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上冊《詩》教學設計

    時間:2023-07-04 10:45:36 教學設計 我要投稿

    七年級上冊《詩四首》教學設計(通用6篇)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實現教學目標的計劃性和決策性活動。那么問題來了,教學設計應該怎么寫?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七年級上冊《詩四首》教學設計,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七年級上冊《詩四首》教學設計(通用6篇)

      七年級上冊《詩》教學設計 1

      【教材簡析】

      這四首古代詩歌都寫得情景交融,以景傳情,為我們展現出一幅幅優美的畫卷。詩人用他們的筆觸,帶領我們走進那色彩各異、形象鮮明的詩境之中。《歸園田居》表現的是陶淵明辭官歸隱樂于農耕的思想,《使至塞上》的作者王維是山水田園詩的代表,這首詩寫的卻是邊塞的風光,體現了王維詩中有畫的特點,李白在《渡荊門送別》中表達的是初次離鄉時那種依依不舍之情,《游山西村》表達了陸游對農家淳樸風俗的留戀。

      【教學設想】

      1、《歸園田居》和《游山西村》都是描寫農家村居生活,《使至塞上》和《渡荊門送別》都通過畫面展示不同空間內景物的風貌,可打亂課文的原順序,把它們分成兩組進行比較閱讀,通過朗讀體味詩的語言美,通過聯想與想象領會詩的意境美,通過討論加深對詩的印象。

      2、教學本課文要達到的課標要求:

      ──朗讀并背誦、默寫四首古詩;

      ──培養學生感悟古代詩歌內容的能力;

      ──品味詩歌的意境美、語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3、教學的重點、難點: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默寫;

      ──感知古代詩歌的內容。

      ──品味詩歌的.意境美和語言美。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學生學過《桃花源記》,可從陶淵明辭官歸隱設趣導入,也可從一般人們旅游都到風景區,而古代有一個詩人陸游就與眾不同,他去游鄉村,他怎么游的?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

      二、預習課文

      結合課本注釋和工具書,掃除字、詞障礙。

      三、朗讀課文

      1、聽課文朗讀錄音或老師范讀。

      2、指導學生朗讀:

      ⑴ 通讀,要求讀準音、讀順暢;(自由讀、齊讀)

      ⑵ 誦讀,要求讀出重音、讀出節拍、讀出韻味;(請學生個人讀,具體指導的重點放在重音和節拍上)

      ⑶ 再讀,要求讀出詩句的情感、美感。(個人讀、分組讀或齊讀)

      四、品味詩意

      1、對陶淵明和陸游這兩位古代詩人同學們了解多少?請簡要說一說。

      2、同學們認為這兩首詩中哪些詩句寫得好?說一說理由。(開放式,不求統一或標準。)

      3、質疑探究:

      ⑴ 這兩首詩各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分組討論)

      ⑵ 同學們對這兩首詩還有什么問題?說出來大家交流。(教師可參與討論,鼓勵學生多說,不要急于下結論。)

      4、發揮聯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話把這兩首詩寫的畫面或場面的內容說出來。

      (注意在同學們說的時候老師適當點撥,讓學生明白這就是品味詩的意境)

      5、賞析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聯──

      ⑴ 藝術上的特色;(簡單滲透對仗的知識)

      ⑵ 用投影儀或發放文字材料,引導學生揣摩這兩句詩的運用:

      材料一:天發股份公司早就想獲得成品油的批發資格。但是,由于國家政策將成品油的批發經營權收歸中石油、中石化兩大集團,由他們壟斷全國的成品油批發銷售。這樣,一方面, 天發股份公司成品油批發經營資格被中止,不能開展成品油批發及倉儲經營業務,導致公司投資數億元建成的三大油庫等優質資產不能充分利用, 處于低負荷的運轉狀態;另一方面,進油渠道也受到兩大集團的控制,成本居高不下,毛利率下降。天發股份公司始終沒有放棄自己的努力,幾年后,天發股份終于如愿以償拿到成品油批發牌證。

      材料二:中國中場球員李鐵在未來的三年中,將以正式加盟球員的身份代表英超球隊埃弗頓隊征戰英超賽場。李鐵在上個賽季以租借的形式從遼寧隊轉會到埃弗頓隊。李鐵在租借期滿后的正式轉會過程中卻因為歐洲足壇經濟不景氣產生了一些波折。最終,在中國東莞星河傳說商住區建造有限公司的出資幫助下,各方解決了轉會費上的分歧,促成李鐵能能夠成功轉會英超埃弗頓。

      ⑶ 引導學生從運用和感悟中,體會詩句的哲理,它比喻困境中也往往蘊含著希望。

      6、引導學生探究討論,比較賞析這兩首詩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處?

