,試著用嘲諷不信的語氣來讀。

      7、男、女生分角色朗讀課文。師評:兩邊的同學都讀得很好,都可以畫紅旗。

      8、出示多媒體課件,生認真看畫面:“水滴一滴一滴不停地落在石階上……,過了一年又一年,終于把石階滴穿了。”

      你們現在知道“水滴石穿”是什么意思嗎?抽生說,師補充。你能用這個成語說一句話嗎?

      9、師范讀課文的最后兩個自然段,生邊聽邊想:(1)水滴和石階誰的說法對?(2)水滴是怎么把石階滴穿的?

      (四)啟發思考,明白寓意。

      1、師小結:上課前老師說過了,水滴石穿是一個有趣的成語故事,除了告訴我們水滴能把石階滴穿這個內容外,還要告訴我們一個道理,請同學們動腦筋想一想,你從水滴石穿這個成語故事中明白了一個什么道理?

      2、生自由發言,師給予肯定,表揚。

      3、師總結:同學說得真好。水滴石穿這個故事讓我們明白了,不管做什么事,只要不停地努力,就一定會成功。老師希望同學們在今后的學習和生活中,要像水滴一樣,朝自己的目標不停地努力進取,那么,你們一定會成功的。

      (五)拓展延伸

      你能找出與這個成語意思相近的成語或名言警句嗎?

      (不屈不撓積少成多鍥而不舍……)

      二、學習“守株待兔”

      (一)引入新課

      1、同學們,昨天我們學習了“水滴石穿”這個成語故事,今天,我們還經學習一篇有趣的成語故事(板書課題:守株待兔)

      大家齊讀課題。

      2、想一想,“株”是什么意思?“待”是什么意思?“守株待兔”是什么意思?小組討論,抽生說。

      3、這個故事講的是什么內容呢?想要知道嗎?請大家翻開書,借助拼音自由朗讀。

      (二)初讀課文,認讀生字、新詞

      1、自由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2、認讀生字詞:出示生字、詞語卡片,指名認讀“農夫、竄出來、撞死、樹樁、拎著、喜滋滋”。

      3、指導書寫:竄、撞。

      4、小組檢查朗讀情況,一人讀一段,檢查字音是否讀準。

      (三)深讀課文,體會情感

      1、自由朗讀課文,想一想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情?讀完后,抽生講故事大意。

      2、再一次朗讀課文,勾畫出寫農夫內心活動的句子。抽生讀。

      3、指導朗讀:從這些句子可以看出農夫的心情怎么樣?(高興極了)讀書的時候應該有什么樣的表情?(高興)用什么樣的感情和語氣來計?(快樂的,喜滋滋的)

      4、生自由練習朗讀,師巡視指導。

      5、哪位同學愿意起來讀一讀?指名讀,要求其余學生認真聽,聽完后請學生評價讀得怎么樣?(表情、語氣、感情)

      6、你能讀得比他還好嗎?再抽生讀。師評:兩位同學都讀得很好,結合最后一句,同學能不能加上什么動作神態,繪聲繪色地讀這一段。

      學生組內練習朗讀。

      7、請全體同學起立,一齊朗讀這段,可以加上自己的動作、神態。

      8、想一想,農夫心里還可能想些什么?先在小組內討論,再匯報發言。

      (四)讀想結合,表演課文

      1、自己讀第三段,體會農夫感情。

      2、你能把農夫心中的希望用自己的話說出來嗎?可以加上動作說。抽生說,師及時給予肯定表揚。

      3、農夫的希望實現了嗎?讀最后兩句話,想一想,農夫這時的心情又是什么樣的?(失望)應該怎樣讀?試著讀一讀。

      4、再讀課文,想一想,讀這一段時,情感有哪些變化?

