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設計方案

    時間:2021-06-26 19:14:17 教學設計 我要投稿

    精選教學設計方案模板錦集6篇

      為了確保事情或工作有效開展,時常需要預先開展方案準備工作,方案的內容和形式都要圍繞著主題來展開,最終達到預期的效果和意義。那要怎么制定科學的方案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教學設計方案6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精選教學設計方案模板錦集6篇

    教學設計方案 篇1

      [學習重點]

      1、了解《左傳》這部編年體史書的概況。重點了解《左傳》作為先秦歷史散文杰作的基本內容和語言特色。

      2、積累文言實詞、虛詞和特殊句式的知識,以培養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

      [學習難點]

      1、掌握正確誦讀方法,養成閱讀文言文的良好習慣,在課余拓展遷移中提高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了解燭之武智退秦師的政治活動,鑒賞燭之武的嫻熟而精要的外交辭令。

      [文習賞識]

      《左傳》是我國第一部詳細完整的編年體歷史著作(起于魯隱公元年,終于魯哀公二十七年)《左傳》以《春秋》的記事為綱。以時間先后為序,詳細地記述了春秋時期各國內政外交等大小事實。

      《左傳》也稱《左氏春秋》、《春秋左氏傳》。作者相傳為魯國的史官左丘明。有人認為它是一部獨立的自成體系具有獨立創見的歷史著作。它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有關春秋時期各諸候國間的政治、軍事,外交以及經濟、文化等方面的重大史實都有載述,具體面完整地顯示了時代概貌。顯然,傳統天命、禮教思想時有流露,這是歷史局限性。

      《左傳》又具有很高的文字價值。善于描寫戰爭和記述行人辭令,敘事委婉詳盡,情節富于故事性和戲劇性,描寫人物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性格鮮明、栩栩如生,常常是寥寥幾句,就能使讀者如見其人,如聞其聲,顯示了作者高超的藝術表現能力。

      [整體感知]

      本文記述了秦晉聯合攻打鄭國的一個故事。鄭國被秦、晉兩的國包圍,危在旦夕,鄭文公派能言善辯的燭之武前去說服秦伯。燭之武巧妙地利用秦、晉之間的矛盾,向秦伯分析了當時的形勢,采取分化瓦解的辦法,說明了保存鄭國對秦有利、滅掉鄭國對秦不利的道理,終于說服了秦伯。秦伯不僅撤走了圍鄭的秦軍,反而派兵保衛鄭圍,迫使晉國也不得不撤兵,從而消除了鄭國的危機。燭之武臨危受命,不避艱險,只身說服秦君,解除國難,表現出他機智善辯的外交才能。

      文章中的中心人物燭之武,不計前嫌,受命于危難中,義無反顧奔赴敵營。在大國國君面前,不卑不亢,抓住秦晉間互爭霸權,權利不一致的基本矛盾侃侃而談,句句打動對方。終于說服秦君,解除國難,燭之武的言行,體現了他深明大義和捍衛國家主權的愛國思想。

      課文按故事情節的發展分為四段:第一段寫秦、晉國圍鄭;第2段寫燭之武臨危受命;第3

      段寫燭之武智退秦師;第4段寫晉師撤離鄭國。

      本文主要寫燭之武說退秦師,因此燭之武的外交辭令是本文記敘的重點,從而塑造了燭之武義無反顧奔赴敵營的信心和勇氣,見到秦伯后的胸有成竹,對秦晉兩國關系和矛盾的了如指掌,,使他的形象躍然紙上。至于其他方面就寫得較為簡略。文章波瀾起伏,亦張亦弛,增強了文章的感染力。敘事中注意伏筆與照應,從而使結構嚴謹。

      [課文重點存儲]

      要重視積累,對常用文言實詞和文言虛詞,要寓詞于句,從意義和用法兩方面透徹理解,應牢記:積累是運用的前提。

      詞類活用

      一、字

      1、字音:

