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仲永》教學設計

    時間:2021-04-28 14:42:51 教學設計 我要投稿

    《傷仲永》教學設計匯編15篇

      作為一位杰出的教職工,常常需要準備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把教學各要素看成一個系統,分析教學問題和需求,確立解決的程序綱要,使教學效果最優化。那么優秀的教學設計是什么樣的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傷仲永》教學設計,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傷仲永》教學設計匯編15篇

    《傷仲永》教學設計1

      《傷仲永》教學設計及教后反思

      一、教學分析

      《傷仲永》是一篇文言文,從獨特的角度,表現了教育對兒童成長的重大意義,讀來令人深思。作者先講述了方仲永有一個“奇才”轉變為一個普通人的經歷,然后由此引發議論,表達了對這位“奇才”的哀傷、惋惜之情。學習這篇文章有助于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

      初一學生經過上學期的學習、積累,雖已具備了一定的語文閱讀能力,但是文言閱讀能力還是其中的薄弱環節。因此,教學本文,除了讓學生理解其思想內容以外,主要還是讓學生讀一讀,背一背;在合作學習的基礎上,疏通文意;積累文言知識,打好學習文言文的基礎,在有意識的積累、感悟、運用中,提高自己的審美情趣。

      由于受學校教育資源的限制,教學時我們選擇多媒體教學。傳統的教學模式以課堂講授為主,多媒體教學有助于優化課堂教學,突破教學重難點。 二、教學目標

      1、積累文言詞語,如“隸、異、奇、利、扳、文理、賓客、環謁、泯然”

      等。

      2、借助工具書疏通文意,培養學生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 3、理解文章的思想內容,認識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4、學習本文借事說理的寫法。 三、教學重點 1、掌握文言知識;

      2、理解方仲永有一個“奇才”而“泯然眾人”的原因。 四、教學難點

      了解借事說理的寫作技巧。 五、教學過程 (一) 教學流程圖

      (二)教學過程設計

      課前準備:要求學生預習課文,了解課文大意。 1、導入新課

      奧地利著名音樂家莫扎特,3歲時就能在鋼琴上演奏他聽過的樂曲,4歲便能作曲,6歲開始環球演出,甚至被邀請到王宮里演出,一生作曲無數。被譽為“音樂神童”。今天我們也來讀一個有關音樂神童的故事——《傷仲永》。

      作者王安石,字介甫,晚號半山,.逝世后追謚號“文”,世人稱其為王文公。晚年封荊國公,世人又稱王荊公,世稱臨川先生。北宋政治家、文學家、思想家。在文學中具有突出成就。其詩“學杜得其瘦硬”,擅長于說理與修辭,善于用典故,風格遒(qiú)勁有力,警辟精絕,也有情韻深婉的作品。 著有《臨川先生文集》。(多媒體展示) 2、榜樣示范,記字音

      a、教師范讀課文,學生聽準字音。(屏幕展示)

      邑yì人扳pān 環謁yè稱chèn泯mǐn然 還huán自揚州

      b、學生自由朗讀課文。 3、人聲鼎沸,讀課文

      a、要求學生大聲朗讀課文,要注意朗讀的節奏和語調。 指導學生注意下列句子的停頓:(屏幕出示)

      借旁近∕與之 即∕書詩四句,并∕自為其名 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為意自是∕指物作詩立就 余聞之也∕久 賢于材人∕遠矣 b、學生互相練習朗讀。 c、全班學生齊讀。 d、無標點朗讀。 4、齊心協力,譯課文

      a、要求學生借助工具書以及課下注釋,自學疏通文意,并標記文中的字詞

      句障礙。

      b、小組交流自學成果,并討論文中的疑難問題。 c、教師點撥學生不能解決的問題。

      對于課文中特殊用法的詞教師要提醒學生注意:

      日扳仲永環謁于邑人(通“攀”,牽,引) 父異焉(認為…奇怪) 邑人奇之(對…感到驚奇) 賓客其父(把…當作賓客) 父利其然也(認為…有利可圖)

      5、七嘴八舌,明事理

      學生朗讀課文,討論思考:

      a、方仲永這個“曠世奇才”,“奇”在什么地方?

      b、“神通”方仲永最終竟“泯然眾人”,究竟是誰的錯?王安石對這件事是什么看法?(最后一段講了什么道理?)

      四人小組討論后,共同明確:

      a、“奇”在——“未嘗識書具,忽啼求之”——“書詩四句,并自為其名”——“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為意”

      ——“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

      b、方父錯在貪圖小利,愚昧無知。“日扳仲永環謁于邑人,不使學”; 邑人錯在過分的吹捧仲永; 仲永錯在毫無主見,隨波逐流; 方母錯在對方父的做法不加以勸誡、制止

      ……

      (鼓勵學生多角度思考,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

      c、學生自由暢談,只要學生明確后天教育的重要性即可。

      6、各抒己見,表觀點

      教師提問:本文借事說理,以仲永為實例,說明后天教育對成才的重要性,課文引發了你怎樣的聯想,請以“由方仲永想到的”為題,即興說話,角度自定,觀點鮮明,有理有據,思路清楚,語言簡練。(提示:可說說方仲永的故事對家長、學生、老師等人的不同意義。)

    《傷仲永》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學會歸納整理文言知識。養成文言閱讀習慣,提高文言閱讀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

      過程與方法:通過小組討論理解后天教育的重要性,開設辯論賽,激發學生對于仲永的討論。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學會正確理解文言內容。樹立正確的學習觀與成才觀。

      【教學重難點】

      重點:文言實詞的讀音及含義,訓練文言閱讀理解能力。

      難點:使學生認識到后天的教育和培養對發展才能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教學過程】

      一、故事導入

      教師在上課之前給學生講述《江郎才盡》的故事,啟發學生思考為何會江郎才盡?

      學生回答

      教師總結不斷學習的重要性并順勢導入今天要學習的同樣是和后天學習重要性有關的文言文《傷仲永》。

      二、整體感知

      引出課題,了解作者,順帶理出“唐宋八大家”及其代表作品。

      三、深入研讀

      1、朗讀階段:采用吟讀法,全班小聲準備。學生個別試讀。全班齊讀,教師加以點評。

      2、結合注釋,梳理文意。

      (本階段引出“異、難、同”已知歸納方法,調板學生上臺寫些自認為符合要求的字詞句,而后加以點評、梳理。)

      四、研讀課文。

      1、本文講述一個什么故事?

      2、仲永從五歲至二十歲,期間發生了怎樣的變化?(找出原文并概括)

      3、旁人是如何對待仲永的?(找出原文并概括)

      五、討論拓展。

      1、作者對仲永其父與邑人的態度,你認為是批判的,還是認同的?

      2、你認為誰應該為仲永“泯然眾人矣”負主要責任呢?為什么?

      3、這個故事給你有什么樣的啟發呢?

    《傷仲永》教學設計3

      【教學目標】

      1、知識教學點:

      ⑴ 文學常識。

      ⑵ 文言實詞含義。

      2、能力訓練點:

      ⑴ 文言閱讀理解能力。

      ⑵ 對古典文學批判地繼承,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把握故事中反映出來的進步意義。

      3、德育訓練點:

      使學生認識到后天的教育和培養對發展才能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從而端正學習態度。

      【重點、難點及解決辦法】

      1、文言實詞的讀音及含義,訓練文言閱讀理解能力。

      (學生結合注釋自行串講,教師訂正,明確重點實詞)

      2、理解“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于邑人,不使學。”指出,仲永非主觀上不愿學,是父親貪利。

      (通過分析故事情節來把握)

      【課時安排】

      1課時。

      【學生活動設計】

      1、朗讀課文,明確字、詞的正確讀音。

      2、結合注釋,分組串講文章。

      3、通過分析故事情節,聞一見一聞,在對比中明確后天學習的重要性。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有這么一個故事:

      有人得到一顆非常珍貴的種子。這顆種子種下以后,會開世界上最美麗的花,會結世界上最甜蜜的果。

      幾年以后,他的朋友都以為它已枝粗葉茂,開花結果了,紛紛前來向他要這顆果樹的種子,誰知道,他連那顆種子都還沒有種下去呢。

      “你為什么不種下去呢?”朋友們詫異了。“我怕種下去會曬死。”那人回答說。

      “可以早晚澆點水嘛。”

      “我怕澆水會把它泡爛。”

      “那可以開溝排水呀!”朋友們指點著。

      “啊,這么珍貴的種子,不怕被飛鳥啄掉嗎?我舍不得播下去呢!”

      請大家都想想說說:這顆種子的結局怎樣?

