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設計方案

    時間:2021-06-21 13:58:28 教學設計 我要投稿

    【必備】教學設計方案合集4篇

      為了確保事情或工作有序有力開展,常常需要預先制定方案,方案是闡明行動的時間,地點,目的,預期效果,預算及方法等的書面計劃。那么應當如何制定方案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教學設計方案6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必備】教學設計方案合集4篇

    教學設計方案 篇1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學習本課的生字新詞,能結合課文理解生字新詞。

      2、通過有感情地品讀,引導學生認識動物世界的奇妙與情趣,感受大自然的神奇魅力,培養學生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興趣,以及對自然科學研究的志向。

      3、通過對重點段的品讀感知,掌握金蟬脫殼的過程和特點。

      4、理清表達順序,感知課文的表達方法,能準確地背誦4、5兩個自然段。

      教學重點:

      通過品讀脫殼的過程,感受自然的神奇及作者的表達方法。

      第一課時教學過程:

      主要目標:

      1、正確、流利、初步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劃出陌生字詞,能結合課文自學。

      3、初步感知文本的結構,理解課文的內容。

      4、指導學生寫字,完成習字作業。

      教學重點:

      正確、流利朗讀課文。

      教學過程:

      一、引入生活情境,整體感知文本

      1、夏天剛剛過去,在夏日中蟬給我們增添了不少生趣,我們是農村的孩子們,恐怕都捉過蟬,能把當時捉蟬的情境給大家講一講,讓我們分享一下當時的快樂嗎。

      2、師生進行簡要交流,激發學生再現當時的捕蟬場面。

      3、你們知道它是怎樣脫殼的?(如果生知道,讓其簡要說)

      4、那這節課我們就來具體地了解一下蟬是怎樣脫殼的。

      5、板書:

      6、金蟬脫殼

      讀題,正音。(除在這個成語中讀qiao其它都讀ke。)

      理解這個成語的大體意思。

      7、激發自讀,整體感知課文

      A、我們課文中描寫的這個蟬是什么樣子的,它是怎樣脫殼的呢?請大家默默地朗讀,邊讀邊感知。

      B、學生帶著問題默讀一至兩遍感知。

      二、正確流利朗讀文本

      1、剛剛大家通過自己的默讀,相信對蟬是什么樣子,以及是怎樣脫殼的有一個初步的印象了,現在我們主要的任務就是能把書讀得正確流利,大家自由地朗讀課文完成以下任務:

      A、劃出自己感覺陌生的字詞,讀準,并結合課文理解。

      B、一句一句朗讀,讀準每一句,達到流利通順。

      2、檢查學生自讀情況。

      節節過關,讓學生實實在在地讀書,并能讓絕大多數人讀得正確流利。

      三、理清文本結構,感知文本內容

      1、我們的課文題目是金蟬脫殼,課文的哪些小節是寫金蟬脫殼的,再讀默讀課文,標出。

      2、與生簡要交流,幫助學生理清課文的內容結構。

      四、指導寫字,完成習字作業

      1、引領學生仔細讀字,體會字的間架結構。

      2、有重點地指導一些字。

      3、學生完成習字作業,教師再有針對性地指導。

      〖自我點評

      我認為第一課時的教學更需要有務實的精神,這一課時要解決最基本的語文,書需要正確流利地讀,文本內容需要整體地把握與理解,字需要留給大量的時間讓其工整地寫。想在40分鐘內完成這些基本任務,自己的每個教學環節必須干凈、利索、有效。在設計這一課時時,我盡力地這樣做了。

      第二課時教學(詳案)

      完成目標:

      1、通過有感情地品讀,引導學生認識動物世界的奇妙與情趣,感受大自然的神奇魅力,培養學生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興趣,以及對自然科學研究的志向。

      2、通過對重點段的品讀感知,掌握金蟬脫殼的過程和特點。

      3、感知課文的表達方法、理清表達順序,能準確地背誦4、5兩個自然段。

      主要目標:

      通過品讀脫殼的過程,感受自然的神奇及作者的表達方法。

      教學過程:

