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星變奏曲》教學設計

    時間:2021-11-15 10:05:20 教學設計 我要投稿

    《星星變奏曲》教學設計(合集15篇)

      作為一位杰出的教職工,時常要開展教學設計的準備工作,教學設計是連接基礎理論與實踐的橋梁,對于教學理論與實踐的緊密結合具有溝通作用。你知道什么樣的教學設計才能切實有效地幫助到我們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星星變奏曲》教學設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星星變奏曲》教學設計(合集15篇)

    《星星變奏曲》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了解朦朧詩及其審美特征。

      2、感知詩中“星星”的形象,領會其象征意義。

      3、了解“變奏曲”在文本中的運用,把握上下兩節在主體與變奏上的關系。

      4、感受詩歌語言,初步了解詩歌的語言特征,指導寫詩要點并仿寫。

      能力目標

      1、體會詩歌的情景、意象和詩人的思想感情,理解詩歌主旨。

      2、揣摩語言,把握“星星”“詩”“蜜蜂”“晚上”“螢火蟲”“春天”等形象的內涵,借助對這些形象的感悟,深入體會詩中的思想感情,感知“星星”的形象,領會其象征意義。

      德育目標

      感受時代脈搏,體會生活的美好,激發學生追求希望和光明的信念。

      教學重難點

      了解朦朧詩的審美特征,理解詩歌所寄托的詩人的理想和信念。

      教學過程

      一、導入:靜謐的星空是一個能引起人們無限遐想,讓人放飛心靈的地方。

      詩人介紹,了解時代背景。

      二、明確學習目標

      1、深情地朗讀

      2、細膩地感受

      3、詩意地仿寫

      三、深情地朗讀

      教師提示注意上下節的語氣語調和情感,學生自由讀。點名學生簡單談談朗讀的體會;兩名學生分節朗讀。教師點評并示范朗讀。

      四、細膩地感受

      1、談感受:整首詩給同學的感受或說說詩歌表現了怎樣的意境,請用一兩個詞來表達。

      2、品讀交流:學生從語言運用、修辭手法、寫作手法、作者的情感等多角度品味語言。

      小結:

      (1)請找出上節詩中象征光明美好的詞語,并用“這是一個______的世界”來說話。

      (2)請找出第二節詩中象征黑暗冷酷的詞語,并用這是一個______的世界”來說話。

      3、總結:把握星星的象征意義,詩人的情感

      4、請同學們找出兩節詩在內容和句式上的異同。

      五、詩意地仿寫

      請用“如果……誰不愿意……誰不愿意……”的句式來寫幾句詩,表達你內心的期盼。學生寫作,展示。教師示范。

      六、總結

      一個聰明的民族,是敢于反思敢于自我正視的民族。朦朧詩潮就是對那場文化浩劫的沉痛反思,作為代表詩人之一的江河的詩作灌注了厚重的歷史感!缎切亲冏嗲肥钦嬲膶τ诠饷鞯暮魡,溫柔的靜穆中讓人體驗了咸澀的沉重和苦難,那雖然迷惘失落卻不失堅定的希望,無論是對于身處逆境的個人,乃至整個民族,這種信念永遠都是鮮亮的。

      七、推薦閱讀

      舒婷《致橡樹》顧城《一代人》北島《回答》

    《星星變奏曲》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1、通過誦讀體會作品所流露出的情感,對人的美好情感,對人與人之間的理解,愛和關懷的需求,對人的權利和自由的向往。

     。、通過對作品的研讀,初步感受朦朧詩的特點及其表現手法。

     。场⑴囵B學生獨立閱讀的習慣,在探究、合作中解決問題。

      【教學重點】

      反復誦讀,感悟詩歌的思想感情。

      【教學建議】

      采用以學生自己的閱讀體驗為主的方式,課堂上給學生充分的誦讀獨自品味和彼此交流的時間。

      【課時安排】

     。闭n時。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導入

     。玻埃埃蹦辏保苍拢诒本┲型饨浀湓姼枰魳防收b會上,總策劃總撰稿人著名詩人西川選詩人江河的《星星變奏曲》作為朗誦會的第一篇,究竟寫的是什么內容?為什么人們如此青睞它呢?今天就讓我們走近江河,去聆聽他的《星星變奏曲》。

