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生物《流動的組織—血液》教案

    時間:2022-10-21 15:31:25 教案 我要投稿

    中學生物《流動的組織—血液》教案(精選6篇)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準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學質量,收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如何把教案做到重點突出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中學生物《流動的組織—血液》教案,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中學生物《流動的組織—血液》教案(精選6篇)

      中學生物《流動的組織—血液》教案 篇1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觀察和分析人體的血液樣本,描述血液成分和各自的基本成分。

      結合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舉例說明血液的主要功能。

      【過程與方法】

      通過使用顯微鏡觀察被染色的人血永久涂片,嘗試識別、比較三類血細胞。

      嘗試解讀血液常規化驗單,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認同血液化驗的意義,遠離疾病診斷誤區,正視健康體檢和珍愛健康。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

      血液的基本成分和各自的主要功能。

      【難點】

      正確認識血液化驗的意義。

      三、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展示到醫院看病抽血化驗的視頻,設疑:為什么醫生能根據血液成分的變化來診斷疾病呢?為何因意外失血過多的人必須馬上輸血?否則危及生命?從而進入本節課。

      (二)新課講授

      1.資料分析——血液的分層現象的演示實驗。

      教師簡述并演示實驗,提示學生認真觀察并注意血液各部分的顏色和比例大致是多少。

      出示討論題:

      (1)含有抗凝劑的血液離心或靜止一段時間后為什么會出現分層現象?

      (2)你認為血液可能是由哪幾部分組成的?血液常規化驗單上所列的血液成分,應該分別在什么層?

      (3)為什么把血液稱為“流動的組織”?

      引導學生回答,教師點撥,完善。鼓勵性評價。

      2.血液各成分的功能。

      (1)血漿;

      指導學生觀察教材圖4-31血漿成分示意圖,看一看血漿中主要含有哪些物質。并結合血液的組成,思考血漿的功能。

      (2)觀察人血永久涂片實驗;

      讓學生回顧在醫院做血常規化驗的過程。在此基礎上讓學生預習教材的實驗:觀察人血永久涂片,明確本實驗的目的、要求、材料用具及方法步驟。

      組織學生討論:

      ①你所觀察的人血永久涂片中數量最多的是哪種細胞?

      ②你是怎樣區分紅細胞和白細胞的?

      ③為什么看不見血小板?

      學生思考交流并回答,教師鼓勵性評價。

      (3)血細胞;

      【紅細胞】

      繼續設疑:剛才我們用顯微鏡觀察了紅細胞和白細胞,而且知道在顯微鏡下看到的紅細胞最多。那么請一位同學來描述一下你看到的紅細胞為什么是紅色的?可以歸納出紅細胞有什么功能?

      學生閱讀教材后回答,教師鼓勵性評價。

      設疑:如果一個人的化驗結果顯示他的紅細胞數量或血紅蛋白的含量低于正常值,他可能得了什么病?健康會受到什么影響?

      學生聯系生活實際開展討論,分析并作出回答。教師講述:缺鐵性貧血癥和營養不良性貧血的預防及治療方法。

      【白細胞形態及功能】

      設疑:在顯微鏡下觀察看到的白細胞形態是怎樣的?有何功能?

      展示紅細胞吞噬病菌的過程,幫助學生理解白細胞的功能。

      聯系實際:化膿與發炎。

      【血小板形態及功能】

      學生結合教材圖4-34感知血小板的存在,認識血小板的形態。教師聯系實際介紹血友病及血栓的形成及預防。

      (四)小結作業

      讓學生用簡練的語言概括出來血液的成分和作用。教師鼓勵評價。

      作業:請同學們課下關注造血干細胞和干細胞研究,了解骨髓的移植,學習為他人和社會奉獻一份愛心的精神。

      中學生物《流動的組織—血液》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學生能夠描述血液的組成成分和各組成部分的主要功能,并能通過血漿和三種血細胞的功能歸納出血液的功能。

      2、使用顯微鏡觀察人血的永久涂片,嘗試識別紅細胞和白細胞。

      能力目標:

      1、能夠簡單分析血液常規指標,提高思維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對三種血細胞功能的了解,學會運用知識,描述貧血、發炎、血流不止的現象及原因,培養學生看典型貧血化驗單,發炎化驗單的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目標:

      1、通過對血液成分及各部分功能的認識,形成正確的血液觀。

      2、培養學生樂于探索生命的奧秘,具有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重點和難點】

      重點:描述血液的組成成分和各部分的主要功能。

      難點:

