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設計方案

    時間:2021-06-03 19:20:32 教學設計 我要投稿

    【精品】教學設計方案范文7篇

      為了確保工作或事情有序地進行,我們需要事先制定方案,方案的內容多是上級對下級或涉及面比較大的工作,一般都用帶“文件頭”形式下發。方案應該怎么制定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教學設計方案7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精品】教學設計方案范文7篇

    教學設計方案 篇1

      設計理念:

      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將課堂分為課前預習、課堂導讀、遷移延伸三個部分,體現了課堂的完整性;注重抓住課文的重點,擺脫通讀通講的毛病,注重課堂教學的發展性,擺脫了課時的限制;重視對學生的獨立學習能力和綜合學習能力的培養,注重展現學生的學習過程,在更大程度上激發學生學習的情感,從而促使學生知識、技能的提高。

      設計特色:

      抓住重點詞語切入教學內容,達到教學任務。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并能正確讀寫。

      2、理解課文內容,領悟諸葛亮的神機妙算。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復述課文內容。

      4、培養學生的獨立學習能力和綜合能力。

      教學重點:

      了解草船借箭的起因、經過,感悟諸葛亮的神機妙算。

      教學準備:

      教學掛圖,多媒體課件(農村小學也可以用小黑板)

      教學流程:

      一、課前預習

      1、自學課文,劃出課文中的生字新詞,并借助字典結合課文理解意思。

      不理解的詞語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閱讀課文:從文中提出幾個自己感興趣或不懂的問題,跟大家討論。

      我想提的問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課前檢查預習情況,收集、整理有關信息。(如學生提出的問題,不明白的詞語,以便在課堂上釋疑。)

      二、課堂導讀

      (一)、解讀課文。

      1、讓學生在小組中輪流朗讀課文,并及時進行正音。注意下列讀音:

      才干的干應讀gàn

      草把子的把應讀bà

      調度的調應讀diào

      擂鼓的擂應讀léi

      丞相的丞應讀chěng

      2、出示學生提出的問題,讓學生結合課文和自己的理解做出回答。(學生可能提出下列問題)

      為什么周瑜要逼諸葛亮立下軍令狀?

      為什么諸葛亮敢立下三天交十萬支箭的軍令狀?

      諸葛亮怎么知道第三天會有大霧?

      為什么諸葛亮要把船一字排開并連接起來?

      對于學生回答不出來的問題,留到深讀課文后再進行解答。

      三、深讀課文

      師問:在感知課文內容以后,你對諸葛亮和周瑜這兩個人有什么看法?(從學生的的回答中提煉出妒忌和神機妙算這兩個詞。并解釋這兩個詞的意思。)(板書:周瑜

      諸葛亮

      妒忌

      神機妙算)

      課文中從哪件事來體現兩個人的不同性格。(草船借箭)

      (一)、朗讀課文第二自然段,了解事情起因,體會人物性格特點。

      1、朗讀對話,分組討論(出示問題)

      ①、周瑜知道水上交戰用什么兵器最好

      嗎?他為什么要這樣問?(引導學生從

      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推托。軍情緊急,可不能開玩笑等語言,體會周瑜表面客氣,暗藏殺機的陰險心理。)

      ②、諸葛亮知道周瑜是在找借口為難自己嗎?他為什么要接受任務?(引導學生從諸葛亮

      都督委托,當然照辦,只要三天,怎么敢跟都督開玩笑?我愿立下軍令狀等語言,體會諸葛亮胸有成竹,從容不迫的大度心理。)

      2、指導朗讀:我們明白了他們兩人的內心想法,那我們應該用什么語氣來把他們的內心想法表現出來呢?