      應該怎樣讀?(由充滿希望到失望)

      學生自由練習朗讀,抽生讀,齊讀。

      5、讀了這個故事,你想對農夫說些什么?小組討論。指名說。

      師小結:同學們學得真好,老師也想對農夫說:你不應該把偶然發生的事當成必然會發生的事,不要再等了,趕快種田吧。

      6、學了這個故事,同學們的收獲真多,想不想演一演這個故事?你可以按原文來演,也可以創造性地演。

      (1)學生組合小組,排練課本劇,師巡視指導。

      (2)學生表演課本劇。

      (五)拓展延伸

      1、把“守株待兔“的故事講給爸爸媽媽聽。

      2、和父母合作表演“守株待兔“。

      《寓言》教案 篇13

      一、教材分析

      寓言是一種文學體裁。“寓”是寄托的意思;“言”是指生動的小故事。通常情況下學習寓言,必須先了解這個寓言所敘述的故事情節。然后在理解內容的基礎上概括故事所蘊含的哲理,即寓意。而在語文課里學習寓言,除了要做到上述兩點外,還要注意寓言中有哪些語言因素可以學習、訓練和借鑒。這樣,無論對教,還是對學,都將收到良好的效果。

      本課三則寓言,包括了《濫竽充數》、《買櫝還珠》和《南轅北轍》,每則寓言的題目都是一個成語。三則寓言內容不同,蘊含的道理不同,行文的特色也不同,因而在教學中也應該采用不同的要求、不同的方法,并有不同的側重點。

      《濫竽充數》講的是戰國時候,齊宣王在位時,每次都要300人的樂隊一齊吹竽給他聽。南郭先生混在里面湊數,照樣得到很高的待遇。齊湣王繼位,要每個人單獨吹給他聽,南郭先生混不過去了,只好偷偷逃跑了。其寓意是:沒有真才實學,靠欺騙假冒過日子,是長不了的。文章采用對比手法寫了齊宣王和齊湣王聽竽的不同方式和南郭先生的不同表現。教學上可側重創造性復述的指導,訓練學生的想象能力,諸如“300人一齊吹竽時的場面、聲勢是怎樣的?”“南郭先生請求參加吹竽隊時的表情、話語是怎樣的?”“南郭先生裝腔作勢時的具體表現和混不過去的狼狽相又各是怎樣的?”等等。

      《買櫝還珠》講的是楚國有個珠寶商人,到鄭國去賣珍珠。他把寶珠裝在用名貴的木料雕成的盒子里,裝飾得十分美觀。鄭國有個人出高價買下盒子,卻把放在里面的寶珠還給了商人。其寓意是:看事物不能只重華麗而不追求實際價值。這則寓言由兩部分組成,前面是故事內容,后面是作者的議論。而寓意的揭示可從作者的議論中去體會概括。而教學的側重點在于“探究原因”的指導。即:“珠寶商為什么要把盒子做得很考究?”“鄭國人肯出高價的動機是什么?”等等。

      《南轅北轍》講的是有個要到楚國去的人,明明知道楚國在南邊,他卻坐著馬車往北飛跑。當朋友提醒他時,他還自恃優勢,強詞奪理,繼續背道而馳。其寓意是:辦事要行動和目的一致。如果方向錯了,那么再好的條件也是徒勞的。本則寓言多對話,故應側重于朗讀的指導。應注意不同身份的人說話時的不同語調、語氣。

      二、教學要求

      1。讀懂課文,理解寓意。懂得“沒有真才實學,蒙混湊數是不行的”、“不能只重表面華麗而不追求實際價值”、“辦事要行動和目的相一致”的道理。

      2。讀、寫、默本課中的生字,理解課后“讀讀寫寫”中指定的有關詞語。

      3。會用“然后”、“越……越……”等詞語造句。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創造性地復述《濫竽充數》。

      一、初讀課文,掃除閱讀障礙

      1。查字典,自學生字新詞。

      2。聯系上下文,初步理解課后“讀讀寫寫”中指定的詞語。

      二、檢查交流,抓好基礎訓練

      1。給下列帶點字選擇正確讀音。

      竽(jiānlàn)幫(sāisī)

      買(màidú)北(zhéchè)

      2。給下列形近字組詞

      脾( )斷( )雕( )

      牌( )繼( )難( )

      3。全體朗讀課文,做到正確、整齊和流利。

      三、解題讀文,整體感知內容

      1。“竽”指什么?“濫”什么意思?誰在濫竽充數?他混過了嗎?

      2。“櫝”指什么?既然買下了為什么又要去還掉?

      3。“轅”指什么?“轍”是什么意思?這里的“轅”借指什么?南轅北轍的結果怎么樣?