      種子干癟了,死了,再也不能開世上最美的花,結世上最甜的果。

      沒了大地的營養,沒了風雨的磨煉,少了后天的培養,種子再好也不可能體現它的價值。

      種子如此,那先天聰明優秀的人呢?不經過后天的努力學習,他(她)會怎樣?讓我們來看方仲永吧,聽聽他的故事。

      今天,我們學習第5課《傷仲永》。

      二、明確目標

      1、文學常識。

      2、文言實詞,直譯文章。(重點)

      3、辯證地看文章,明確學習的重要性,端正學習態度。

      三、整體感知

      1、文學常識:

      (請學生問答)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臨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學家,本文選自《臨川先生文集》。

      2、學生朗讀文章(教師先范讀),讀準下列字音:

      扳 pān 謁 yè 邑 yì 稱 chèn 泯 mǐn 耶 yé

      四、重點、難點的學習與目標完成過程

      1、準備:

      學生依照注釋翻譯文章,分四組,第一組,文章開頭至“其文理皆有可觀者”;第二組,“邑人奇之”至“不使學”;第三組,準備第二自然段;第四組,準備第三自然段。

      鼓勵能力強的同學多譯多準備。

      2、串講:

      每組請一同學起來講,其余同學補充。教師給予訂正,并評議每組完成情況,做得好的給予鼓勵。

      3、教師以投影的形式或小黑板明確重點實詞的詞義,學生識記:

      隸──屬于 旁近──鄰居 與──給

      就──完成 泯然──消失 賓客──以……為賓客

      丐──求取 一鄉──全鄉 扳──同攀,拉、牽

      謁──拜見 稱──相當 邑人──同縣的人

      固──本來 傷──哀傷 利──以……為利

      聞──名聲

      4、再讀課文,理清故事情節,分析文章結構:

      ⑴ 本文的敘事采用了見聞錄的方式,用3個片斷依次分寫方仲永才能發展變化的階段,請學生排出這個片斷,并各用一字歸納。

      聞──見──問

      ⑵ 本文先揚后抑。先鋪寫方仲永幼年時天資過人,后寫他變得平庸無奇,前后互為反襯,對比鮮明,顯示了方仲永才能的落差之大,突出了他變為庸人的不幸結局,令人警醒、惋惜、傷嘆,為仲永感到哀傷、為他惋惜。

      ⑶ 本文先敘事后議論,敘為議服務。議點明了文章的主旨,體現了作者的人才觀。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于邑人,不使學。”“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賢也,不受之人,且為眾人;今夫不受之天,固眾人,又不受之人,得為眾人而已耶?”

      表明了作者對“不使學”、不讓人才“受之人”的錯誤作法的否定。王安石認為人的才能有賴于后天的教育和培養,即使是天賦很高的人,如果不加以教育和培養,也會變成平庸無能的人,表現出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

      五、總結、擴展

      “天才等于百分之九十九的勤奮加百分之一的靈感”,大科學家,有卓越成就的人尚且這么說,那么,我們呢?我們這一群正在求知的青少年呢?拋掉“我聰明,慢慢來”,“我不學也行”等說法吧,珍惜現在的學習時光,學習環境,努力學習!“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才來“傷仲永”,“傷你傷我們”!

      六、布置作業

      1、結合練習一,熟讀課文。

      2、獨立完成練習三。

    《傷仲永》教學設計4

      【教材分析】

      《傷仲永》是語文版七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一篇古文,學生在剛剛接觸過古文,對古文中的實、虛詞釋義、文言句式、語感和朗讀方法有初步的認識。它是王安石的一篇雜文體散文,作者通過寫方仲永從幼年時天資過人,到長大后“泯然眾人”的變化過程,告訴人們不要單純地依靠天賦,必須注重后天的教育和學習。這對孩子們的成長也有一定的指導作用。

      【教材目標】

      通過自讀和教師指導,能朗讀、朗誦《傷仲永》。

      通過預習和課堂檢測,感知作者,掌握相關的文學常識。

      結合上下文完成字詞的理解和全文的翻譯,梳理方仲永才能發展變化的過程。

      了解“實詞”“虛詞”的具體含義,掌握文中文言詞語的詞義和用法:如實詞“扳”“謁”“稱”,虛詞“之”等。

      理解課文主旨“后天教育非常重要”,并能聯系實際生活,發表自己的看法。

      【教材重難點】

      教學重點

      通過自讀和教師指導,能朗讀、朗誦《傷仲永》。

      通過預習和課堂檢測,感知作者,掌握相關的文學常識。

      結合上下文完成字詞的理解和全文的翻譯,梳理方仲永才能發展變化的過程。

      教學難點

      了解“實詞”“虛詞”的具體含義,掌握文中文言詞語的詞義和用法:如實詞“扳”“謁”“稱”,虛詞“之”等。

      理解課文主旨“后天教育非常重要”,并能聯系實際生活,發表自己的看法。

      【教學方法】

      目標隨堂檢測法

      【教學準備】學生、老師充足的課前預習

      【教學課時】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學生分享自背古詩,其他學生點評。

      二、師讀《傷仲永》,學生點評導入。

      三、賞讀課文,完成檢測。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一)初讀下的自知

      1、出示任務:

      ①自讀《傷仲永》及課下注釋。

      ②依據預習所知道,完成自知檢測。

      2、自知檢測

      ①《傷仲永》選自,作者是,字。他是朝的政治家、文學家和思想家。

      ②“傷仲永”的意思是

      ③文章講了(地點)(人物)

      (發生了什么事情?)

      (二)朗讀中的自品

      1、出示任務:

      ①快速的將注釋標注到原文中。

      ②以自己的理解讀《傷仲永》

      ③完成自品檢測。

      2、自品檢測

      ①完成生字注音

      隸()焉()

      邑()謁()

      扳()稱()泯()矣()

      ②朗讀、朗誦《傷仲永》

      (三)誦讀中的自究

      1、出示任務:

      ①自己朗誦《傷仲永》

      ②依據課下注釋和自己的理解畫出表示傷仲永年齡變化和才能變化的詞句。

      ③完成自究檢測。

      2、自究檢測

      ①第一處年齡是,其過人之處是。

      第二處年齡是,其出現的改變是。

      第三處的年齡是,其又有了的變化。(要求用文中原話回答)

      (四)再讀后的自量

      1、出示任務:完成自量檢測

      提示:“其文理皆有可觀者”→驚嘆;“不能稱前時之聞”→遺憾;“泯然眾人矣”→痛心

      2、自量檢測

      ①分組朗誦不同年齡段仲永的才能變化。

      ②思考:不同年齡段中,我們和仲永相比,誰更厲害?

      1.自讀課文

      2.自知檢測

      《傷仲永》選自《臨川先生文集》,作者是王安石,字介甫。他是宋朝的政治家、文學家和思想家。

      ②“傷仲永”的意思是:替方仲永感到惋惜。

      ③文章講了金溪(地點)方仲永(人物)從天才走向平凡(發生了什么事情?)

      1.標注注釋

      2.自品檢測

      ①生字注音:

      隸(lì)焉(yān)

      邑(yì)謁(yè)

      扳(pān)稱(chèn)泯(mǐn)矣(yǐ)

      ②個人、小組、集體多種方式朗讀、朗誦文章。

      1.自讀課文,畫出要求詞句。

      2.自究檢測

      ①第一處年是生五年,其過人之處是“其文理皆有可觀者”。

      第二處年齡是十二三矣,其出現的改變是“不能稱前時之聞”。

      第三處的年齡是又七年,其又有了“泯然眾人矣”的變化(要求用文中原話回答)

      1.分組朗誦不同年齡段仲永的知識水平變化。

      2.相比之下我們更厲害,因為他的才能日益降低,而我們參加了后天教育,才能日益增加。

      掌握文章課題、大致內容和最基本的文學常識。

      正音,多次朗讀,熟悉課文,培養語感。

      給予字眼指導,梳理文章脈絡,了解方仲永起伏的成長過程。品析主人公的變化和作者情感的變化。完成課后第二題。

      帶著脈絡梳理讀重點句子,直擊主題--后天教育必不可少。

      四、總結概括

      無論一個人的天賦有多高,后天教育都是必不可少的。

      忽略了后天學習,只會像方仲永一樣,徒念昨日之美,徒增今日之傷。

    《傷仲永》教學設計5

      【教材分析】

      本文兩部分,第一部分依次寫了方仲永從五歲到二十歲間才能發展變化的三個階段。作者詳寫第一個階段,力陳方仲永才能初露時期的情形,點明他才能衰退的原因,然后簡略地寫后兩個階段,點出他的才能衰退以致“泯然眾人矣”。第二部分是議論,作者借事說理,強調后天學習對成才的重要性。應該注意的是,不要曲解作者在本文想強調的“后天受教育重要”的觀點,不要把“主觀努力”與之混同。

      【學情分析】

      鐵二中屬于重點中學,學生的素質相對較好,預習作業會完成的比較順暢,他們能夠查閱大量資料解決一些相關問題,能夠對照注釋翻譯課文,能夠配合老師積極發言,但發言的內容有不定性。

      【教育目標】

      1、知識和技能:

      掌握有關文言實詞的意義和用法,加強文言文的朗讀訓練,注意朗讀的節奏、感情、語氣,提高對文言文的朗讀、理解、賞析能力。

      2、過程和方法:

      指導學生準確朗讀課文,借助工具書讀懂故事,并能復述故事,感悟故事。通過充分的活動,引導學生合作學習,探究問題,積累知識。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準確把握和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領悟故事所蘊含的道理,引導學生正確處理天資和后天學習的關系。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剛才在課下就有幾個同學聊方仲永的故事,甚至還聊到了現代版的方仲永,看來大家不但熟悉了課文,而且還查閱了不少資料,也挺有自己看法的。那我們就來展示一下預習的成果吧。

      二、作者介紹

      (學生用幻燈展示預習查資料的成果,但注意其表述,要有具體的要求)

      (出示幻燈一)王安石,文學家和政治家,文章寫得十分出色,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二十歲中進士,曾積極推行變法,后新法被廢,憂憤成疾,第二年病逝。

      (在此可以讓學生集體背誦王安石的《京口瓜洲》,來激發其了解作者、學習本文的熱情)

      三、朗讀課文

      (給予必要的指導,如字音、停頓、節奏、感情等)

      1、易讀錯的字。

      2、停頓節奏。(舉學生疑惑的典型例句)

      3、感情語氣。

      歸納朗讀應該注意的點,要求同學們根據這些點,在下面各自朗讀一遍,然后集體頌讀。

      (出示幻燈三)朗讀注意:讀準字音

      找準停頓

      拿準語調

      讀出語氣

      四、積累實詞

      同學們分組討論,目的是解決自己在預習過程中的字詞句等問題,疏通文意,準備復述。

      對分析實詞的方法進行如下歸納:

      (出示幻燈四)實詞分析注意:詞性改變看語境

      一詞多義要比較

      五、復述分析

      (評析復述的過程,即分析教材的過程,即展示合作探究成果的過程)

      1、這篇文章到底講了一個什么樣的故事?請大家用一句話概括出來。

      2、由一個天才淪為一個庸才不能說不是一個悲劇,那么,造成這個悲劇的原因是什么呢?

