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褒禪山記》優秀教學設計

    時間:2021-06-29 08:59:52 教學設計 我要投稿

    《游褒禪山記》優秀教學設計

      作為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總歸要編寫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教學對象的特點,將教學諸要素有序安排,確定合適的教學方案的設想和計劃。你知道什么樣的教學設計才能切實有效地幫助到我們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游褒禪山記》優秀教學設計,歡迎閱讀與收藏。

    《游褒禪山記》優秀教學設計

      《游褒禪山記》優秀教學設計1

      【教學目的】

      理解:領會前人關于“志”、“力”、“物”三者關系看法的精神實質,記住做學問要“深思慎取”的告誡,學習他們不相信舊說,有疑必察的精神和強調實踐,反對主觀臆斷的態度。

      積累:豐富學生有關文言文的誦讀知識,培養誦讀文言文的習慣。

      了解幾種文言句式,特別是賓語前置句。

      運用:辨析幾種常見的修辭格。

      【教學重點與難點】

      1、誦讀知識及誦讀習慣的培養。

      2、理解“志”、“力”、“物”三者關系,體會“深思慎取”的重要性;

      3、作者略寫仆碑、前洞,詳寫后洞,與全文主旨的關系;

      4、掌握“觀”、“名”、“文”、“求”等詞的意義和用法;了解“其”的不同用法;

      【知識點】(除重點難點之外)

     。、讀準難字字音,掌握異讀的三個類別;

      2、讀準文言句子,不要讀破句;

      3、了解文言虛詞在表達語氣、傳達感情上的作用。

      【教學方法】

      串講法、誦讀法、多媒體。

      第一課時

      【教學步驟】

     。薄⒔忸}:

      本文體裁:游記散文;②全文內容:通過游山,闡發兩點感想。

     。病⒎蹲x全文,自讀。

     。、逐段辨析有關文言實詞、虛詞和句式。(網頁對照譯文,辨析疑難)

      第一段:

      ①讀準下列詞語的字音:浮圖、廬冢、漫、華、謬等。

     、谧g句: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滅,獨其為文猶可識,曰“花山”。

     、鄯治觥捌洹弊值挠梅ā

      ④找出名詞用作動詞的例句。

      第二段:

      ①找出名詞作狀語的例子:側出

      ②找出開竅詞作動詞的例子:窮、明。

      ③解詞:曠、擁、怠、加、咎、極等。

      ④不要讀破句:“而余亦悔之……之樂也!

      第三段:

     、俦嫖觯骸把伞、“而”、“也”等虛詞用法。

      ②解詞:觀、得、非常、至于等。

      ③讀準音:“相之”

      ④口譯本段

      第四段:

     、贅顺鱿铝芯渥拥恼Z中停頓處:“后世”句

     、诒騀U

      第五段:

     、僬页黾俳枳郑

     、谡页雠袛嗑、省略句。

     。、作業:

      背誦全文。

      第二課時

      【教學步驟】

     。、分段討論問題:

     、俚谝蛔匀欢斡浟耸裁矗坑惺裁刺攸c?

      提示:記所游山名,交待“褒禪”山名之由來,介紹華山洞的位置及命名原因,考證“華山”原名叫“花山”。作者記游時,并不沉醉于山水之中,而重在考察事物的原委,正是為下文“謬其傳”埋下伏筆,已有“慎取”之意。

     、诘诙斡洈⒂稳A山洞的經過,哪些詳寫,哪些略寫?為什么這樣處理材料?

      提示:寫游前洞,惜墨如金,一筆帶過;寫游后洞,潑墨如水,詳加介紹。這樣剪裁,是為下文議論鋪設事實依據。

     、鄣谌巫髡邔懹紊降男牡皿w會。他闡述的主要內容是什么?請指出具體例句。

      提示:闡述了宏偉的目標與不可少的主客觀條件之間的聯系。“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突出了“志”的重要!叭涣Σ蛔阏,亦不能至”,說明“力”的重要!爸劣谟陌祷杌蠖鵁o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說明“物”的重要!叭涣ψ阋灾粒谌藶榭勺I,而在己為有悔”,從反面強調“盡吾志”的重要!氨M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其孰能譏之乎?”則從正面再次強調了“盡吾志”的重要。

     、艿谒亩,作者寫了第二點心得體會。哪句話能表明作者的觀點?提示:“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荼疚挠洈⒉糠趾妥h論部分結合得自然。其中有些語句起到了聯系和照應作用,請分別找出來。(例句略)

      ⑥本文末一段寫了什么?有何作用?