      模塊一:直接引入,(并感知脫殼前樣子)

      1、板書課題,讀題,讀出形象來。

      2、指題設疑:

      A、指板書金蟬,剛爬上樹的蟬是什么樣子的?――肥肥的,通身發著金黃色的亮光

      B、這金蟬是怎樣從堅硬的殼里慢慢爬出來的,快速找到課文描寫這情景的小節,讀一下感受一下。

      (學生可以先通過瀏覽方式找到那個小節,再細細地讀,如果不是這樣,給予指導,教給讀書方法。)

      模塊二:感受怎樣脫殼

      1、大家剛讀了一遍,腦中對蟬蟲的脫殼過程是不是很清晰呢?再默默地把這節讀一遍。

      2、蟬蟲在脫殼時,肯定不是一下子就從殼兒里跳出來的,他身體的各部位得一樣一樣地出來,哪個部位先出來,哪個后出來,即它脫殼的順序你們知道呢。再讀一下這部分,感受它的脫殼順序。

      3、交流,讓學生說一下或按書讀一下。

      4、板書:背→頭→腳→尾

      5、再把這部分好好讀一下,把這個脫殼的順序與過程清晰地映在自己的腦中。

      6、現在是不是感覺親眼看到這脫殼的情景了?請你們把腦中的這個清晰畫面讀出來。

      (讓學生注意,要想把頭腦中的這清晰的場面表達出來,必須得控制好語速及要把一些重要的詞語說給慢一點,飽滿一點,如頭鉆出來了,頭后雖然沒有停頓,但必須得停一下,把這個頭說飽滿一點,這樣才能更清晰地表達。)

      7、你們感覺在這個脫殼的過程中,哪個部位的出來最有趣,你能不能很形象地把這個部位脫殼過程敘述出來。

      (引領學生重點地感受蟬尾脫殼這一奇特過程,能較形象地表達出來。)

      8、現在我們應該很清晰蟬是怎樣露出背,鉆出頭,伸出腳,以及最后又脫出尾的。

      這是一個復雜的蛻變過程,你們說它在這個過程中,是不是會很痛苦或很困難呀?-(不會,敏捷配合得自然協調)

      至此,你感覺這個脫殼的場面怎樣?――(強調這一過程是奇特的,揭示大自然的無限奧妙)

      9、感知寫法

      整個脫殼的過程這么復雜,可作者寫得卻十分的清晰,作者的文字就如同攝像頭一樣,讓人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假如讓我們來寫,我們能寫出來嗎?

      小討論:為什么不能寫出這樣呢?

      A、觀察不夠仔細。

      B、表達不一定能清晰,要有一個好的寫作順序。

      模塊三:脫殼后的蟬

      1、就這樣,過了一會兒,蟬還是依依不舍離開了自己的殼,這時它是白白的,并且翅膀非常小,它又是怎樣變成能展翅高飛的成蟬的呢?自讀下一小節感知。

      2、剛出殼的蟬是白色的,翅膀也很小,它是怎樣變成能飛的蟬的呢?

      找出有關語句再讀(再用齊讀讓學生深記在腦中)。

      3、它的顏色變化也是非常的.多與快。自由再讀,體會顏色的變化之快。

      4、總結,突出這是一個魔術的過程。然后過渡到最后一節。

      同學們讓我們再來看看這充滿神奇色彩的,奇特無比的蟬吧,它是那樣――(讓學生齊說幾遍) 而留在一旁的蟬殼,――(同上)

      模塊四:拓展深化延伸

      1、剛剛我們一起看了蟬的整脫殼的過程,我們感覺這個過程如何――奇特。

      是的,脫殼的過程敏捷,自然協調這很是奇特,翅膀的變化如此之快也是很奇特,脫殼后的蟬和殼像藝術品,這也很奇特。其實蟬還有很多奇特的地方――

      2、蟬還有很奇特的地方

      A、幼蟲很長壽。(簡要敘述資料)

      B、蟬的鳴叫靠的不是嘴,也不是喉,而是肌肉。(簡要敘述資料)

      3、到了這兒,你們喜歡蟬嗎?

