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山虎教案

    時間:2024-07-17 08:56:06 志彬 教案 我要投稿

    關于爬山虎教案(通用11篇)

      作為一名為他人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者,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教案,編寫教案有利于我們弄通教材內容,進而選擇科學、恰當的教學方法。如何把教案做到重點突出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關于爬山虎教案,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關于爬山虎教案(通用11篇)

      爬山虎教案 1

      一、教師導入

      本單元的訓練重點是“圍繞一個意思寫好片段”。本課是圍繞哪一個意思寫的呢?(圍繞爬山虎的腳寫的)從哪兒看出來的?(題目)默讀課文,想一想哪幾段是圍繞爬山虎的腳的。(3~5自然段。)

      二、總結“圍繞一個意思寫好片段”的方法

      1、怎樣圍繞一個意思寫好片段呢?作者首先確定了“要寫的是什么”。(板書)爬山虎這種植物在我國各地都有,為綠化祖國,美化環境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人們一般看到的只是那滿墻碧綠的葉子,從小到大,從紅到綠,又從綠到紅,最后掉光。有人也曾感到奇怪,不知它們為什么能那樣牢固地鋪在垂直的墻壁上,不管多大的暴風雨也不會把它們打落下來。但卻很少有人扒開那密密的葉子仔細觀察研究一下。本文的作者做到了這一點,所以寫出了這樣生動有趣的文章。我們要學習作者這種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好習慣。

     。病⒁獓@一個意思寫好片段,不光要想好自己要寫的是什么,還要根據要寫的意思選擇好內容。(板書:選擇好內容。)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作者要寫爬山虎的腳,選擇了哪些內容呢?

      請三個同學分別讀3、4、5自然段,大家想:每段主要說了什么?

     、 分小組討論這三個自然段的主要意思。

     、 請各組選派代表說一說:

      第3自然段主要介紹了爬山虎什么樣;第4自然段寫了爬山虎是怎樣爬的;第5自然段寫了觸著墻和沒觸著墻的爬山虎的腳有什么不同的結果。

     、 作者選擇好了要寫的內容,還要安排好寫的順序,這樣才能表達得更清楚,更有條理。本文的作者是怎樣安排順序的呢?

      三、學習課文第三自然段

     。、默讀第3自然段,共有幾句話。

     。ǎ毒洌

     。、這6句話分別說了哪幾個意思?

     。ㄒ、二句寫了作者發現爬山虎有腳;三、四句寫了爬山虎的腳長的位置和形狀;第五句寫了爬山虎腳的顏色。)

     。、指導朗讀:

      當作者發現爬山虎是有腳的,知道了爬山虎之所以能在墻上爬的秘密后,他的心情是什么樣的?

     。ǚ浅s@喜。)

     、 學生小聲練習讀出驚喜的語氣。

     、 教師范讀:

      第一句中“可不知道它怎么能爬”要讀出疑惑的語氣。第二句中“原來爬山虎是有腳的”要讀出驚喜的語氣,尤其是“有腳的”三個字語氣更要強烈。

     。、在書上畫出爬山虎的腳長的位置。注意要畫準確。(爬山虎的腳長在莖上。莖上長葉柄的地方的反面。)要通過看圖或投影讓學生清楚爬山虎的腳到底長在什么地方。弄清“莖”、“葉柄”、“反面”這幾個關鍵詞語的意思。要給學生直觀印象。再讓學生用自己的話,加上手勢說說爬山虎的腳長在什么地方。

     。怠⑴郎交⒌哪_是什么樣子的呢?學生在書上畫下來。(枝狀的六七根細絲,每根細絲像蝸牛的觸角。)學生看圖加深理解,產生直觀印象。作者在這里還用了一個比喻:“每根細絲像蝸牛的觸角。”換句話說:爬山虎的腳就像六七根蝸牛的觸角;學生用自己的話說一說爬山虎的腳什么樣。

     。、爬山虎的'腳是什么顏色的?

      (像新葉子一樣,也是嫩紅的。)

     。贰W生用自己的話說一說爬山虎腳的位置、形狀和顏色。

     。浮⒃僬垉蓚同學讀這一自然段,要讀出語氣。

      (第二句要讀出驚喜的語氣。后面幾句要讀得像解說員一樣,介紹要清楚。)

      四、學習課文第四自然段

      1、請一個同學讀第4自然段,然后請其他同學說一說這段主要寫了什么。

      (爬山虎的腳是怎么往墻上爬的。)

      2、讀這段中的第三句話:“爬山虎就是這樣一腳一腳地往上爬!边@句中的“這樣”指的是怎樣爬?從上文找答案,劃在書上。(前面的兩句話。)全班一起讀一讀。

     。、學生用自己的話說說爬山虎的腳是怎樣一腳一腳往上爬的。

     。、請兩個同學用動作演示:

      面向黑板站好,用手巴住黑板,然后十指彎曲,手臂和身子慢慢貼到黑板上。再用同樣的動作一下一下往上爬。全班同學齊讀(或背誦)這一部分。說說“手指、臂、身子、黑板”在演示中好比是什么。

      5、每個同學都要邊背邊演示動作。

     。丁R讀最后一句話,說說為什么看到那些細小的腳就會使人想起蛟龍的爪子?(太像了。)當兩種事物很相像的時候,就可以用比喻句來形容。請同學們把這句話改成比喻句。(爬山虎那細小的腳就像圖畫上蛟龍的爪子。)把比喻句中的“就像”換一個詞,句子內容不能變,可以換成哪些詞?學生練習說句子。(“好像”、“像”、“猶如”、“如同”、“像……似的”)

      五、學習課文最后一個自然段

     。、一人讀,其它同學說說這一段主要說了什么?(爬山虎的腳觸著墻的和沒觸著墻的結果不同。)

     。病⒖赐队埃

      ⑴ 填空。

      ⑵ 回答問題:

     、 “灰色的腳”指什么?原來是什么顏色?

      ② 從哪兒能看出爬山虎的腳扒在墻上相當牢固?

      (要是你的手指不費一點兒勁,休想拉下爬山虎的一根莖。)

      六、再讀課文三、四、五段,說說作者是按什么順序寫爬山虎的腳的

      七、從全文來看,作者是圍繞爬山虎的腳這個意思來寫的,但為什么還要用那么多的筆墨來寫爬山虎的葉子(分小組討論)

      原因有三:

      1、因為平時人們看到的都是爬山虎的葉子,課文就從人們的認識規律入手,使人讀起來感到親切、熟悉。

      2、爬山虎這種植物最吸引人的地方和對人類最有貢獻的部分就是葉子。

      3、用葉子來襯托爬山虎腳的重要,如果沒有爬山虎的腳,就不會有綠得那樣新鮮,看著那樣舒服,鋪得那樣均勻,蕩漾得那樣好看的綠葉。

      爬山虎教案 2

      一、教材分析:

      《爬山虎的腳》是小學語文第七冊里的一篇觀察描寫植物的精讀課文。作者是中國現代著名作家、教育家葉圣陶。葉圣陶在本篇課文中用細致簡潔的文筆分別介紹了爬山虎葉子和腳的形狀特點及它是怎樣用“腳”爬墻的,來引導學生在平時的學習生活中要注意留心細致地觀察身邊的事物。本篇課文是安排在本冊中的第二單元組中,其目的是在讀懂,理解字、詞、句、段的基礎上了解課文的敘述順序;繼續學習和進一步鞏固如何抓住課文的主要內容的知識點、學習作者觀察事物的方法,培養學生們觀察事物的能力,具有留心身邊事物的習慣。

      二、教學目標:

     。薄⒛芰骼乩首x課文,了解爬山虎的特點。

      2、 學習作者的觀察方法和表達方法,培養細致、有序的觀察習慣。

     。场W習生字、詞語,積累好詞好句,背誦2~3自然段。

      三、教學重難點:

      了解作者是怎樣用生動準確的語言描寫出爬山虎葉子和腳的特點,通過對本課詞句的理解,進一步來了解爬山虎腳的特點是本課的重點。爬山虎是怎樣向上爬的,這是課文的理解難點。

      四、教具準備】

     。、爬山虎實物展示。

     。、學生準備水彩筆及白紙一張。

     。、多媒體課件:幻燈片八張。

      五、教學過程:

     。ㄒ唬┱勗拰

      1、 出示實物,你在哪兒見過?爬山虎是一種植物,一般的植物都是怎么組成的?(由根、莖、葉組成,可爬山虎還有腳,覺得奇怪嗎?)