      3、請同學們用兩個句子概括這篇文章的內容:

      ⑴ 本文敘述了方仲永由天才變庸才的故事,告訴人們后天教育對成才很重要。

      ⑵ 本文以方仲永由天才變庸才的事例,闡明了后天教育對成才的重要性。

      六、深化理解

      針對方仲永的悲劇,體會作者的意圖,你現在最想說的是什么呢?

      (出示幻燈五)

      方仲永──天才──不受教育──平凡人

      其他人──普通──不受教育──平凡人

      七、小結本課

      (不必面面俱到,突出主題則可)

    《傷仲永》教學設計6

      【學習目標】

      1、知識與技能:

      ⑴ 利用課文注釋和工具書讀懂課文。

      ⑵ 朗讀課文正確掌握句中的停頓。

      ⑶ 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和中心思想。

      2、過程與方法:

      通過朗讀課文翻譯理解課文,培養學生自學文言文的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

      領會后天教育對人成材的作用,激勵學生勤奮學習。

      【重、難點】

      1、朗讀課文,正確掌握句中的語頓。

      2、翻譯文言文的技巧和方法。

      3、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和中心思想。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步驟】

      1、導語設計:

      天才,什么是天才?高爾基說過“天才出于勤奮”“天才是打到一百次仍站立著的人”,卡菜爾也說過“天才就是無止境刻苦勤奮的努力”。世上沒有絕對的天才,只有勤勞、不懈追求的普通凡人。今天,我們學習《傷仲永》,看看王安為何“傷”仲永呢?

      2、走近王安石:

      提示學生從名、時、地、評作五個方面掌握,準備作一分鐘搶答。

      3、學習文言文的方法:

      對照注釋,一字一句地讀,通過合作交流,把課文讀懂。

      師引:

      ⑴ 推薦一位讀得最棒的同學大聲朗讀。

      ⑵ 師讀。

      ⑶ 學生評價師和生讀的有什么不同?(點評)

      朗讀文言文如何停頓才好呢?

      4、多媒體顯示:

      停頓的要領:

      ⑴ 理解文章,確定停頓點。(主要是指不能把意思讀“破”。)

      ⑵ 根據語言順序來停頓。(是指不能把詞語讀“破”。)

      ⑶ 停頓要體現出省略成分。

      5、下面我來連一連,縱著一同學一句,大家齊讀:(多媒體顯示)

      ⑴ 未嘗/識書具,忽/啼求之。

      ⑵ 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并/自為其名。

      ⑶ 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為意。

      ⑷ 自是/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

      ⑸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還謁于邑人。

      ⑹ 余聞之也/久。

      三、研習課文

      1、整體把握,理清思路:

      ⑴ 大家自由朗讀課文。(結合注釋和手中資料書疏理文意,把課文試著翻譯邊讀邊說出聲)

      ⑵ 搶答賽:

      隸:屬于。

      嘗:曾經

      書具:書寫工具,指筆、墨、紙、硯等。

      自為其名:自己題上自己的名字。

      文理:指文采和道理。

      還謁:四處拜訪。

      乞:求取。

      泯然:完全。

      通悟:通達聰慧。

      材人:有才能的人。

      還自揚州:從揚州回家。

      得為眾人而已耶?:它是一個反問句,恐怕他連普通人還不如罷了。

      ⑶ 翻開書,同桌互相試者翻譯,找出不會翻譯的句子,然后提出來,全班同學一起解決:

      文言文翻譯五字法:(多媒體顯示)

      留:國號、年號、地名、官名、人名、書名等可照錄翻譯;

      替:用現代漢語詞語替換古義詞;

      調:調整倒裝句的語序,使之符合現代漢語的習慣;

      補:補出省略句中省略內容;

      刪:刪去沒有實在意義的詞。

      2、課文研討、探究:

      大家自由讀課文,分小組討論,揣摩文意,提出文章有價值、值得探究的問題:

    《傷仲永》教學設計7

      教學目標:

      知識和能力目標:

      了解“之”“于”“隸”“賓客”“稱”等文言虛、實詞的用法;能翻譯全文,體會語言簡潔、洗煉的特點,明確仲永“泯然眾人矣”的深層原因。

      過程和方法目標:

      利用工具書,結合注釋,初曉課文,反復朗讀,體會作者寫作意圖。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后天教育是成才的關鍵,成長中的青少年應把握美好時光,刻苦學習,早日成才。

      教學重點、難點:

      抓住本文借事說理的特點,弄清材料與觀點的關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觀點;

      注意本文詳略得當的寫法,揣摩精當的語言。

      教學方法:

      學生分組討論

      教學時間:

      兩課時

      教具準備:

      投影儀、投影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初步通讀課文,了解課文大意

      一.(整體感知)分析理解課文內容,領會課文主旨。

      思考:方仲永才能發展變化經歷了幾個階段?各有什么特點?課文是怎樣敘述的?

      三個階段:

      ①童年時期,才思敏捷.天賦極高,如五歲時就“啼哭求之”。“書詩為名”,“指物作詩立就”,“文理可觀”等。

      ②少年時期,才思衰退,大不如前,“不能稱前時之聞”。

      ③青年時期。才思平庸,與眾無異,“泯然眾人矣”。

      思考:方仲永由神童淪為平庸之輩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是怎樣看的?(原因是“其父利其然,不使學”,把仲永當做賺錢的工具。荒廢其學業,不能使其天賦用在學習上。作者認為方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受于人者不至”。即沒有進行后天的學習和教育,并由此引發天賦不如仲永之人如果不注重后天教育,結果將更不可設想的感觸。)

      討論:你同意作者的這種看法嗎?(分組討論)

      二、熟讀全文,參照課后練習中的示例,注意句中的停頓。

      第二課時

      一、精讀課文,體會課文的寫作特色。

      1.在選材組材上,“見”“聞”交織,詳略有序。

      理解:課文采用“聞”、“見”、“聞”的方式依次寫了方仲永才能發展變化的三個階段,真實可信,有說服力。詳寫第一個片斷,突出方仲永幼年聰慧,是可塑之才,有發展潛力,為后面的寫他的退化作下鋪墊,突出“傷”的前提,寫其父貪利之舉,點明“傷”的原因;略寫后兩個片斷,引人深思,點明“傷”的內容。這樣處理,內容集中而意旨明。

      2.在語言表達上,用詞洗煉、生動。

      可從兩方面體會:

      ①用詞的精當傳神。如第一段中寫方仲永“啼求之”,一個“啼”字生動地寫出了索求書具的情態;“忽”“即”“立”三個副詞使一個天資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躍然紙上;“環謁”一詞把方仲永父貪利自得、可悲可憐的愚昧無知之態刻畫得淋漓盡致。

      ②從全篇來看,行文也是筆墨極省,既高度概敘,以至難以再刪一字,同時也富于文采,描寫細膩,與文體特點相映生輝。

      二、以“由方仲永所想到的”為題,在課堂上即席發言,自己確定發言的角度和觀點。

      本題意在訓練學生確立觀察角度、從材料中提煉觀點的能力,以及闡述觀點的語言表達能力。要求發言中心明確,層次清楚,語言簡練。限定時間,是要求迅速思考、快速組織語言。要啟發學生從方仲永的事例中提煉觀點,不拘一格。

      三、小結

      四、作業布置:完成練習冊。

    《傷仲永》教學設計8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朗讀課文,正確掌握句中的停頓;掌握和積累文言詞匯;體會課文簡潔精練的語言。

      2、過程與方法:

      采用“讀、問、討、練”的方法學習文言文;注重學生文言知識的積累和對課文的理解。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啟發學生探討方仲永由天才變成普通人的原因,懂得天才出自勤奮的道理。

      【教學重點】

      正確朗讀課文,注意句子的停頓;領會詳細得當的.寫法;揣摩精當的語言。

      【教學難點】

      理解課文借事說理的技巧,明白天才出自勤奮的道理。

      【教學時間】

      兩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朗讀課文,正確掌握句中的停頓;掌握和積累文言詞匯;疏通文言句子的意思。

      〖教與學的步驟

      一、課文導入,簡介作者,解釋文題

      偉大的科學家和發明家愛迪生有一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的靈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他用勤奮的一生發明了無數的東西,對人類作出了巨大貢獻,被譽為“發明大王”,人們都認為他是世界上少有的“天才”。到底什么是“天才’呢?他的這句名言就是最恰當的解釋。遺憾的是有很多人并沒有認識到這一點,自恃聰明,自認為有天賦,結果最終淪為庸才、蠢才,方仲永就是這樣一個人。