      告訴學生蟬其實是害蟲,可能放心地去捕捉。

      但它也給夏天增添了不少生機,給我們帶來了不少生趣,正如意欲捕鳴蟬一樣,更給我們帶來無限的快樂,另外,它的營養豐富,是綠色的食品。

      4、總結這一單元的主題特色,闡明大自然的無窮奧秘,激發學生熱愛自然、勇于探索自然。

    教學設計方案 篇2

      一、教學目標

      1.精讀課文,體會筍芽兒思想感情的變化,重點指導有感情地朗讀好第2題中的句子。

      2.使學生知道筍芽兒在春雨姐姐、雷公公、小草弟弟的鼓勵下,勇于鍛煉,終于茁壯成長,初步培養學生自強自立的意識。

      二、教學過程

      1.復習檢查。

      (1)《作業本》2比一比,組詞。(2)聽寫個別生字詞。

      2.學習課文的第一段。

      (1)出示課后1(1),指名讀第一段,其余思考。

      (2)討論課后1(1),理解央求。

      (3)想象表演:誰能來扮演筍芽兒,央求竹媽媽讓她到地面上去?(指名一至兩位學生即可,只需理解央求就行了。)

      (4)在這段中,春雨姑娘、筍芽兒、竹媽媽的話分別應該用怎樣的語氣來讀?(自由試讀)

      ①指名讀春雨姑娘的話,并說說應用怎樣的語氣來讀,為什么?

      (溫柔、關心)(聲音要稍低些)然后齊讀。

      ②指名讀筍芽兒的話,說說該用什么語氣?

      (撒嬌、畏縮)(聲音要尖嫩些)指導齊讀。

      ③指名讀竹媽媽的話,說說該用什么語氣讀?

      (擔心、害怕)(聲音要粗些、快些)指導齊讀。

      (5)齊讀第一段,并選好自己認為讀得好的對話部分站起來讀。

      3.學習課文第二段。

      (1)想一想,我們剛才是怎樣學習第一段的。

      (2)小結:①圍繞課后思考題,理解內容。

      ②抓住對話部分體會,并感情朗讀。

      (3)自學并反饋學習情況。

      ①筍芽兒聽了雷公公的呼喚,她怎樣做?(討論)

      ②自愿扮演雷公公、筍芽兒和竹媽媽,朗讀他們所說的話。其余學生進行評議。

      ③師生共同討論本段中對話應采用的正確語氣。

      雷公公粗重(聲音低沉)

      竹媽媽不放心(理解嘮叨)

      筍芽兒堅決(音稍高、有力)

      (4)齊讀→指名讀→分角色讀

      4、學習課文第三段。

      (1)自學第三段。(用一、二段的方法。)

      (2)討論,有感情朗讀。

      小草:堅強、不屈不撓

      筍芽兒:勇敢、自豪

      春雨姐姐、太陽公公:關愛。

      分角色讀,齊讀。

    教學設計方案 篇3

      【知識目標】

     1、了解《詩經》的基本知識及其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

      2、把握《詩經》賦比興的藝術表現手法和章法的節奏特點。

      3、反復朗讀,直至成誦。

      【能力目標】

      1、在熟讀成誦的基礎上,培養學生形象思維能力。

      2、深入理解這兩首詩,提高學生詩歌鑒賞的能力。

      【德育目標】

     正確認識古代勞動人民對美好愛情的追求和向往。

      【教學重點】

     1、創造性地運用朗讀手段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2、學習兩首詩賦比興的藝術表現手法,體會它的表達效果。

      【教學難點】

     1、體會兩首詩大量運用重章疊句的表達方式。

      2、品析語言,體會詩歌的音韻美、意境美、含蓄美。

      【教學方法】

     朗讀法、品讀法。

      【教具準備】

     多媒體。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資料助讀;朗讀課文,整體感知;思讀課文,把握文意;品讀課文,探究藝術手法。