      學了這篇課文你就會明白爬山虎的腳究竟是怎么樣的。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著名作家葉圣陶爺爺寫的《爬山虎的腳》。齊讀課題。

      2、介紹作者(課件出示 )

      葉圣陶,原名葉紹鈞,江蘇蘇州人,著名作家、教育家。他創作了我國第一部童話集《稻草人》,我國現代文學史世上第一部長篇小說《倪煥之》。

     。ǘ┏踝x檢查

      1、請大家自由讀讀課文,注意要讀準字音,把句子讀通順。

      2、找一找課文中那幾個自然段寫的是爬山虎的腳,剩下的自然段寫的是爬山虎的什么?

      檢查交流:

      1、開火車讀,齊讀詞語。(課件)

      嫩綠 舒服 均勻 重疊 空隙 漾起 拂過

      葉柄 蝸牛 緊貼 蛟龍 枯萎 逐漸 牢固

      隨機理解“葉柄”、“重疊”

      2、課文中哪幾個自然段寫的是爬山虎的腳?(3——5寫的是爬山虎的腳)

      剩下的自然段寫的是爬山虎的什么呢?(剩下的自然段寫的是爬山虎的生長的位置和葉子。)

      3、小結:作者按順序先寫( )再寫( )最后寫

     。ㄈ⿲W習第一自然段。

      1、自由讀第一自然段。

      思考:作者在哪兒看到了爬山虎?

      這兩處地方有什么共同點?(都在墻上)

      2、教師小結: 作者這樣寫是以這兩處的爬山虎生長的情況,告訴我們爬山虎長在什么地方。 其實爬山虎還可以長在巖石上。

      3、齊讀第一自然段,思考:這兩句話除了告訴我們爬山虎長在什么地方外,你還能從句中看出爬山虎的哪些特點?

      從“滿是”,“一大片”看出爬山虎長得很茂盛。

      4、再讀第一自然段。

      (四)講讀第二段:

      1、自由讀第二自然段,把你最喜歡的.句子劃出來。

      2、小組交流,說說你為什么喜歡這個句子。

      3、品味語言。隨機理解:新鮮、舒服、均勻、拂過、漾起等詞語。

      新鮮指爬山虎的葉子綠得醒目,葉子生長旺盛,充滿生機。

      舒服指看上去會讓人覺得賞心悅目。當你心情煩躁時,看一看爬山虎,會覺得所有的煩惱都拋到了九霄云外;當你悲傷的時候,看著它心情會舒暢。當你疲憊的時候看到它會覺得神清氣爽。

      一墻的葉子漾起波紋,好看得很。閉上眼睛,想象一下風吹時爬山虎葉子的美。做一做拂過、漾起的動作,你能讀好這句話嗎?這句話寫出了爬山虎的動態美。我們一般描寫植物只會寫植物的靜態,而葉圣陶爺爺把爬山虎的動態也寫得惟妙惟肖,值得我們借鑒。

      區別“蕩起”與“漾起”的含義。

      5、指名朗讀,要求讀出對爬山虎葉子的贊美之情。

      6、練習填空。

      那些葉子綠得那么( ),看著非常( )。葉尖( )朝下,在墻上鋪得那么( ),沒有( )起來的,也不留( )。一陣風( ),一墻的葉子就( ),好看得很。

      7、作者為什么把葉子寫的這么美呢?(認真觀察)所以我們要學習作者認真仔細地觀察事物的方法,養成良好的觀察習慣。爬山虎的葉子之所以生機勃勃地鋪滿墻,這跟它的腳有密切的聯系,爬山虎的腳又是什么樣的呢?

     。ㄎ澹⿲W習第三自然段

      1、默讀;用~~劃出爬山虎腳的句子,這幾句話分別講了什么?

      2、出示課件,讀相關句子。

      交流討論:生長位置在 莖上長葉柄的地方的反面。

      腳的樣子:枝狀的——指六七根細絲構成的樣子,像蝸牛的觸角——指每根細絲的樣子。

      腳的顏色——嫩紅的。

      3、指名在已畫好的爬山虎莖上添畫葉子和腳,要求學生在幾種彩色粉筆中,選擇正確顏色畫腳。

      以課文的語言為根據,對照學生在黑板上畫的爬山虎的腳,評議。

      4、再次出示實物,讓學生觀察爬山虎的腳,如此細小的腳作者卻描寫得那么細膩,這都是因為作者在仔細的觀察課文哪個詞語突出了這一點?(注意)?

      指導寫作方法。我們不了解爬山虎的腳,但是看見過蝸牛的觸角,即使沒看見過蝸牛的觸角,你也能想象得出龍的爪子,所以說采用比喻的寫法能讓我們對描寫的事物了解得更加形象。那么爬山虎的腳有哪些作用呢?它究竟是怎樣一步一步往上爬的呢?我們下節課再來學習。

      爬山虎教案 3

      教學要求:

      1、學會本課9個生字,正確讀寫“爬山虎、空隙、拂過、漾起、葉柄、彎曲逐漸、瞧不起”等詞語。

      2、朗讀課文,背誦第二至第四自然段。

      3、了解爬山虎的特點,理清課文敘述順序,抓住課文主要內容。

      4、學習作者的觀察方法和表達方法,培養留心周圍事物的習慣。

      教學重、難點:

      了解爬山虎的特點,學習觀察事物的方法,培養觀察事物的能力。

      教學時數: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1、激趣導入:爬山虎,是一種攀援植物,它不用像是葡萄或葫蘆等植物那樣搭架子,也能往高處爬。這是什么原因的呢?今天,我們學習25課《爬山虎的腳》,就能找到答案了。(板書課題)

      2、檢查預習的情況

      二、了解爬山虎葉子的特點

      1、輕聲讀第二自然段,理解“剛長出來”和“長大了的”葉子各有什么特點。

      2、填空:

      剛長出來的葉子的特點() 、() 。

      長大了的葉子的特點() 、()、 () 、() 。

      3、看插圖,理解課文怎樣寫長大了的葉子。(抓住“新鮮”“一順兒”“均勻”)

      4、朗讀指導:讀出美感來。

      三、了解爬山虎腳的特點

      引言:爬山虎的葉子之所以會這樣生機勃勃鋪滿墻,跟它的腳關系密切,它的腳到底是怎樣的呢?請自學第三自然段,邊默讀邊畫出寫爬山虎腳的有關句子。

      1、屏幕顯示描寫爬山虎的腳的句子,學生說說每句話講了什么,了解爬山虎的腳的位置、樣子、顏色。

      2、讓全班學生選擇適當的彩筆,邊默讀描寫爬山虎腳的句子,邊畫爬山虎的腳。

      3、對照課文有關內容,小組評議畫的情況。

      4、觀察實物,再一次默讀課文有關內容,進一步了解爬山虎的位置、樣子、顏色。

      5、結合板書小結:因為作者“注意”了,所以對爬山虎腳長的位置、樣子、顏色才了解得這么仔細,那么它是怎么爬的呢?請自學課文第四自然段。

      第二課時

      一、了解爬山虎是如何往上爬的

      1、老師范讀,學生一邊聽,一邊圈出寫爬山虎如何爬的動詞。

      2、學生匯報,老師板書:觸巴拉貼

      3、學生自主探究爬山虎是如何爬的,注意“變”“彎”與“貼””的因果關系的理解。

      4、小結:作者正是準確地運用這些動詞,把爬山虎的`腳如何爬的過程寫得很具體。作者正是按照爬山虎生長的順序來觀察的,所以寫得才這么有序。

      5、觀察電腦演示的爬山虎的腳爬墻的過程,用課文語句來解說這一過程。

      6、重點理解什么叫“一腳一腳”往上爬。

     。1)假設黑板就是一堵墻,這是爬山虎的一根莖(老師用彩色粉筆畫),這是嫩葉(畫葉)。讓學生上臺用手演示爬山虎的腳,用動作演示爬山虎是怎么爬的。

     。2)評議學生在黑板上的演示對不對。

      (3)再讓學生上臺演示爬山虎往高處爬的情景。

     。4)教師小結:原來爬山虎可不像動物那樣只有幾只腳交替著爬,而是長一只腳巴住墻,再爬必須再長出一只,再巴住墻,一直往上長,必須不斷長出新腳。所以,葉圣陶爺爺說爬山虎是“一腳一腳”往上爬的。

     。5)電腦演示爬山虎爬的過程,請學生用自己的話描述。

      爬山虎不只往上爬,還往左邊、右邊爬,莖緊貼在墻上,爬滿整個墻。所以課文第二自然段才寫“一陣風拂過,一墻的葉子就漾起波紋,好看得很”。

      7、小結:剛才我們學習了爬山虎觸著墻的腳是如何爬的,那么沒觸著墻的腳會怎么樣呢?請同學們默讀最后一個自然段。

      二、學習第5自然段

      1、對比學習觸著墻和沒觸著墻的不同情況。

      沒觸著墻:(板書)萎了

      觸著墻:(板書)牢固

      2、爬山虎的腳與墻的關系怎樣?