      ①汜,fàn,字的左邊為三點水,故其義必與水相關。指汜水,是位于鄭國境內的一條河流。另外,范字的讀音也是由草字頭下面的汜的讀音而來。

      ②縋,zhuì,字的左邊為絞絲旁,故其義與繩索、絲綢相關。

      意為用繩子拴著人或物從上往下送。其造字法采用形聲構字法,左邊為繩索之形,右邊是其音,縋的讀音就是根據追而來。

      ③共,本為象形字,下面兩點為盛食物的器皿之足,意為祭祀用的食品等,而文中是一個通假字,通供,供給之意,讀gōng。

      ④闕,形聲字,門為形,闕為聲,讀作quē,意即門戶受損。

      ⑤逢,是多音字,做姓氏用時,讀páng。

      2、通假字:

      (1)今老矣,無能為也已(已,通矣,了。)

      (2)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給、供應。讀gōng)

      (3)夫晉,何厭之有(厭,通饜,滿足。)

      (4)秦伯說,與鄭人盟(說,通悅,高興。讀yuè。)

      (5)失其所與,不知(知,通智,明智,聰明。讀zhì)

      二、詞

      1、詞類活用:

      ①燭之武退秦師(退,使動用法,使撤兵。)

      ②晉軍函陵,秦軍汜南(軍,名詞作動詞,駐軍。)

      ③若亡鄭而有益于君(亡,使動用法,使滅亡。)

      ④越國以鄙遠(鄙,名詞意動,把當作邊邑;遠形容詞作名詞,遠地。)

      ⑤領之厚,君之薄也(厚,薄,形容詞作動詞,變雄厚、變薄弱。)

      ⑥即東封鄭(東,名詞作狀語,向東;封名詞意動用法,使成為疆界。)

      ⑦若不闕秦(闕,動詞使動用法,使削弱。)

      ⑧闕秦以利晉(利,名詞使動用法,使獲利。)

      ⑨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敝,形容詞用作動詞,損害。)

      ⑩共其乏困(乏困,形容詞作名詞,缺少的東西。)

      2、古今異義

      古義:東方道路上(招待過客)的主人。例如:若舍鄭以為東道主。

      ①東道主

      今義:請客的主人。

      古義:出使的人。例如:行李之往來。

      ②行李

      今義:出門時所帶的包裹等。

      古義:缺少的東西。例如:共其乏困

      ③乏困

      今義:疲勞。

      古義:那人。例如: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④夫人

      今義:對已婚女子的尊稱。

      三、特殊句式

      1、判斷句

      ①是寡人之過也(也表示判斷)

      ②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否定判斷)

      2、省略句

      ①晉軍(于)函陵,秦軍(于)汜南(省略介詞于)

      ②(燭之武)辭曰:臣之壯也

      (省略主語燭之武)

      ③若舍鄭以(之)為東道主(省略介詞以的賓主之)

      3、賓語前置句

      夫晉,何厭之有?(有的賓語何厭前置,之作為標志。翻譯時要調整為有何厭)

      4、狀語后置

      以其無禮于晉(介賓短語于晉作狀語,后置,翻譯時要調整為于晉無禮)

      [典型例題激活]

      [例1]下面對文言句式的判斷,相同的一組是()

      ①夫晉,何厭之有?

      ②今已服矣,何又求矣?

      ③諸候有在者乎?

      ④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

      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③④

      解析:①②句為賓語前置句,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何作賓語,賓語前置。③為省略句,應為諸候子孫其繼有在者乎?④為判斷句。用者也句式表示判斷。

      答案:A

      點評:

      本題考查對文言句式的理解。平時多了解文言句子的各種類型(判斷句、被動句、疑問句、賓語前置句、省略句等),根據各類句型的特點和文言句式本身的意思來判斷。

      自測題

      1、下列加點字的讀音全對的一組是()

      A、秦軍汜(sì)南夜縋(zhuì)而出佚(yì)之狐

      B、共(gòng)其乏困若不闕(jué)秦許君焦瑕(xiá)

      C、秦伯說(yuè)杞(qǐ)子楊孫戍(shù)之

      D、逢(féng)孫微夫(fū)人之力不及此失其所與,不知(zhì)