      二、作家介紹

      江河1949年生,原名于友澤,詩人,詩集有從這里開始,江河詩選,他與舒婷、北島、顧城、楊煉一起被稱為朦朧詩的五位主將。

      三、導讀

     。、自由誦讀全詩,初步感知作品的內容與情感。

     。、老師配樂朗誦,再現詩歌的情感與思想。

     。、學生自讀、聽讀后談各自的感受。

      四、導學

      1、介紹朦朧詩。

     。、自讀交流自己的發現。

     。、這首詩表現的是什么?

      4、現在學習這首詩有什么意義?學生談體會與認識。

      5、齊讀作品,深入體會作品的情感與思想。

     。丁W生默讀,思考,看自己是否能從詩歌有所發現,結合課后練習進行。

      7、將江河的《星星變奏》與賀敬之的作品《三門峽──梳妝臺》進行,體會朦朧詩的特點。

      五、小結

      著名詩人舒婷說:我通過我自己深深意識到:今天人們迫切需要尊重,信任和溫暖,我愿意盡可能地用詩來表現我對人的一種關切、障礙必須拆除,面具應當解下,我相信,人和人是通史互相理解的,通往心靈的道路總可以找到。我想這也是江河以及那一代人內心的渴望與追求。

      【結構圖示】

      星星變奏曲

      第一節:對光明的向往

      第二節:對現實的批判

    《星星變奏曲》教學設計3

      教學目標:

      1、朦朧詩的特點及背景

      2、理解“變奏曲”的含義

      3、找出比喻句并理解含義

      4、珍惜美好生活

      重點難點:暗喻句子的含義

      教學過程

      一、題解與導入

      大家都學過著名詩人郭沫若寫的《天上的街市》。這首詩以豐富的想象,寫了熱鬧自由的天上街市,通過寫牛郎織女的自由來往來表達作者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今天我們來學習《星星變奏曲》這一首詩,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二、朦朧詩

      是新時期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文學流派,是文革后期一群自我意識開始覺醒青年,利用詩歌的形式對現實進行反思和追求詩歌獨立的審美價值的產物。作者江河,是變革時代的中國新文學史上的“朦朧詩”運動的主將之一。

     。ǚ配浺魩В

      三、讀詩歌,整體感知、討論

      1、詩中的星星象征什么?詩人反復詠嘆星星表達了怎樣的渴望?

      (象征著光明,象征著美好的事物,表達了他對光明的渴望)

      2、兩小節詩在結構上及語言上有什么異同點?

     。ǘ加谩叭绻-----誰還需要---還會---”開頭;從第五行看,有變化,用“誰不愿意”和“誰愿意”)

      四、問題研究

      1、這首詩為什么題為《星星變奏曲》?

      這是借用音樂術語來說的,它提示這首詩是圍繞一個主題與主要意象變換情境,委婉抒情。

      詩的上下兩節結構相稱,基本手法和用語相同或相近,有同樣的韻律。但上下兩節的情境,意味發生了變化,如用“誰不愿意”和“誰愿意”就不同了。(句式、詞語)這種情形如同音樂,兩段錄音曲在保持基本輪廓的基礎上出現一點變化。

      2、詩中多用比喻,理解一些句的寓意:如:“每一首詩都是一群顫抖的星星”

      “風吹落一顆又一顆瘦小的星星”

      五、練習:

      根據練習三要求寫幾句詩。

      練習二:

      1、“柔軟得像一片湖”,把夜晚的安寧、平靜、柔和、溫馨和自由在用形象的語言表達出來,給人以溫柔如夢的美好感覺。

      2、這是將“鳥落滿枝頭”與“星星落滿天空”形成類比聯想,以想像中春意盎然,充滿生機的景象與綴滿繁星的景象類比,使人意會到令人向往的詩一般的生活境界。

      3、這兩句詩,分別從聽覺上和視覺上描寫聲音的隱約、白丁香的朦朧,將人們帶入一種令人陶醉的朦朧迷離的美好意境,表現了“春天”之美,“光明”之美。

    《星星變奏曲》教學設計4

      【課文分析】

      《星星變奏曲》是一首追求光明的希望之歌。它運用象征手法,以“星星”為主要意象并以假設為前提,來展示現實與理想的背離,表現詩人對光明的渴求。全詩意象豐富,構成理想與現實的相互反襯,意境幽深而又冷峻,情感強烈而又含蓄。

      【教學思路】

     。薄⑦m當簡介朦朧詩的特點及背景。

     。、引導理解“變奏曲”的含義。

     。场⒄页霰扔骶洳⒗斫夂x。

     。、教育珍惜美好生活。

      【重點難點】

      暗喻句子的含義。

      【教學設計】

      一、導入

     。、大家都學過著名詩人郭沫若寫的《天上的街市》。這首詩以豐富的想象,寫了熱鬧自由的天上街市,通過寫牛郎織女的自由來往來表達作者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今天我們來學習《星星變奏曲》這一首詩,體會作者又是如何來表達自己的理想和情感的……

      二、學生交流課前自主搜集的有關信息

      1、朦朧詩。

     。、詩人及寫作背景。

      三、整體感知

     。、聽配樂詩朗讀,營造詩歌氛圍,先感受后讀詩。

     。、將自己聽詩、讀詩的感受說出來交流。

      四、生成探究

      將整體感知的內容整理歸類,教師分別就主題思想、藝術風格等方面引導學生生成問題,探究問題。

      學生生成問題預計(可參見《讀寫導航》):

      1、詩中多用比喻象征,指出星星、螢火蟲、春天、鳥以及夜、冰雪、凍僵的土地等物象具有怎樣的象征意義。

     。、詩人反復詠嘆星星表達了怎樣的渴望?

      3、兩小節詩在結構上及語言上有什么異同點?

     。础⑦@首詩為什么題為《星星變奏曲》,上下兩節有哪些變和不變之處?

      5、詩的第一節和第二節在意境上有何轉化?

     。、這首詩在詩歌主題、創作手法和詩歌技藝方面都體現了朦朧詩的一些典型特征,這典型的特征是什么?

     。贰⒗斫庠娭幸恍┍扔骶涞脑⒁狻

      五、綜合創新

     。薄⒁浴叭赵滦浅健睘橐庀螅瑢憥仔性娀驇拙湓,表達你的思想情感。

     。病⒄n外閱讀一些朦朧詩作,選擇摘抄幾首自已最喜歡的詩來班里朗頌交流。

    《星星變奏曲》教學設計5

      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

      1、了解朦朧詩及其審美特征。

      2、感知詩中“星星”的形象。領會其象征意義。

      過程與方法:

      1、學習朗讀朦朧詩歌的技巧,學會品味詩歌語言,體會作者字里行間流露出的感情。

      2、學會比較閱讀的方法,通過詩內物象的對比,理解詩歌主旨。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理解詩人對現實的否定和對光明的向往,以及即使面對重重磨難也不放棄希望的感情。

      2、體會詩人經歷人生苦難之后對詩意人生和自由精神的感受。

      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

      1、通過對詩歌意象的分析和理解,掌握詩歌的主旨和感情。

      2、通過朗讀詩歌,品味本詩的語言特點,進而體會朦朧詩的藝術特色。

      教學難點:體悟“星星”的象征意義。

      教學互動內容設計意圖

      一、導入新課

      每個人的一生都難免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不幸,……今天,我們學的《星星變奏曲》就是一首高貴的詩,F在就請同學們初讀這首詩。

      二、作者簡介及朦朧詩的解說

      三、學習新課

     。ㄒ唬┞犠x課文,整體感知:

      1、為什么題為《星星變奏曲》?