      3、課文哪個自然段也告訴我們這個意思?

      三、總結

      1、學生歸納2、3、4、5自然段各講的是什么內容。

      2、復習3、4、5這幾段,講講圍繞爬山虎的腳,先講了什么,再講了什么,最后講了什么。

      3、了解作者在觀察方面有哪些地方值得我們學習。

      4、總結:這篇課文重點圍繞“爬山虎的腳”來寫,為了說清楚這個意思,作者進行細心而有序地觀察,并且用準確、生動的語言描寫,使爬山虎的腳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爬山虎教案 4

      教學要求

      1.學習通過描寫景物抒發感情的方法。

      2.聯系上下文體會含義深刻的句子。

      3.學習修改作文的方法,培養認真改作文的習慣,懂得學作文要先學做人。

      重點難點

      了解并學習葉圣陶先生對《一張畫像》的修改方法,從中受到啟發,培養學生一絲不茍的好習慣,體會學作文應先學做人的道理。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1.出示課件:爬山虎,激起學生興趣,使其很快進入上課狀態。

      2.回顧《爬山虎的.腳》,引出葉圣陶先生,使新舊知識產生鏈接。在回顧爬山虎腳的位置,怎么往上爬的內容的基礎上問學生:是誰寫的?從本課我們能學到葉圣陶的什么品質呢?

      3.導入新課:今天我們再學一篇有關葉圣陶先生的文章:《那片綠綠的爬山虎》。出示題目,板書課題。

      二、展示圖片,加深印象

      展示葉老先生的圖片,讓學生加深印象。問:葉圣陶先生給你留下什么印象?

      三、學習作者借景抒情的寫法

      這篇文章有兩處描寫了爬山虎,請同學們把課文讀一下,思考問題:

      1.我在哪里見到了爬山虎

      2.課文哪些地方描寫了爬山虎?能找出來嗎?

      3.這兩處爬山虎的描寫給你留下什么印象呢?這些景色描寫有什么作用呢?

      四、從重點語句中體會葉老先生的人品

     。ㄒ唬┱乙徽易髡邔懥巳~老先生的哪些事

     。ǘ 從作者和葉老的相處中感受葉老的人品

      1.在和葉老的交往中,哪些地方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葉老給“我”留下了什么印象呢?他是怎樣一位老人呢?

      3.找出一個能概括葉老特點的句子。

      五、從葉老為“我”改作文中學習葉老的文品及修改作文的一些方法

      1.找出葉老為我修改作文的部分。

      2.展示葉老為我修改的作文(片段),觀察葉老是怎樣給

      3我修改作文的,他采用了哪些方法。

      3.讀修改作文的一些方法,并以后學著運用。

      4.補充板書

      六、感受葉老人品與文品的偉大

      人品(親切、真誠、平易近人)

      文品(認真、一絲不茍)

      七、理解難點

      1.理解句子“在我眼前,那片爬山虎總是那么綠著”。

      2.理解課題:課文為什么以“那片綠綠的爬山虎”為題呢?

      八、談談學了這篇課文,你有什么感受、收獲。

      九、指點寫作技巧:寫真實的事情,才能寫得親切自然。

      十、 總結:希望同學們在以后的學習中用上今天修改作文,寫作文的方法,并感受葉老先生偉大的人格魅力,做一個受人贊揚的人。

      爬山虎教案 5

      教學目標

      1、能流利地朗讀課文,了解爬山虎的特點;

      2、學習作者的觀察方法,培養細致、有序的觀察習慣。

      3、學習生字、詞語,積累好詞好句。

      教具準備

      1、實物展示臺。

      2、學生準備水彩筆。

      3、爬山虎實物。

      教學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初讀課文,了解爬山虎的特點。學習生字、詞語。

      教學過程

      一出示實物,引入:

      認識這種植物嗎?對,它叫爬山虎。你們知道它什么特點嗎?誰能給大家介紹介紹?磥砟阏媸莻會觀察的孩子。葉圣陶爺爺不僅喜歡觀察,而且會觀察。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筆下的爬山虎的腳。齊讀課題。

      看看作者是怎么觀察的,又是怎么寫的,自由讀課文。

      二、學生自讀,教師巡視指導。

      三、反饋讀書情況。

      1、出示詞語讓學生認讀。

      2、朗讀課文,可以讓學生小組互讀,可以請學生讀自己喜歡的段落,或其他形式。重點檢查生字、詞語的讀音。

      四、初步了解爬山虎的特點。

      讀了葉圣陶爺爺的文章,你知道了爬山虎的什么特點?你有什么感受?葉爺爺為什么會把爬山虎寫得那么生動具體?我們下節課繼續學習。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具體了解爬山虎的特點,感受作者生動具體的描寫和長期細致的觀察。學習觀察和描寫的方法。

      教學過程:

      引入語:同學們,大自然是神奇的,你們曾跟隨老師一起領略過錢塘江大潮的雄偉壯觀;欣賞了世界上最深最長的河流峽谷;感受了被稱為鳥的天堂的大榕樹給我們帶來的歡樂……今天老師帶同學們更加仔細地去觀賞一種植物──爬山虎。讀課題。

      一、請同學們看實物。

      1、你看到了什么?

      2、有什么特點?

      3、你能用一兩句話把這些特點連起來說說嗎?

      4、葉圣陶爺爺筆下的爬山虎的葉子怎樣呢?自由朗讀第二自然段。

      5、讀了有什么感受?(美)哪些地方寫的美?你喜歡哪句?

      6、自己感受一下風吹時爬山虎葉子的美。做一做拂過、漾起的動作,你能讀好這句話嗎?想欣賞一下風吹爬山虎的樣子嗎?

      7、老師指導讀出美來?梢圆扇±蠋熥x前半句,學生補充后半句的讀法,也可以男分組讀,讓學生充分感受爬山虎葉子的美。

      8、作者為什么把葉子寫的這么美呢?(認真觀察)所以我們要學習作者認真仔細地觀察事物的方法,養成良好的觀察習慣。

      爬山虎的葉子之所以生機勃勃地鋪滿墻,這跟它的腳有密切的聯系,爬山虎的腳又是什么樣的呢?

      二、請同學們拿出手中爬山虎的腳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觀察:

      a、腳的樣子;

      b、腳的形狀;

      c、顏色

      1、誰來告訴老師你觀察的結果。

      2、書上又是怎樣寫的呢?找出寫腳的句子讀一讀。

      3、你還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嗎?

      4、根據自己的觀察和學習,請畫出爬山虎的腳,看誰畫得。(教師巡視,拿一張好的評價)

      5、這一段哪一個詞說明作者進行了認真仔細的觀察?(注意)

      因為作者注意了,所以把爬山虎腳的特點寫得這么具體。爬山虎有自己獨特的爬的本領,想盡快知道答案嗎?那就請你們趕快學習第四自然段吧。聰明的你一定會找到答案的.。

      三、根據以下幾個方面自己分組學習,看哪一些同學學得認真,學得更快。(老師巡視)

      a、找出爬山虎爬的句子來;

      b、找出爬的動作詞;

      c、自己演示爬的過程(怎樣爬)

      1、誰來告訴老師你們學懂了些什么?(學生自由發表意見,其它學生補充,教師充分表揚)

      2、哪一組的同學能上來給大家演示一下怎么爬的嗎?