      〖教學步驟〗

      一、導語設計

     《論語》曰:“不學詩,無以言。”古人認為經過《詩經》教化,可以使人“溫柔敦厚”。《詩經》在古代一直被選作各類學校的教材,甚至連東漢大字者鄭玄家的婢女都熟讀《詩經》,日常生活中能以《詩》相對。今天我們學習冠于三百篇之首的《關雎》。

      二、資料助讀

     多媒體顯示以下內容:

      《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本來只稱《詩》,后來被儒家奉為經典,改稱《詩經》。收錄了從西周初年到春秋中葉約五百年間的詩歌305篇,也稱“詩三百”,這些詩歌分為風”“雅”“頌”三個部分。“風”又叫“國風”,是各地的歌謠,人民大眾的口頭創作,是《詩經》中的精華部分。有不少篇章揭露貴族統治集團對人民的壓迫和剝削,也反映了人們的勞動生產情況和愛情生活。常用復沓的手法來反復詠嘆,一首詩中的各章往往只有幾個字不同,表現了民歌的特色。

      《關雎》是《風》之始也,也是《詩經》第一篇。古人把它冠于三百篇之首,說明對它評價很高。《史記·外戚世家》曾經記述說:“《易》基乾坤,《詩》始《關雎》。《書》美厘降……夫婦之際,人道之大倫也。’,孔子說:“《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其聲、情、文、義俱佳,足以為《風》之始,三百篇之冠。

      三、朗讀全詩,整體感知

     1、學生聽錄音配樂朗讀,正音,同時出示投影:

      睢鳩(jū jiū)一種水鳥。

      窈窕(yǎo tiǎo):文靜美好的樣子。

      逑(qiú):配偶。

      荇萊(xīng):一種可食的水草。

      寤寐(wù mèi):這里指日日夜夜。寤,醒時。寐,睡時。

      芼(mào):挑選。

      2、學生自由朗讀課文,教師作誦讀指導。

      教師提示:第一章雎鳩和鳴于河之洲上,其興淑女配偶不亂,是君子的好匹配。這一章的佳處,在于舒緩平正之音,并以音調領起全篇,形成全詩的基調。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統攝全。第二章、第三章中的“求”字是全篇的中心,寫深切的思慕和求而不得的憂思。聲調亦迫促,與前后平緩之音有別。第四章、第五章寫求而得之的喜悅。曰“友”,曰“樂”,用字自有輕重,深淺不同,應讀出興奮和快樂之情。

      3、教師范讀,為感悟理解課文創設氛圍。

      4、學生結合注釋,譯讀全詩。

      多媒體顯示:

     關雎

      關雎鳥關關和唱,夜長長相思不斷,

      在河心小小洲上。盡翻身直到天光。

      好姑娘苗苗條條,

      哥兒想和她成雙。長和短水邊荇萊,

      采荇人左采右采。

      水荇萊長短不齊,好姑娘苗苗條條,

      采荇菜左右東西。彈琴瑟迎她過來。

      好姑娘苗苗條條,

      追求她直到夢里。水荇萊長長短短,

      采荇人左揀右揀。

      追求她成了空想,好姑娘苗苗條條,

      睜眼想閉眼也想。娶她來鐘鼓喧喧。

      教師提示:詩歌重在想象、聯想,對于字面意思不必字字落實,可以疏其大意而不求甚解,但重點字詞,關鍵字詞要落實。

      5、學生齊讀,放錄音,再聽一次,感受詩歌的韻律和節奏。

      四、思讀全詩,把握文意

     1、教師提問:這首詩講了一個什么故事,請同學們用自己的語言來描述。

      生1:寫了一個男子對一位美麗少女的相思之情,想追而不得。

      生2:他日思夜想,輾轉反側,夜不能寐。

      生3:他做夢夢見彈琴奏瑟,迎娶這位姑娘。

      ……

      教師小結:這苜詩很短很完整,既寫對愛情求而不得的相思之苦,但又不陷于難以自拔的低沉哀吟,是一首古老而優秀的民歌作品。看來,冠于《詩經》之首的《關雎》的確名不虛傳。