      (二)、朗讀草船借箭部分,體會諸葛亮的神機妙算。

      齊讀后出示問題,分組討論:如果你也在場,你會發現諸葛亮草船借箭的哪些巧妙之處呢?(教師參與討論,隨機點拔引導。注意引導學生抓住有關詞句感悟以下幾方面的意思,從而感受諸葛亮的神機妙算。)(相機板書:人

      天文地理)

      (1)安排周密。從準備二十條船,布置草把子和青布幔子,每條船上還站著二十個軍士。把船連接起來,一字擺開,兩面受箭。等詞句可以看出諸葛亮的周密安排。

      (2)熟悉天文地理。從第一天和第二天都不見諸葛亮有什么動靜,直到第三天四更時,霧還沒有散順風順水等句子可以看出諸葛亮熟悉天文地理,對天氣早有預測。

      (3)了解別人。得請你幫幫我的忙,不能讓都督知道,霧這樣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來。可見諸葛亮對魯肅、周瑜、曹操的性格很了解。

      學生還可根據自己的理解發表自己的感受體會,教師應該對學生的積

      極思考給予贊揚,特別要鼓勵那些有創見的看法,不要太強調學生見解的正確與否。

      從我們剛才的分析,你認為諸葛亮應該是一個怎樣的人?(神機妙算)

      四、拓展延伸

      1、組織學生即興表演課本中周瑜和諸葛亮的對話部分。

      分配角色,明確任務。讓學生自主選擇角色,上臺表演。(時間允許的話可以多表演幾組。)

      2、讓學生復述課文內容。有興趣的同學可以結合畫草圖的方法,簡述草船借箭的部分。(先指名讓兩三名學生復述,再讓同桌進行相互復述。)

      3、拓展作業

      ①、閱讀有關《三國演義》的故事。

      ②、抄寫新詞。

    教學設計方案 篇2

      ●教學目標

      ①學習以誠懇的態度、真誠的語言與他人交流,懂得真誠待人是一種良好的品德。

      ②學會在合作中說真話,告訴別人心里話。

      ③積累有關誠信的詞語及古詩文名句。激發學生待人誠懇、講信用的思想情感。

      ●課前準備

      讓幾個學生排練一個小品:一學生在校園里亂扔紙屑,另兩個學生據理勸導。

      第一課時 口語交際

      ●創設情景,引入話題

      生活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事,例如:別人有事找父母親,父母親不在家;班上的一個同學病了,好幾天不能來上課;有的同學在校園里隨地吐痰等等,我們應該怎樣對待這些事呢?

      ①剛才幾位同學表演的小品,你看了后有什么話想說?

      (在學生自由發言的基礎上揭示“以誠待人”的交際主題)

      ②想一想,平時你有沒有遇到過類似這樣的事,如果有,你是怎樣對待的?

      ●討論交流

      ①個人準備后,在小組內交流。

      先由一名學生舉一具體的事例,再說說自己是怎樣做的,然后對這一做法作評價。接著,其余學生輪流發言。

      ②各小組選派一位學生準備在班上交流。

      ③班級交流:對參與交流的學生作適當的鼓勵和評價,并隨機規范其語言。

      ●提建議

      在討論和交流的基礎上,讓學生概括成幾條明確簡要的建議,一一寫在黑板上,然后做歸納整理,再在條文前加上幾句關于以誠待人的“前言”,形成一份建議書。課后抄錄并張貼在教室里。

      第二、三課時 習作 我的發現

      ●學習“我的發現”

      ①讀讀小林和小東的對話,說說小東說了習作上的哪些好經驗。

      ②歸納過渡:習作除了留心觀察周圍,把自己觀察到的事物寫下來之外,還可以把自己心里想的事,或者想對別人說的話寫下來。

      ●明確本次習作要求,啟發思路

      ①閱讀習作提示。讓學生明確:寫的是自己想說的心里話,要真實,不說假話。

      ②思考表達的內容。先要想好,最想對誰說自己的心里話,再考慮要說的話,可以是歡心的事,也可以是煩惱的事、難受的事……

      ③學生醞釀交流、師生個別談話;