      你們同意他的這種爬法嗎?(抽表演得不同的同學演示)

      3、你們想知道究竟怎么爬的嗎?看大屏幕演示,學生可根據演示說出怎么爬。

      4、你們知道答案了嗎?誰正確?(長一只腳,巴住墻,再長出另一只腳,再巴住墻,它要不停的向上爬,就要不斷的長出新腳來,所以葉圣陶爺爺說,“就是這樣一腳一腳往上爬的”。

      5、它是不是只往上爬的?你怎么知道的?

      它不只往上爬,還往左爬,右爬,爬滿整個墻,所以才有葉圣陶爺爺在第二自然段中所描寫的“一陣風吹過,一墻的葉子就漾起波紋,好看的很”。真是會讀書的孩子,懂得運用聯系上下文的方法。

      觸著墻的爬山虎的腳能爬,沒觸著墻的爬山虎的腳又怎么樣呢?

      四、學習第五自然段。

      1、學完了這段,你知道了什么?(自由說)

      (沒觸著墻的腳萎了,觸著墻的牢固,腳與墻有密切關系。)

      2、課文哪一個自然段還說明了這種關系呢?(第一自然段)

      作者運用了首尾照應的方法,使文章的結構顯得更加完整,把一自然段和第五自然段讀一讀。(男、女分開讀)

      五、發散思維。

      1、學了這課,你知道了些什么?

      2、你要向葉圣陶爺爺學習什么?(留心細致地觀察周圍的事物)

      3、生活中,還有哪些與爬山虎相似的植物呢?(葡萄、冬瓜、牽;ā)說說你它們的特點,好嗎?(學生說)

      教學反思

      通過本節課的教學,我覺得有以下幾點還算可以:

      1、學生通過課文內容完成爬山虎的腳的繪畫工作,并且培養了他們認真讀書的好習慣。在畫爬山虎的腳時,學生能夠真正的動手去畫,體現了語文與美術學科的整合。

      2、課文在寫爬山虎的腳的時候,前后用了兩個生動形象的比喻句,開始把爬山虎的腳比作蝸牛的觸角,后來又把爬山虎的腳比作蛟龍的爪子,我把這兩個比喻句提出來,讓學生體會爬山虎的腳在生長過程中是有變化的,且讓學生體會作者的比喻句用得準確,恰當。

      3、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我給學生提供了一些植物的素材,讓學生通過自己的細心觀察,進行段式訓練,這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學生寫的作品給大家展示,共同進步。

      當然,我覺得以下幾點不足:

      1、首先是在兩分鐘訓練時,并沒有把學生的積極性帶動起來,使學生讀詞的聲音很小,在剛上課時,我檢測學生對于字詞的掌握情況,發現個別學生還是沒有掌握好字的讀音,這就需要我在以后的教學中要把讀準字音作為重點內容,對于個別學生要進行針對性的指導。

      2、根據我聽課之后的想法,我認為在畫圖的時候進行小組合作能夠畫出準確、恰當的爬山虎的腳來。既可以培養了他們的團隊精神,又讓孩子們體會到了互幫互助完成任務的快樂感,在這一點上需要向其他老師學習。

      3、有部分知識點講的不是很清楚,學生不容易理解,例如:在講到“一腳一腳”是否可以替換成“一步一步”時,并沒有給學生講出來,這個需要在以后的教學中需要向其他有經驗的教師學習。由于教學經驗積累尚有許多不足,教學中,我還不能對重點詞進行比較的講解。

      4、根據其他老師的評價,讓我認識到了,要結合自己的想法去講,別人的課件不是自己的想法,備課不充分導致沒用的話語比較多,讓學生的興趣降低。

      5、在分析課文時,有一個比較重要的問題我并沒有講出來,雖然我提到了這個問題,但是并沒人深入的為學生講解。那就是:課文寫爬山虎的腳,為什么還要寫它的葉子呢?這個問題對于學生理解整篇文章的結構還是起到很重要的作用的。雖然課上我提出這個問題,但是我并沒有把這個問題說清楚,導致學生不理解。在以后的教學中,要改正以上的不足,多聽課,積累教學經驗。

      6、在上課的時候對個別學生關注的不夠,對于這方面的能力要在平時的教學時多注意。

      爬山虎教案 6

      教學目標:

      1、認識五個生字,會寫11個生字。正確讀寫“引人注意、均勻、重疊、空隙、痕跡”等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全文。

      3、了解爬山虎的特點,理清課文的敘述順序。

      4、學習作者細心觀察的方法,培養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意識。

      教學重點

      2、3、5

      教學難點

      3、4、5

      教學用具:爬山虎實物,PPT課件,白紙鉛筆教學方法:教師講解為主,學生討論為輔。

      教學課時:兩課時第一課時:

      一、謎語導入

      A:上搭架,下搭架,條條青龍藤上掛。(絲瓜)B: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掛。(葡萄)

      我們要是種絲瓜和葡萄,首先要做一項什么工作?——搭架子,因為不搭架子絲瓜和葡萄就不能往高處生長,可是我們今天要認識的爬山虎也是攀緣植物,可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上生長,這是為什么呢?讓我們一起學習《爬山虎的腳》,看看葉圣陶先生是怎么觀察爬山虎的。

      二、整體感知課文,理清課文的敘述脈絡

      1、同學們自由朗讀課文,在朗讀的過程中注意兩個問題。

     。1)圈出課文中帶拼音的生字新詞

     。2)作者在每個自然段中分別寫了爬山虎哪些方面?

      2、檢查:

      在PPT中出示下列詞語:嫩綠舒服均勻重疊空隙漾起拂過葉柄蝸牛緊貼蛟龍枯萎逐漸牢固,朗讀兩遍,解決生字問題。

      你讀懂了每個自然段寫了爬山虎哪個方面?在這個問題上鼓勵學生用自己的話來總結每一段的大意,或者找出文中的話來論證自己的看法。(第一自然段寫了爬山虎生長的地方。第二自然段寫了爬山虎的葉子很美麗。第三自然段寫了爬山虎的腳的生長位置、樣子、形狀。第四自然段寫了爬山虎的腳是怎么爬的,第五自然段寫了爬山虎腳的變化。)

      三、自主學習第

      一、二自然段

      學習第一自然段,思考問題:

      爬山虎都生長在哪些地方?(學校操場、家中庭院,相機在PPT中介紹爬山虎的植物特性:生性隨和,適應性強,喜陰耐干旱,在一般土壤中都能生長,占地少生長快,綠化覆蓋面積大)從“滿是”,“一大片”等詞語中,你體會到什么?(爬山虎長得很茂盛,很能爬)在PPT中出示一些爬山虎爬在巖石、屋頂、墻上的圖片,給學生以直觀的認識學習第二自然段,思考問題:(出示爬山虎爬滿墻壁綠意盎然的圖片)你覺得爬山虎的葉子美嗎?美在什么地方?

      動態美:“一陣風拂過,一墻的葉子就漾起波紋,好看得很”(指導朗讀:你能讀出風輕輕拂過葉子,像波浪輕輕漾起的感覺嗎?)

      靜態美:“那些葉子綠得那么新鮮,看著非常舒服。葉尖一順兒朝下,在墻上鋪得那么均勻,沒有重疊起來的,也不留一點兒空隙。”理解“一順兒朝下”,(指朝向同一個方向)為什么美?(綠得新鮮,鋪得均勻,不重疊,不留空隙)指導朗讀:你能讀出葉子這種綠、密又勻稱的美嗎?

      作者還寫到了爬山虎葉子的哪一方面?爬山虎葉子的顏色是怎么變化的?

