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語文下冊《我的第一本書》教學反思
為了使學生能很好地了解《我的第一本書》的故事情節,我想,如果采取傳統的復述方式可能就會比較單調,而且也很難調動學生的積極主動性。所以為了使學生主動地去掌握,我就想試試限時學習和競賽的形式吧,或許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于是我給學生2分30秒的時間快速閱讀全篇和課下注解,然后合上書本,我開始提問。比如:文中的“我”是誰?學生回答牛漢,這就了解了文章作者,我順便談及我們之前學的一篇文章《華南虎》,也就勾起了學生的回憶。再如“我”的第一本書有什么特別之處?學生回答那是一本經過“修修補補”后“完完整整”的書,通過“修修補補”就引出了父親,而這半截書的由來就引出了喬元貞。另外,“我”的期中排名如何?這就引出了我的另外兩個同學,于是順勢就導出這三個人物的命運。等等類似的問題,就讓學生在輕松的氛圍中掌握了故事情節。同時我的巧妙過度,又為下文的講解做了一個很好的鋪墊。
了解了最簡單的情節之后,就需要開始對文章做深層次的探討,而這既是文章重點,更是文章的難點。如果我再像兩年前那樣強行“填鴨”,可能仍然會重演兩年前的尷尬,所以我就想,還是借學生的口來說答案,這樣可能會比較容易接受些,于是我就設計了小組討論這一環節。在討論之前,為了不使學生偏離討論的方向,我就先給學生一個討論前的指導。比如:在“我”上學的`過程中,其中書本中有“狗”“小狗”“大狗”這樣的詞語,然而“我”和狗之間達到空前的默契,給我上學帶來了無限的樂趣,所以“我”的第一本書中就包含著上學的樂趣。在這樣的分析指導之下,學生開始討論。于是,他們談到了關心“我”學業且慈愛的父親,說到了上學時的好友喬元貞,還有當年生活的艱難和辛酸。不經意間,“我的第一本書”的內涵——生活的艱辛、人間的溫情、同學的友愛和上學的樂趣就全都概括了,而這一切都是在學生的討論中產生的。所以我立刻想到兩年前是“踏破鐵鞋無覓處”,今天是“得來全不費功夫”。
最后我覺得文中還有一處矛盾的地方,那就是當初父親說喬元貞比“我”有出息,可是多年后“我”成為了一個大學者,而喬元貞卻一輩子挎著小籃子賣一些小東西。是父親的眼光出現了問題,還是有什么其他的原因?于是學生開始產生辯論,在各抒己見中自然就導出了一個很有現實意義的問題“知識改變命運”。到此,我就水到渠成地對學生進行價值觀的教育,也讓學生們明白,知識在現代社會中它的價值和決定性的作用。
說完這些,再回過頭來看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和重難點,竟然全在輕松的課堂中解決了。兩年前的課堂和今天的課堂的對比,似乎是殊途同歸,但學生的感受和課堂效果卻完全不同。這也讓我思索,必須不斷地反省自己,并實施改變,才能真正讓自己提高。
【八年級語文下冊《我的第一本書》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八年級語文下冊《我的第一本書》的教學反思01-19
《我的第一本書》語文教學反思11-02
語文課文《我的第一本書》教學與反思11-04
八年級語文下冊的教學反思10-13
八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01-19
八年級的語文下冊教學反思01-19
八年級語文下冊《我的母親》教學反思范文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