      2、詩中的星星象征什么?詩人反復詠嘆星星表達了怎樣的渴望?

      3、兩小節詩在結構上及語言上有什么異同點?

     。ǘ┖献魈骄,理解課文:

      1、“每一首詩都是一群顫抖的星星”,此處星星為什么要顫抖呢?

      2、怎樣理解“風吹落一顆又一顆瘦小的星”?

      3、“寂寞地燃燒”是什么意思?

     。ㄈ┐\用,體味語言:

      1、詩人用“柔軟得像一片湖”來形容夜晚,這給你怎樣的感受?

      2、“鳥落滿枝頭”與“星星落滿天空”的聯想與類比,表現了怎樣的意境?

      3、“閃閃爍爍的聲音從遠方飄來”與“一團團白丁香朦朦朧

      朧”這兩句詩在語意上存在著怎樣的關系?詩人為什么用“閃閃爍爍”來形容聲音?

      四、歸納本詩的主題

      五、體驗與反思:

      設置情境,激發興趣

      理解課文內容。

      合作學習,透過詩歌意象,結合自己的體會,理解詩歌中的意境。

      結合自己對這首詩的學習,進一步理解朦朧詩派的語言特色。

      滲透思想教育。

      六、課堂練習:

      仿照這首詩的“如果……如果……”或“誰不愿意……誰

      不愿意……”的句式寫幾句詩,表達一種企盼。

      培養寫作興趣,提高寫作能力

    《星星變奏曲》教學設計6

      課題:星星變奏曲

      第 3 課 第 1 課時 課型:閱讀賞析 總序號:

      編寫時間:20xx年 9 月 日 執行時間:20xx年 9 月 日

      教學目標:

      1、了解朦朧詩的特點及背景

      2、理解“變奏曲”的含義(知識與技能)

      3、找出比喻句并理解含義(過程與方法)

      4、讓學生學會珍惜美好生活(情感態度價值觀)

      批注:

      重點難點:

      1、重點是理解詩中所寄托的詩人的理想及了解朦朧詩的特點。

      2、難點是“星星”的象征意義。

      教學過程:

      一、題解與導入

      回憶著名詩人郭沫若寫的《天上的街市》。這首詩以豐富的想象,寫了自由自在的天上街市,通過寫牛郎織女的自由來往來表達作者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今天我們來學習《星星變奏曲》這一首詩,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二、朦朧詩

      文革后期以舒婷、顧城、北島等為先驅者的一群青年詩人開創朦朧詩派。這些詩人無疑是一群對光明世界有著強烈渴求的使者,他們善于通過一系列瑣碎的意象來含蓄地表達出對社會陰暗面的不滿與鄙棄,開拓了現代意象詩的新天地,新空間,是新時期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文學流派。江河,原名于友澤,1949年生,北京人。1968年高中畢業。1980年在《上海文學》發表處女作《星星變奏曲》,著有詩集《從這里開始》《太陽和他的反光》等,是新時期朧詩的代表詩人之一。

      三、讀詩歌,整體感知、討論

      1、詩中的星星象征什么?詩人反復詠嘆星星表達了怎樣的渴望?

      (象征著光明,象征著美好的事物,表達了他對光明的渴望)

      2、兩小節詩在結構上及語言上有什么異同點?

     。ǘ加谩叭绻-----誰還需要---還會---”開頭;從第五行看,有變化,用“誰不愿意”和“誰愿意”)

      四、問題研究

      (一)

      1、這首詩為什么題為《星星變奏曲》?