      剛長出來是嫩紅——沒過幾天是嫩綠——長大了的葉子綠得很新鮮(出示顏色變化的動畫)葉子顏色的變化也很美,我們一起結合這些漂亮的圖片,把第二自然段美美地讀一遍。第二課時:

      一、導入

      上一節課,我們跟隨作者的觀察對爬山虎的生長地方和葉子都有了很好的理解,我們知道,爬山虎是一種攀緣植物,它有著不依賴任何東西自己就可以爬得很高的本領,其中的秘訣就在于“爬山虎的腳”(齊讀課題),我們這一節就好好去認識爬山虎的腳。

      二、細讀課文,自主學習

      1、認真朗讀第三自然段,找出描寫爬山虎腳的位置、形狀、顏色的`詞語,再認真地讀一讀,用自己的話說一說位置:莖上長葉柄的地方的反面;

      2、形狀:枝狀的細絲,像蝸牛的觸角;(把腳的樣子比作什么?把腳比作蝸牛的觸角,使人一看就知道很細。這么細的腳,作者都仔細看過是枝狀的,并數了有六七根,說明葉圣陶爺爺觀察得很仔細多具體!作者寫爬山虎的腳更能看出他觀察十分細致)顏色:嫩紅

      出示課前準備的植物爬山虎(學校后面圍欄有),給學生仔細地觀察一下,拿出課前準備的鉛筆白紙,動手畫一畫,看看理解得是否正確?同桌之間互相看一看是不是像課文中所描繪的那個樣子,再讀課文,對照課文內容和自己所畫的爬山虎的腳,仔細觀察,看畫對了沒有。

      3、爬山虎是怎樣一腳一腳往上爬的?

      仔細默讀課文,作者運用到了哪些十分貼切的動詞寫出了爬山虎爬的過程?你能找出這些動詞嗎?觸著墻——巴住墻——拉——貼住墻

      (重點理解:“細絲原先是直的,后來彎曲了”,啟發學生體會“彎”、“拉”“緊”的因果關系,由直到彎,所以產生了拉力,使它在墻上貼得更緊。)讓學生理解是怎么爬的,我覺得是一個難點,光靠理解文字可能學生都會不能理解清楚,首先我想用手臂來做實驗,隨著手指彎曲,胳膊被帶動著上升,手臂也就緊貼在墻上了,爬山虎就這樣帶動嫩莖爬墻的;其次為學生播放FLASH動畫,看看視頻中的爬山虎是怎么爬的。

      思考:爬山虎的腳要是沒有觸著墻,又會有什么變化呢?對比方法進行學習爬山虎與墻的關系。

     。]有觸著墻的,枯萎了;觸著墻的,腳巴在墻上的相當牢固,細絲和小圓片逐漸變成灰色)“??要是??休想??”說明了什么?

      爬山虎的腳巴住墻是多么牢固啊。風能掀下它,不讓它繼續往上爬嗎?雨能阻擋它向上攀登嗎?可見爬山虎的腳具有多么不屈不撓的攀登精神!現在你對爬山虎的腳產生了什么新的感受?請帶著這種感受再讀最后一自然段。

      三、引導發現,總結寫法

      你從作者觀察爬山虎中受到那些啟發?可以結合句子來談嗎?

     。1)細心觀察。(葉尖兒一順兒朝下,在墻上鋪得那么均勻;才能發現爬山虎的腳是“枝狀的六七根細絲”,每根細絲像蝸牛的觸角)

      (2)連續觀察:所以才會發現原先直的細絲,后來變彎了;才會發現“細絲和小圓片逐漸變成灰色”

      四、拓展文本,課堂延伸

      仿照《爬山虎的腳》作者的觀察方法,觀察一種植物,先從遠處看,再從近處看,特別要仔細觀察它的莖、葉、花,看看有什么特點,再把它具體寫下來。

      五、板書設計:

      爬山虎的腳

      葉子美:嫩紅嫩綠綠得新鮮勻稱整齊

      腳的位置、形狀、顏色

      腳怎么爬:觸--→巴--→拉--→貼

      腳的變化:牢固萎了(與墻的關系)

      爬山虎教案 7

      一、教材分析

      這篇課文是作家肖復興在1992年為了紀念葉圣陶先生寫的回憶文章,回憶了1963年葉圣陶先生給“我”批改作文,并請“我”到他家做客,使“我”受益匪淺的成長經歷,表現了葉圣陶先生對文一絲不茍、對人平易真誠,堪稱楷模的文品和人品。

      這篇課文的篇幅較長,含義比較深刻的句子比較多。這樣的文章對剛剛升入四年級的學生來說很有難度。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往往停留在文字表面,對文中含義深刻的語句不容易理解,對文中所表現的葉老關愛下一代的精神也缺少深刻的感受;诖,我想理解文中含義深刻的句子和感受葉老認真的態度,以及對下一代的關愛就是教學難點。感受葉老的人品和學習修改作文的方法,就是教學重點。教學中力圖通過多種形式的讀,不同內容的對比,補充課外資料,自主練習修改句子中的問題等方法突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

      二、教學目標

      1.認識7個生字,會寫13個生字。正確讀寫“推薦、眼簾、刪掉、規范、燥熱、融洽、黃昏、客廳”等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了解課文內容,聯系上下文體會文中含義深刻的句子。

      4.初步學習修改作文的方法,培養認真修改作文的習慣,懂得學作文應先學做人。

      5.通過學習課文,感受葉老對文一絲不茍,對人平易真誠的文品和人品。

      三、教學準備

      學生練習朗讀、背誦第6課《爬山虎的腳》,了解有關爬山虎的知識以及葉圣陶的生平。

      教師準備自制多媒體課件及字詞卡片,《一張畫像》的修改稿,搜集有關資料。

      四、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能正確讀出“推薦、刪掉、規范、燥熱、融洽、黃昏、客廳、曲線、春風拂面、映入眼簾”等詞語。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理清課文思路,理解“我雖然未見葉老先生的面,卻從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認真、平和以及溫暖,如春風拂面!边@個含義深刻的句子。

      4.初步學習修改作文的方法,感受葉老的認真、平和。

      教學重點

      理解“我雖然未見葉老先生的面,卻從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認真、平和以及溫暖,如春風拂面!边@個含義深刻的句子。

      教學難點

      初步學習修改作文的方法,認識兩個修改符號,并能運用其修改句子中的問題。

      一、揭示課題,激趣導入

      剛才我們復習了《爬山虎的腳》,今天我們要學習這篇課文也寫到了爬山虎,齊讀課題。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ㄒ唬┓怕曌x課文,把字音讀正確,語句讀通順。

     。ǘ┳詫W生字新詞

      同桌練習讀準含有生字的詞語。

     。ㄈz查自學情況

      1.開火車形式讀詞。

      2.自由讀句子。

      翻到我的那篇作文,我一下子愣住了:映入眼簾的是紅色的修改符號和改動后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幾頁紙上到處是紅色的圈、鉤或直線、曲線。

      3.指導“曲”在“曲線”這個詞中的讀音。

      4.自由讀這兩組詞。想想第一組和第二組分別是寫誰的。

      莫名其妙愣住意外

      認真平和質樸

      第一組寫肖復興。

      第二組寫葉圣陶。

     。ㄋ模├砬逭n文結構

      課文寫了葉圣陶先生和“我”之間的哪兩件事?怎么分成兩部分?(修改作文1-5.邀請做客6-10)

      三、細讀課文,重點品味

     。ㄒ唬┏鍪咀詫W提示,學生自學

      默讀課文第一部分,思考:

      拿到葉老為“我”修改的作文,“我”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ǘ┤嘟涣

      1.第三自然段

      翻到我的那篇作文,我一下子愣住了:映入眼簾的是紅色的修改符號和改動后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幾頁紙上到處是紅色的圈、鉤或直線、曲線。

      借助資料袋感受葉老為“我”修改了很多處(密密麻麻),指導朗讀。

      2.第四自然段

      題目《一張畫像》改成《一幅畫像》,我立刻感到用字的準確性。

     。1)通過對比一“張”和一“幅”,體會用字的準確。

     。2)通過了解“刪”字的造字過程,學會這個字,并體會這句話的意思。

      “怎么你把包幾何課本的書皮去掉了呢?”葉老先生改成“怎么你把幾何課本的包書紙去掉了呢?”

     。3)借助多媒體課件的演示認識兩個修改符號。

     。4)師生合作讀整段。

     。5)通過課外資料的補充,有感情的朗讀,體會葉老的認真、平和以及溫暖。

      3.第五自然段

      “這一篇作文寫的全是具體事實,從具體實施中透露出對王老師的敬愛。肖復興同學如果沒有在這幾件有關畫畫的事上深受感動,就不能寫得這樣親切自然!