      根據習作要求,學生自行醞釀,指名個別交流,啟發學生的習作思路。教師隨機與個別學生輕聲交談。

      ④學生動筆。

      ⑤相互交流,修改。

      第四課時 日積月累 趣味語文

      ●詞語盤點

      ①學生自讀。

      ②同桌互查。

      ③學生質疑,教師釋疑。

      ④記記寫寫。

      ●日積月累

      ①告訴學生,這些都是從古詩文中選取的名句,每句話都包含著深刻的道理。

      ③逐句自讀。

      ③說說自己能讀懂的句子,提出不理解的。

      ④教師釋疑。

      ⑤熟讀、背誦。

      ●趣味語文

      ①聯系本單《中彩那天》等課文,指出誠信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②自讀。

      ③師生共同舉出生活中的事例,理解“自信、守信、誠信”等等。

      選取其中的一個帶有“信”的詞,再根據這個詞的意思,寫一個事例。

    教學設計方案 篇3

      (一)說教材

      1、課文所處的地位及作用

      《濟南的冬天》是七年級語文上冊第三單元中的第二篇課文。它是現代著名作家老舍在1931年初寫的,是一篇景美,情美,語言美的寫景抒情散文,文章選取了一個個獨特的角度,描繪了濟南冬天特有的魅力。作者在描寫景物時,語言準確生動,充滿了對濟南的熱愛之情。從本單元教材編排的意圖來看,學習本課,一方面有利于學生進一步掌握在《春》中所學到的比喻,擬人的修辭,另一方面是讓學生學習文中“情景交融”的寫法。

      《語文課程標準》強調:“對作品中感人情境和形象,能說出自己的體驗;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現力的語言。”據此并結合本單元編排的意圖和本文的特點確定三維目標。

      2、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①通過反復美讀,提高學生欣賞品評美文的能力。

      ②引導學生理清文章的思路,了解濟南冬天的特點。

      ③體會本文運用比喻,擬人手法的表達效果,學習寓情于景的寫作方法。

      過程與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態度,價值觀:通過感受濟南冬天的美,培養學生熱愛生活,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在這些認識的基礎上,我定下了本文的教學重、難點。)

      3、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品味優美的語言,

      體會本文運用比喻,擬人手法的表達效果,

      難點:學習寓情于景的寫法。

      (二)說教法

      本文是一篇寫景抒情散文,我以審美為突破口,從審美角度進行閱讀教學,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審美因素,按照審美過程的規律,我把整個教學過程的主體部分設計成三個大板塊,即“課文品讀三部曲”:發現美,欣賞美,創造美,并在每個板塊中引用一句名人名言作為這個環節的“眼”。讓學生在誦讀中品味美的語言,體會美的情感,領悟美的意境,以此培養學生的審美想象,激發學生熱愛生活,熱愛自然的感情。為了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我輔之以如下的教學方法:情境教學法,示范品評法,個性化教學法

      (三)說學法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

      據此并結合本文內容,教給學生學習方法如:美文誦讀法,畫面再現法,鑒賞品評法,合作探究法,做到授之以漁。

      (四)說教學程序

      一、創設情境

      課下布置大家找來一幅最美的圖畫,自己配上一段欣賞畫面美的文字,要求盡量多地用上課后讀一讀寫一寫的詞語,準備課前交流。

      (此環節的設置,用一種新穎,生動的形式解決字詞教學,既可以督促學生預習又可以初步訓練學生發現美,欣賞美,創造美的能力。)

      二、導入新課

      大自然多姿多彩,畫家用線條色彩描繪,音樂家用音符節奏表現,而文學家卻用優美的文字來表達。古詩有:“春游芳草地,夏賞綠荷池,秋飲黃花酒,冬吟白雪詩。”冬天,在北方人們的眼中一向是寒風凜冽,冰封雪凍,然而在一代藝術大師老舍先生的筆下,濟南的冬天卻被描繪得那么美麗多情,溫馨可人,富有詩情畫意。那么濟南的冬天究竟美在哪里?

      請大家趕快走進《濟南的冬天》跟隨老舍先生去切身感受一下吧!