      1、顯微鏡下分辨各種血細胞,理解血液屬于組織。

      2、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生活中有關血液問題的能力

      【教具準備】

      1、課前準備新鮮的血液,放入抗凝劑,靜置數小時,留待上課觀察

      2、作課件輔助教學

      3、收集整理數份血液常規化驗單,供學生分析。

      【課時分配】

      一課時

      【教學方法】

      實驗法、觀察、討論與講授相結合

      【教學過程】

      復習提問:

      1、食物中的營養物質是什么?(糖類、脂肪、蛋白質、水、無機鹽、維生素)

      2、一些物質如淀粉、脂肪和蛋白質都是由大分子組成的,它們必須經過(消化系統)逐步分解成(簡單小分子物質如:葡萄糖、氨基酸等)才能被人體吸收。

      講授新課:

      食物中的營養物質和大氣中的氧被人體吸收后,怎樣才能運輸到全身各處?組織細胞中產生的二氧化碳和其他廢物,又怎樣運離細胞?(血液)

      其實,上面這些物質都是由血液來運輸的,而血液就像是流過田野的溪水,灌溉了兩旁的田地,給它們帶來了養料并將廢物帶走,而這些田地就像是我們體內的細胞。

      現在讓我們來了解血液,這個流動的組織吧!

      提問:

      1、血液是呈什么狀態?(液態)

      2、那為什么我們平時吃的豬血、雞血不是液態的呢?(凝固)

      示“血液分層圖”,請同學們思考含有抗凝劑的血液,靜置一段時間后,為什么會出現分層的現象?分幾層?

      血漿一、血液的組成

      血漿

      血細胞血液

      血細胞

      示血漿成分示意圖,提問血漿中的主要成分示什么?(90﹪水、無機鹽、葡萄糖、氨基酸等等)

      由學生歸納出血漿的作用:運載血細胞,運輸維持人體生命活動所需的物質和體內產生的廢物等。

      血細胞包括紅細胞、白細胞、血小板。血液分層后,紅細胞在下層,呈紅色;白細胞和血小板在兩層交界處,很薄,呈白色。

      你有過作血常規化驗的經歷嗎?檢驗科的醫生從我們身體上抽取一滴血,放在載玻片上制成血涂片,放在顯微鏡下觀察,你知道檢驗科的醫生在顯微鏡下看到了什么呢?(示顯微鏡下血細胞圖)

      學生思考討論:

      1、血涂片中數量最多的是哪種細胞?

      2、如何區分紅細胞和白細胞?

      3、為什么看不見血小板?

      4、為什么紅細胞中間呈白色?

      學生自行閱讀課本然后完成表格。

      分類

      形狀

      數量

      細胞核

      大小

      功能

      紅細胞(RBC)

      白細胞(WBC)

      血小板

      (PLT)

      中學生物《流動的組織—血液》教案 篇3

      一、設計意圖

      本課的地位和作用;本課內容是人教社教材七年級下冊第四章《人體內物質的運輸》第一節血液,立足于在學生了解和掌握各種營養物質在小腸等處被吸收后,隨著小腸內壁血管中的血液運往全身;進入血液的氧,通過血液循環輸送到全身各處的基礎上,引導學生理解人體內的細胞與外界環境之間不能進行直接交換,必須依靠循環系統的運輸功能才能完成,而運輸是靠血液的流動來實現的。

      教學目標設計

      知識與技能——

      (1)結合生活經驗和實驗觀察,描述血液成分和各自主要的功能。通過運用現在教育手段,使學生獲得對血液的整體認識;

      (2)解讀血常規化驗單,培養學生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1)圍繞問題的提出,通過學生之間的分析與交流,來獲取知識和技能,體驗解決問題的一般過程。

      (2)在分析與討論的過程中,初步學會收集信息、,解讀數據、交流表達等科學研究的方法。

      情感態度價值觀——

      (1)倡導主動參與、與人合作,汲取不同意見,要學會傾聽、欣賞和感悟,要有質疑精神。

      (2)關注造血干細胞及其研究進展,體驗珍愛生命和關愛他人的情感。

      教學實施策略

      學生幾乎都有流血、抽血和見血的經歷,對血液有一些感性認識,但學生大都不知道血液里到底含有那些成分及其各成分的主要功能。因此,要重在采用多種手段創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學情境;重在設計給學生提供機會去體驗主動學習的過程;重在引導學生合作交流、討論質疑,使學生在思考問題中訓練思維,在解決問題中學會學習。

      二、案例參考

      組織教學,創設問題情境

      學生觀看課件——繁忙的交通運輸線和人體血液循環路線動畫

      教師:同人類修筑的任何一條運輸線相比,我們自身的運輸線都要更復雜的多,它的大小支干無數,蜿蜒曲折,延伸到身體的每一個角落。這條運輸線使身體的沒一個細胞都得到所需的物質,并能及時把細胞產生的廢物帶走,而血液正是運輸的使者。血液對我們的生活和健康是非常重要的,關于血液同學們都知道那些內容呢?