      2、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 貳:兩個

      B、晉軍函陵 軍:駐軍

      C、焉用亡鄭以陪鄰 陪:增加

      D、以亂易整,不武 易:替代

      3、找出通假字

      ①無能為也已

      ②共其乏困

      ③秦伯說,與鄭人盟

      ④失其所與,不知

      4、下列加點詞語與現代漢語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A、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

      B、若舍鄭以為東道主

      C、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

      D、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5下列加點詞語沒有活用的一項()

      A、晉軍函陵,秦軍汜南

      B、越國以鄙遠

      C、既東封鄭

      D、鄭既知亡矣

      6、句式與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項是()

      A、佚之狐言于鄭伯曰

      B、何厭之有

      C、若亡鄭而有益于君

      D、以其無禮于晉

      7加點詞意義和用法與其他各項不同一項是()

      A、鄰之厚,君之薄也

      B、行李之往來

      C、君之所知也

      D、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課內閱讀]

      閱讀下文完成812題

      夜縋而出,見秦伯,曰: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若亡鄭而有益于君,敢以煩執事。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晉,何厭之有?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焉取之?闕秦以利晉,惟君圖之。秦伯說,與鄭人盟。使杞子、逢孫、楊孫戍之,乃還。

      8、下列句中加點詞的解釋,錯誤的一項是()

      A.夜縋(用繩子拴著從城墻上下來)而出

      B.越國以鄙(偏僻)遠

      C.行李(出使的`人)之往來,共其乏困

      D.闕(使缺,損害)秦以利晉.惟君圖之

      9、以為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項的一項是()

      A若舍鄭以為東道主君亦無所害

      B.或以為死,或以為亡

      C.老臣竊以為媼之愛燕后賢于長安君

      D.以為得之矣

      10、加點詞的用法與例句不相同的一項是()

      例:君知其難也

      A、共其乏困

      B、又欲肆其西封

      C、吾其還也

      D、失其所與

      11、對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的翻譯正確的一項是()

      A、越過晉國而把遠方的鄭國作為秦國的東部邊境,國君知道那是很困難的。

      B、越過晉國而把遠方的鄭國作為秦國的東部邊境,您知道那是很困難的。

      C、越過秦國而把遠方的鄭國作為晉國的東部邊境,國君知道那是很困難的。

      D、越過秦國而把遠方的鄭國作為晉國的東部邊境,您知道那是很困難的

      12、燭之武的話表現了外交辭令中婉曲這種表達方式的是()

      A、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

      B、若亡鄭而有益于君,敢以煩執事

      C、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

      D、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

      [課外閱讀]

      閱讀下面文章完成1318題。

      介之推不言祿

      晉侯賞從亡者,介之推不言祿,祿亦弗及。推曰:獻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惠、懷無親,外內棄之。天未絕晉,必將有主。主晉祀者,非君而誰?天實置之,而二三子以為己力,不亦誣乎?竊人之財,猶謂之盜。況貪天之功以為己力乎?下義其罪,上賞其奸,上下相蒙,難與處矣。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誰懟?對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對曰:言,身之文也。身將隱,焉用文之?是求顯也。其母曰:能如是乎?與女偕隱。遂隱而死。

      晉侯求之不獲,以綿上為之田。曰:以志吾過,且旌善人。

      (選自《左傳僖公二十四年》

      13、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是()

      A、外內棄之

      棄:厭棄

      B、不亦誣乎

      誣:荒謬

      C、焉用文乎

      文:文飾,動詞

      D、以綿上為之田

      田:田地

      14、較下列兩組句子中加點的字的意思,判斷正確的是()

      ①祿亦弗及

      ②、罪又甚焉

      ③、盍亦求之

      ④、焉用文之

      A、兩個亦字相同,兩個焉字不同

      B、兩個亦字相同,兩個焉字也相同

      C、兩個亦字不同,兩個焉字也不同

      D、兩個亦字不同,兩個焉字相同

      15、母曰:能如是乎?句中的是指代的是()