      (此環節我用優美的語言創設一種審美的閱讀情境,喚起學生的美感情緒,使學生獲得美感體驗,立時把學生引入學習本文的情境中。)

      三、品讀三部曲之一——發現美

      1、美讀課文:即讀時一要正確把握語調,語氣,讀出感情,二要有適當的表情,如讀第二段的“濟南的人們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就要做出含笑的表情。

      (美讀把教材的無聲文字變為有聲的語言,把文中靜止的感情變為真情實感,以誦讀方式融入語文的音樂美,把學生帶進課文的情境中去,毫無阻攔地接受課文內容的感染熏陶。)

      2、展示羅丹名言:“美是處處都有的,對于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我們應該學會在生活和自然中去發現美!

      請同學們把你們發現的最美的或自己特別喜歡的語段畫出來,傾注感情,再次進行美讀,讀給組內成員聽,并推薦代表在班上讀給大家聽。師生點評。

      (此環節的設置尊重了學生的個體差異,讓學生在美讀中發現美的語言,體會美的情感,領悟美的意境,不僅能增強學生對語言的感受力,加深對文章內容和作者感情的理解,還能使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的展示,從而增強學習語文的信心。)

      3、假如你是導游,要給一個從沒到過濟南的人講講濟南美麗的冬天,你將分哪幾個方面來介紹

      先列講述提綱,設計一下導游詞,然后說給同桌聽聽,再找三名學生到班上給大家當導游。

      教師適時打出以下提綱供參考:

      先用對比總寫濟南冬天的天氣“溫情”的特點,陽光朗照下的山,再具體寫濟南冬天的山,水景物:薄雪覆蓋下的山,城外遠山,最后寫濟南的水:緊扣“暖”字

      (這個環節的設計意圖是:以當導游這種活潑的活動方式,讓每個學生都有口語交際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引導學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從總體上把握課文內容,此環節可以發展學生的邏輯思維,提高學生的語言素養。整體感知課文是品味妙詞佳句的前提,可為下面研讀課文奠定基礎,抓思路教學能綱舉目張。)

      (閱讀散文,不仔細地咀嚼語言,就不能真正領會作品的美。欣賞妙詞佳句,可以發展學生的形象思維,也可以激發學生的審美情趣。因此我設計的下一個環節是……)

      四、品讀三部曲之二——欣賞美

     1、“評析式”品味欣賞

      ①教師評析示范:作者錘煉詞語的功力深厚,文中不少凝練形象的詞語和精彩動人的比喻句,擬人句值得仔細品味。下面就請同學就你喜歡的段落寫一段文字,談談你的理解和感受,說說你喜歡的理由。老師在課前對自己喜歡的作了一番評析,你們可以參考一下。同學們在評析的時候,特別要注意一些關鍵的詞語和句子。老師將打印好的“薄雪覆蓋小山圖”評析分發給學生。

      (本文運用比喻擬人,運用寓情于景的寫法,可是初一學生年齡小,閱讀能力不是很強,特別是對寫景抒情的散文,往往缺乏深刻的體會,理解不到位,這時教師的示范點撥就顯得尤為重要,能做出實實在在的楷模,但教師應該主要充當組織引導者,示范點撥者和激發鼓勵者的角色,學生才是課堂的主人,所以重點應放在下一環節:學生評析交流上。)

      ②學生評析交流:鼓勵學生把自己最深刻最獨到的閱讀體驗寫成鑒賞評析的文字,看誰能用特別得體,特別生動,特別詳實的語言展示出來。此環節為了避免欣賞語段的重復,把五個段落分給八個組,每組成員完成本組段落評析任務外,還可選其它段落評析。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要讓學生對作品中感人情境能說出自己的體驗,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現力的語言,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這一環節是學生自主閱讀的個性化行為。課文中多次運用了擬人,比喻的修辭方法,肯定能得到學生的青睞,學生在點評交流時,教師可適時引導學生展開聯想,體味情景交融的詩意境界。對于修辭手法的辨析,采用替換法即通過與改為一般表述的比較,看表達效果的不同,重點引導學生仔細揣摩擬人,比喻寫法的好處,如:

      (1)組:甲

      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別可愛,好像是把濟南放在一個小搖籃里,

      它們安靜不動地低聲說:“你們放心吧,這兒準保暖和。”

      乙

      這一圈小山圍著濟南,使濟南在冬天也特別暖和。

      (2)組:甲

      等到快日落的時候,微黃的陽光斜射在山腰上,那點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點粉色。

      乙

      快日落時,陽光斜射在山腰上,薄雪露出點粉色。

      (3)組:甲

      天兒越晴,水藻越綠,就憑這些綠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凍上,況且那些長枝的垂柳還要在水里照個影兒呢!