      學生:根據生活常識來說出有關血液的知識。

      教師:同學們說的真不錯,生活中很留意,我們知道了血液是咸的、有營養、有腥味、有血糖、有血細胞并且是紅色的,那么為什么呢?大家想知道吧?請仔細看我手中的試管(出示血液分層現象演示實驗及分層圖),在新鮮的血液里加入抗凝劑,靜置半小時后,可以觀察到血液有明顯的分層現象,現在請同學們分小組仔細觀察并思考:試管中的血液分幾層?各是什么顏色?各層比例大致是多少?為什么會出現分層現象?

      學生:仔細觀察、認真分析、得出結論:血液是由血漿和血細胞組成。

      教師:血漿里面溶有多種物質,請同學們看血漿成分示意圖,看看主要含有那些物質?并通過成分推斷—下血漿的主要功能。

      學生:看圖、分析、推斷了解血漿的組成和功能。

      教師:血液中還有很多的血細胞,它們與液體狀的血漿共同構成了血液,它能完成我們體內物質運輸的力能,所以說血液是一種組織,又可流動,我們把它稱作“流動的組織”。下面就請同學們欣賞一下各種血細包的尊容,他們是如何工作的?

      學生:分小組表演;要求頭戴各自血細胞的模型,以各種形式介紹表演。配備了齊全的運輸工具——紅細胞, 2設立了清除異物的特種部隊——白細胞,3組成了養路隊來保證運輸路的完整——血小板。

      教師:表演的真精彩,同學們對血細胞的結構和功能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有時,我們到醫院看病醫生會讓我們做血液常規化驗,那么血常規化驗的目的是什么?

      學生:思考回答。

      教師:出示化驗單,請同學們閱讀血常規化驗單,都有那些內容?這個男性的血液值是否正常?

      學生:仔細觀察,了解化驗單上的內容,討論交流。

      教師:課前各小組同學提交了你們在預習和查詢資料中想到的一些問題,問題都很好,同學們的知識面廣,有一些在學習過程中已經解決,還有,些問題我們大家一起來交流。

      1、血液為什么會凝固?

      2、發炎后流出的膿是死亡的白細胞嗎?

      3、白細胞多就是白血病嗎?

      4、血友病、血吸蟲病、血癌都與血液有關嗎?

      學生:據學過的知識,自己查尋的資料,分析交流,師生共同得出結論。教師:關于血液的成分和作用你能用簡練的語言概括出來嗎?

      學生:概括總結

      教師:我們對血液已經有了一個整體的認識,想不想看看血液的真面目?

      學生:用顯微鏡觀察人血的永久涂片,提出問題深化本節的內容。

      教師:最后請同學們關注造血干細胞和干細胞的研究,了解骨髓移植,學習為他人和社會奉獻一份爰心的精神。

      學生:闡明自己的觀點。

      師生共同商討解決書后練習。

      三、教學反思

      本節課結合新課程理念,完成了教學目標,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學生知道了血液的組成及功能,具有了一定的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學生不僅感受到血液為人類帶來的一切,而且懂得要關愛身邊的人熱愛生命。

      中學生物《流動的組織—血液》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一)、知識:

      1、區別動脈、靜脈、毛細血管

      2、描述心臟的結構和功能

      3、描述血液循環的過程

      (二)、能力:培養學生觀察、動手操作實驗,歸納總結的能力

      (三)、情感:培養學生合作精神、協作意識

      教學重點:

      1、區別動脈、靜脈、毛細血管

      2、描述心臟的結構和功能

      3、描述血液循環的過程

      教學難點:

      1、描述心臟的結構

      2、說出血液在循環過程中成分的變化

      課時安排:4課時

      教學方法:討論法、實驗法

      教學設計:

      (一)、導入新課

      師:同學們都知道,血液在全身是循環流動的,它為什么不會停息呢?