      四、分篇讀文,揭示蘊含哲理

      1。學習《濫竽充數》

      ①自由讀本則寓言。

      ②填表:

      ③比較表格中的內容,想一想: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一個什么道理?

      2。學習《買櫝還珠》

      ①珠寶商把盒子做得十分考究的原因是什么?

      ②文章哪些詞句寫出了這個盒子的考究?

      ③鄭國人出高價買櫝還珠的原因是什么?

      ④從作者的議論中,我們可以知道這個故事說明了什么?

      3。學習《南轅北轍》

      ①寓言中的那個人為什么不聽朋友的勸告?

      ②為什么說“他的馬越好,趕車的本領越大,盤纏帶得越多,他離楚國就越遠”?

      ③這個故事向我們揭示了一個什么道理?

      五、抓住特點,加強語言文字訓練

      1。對《南轅北轍》進行朗讀指導。

      2。對《濫竽充數》進行想象訓練。

      六、布置作業,做到讀練結合

      1。想一想,在什么情況下,可用“濫竽充數”、“買櫝還珠”、“南轅北轍”這些成語?

      2。聽寫生字新詞。

      3。用“然后”、“越……越”造句。

      4。在課外找一本寓言書來讀一讀。

      《寓言》教案 篇14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寓、焦、苦、弱、勃、悶、宋、則、疲”,能熟練運用。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懂得復述課文。

      3.創設情境,聯系上下文理解課文中的生字詞。

      4.了解寓言故事所包含的寓意:知道事物有它自身的發展規律,如果違反自然發展規律,強借外力,強求促成,反而會把事情弄糟。并結合歷史故事及自身經歷理解《鷸蚌相爭》所包含的寓意。

      教學重難點:

      1.了解寓言這種體裁,并掌握寓言的基本特點,基本能復述課文。

      2.了解寓言故事所包含的寓意:知道事物有它自身的發展規律,如果違反自然發展規律,強借外力,強求促成,反而會把事情弄糟。并結合歷史故事及自身經歷理解《鷸蚌相爭》所包含的寓意。

      教學準備:

      (教師)1.準備與本課寓言相關的動畫片或是書籍。2.多補充些其他的寓言故事書籍,推薦學生閱讀。(學生)課外搜集寓言故事在課堂上與大家共享。

      教學時間: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談話導入,揭示課題

      1. 師:同學們喜歡看寓言故事嗎?說說你自己曾經看過哪些寓意故事呢?

      2. 揭示課題:今天老師將介紹新的寓言故事給你們。(板書:寓言兩則讓學生齊讀)

      3. 學習“寓”字。用字理識字的知識去學習,師引導:寶蓋頭跟房屋有關,這是一個標準的形聲字。(讓學生自由發言,說自己的記憶字形的方法)

      4. 解釋課題:什么叫“寓言”?(寓言:就是用有趣的故事來說明一個深刻的道理)“則”就是“篇、個”的意思,兩則就是告訴咱們這課共有兩個故事。

      5. 看課題質疑:看到“揠苗助長”這個題目,你會提出什么問題呢?(學生自由發言提問)

      二、初讀課文,了解課文大意

      1.請學生自由讀課文,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注意讀準字音。

      2.齊讀、指名讀、小組讀、全班讀生字詞,初步了解本課生字:巴望、筋疲力盡、興致勃勃、焦急、納悶

      3.交流問題,感知大意。

      (1)師:到底是誰揠苗助長?為什么“揠苗助長”?

      (2)“揠苗助長”結果怎樣?請學生把這些問題完整地連起來說一說。(同桌先練說)

      二、理解文本,配樂朗讀課文

      1.讓生觀看《揠苗助長》的錄象,并讓學生注意觀察人物的表情。

      2.讓學生抓住文章的重點詞語來進行課文內容的情境再現,注意突出剛才描寫人物表情的詞語。

      3.提議:我們每個同學想不想給這則寓言配上自己的朗讀呢?自己試一試。

      4.指名朗讀第一段,學生評議,指導學生理解課文。思考:“巴望”什么意思?從“天天”這個詞語你讀懂了什么?農夫“焦急”什么?他心里會怎么想?