      提示記同游之人和時間。既照應前文,又對“余與四人擁火以入”補敘。這種寫法,可使行文簡潔緊湊。

      2、讀全文,師指點。

      3、完成思考與練習

      《游褒禪山記》優秀教學設計2

      一、教學目標

      1、掌握文章大意,提升品味游記類古文的能力。

      2、通過自主探究和小組討論,指導學生理清文章的內容和結構,體會作者“有志”“盡吾志”的人生態度。

      3、學習作者勇于探究的精神,培養學生在學習上勇于探究的精神。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通過自主探究和小組討論,指導學生理清文章的`內容和結構,體會作者“有志”“盡吾志”的人生態度。

      難點:學習作者“有志”“盡吾志”的人生態度。

      三、教學方法

      批注式閱讀法、談話法、小組合作探究法、多媒體輔助教學法。

      四、教學過程

     。ㄒ唬﹦撛O情境,導入新課

      通過作者的生平導入:同學們,說起王安石,我們并不陌生,他是北宋的政治家、改革家,他曾官至宰相并主持了北宋的“王安石變法”,他的一生也與變法息息相關,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篇王安石在上書變法前游覽褒禪山時的所記所想,或許在蛛絲馬跡中我們能探求到偉人心里的遠大抱負。(板書題目)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學生自由朗讀課文,對照注釋閱讀課文,疏通文意,把握文章結構。思考“本文可以分為哪幾部分,每部分分別講了什么?”

      明確:

     、伲1~2):記敘一行人游褒禪山的經過。

     、冢3~4):議論自己游山的心得。

     、郏5):補敘、簡介其他人。

      (三)深入研讀,重點感悟

      1、看文章中游山經過這一部分,思考以下問題:

     、傩〗M討論,為什么說“華(huá)山”是“音謬”?

      漢字最初無“花”字,“花”小篆中寫成像花形;“花”是后起字,有此字后“花”與“華”分開,“華”才讀“huá”王安石認為碑文上的“花”是按照古音寫的今字,仍然應讀“huā”,而不應該讀成“huá”。

     、趯Α盎ā焙汀叭A”的辨析體現了王安石愛鉆字眼的習慣,對這個習慣,你有什么看法?

      各抒己見

      2、作者分別游覽了哪些地方?各個地方分別有什么特點?

      明確:作者游覽了前洞和后洞;前洞:平曠,游者多;后洞:窈然、寒、深,游者少。

      3、看游山心得這一部分,作者有什么心得?

      明確:現在的人要想做事情有所成就,也必須具有古人那種探索的精神。但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就以游覽風物來說,“夫夷以近,則游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這種現象,就正是缺乏探索精神的表現。天下的珍奇異景往往在一些偏僻、常人難以到達的地方,而大多數人會因為其艱險、難找而選擇放棄,所以越奇特的地方被人發現的越少。

      5、既然奇景異觀常人很難看到,那么怎樣才能看到奇景異觀呢?從文中歸納概括。

      明確:需要同時具備三個條件。

      一是“非有志者不能至也”。一個人要有遠大志向,目標明確,才有可能到達理想的境地。(板書“志”)

      二是“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如果氣力不足,心有余而力不足,也很難到達理想境地。(板書“力”)

      三是“至于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陀^的條件也是我們成功的必備條件。如果不借助火把之類的物來照亮前進的道路,也是不能到達理想境地的。(板書“物”)

      總之,志、力、物是一個人成功的必備條件。

      6、雖然作者講到“志、力、物”三者缺一不可,但是現實往往不如人意,對此,作者又有什么心得呢?

      明確:盡了自己的努力而未能達到,也就沒有什么遺憾的了。

     。ㄋ模┩卣寡由

      王安石在游覽了褒禪山后得出了“有志”“盡吾志”的觀點,抒發了其積極進取的精神。這種精神對我們現實生活有什么啟發作用呢?如果是你,你會選擇怎樣做?