      簡介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字介甫,晚號半山。唐宋八大家之一。

      本文采用隨筆的形式而寫,借一件事來抒發作者的感情或闡明某種觀點。敘述是基礎,闡明道理是核心。文題含義:為仲永的經歷遭遇而感傷。

      二、自讀課文,掌握大意

      (教師)講述:王安石哀嘆方仲永什么呢?請同學們帶著這個疑問,自由朗讀課文一遍。

      1、學生自由誦讀。

      2、學生自讀課文:

      利用課文注釋和工具書、參考老師補充注釋(可四人小組探討),掌握大意。

      教師補充課文注釋:(幻燈)

      ⑴ 對文中的“之”“于”進行歸類:

      之 忽啼求之:它,指書具,代詞。

      借旁近與之:他,指仲永,代詞。

      余聞之也久:這事,代詞。

      不能稱前時之聞:的,助詞。

      卒之為眾人:語氣助詞,不譯。

      于 環謁于邑人:到,介詞。

      于舅家見之:在,介詞。

      賢于材人遠矣:比,介詞。

      愛于人者不至:從,介詞。

      ⑵ 從文中找出詞類活用的詞語:

      ① 邑人奇之:以…為奇,形容動詞作動詞。

      ② 賓客其父:把…當作賓客,名詞作動詞。

      ③ 利其然:以…為利,名詞作動詞。

      ④ 傷仲永:哀傷,感傷,形容詞作動詞。

      ⑤ 即書詩四句:名詞活用為動詞,寫。

      ⑥ 日扳仲永:名詞活用為狀語,每天。

      ⑶ 朗讀時注意下列語句的停頓:

      ① 未嘗|識書具,忽|啼求之。

      ② 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并|自為其名。

      ③ 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為意。

      ④ 自是|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

      ⑤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于邑人。

      ⑥ 余聞之|也久

      ⑷ 理解幾個詞語:

      ① 養父母:贍養。

      ② 傳一鄉秀才觀之:全鄉。

      ③ 或以錢幣乞之:有的人。

      ④ 邑人:同縣的人。

      ⑤ 從先人還家:跟從。

      ⑥ 前時之聞:以前聽到的名聲。

      ⑦ 卒之為眾人:卒,最終。眾,普通。

      ⑧ 如此之賢也:(有)才能。

      ⑨ 且為眾人:尚且。

      ⑩ 固眾人:本來。

      ⑸ 理解下列句式:

      ① “不使學”省略句,省略了賓語,即“不使(之)學”:不讓(仲永)學習。

      ② “還自揚州”倒裝句,正確的語序是“自揚州還”: 從揚州回家。

      ③ “受之天也”省略句,省略了介詞,即“受之(于)天”:從上天那里得到或上天賦予的。

      學生質疑,教師點撥。

      3、檢測自讀效果:

      四個大組口答競賽:(要求學生合上書本)(幻燈)

      ⑴ 朗讀下列句子,要求讀準句中的停頓:

      ① 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并自為其名

      ② 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為意

      ③ 自是指物做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

      ④ 其受之天也,賢于材人遠矣

      ⑵ 解釋下列加點的詞語:

      ① 父異焉

      ② 其文理皆有可觀者

      ③ 稍稍賓客其父

      ④ 或以錢幣乞之

      ⑤ 環謁于邑人

      ⑥ 泯然眾人矣

      ⑦ 賢于材人遠矣

      ⑧ 則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4、翻譯課文。要求一人一句,注意詞義正確。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分析品味課文內容;領會詳細得當的寫法;理解課文借事說理的技巧,明白天才出自勤奮的道理。

      〖教與學的步驟

      一、學生齊讀課文,點同學復述課文內容

      二、分析理解課文內容,領會課文主旨

      1、思考:方仲永才能發展變化經歷了幾個階段?各有什么特點?課文是怎樣敘述的?

      三個階段:

      ⑴ 童年時期:

      才思敏捷,天賦極高,如五歲時就“啼哭求之”,“書詩為名”,“指物作詩立就”,“文理可觀”等。

      ⑵ 少年時期:

      才思衰退,大不如前,“不能稱前時之聞”。

      ⑶ 青年時期:

      才思平庸,與眾無異,“泯然眾人矣”。

      2、思考:這三個發展階段的敘述,有見有聞,有詳有略,這樣安排組織材料有何好處?

      寫仲永年少時天資聰慧,以“聞”的形式。

      寫仲永十二三歲才思“不能稱前時之聞”,以“見”的形式;寫方仲永最終平庸無奇,又以“聞”的形式。

      “見”和“聞”有機結合,敘述真切可信,課文詳寫第一個階段,鋪陳方仲永才能初露的情形,暗示其前途無量,而其父“利其然”之舉卻導致他的才能衰退。后兩個階段略寫,幾筆點出方仲永淪落平庸的情形,引人深思。這種詳略處理,有力地突出了文章主旨,鮮明地體現了“傷”的含義。

      3、點學生閱讀第3段,思考下列問題:

      ⑴ 這一段在語言表達方式上有何特點?

      采用了議論的形式。

      ⑵ 這一段“受于天”指什么?“受于人’又指什么?

      “受于天”是指人的先天條件好,即有天賦。“受于人”指人的后天學習和受到的教育。

      ⑶ 這一段講了幾層意思,作者要表明的主要觀點是什么?

      講了兩層意思:從“王子曰”到“不至”,揭示仲永才能泯滅的原因,即“受于人者不至也”。

      從“彼其……”至文末是第二層,由仲永引申出天賦差的人如果不“受之人”,結局更加可悲。這一段作者主要強調了后天的努力學習、接受教育對成才的重要作用。

      4、思考:方仲永由神童淪為平庸之輩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是怎樣看的?

      原因是“其父利其然,不使學”,把仲永當做賺錢的工具。荒廢其學業,不能使其天賦用在學習上。作者認為方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受于人者不至”。即沒有進行后天的學習和教育,并由此引發天賦不如仲永之人如果不注重后天教育,結果將更不可設想的感觸。

      5、討論:你同意作者的這種看法嗎?

      (分組討論)

      (說明:應讓學生暢所欲言,并允許有不同的見解)

      6、學了本文,你有何感想?

      學生自由談感想,可以從仲永自身的角度談,也可以從仲永的父親的角度談,還可以聯系實際來談。只要觀點是從本文中提煉出來的,中心明確,語言流暢即可。

      作者認為人的才能有賴于后天的教育和培養,即使是天賦很高的人,如果不加以教育和培養,也會變成平庸無能的人。

      7、說說你的人才觀:

      討論并歸納:人的成長關鍵在后天接受學習提高自身素質。像方仲永這樣天賦高的神童,不學習,最終也變成了普通人一樣。像我們這樣的普通人更要努力學習,不然想成為一個平常的人恐怕都辦不到。

      8、領悟課文語言表達簡潔、洗煉的特點:

      ⑴ 文中“忽啼求之”、“即書詩四句”、“自是指物作詩立就”三句中的幾個副詞對表達文意有什么作用?

      真切、形象,使一個天資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躍然紙上。

      ⑵ 理解“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于邑人,不使學”一句的語言特色:

      這一句用極其凝煉的筆墨,揭示了仲永才能衰退、天資盡喪的原因。一個“利”字,寫出其父貪求錢財、目光短淺的性格,“環謁”概括了其父求財的可鄙行為,“不使學”更是一語中的,批判其父的錯誤做法,暗示仲永“泯然于眾”的必然結果。這些詞語用得既傳神又貼切,寥寥數語便起到了言簡意賅的效果。

      三、拓展延伸,語言訓練

      1、以“從方仲永的悲劇所想到的”為題,在課堂上即席發言,談感受:

      例:從方仲永的悲劇我想到了一個人即使是天才也要勤奮刻苦地學習,否則就會像仲永一樣最后才能消失,成了一個平常人的。而我只是一個普通的學生,沒有天才,也不會五歲就寫詩。更應該認真學習,將來才能實現自己的理想,才能有所作為。

      從方仲永的悲劇我想到了天下的父親千萬不能像方仲永的父親一樣“不使學”。因為假如仲永的父親有讓他學習的話,說不定仲永就能成為一個大詩人,跟李白、杜甫一樣。

      從方仲永的悲劇我想到了后天的學習是最關鍵的,方仲永很有才能,但沒有學習,最后一事無成。而許多大科學家,他們小時候并不很聰明,像大發明家愛迪生……

      2、有的同學學習很努力,成績卻與付出不成正比,于是他們認為天資才是成才的關鍵,學了這篇文章后,請你表述一下你的看法。

      3、請課后注意收集有關“成才與勤奮”的名言警句。

      【板書設計】

      傷仲永

      王安石

      敘述經歷:天資聰慧 忽啼求 即書詩立就(利環謁不使學)

      才能衰退:不能稱

      才能喪盡:泯然眾

      議論原因:受于人者不至

    《傷仲永》教學設計9

      教學目標

      (一)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讓學生自己利用課文注釋和工具書讀懂課文。

      (二)熟讀課文,背誦課文。

      (三)抓住本文借事說理的特點,弄清材料與觀點的關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觀點。

      (四)注意本文詳略得當的寫法,揣摩精當的語言。

      教學重點、難點

      抓住本文借事說理的特點,弄清材料與觀點的關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觀點;

      注意本文詳略得當的寫法,揣摩精當的語言。

      教時:兩課時

      第一課時

      初步通讀課文,了解課文大意

      一.(整體感知)分析理解課文內容,領會課文主旨。

      思考:方仲永才能發展變化經歷了幾個階段?各有什么特點?課文是怎樣敘述的?