      這是借用音樂術語來說的,它提示這首詩是圍繞一個主題與主要意象變換情境,委婉抒情。

      詩的上下兩節結構相稱,基本手法和用語相同或相近,有同樣的韻律。但上下兩節的情境,意味發生了變化,如用“誰不愿意”和“誰愿意”就不同了。(句式、詞語)這種情形如同音樂,兩段錄音曲在保持基本輪廓的基礎上出現一點變化。

      2、詩中多用比喻,理解一些句的寓意:如“每一首詩都是一群顫抖的星星”,此處星星為什么要顫抖呢?

      “每一首詩都是一群顫抖的星星”用暗喻的手法,表明“苦難的詩”所受到的束縛,這種不自由帶來的就是心靈的寒冷孤寂。星星的顫抖,是人心靈的顫抖,因生活的壓抑和束縛而得不到自由,使人心得不到溫暖。

      3.怎樣理解“風吹落一顆又一顆瘦小的星星”?

      “瘦小的星星”比喻并象征人們對光明的微茫的希望。不僅太陽失去了,連“瘦小的星”也被“一顆又一顆”地吹落,可見“夜”的黑暗沉沉、猖獗肆虐和冷酷無情。

      4、“寂寞地燃燒”是什么意思?

      在尋求自由和光明的過程中,在周圍都是黑暗的時候,只能燃燒自己去尋找光明。寂寞突出了孤獨,燃燒代表了犧牲。

      (二)

      反復朗讀“誰不愿意……”至“一團團白丁香朦朦朧朧”,體會詩中描寫的情境,探究下列問題。

      1、 詩人用“柔軟得像一片湖”來形容夜晚,這給你怎樣的感受?

      “柔軟得像一片湖”,把夜晚的安寧、平靜、柔和、溫馨和自由自在用形象的語言表達出來,給人以溫柔如夢的美好感覺。

      2、 “鳥落滿枝頭”與“星星落滿天空”的聯想與類比,表現了怎樣的意境?

      “鳥落滿枝頭”,點綴在繁密的樹林間,周圍的環境一定是無人攪擾,十分寧靜的;“星星落滿天空”的情景必定出現在晴朗的夜間,雖然星星視覺上令人感到密集,但并不熱鬧,反而襯托出心情的寧靜、閑適、自在。這兩種情境在形態上有相似之處,都只有在心境寧靜時才能觀察體會得到,因此勾起詩人的聯想與類比。而春天“鳥落滿枝頭”的景象比夜空繁星滿天的情形,更顯生機,更富有直觀的動感和美感!傍B落滿枝頭”與“星星落滿天空”的聯想與類比,更生動地表現了“光明”的美好。

      3、“閃閃爍爍的聲音從遠方飄來”與“一團團白丁香朦朦朧朧”這兩句詩在語意上存在著怎樣的關系?詩人為什么用“閃閃爍爍”來形容聲音?

      “閃閃爍爍的聲音從遠方飄來”與“一團團白丁香朦朦朧朧”這兩句詩,分別從聽覺上和視覺上描寫聲音的隱約、白丁香的朦朧,將人們帶入一種令人陶醉的朦朧迷離的美好意境,表現了“春天”之美,“光明”之美。

      詩人用“閃閃爍爍”來形容聲音,采用了通感的修辭手法,因為聲音一會兒入耳,一會兒消失,一會兒清晰一會兒模糊的感覺與視覺上“閃閃爍爍”的感覺是相通的。這是以形容視覺的詞語來表現聽覺,以視覺感來突出對聲音的時斷時續、隱隱約約的真切感覺。

      (三)

      試仿照這首詩的“如果……如果……”或“誰不愿意……誰不愿意……”的句式寫幾句詩,表達一種企盼。

      提示:注意詩歌的語言形式與內容表達的聯系,并在鑒賞的基礎上仿用詩中的基本句式,使用不同的句式表達同樣的情感。

      五、練習:根據練習三要求寫幾句詩。

    《星星變奏曲》教學設計7

      【教學設計】

     。、《星星變奏曲》是朦朧詩的代表詩人之一江河的一首重要詩作。這首詩在詩歌主題、手法和詩歌技藝方面都體現了朦朧詩的一些典型特征。全詩運用象征手法,以“星星”為主要意象,并以假設為前提.來展示現實與理想的背離,表現詩人對光明的渴求。