      (五)小結作業

      學生總結本節課內容,作業:查找一下王安石生平的相關資料,了解王安石其人。

      五、板書設計

      《游褒禪山記》優秀教學設計3

      【教學目標】

      1、掌握課文相關文言常識;

      2、學習敘議結合、因事說理的寫作手法;

      3、理解課文主旨,借鑒古人智慧。

      【教學重點】

      目標1、2

      【教學方法】

      誦讀法、串講法、討論法

      【教學輔助】

      多媒體課件

      【教學時數】

      2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由以前學過的文言游記導入課文。

      二、整體感知

      1、介紹游記。

     。◣熒餐貞。)

      “記”是一種文體,游記的共同點是抓住景物特點,表現山水之美。有人曾將游記比作“紙上山水”。

      2、介紹王安石。

     。◣熒餐貞。)

      3、相關背景。

      《游褒禪山記》是王安石三十四歲時(1054年)從舒州判通任上辭職,在回家的路上游覽了此山,三個月后以追記的形式寫下此文。

      4、相關山水資料。

      (1)褒禪山與慧空禪院

      褒禪山舊名華山,今稱褒山,位于含山城北十五里的褒山境內,海拔二百零四米,相對高度一百八十米左右,山頂東面稍高,其余處則平而長,F在除羅漢洞外皆湮沒無聞,大小塔也在“X”中被炸掉了。當地農民在清理塔基時,發現一盒藏于中空的大石中,內有不少“開元通寶”銅錢,可見這座塔確是唐代的建筑。

      大石塔的西南坡下為褒山寺舊址,即王安石所謂“慧空禪院”。褒山寺在一九五二年前仍香火不絕。前殿匾額題有“褒山禪寺”四個鎦金大字。當時的褒山禪寺亦是文人墨客所喜愛的游憩處。今天這些碑刻已蕩然無存。

      (2)華陽山與前洞

      從褒山寺向東行三里即達華陽山,舊名蘭陵山,海拔二百三十米,相對高度一百九十米左右,山坡平緩,兩側幾乎等高,山頂平而長。華陽山下有一洞,當地人叫華陽洞,亦稱碑洞,即文中的前洞。由于“其下平曠”,因而引起一些爭論:有人認為“其下”是指山下,有人則認為“其下”是指洞下,其實洞口與山腳齊,洞前就是稻田,洞下平曠就是山下平曠。

     。3)馬山與后洞

      華陽山上有三個洞,下面為前洞,前洞的右上方為天洞,左上方為后洞。后洞距前洞約五十米,狀似石罅,淺而窄,人縮身以入,匍伏約二米即達盡頭,與王安石所記的后洞毫無共同之處。景色稍勝的是天洞,洞口為一陡坡,有巨石當洞口,口徑極小,洞內高約三米,西上方為一大裂縫,從頂端透進亮光,當地人稱一線天。

      進洞約五米,又有石壁擋道,中有一孔,徑約一尺許,鉆進后另是一番洞天,洞高十余丈,白色的鐘乳石倒垂而下,道前溪水湍急、寒氣逼人、陰森恐怖。馬山北洞在前洞的東北五里處,與王安石所說的“后洞”距離、方位皆相同;馬山是含山北境的一座山,地處偏僻,人跡罕至;北洞的形狀、景色與王安石所記的后洞相吻合。這洞也非常深邃。現在只能前進到洞內的二百多米處。洞內石壁有多處石刻,因長年腐蝕,多不可辨。所以我們認為馬山的北洞就是王安石所云的后洞。

      5、學生聽課文朗讀,正音正字。

      6、學生朗讀課文,疏通字詞。

      7、學生默讀課文,借助注釋,初知文意。

      8、教師點撥,學生整體把握課文內容

      明確:這是一篇記述與議論相結合的散文,與一般游記不同,獨具特色。本文雖以游記命題,但所寫重點卻不在于記游,而在于寫作者在游覽中的心得和體會。

      第1段,從篇首至“蓋音謬也”,記述褒禪山命名的由來;

      第2段,從“其下平曠,有泉側出”至“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記敘游覽褒禪山后洞的情形;

      第3段,從“于是余有嘆焉”至“此余之所得也”,寫未能深入華山后洞所產生的感想和體會;

      第4段,從“余于仆碑”至“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寫由于仆碑而引起的聯想;

      第5段,從“四人者”至篇末,記同游者姓名和寫作時間。

      三、合作探究

      1、本文由“不得極夫游之樂”生發出“盡吾志”的觀點,又由“仆碑”生發出“深思慎取”的觀點,這兩個觀點彼此有聯系嗎?

      明確:作者游褒禪山,本來是一次平常的游歷活動,但卻從中悟出了人生哲理──從前洞后洞游人的多少悟出“夷以近,則游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從“入之愈深,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悟出“而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由此再引申一步,就得出了“非有志者不能至”的結論。然后將這次游山而未能“極夫游之樂”的教訓升華到理論上來,具體分析了“至”的幾個條件,最后得出“盡吾志”的觀點──這正是“求思之深而無不在”的結果。

      由此可見,“盡吾志”的觀點跟“深思慎取”的觀點是有聯系的:“盡吾志”的觀點是在“深思慎取”的基礎上產生的;有了這個觀點,又能反過來促使人們“深思慎取”,二者是相輔相成的。作者強調的是“盡吾志”的觀點,將它置于主要位置,只是在文末略提“深思慎取”的觀點,這種布局方式是恰當的,既突出了全文的主旨,又不忽略它的次要方面。(“古人之觀于天地……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這句話,即可看出上述兩個觀點的聯系。)

      2、最后一段補敘同游者的籍貫、姓名和作記時間等,這樣寫有什么好處?