      A、上下相蒙,難與處矣。

      B、不食其食,身將隱

      C、介之推不言祿

      D、尤而效之,罪又甚焉

      16、對介之推讓祿一事的分析,最確切的一項是()

      A、本篇介之推不居功自傲的態度和在榮譽地位面前的謙讓精神。

      B、介母三次設問,表明她是一個關心兒子但并不愿違背兒子意愿的人。

      C、本篇頌揚介之推母子不求賞賜,不圖浮名的品行。

      D、晉侯是個卑鄙小人,可共患難,不可共富貴。

      17、對文章寫介母三次設問的目的,判斷不正確的是()

      A、誘導兒子追求名利。

      B、考驗兒子是否堅決隱退。

      C、使文章曲折跌宕。

      D、寫介母是個深明大義教子有方人。

      18、將文中畫線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①下義其罪,上賞其奸。

      譯文:

      ②尤而效之,罪又甚焉。

      譯文:

      ③以志吾過,且旌善人。

      ④譯文:

      [創新拓展練習]

      19、仿照下列句子寫兩句話。

      要求:①句式相同。②內容有聯系意義。

      例句:如果愛是左右手,就一只送給兒童,一只送給老人。

      如果愛是左右手,就一只送給早春,一只送給晚秋。

      A、

      B、

    教學設計方案 篇2

      【教學目標】

      1.能用放大鏡等工具對螞蟻進行細致觀察,并能用語言、文字、圖畫

      等多種形式記錄和呈現觀察結果;能嘗試用歸納的方法對觀察到的螞蟻作合理的解釋;能制作簡單的昆蟲模型。

      2.意識到科學探究中細致觀察的重要性,觀察時愛護小動物;愿意與他人合作,探討昆蟲的共同特征;能利用掌握的科學知識辨別常見的動物類型——昆蟲。

      3.能說出螞蟻的身體構造;知道身體分為頭、胸、

      腹三部分,頭部有一對觸角,胸部有三對足的動物是昆蟲,能對常見的動物進行判定是否屬于昆蟲。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在合作交流中,知道昆蟲的共同特征。

      教學難點:發現并嘗試解決觀察螞蟻過程中碰到的問題,能利用昆蟲的特征辨別常見的動物是否是昆蟲。 【教具、學具】 學生準備:

      每組:材料箱(放大鏡、螞蟻、昆蟲觀察盒、塑料瓶、羽毛、水、水槽、衛生球、瓶蓋、小塑料泡沫塊、毛筆),材料袋(牙簽、塑料泡沫、刻刀、橡皮泥)。 教師準備:

      各種螞蟻、放大鏡、記錄表;收集、整理與昆蟲有關的文字、圖片資料。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提出問題

      資料卡

      螞蟻是地球上最常見的昆蟲,數量最多的昆蟲種類。螞蟻能生活在任何有它們生存條件的地方,是世界上抗擊自然災害能力最強的生物。中國國內已確定的螞蟻種類就有600多種。中國居室內常見的螞蟻主要有以下三種:小黃家蟻,大頭蟻,洛氏路舍蟻。

      1.談話導入:課前老師讓同學們捕捉了幾只小螞蟻,你們都把它“請”到我們的課堂上了嗎?你們是怎樣去捕捉的? 2.學生交流捕捉螞蟻的方法。

      3.讓學生畫一只心中的螞蟻,將畫的快的5名同學作品張貼在黑板上。師根據學生所畫的螞蟻總結出畫中存在的問題,讓學生自主提出借助放大鏡仔細觀察螞蟻,解決以下問題。

      問題1:腳有幾只? 問題2:腳長在什么位置? 問題3:螞蟻是否有觸角? ??