      ──相同:都寫的是鄉村生活;

      ──不同:作者的身份不同,陶以農民身份,陸以客人身份;陶寫了自己一個人,陸寫了歡聚的許多農人;陶詩用語樸素不加修飾,陸詩語言生動感情豐富;陶心情閑適,陸心情喜悅;陶用的是五古,陸用的是七律。(盡量讓學生引用詩句來證明自己的說法)。

      五、鞏固教學

      1、學生挑選自己喜歡的詩當堂背誦;

      2、請學生默寫出自己認為寫得好的詩句。(同桌互評)

      六、布置作業

      1、背誦并默寫這兩首詩;

      2、請用優美生動的語言描述這兩首詩的意境。

      第二課時

      一、復習前一課時所學的兩首詩

      ──《歸園田居》表現詩人辛勤勞動的詩句

      ──《游山西村》表達陸游對鄉村淳樸民風喜愛、留戀的詩句

      ──《游山西村》比喻困境中蘊含希望的詩句

      二、導入新課

      (學生在七年級之前已學過李白和王維的詩,可從這里所選的詩與以前所學的詩不同之處入手激趣導入)

      三、朗讀課文

      1、聽課文朗讀錄音或老師范讀;

      2、指導學生朗讀:

      ⑴ 通讀,要求讀準音、讀順暢;(自由讀)

      ⑵ 誦讀,要求讀出重音、讀出節拍、讀出韻味;(請學生讀,個案指導)

      ⑶ 再讀,要求讀出詩句的情感、美感。(個人讀或齊讀)

      四、品讀詩意

      1、對王維和李白這兩位古代詩人同學們了解多少?請簡要說一說。

      2、讓同學們用自己的話說一說這兩首詩描寫的畫面。

      ⑴ 《使至塞上》寫的是什么情景?(抓住邊塞風光即可)

      ⑵ 詩中的單、孤、征蓬等字詞透露出作者當時怎樣的心境?(學生說出類似孤寂、荒涼、消沉等即可。)

      ⑶ 體味詩的頸聯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意境。(重在體味詩句的畫面感。課后練習三的內容學生可以參看,但不必照搬,不強求惟一,鼓勵發散思維。)

      ⑷ 試著用自己的話把你讀這首詩的感受描繪出來。(開放性,不求統一)

      ⑸ 《渡荊門送別》寫的是什么情景?(描繪舟過荊門時的所見景色)。

      ⑹ 想象一下,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的畫面,說出自己的話把感受。(提示學生可結合地理課的有關知識聯想)

      3、比較閱讀這兩首詩:

      ⑴ 寫法上:都是詩中有畫,寫不同空間內景物的風貌,給人以很強的畫面感;都在最后一聯才含蓄地流露了作者的情緒。

      ⑵ 內容上:王詩寫西域,寫大漠,寫奇特壯美的塞外風光,李詩將長江兩岸的景色像畫卷一樣展開、變換。

      ⑶ 形式上:都是五律,但又有不同,王詩仄聲起韻,李詩平聲起韻。

      (適當滲透一點格律詩的音韻知識,但不能也不必講得過多、過深。)

      ⑷ 同學們對這兩首詩還有什么其他感受?說出來與大家交流一下。

      五、鞏固教學

      將詩中的好句子默寫出來。

      六、布景作業

      1、背誦并默寫這兩首詩;

      2、喜歡繪畫的同學可以從這四首詩中挑選自己喜歡的詩,將自己的理解和感受用圖畫描繪出來。

      七年級上冊《詩》教學設計 2

      學習目的:

      1、有感情地朗讀并熟練地背誦這四首詩。

      2、品味語言,體味詩歌的內涵。

      3、培養學生感悟古代詩歌內容的能力,不斷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

      學習準備:

      搜集作者生平思想的有關資料。熟讀背誦這四首詩。有條件的查找有關資料,給詩歌插配有關的圖畫。

      教學設想:

      誦讀品味,感悟提升,審美情趣。

      教學設計:

      第一課時《歸田園居》《游山西村》

      一、作者生平,交流引讀。

      同樣是寫農村生活的詩人,陶淵明與陸游是不一樣的。今天,我們各學習他們一首詩,通過比較來了解他們不同風格、思想感情。那么誰能夠說說他們的生平事跡呢?