     。1)通過朗讀明確寫作文的兩個要求:寫具體事實,表達真情實感。

     。2)鼓勵學生質疑,體會葉老的評語樹立了“我”寫作的信心。

      四、整合課文,升華情感

      通過填空練習,理清三、四、五自然段的思路,體會“我”的情感變化。

      當翻到我的那篇作文時,我(一下子愣住了)。

      當我仔細看了葉老的修改后,我(感受到他的認真、平和以及溫暖,如春風拂面)。

      當我看到葉老簡短的評語后,我(樹立了寫作的信心)。

      五、讀寫結合,練習修改

      (一)復習鞏固兩個修改符號。

     。ǘ┻\用修改符號試著修改一句話。

      六、拓展延伸,提出問題

      (一)剛才你們修改的就是肖復興《一張畫像》中的句子,你們想知道他在作文中都寫了些什么嗎,課下可以讀一讀。

      (二)再看課題,第一件事中沒有提到爬山虎,可題目是《那片綠綠的爬山虎》,這是為什么呢?下節課我們繼續學習,解決這個問題。

      (三)布置作業

      第一課時板書設計: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正確讀寫“推薦、刪掉、規范、燥熱、融洽、黃昏、客廳、曲線春風拂面、映入眼簾”等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聯系上下文體會文中含義深刻的句子,背誦喜歡的部分。

      4.理解課文題目和內容之間的聯系。

      5.了解葉圣陶先生的人品與文品,感受作者對葉老的思念、敬重與感激之情,體會學作文應先學做人的道理。

      教學重點:

      1.了解葉圣陶先生的人品與文品,感受作者對葉老的思念、敬重與感激之情,體會學作文應先學做人的道理。

      2.能聯系上下文體會“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總是那么綠著。”這個含義深刻的句子。

      教學難點:

      理解課文題目和內容之間的聯系。

      一、復習鞏固,聽寫詞語

      二、回憶內容,深入理解

      (一)回憶上節課的內容

      1.這篇課文主要寫了誰和誰之間的哪兩件事?

      2.葉老為“我”修改作文這件事,讓“我”感受到了什么?

      3.葉老邀請“我”到他家做客,又給“我”留下怎樣的印象呢?

      (二)學習第二部分

      1.出示自學提示,學生自學

      默讀課文第二部分,思考:

      “我”應邀做客,葉老給“我”留下了怎樣的印象?

      2.第8自然段

      通過看文中插圖、想象、朗讀感受葉老平易近人,和藹親切。

      3.第9自然段

      我們的交談很融洽,仿佛我不是小孩,而是大人,一個他的老朋友。他親切之中蘊含的認真,質樸之中包含的期待,把我小小的心融化了,以至不知黃昏的到來。

      通過朗讀、補充課外資料──葉老和“我”談話的內容,感受葉老的親切、質樸。

      4.第10自然段

     。1)理解詞語:楷模──榜樣,模范。

      葉老的人品──平易近人、真誠寬厚;作品──一絲不茍,寫作極為認真。

      5.在葉老家,還有什么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爬山虎)

     。1)畫出文中具體描寫爬山虎的句子,再讀一讀。

     。2)全班交流:

      剛進里院,一墻綠蔥蔥的爬山虎撲入眼簾。夏日的燥熱仿佛一下子減去了許多,陽光都變成綠色的,像溫柔的小精靈一樣在上面跳躍著,閃爍著迷離的光點。

      落日的余暉染紅窗欞,院里那一墻的爬山虎,綠得沉郁,如同一片濃濃的湖水,映在客廳的玻璃窗上,不停地搖曳著,顯得虎虎有生氣。

      通過朗讀、聯系上下文的方法知道爬山虎因作者心情不同、時間的變化、光線的變化,前后描寫不同。

      6.葉老的談話不僅給了“我”信心,還帶給“我”怎樣的收獲呢?

      我好像知道了或者模模糊糊懂得了:作家就是這樣做的,作家的作品就是這么寫的。

      聯系課文內容填空:

      作家就是()。

      作家的作品就是()。

      三、整合課文,解決問題

      1.結合重點句理解為什么以“那片綠綠的爬山虎”為題。

      2.小結:批改作文、邀請做客這兩件事,給了肖復興極大的影響,鼓舞著他努力學習,堅定了他的文學之路。

      3.學生有感情地朗讀最后一段。

      四、拓展延伸,總結課文

      (一)“我”15歲時的那個夏天意義非凡。那個夏天以后會發生什么事?補充肖復興的相關資料。

      (二)肖復興沒有忘記葉圣陶先生對他的教誨,沒有忘記那片綠綠的爬山虎。

     。ㄈ┰僮x課題,布置作業。

      爬山虎教案 8

      教學目標

      1.認識7個生字,會寫13個生字。正確讀寫“推薦、眼簾、刪掉、規范、燥熱、融洽、黃昏、客廳”等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部分。

      3.能聯系上下文體會課文中含義深刻的語句(主要是借景抒情的語句)。

      4.滲透寫作方法,學習修改作文的方法,培養認真修改作文的習慣,懂得學作文應先學做人。

      教學重點、難點:

      體會文中含義深刻的語句,學習修改作文的方法。

      第二課時

      一、聯系舊課,啟發談話,導入新課。

      板書題目。問:通過預習課文,你知道“那片綠綠的爬山虎”指的是哪一片嗎?在《爬山虎的腳》一課中我們學到了什么?(學生簡介葉圣陶。)今天我們再一次觸摸葉老的那一片爬山虎,感受它的美。

      二、初讀課文,感受語言美,把握主要內容。

      1、課文哪些地方描寫了爬山虎?能找出來嗎?從這些語句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學生朗讀段落,體會它的綠,充滿生機,作者的喜愛之情。)

      2、作者怎么有機會看到葉老的那一片爬山虎呢?(板書:到葉老家里做客)

      3、課文還寫了作者和葉老之間的什么事?(板書:批改作文)

      三、研讀詞句,感受人格之美。

      作者到葉老家里,不是去欣賞那片爬山虎,他是有感而發,借景抒情。作者抒發了什么感情?

      1、簡介作者和寫作背景。

      2、你從哪些句子看出葉老先生人格的美?

     、盼译m然未見葉老先生的面,卻從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認真、平和以及溫暖,如春風拂面。(理解“春風拂面”)

     、莆腋械揭馔猓合袢~老先生那樣的大作家,居然要見一個初中生。(為什么要見作者?)

     、侨~老先生見了我,像會見大人一樣同我握了握手,一下子讓我覺得距離縮短了不少。

      ⑷我們的交談很融洽,仿佛我不是小孩,而是大人,一個他的老朋友。他親切之中蘊含的認真,質樸之中包容的期待,把我小小的心融化了,以至不知黃昏什么時候到來,悄悄將落日的余暉染紅窗欞。

      ⑸我非常慶幸,自己第一次見到作家,竟是這樣一位人品與作品都堪稱楷模的大作家。他跟我的談話,讓我好像知道了或者模模糊糊的懂得了:作家就是這樣做的,作家的作品就是這么寫的。我15歲的那個夏天意義非凡。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總是那么綠著

      四、朗讀感悟,體會真情。

      葉老給作者批改作文,讓作者感動不已,又被邀請到葉老家里做客,作者近距離感受到了葉老的人品與作品的.偉大。作者就這么一直被感動著,所以作者感覺葉老院子里的爬山虎很美,在作者的心里一直綠著,所以作者也成了名作家,(推薦肖復興的作品)讓我們帶著作者對葉老的崇敬之情再讀“那片綠綠的爬山虎”。

      1、學生美讀課文。

      2、美讀句子。

      五、回歸整體,升華認識。

      1、課文為什么用“那片綠綠的爬山虎”做題目?