      4.師引導:關于螞蟻你想了解哪些問題?師根據學生提出的問題進行梳理:這節課我們就來研究一下螞蟻的身體構造,看看它們有哪些特點。(板書:螞蟻)

      二、小組學習,自主探究 1.制定觀察方案。

      讓學生根據老師提供的材料箱(師提供的觀察器材:放大鏡、螞蟻、昆蟲觀察盒、塑料瓶、羽毛、水、水槽、衛生球、瓶蓋、小塑料泡沫塊、毛筆),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制訂出自己組的觀察螞蟻的方案。 2.匯報觀察方案。

      (教師及時引導,在不能傷害螞蟻的情況下,螞蟻會自由爬動,我們無法仔細觀察。)

      讓學生說說本組的觀察方法。

      方案1:把螞蟻關在一個更小的塑料瓶里,用放大鏡觀察。 方案2:把螞蟻放在水中的瓶蓋上,用放大鏡觀察。

      方案3:把螞蟻放到昆蟲觀察盒里,用放大鏡從上往下或從下往上觀察。

      方案4:讓螞蟻爬在羽毛或毛筆上進行觀察,邊觀察邊記錄。 方案5:用膠水粘住螞蟻的腳,拍照片觀察。

      方案6:用衛生球畫一個螞蟻的活動范圍,再進行觀察。

      方案7:用大蒜畫一個圈使它的活動范圍縮小,然后用放大鏡觀察。 (螞蟻到處爬,教師應重點引導學生用什么辦法觀察螞蟻的效果好、材料容易找而且還不會傷害小螞蟻。) 3.學生分組觀察,出示觀察要求。

      在觀察前讓學生相互補充各組觀察過程中應該注意的地方,老師再及時進行總結,并提出要求:

      (1)螞蟻太小不要拿著觀察,我們要借助放大鏡去觀察。 (2)觀察要仔細,小組分工合作,填好觀察記錄表。還可以用畫圖的方式記錄觀察到的螞蟻。畫圖時先畫螞蟻身體的主要部分,然后再畫出其他部分。

      (3)重點觀察螞蟻的身體的構造,數一數螞蟻的身體由幾部分組成?每部分叫什么?各有什么特點? (4)注意不要傷害螞蟻!

    教學設計方案 篇3

      現在,人們在戰爭的時候,用望遠鏡來偵察敵情;研究天文的時候,用望遠鏡來觀察天空……(中央教科所張田若先生主編《新世紀義務教育課本·語文》第四冊《望遠鏡的發明》)

      師:這段話中講了望遠鏡的哪兩個用途?

      生:偵察敵情,觀察天空。

      師:偵察和觀察各是什么意思?這兩個詞有什么不同,它們能混用嗎?

      生:偵察和觀察都有看的意思。

      師:對,但觀察是不是就等于看?(教師看向窗外)我正在看窗外,能說我在觀察嗎?

      生:不能。

      師:我這里有一個文具盒,但不知什么原因打不開了,請大家討論一下,誰能用這個文具盒做道具,將觀察的意思表演出來?

      (學生討論)

      一生上講臺表演:他拿著文具盒,試圖打開,試了幾次后,無可奈何地搖了搖頭。他將文具盒湊到眼前,仔細地翻來覆去地看……

      師:這位同學看文具盒多——

      生:仔細啊!

      生:他就是在觀察。

      師:你說對了一半,觀察有仔細看的意思,但仔細看還不是觀察,請同學們再想想。

      生:他想把文具盒打開,他是有目的的。

      師:你真會動腦筋。現在誰能完整地說說觀察的意思?

      生:觀察就是有目的地仔細地看。

      師:誰能用觀察說句話?

      (生練習說話略)

      師:偵察,一般在什么時候用?

      生:偵察敵人的情況。

      師:假如我們教室的不遠處就是敵營,誰上講臺表演一下,偵察敵人正在干什么?

      一生表演:他走到教室門邊,悄悄將教室門打開一條縫,用手作望遠鏡狀,從門縫向外望去……

      師:他表演得怎么樣?(眾生鼓掌)(師問表演的學生)你為什么不把門打開來偵察?

      生:那樣敵人就會發現我了,偵察時不能讓敵人發現。

      師:對極了,現在誰能說說偵察與觀察有什么不同?