      明確:這是寫游記常用的格式。

      這種格式的好處在于:

     。1)古代游記大多是借山水、景物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所以在文章主體部分中不出現同游者姓名;即便在記游蹤時不能不涉及同游者,也只用泛稱,如本文中的“四人”“怠而欲出者”“或”等。

      (2)這樣寫可以節省許多筆墨,使行文簡練。

      3、討論:你如何看待作者的觀點。

      4、寫作特點。

      明確:

      (1)因事說理,敘議結合

      本文不同于一般的游記,不重山川風物的描繪,而重在因事說理,以說理為目的,記游的內容只是說理的材料和依據。文章以記游的內容為喻,生發議論,因事說理,以小見大,準確而充分地闡述一種人生哲理,給人以思想上的啟發,使完美的表現形式與深刻的思想內容和諧統一。

      文章前面記游山,后面談道理,記敘和議論結合得緊密而自然,并且前后呼應,結構嚴謹,行文縝密。文中的記游內容是議論的基礎,是議論的事實依據;議論是記游內容在思想認識上的理性概括和深化。前面的記游處處從后面的議論落筆,為議論作鋪墊;后面的議論又處處緊扣前面的記游,賦予記游內容以特定的思想意義。記敘和議論相輔相成,互為補充,相得益彰。

     。2)重點突出,詳略得當

      本文的主旨在于闡述要“有志”“盡吾志”的觀點,另外也涉及“深思而慎取”的觀點,因此,文章的選材、詳略無一不經過精心裁定,緊扣這兩個觀點。記游部分就寫景來看似乎平淡無奇,實際上是深思熟慮、刻意安排的。第一段介紹褒禪山概況從略;第二段記游華山洞經過從詳。前者又詳記仆碑文字,其余從略;后者又記前洞和后洞概況從略,記游后洞經過頗詳。記前洞和后洞概況,又前洞略,后洞詳;記游后洞,又寫經過略,補敘經過、寫心情之“悔”詳。議論部分對應記敘部分,也有側重。議游華山洞的心得甚詳,借仆碑抒發感慨從略。議游華山洞的心得,又議“志”較詳,議“力”“物”從略。

     。3)文筆簡潔,語言凝練

      本文的記游部分,除為說理之外,沒有多余的文字;議論部分,說理充分而有節制,沒有無用的筆墨。全篇行文嚴謹,用墨極為簡省,語言精要得當,以致文字難以增刪改換。文中的一些句子,如“入之愈深,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夫夷以近,則游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都是平實而深刻、言簡而意豐的警句。

      四、梳理積累

      1、一詞多義。

     。1)乃

      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副詞,表示判斷,可譯為“是”“就是”)

      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何也(副詞,竟,竟然,居然)

      良乃人,具告沛公(副詞,于是)

      于是為長安君約車百乘,質于齊,兵乃出(副詞,才)

     。2)道

      有碑仆道(名詞,路、道路)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名詞,道理)

      于是廢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名詞,主張)

      何可勝道也哉(動詞,說、講)

      策之不以其道(名詞,方法)

      (3)蓋

      日初出大如車蓋(名詞,車蓋)

      蓋失強援,不能獨完(連詞,承接上文,表示原因,可譯為“因為”“是因為”“是由于”等)

      況劉豫州王室之胄,英才蓋世(動詞,超過,勝過)

      蓋其又深,則其至又加少矣(助詞,有“大概”的意思)

      (4)文

      獨其為文猶可識,曰“花山”(名詞,文字)

      不以木為之者,文理有疏密(名詞,紋理)

      屬予作文以記之(名詞,文章)

      文過飾非(動詞,掩飾)

      (5)然

      至于X,理固宜然(代詞,如此,這樣)

      吳廣以為然(形容詞,對、正確)

      有穴窈然(形容詞詞尾,“……的樣子”)

      然視其左右,來而記之者已少(連詞,表轉折,但、但是)

     。6)其

      ①用作代詞,可以作第一、二、三人稱代詞;可以作指示代詞(這,那)

      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第三人稱代詞,它)

      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第一人稱代詞,自己)

      則或咎其欲出者(指示代詞,指代“欲出者”,譯作“那”)

      則其好游者不能窮也(指示代詞,指代“好游者”,譯作“那些”)

      有蔣氏者,專其利三世矣(指示代詞,譯作“這”)

      于亂石間擇其一二扣之(指示代詞,譯作“其中的”)

     、谟米鞲痹~

      A、加強祈使語氣,相當于“可”“還是”

      攻之不克,圍之不繼,吾其還也

      B、加強揣測語氣,相當于“恐怕、或許、大概、可能”

      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

      其是之謂乎!