      乙

      天兒越晴,水藻越綠,水也不結冰,垂柳的長枝倒映在水中。

      教師除尊重學生的個性體驗外,還應引導學生體會到:

      (1)

      組甲句中把老城四周的小山新巧地比作“小搖籃”,寫出山景的小巧秀麗,又用擬人顯出感人的脈脈溫晴。躺在搖籃里承受母親體貼入微的撫愛,那當然是最暖和不過的了,而況山們還“低聲地”哼著搖籃曲,秀美的睡態再現了這個“理想境界”的溫暖,舒適的特點。而乙句的直白敘述則傳達不出寄寓的贊美深情。

      (2)

      組甲句把夕陽斜照下粉色的薄雪比擬為害羞的少女,突出了雪色的嬌美和小山的秀麗,情態可掬,粉色羞容以微黃斜陽相映襯,色彩鮮艷悅目。比擬把本來沒有生命的,靜止的東西寫得活靈活現,呼之欲出。而乙句則少了那份美感。

      (3)

      人格化的水藻,水和垂柳楚楚可愛。用“不忍得”寫水不僅有生命的質感,而且還有一副和善心腸,為了水藻的綠,為了垂柳的倒影,仍然充滿著春意。雖沒直接寫天氣暖和,卻讓人感受到了溫暖,傳神之妙是乙句用一“倒映”所不及的。)

      (學生間相互學習,相互感染,相互吸納,會營造濃烈的讀書氛圍。初中學生好勝心很強,為了拿出最好的東西更是用勁心思去理解,品味,從而培養了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提高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對其他學生來講,能夠聽到一些不同的理解,可以更加完善自己的思考,同時也會感到一種無形的壓力,起到激勵的作用。)

      2、體驗反思:體會文章在描寫濟南的冬景時,處處流露出作者贊美之情的句子。探究“為什么老舍眼中濟南最美”

      (本環節要在探究中突破難點,在課前布置學生上網查找老舍與濟南的有關資料,讓學生在小組中把資料交換閱讀,學生得知老舍先后在濟南齊魯大學和青島山東大學任教7年之久,對山東產生了深厚的感情,以致潑灑筆墨,情深意切的依次以濟南的馬車,洋車,大蔥,秋天,冬天,齊大校園等景物,寫出了長篇散文《一些印象》。

      通過探索會發現,老舍之所以把濟南的冬天寫得那么美,是因為他對濟南有著深厚的熱愛之情,古人云:“一切景語皆情語”,寫文章一定要寫出自己的真情實感,并做到情景交融,才能讓景更美,情更真。并理解體會別林斯基的名言“美是從靈魂深處發出的”。

      五、品讀三部曲之三——“創造美”

    1、如果你喜歡寫作,你可以把家鄉冬天最有特點的景物寫出來,也可以對課前準備的優美畫面再次進行描寫,注意要借鑒課文的某些寫法,如恰當的運用比喻,擬人的修辭手法和寓情于景的寫法。

      2、如果你擅長繪畫,就畫出想象中的濟南美景。

      (讓學生選擇一個最喜歡的內容,用自己最喜歡的方式創造美,這種教學設計充分尊重了學生的差異,給學生以自由發揮的空間,使有著不同思維方式,不同興趣愛好的學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礎上盡可能的發揮自己的優勢和潛能。第一題的設計意圖:學習作者情景交融的寫法,抒發自己對家鄉,對大自然的感情,與本課開頭照應。第二題的設計意圖:語文課程標準中提出:“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在不同的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初步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實踐能力。”通過這項活動,調動學生積極性,激活學生想象思維,調動了學生的情感,通過一幅幅畫面的描畫和欣賞,使學生心有所感,情有所動,使他們在和諧愉悅中得到陶冶,產生強烈的審美欲望,急于次走進文本,對課文去做審美體驗與鑒賞。)