      2、教師提問:既然大家都認為它是愛情詩,那么它是如何抒發相思之情的?請具體分析。

      教師把全班同學分成六組,每兩組負責一節的分析鑒賞任務。圍繞“如何寫這位男子的愛戀、相思、夢幻”展開討論交流。其中以一組為主,另一組補充或評價。

      成果展示:

      首章四句寫一個青年小伙子,見到河洲上一對水鳥的相親相愛,聽到它們一唱一和的嗚叫,自然引起自己的無限情思,何況他心目中正有著一位所愛的人兒呢!他向往著那位美麗賢淑的好姑娘,能夠成為自己理想的配偶。

      板書:

      聽聽:關關雎鳩

      所見:在河之洲極有層次,語約義豐

      所思:窈窕淑女

      所愿:君子好逑。

      次章八句寫他日夜相思,須臾不能忘懷這位采荇菜的姑娘在水邊勞動時的窈窕身影。難耐的相思之苦已達到了長夜不眠的程度。

      板書:

      寤寐求之──追慕之心

      輾轉反側──相思之苦

      第三章八句突然出現了“琴瑟友之”“鐘鼓樂之”的歡快、熱鬧的場面。這不啻是個戲劇性的轉變。幻由情生,無疑這正是這位害相思之苦的男子對未來的設想、是他寤寐求其實現的愿望。

      板書:

      琴瑟友之──親密相愛

      鐘鼓樂之──歡快熱鬧

      教師小結:古人在解釋這首詩時,曾進行封建禮教的涂飾,或說它是“美后妃之德”,或說它是“刺康王晏起”,名義上是“以史證詩”,實際上是一種歪曲。今天我們認為它作為一篇愛情詩篇,它寫思慕,寫追求,寫向往,既深刻細微,又止所當止。孔子說“《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確有一定見地,對我們仍有啟發。

      3、學生再讀《關雎》,同時在頭腦中再現主人公鮮明生動的形象。

      五、品讀全詩,探究藝術手法

     1、提問:本文采用了什么表達方式?

      生1:題目取自句首。

      生2:每句話都是四字。

      生3:語言幾乎相同,中間只變動幾個字。

      生4:這首詩采用了一些雙聲疊韻字。

      ……

      教師小結:《詩經》的形式基本上是四言詩。章法上最具特色的一點是“重章疊詠”。所謂“重章疊詠”,是指一首詩的各章,不僅句數相等,而且語言幾乎完全相同,中間只變動幾個字,甚至只變動一兩個字,以重復歌詠的一種形式。

      同時多媒體顯示:

      《詩經》的這一突出特點,同樣與音樂曲調中有著密切的關系。我們知道,當人們產生了強烈的感情沖動的時候,“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詠歌之”。往往喜歡從流行曲調中挑一支熟悉的,配上詞唱唱。而《詩經》的時代,流行于民間的曲凋一般都比較短小。唱了一遍,常常感到興猶未盡,于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唱。如果許多人在一起,便一人唱,眾人和,直到唱痛快為止。每重唱一遍,只變動少數詞語,最簡單。最容易傳唱,最便于記憶。當然也就最樂于為人們所采用了。

      重章疊詠形式的運用,對深化意境,渲染氣氛,強化感情,突出主題都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同時,它還有效地增強了詩歌的節奏感、音樂感,形成了一種回環往復的美,帶給人一種委婉而深長的韻味。

      2、教師提問:本詩寫男子的一片情思,卻以“關關雎鳩”開頭,這種表現手法叫什么?

      多媒體顯示:

      《詩經》的表現手法,前人概括為賦、比、興。朱熹在《詩集傳》中解釋說:“賦者,敷陳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此物比彼物也”;“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這種解釋比較通行。賦就是陳述鋪敘的意思。如《七月》“氓之蚩蚩,抱布貿絲。匪來貿絲,來即我謀”就使用了賦的手法。比就是譬喻。如《衛風·氓》中用桑樹由繁茂到凋落比喻,女主人公的容貌由盛而衰。興是借助其他事物作為詩歌發端,以引起所要歌詠的內容。如《周南·桃夭》以“桃之夭夭,灼灼其華”起興,使人從桃花展開聯想到新嫁娘的美貌。比興手法對后世詩歌的創作有很大影響。