      三個階段:

      ①童年時期,才思敏捷.天賦極高,如五歲時就"啼哭求之"。"書詩為名","指物作詩立就","文理可觀"等。

      ②少年時期,才思衰退,大不如前,"不能稱前時之聞",初中一年級語文教案《《傷仲永》教學設計6》。

      ③青年時期。才思平庸,與眾無異,"泯然眾人矣"。

      思考:方仲永由神童淪為平庸之輩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是怎樣看的?(原因是"其父利共然",不使學",把仲永當做賺錢的工具。荒廢其學業,不能使其天賦用在學習上。作者認為方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受于人者不至"。即沒有進行后天的學習和教育,并由此引發天賦不如仲永之人如果不注重后天教育,結果將更不可設想的感觸。)

      論:你同意作者的這種看法嗎?(分組討論)(說明:應讓學生暢所欲言,并允許有不同的見解。)

      二、熟讀全文,參照以下示例,注意句中的停頓。

      (重在培養學生掌握句中停頓的誦讀能力,但也可以培養理解句意的能力。)

      1.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并/自為其名。

      2.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為意……

      3.余聞之也/久。

      三、精讀課文,體會課文的寫作特色。

      1. 在選材組材上,"見""聞"交織,詳略有序。

      理解:課文采用"聞"、"見"、"聞"的方式依次寫了方仲永才能發展變化的三個階段,真實可信,有說服力。詳寫第一個片斷,突出方仲永幼年聰慧,是可塑之才,有發展潛力,為后面的寫他的退化作下鋪墊,突出"傷"的前提,寫其父貪利之舉,點明"傷"的原因;略寫后兩個片斷,引人深思,點明"傷"的內容。這樣處理,內容集中而意旨明。

    《傷仲永》教學設計10

      《傷仲永》教學設計

      學習目標:

      1、掌握重點字詞、重點語句的意思,理解課文內容。

      2、熟讀課文,復述文中故事。

      3、感悟“天才出于勤奮”的道理,明白學習的重要性,養成愛學習的好習慣。 學習重點: 抓住重點字詞理解課文內容。

      學習難點:文章的詳略安排,詞類的活用,明白文中所闡明的道理。

      教學理念:“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課前準備:制作多媒體課件

      一、導入新課

      上學期,我們學習了《世說新語》。對于故事中的的陳元方印象特別深刻,他聰明、機敏,然而年齡只有七歲。請發揮你的聰明才智,說說還知道哪些類似的故事?(曹沖稱象、司馬光砸缸、孔融讓梨··)由學生來講故事。這些天資聰穎的孩子,如果他以后不再學習,會出現什么后果呢?今天,我們就來講一個這樣的故事。(板書:傷仲永)

      二、展示學習目標(讓學生齊讀)

      三、預習檢測

      1、介紹作者

      上節課老師布置讓大家課下搜集有關王安石的介紹,下面我來找同學說一說。 王安石: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字介甫,晚號半山,唐宋八大家之一。

      主要作品收集在《臨川先生文集》和《王荊公詩箋注》。

      2、我們以前學過他寫的哪些詩?回憶背誦《泊船瓜洲》、《書湖陰先生壁》等。

      3、讀準下列字音:

      邑 yì扳 pān謁 yè 稱 chèn

      泯 mǐn 卒 zú 夫 fú 還huán

      四、誦讀練習

      1、聽課文錄音。

      2、找學生讀課文。

      3、學生評價。

      4、教師點播 。(本文的朗讀應帶著惋惜、哀傷的語調去讀。)

      五、整體感知,合作探究

      1、對照注釋和工具書翻譯課文內容。找出對文中理解有困難的句子,由學生讀自己不理解的句子,同學之間互相解難。

      (1)重點字的理解

      之:“忽啼求之 ”“借旁近與之”“余聞之也久 ” “不能稱前時之聞”“卒之為眾人”

      于:“環謁于邑人” “于舅家見之” “賢于材人遠矣” “受于人者不至”

      (2)詞類活用

      ①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或以錢幣乞之。 ...

      奇:對……感到驚奇

      賓客:以賓客之禮相待,把……當做賓客

      ②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于邑人,不使學。 .

      利:認為……有利可圖,把……看作有利可圖

      2、文章講了一個什么樣的故事?(學生小組內復述課文中的故事。)

      3、問題討論:

      ①課文寫了方仲永才能發展變化經歷了那幾個階段?各有什么特點?在文中找出依據。

      ②方仲永由神童淪為平庸之輩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是什么?

      ③最后一段講了什么道理?

      ④方仲永從五歲到二十歲間才能發展變化的三個階段,你認為哪一個階段寫得最詳細?

      (學生通過小組合作討論,師生共同總結出問題答案。)

      六、課外延伸

      從方仲永的悲劇,你想到了什么?請以“由方仲永所想到的”為題,即席發言,自己確定發言角度,觀點要鮮明,要有理有據,思路要清楚,語言要簡練。

      七、達標檢測

      1、填空。

      《傷仲永》的作者是________(朝代)的__________,他字__________,號_______,世稱__________,是杰出的__________家,__________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2、解釋下列加點的字詞。

      ①世隸耕②或以錢幣乞之 ..

      ③環謁于邑人 ④泯然眾人矣 ....

      ⑤不能稱前時之聞 ⑥自是指物作詩立就 ..

      3、朗讀節奏劃分正確的一項是( )

      A.仲永生/五年 B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

      C.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為意 D其文理/皆有/可觀者

      4、與例句中加點字用法不相同的一項是( )

      例句:忽啼求之

      A.傳一鄉秀才觀之 B.不能稱前時之聞

      C.或以錢幣乞之 D.余聞之也久

      5、翻譯下列句子。

      (1)自是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

      (2)日扳仲永環謁于邑人。

      (3)不能稱前時之聞。

      (4)得為眾人而已耶?

      6、方仲永幼年具有怎樣的非凡才能?他的父親為什么不讓他學習?(用原句回答)

      7、方仲永最終“泯然眾人”的原因是什么?

      八、布置作業

      1、搜集與勤奮有關的名言。

      2、做課后第三題。

      板書設計

      傷仲永

      王安石

      童年時期:才思敏捷,天賦極高。

      少年時期:才思衰退,大不如前。 “不使學”“受于人者不至”

      青年時期:才思平庸,與眾無異。

    《傷仲永》教學設計11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讓學生自己利用課文注釋和工具書讀懂課文。

      2、熟讀課文,背誦課文。

      3、了解“之”“于”的用法以及文言詞活用情況。

      4、注意本文詳略得當的寫法。

      過程與方法:朗讀法,合作探究,討論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1、理解作者的思想觀點,能明白方仲永“泯然眾人”的原因。

      2、認識學習的重要性。

      教學重點、難點:

      1、抓住本文借事說理的特點,理解作者的思想觀點。

      2、體會揣摩語言的簡潔、洗煉。

      3、方仲永“混然眾人”的原因是什么?

      教學時間:

      二課時

      教學設計:

      課前展示:

      讀神童故事,談感受

      一、名言導入

      1、名言導入:大的科學家和發明家愛迪生有一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的靈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

      2、作者作品:

      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宇介甫,晚號半山。唐宋八大家之一。

      本文借一件事來抒發作者的感情或闡明某種觀點。敘述是基礎,闡明道理是核心。文題含義:為仲永的經歷遭遇而感傷。

      二、讀譯課文,理解文意

      1、讀一讀:

      a、師范讀課文

      b、學生自由朗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停頓、節奏、表情。

      朗讀時注意下列語句的停頓。

      ①未嘗|識書具,忽|啼求之。

      ②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并|自為其名。

      ③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為意。

      ④自是|指物作詩位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

      ⑤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于邑人。

      ⑥余聞之也|久

      c、師生齊讀課文

      d、指生朗讀課文,大家評判

      2、譯一譯:

      ①圈點勾畫,粗通文意,嘗試用現代漢語翻譯課文。

      ②疑難詞語探究:

      以四人小組為單位討論文中理解有困難的詞句或文言常用詞語。以提問形式在班內交流,教師適當提高、指導。

      A、掌握下列加點字的讀音。 隸: 謁: 謁: 扳: 稱:

      B、對文中的“之”“于”進行歸類。

      之:

      ①忽啼求之:它,指書具,代詞。 ②借旁近與之:他,指仲永,代詞。

      ③余聞之也久:這事。指仲永父“不 使學”、“環謁于邑人”,代詞。

      ④不能稱前時之聞:的,助詞。 ⑤卒之為眾人:語氣助詞,不譯

      于:

      ①環謁于邑人:到,介詞。 ②于舅家見之:在,介詞。

      ③賢于材人遠矣:比,介詞。 ④受于人者不至:被,介詞

      C、從文中找出詞類活用的詞語。

      ①邑人奇之:以…為奇,形容詞作動詞。

      ②賓客其父:把…當作賓客,名詞作動詞。

      ③利其然:以…為利,名詞作動詞。

      ④傷仲永:哀傷,感傷,形容詞作動詞。

      3、議一議:

      (1)課文寫了方仲永才能發展變化經歷了哪幾個階段?各有什么特點?課文是怎樣敘述的?三個階段:

      (2)方仲永由神童淪為平庸之輩的原因是什么?

      (3)辯論:你同意作者的這種看法嗎?

      A、天資聰慧是成長的關鍵

      B、后天教育是成長的關鍵

      (說明:應讓學生暢所欲言,并允許有不同的見解。)

      三、合作探究,互動釋疑

      1、合作探究:

      ①“金溪民方仲永,世隸耕。”交代了關于方仲永的哪些情況?聯系下文說說作者為什么這么寫?