      生:偵察是悄悄進行的,不能讓別人發現,要偷偷摸摸;而觀察可以大大方方,不需要躲藏。

      ……

      簡評:準確理解和辨別詞意,有助于學生語文表達能力的提高。理解“觀察”一詞時,教師引導學生主動探究,層層推進:看——仔細地看——有目的地仔細地看,可謂水到渠成。整個教學片斷,教師就地取材,學生兩次表演,化抽象為具象,不僅使學生在活動中深切理解了詞意,更明確了兩詞存在的差異。沒有呆板的死記硬背,學生學得輕松愉快、積極主動。可見,運用多樣手段,創設有效情境,對學生的學習大有裨益。

      資料提供者:

    教學設計方案 篇4

      一、課題:趙州橋

      二、課型:講讀2

      三、教學時間: ____年____月____日 星期____第____節

      四、教學準備:有關趙州橋的圖片

      五、教學目的:

      1、抓住重點詞句,正確理解第2、第3自然段的主要意思。

      2、能照樣子用不但而且把兩句話合并成一句話。

      六、重點、難點:

      七、教學過程(復習、新課、小結、板書)

      (一)、復習檢查。

      指名朗讀第一自然段,回顧這一段的閱讀方法,說說這一段的段落意思,齊讀單元提示語第1、2句。

      (二)、學習課文第2段。

      1、這座橋世界聞名,全世界很多人都知道這座橋。那么它為什么能如此聞名呢?除了它的年代久遠以外,更重要的是它獨特的設計,是個創舉。第2段就寫了趙州橋在設計上的特點。下面請同學們默讀第2段,邊讀邊想下面的問題。(投影出示)

      ⑴、這個自然段有幾句話?(5句話)

      ⑵、趙州橋在設計上有什么特點。

      ⑶、找找這個自然段的重點詞語。

      2、集體討論。

      ⑴、趙州橋在設計上有什么特點?也就是它和別的橋相比,有什么獨特的地方?(第一個特點,這么長的橋全部用石頭砌成,沒有橋墩,只有一個拱形的大橋洞;第二個特點:大橋洞頂上的左右兩邊,各有兩個拱形的小橋洞,所以課文第1-3句具體介紹了什么?這樣的設計有什么好處?(第4句:平時河水從大橋洞流過,發大水時,河水可以從四個小橋洞流過。解釋:橫跨:因為發大水時,河水不但可以從大橋洞流過,還可以從四個小橋洞流過,減輕了流水時對橋身的沖擊力,所以說它是建橋史上的一個創舉。

      ⑵、這段話的重點詞句是哪一句?為什么是這句?(出示這句話)

      3、小結第二段。

      結合完成《作業本》第5題,按課文內容填空,填好后讀一讀,集體訂正。

      誰能說說這一段話主要講了趙州橋什么?(堅固)

      (三)、學習課文第3自然段。

      趙州橋不但堅固,而且美觀。第2自然段從它的設計上的創舉來說明趙州橋的堅固,而這一段則主要從什么方面來說明趙州橋的美觀,下面請大家看課文第3自然段。

      1、請一名同學朗讀第3自然段。其余同學邊聽邊完成下列問題。

      ⑴、找一找這個自然段有幾句話。(3句)

      ⑵、說一說這一段的重點詞句是什么?(精美的圖案)

      2、回答問題。

      3、分析第3自然段。

      ⑴、請大家讀讀第3小節的第一句話:這是一個承上啟下的過渡句。不但堅固總結第2自然段的內容,而且美觀是指這段課文介紹的重點。出示:不但而且練習說話。

      ⑵、課文從哪方面來說明這座橋美觀?(從橋上雕刻著精美的圖案來說明美觀。)

      ⑶、課文中主要寫了哪些精美的圖案?

      ①、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有的有的還有的

      出示:理解:相互纏繞、相互抵著、回首遙望、雙龍戲珠。

      ②、精美圖案后面的冒號是什么意思?和后面的內容有什么關系?