      學生討論、交流。

      生1:我認為它是“興”,因為先說雎鳩,引起自己的相思之情。

      生2:我認為是“比”,因為雎鳩形影不離,詩中的男主人公把自己和幻想中的她比作摯鳥。

      生3:我認為兩者兼而有之。

      ……

      教師小結,前人對此有究屬賦比興何種手法的爭論。實際上就詩中這兩句看來,并不排斥是作者的實見之景,但對全詩來說,確也起著媒介、比喻、聯想,以至象征的作用。因此我們認為不必如此拘泥。

      六、試背全詩

      七、布置作業

     1、大聲朗讀,背誦全詩。

      2、預習《蒹葭》,結合注釋,串解大意。

    教學設計方案 篇4

      一 教學目標

      1.有情地朗讀課文,感受水鄉的優美景色和漁民捕魚的樂趣。

      2.學會本課的9個生字;理解5個新詞語的意思;用“像……似的”、“恢復”造句。

      3.抓住重點詞語,理解重點句子的意思。

      4.正確流利地背誦課文第1自然段。

      二 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正確流利地背誦課文第1自然段;感受水鄉的優美景色和漁民的捕魚的樂趣。

      難點:感受水鄉的優美景色和漁民捕魚的樂趣。

      三 教學時間:3課時

      四 教學準備:課件

      五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1)教學目標

       1.初讀課文。2.學會本課生字。3.讀通句子。4.了解課文大意。5.重點教學第一自然段。6.感受水鄉的優美景色。

      (2)教學過程

       1、揭題,

      2、簡介鸕鶿。

      1)課件呈現課題。

      2)今天我們要學習一篇非常優美的課文 21鸕鶿。誰能把題目讀準?注意都是平舌音。

      3)昨天,老師要求同學們上網去查找鸕鶿的資料。誰能向同學們介紹有關鸕鶿的情況?

      4)課件呈現多幅鸕鶿的照片,定格喉囊的位置。這就是鸕鶿的喉囊。介紹鸕鶿喉囊的作用,教學“喉囊”,范寫并要求學生在空白處寫2遍。

      5)看課題猜想課文內容——激趣。

      同學們,課文以“鸕鶿”為題,請你猜猜可能寫些什么內容?是否和《翠鳥》一文寫法相似?

      3、范讀課文,初步感受課文的優美,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4、學生自讀課文,自學生字新詞,讀通句子,邊讀邊思:課文寫了什么內容?

      5、檢查自學效果:

      1)讀準字音

      2)記住字形:窄 抹 柔 喉 揀 拋 痕

      3)指名分自然段讀課文,是否讀正確、通順?讀后請同學們評價。

      4)課文寫了什么?

      6、教師小結。

      7、教學課文第一自然段。

      1)自由讀課文,你感受到什么?是從哪些詞句中感受到的?

      2)交流:總的感受是很靜很美;

      從下列詞句中感受到很靜:

      A、夕陽照在小湖上,沒有什么風,綠油油的湖面平得像一面鏡子。(“平得像一面鏡子”是比喻,說明湖面沒有風、很靜。)

      B、岸邊有幾棵垂柳,垂柳外邊是一望無垠的稻田,幾只有窄有長的小漁船浮在湖面上。(“垂柳、一望無垠的稻田、浮”說明很靜。)

      C、漁人坐在船尾,悠然地吸著煙。(“悠然”是自由自在的樣子,說明漁人的心里很靜很美。)

      D、灰黑色的鸕鶿站在船舷上,好象列隊的士兵在等待命令。(把鸕鶿比作列隊的士兵,說明鸕鶿威武精神;“在等待命令”說明鸕鶿還沒有行動,還很靜。 )

      3)小結:第一自然段主要抓住了哪些景物寫出了小湖的平靜和美麗?(湖面、漁人、鸕鶿)

      4)朗讀指導。

      怎樣讀出靜、讀出美, 自由練讀。 指名讀, 評價。 齊讀。

      5)指導背誦:這么美的文字我們怎么把它記住呢?根據你的經驗給同學們出出好主意?