      ②語段閱讀:閱讀第3段,思考下列問題。

      a、這一段在語言表達方式上有何特點?

      b、這一段“受于天”指什么?“受于人’又指什么?

      c、這一段講了幾層意思:作者要表明的主要觀點是什么?

      ③這三個發展階段的敘述,"見""聞"交織,詳略有序,這樣安排組織材料有何好處?

      2、互動釋疑:四人小組提問釋疑,全班交流解決。

      四、體驗反思,拓展閱讀

      1、體驗反思:

      以“由方仲永所想到的”為題,在課堂上即席發言,自己確定發言的角度和觀點暢談感受與啟示。 要求:①聲音洪亮,用普通話發言,語言簡練。 ②中心鮮明,講話的層次清楚。 ③時間在2分鐘左右。 (本題意在訓練學生確立觀察角度、從材料中提煉觀點的能力,以及闡述觀點的語言表達能力。要啟發學生從方仲永的事例中提煉觀點,不拘一格。)

      2、拓展閱讀:

      ①你怎樣評價仲永的父親?假設你有一個這樣的父親或兒子,會怎么樣做?

      ②引用《論語》中的語句勸勸像仲永一樣的古人或今人。

      五、總結

      我們在學習中進一步的掌握文言文的學習方法,增強了語感,了解了道理:一個人能否成才,與天資有關,更與后天所受的教育以及自身的學習有關。本文作者為一位“神童”最終變成平常人而深感惋惜,并發表議論,以此引發人們的思考。

      六、作業:

      ①擴寫課文第一段。要求:不改變情節和基本內容,進行豐富的聯想,400字左右。

      ②組織討論當今社會存在的類似仲永的現象,從而使學生深刻領會后天學習的重要性。

      ③課后背誦全文,完成學案的“跟蹤訓練”。

      板書設計:

      傷仲永 王安石

      仲永:天資聰慧 忽啼求 即書詩立就

      (利 環謁 不使學)

      不能稱前時之聞 才能喪盡:

      泯然眾人

      原因:受于人者不至

    《傷仲永》教學設計12

      ……)這樣的故事在歷史上還有很多,你們還能舉一些例子嗎?(大家紛紛發言,如稱象的曹沖、砸缸的司馬光、讓梨的孔融、《鵝》的作者駱賓王……)這些天資聰明的孩子,如果他以后不再學習,會出現什么后果呢?(同學們都惘然)今天,我們就來講一個這樣的故事。(板書:傷仲永)

      二、介紹作者

      上節課老師布置讓大家課下搜集有關王安石的介紹,下面我來找學生說一說。(學生紛紛舉手,談自己搜集到的資料。師最后總結:

      王安石: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江西臨川人,字介甫,晚號半山,慶歷進士,世稱荊公,死后謚號文,故后人又稱他王文公,唐宋八大家之一。主要作品收集在《臨川先生文集》和《王荊公詩箋注》。)

      三、整體感知

      1、教師范讀課文,生標注生字詞。

      2、小組合作再讀課文,要求能復述課文中的故事

      3、學生自主結合課下注釋和工具書逐句翻譯課文,師適當指導,指出并出示重點文言詞語的含義。

      四、合作探究

      1、速讀課文思考:

      方仲永的才能發展經歷了哪些階段?課文中的哪些詞或句子表現了這些階段的特點?這是采用了一種什么寫法?

      ?童年時期:天資聰明 “忽” “即” “立”

      少年時期:才能衰退,大不如前。 “不能稱前時之聞”

      青年時期:已經和平常人一樣。 “泯然眾人矣”?

      2、造成悲劇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仲永的事例,昭示了一個什么道理?

      3、文中哪些文句能體現這個道理?(引導分析最后一段)

      4、本文為什么詳寫方仲永才情初露時的的情景?

      (詳寫方仲永才能初露是為了突出他的神童天賦,與后來的“泯然眾人”形成反差,從而突出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5、通過我們上述分析,你認為作者對方仲永的態度和情感如何?

      (明確:“傷”。寫可傷之事,說何以可傷之理,字里行間流露出對一個神童最終“泯然眾人矣”的惋惜之情,對“受于天”而“受于人者不至”者的哀傷之情,態度鮮明。)

      五、體驗反思

      活動一:辯論

      正方:后天教育是成才的關鍵

      反方:天資聰穎是成才的關鍵

      (學生通過辯論明確“受于天”與“受于人”的關系,深入認識后天教育的重要。)

      六、教師小結,情感激勵

      大家的看法很好,正如大發明家愛迪生所說“天才是百分之一的靈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一樣,后天學習、后天教育至關重要。相信大家定會以仲永為鑒,努力學習,刻苦拼搏,拼搏的路上,肯定會遇到挫折,請大家記住:“相信自己,無

      論遇到多少坎坷,最終于你的永遠是希望!愛拼才會贏!”

      (多媒體播放歌曲《愛拼才會贏》片段,余音中結束本課。)

      七、拓展延伸

      方仲永的悲劇給了你什么啟示? 形成文字寫下來。

      八、教學反思:

      《傷仲永》是一篇借事說理的文言文。文章以方仲永天資過人到泯然眾人的實例說明后天教育對成才的重要性。文章言簡意深、說理嚴謹,怎樣使學生讀懂并喜歡這篇課文。我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一)、激情導入,讓學生想學。

      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是上好這堂課的關鍵。我由學生喜歡的話題——神童、天才導入。因為大多數學生會認為神童、天才都會大有作為,反而會對不成大器者表示疑惑,借著學生的思維,自然導入本課,也給學生一個大大的警示,后天不努力就會一事無成。

      (二)、學習文言詞語,疏通文意。

      對于文言文的學習,我要求學生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課文內容,并將故事復述出來,接下來,學生討論解決疑難問題直到能疏通文意,這一環節主要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三)、學習探究,理解言語文意。

      為了進一步理解文章的內涵,我設計如下的思考題:

      (1)仲永的才能發展經歷了哪些階段?文中哪些詞或句子可表現出來?

      (2)造成悲劇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仲永的事例,昭示了一個什么道理?

      (3)、文中哪些文句能體現這個道理?(引導分析最后一段)

      (4)、本文為什么詳寫方仲永才情初露時的的情景?

      (5)、通過我們上述分析,你認為作者對方仲永的態度和情感如何?

      (學生閱讀思考回答,教師引導學生,重點引導學生理解方仲永才能變化的原因,并從中汲取教訓。經過學生的探究、思考,學生才能真正理解課文的深刻內涵,才是讀懂課文。)

      (四)、成功之處

      關于“成才的關鍵”的辯論很有意義,雙方學生都各執一詞,言語激烈,滔滔不絕地亮出自己的依據,都想壓倒對方,在辯論中明確問題的核心,找出了問題的

    《傷仲永》教學設計13

      一、教材分析

      《傷仲永》講述了一個“神童”因“不使學”而最后“泯然眾人”的故事,并由此引發議論,表達了對這位“神童”的惋惜之情,以及強調后天教育對人成才的重要性。所以,教學本文,在指導學生掌握了重點文言字詞句之外,重點引導學生理解為什么方仲永會有這樣的結果,我們應該從中汲取哪些教訓,可讓學生就方仲永這個故事本身談談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二、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

      1、積累文章中重要的文言實詞和虛詞。

      2、能夠順暢朗讀課文直至成誦,并能準確翻譯課文

      過程與方法目標

      1、結合課文注釋和工具書的方法讀懂課文,背誦課文。

      2、采用朗讀貫徹文言文教學過程始終的方法,培養學生的語感。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認識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三、教學重難點

      1、掌握重點文言詞語,翻譯課文。

      2、懂得本文所寓含的道理,認識后天教育的重要性,努力學習。

      四、教學方法

      1、朗讀法

      2、探究質疑法

      五、課時安排

      2課時

      六、教學過程

      第二課時

      (一)復述故事導入

      (學生回答前明確復述故事要注意交代清楚事件的起因、經過、和結果等。)

      (二)溫習文本,深入探究

      過渡:本文通過記敘方仲永幼年時天資過人,卻因其父“不使學”而最終“泯然眾人”,變得平庸無奇的故事,那么作者想要表達什么呢?我們這節課就來探討一下。首先來看這樣一個問題:

      1、方仲永從“幼年時天資過人”到最終的“泯然眾人”的變化經歷了哪幾個階段?從哪些句子可以看出來?

      明確:

      童年時期才思敏捷,天賦極高“世隸耕”“未嘗識書具”卻能在五歲時就“啼哭求之”“書詩為名”“指物作詩立就”“文理可觀”。

      少年時期才思衰退,大不如前,“不能稱前時之聞”。

      青年時期才思平庸,與眾無異,“泯然眾人矣”。

      2、那么,方仲永最終“泯然眾人”的原因是什么?

      明確:從方仲永個人情況來看,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于邑人”,貪圖小利,目光短淺,而“不使學”。從道理上來說,原因是作者在后面的議論中所認為的那樣,方仲永“卒之為眾人”,是因為“其受于人者不至”,即沒有受到后天正常的教育。

      3、怎樣認識“受之天”與“受之人”的關系?