      5.指導朗讀,讀出農夫的焦急。

      6.理解第二、第三段。問:農夫想到什么辦法?(讓學生用自己的話來說)

      (1)問:“筋疲力盡”是什么意思?為什么他會“筋疲力盡”?從文中找出相應的句子讀讀。

      (2)讓生觀看插圖。看!此時他的神情是怎樣的?能用一個詞語概括嗎?

      (3)有感情地朗讀:能把農夫當時又累又高興的心情讀出來嗎?(指名讀、齊讀)

      “回到家里,他興致勃勃地說:‘真把我累壞啦!可力氣總算沒有白費,咱家的禾苗棵棵都長了一大截!’”

      (4)問:讀了這段,你有何感受?把自己的感受帶到文章中去讀,體會農夫的快樂。

      (5)“納悶”是什么意思?他的兒子納悶什么?

      (6)看到枯死的禾苗,如果你是農夫的兒子,你會說些什么?如果你是他的鄰居,又會說些什么?如果你是他的妻子,你會說些什么?如果你是村里最德高望重的老人,你會忠告他什么?請口頭練習說。

      三、總結理解,拓展延伸

      1. 師: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懂得了什么?

      2. 拓展:我們的身邊是否也有這樣的人?如果你碰到,你會怎樣去勸告他們?請你用一句最簡潔的話去概括。

      第二課時

      一、揭示課題

      1. 我們今天繼續學習第24課《寓言兩則》,板書課題《鷸蚌相爭》。

      2. 讓學生齊讀課題,要求把字音讀準。

      3. 老師出示“鷸”和“蚌”字,請學生把它們放到相應的圖下。

      二、初學寓言,了解內容

      1.師問:這兩個小動物之間到底發生了什么故事?請朗讀課文,等會集體交流。

      2.請學生把故事的大意說出來。

      3.老師出示口頭訓練題:河蚌剛剛張開殼曬太陽,鷸(),蚌(),雙方(),結果()。

      4.同桌練說,指名表述。

      三、細讀寓言,深入理解

      1. 再讀課文,思考:為什么鷸蚌互不相讓呢?

      2. 學生分角色朗讀,教師巡視指導。

      3. 指名朗讀,教師點撥。

      4. 聯系文本,理解人物

      (1)引導學生抓住:鷸猛得用盡力氣——威脅筋疲力盡

      蚌急忙——牢牢地毫不示弱——得意洋洋

      這些描寫動作、神態的詞語和語言表現兩人互不相讓的態度。

      (2)問:就在這時,漁夫看見了,他怎么做呢?(指名回答,朗讀)

      (3)全班分角色朗讀。

      (4)換位思考:這樣一個結果,三個主人公:鷸、蚌、漁翁會怎么想呢?

      (引導學生理解:鷸:后悔不該輕易吃蚌,而且身處困境,還威脅蚌。蚌:不該賭氣不放開鷸,造成兩敗俱傷。漁翁:嘲笑鷸蚌互不退讓,結果讓他輕易獲利)

      四、拓展延伸

      1.發揮想象:對于鷸蚌來說,這是多么悲哀的結局呀!假如上天再給它們一次機會,它們會怎樣解決這樣一個矛盾呢?(讓學生拓展想象,可以課后練筆,可以當場練說)

      2.引導思考:讀了這個故事,你明白了什么道理?(指名回答:引導學生用自己的方式理解)

      3.布置課外作業:把這個故事告訴爸爸媽媽聽,聽聽他們的評論與意見,并且自己再去閱讀其他的寓言故事。

      板書設計:

      鷸——啄——威脅

      蚌——夾——毫不示弱

      互不相讓 漁翁得利

    【《寓言》教案】相關文章:

    《寓言》教案11-11

    《寓言》教案02-26

    《寓言》教案07-31

    《人生寓言》的教案02-17

    《人生寓言》教案07-02

    精選《人生寓言》的教案07-02

    《人生寓言》教案精選07-02

    寓言教案07-23

    《伊索寓言》教案07-28

    国产一级a爱做免费播放_91揄拍久久久久无码免费_欧美视频在线播放精品a_亚洲成色在线综合网站免费

      亚洲精品日本三级 | 日韩在线观看不卡视频 | 视频一区网友自拍第二页 | 亚洲中文字幕精品级在线 | 日韩欧美国产精品专区 | 午夜国产狂喷潮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