      課堂小結:濟南的冬天是美的,老舍先生筆下濟南的冬天更美。掩卷細味那淡雅的水墨畫浸蘊的“溫晴”,更覺神韻。繪山景,描水色。大自然的美可以說是無處不在。它不同于巧奪天工的工藝美,也不同于繞梁三日的音樂美。然而,它似乎是各種美的組合。尤其是我們祖國壯麗的山河,真是美得令人陶醉,在春,夏,秋,冬不同的季節,不同的地方,展現出不同的美姿。只要同學們熱心的觀察生活,抓住景物的特征,選準角度,在描繪時用一些修辭方法,并將自己的感情融會其中,相信同學們一定能寫出美妙的文字來。

    教學設計方案 篇4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認識13個生字:“掛、街、熟、伙、伴、嘗、甜、溫、凍、臉、該、季”

      (二)技能目標:

      1、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2、正確、規范、美觀地書寫“園、因、為、臉、陽、光”6個生字。

      (三)情感目標:

      通過正確書寫生字感受漢字的結構美。

      教學重、難點:

      ? 1、識字、寫字,重點指導“為、光”。

      2、初步正確地朗讀課文。

      教學準備:

      圖片、生字卡片、課件

      教學過程:

      一、 導入新課。

      1、 出示圖片,同學們跟你們平時見到的太陽有什么不同?

      2、板書課題:《四個太陽》齊讀課題。

      二、 初讀課文,認識生字。

      1、隨著音樂自由讀課文,標出自然段序號,畫出不認識的生字。

      2、老師隨著音樂泛讀課文。

      3、課件出示生字,檢查生字讀音。

      (1)指名認讀。

      (2)找小老師帶讀。

      (3)自由練讀。

      (4)出示不帶拼音的生字,隨機抽讀。

      (5)指名擴詞、說話練習。

      4、記憶字形。

      (1)你記住了哪些生字?是怎么記住的?

      (2)自愿回答,獎勵生字、笑臉。

      三、 再讀課文。

      1、自讀課文,說說“我”畫了四個什么樣的太陽?(根據回答貼太陽圖)

      2、你最喜歡哪個太陽?(自由回答)

      3、自己喜歡哪個太陽就讀哪一段。(自由練讀)

      4、喜歡四個不同太陽的同學合作把課文連起來讀一讀。

      四、 指導書寫。

      1、師范寫易錯的生字:園、因、為、光。

      2、學生練習生字。

      3、展示學生作品。

      4、評出最佳作品,頒發獎品。

      五、 作業。

      課后把課文有感情地讀熟。

      附:板書設計:

      18、四個太陽

      紅太陽 綠太陽 黃太陽 彩色太陽

      為: 光:

      園: 因:

    教學設計方案 篇5

      教學目標:

      1.經歷探索平行四邊形有關概念和性質的過程,在活動中發展學生的探究意識和合作交流的習慣;

      2.探索并掌握平行四邊形的性質,并能簡單應用;

      教學重點:

      平行四邊形性質的探索。

      教學難點:

      平行四邊形性質的理解。

      教學方法:

      自主學習,合作交流

      教學過程:

      (一)問題導學

      四邊形和三角形一樣,也是基本的平面圖形,它都有哪些性質呢?應該從何處著手探索平行四邊形的性質呢?

      (二)自主學習

      一、教材導讀

      問題1首先讓學生通過閱讀課本內容動手拼一拼,并把重要的內容下面畫上橫線。

      再次讓學生按照導學案上的步驟在方格紙上畫一畫,

      從而得出結論:平行四邊形的對邊相等,對角相等。

      注意:表示平行四邊形四個頂點的大寫字母應順時針或逆時針排列。

      問題2首先讓學生按照導學案提示操作,再次完成課本“做一做”。

      從而得到結論::平行四邊形的對邊相等,對角相等。

      二、自主測評

      對“平行四邊形的對邊相等,對角相等”的性質進行檢測。

      注意:答題過程的書寫。

      三、收獲與問題

      整個自主學習的環節,學生有什么想法,可以發表自己的觀點,教師并予以解決。

      比如:為什么平行四邊形的對邊相等呢?