      (冒號后面的有的有的還有的都屬于精美的圖案)

      ③、把這三個圖案都寫了,最后一句是怎么寫的?請一學生讀。

      這所有的龍指的是哪些龍?所以這一句話是把前面列舉的三種圖案作了概括。這里用先列舉后概括的方法把圖案的精美栩栩如生地描繪出來。

      4、小結這段話的第一句,總起這座橋不但堅固而且美觀,接著通過三種圖案分述它的美觀,最后,又總結了所有的龍像活的一樣這種用總起分述總結的方法寫出了橋的美觀。

      (四)、小結。

      第二、三自然段課文分別介紹了趙州橋的堅固和美觀,兩段之間用過渡句連接起來。

      (五)、要求有表情地朗讀、引背第3段。

      板書:

      趙州橋 堅固(設計獨特):長 寬 大橋洞 小橋洞

      美觀(精美圖案)有的,有的,有的

    教學設計方案 篇5

      【創意說明】

      以合作的形式,層層深入地探究,是本設計的特點。這篇自讀課文看似淺顯,不過是寫了童年時期一個有趣的游戲,其實作者在這個游戲的回憶中,有兩個發人深思的問題:藝術與游戲的關系;家長對孩子游戲的引導。

      【教學步驟】

     一、導入

     簡介豐子愷。

      二、小組探究

     1、用一句話概括本文主要內容。

      2、你認為作者主要是為了寫游戲,還是寫游戲與藝術的關系的,或者還有別的目的?

      3、你認為文中父親這一角色可有可無嗎?

      4、你有過夾雜藝術因素的童年的游戲嗎?與作者相比,你的遭遇如何?

      三、課堂交流

     1、概括本文內容不能簡單地理解為寫了一則童年游戲,它還包括在游戲中萌生藝術的興趣,以及大人對這種興趣的呵護。

      2、本文在寫游戲與藝術的關系時,處理得十分自然,這也正是作者的高明之處,因為藝術與游戲的關系確實很微妙,若刻意為之,便會弄巧成拙,索然寡味。 (這時,教師可以給學生補充一點中國畫理方面的知識。)

      3、父親這個角色不可忽視,這是一個很高明的父親,能給我們很多啟示。

      4、第4個問題,學生一定有許多感慨,但不要扯得太遠,要緊扣課文。

      四、語言品析

     讓學生找文中寫得最生動的句段,并談談自己的理解。

      【資料整合平臺】

     課文擴讀材料:

      童趣

      留白

      兒子從小就對繪畫表現出濃厚的興趣。他每天趴在桌前不停地畫,花、鳥、蟲、魚無所不通。向來抱著給兒子一個快樂童年的觀念,我對周圍人建議兒子進美術班接受早期培養的勸說無動于衷,由著他在紙上放馬馳騁,自由想象。

      兒子有段時期迷戀畫十二生肖,并且喜歡對我們進行提問。這下麻煩來了,因為紙面上十二個奇形怪狀的動物似是而非,讓人難以辨別。好在我發現了一個秘密:兒子畫的老虎無論像貓還是像鼠,額頭上無一例外地標著個王字。掌握了這一訣竅,每次提問,我都踴躍回答,搶先將老虎說出,贏得兒子一個贊許的微笑,剩下的難題留給老公。

      兒子對大陽有個貼切的比喻:大陽像個小刺猬。理由是大陽發出的光線看上去像刺猬身上的刺。這比喻令我大跌眼鏡,晴朗的日子看天,想起兒子絕妙的比喻,不由對著那只刺貓發笑。

      兒子對說謊的人深惡痛絕。一次全家到公目玩,老公陪兒子玩海陸空游戲。管理員對老主顧實行優惠政策,老公假稱自己也是老主顧。兒子聽了大叫:爸爸說謊變長鼻子 !

      某一日老公到幼兒園接兒子,騎車走在路上,夕陽西照,人的影子拉得老長。兒子忽然對著影子大喊:瞧,爸爸的鼻子變長了!這一發現讓兒子重新記起老公在公園的惡行,恍然得出結論:原來說謊的人鼻子真的會慢慢變長呀。我和老公無語。兒子坐在車背后,詩興大發:小孩子說謊,大了變長鼻子;大人說謊,老了變長鼻子;老人說謊,死了變大象。最后一句出人意料,無限的詩意在里面。兒子的 文學才能初露端倪。我聽了感慨萬千:有兒如此,夫復何求?