      學生可能這樣說:

      陶淵明:(略)

      陸游:字務觀,自號放翁,浙江紹興人。南宋著名愛國詩人。他曾因極力主張北伐,被罷官,回歸故里,內心郁悶。對照官場的偽詐,他更感受到鄉間生活的純樸自然。但他并未喪失信心,深信總有一天會重新為國出力。這種心境與游境相吻合,于是兩相交涉,產生了流傳千古的《游山西村》。

      二、熟讀背誦,積累理解。

      1、讀一讀:

      教師范讀二首詩歌,學生跟讀。

      教師指導學生朗讀:

      ①通讀,要求讀準音、讀順暢;(自由讀、齊讀)

      ②誦讀,要求讀出重音,讀出節拍,讀出韻味;(請學生個人讀,具體指導的重點放在重音和節拍上)

      ③再讀,要求讀出詩句的情感、美感。(個人讀、分組讀或齊讀)

      學生反復朗讀直至背誦。

      2、譯一譯:

      學生對照注釋,解詞析句,掃清障礙,理解詩歌內容。

      3、說一說:

      同學們,你覺得這兩首詩中哪些詩句寫得好?你能說一說理由嗎?

      三、研讀品析,語言品味。

      你能用生動形象的語言描述一下詩人歸園田居的情景嗎?

      詩人如釋重負,告別了那個令人壓抑的官場,終于來到了向往已久的田園。來到南山腳下,種下了豆子,但因體力不支,農藝不精,所以草兒盛,豆苗稀。詩人只好一大早起來就扛著鋤頭去除草,晚上一直勞作到與星星為伴……回家的路上,夕露沾濕了衣衫,可解脫了身心束縛的詩人不以為苦,而深深地體味其中的樂趣。

      你能說說陶詩中的“愿”指的是什么?

      意愿。要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想在那污濁的現實世界中失去自我,即使做一個農夫也比在官場“為五斗米折腰”強。

      你覺得陶詩的語言怎樣,你能說說嗎?(語言“自然、通俗”)

      《游山西村》全詩圍繞哪個字展開?你能用自己的話說說這首詩的主要內容嗎?

      全詩圍繞一個“游”字展開。在一個豐收的年景,詩人受到邀請,來到農家。走在通往山西村的山路上,山環水繞,柳暗花明,一派花團錦簇的景象,終于來到山西村。在山西村,正值社日臨近,農民們衣著簡樸,吹簫擊鼓,結隊往來,熱鬧非凡。詩人盼望著以后能夠有時間乘月色出游,隨時拄著手杖來敲門拜訪。

      詩歌表現了詩人怎樣的心情?

      表現了詩人陶醉、留戀之情。作者陶醉在山野風光和農村的人情美中,留戀村民的好客、熱情、淳樸,對此次郊游發出了由衷的感嘆。

      你能說說“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聯成為名句的理由嗎?

      A、對仗自然工整,顯示出作者非凡的語言功力;

      B、富有哲理:比喻困境中依然蘊含著希望。

      四、比較賞析,學會評點。

      比較賞析這兩首詩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處?(小組合作學習)

      ——相同:都寫的是鄉村生活;

      ——不同:作者的身份不同:陶以農民身份;陸以客人身份。

      陶寫了自己一個人;陸寫了歡聚的許多農人。

      陶詩用語樸素,不加修飾;陸詩語言生動,感情豐富。

      陶心情閑適,遁世;陸心情喜悅,留戀。

      陶用的是五古;陸用的是七律。

      五、誦讀體驗,互動釋疑。

      1、誦讀體驗:

      你認為我們該用用怎樣的情感進行朗讀?朗讀中你體驗到了什么?

      學生模仿古人朗讀表演。

      2、互動釋疑:將自己不懂的.地方提出來,與小組、班級同學共同探究解疑。

      六、總結存儲,課外延伸。

      1、總結存儲:學了本詩后你有什么收獲和感受呢?