      生:由于心臟的作用。

      師:對,心臟就像水泵一樣,把血液從心臟輸送到全身,推動著血液不停地流動,它是血液循環的動力器官。本節課我們就來學習血液運輸的動力器官――心臟。

      (二)、進行新課

      【展示模型】揭開人體模型的胸腔,慢慢取出心臟,留給學生觀察的時間。教師在展示過程中,注意提醒學生觀察心臟的位置、形狀、大小等(學生認真觀察后,會輕松地回答出來)。

      【學生總結】人的心臟位于胸腔中部偏左,在左、右兩肺之間,形狀像桃子,大小與本人拳頭差不多。

      【結構展示】把心臟模型解剖開,讓學生觀看。

      師:心臟的內部結構到底怎樣呢?引入正文。

      【觀察討論】看看心臟有幾個腔,各腔之間是否相通,壁薄厚有什么差別,連接各腔的血管有什么特點,是動脈,還是靜脈……學生們積極地討論,預習過的能積極帶動其他學生參與。

      【學生體驗】取一個新鮮的豬心臟,讓學生用手摸一摸,感受心房壁與心室壁的薄厚,左、右心室壁的薄厚,想一想這與心臟的功能有何關系。觀察連接心

      房和心室的血管,聯系所學動脈、靜脈的知識,了解其特點。有的女生膽子小,不敢用手摸,應鼓勵。對學生的疑問注意引導分析,不要盲目地進行解釋。有異議的給予肯定和表揚,以激發他們的積極性。觀察血管時,可對學生適當提示,以鞏固動脈、靜脈概念。

      【交流總結】心臟有四腔――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右心室,同側的心房與心室相通。左右心室的壁薄厚不同,左心室的壁心肌發達,壁厚;右心室心肌不如左心室發達,壁較薄。心室與心房比較,心室壁厚,心房壁薄(解釋:左、右是以人體的生理結構為依據的)。

      心臟四腔分別連接不同的血管,左心室連接主動脈,左心房連接肺靜脈,右心室連接肺動脈,右心房連接上、下腔靜脈。

      【學生體驗】:學生4人一組探究運動對心率的'影響。設計實驗,列表或繪制曲線圖表示運動與心率的關系

      【討論】:為什么人的心率在運動狀態下比在平靜狀態下高?

      【活動】:觀察小魚尾鰭的血液流動。

      教師提示:血液實際流動方向與顯微鏡下觀察到的情況一致嗎?

      學生開始活動,按課本提示進行,5分鐘后大屏幕展示:動畫“三種血管的血液流動情況”。

      問題:你在顯微鏡下看到了哪種血管,是怎樣區分的?

      學生小組討論:血流速度快,逐漸分支的血管是動脈;血流速度慢,逐漸匯合的血管是動脈;血流速度最慢,紅細胞單行通過的血管是毛細血管。

      教師質疑:血液流動方向呢?

      學生小組討論:顯微鏡下觀察到的由尾部流向頭部,實際是由頭部流向尾部的血管是動脈;顯微鏡下觀察到的由頭部流向尾部,實際是由尾部流向頭部的血管是靜脈。

      提醒學生:將魚放回水中,不要損傷魚。

      教師質疑:剛才我們看到了血管內的血液流動情況,那么所有血管內的血液顏色是否都是鮮紅的呢?

      【演示實驗】:觀察動脈血和靜脈血的顏色變化。

      1、實驗材料

      制氧氣裝置一套,制二氧化碳的裝置一套,量筒兩個,杯子一個,竹筷一根。

      2、實驗方法

      制取氧氣和二氧化碳若干毫升,再制取不凝固的血液。方法是,取少量雞血,把血液裝入杯子內,立即用竹筷攪拌杯內血液,攪拌6~10分鐘后,竹筷上便纏有一團團的絲狀物,把竹筷上這些絲狀物質去掉,繼續攪拌,直到再沒有絲狀物在血液中出現為止,這樣制得的血液就不會凝固了,可以供做實驗用。再將血液分成兩份,分別倒入兩只量筒內。

      (1)把制得的氧氣通入血液中,可觀察到量筒中的血液有氣泡生成,緊接著血液呈現出鮮紅色。(因為血液中的血紅蛋白與通進去的少量氧氣結合生成為氧合血紅蛋白。含氧合血紅蛋白的血液是鮮紅的。)

      (2)向另外一只盛有血液的量筒里通入制好的二氧化碳氣體,結果我們發現當二氧化碳氣體進入量筒中的血液里后,血液瞬間變成了暗紅色了。(因為血液中的血紅蛋白與通入的二氧化碳結合生成了氨基甲酸血紅蛋白。含氨基甲酸血紅蛋白的血液呈暗紅色。)

      通過上面兩個演示實驗,同學們可以加深對動脈血、靜脈血的理解。

      教師質疑:為什么會有如此變化?