      為什么任意一平行四邊形都可以由兩個全等三角形拼接而成?

      (三)合作學習

      此題組的設計就是讓學生合作探究本節內容的難點,然后達成共識。

      先由學生獨立完成,再合作完成有爭議的問題。

      注意:辯題設計第三題利用三角形的三邊關系來做。

      (四)探究展示

      一、問題共析

      此環節讓學生將組內問題在全班展示,組組交流,教師點評。

      二、展題設計

      對本節內容難點的鞏固,1題較為簡單,是對平行四邊形對邊相等該性質的直接應用。

      2題根據提示利用條件“DE平分∠ADC”和AD∥BC。

      注意:解題的書寫格式。

      (五)評價歸納

      先讓學生對著學案上的標題總結本節內容,然后自由發表觀點,談收獲。

      (六)深化拓展

      此環節是對本節內容進行全面檢測。試題分為三個層次:基礎反思、能力提升、拓展創新。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有不同的要求。

    教學設計方案 篇6

      教材分析:

      按照教材,本課主要介紹什么是陵墓雕塑,陵墓雕塑為什么能集中體現當時雕塑的最高水平,中國古代陵墓雕刻是中國古代陵墓建筑的重要組成部分。然后按照課本內容介紹陵墓地面雕刻和陶俑及其藝術特點。在介紹的過程中,由于篇幅的問題,相對比較簡單,尤其是作為陵墓雕塑的代表《霍去病墓石刻》和《秦始皇兵馬俑》的圖片和分析略簡。陵墓雕刻兩個藝術特點的理解需要學生結合當時的時代背景和人文思想和內涵。對于一些陵墓雕塑的專業名詞如“闕”“麒麟”“天祿”等也需要簡單的說明。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突出教學重點,并對古代陵墓雕塑進行深入的了解,才能引導學生,提起學生的興趣。

      教學目的:

      1、了解中國古代陵墓雕塑的藝術成就及其藝術特點。

      2、通過欣賞和參觀,課內與課外的結合,體會中國古代文物文化內涵,探索藝術與社會生活及其時代之間的密切聯系。

      3、使學生懂得美術的社會功能,培養學生民族的自豪感和愛國熱情。

      4、通過課堂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和語言表達力。

      教學重點:

      陵墓雕刻是我國雕刻藝術重要組成部分原因。

      秦始皇兵馬俑的時代背景和藝術特點。

      教學難點:

      陵墓雕刻其具有的藝術特點和文化背景,讓學生如何理解。

      如何調動學生對雕塑藝術欣賞的動力。

      教法設計:

      第一4人小組:陵墓雕塑

      a同學:廣泛的了解。分配任務通過各種手段了解中國古代陵墓雕塑的藝術成就。

      b同學:真實的感受。分配任務去真實的感受秦始皇兵馬俑的魅力所在。要求課堂上談感受。陵墓雕塑距離現代生活較為遙遠,真實感受、參觀過的學生并不多,課本的圖片對于雕塑來說缺乏立體感和空間感,也就失去了真實感。

      c同學:負責提問題。從本課內容出發,設計3-5個問題,提問學生,學生分組回答。

      d同學:課后寫小結。

      教學過程:

      (一)直觀感受,各抒己見,引發思考。

      教師:出示圖片(秦始皇兵馬俑)

      你認為秦始皇兵馬俑為什么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

      學生:直觀感受,思考。

      教師:請學生談原因

      學生:談自己的想法。

      (二)導入主題:

    [陶俑]:

      ■ 秦始皇兵馬俑欣賞:

      教師:秦始皇兵馬俑出現的歷史背景和思想文化原因是什么?