      2、課外延伸:

      ①朗讀背誦,加深理解。

      ②請用優美生動的語言描述這兩首詩的意境。

      第二課時《使至塞上》《渡荊門送別》

      一、鞏固理解,解釋引讀。

      1、鞏固理解:

      ——《歸園田居》中表現詩人辛勤勞動的詩句;

      ——《游山西村》中表達陸游對鄉村淳樸民風喜愛、留戀的詩句;

      ——《游山西村》比喻困境中蘊含希望的詩句;

      2、解釋引讀:

      這是一首邊塞詩,唐朝時由于邊境戰火不斷,許多詩人參加了守邊高級將帥的幕府,做他們的參軍、記室。這些詩人把他們在邊塞上的所見所聞寫成詩歌,于是邊塞風光和軍中生活成為盛唐詩人的新題材。這一類詩,文學史上稱為“邊塞詩”。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首邊塞詩——王維的《使至塞上》。

      那么誰能夠說說王維呢?

      王維,盛唐著名詩人,人稱“詩佛”。當時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邊塞慰問戰勝吐魯番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王維輕車簡從,要到遠在西北邊塞的居延。經長途跋涉,在蕭關遇到了騎兵,卻沒有遇到將官,(一問才知道),將官此時正在燕然前線。

      二、誦讀背誦,積累理解。

      1、讀一讀:

      ①教師范讀

      ②學生反復朗讀詩歌,以至背誦。

      2、說一說:

      學生對照注釋,解詞析句,理解詩歌內容。

      找出自己最喜歡的詩句,并說說理由。

      三、品讀提升,感悟意境。

      1、《使至塞上》寫的是什么情景內容?(奇特壯美的邊塞風光。)—

      2、你能說說“征蓬出漢塞,歸燕人胡天”一句的含義及蘊含作者怎樣的感情?

      過了居延,就像“蓬草”一樣隨風飄轉,飛出了漢家的邊塞,又像北歸的大雁一樣飛人胡天的上空。蘊含了作者被排擠出朝廷的惆悵,暗寫自己內心的激憤和抑郁。

      3、這里最能體現詩中有畫的是哪一聯詩句,你能畫畫它的圖景,說說它的意境嗎?(頸聯“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充分體現了詩中有畫的藝術特色。)

      大漠茫茫無邊,在這純然一色、荒涼無邊的背景之上,那烽火臺上燃起的一縷白煙直上云霄,顯得異常醒目。“孤煙”兩字能狀其神韻,“孤煙”之后隨一“直”字,使景物顯得單純簡凈。“長河落日圓”寫出了蒼茫的沙漠,沒有山,沒有樹,只有黃河橫貫其中。視野所及,大漠無邊無際,黃河杳無盡頭。筆力蒼勁,意境雄渾,視野開闊。將自己的孤寂情緒巧妙地融化在對廣闊的自然景色的描繪中。

      四、送別詩歌,感受李白。《渡荊門送別》

      送別,是古今詩人墨客常寫的題材,如高適的《別董大》,那你還知道哪些送別詩呢?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李白的《贈汪倫》、《送孟浩然之廣陵》等

      今天我們再來學習李白另一首送別詩——《渡荊門送別》,這又是誰送誰呢?

      那么誰能夠說說李白寫這一首詩的背景呢?

      這首詩是詩人開元十三年(公元725年)出蜀至荊門時所作。

      五、誦讀背誦,積累理解。

      1、讀一讀:

      ①教師范讀

      ②學生反復朗讀詩歌,直至背誦。

      2、說一說:

      學生對照注釋,解詞析句,理解詩歌內容。

      找出自己最喜歡的詩句,并說說理由。

      六、品讀提升,感悟意境。

      1、《渡荊門送別》寫的是什么情景?

      描繪舟過荊門時所見的景色,含蓄地表達對故鄉的依戀之情。

      2、你能想象一下“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的畫面,說出自己的感受。

      (允許學生自由發揮,言之有理即可)

      用游動的視角描寫景物,前句形象描述了船出三峽、渡過荊門山后長江兩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漸消失了,眼前是一望無際的低平的原野。巧妙地將靜止的山嶺描繪出充滿動感與空間感的活動畫面來。后句寫出江水奔騰直瀉的氣勢,寫荊門一帶平原曠野寥廓高遠的景色。這兩句把生活在蜀中的人,初次出峽,見到廣闊平原時的新鮮感受極其真切地寫了出來。景中蘊藏著詩人喜悅開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氣。

      3、你能說說頸聯描繪了怎樣的意境呢?