      明確:這里所說的“受之天”,是指人的天資;“受之人”,是指后天教育。作者認為,二者之間,后者更為重要,即后天教育對一個人是否成才是至關重要的。作者認為“仲永之通悟”是“受之天”,他的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受于人者不至”,并引發天賦不如方仲永的人如果不“受之人”,結果將更不可設想的感慨。這段話論說事理,步步推進,辨明了“受之天”與“受之人”的關系,令人深感“受之人”的重要。

      4、本文題目是《傷仲永》,文中的“傷”是什么意思?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明確:“傷”是哀傷、哀憐的意思。字里行間流露著作者對一個神童最終“泯然眾人”的惋惜之情,對“受之天”而“受于人者不至”者的哀傷之情。

      (三)閱讀拓展

      1、仲永的故事的確給了我們很多的啟示,請同學們做仲永的老師,根據他的表現,給他下一段評語,怎么樣?(提示:下評語要結合仲永的實際情況,觀點要明確,內容要有意義,語言要準確,要簡要。請同學們拿出筆,先把評語寫在紙上,看誰寫得最棒。)

      示例:仲永,你五歲“即書詩四句,并自為其名”,很聰明,是個神童。可是,你不該年紀輕輕就把學習拋在腦后啊!你最終成了“泯然眾人”,原因就是你放棄了學習。人非生而知之,不學習就沒有真正的知識。學習對每個人來說都是極端重要的。大概你知道“活到老,學到老”這句格言吧,請記住,人的聰明來自學習。

      示例:刀不磨要生銹,人不學習要落后。仲永,希望你牢記這條真理。雖然你落后了,別灰心,振作起來,努力學習,迎頭趕上去,最后的勝利一定屬于你。

      示例:仲永,你從一個智力超群的神童變成了碌碌無為的庸人。你完全可以成功的,但你沒有成功。我認為,主要原因就是你沒有正確的學習觀。你對學習缺乏理想,缺乏熱情,缺乏毅力。你雖然“指物作詩立就”,可你成天跟著你的父親寫詩賣錢,這是缺乏理想;你不堅持學習,熱衷于“環謁于邑人”,這是缺乏毅力。成功不會從天上掉下來。沒有理想的人永遠不會成功,沒有毅力的人永遠不會成功。

      示例:仲永,你的最大錯誤就是你把自己當成了天才。天才就是勤奮,就是珍惜時間努力學習。魯迅先生說“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別人喝咖啡的時間都用在了學習上。”仲永,你才只有二十歲,只要你珍惜時間,發奮學習,就能成為真正的天才。

      2、同學們的評語下得很全面。有鼓勵的,有批評的,有介紹方法的,有指明方向的。從仲永身上,同學們能得出什么結論呢?

      生:任何人,不論其智商多么高,只要不學習,就會像仲永那樣變成庸人。

      (四)課文小結

      是的,正像偉大科學家、發明家愛迪生說的那樣“天才是百分之一的靈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那么,同學們,你們還知道哪些關于“天才與勤奮”的名言警句?說來聽聽。

      (學生舉手發言,教師予以大屏幕展示有關名言警句,并令學生作簡要摘抄,結束本文。)

      (五)作業設計

      1、摘抄有關“天才與勤奮”的名言警句至少5條。

      2、寫一篇“由方仲永想到的”讀后感。

      七、板書設計

      傷仲永

      王安石

      童年時期才思敏捷,天賦極高

      少年時期才思衰退,大不如前,“不能稱前時之聞”

      青年時期才思平庸,與眾無異,“泯然眾人矣”

      原因:受于人者不至

      八、教學反思

      本課的教學一方面注重了文言文基礎的夯實、字詞的讀音、詞語的理解等,另一方面在內容的理解、主題的挖掘、語言的特色等方面,也都做了教精到的啟發引導,從而使學生能夠在文本中汲取更多的營養,教學效果較理想。

    《傷仲永》教學設計14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準確把握句中的停頓。

      2、正確進行翻譯。

      〖教學重點〗

       同上。

      〖教學難點〗

      1、幾個句子的停頓。

      2、幾個用法特殊的詞。

      3、 幾個難句的大意。

      〖預習要求〗

       1、掌握下列字的讀音及意思:

      隸、扳、謁、邑、稱、泯、矣、焉、耶

      2、朗讀課文,畫出文中不清楚停頓的句子。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古人說:“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這句千古名言,一語道破了“活到老,學到老”的真諦。它告訴我們,一個人只有不斷的學習、終生學習,才能與時俱進,成為順應時代的有用之才。反之,如果你不進行學習,不接受教育,哪怕你是一個神童、一個天才,也會隨著時間的流逝,銷蝕成一個庸才、甚至蠢材。今天我們要學習的課文──《傷仲永》里的主人公方仲永,就是這樣一個典型的例證。

      二、檢查預習

      1、檢查預習一:

      指名朗讀,師生共同指正。

      2、檢查預習二:

      由學生提出,師生共同指正。

      學生齊聲朗讀。

      可能出現的句子停頓(可根據需要投影):

      ⑴ 仲永/生五年

      ⑵ 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并/自為其名

      ⑶ 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為意

      ⑷ 自是/指物做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

      ⑸ 傳/一鄉秀才/觀之

      ⑹ 日扳仲永/環謁于邑人

      ⑺ 余聞之也/久

      ⑻ 其/受之天也,賢于材人/遠矣

      請一位朗讀比較好的學生范讀一遍課文,教師隨時指正。

      全班齊讀全文。

      三、作者作品簡介

      提問:這是王安石的作品。哪位同學了解王安石以及他的作品,來給大家談談?

      (學生講述)

      (投影)

      王安石:字介甫,號半山,江西臨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學家。是唐宋八大散文家之一。 本文選自《臨川先生文集》。

      四、題解

      (教師)講述:本文是一篇隨筆。

      (投影)隨筆,即隨手筆錄,不拘一格。是散文的一種。古代隨筆常借一件事來抒發作者的情感或闡述某種觀點。短小活潑,意境雋永。

      (教師)提問:誰能說說題目“傷仲永”的“傷”是什么意思?

      明確:哀傷,嘆息。表達了作者的感情。

      五、自讀課文,掌握大意

      (教師)講述:王安石哀嘆方仲永什么呢?請同學們帶著這個疑問,自由朗讀課文一遍。

      1、學生自由誦讀。

      2、學生自讀課文:

      利用課文注釋和工具書、參考老師補充注釋(可四人小組探討),掌握大意。

      教師補充課文注釋:(幻燈)

      ⑴ 理解幾個用法特殊的詞:

      ① “即書詩四句”書:名詞活用為動詞,寫。

      ② “日扳仲永環謁于邑人”日:名詞活用為狀語,每天。

      ③ “邑人奇之”奇:形容詞活用為動詞,對……感到驚奇。

      ④ “稍稍賓客其父”賓客:名詞活用為動詞,把……當賓客招待。

      ⑤ “父利其然也”利:名詞活用為動詞,認為有利。

      ⑵ 理解幾個詞語:

      ① “養父母”養:贍養。

      ② “傳一鄉秀才觀之”一鄉:全鄉。

      ③ “或以錢幣乞之”或:有的人。

      ④ 邑人:同縣的人。

      ⑤ “從先人還家”從:跟從。

      ⑥ “前時之聞”:以前聽到的名聲。

      ⑦ “卒之為眾人”卒:最終。眾:普通。

      ⑧ “如此之賢也”賢:(有)才能。

      ⑨ “且為眾人”且:尚且。

      ⑩ “固眾人”固:本來。

      ⑶ 理解下列句式:

      ① “不使學”省略句,省略了賓語,即“不使(之)學”:不讓(仲永)學習。

      ② “還自揚州”倒裝句,正確的語序是“自揚州還”:從揚州回家。

      ③ “受之天也”省略句,省略了介詞,即“受之(于)天”:從上天那里得到或上天賦予的。

      學生質疑,教師點撥。

      3、檢測自讀效果:

      四個大組口答競賽。

      (要求學生合上書本)

      (幻燈)

      ⑴ 朗讀下列句子,要求讀準句中的停頓:

      ① 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并自為其名

      ② 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為意

      ③ 自是指物做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

      ④ 其受之天也,賢于材人遠矣

      ⑵ 解釋下列加點的詞語:

      ① 父異焉

      ② 其文理皆有可觀者

      ③ 稍稍賓客其父

      ④ 或以錢幣乞之

      ⑤ 環謁于邑人

      ⑧ 泯然眾人矣

      ⑦ 賢于材人遠矣

      ⑧ 則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4、翻譯課文:

      要求一人一句,注意詞義正確

      5、初步感知課文:

      掌握了文章大意之后,我們明白了作者為什么要“哀嘆”仲永了嗎?

      (學生回答)

      六、全班再一次誦讀課文

      七、教師小結

      本文記敘了一個神童最終“泯然眾人”的故事,流露出了作者的惋惜之情。那么,作者在文章中表露了自己怎樣的觀點呢?我們又能得到那些啟示呢?下堂課,我們再進一步學習。

      八、作業

      1、抄寫文下注釋一遍

      2、熟讀課文,背誦最后一段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理解作者的思想觀點。

      2、揣摩本文精當的語言。

      3、學習本文詳略得當的寫法。

      〖教學重點〗

      同上。

      〖教學難點〗

      教學目標2、3。

      〖預習要求〗

       思考文后練習一。

      〖教學過程〗

      一、檢查預習,整體把握文章內容

      (投影)

      1、方仲永的天資過人,表現在哪里?在課文中找出原句。

      2、方仲永的變化經歷了哪幾個階段?

      3、方仲永由天資過人變得“泯然眾人”,原因是什么?用原句回答。你還有什么新的、獨到的見解嗎?

      4、最后一段作者講了什么道理?