      2、學了這篇課文,你有什么感受、收獲?你以后會怎樣做?(聯系資料袋,體會怎樣修改作文。)

      六、課外作業

      1、把自己喜歡的內容背一背,或者摘抄下來。

      2、把自己寫過的一篇作文拿出來改一改。

      3、展開想象寫片段。葉老先生會和“我”談些什么呢?寫一寫葉老先生與“我”的對話。

      爬山虎教案 9

      教材分析

      1、認識5個生字,會寫11個生字正確讀寫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3、了解爬山虎的特點,理清課文的敘述順序。

      4、學習作者細心觀察的方法,培養留心周圍事物的意識。

      5、培養學生觀察周圍事物的能力。

      學情分析

      學生對生字中存在著“觸著墻”的“著”有個別學生讀錯,重點理解爬山虎是怎樣一腳一腳往上爬的。通過學習學生使弄清了爬山虎的腳,莖,葉子,之間的相互聯系。

      第一課時

      學習目標

      1、熟讀課文,初步理解課文內容;

     。、學會生字新詞;

     。、給課文分段;

     。、了解爬山虎生長的地方、模樣、顏色。

      教學準備

      1、實地觀察爬山虎。

      2、寫觀察日記。

      教學過程:

      一、創境導入,激發學習興趣

      同學們,你們都見過什么樣的腳,這些都是動物的腳。那你們有沒有見過不會走路的植物也長腳嗎?今天我們就來學習葉圣陶爺爺寫的一篇文章今天《爬山虎的腳》。

      二、理解課題,了解文章背景

     、、本文的作者是誰?(葉圣陶(1894—1988)原名葉紹鈞。中國現代文學家、教育家、出版家和社會活動家。

     、、讀課題,想一想,這個課題圍繞什么來寫?讀了課題你想說點什么?

     、、葉圣陶爺爺寫了爬山虎的哪些方面呢?讓我們走進課文。

      三、檢查預習:

      對爬山虎的了解情況、

      四、學習生字新詞

      1、開火車拼讀、糾音。(字形重點:隙、漾)

     。、解釋生字詞。

      五、默讀、思考:

     。、課文哪幾個自然段寫了爬山虎的腳?

      2、分段。

     。场⑺娜诵〗M討論分段情況、匯報。

      六、教學第一段(第1自然段)

      默讀、思考:

     。ǎ保┻@一段講了什么?

     。ǎ玻┠阌X得爬山虎有什么特點?

      七、教學第二段(第2自然段)

      1、大家還記得我們觀察爬山虎時,最引起我們注意的是什么?(滿墻的葉子)你能說說你看到的葉子是怎樣的嗎?

     。病F在我們來看看課文又是怎樣寫的。

      (1)爬山虎的葉子在生長中有什么變化?重點寫的是什么時候的葉子?從哪個詞看出來?

     。ǎ玻┱n文寫爬山虎的腳,為什么要寫第1、2自然段?

     。ǎ常┯懻、歸納:要寫爬山虎的腳,先要向大家介紹爬山虎生長的地方、模樣、顏色等,然后才介紹爬山虎的腳,文章這樣寫就有條理了。

      3、重點指導朗讀第3、4句。

      4、指導學生看著板書上的提綱試背第2自然段。

     。、說說你最喜歡哪一個句子,你認為哪個詞語用得最好。

      八、做練習3

      第二課時

      學習目標

      1、了解作者是怎樣圍繞爬山虎腳的特點來寫片段的,從中領悟圍繞一個意思來寫好片段的方法;

      2、認識大自然的神奇,培養自己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興趣。

      教學重點

      了解作者是怎樣圍繞爬山虎腳的特點來寫片段的,從中領悟圍繞一個意思寫好片段的方法;

      教學難點:

      爬山虎是怎樣一腳一腳地往上爬的。

      教學準備:

      1、在黑板上畫好一幅爬山虎(缺腳)的圖案。

      2、多媒體課件:

     。1)爬山虎的腳爬墻示意圖;

     。2)一堵墻上的爬山虎。

      教學過程:

      一、復習:

      檢查練習3(投影片出示)

      二、導入課文:

      作者是怎樣觀察事物的?爬山虎的腳是怎樣在墻上爬的?我們就帶著問題來學習第三段。(出示學標)

      三、學習第3自然段

      1、默讀;用~~劃出爬山虎腳的句子,這幾句話分別講了什么?

      2、提問、出句子投影,齊讀。

      3、指名在已畫好的爬山虎上添畫腳,要求學生在幾種彩色粉筆中,選擇正確顏色畫腳。

      以課文為根據,對照學生在黑板上畫的爬山虎的腳,評議。

      請學生到黑板前用課文的語言講述爬山虎的腳生長的.位置、形狀和顏色,全班說。

      4、這一自然段講了什么?

      5、作者能把爬山虎的腳寫得那么形象具體,說明了什么?課文哪個詞語突出了這一點?(注意)

      三、學習第4自然段

      1、自由讀。

      2、聽錄音,請同學們合上眼睛,想像一下爬山虎是怎樣在墻上爬的?

      3、多媒體顯示、理解。(一棵爬山虎是怎樣在墻上爬的。)

      4、用“▲”劃出爬山虎在墻上爬的動作:

      觸——→巴——→拉——→貼

      5、齊讀

      6、抓住重點詞,用自己的話說說爬山虎是怎樣在墻上爬的?自己說、提名說。

      7、指導朗讀

      8、作者寫爬山虎的腳“一腳一腳地往上爬”,換成“一步一步”,行嗎?為什么?討論、匯報。(爬山虎并不像動物那樣用腳交替著往上爬,而是長一只腳就巴住墻,越往高處爬,就要不斷地長出新腳。)

      9、多媒體再顯示(一棵——→滿墻的爬山虎)。

      10、這一自然段主要講了什么?

      四、教學第5自然段

      1、根據課后練習1(3),輕聲朗讀。

      2、同桌討論、匯報。

      3、我們觀察爬山虎時最引人注意的是葉子,可是作者卻能把隱藏在葉子間的腳寫得這么具體詳細,說明了什么?(觀察細致、耐心)

      五、第三段總結:

      作者圍繞爬山虎的腳的特點,先講它的生長位置、形狀和顏色,再講它是怎樣在墻上爬的,最后講觸著墻與沒觸著墻的爬山虎的腳有何不同。

      六、評議學生的一篇觀察日記。

      七、課外作業:

      1、根據平時對校內紫荊樹的觀察,自己確定一個意思來寫片段;

      2、你將從哪幾個方面來表現這個意思。

      爬山虎教案 10

      【教學目標】

      1、通過對課文段落的自主感悟和個性解讀,了解葉老一絲不茍的寫作態度和平易近人的人品。

      2、通過比較誦讀,感受課文通過爬山虎的描寫所反映的作者不同的心情,初步了解借景抒情的寫作方法。

      3、鏈接作者的文學之路,品味重點句子和課題的深刻內涵,感受課文表達的感激與懷念之情。

      4、補充閱讀,初步學習讀懂借景抒情的段落。

      【教學理念】

      學生的閱讀是一種自主的個性化行為。在閱讀對話活動中,提供必要的語言依托和補充材料,給學生搭建起自主閱讀的腳手架,從而充分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多層解讀文本,完成對學習內容的意義建構,獲得語言的發展和精神成長的營養。

      【教學過程】

      一、回顧誦讀,初讀課文

      1、四十多年前,著名作家葉圣陶曾在《爬山虎的腳》中描寫過自家院落里那一墻綠綠的爬山虎(本冊課文第6課),哪些句子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向大家背誦幾句。

      2、揭題,自由讀課文,想一想課文寫了些什么。

      3、交流初讀感受,梳理課文中的人與事。

      二、多層解讀,深悟課文

      葉老幫我修改作文以及那天下午的談話,使我對葉老的做事與為人有了一些了解。

      1、自主讀悟,表層解讀:

      默讀課文,聯系課文中語句具體說說你的感受。

      出示:

      我雖然未見葉老先生的面,卻從他的批改中( )。他跟我的談話,讓我( )。

      (引導學生聯系文中幾處具體描寫讀懂認真、平和、質樸等。)

      2、資料幫助,個性解讀:

      一個初中生,習作得到了大作家的修改,并受邀到作家家做客,請你也像作者一樣從這修改中、交談中去感受一番,你從中有什么感受與收獲。

      出示文后補充的資料袋材料──被修改的作文稿子,補充閱讀原文中對談話內容的記敘。

      (附:那一下午,葉老先生沒談我那篇獲獎的作文,也沒談寫作。他沒有向我傳授什么文學創作的秘訣、要素之類。相反,他幾次問我各科學習成績怎么樣。我說我連續幾年獲得優良獎章,文科理科學習成績都還不錯。他說道:這樣好!愛好文學的人不要只讀文科的書,一定要多讀各科的書。他又讓我背背中國歷史朝代,我沒有背全,有的朝代順序還背顛倒了。他又說:我們中國人一定要搞清楚自己的歷史,搞文學的人不搞清楚我們的歷史更不行。)

      3、難點感悟,詩意解讀:

      ⑴ 我雖然未見葉老先生的面,他的批改卻如春風拂面;我受邀做客,他的話語把我小小的心融化了。看著這兩個詞語,讓你想起了哪些詩句,哪些景象?