      [使用建議]

      選文與課文皆取材于童真童趣,然立足點正好相反,所表示的話題也同中有異。若將兩篇文章以及同學自己的某些童年經歷放在一起仔細探究,定然會發現一些有趣而又深刻的道理。

    教學設計方案 篇6

      【簡要說明】

      《俗世奇人》奇妙雙絕,奇在人物,妙在故事和語言。小說的成敗是以人物為準的。那著一襲黑衣卻不沾白點、那揮舞樸實刷子卻悠然享受、那道出人生教誨卻舉重若輕、那守望平凡卻追求卓越的刷子李令人暗暗叫絕,那形神兼備出神入化的精湛描寫、那曲折有致絲絲入扣的情節、那津味十足本色樸素的精妙語言也令人拍案稱奇。另外,這是一篇微型的民俗小說,人物的理解除了從自身個性魅力來解讀外,還可作為民俗文化的一道風景來解讀。本課教學便基于以上認識展開。在教學中力求體現以下教學理念:語文是審美的、語文是個性化的、語文是人文的。本課教學設計立足于學生的個性化解讀,立足于創設對話課堂。

      【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了解刷子李之奇,感受刷子李個性魅力。

      2、了解本文的情節藝術、感受鮮明的語言特點。

      3、了解我國民間藝人的高超技藝,初步培養重視搶救中國民間文化遺產的意識。

      〖教學難點

      了解本文的一波三折的寫作藝術。

      〖教學過程

      一、導入

      課前播放《挑戰群英會》絕活表演,上課后順勢導入。檢查預習情況。

      二、感受刷子李之魅力

      1、讀課文,以的故事為題說說初讀課文的第一印象。

      2、了解刷子李之奇。請同學找出描寫黑衣白點的句子,理清情節:

      傳說白點──未見白點──發現白點──揭秘白點,并選出幾個關鍵副詞:果然──居然──竟然──忽然,讓學生對比、了解作者匠心之獨運。在學生探討后教師歸納:一襲黑衣襯奇絕、悠然刷漿顯奇絕、一番教誨表奇絕。

      3、探討:

      刷子李自訂規矩的做法傻不傻。以期加深對刷子李形象的深入理解。

      4、每人以第二人稱的方式說一句話表達對刷子李形象的理解:

      如:你是一個平凡的刷漿師傅,卻刷出了一片精彩!學生發言后將其發言綴連成詩,擬詩名。

      三、感悟刷子李形象意義

      1、教師作一小詩,留點睛之筆請學生填補:

      你從茫茫人海中走來,

      樸實得如同你手中的刷子,

      一襲黑衣,詮釋了錚錚諾言,

      一手絕活,演繹了永世精彩,

      一番教誨,書寫了人生傳奇!

      于是,我們明白了:

      2、引申刷子李形象意義:

      引出作者介紹,刷子李還可作為民俗文化風景來解讀,初步培養學生重視搶救中國民間文化遺產的意識。

      3、教師結語。

    【精選教學設計方案模板錦集6篇】相關文章:

    【精選】教學設計方案模板錦集六篇01-13

    精選教學設計方案模板錦集6篇01-06

    精選教學設計方案模板錦集九篇01-05

    【精選】教學設計方案模板錦集九篇01-04

    精選教學設計方案模板錦集8篇01-03

    精選教學設計方案模板錦集8篇01-25

    精選教學設計方案模板錦集七篇02-11

    【精選】教學設計方案錦集六篇01-21

    【精選】教學設計方案錦集6篇01-17

    【精華】教學設計方案模板錦集7篇02-15

    国产一级a爱做免费播放_91揄拍久久久久无码免费_欧美视频在线播放精品a_亚洲成色在线综合网站免费

      色一情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 午夜福利亚洲国产精品 | 日本三级香港三级乳网址 | 亚洲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久久 | 肉体暴力强奷在线播放 | 午夜成本人动漫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