      “月下飛天鏡,云生結海樓。”是先以水中明月如圓鏡反襯江水的平靜,再以天上云彩構成海市蜃樓襯托江岸的遼闊、天空的高遠。詩人以移步換景的手法,從不同角度描繪出長江的近景和遠景,奇妙多姿,同時也表達了詩人當時見到景象時的欣喜和新鮮。

      4、本詩抒發作者鄉愁的是哪一句?寫景的又是哪幾句?是按什么順序寫的?

      “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從景物方面著筆,表現的是作者寫出濃濃的鄉思。

      “山隨平野盡,江人大荒流。月下飛天鏡,云生結海樓。”是按由遠到近的順序寫的。

      七、體驗拓展,互動釋疑。

      1、體驗拓展:

      從本詩來看,它是否為朋友送行?如果是你,你又會怎樣表達呢?

      不是,是告別故鄉,故鄉水有情,不遠萬里,依依不舍送別遠去的游子,游子思鄉之情不言而喻。

      2、互動釋疑:將自己不懂的地方提出來,與小組、班級同學共同探究解疑。

      八、總結存儲,課外延伸。

      1、總結存儲:學生談自己的收獲與感受。

      2、課外延伸:

      ①背誦這兩首詩;

      ②喜歡繪畫的同學,可以挑選自己喜歡的詩,將自己的理解和感受用圖畫描繪出來。

      ③課外摘抄高適、岑參的邊塞詩。

      七年級上冊《詩》教學設計 3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了解四首詩相關的背景知識。

      2.了解四首詩的思想內容、藝術特色及語言風格。

      3.了解把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現手法。

      4.背誦并默寫四首詩。

      能力目標

      1.加強朗讀訓練,讓學生充分體會詩歌特有的節奏及韻律,感受其聲韻美;在反復誦讀中,理解詩意,感悟詩情。

      2.分析四首詩中的景物描寫,體味文中情景交融的意境,賞析作品的意境美。

      3.揣摩品味詩中精彩語句的含義和技巧,并使之了然于心,成為自己的語言財富。

      德育目標

      這四首詩,描繪自然山水,歌詠田園風光,文筆優美,情真意醇。學習它們,可以激發靈性,陶冶情操,豐富文化積累。

      教學重點

      1.體會詩詞的意境美、語言美。

      2.背誦并默寫四首詩。

      教學難點

      激發學生想像,再現詩歌畫面,深刻體會景物描寫中蘊含著的深厚的情思。

      教學方法

      1.誦讀教學法。通過朗讀,把握其節奏韻律,感受古典詩歌的聲韻美。通過反復吟誦,逐步加深對詩意的理解,要求眼到、口到、心到,把自己融入詩歌中去,用自己的聲音傳達詩人的心聲。

      2.聯想法。古典詩歌語言精練,內涵豐富,教學時宜讓學生充分張開聯想的翅膀,想像作品的畫面,充分體會詩歌的意境。

      3.點撥法。抓住關鍵詩句進行點撥,以點帶面,以利學生對作品的整體理解。

      4.討論法。學生互動,交流讀詩的感受以及對詩歌的認識。

      教具準備

      多媒體、錄音機、示范朗讀磁帶

      課時安排

      教學過程

      一、導語設計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詩的國度,從最古老的《詩經》開始,優秀的詩歌作品浩如煙海,今天,我們學習《詩四首》。