      學生:分組討論2分鐘,回答。

      結論:自秦漢以來的厚葬風俗,統治階級注重修建自己的陵墓。陵墓雕刻是古代陵墓建筑的重要組成部分。

      教師:整體和局部圖片展示

      秦始皇兵馬俑的藝術特點。

      學生:b同學談參觀后的感受,其他同學自由發言。

      結論:細膩生動的個性與氣勢磅礴的整體相協調統一。

      教師:

      秦始皇兵馬俑是中國雕塑的重要代表,其地位代表中國。法國前總理希拉克參觀完說:世界上有7大奇跡,現在要加上秦俑。不看金字塔,不算真正到過埃及;不看秦俑坑,不算真正到過中國。

      那么,中國古代陵墓雕塑還有哪些呢?

      學生:a同學介紹陵墓雕塑藝術成就。

      ■ 漢代俑

      圖片欣賞

      比較:秦俑和漢俑異同點

      學生:討論2分鐘,回答

      結論:內容模擬現實生活,反映社會時尚和狀況。藝術手法,秦俑寫實,漢俑夸張。

      [陵墓地面雕刻]:

      漢霍去病墓石刻欣賞

      結合歷史背景談談《馬踏匈奴》的藝術特點。

      南朝陵墓雕刻欣賞 結合旅游經歷談談石獸雕刻的藝術特點。

      (三)課堂小結:

      請c同學提問。

      教師最后小結。

    教學設計方案 篇7

      整個教學流程以書蟲闖關的形式展開,每一關的內容如下:

      一、書蟲第一關

      讀下列詞語:

      季羨林

      水滸傳

      彭公傳

      綠林好漢

      三俠五義

      中西貫通

      古今貫通

      文理貫通

      二、書蟲第二關

      1、這篇課文寫了什么?

      2、這篇課文與其他課文比較,有什么不同?

      3、說出文中你最感興趣或不明白的地方。

      三、書蟲第三關

      1、書蟲鑒定會:

      季羨林和苗苗算不算書蟲?在文中找出理由。

      2、這兩個書蟲有什么不同?

      四、書蟲第四關

      1、通過學習課文,你覺得采訪要注意什么?

      2、如果讓你采訪一位作家,你會提出什么問題?

      五、書蟲第五關

      1、想對小苗說些什么?

      2、想對大樹說些什么?

      3、想對自己說些什么?

      六、作業

      1、采訪一個想采訪的人,寫下采訪記錄。

      2、憑想象寫作者與書中人物的對話。

      【聽后感】

      這一設計可以給我們一定的啟發,每一教學環節目標明確,各環節之間層次明顯。但這樣的設計也是一把雙刃劍,若教師的課堂調控能力強,則可以生成許多精彩;若無法應對自如,課堂就更顯機械與生硬。執教老師向我們展示了他睿智的教學技能,透過課堂的每一個細節,我們都能看到一種東西在支撐著整個課堂,那就是教師的教學理念。內化的理念在課堂中純熟運用,整節課猶如李老師自已的說的那樣:如茉莉,看起來平淡無奇,聞起來幽香縷縷,回味起來余香裊裊。

    【【精品】教學設計方案范文7篇】相關文章:

    【精品】教學設計方案范文九篇01-31

    【精品】教學設計方案范文合集三篇01-16

    【精品】教學設計方案范文匯總六篇02-16

    【精品】教學設計方案范文匯編10篇02-12

    【精品】教學設計方案范文匯總8篇01-24

    【精品】教學設計方案范文匯編5篇01-10

    【精品】教學設計方案范文集錦5篇01-05

    【精品】教學設計方案范文集錦8篇01-04

    【精品】教學設計方案范文錦集九篇02-15

    【精品】教學設計方案范文集合八篇02-10

    国产一级a爱做免费播放_91揄拍久久久久无码免费_欧美视频在线播放精品a_亚洲成色在线综合网站免费

      午夜福利无遮挡h动漫 | 亚洲成AV人片在线视 | 亚洲欧美蜜芽tv在线一区 | 网友自拍区在线视频精品 | 思思99热思思久久最新精品 | 日本有码中文字幕第二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