      8、作業 :背出第一自然段。

      第二課時

      1、教學目標

      (1、學習課文2—7自然段,(2、抓住重點詞語“一抹”、“恢復”,(3、理解重點句子的意思,(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5、感受漁民捕魚的樂趣。

      2、教學過程

      (1)復習:指名背誦第一自然段

      (2)說說聽了以后總的感覺是什么?

      (3)導入 新課,

      (4)學習課文2—5自然段。

      a、“灰黑色的鸕鶿站在船舷上,好象列隊的士兵在等待命令。”鸕鶿在等待什么命令?請同學們讀第二自然段,找一找。

      b、交流:

      1)鸕鶿在等待什么命令?(“一抹”)

      2)“一抹”是什么意思呢?

      3)同學們想一想,我們可用哪些詞語來把“一抹”代替?

      3、為什么用“一抹”而不用這些詞語?這是第一個研究問題。請四人小組討論:為什么一定要用“一抹”,好在哪里?

      4、交流:看看你研究出了多少?教師隨機點撥,得出好在“一抹”寫出了漁人對鸕鶿的關愛、漁人動作優美、鸕鶿訓練有素、漁人發現魚兒多多……

      5、練讀第二自然段的第一句話。(指名讀——齊讀)

      6、剛才我們通過研究為什么一定要用“一抹”,研究出了漁人對鸕鶿的關愛、漁人動作優美、鸕鶿訓練有素、漁人發現魚兒多多。接著請同學們研究第二個問題:漁人這輕輕“一抹”抹出了什么?請同學們自由地讀讀2—5自然段,然后分四人小組討論討論。

      7、交流:抹出了鸕鶿下水、粼粼波紋、魚兒多多、漁人忙碌、心情愉悅、獎賞鸕鶿。

      8、指導練讀2—5自然段。

      9、交流:把你認為讀得最好或最喜愛讀的語句讀給大家聽——齊讀。

      10、漁人利用鸕鶿捕魚結束了,漁人載著滿滿一倉魚,蕩起槳,劃著小船回去了。這時候湖面又怎么了?請同學們讀讀課文6、7自然段,哪些景物與前文既有聯系又有區別?邊讀邊劃出有關的語句。

      11、交流:

      1)天色:

      2)湖面(理解“恢復”)

      3)漁人

      4)鸕鶿

      12、練讀6、7自然段,體會文章的照應美。

      13、小結:漁人在這樣景色優美的小湖上捕魚,捕魚前悠然自得,捕魚時既忙又樂,捕魚后滿載而歸,這些都寫出了漁家捕魚的樂趣——漁家樂。這就是文章的寫作目的。

      14、課堂小結。

      第三課時

      教學目標

      1、背誦第一自然段。

      2、熟讀全文。

      3、完成書面作業 。

      教學過程

      1、齊讀全文。

      2、總結全文。

      3、背誦第一自然段。

      4、默寫第一自然段。

      5、指導用“恢復”造句。

      6、完成其他作業 。

    【【必備】教學設計方案合集4篇】相關文章:

    【必備】教學設計方案范文合集5篇02-13

    【必備】教學設計方案模板合集六篇01-08

    【必備】教學設計方案模板匯編九篇01-30

    【必備】教學設計方案模板集合6篇01-25

    【必備】教學設計方案范文七篇01-24

    【必備】教學設計方案模板匯總9篇01-31

    【必備】教學設計方案模板集合九篇01-22

    【必備】教學設計方案模板集合八篇01-14

    【必備】教學設計方案模板匯總5篇01-08

    【必備】教學設計方案模板匯總十篇02-14

    国产一级a爱做免费播放_91揄拍久久久久无码免费_欧美视频在线播放精品a_亚洲成色在线综合网站免费

      无套内谢的新婚少妇国语播放 | 在线看片免费人成影片 | 日本熟女刺激视频 | 亚洲国产理论片在线观看 | 日韩AV一本二本在线观看 | 综合在线精品专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