      明確:

      1、“忽啼求之”;“即書詩四句”;“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

      2、第一階段:幼時天資過人

      第二階段:十二三歲時才能衰退

      第三階段:又過七年后變成平庸之人

      3、從方仲永個人情況來看,原因是其父“不使學”;從道理上來說,原因是“其受于人者不至”。

      4、天資好的人,沒有得到良好的教育,尚且變成普通的人,那些天資平常的人,如不接受教育,連普通人都趕不上了。

      二、揣摩語言

      (講述)文言文一般都很簡潔,本文語言尤為精練。文章前兩段敘述方仲永由“指物作詩立就”的神童到“泯然眾人”的過程及原因,僅用了158個字,沒有一句廢話,每一句甚至每個字都有其豐富的表現力。

      例:

      1、“世隸耕”:三字交代了身份、家世,是對“未嘗識書具”“不使學”的必要鋪墊,既襯托了方仲永的非凡天資,又暗示了造成他命運的家庭背景。

      2、“啼”:一個字生動地寫出方仲永索求書具的兒童情態。

      請同學們嘗試著到文中發掘發掘。

      (學生討論)自由發表意見,明確:

      1、“忽”“即”“立”:三個副詞,使一個天資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躍然紙上。

      2、“奇之”“賓客其父”“乞之”:三言兩語就從旁襯托出方仲永的杰出才華。

      3、“日扳仲永環謁于邑人”:僅一句話就刻畫出方仲永父親貪圖小利、愚昧無知的形象。

      4、“不使學”:三字看似平淡,卻也點明了仲永終未成大器的原因。

      5、第二段敘事:僅以一“見”一“聞”一“問”就交代了方仲永后來的變化和結局。

      6、結尾議論:言簡意深,說理嚴謹。

      以上,教師可摘要啟發講解。

      三、質疑探究

      (投影)文章敘述了方仲永從五歲到二十歲間才能變化的三個階段,你認為哪一個階段寫得最詳細?說說你的依據。再想想:作者為什么要詳寫這一階段呢?

      明確:方仲永才能出露時的幼時階段詳寫;理由略;詳寫這一階段,意在說明一方面“仲永之通悟”確實是“受之天”,有先天的因素;另一方面,正是在這個時期,就已經埋下了才能衰退的種子,即“父利其然也,……,不使學”。以方仲永為反面的例子,來說明“受之人”即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四、體驗與反思

       (投影)你怎樣認識“受之天”與“受之人”的關系,即“人的天資”與“后天教育”的關系?假如你認為自己很聰明的話,讀了文章后,有什么感受和啟發?假如你認為自己還有點笨,讀了文章后,又有什么感受和啟發?

      學生自由發言。

      五、教師小結

       本文寓理于事,通過方仲永5歲到20歲才能發展變化的故事,說明了人的天資和后天成才的關系。

      由此看來,人的成長,關鍵在后天接受學習提高自身素質。像方仲永這樣天賦高的神童,不學習,最終也變成了普通人一樣。我們這樣的普通人,就更要努力學習,不然想成為一個平常的人恐怕都辦不到。老師贈送你們一條偉大的發明家愛迪生的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靈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希望你們珍惜讀書機會,好好學習,長大后成為一個對國家、對社會有用的人。

      六、作業

       1、完成文后練習三

      2、摘抄有關“天才與勤奮”的名言警句5條。

    《傷仲永》教學設計15

      【教學重點】

      1、了解之于的用法以及文言詞活用情況。

      2、體會語言的簡潔、洗煉。

      【教學難點】

      方仲永泯然眾人的原因是什么?即如何理解課文最后一段作者的思想觀點?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課文導人,簡介作者,解釋文題

      偉大的科學家和發明家愛迪生有一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靈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他用勤奮的一生發明了無數的東西,對人類作出了巨大貢獻。被譽為發明大王,人們都認為他是世界上少有的天才。到底什么是天才呢?他的這句名言就是最恰當的解釋。遺憾的是有很多人并沒有認識到這一點,自恃聰明,自認為有天賦。結果最終淪為庸才、蠢才,方仲永就是這樣-個人。

      簡介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字介甫,晚號半山。唐宋八大家之一本文采用隨筆的形式而寫。借一件事來抒發作者的感情或闡明某種觀點、敘述是基礎,闡明道理是核心。文題含義:為仲永的經歷遭遇而感傷。

      二、學生自讀課文,掌握以下內容

      1、掌握下列加點字的讀音:

      隸 泯 扳 稱

      2、對文中的之于進行歸類:

      之 忽啼求之:它,指書具.代詞。

      借旁近與之:他,指仲永,代詞。

      余聞之也久:這事,指仲永父不使學、環謁于邑人,代詞。

      下能稱前時之聞:的,助詞。 '

      卒之為眾人:語氣助詞,不譯。

      于 環謁于邑人:到,介詞。

      于舅家見之:在,介詞。

      賢于材人遠矣:比,介詞。

      愛于人者不至:從,介詞。

      3、從文中找出詞類活用的詞語:

      ⑴ 邑人奇之:以為奇,形容動詞作動詞。

      ⑵ 賓客其父:把當作賓客,名詞作動詞。

      ⑶ 利其然:以為利,名詞作動詞。

      ⑷ 傷仲永:哀傷,感傷,形容詞作動詞。

      三、朗讀課文,理清課文結構

      1、朗讀時注意下列語句的停頓:

      ⑴ 未嘗|識書具,忽|啼求之。

      ⑵ 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并|自為其名。

      ⑶ 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為意。

      ⑷ 自是|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

      ⑸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于邑人。

      ⑹ 余聞之也|久

      2、理解課文結構層次:

      全文可分兩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簡敘方仲永才能發展變化的三個階段。

      第二部分:第3段,作者闡明觀點看法。

      說明:第一部分以敘事為主,第二部分以議論為主。

      四、請一位同學復述第1、2段的內容

      1、思考:課文寫丁方仲永的才能發展經歷有哪幾個階段?

      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幼年作詩的非凡才能和天賦。即書詩四句,指物作詩立就,文理皆有可觀。

      第二階段,寫十二三歲的方仲永才能大不如先前,不能稱前時之聞。

      第三階段,寫方仲永完全變成一個平庸之人。泯然眾人矣。

      2、思考:這三個發展階段的敘述。有見有聞,有詳有略,這樣安排組織材料有何好處?

      寫仲永年少時天資聰慧:以聞的形式,寫仲永十二三歲才思不能稱,前時之聞;以見的形式,寫方仲永最終平庸無奇;又以聞的形式;見和聞有機結合.敘述真切可信,課文詳寫第一個階段,鋪陳方仲永才能初露的情形,暗示其前途無量。而其父的貪利之舉卻導致他的才能衰退。后兩個階段略寫,幾筆點出;方仲永淪落平庸的情形,引入深思。這種詳略處理,有力地突出了文章主旨,鮮明地體現了傷的含義。

      五、齊讀第3段,思考下列問題

      1、這一段在語言表達方式上有何特點?

      采用了議論的形式。

      2、這一段受于天指什么?受于人又指什么?

      受于天是指人的先天條件好,即有天賦。受于人指人的后天學習和受到的教育。

      3、這一段講了幾層意思?作者要表明的主要觀點是什么?

      講了兩層意思:從王子曰到不至也,揭示仲永才能泯滅的原因,即受于人者不至也。從彼其至文末是第二層,由仲永引申出天賦差的人如果不受之人,結局更加可悲。這一段作者主要強調了后天的努力學習、接受教育對成才的重要作用。

      六、領悟課文語言表達簡潔、洗煉的特點

      1、文中忽啼求人、即書詩,四句、自是指物作詩字就三句中的幾個副詞對表達文意有什么作用?

      使真切、形象,使一個天資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躍然紙上。

      2、理解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于邑人,不使學一句的語言特色。

      這一句用極其凝煉的筆墨,揭示了仲永才能衰退、天資盡喪的原因。一個利字,寫出其父貪求錢財、目光短淺的性格,環謁概括了其父求財的可鄙行為,不使學更是一語中的,批判其父的錯誤做法,暗示仲永泯然于眾的必然結果。這些詞語用得既傳神又貼切,寥寥數語便起到了言簡意賅的效果。

      七、齊讀全文,加深對課文主旨的理解

      八、語言表達訓練

      以方仲永的悲劇所想到的為題,在課堂上即席發言,談感受。

      要求:

      1、聲音洪亮,用普通話發言。

      2、中心鮮明,講話的層次清楚。

      3、時間在2分鐘左右。

      九、布置作業

      1、完成課后練習三。

      2、摘抄有關天才與勤奮的名言警句5條。

    【《傷仲永》教學設計匯編15篇】相關文章:

    《傷仲永》教學設計02-28

    《傷仲永》教學設計合集15篇02-28

    《傷仲永》課件05-03

    王安石《傷仲永》教案設計02-28

    《傷仲永》教學反思(15篇)12-19

    《傷仲永》教學反思15篇12-19

    傷仲永教學反思15篇06-29

    王安石-傷仲永-教學大綱11-12

    王安石《傷仲永》精品教案設計11-12

    王安石《傷仲永》教案02-28

    国产一级a爱做免费播放_91揄拍久久久久无码免费_欧美视频在线播放精品a_亚洲成色在线综合网站免费

      亚洲看片在线看 | 中文字字幕在线中文字在线看 | 日韩精品一区在线 | 亚洲视频免费一区 | 亚洲国产精品美女久久久久 | 午夜福利免费视频一区二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