      陶淵明是我國古代最早的田園詩人。他的詩歌現存120多首。最能代表他詩歌創作成就的是田園詩。我們先來學習他的田園詩代表作《歸園田居》(其三)。

      二、指導朗讀,力求使學生讀準字音,讀出節奏和韻律

      1.學生自由讀詩,教師提示一些應注意的詞語:帶月荷鋤歸道狹草木長

      2.要求學生用“/”給《歸園田居》(其三)一詩劃分節奏。

      教師提示學生注意音節劃分和意義劃分相結合,如“種豆/南山/下”“晨興/理/荒穢”。

      3.教師播放示范朗讀磁帶,要求學生仔細聽讀,訂正不恰當的讀音和節奏。

      4.學生齊讀。

      三、師生共同賞讀《歸園田居》

      1.教師范讀,學生跟讀。

      2.學生對照注釋,借助工具書,整體感知詩意。

      3.要求學生概述詩意。

      這是陶淵明田園生活的一個剪影,請展開想像,用自己的話描述陶淵明一天的勞動生活情形。

      教師提示:可以先逐句解釋,然后進行完整的表述。

      逐句解釋如下:詩的前四句記給豆田鋤草一事。第一句交代種豆的地點,第二句說鋤草的原因,第三句說一大早就去鋤草,第四句是說月兒初升之時才荷鋤晚歸。第五、六句寫歸途中道狹而多草木,以至露水沾濕了我的衣裳。第七、八句寫沾衣又有什么關系呢?只要不違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選兩位同學交流,其余同學點評。

      4.引導學生賞析詩歌的意境美。

      (1)提問:陶詩平淡而又富于情趣,平淡不必多言,你認為“情趣”表現在什么地方?

      教師引導學生想像“帶月荷鋤歸”的動人畫面。

      明確:陶詩的情趣來自于寫意。“帶月荷鋤歸”,勞動歸來的詩人雖然獨自一人,卻有一輪明月陪伴。月下的詩人,肩扛一副鋤頭,穿行在齊腰深的草叢中,這是一幅多么好的月夜歸耕圖啊!“夕露沾我衣”,露水調皮而多情,他們給了辛苦一天的詩人溫柔的撫慰,詩人就像一個凱旋的士兵,心情傲然、欣然。

      (2)提問:這首詩流露了詩人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明確:這首詩流露了詩人對田園生活的熱愛和歸隱農村的自豪之情。

      5.學生齊讀,嘗試背誦。

      6.深層探究

      提問:詩的末句“但使愿無違”的“愿”具體指什么?

      學生討論,教師可提供另外兩首田園詩幫助學生理解。

      7.學生默寫《歸園田居》(其三)。

      四、指導學生自讀《使至塞上》

      1.詩人及寫作背景簡介

      多媒體顯示:

      王維(公元701~761),字摩詰,太原祁人,出身仕宦家庭,過著享樂田園、流連山水、亦官亦隱的居士生活。王維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園詩人。他不僅是作詩的妙手,而且是繪畫的行家,所以蘇軾盛贊他“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味摩詰之畫,畫中有詩。”濃郁的詩情畫意是王維詩作的最大的藝術特色。

      開元二十五年(737)的.春天,王維奉唐玄宗之命,以監察御史的身份赴西北邊塞慰問戰勝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這實際上是被排擠出朝廷,《使至塞上》所寫的就是這次出使的情景。

      2.教師播放示范朗讀磁帶或選擇一首意境雄渾開闊的古曲作背景音樂,教師范讀,要求學生聽讀,把握節奏和韻律。

      全體學生配樂齊讀。

      3.學生大聲讀詩,借助注釋,整體感知詩意。

      (1)教師提示重要詞語,幫助學生疏通詩句。

      (2)選兩位同學概述詩意,其余同學點評。

      明確:詩人以簡練的筆墨寫了出使邊塞的經歷。“單車欲問邊”,寫自己輕車簡從,要前往邊境慰問將士。要走多遠呢?“屬國過居延”,是要到遠在西北邊塞的居延。山高路遠,“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詩人覺得自己好像飄飛的蓬草一樣出了漢家邊塞,又好像北歸的大雁一樣飛入胡天的上空。“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寫自己一路跋涉,看到的沙漠中特有的景色。“蕭關逢侯騎”,進了蕭關卻沒有遇見將官。“都護在燕然”一問才知道,將官正在燕然前線作戰呢。總言之,詩歌敘述了作者出使邊塞的艱苦行程,描繪了邊塞奇麗壯闊的景象,也寫了邊塞將士緊張的戰斗生活。

      4.引導學生品味詩歌的詩情畫意。

      (1)學生朗讀詩歌。

      (2)要求學生展開聯想和想像,用自己的語言描述詩歌中的畫面。

      多媒體顯示邊塞奇麗風光,幫助學生想像。

      選兩位同學描述詩中的畫面,其余同學點評。

      明確:地上隨處可見飄飛的蓬草,天空偶爾出現一隊北歸的大雁。只見燦黃無垠的大漠上,挺拔著一柱直沖云霄的孤煙,綿長如帶的黃河邊,一輪火紅的落日顯得異常渾圓、壯麗。

      (3)名句賞析

      提問:“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被國維贊嘆為“千古壯觀”的名句,談談你對此的認識。