      生:血紅蛋白在氧氣濃度高時與氧氣結合,而使血液變得鮮紅,這樣的血叫做動脈血;在氧氣濃度低時與氧氣分離,而使血液變得暗紅,這樣的血叫做靜脈血。

      【質疑】:

      1、什么叫血壓?什么叫舒張壓?什么叫收縮壓?

      正常血壓范圍是多少?

      2、什么叫高血壓?高血壓病人應注意些什么?

      【交流討論】:學生閱讀課本后對以上問題進行交流、討論

      (三)課堂小結:通過本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四)知識應用和自我評價:課本51頁

      中學生物《流動的組織—血液》教案 篇5

      知識目標

      1、復述血液循環的概念

      2、通過錄像、VCD的演示、老師的講述,使學生掌握體循環、肺循環的途徑、血液成分的變化及意義

      3、通過實際測量,使學生了解血壓和脈搏的基本知識。

      4、通過觀察出血狀況的錄像,使學生了解出血護理的基礎知識。

      能力目標

      1、通過學習血液循環的途徑,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及歸納、總結的思維能力。

      2、通過分析血液循環的血液成分變化,培養學生的分析思維能力。

      3、通過學習血壓、脈搏,學會用血壓計給同學測量血壓及自己會測量脈搏,培養學生的自我保健意識。

      4、通過對出血的初步護理方法的學習,使學生掌握緊急救護的一些方法。

      5、查閱有關冠心病的知識,培養學生收集資料的能力。

      情感目標

      1、通過對科學史的學習,了解科學方法。

      2、介紹最新醫學動態,培養學生探索科學奧秘的興趣。

      3、通過出血的初步處理這部分教學,對學生進行自我救護和互愛的教育。

      4、通過對“切脈”診病的學習,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5、通過小組測量血壓的活動,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人體需要的氧氣和養料必須及時運來,二氧化碳等廢物必須運走,人體才能正常進行生命活動,這些物質的運輸靠血液循環來實現,所以本節成為本章重點內容的核心。體循環和肺循環的途徑是本節的教學重點,在循環途徑中血液成分的變化及血壓是本節的難點。解決辦法: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哺乳動物的血液循環入手;從感性入手——讓學生觀察血液循環的錄像及VCD獲得感性知識,再結合掛圖講解來突破重點和難點。

      教法建議

      關于《血液循環》:

      1、課上結合血液循環的錄像、VCD和掛圖,從感性認識入手,識記血液循環途徑。先安排學生觀察錄像,在觀察錄像時,最好采用分步觀察,先觀察體循環,再觀察肺循環,為了使觀察針對性強,教師指導學生觀察時,最好列出觀察提綱:

      (1)、體循環的起點、止點、大致路徑?

      (2)、體循環中血液成分的變化及發生變化的地點?

      (3)、肺循環的起點、止點及大致路徑?

      (4)、在肺循環過程中,血液成分又有哪些變化?在何處發生的變化?使觀察明確具體,并且每觀察一步都及時進行反饋,以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再結合掛圖歸納并板書血液循環途徑(見板書設計)。

      2、分析循環過程中血液成分的變化:在分析體循環過程中血液成分的變化時,采用教師引導學生聯系已有的知識:毛細血管壁的特點、血紅蛋白、動脈血的特點來分析,而肺循環中血液成分的變化可讓學生自己分析,以鍛煉學生舉一反三及語言表達能力。分析完后,教師在板書結構里,把流動脈血的結構用紅粉筆來表示(如體循環中的動脈和肺循環中的肺靜脈),流靜脈血的結構用蘭色粉筆來表示(如體循環中的靜脈和肺循環中的肺動脈)。這樣使學生更深刻地理解并不是動脈血管里一定流動脈血,靜脈血管并不一定流靜脈血。

      3、最后教師用投影寫出下列圖解并配合錄像來使學生獲得:體循環和肺循環是同時進行的,它們的起止點都是心臟,二者在心臟處匯合,組成一條完整的循環途徑,血液循環的原動力來自心臟。

      關于《血壓》:

      聯系有關醫學知識,有條件的學校最好安排幾人一臺血壓計讓學生分組實驗——親自用血壓計來相互測量血壓,學會血壓計的使用方法,同時加深學生對血壓的理解。

      在用血壓計測量血壓的實驗教學時:教師要先介紹血壓計的結構,并找幾個學生上講臺來示范,演示測量血壓的完整步驟及介紹如何讀數,如果是老式血壓計,教師要介紹毫米汞柱和千帕的換算關系:

      1mmHg=0.133千帕

      1千帕=7.5mmHg

      學生在測量時,首先是血壓計的擺放:如果兩人一臺,將血壓計擺放在實驗桌的兩個同學的中央,若四人一臺,則讓前面的兩個同學和后面的兩人為一組;血壓計帶有水銀柱刻度的朝向學生,不要倒放。

      中學生物《流動的組織—血液》教案 篇6

      一.教學目的

      知識目標:

      1.理解動脈、靜脈、毛細血管的結構特點和功能特點。

      2.知道出血的初步護理

      能力目標:

      1.通過觀察三種血管,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2. 通過學生對三種血管的比較,培養學生的概括、歸納的思維能力。

      3.通過實驗知道止血帶的使用,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

      德育目標:

      1. 通過學習毛細血管及心臟的結構特點與功能,使學生樹立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生物學觀點。

      2.通過學習,教育學生熱愛體育鍛煉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三種血管的結構和功能

      難點:三種血管的功能與結構相適應

      三、學情分析

      學習了血液的組成,對于運輸血液的管道并不陌生,但具體的特點以及功能還不了解

      四、教學方法

      掛圖法 實驗法 觀察法 分類比較法

      五、教具

      掛圖 止血帶(布條) 木條

      教學雙邊活動

      一、 引入新課

      提問 1)我們每天都用水,那你每天用的水都是從那獲得的呢?

      2)現代化的家庭中,用天然氣做飯,那天然氣的運輸需要什么呢?(天然氣管道)

      3)人體內有血液,血液在人體內是怎么樣流動的呢?(運輸血液的管道)

      二.講授新課

      出示)血流示意圖和血管示意圖

      講) 根據血管內血流方向和血管的結構,功能,劃分為動脈、靜脈和毛細血管三種

      觀察)血流示意圖,說明三種血管

      實驗1.摸手腕動脈

      觀察)動脈的結構特點 (管壁厚)

      師生總結)動脈的其他特點和功能 (血流速度快,布在身體較深部分,把血液從心臟送到全身各處

      過度:動脈分布在身體較深的部位,如同樹干,與分越細,最后與毛細血管相連

      提問)圖中哪個是毛細血管?

      生)第三個

      觀察圖并總結其特點(管壁極薄,血流速度很慢,分布在全身各處組織細胞間,進行物質交換

      過渡:毛細血管的另一端與靜脈相連

      實驗2.觀察手背的的靜脈

      提問:靜脈是那一個?

      學生:第二個

      問:管壁又有何特點?血流速度又怎樣?分布在哪里?

      師生總結:管壁較薄,血流速度較慢,有的分布較深,有的較淺

      講:靜脈功能(將血液從身體各部送回心臟)

      小結:整體看三種血管結構與功能相適應

      過度:生活由于磕碰劃破,就會引起血管出血, 你都見過什么樣的出血?

      學生自學出血的初步護理

      試驗3演示:用止血帶止血

      總結:本節主要學習了三種血管的結構及功能,還知道了出血的初步護理

      習題:課本P55填表

      想一想:1,2題

      思考:動脈血和動脈有何區別?

      靜脈血和靜脈有何區別?

    【中學生物《流動的組織—血液》教案】相關文章:

    中學生物《流動的組織—血液》教案04-07

    流動的組織血液說課稿02-20

    《流動的組織-----血液》說課稿11-04

    《流動的組織血液》的教學反思07-08

    流動的組織血液教學反思07-09

    《流動的組織血液》教學反思06-28

    流動的組織─血液隨堂練習題02-03

    初中生物《流動的組織——血液》說課稿10-20

    《流動的組織血液》的個人教學反思(通用15篇)04-22

    国产一级a爱做免费播放_91揄拍久久久久无码免费_欧美视频在线播放精品a_亚洲成色在线综合网站免费

      欧美日韩在线观看专区 | 亚洲第一精品小视频在线观看 | 五月丁香六月婷在线综合 | 日韩精品熟女一区二区 | 一区二区三区四区视频在线 | 日韩字幕一中文在线综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