      (交流點撥:吹面不寒楊柳風,春風拂面是一種怎樣的感覺?看著這樣的修改,僅僅是臉上的感覺嗎?冬天的冰融化后,和以前大不一樣了,變成淙淙的春水。那么,我小小的心融化了,讓你想到了什么?)

     、 指導有感情朗讀,引讀課文中直接抒發作者感受的句子。

      4、比較閱讀,寫法解讀:

      課文在第二件事的`記敘中兩次描寫了院中那一墻爬山虎,我們能從中感受到什么呢?

     、 找出描寫爬山虎的句子讀一讀。去掉這些描寫是否通順?有何不同?

     、 聯系作者兩次看到爬山虎時的心情,想想兩次對爬山虎的描寫有什么不一樣?

     、 作者借景抒情,那一片綠里跳躍著、閃爍著他的那份高興,那份激動,一份沉甸甸的收獲,一種難以表達的憧憬。讓我們用心去體會,去誦讀。

      (師生合作,有感情配樂誦讀。)

      三、悟讀課題,升華情感

      1、補充閱讀,感受非凡:

      葉老的批改,如春風拂面,葉老的話語,把我小小的心融化了,心里充滿無限的憧憬與期待。那15歲的那個夏天意義非凡。那個夏天以后會發生什么事?讓我們看看肖復興的文學之路吧。你對這意義非凡是否有更多的理解。(附:肖復興,現任《人民文學》雜志社副主編。已出版長篇小說、中短篇小說集、報告文學集、散文隨筆集和理論集80余部。近著有《音樂筆記》、《日子的回憶》、《紙的生命》、《父親手記》、《總有一處讓你感動》等。曾獲全國及北京上海優秀文學獎多種,《音樂筆記》獲首屆冰心散文獎!赌瞧G綠的爬山虎》、《向往奧運》、《荔枝》、《銀色的心愿》、《尋找貝多芬》等篇入選大中小學課本。)

      2、深情回憶,誦讀課題:

      ⑴ 課文結尾寫道,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總是那么綠著。你現在知道為什么總是那么綠著?是僅僅在眼前嗎?

      ⑵ 1988年,著名作家葉圣陶逝世。1992年,時年45歲的肖復興提筆寫下這篇文章,回憶發生于30年前少年時代的故事。同學們,在肖復興心里,忘不了的是什么?

      (聯系全文抒發情感。)

      忘不了( ),忘不了( ),忘不了( )!

      ⑶ 師恩難忘這是所有學生的心聲。多年過去了,肖復興沒有忘記葉圣陶先生對他的教誨,沒有忘記葉老曾經寫過的爬山虎。那片綠綠的爬山虎總是那么綠著,綠在他的生命中。那一份情濃縮成一聲深情的感激,濃縮成一份永遠抹不去的回憶──那片綠綠的爬山虎(帶著感情讀課題)。

      四、讀物推薦,課外拓展

      同學們,有許多作家都寫過感激、懷念老師的作品,著名詩人舒婷也用相似的命題描寫發生在中學時代的故事,表達了對老師的一片深情。這里呈現的只是文章的結尾,如果有興趣,就請同學們課外去閱讀這一篇《在那顆星子下》。

      還是那條林蔭道,老師纖細的手沉甸甸地擱在我瘦小的肩上。她送我到公園那個拐彎處,我不禁回頭深深望了她一眼。星子正從她的身后川流成為夜空。最后她自己也成為一顆最亮的星星,在我記憶的銀河中,我的老師。

      爬山虎教案 11

      課時目標:

      1、認識本文生字,學會本文生字。

      2、感受爬山虎葉的美。

      3、有感情的朗讀第二自然段。

      重點難點:

      重點:了解課文內容。難點:理清課文脈絡。

      教學準備:了解本文作者;本課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出示謎底為“絲瓜”“葡萄”的謎語。

      2、談話激趣:同學們,絲瓜和葡萄往高處爬都需要搭架子。爬山虎也是一種攀援植物,可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爬到墻上,爬到房頂上,這是為什么呢?(因為它有腳。)爬山虎的腳是怎樣的呢?葉圣陶爺爺是一位善于觀察、善于思考的人。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他寫的《爬山虎的腳》。

      二、整體感知,理清脈絡

      1、小組合作交流:

     。1)請同學們自由朗讀課文,讀準課文的生字新詞。

      (2)課文每個自然段分別寫了爬山虎的什么?

      2、檢查交流:

      (1)領讀詞語。

      嫩綠舒服均勻重疊空隙漾起拂過葉柄蝸牛緊貼蛟龍枯萎逐漸牢固

      (2)你讀懂每個自然段都寫什么了嗎?第一自然段寫了爬山虎生長的茂盛。第二自然段寫了爬山虎的葉子很美麗。

      第三自然段寫了爬山虎的腳的.生長位置、樣子和形狀。第四自然段寫了爬山虎的腳是怎么爬的。第五自然段寫了爬山虎的腳的變化。

      三、理解第一和第二自然段。

      1、讀第一自然段,作者從哪幾個方面寫爬山虎的葉子的?

      2、你從“滿是”、“一大片”中體會到了什么?

      3、欣賞爬山虎爬到巖石、屋頂、墻上的圖片。

      4、說說你的感受,把你的感受讀出來。

      5、感受第二自然段中描寫爬山虎的葉子顏色變化美,形態美。

      四、布置作業,積累語言。

      1、抄寫詞語。

      2、背誦課文第二自然段。

      五、板書設計

      爬山虎的腳

      顏色:嫩紅、嫩綠、綠葉

      形態:密而均勻、一順兒腳爬

      教學反思:

      四年級的學生對植物比較感興趣,教學本課時,我的思路是按照課文的順序,先理清作者是從那幾個方面來寫爬山虎的,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然后注意研讀爬山虎各部分的特點。放手讓學生都自悟,然后適當點撥。

      四年級重要的詞語還是需要落實,比如“一順兒”,通過借助工具書或插圖來理解都很好,如果要更進一步,可以讓學生看著插圖,用自己的話來解釋一下什么叫“一順兒”;注重課文的誦讀和背誦,安排的時間、機會也比較多。不足之處有:雖然誦讀和背誦的時間有保證,但要注重層次,每次誦讀體會更深,層層深入。教案編寫時有些步驟補充在一旁,布局不利于整體統籌。提問時應以一兩個主要問題為線,過于瑣碎會擾亂學生的思路。提問語言不夠間接明確,一分鐘內出現多次提問的現象。主要還是源于我對他們缺乏信心,擔心他們聽不懂我的提問。另外,也由于自己對于學生的關注不夠,沒有在提問后及時關注學生的表情動作。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不能及時給予合適的評價,錯過了強化筆記習慣和鼓勵思考的時機,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有所減弱。在學生回答段落大意之后應再做梳理、引導。我的準備還是簡單粗暴了,“承上”不足,“啟下”要單刀直入。在課堂中隨時總結學習方法,并向學生點明,讓他們加以借鑒。目前的課堂筆記都要求記錄在書上,學生可能尚未養成習慣,需要教師指導。

    【爬山虎教案】相關文章:

    《爬山虎的腳》的教案03-09

    《爬山虎的腳》教案03-10

    《爬山虎的腳》教案03-10

    爬山虎的腳教案03-07

    爬山虎的腳教案06-18

    課文《爬山虎的腳》教案08-24

    課文《爬山虎的腳》教案08-24

    人教版爬山虎的腳教案08-26

    《那片綠綠的爬山虎》教案03-13

    国产一级a爱做免费播放_91揄拍久久久久无码免费_欧美视频在线播放精品a_亚洲成色在线综合网站免费

      亚洲欧美五码中文字幕 | 好吊妞国产欧美日韩免费观看在线播放 | 正在播放90少妇 | 天天狠狠综合久久 | 中文字幕有码在线 | 视频思思久久免费国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