      學生結合自己的閱讀體驗,談體會。

      明確:這兩句詩充分體現了詩中有畫的特色,非常講究景物的畫面感。首先,它有畫一樣的構圖,從天邊的落日到空中的烽煙到地下的河流,從近處的烽煙到遠處的夕陽到綿延無邊的大漠,空間闊大,層次很豐富。其次,它講究線條,一望無際的大漠上,縱的是煙,橫的是河,圓的是落日,線條簡約,物態畢現。第三,色彩豐富,廣闊無垠的大漠黃沙漫漫,黃昏橘紅色的夕陽收斂了光輝,靜靜地居于天際,輝映著波瀾不驚的閃著白光的河水,沙漠上升起一縷白色的烽煙,直上高空,雄渾寥廓的邊塞風光如在目前。

      多媒體顯示:

      《紅樓夢》第四十八回,對于“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香菱說:“這‘直’字似無理,‘圓’字似太俗。合上書一想,倒像是見了這景的。若說再找兩個換這兩個,竟再找不出兩個字來。”你認為香菱對這兩句詩的體味有沒有道理,為什么?

      學生明確:有道理。香菱雖沒能說清楚這兩個字到底好在哪里,但是憑直覺感到它們描寫孤煙與落日非常形象,不可替代。

      (4)體驗詩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提問:這首詩流露了詩人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學生沉吟品味,明確:“征蓬”“歸雁”,即景設喻,用以自比,傳達出詩人被排擠受命赴邊的幽微難言的內心情感。“圓”“直”字,不僅準確描繪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現了作者的深切感受,詩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緒巧妙地融入廣闊的自然景象的描繪中。

      5.學生默寫全詩。

      學生齊背兩首詩,默寫兩首詩。

      五、課堂小結

      讓我們在吟誦聲中結束對兩首詩的學習,以此表達對詩人的崇敬之情吧。

      六、布置作業

      預習《渡荊門送別》、《登岳陽樓》。

      七年級上冊《詩》教學設計 4

      【教學目標】

      1.熟讀背誦四首詩,形成積累。

      2.品味詩歌的語言,體會詩歌的內涵,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3.培養學生熱愛祖國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味和審美情趣。

      【教學重難點】

      1.背誦四首詩。

      2.理解詩歌的內涵。

      【教學流程】

      一、談話,激情入題

      同學們,一個人的性情的涵養和想象力的培植主要是憑借什么?是詩歌。“文章合為時而著,詩歌合為事而發。”朗讀詩歌,我們可以接觸詩人的所思、所感,朗讀詩歌可以培植我們更多的涵養。讀熟一首詩,在休閑時間里吟誦一下,就像唱歌一樣,心靈上能補益無限。今天我們來感受這四位詩人的.詩歌吧。

      二、粗讀感知第一、二首詩歌,把握思想感情

      1.朗讀中感受形象。

      2.指導朗讀,培養語感。

      3.師范朗讀,把握停頓和感情基調。

      4.師生合作,掃除字詞障礙。

      5.對照注釋,了解大意。

      三、賞析《歸園田居》

      1.導入。

      由學生交流陶淵明及其詩歌的事跡入手,了解課文的背景及作者的性格,加深對本詩的理解。

      如:陶的剛正不阿,又適情任性,使得他與爾虞我詐、相互傾軋的官場格格不入。不為五斗米折腰使他辭別官場,歸隱田園。在《桃花源記》一文中,我們已感受到了作者對和平、安寧、美好的生活的向往。今天我們再來學習陶的《歸園田居》一詩,進一步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整體感知。

      (1)學生自讀詩文,了解這首詩的大意。

      ①詩中寫了哪些景物?描繪了一幅怎樣的圖畫?側重寫詩人對什么的體驗?

      ②為什么寫這些景物?圍繞這些景物寫了什么事?“但使愿無違”的“愿”具體指什么?

      ③“但使愿無違”的“愿”具體指什么?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七年級上冊《詩》教學設計 5

      教學目標:

      1、朗誦這四首詩,要求能夠正確背誦、默寫。

      2、引導學生領會詩詞的意境美,語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3、充分調動學生聯想和想象,以提高理解、欣賞古詩的能力。

      教學課時:

      兩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任務:

      《歸田園居》和《使至塞上》

      教學過程:

      (一)《歸田園居》

      (1)陶淵明及其《桃花源》

      (2)熟讀《歸田園居》

      全詩可以分為幾個層次?