      C、加強反問語氣,相當于“難道”“怎么”

      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其孰能譏之乎

      其可怪也與

     、酃潭ㄓ梅ā昂纹洹保g作“多么”

      至于誓天斷發,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多么衰落。。

      2、通假字。

      長樂王回深父父,通“甫”,古代對男子的美稱。

      3、詞類活用。

      始舍于其址(名詞活用為動詞,筑舍定居)

      名之曰褒禪(名詞活用為動詞,命名,稱呼)

      有泉側出(名詞作狀語,在一側)

      問其深,則其好游者不能窮也(形容詞用作名詞,深度)

      好游者亦不能窮也(形容詞活用為動詞,窮盡,走到頭)

      而其見愈奇(動詞作名詞,見到的景象)

      蓋其又深,則其至又加少矣(動詞用作名詞,到達的人)

      火尚足以明也(形容詞用作動詞,照明)

      不得極夫游之樂也(形容詞作動詞,盡情享受)

      而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形容詞用作名詞,險遠的地方)

      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何可勝道也哉(謬,形容詞的使動用法,弄錯,使……錯;傳,動詞作名詞,流傳的文字;名,名詞作動詞,說明白。)

      4、文言句式。

     。1)省略句

      而卒葬之(“葬”后省略“于”)

      有碑仆道(“仆”后省略“于”)

      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以”后省略“之”)

      有志矣,不隨以止也(“隨”后省略“之”)

      又以悲夫古書之不存(“以”后省略“之”)

      然力足以至焉(“焉”后省略“而不至”)

      (2)狀語后置

      文言文中介詞結構往往放在動詞后面,表示地點,時間,比較等意義。

      古人之觀于天地、山川(“于天地……”作狀語修飾限定動詞“觀”,“對天地……”)

      唐浮圖慧褒始舍于其址(“于其址”作狀語修飾限定動詞“舍”,“在……”)

      請辭于軍(“于軍”作狀語限定動詞“辭”的對象,“向軍隊”)

      州司臨門,急于星火(“于星火”表示“比星火……”)

      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于藍”表示“比藍……”表比較)

      皆斷頭注槊上,植(于)市門外(“(于)市門外”表示“在市門外……”)

      具告以事(“以事”表示“把事情……”)

     。3)定語后置

      文言文中有很多句子將定語放在中心語之后。

      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利”“強”作為中心語“爪牙”“筋骨”的定語,后置)

      求人可使報秦者“可使報秦”作為中心語“人”的賓語,后置)

      我持白璧一雙,欲獻項王(數量詞“一雙”作為“白璧”的定語,后置)

     。4)文言固定句式

      其孰能譏之乎(難道……嗎)

      何可勝道也哉(哪里……呢)

      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這就是……的緣故)

      五、作業

      1、熟讀課文并掌握相關文言知識;

      2、背誦課文第三自然段;

      3、筆譯全文。

      附:板書設計

      游褒禪山記

      王安石

      游記──重在感悟

    【《游褒禪山記》優秀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游褒禪山記說課稿11-02

    王安石 《游褒禪山記》11-24

    王安石游褒禪山記翻譯07-06

    王安石在游褒禪山記11-28

    王安石游褒禪山記閱讀答案05-30

    《游褒禪山記》文言文鑒賞11-22

    王安石游褒禪山記原文及賞析09-09

    王安石《游褒禪山記》原文及翻譯09-01

    《游褒禪山記》《喜雨亭記》比較閱讀答案11-20

    《游褒禪山記》讀后感三篇02-10

    国产一级a爱做免费播放_91揄拍久久久久无码免费_欧美视频在线播放精品a_亚洲成色在线综合网站免费

      日韩在线观看免费一二三区 | 亚洲国产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 日本久久A级推油电影 | 亚洲精品一级在线观看 | 亚洲精品中文字幕乱码 | 亚洲成AV大片大片在线播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