      ①種豆的地點以及勞動成果

      ②勞作的辛苦與執著

      ③自己的田園之樂

      (3)學生發揮想象本文描寫了什么場景?從中我們可以體會到什么?

      表面上寫勞作之樂,實際上“愿”有它的特殊的內涵——要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想在那污濁的現實世界中失去自我。即使做一個農夫也比在官場“為五斗米折腰”強。

      (4)聯想:鄙棄官場生活的詩文語句聯想。

      A、張志和的《漁歌子》

      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

      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魚不須歸。

      B、柳宗元的《江雪》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C、劉禹錫《陋室銘》

      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

      (5)詩歌特點:平淡自然,不見修飾。平淡的口語和醇美的詩意和諧統一起來,形成了陶淵明的藝術特點。

      (二)《使至塞上》

      A、背景:開元25年(737年)的春天,王維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邊疆慰問戰勝吐蕃的河西副使崔希逸。

      B、詩歌內容:

      所行:單車欲問邊——寫自己輕車簡從,要前往邊疆慰問將士。

      屬國過居延——是要到遠在西北邊塞的居延。

      所感:征篷出漢塞,歸雁入胡天。比喻詩人覺得自己就象“征蓬”一樣隨風而去,又恰似“歸雁”一般進入胡天。既言事又寫景。更在寫景中傳達出幽微難言的內心情感。

      所見: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這兩句詩充分體現了詩中有畫的特色,非常講究景物的畫面感。詩人的傳神筆墨刻畫了奇特壯美的塞外風光。

      所遇: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將官在燕然前線,故事似乎還要延續下去,但是詩歌卻在于此戛然而止,給人留下回味的余地。

      第二課時

      教學任務:

      《渡荊門送別》與《游山西村》

      教學過程:

      (一)《渡荊門送別》(從表達方式入手)

      (1)不同的表達方式在詩歌中的表現:

      首聯:敘述,交代起因。敘事

      頷聯:用游動的`視角來描繪景物的變化。寫景

      頸聯:通過兩幅畫來形容江上的美景。寫景末聯:發出深沉的鄉情之嘆。抒情

      全詩運用古詩深沉豪放的氣勢于聲調格律之中。

      (2)學生賞析本詩以“我最喜歡…………這一句詩”為句式說話。

      (二)教學《游山西村》

      在一個豐收的年景,詩人受到邀請,來到農家。走在通往山西村的山路上“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路似無而實有,景似絕而復出,終于來到山西村,這里山環水繞,柳暗花明。一派花團錦簇的景象,這兩句詩蘊涵著生活的哲理,比喻困境中也常常蘊涵著希望。在山西村,正值社日臨近,農民衣著簡樸,吹蕭擊鼓,結隊而行,熱鬧非凡。詩人盼望著以后能夠有時間乘月色出游,隨時拄著手杖來敲門拜訪,戀戀不舍之情溢于言表。詩人陶醉在山野風光和農村的人情美,對這次郊游發出了由衷的感嘆。 全詩緊扣“游”字,按時間推移展開敘述,層次清楚,語言生動,中間兩聯對偶自然工整。顯示出詩人錘煉語言的非凡動力。

      用“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造句。

      與《歸田園居》進行比較:《歸田園居》流露了歸隱田園的遁世思路,《游山西村》主要側重于對農村純樸風俗的留戀。

    【七年級上冊《詩》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蘇教版七年級上冊《冰心詩四首》教學設計02-17

    蘇教版七年級上冊《冰心詩四首》教學設計12-20

    《木蘭詩》教學設計12-16

    木蘭詩教學設計11-16

    《馬詩》教學設計08-12

    《雜詩》教學設計06-09

    詩的材料教學設計05-17

    《木蘭詩》教學設計12-16

    木蘭詩 教學設計10-18

    《木蘭詩》教學設計01-18

    国产一级a爱做免费播放_91揄拍久久久久无码免费_欧美视频在线播放精品a_亚洲成色在线综合网站免费

      亚洲精品在看在线观看高清91 | 中文字幕精品亚洲四区 | 熟女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中文字幕乱码一区二区三区 | 久久国产午夜视频影院 | 香港三级日本三级少妇三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