     。病⒔套x本文,應簡介“朦朧詩”產生的背景,將這種創作現象與社會整體環境相聯系,為了更好地把握詩歌主旨和詩人的寫作風格提供知識平臺。課文借用了“變奏曲”這一音樂術語,圍繞一個主題與主要意象變換情境,委婉抒情。教學活動應強化誦讀,在熟讀過程中,揣揣摩語言,感知“星星”的形象,領會其象征意義。對于形象的豐富內涵的理解,可引導學生合作研究,鼓勵有創意的個性化闡發。以提高審美意識。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耪J識朦朧詩派的代表人物、作品,及其主要藝術風格和成就。

     、瓢盐赵姼柚小叭绻l不需要……誰還會……誰不愿意……誰不愿意……”的肯定式,與“如果……誰還需要……誰還會……誰愿意……誰愿意”的否定式相結合的結構。

     、前盐赵姼柚行切恰㈧o夜、土地等物象的象征意義,學習比擬、對比等修辭手法。

      2、能力目標:

     、糯首x朦朧詩歌的技巧,品味詩歌語言,體會作者字里行間流露出的感情。

     、茖W習運用比較閱讀的方法,通過詩內物象的對比,理解詩歌主旨。

      ⑶仿照詩歌結構,開展詩歌寫作的活動。

     。场⑶楦心繕耍

     、爬斫庠娙藢ΜF實的否定和對光明的向往,以及即使面對重重磨難也不放棄希望的感情。

     、企w會詩人經歷人生苦難之后對詩意人生和自由精神的感受。

      【教學重、難點及解決辦法】

     。薄⒅攸c:

     、磐ㄟ^對詩歌意象的分析和理解,掌握詩歌的主旨和感情。

     、仆ㄟ^朗讀詩歌,品味本詩的語言特點,進而體會朦朧詩的藝術特色。

     。、難點:

      ⑴通過對詩歌重點詞句的學習,體會詩歌營造的意境。

     、仆ㄟ^把握詩歌中反復呈現的結構特征,學會詩歌創作的基礎技巧。

      3、解決辦法:

     、沤Y合學生的生活,恰當運用聯想和類比,開展詩歌寫作的活動。

     、平Y合莫扎特的《星星變奏曲》等文學、音樂、美術作品,引導學生體會藝術中意境的塑造。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學方法】

     。、誦讀法:

      江河的《星星變奏曲》是—首追求光明的希望之歌,全詩含蓄朦朧.意境優美,引導學生在熟讀中揣摩詩歌語言的意蘊和情味。領會“星星”的象征意義。把握詩歌的主旨從而培養學生對詩歌的感悟能力。

     。病⒙撓胂胂蠓ǎ

      全詩運用象征手法,圍繞主題與主要意象變換情境,委婉抒情。學習這首抒情詩,要創設氛圍激活學生思維,借助對形象的感悟,把握豐富內涵,深入體會詩中的思想感情。

     。场⒂懻撎骄糠ǎ

      如對“星星”形象的感悟,可引導學生活躍研討,提高審美意識。

      【教學媒體】

      多媒體課件,錄音機、朗讀磁帶,莫扎特《小星星變奏曲》。

      【教學步驟】

      一、導入

      (多媒體播放莫扎特歡溢童趣的鋼琴名曲《小星星變奏曲》)請同學們用心傾聽并詩意描述月夜星空的情景。(學生回答)明確,這茫茫夜空中閃現的點點光明,令人遐思。對于經歷過心靈劫難的詩人江河來說,“星星”便成了點燃他靈感源的導火索,因此而催生出一曲追求光明的希望之歌《星星變奏曲》。今天,我們就—起學習這首詩歌。

      同學們,起步于20世紀六七十年代之交,八十年代蔚為大觀的朦朧詩潮,無疑填補了那個動亂的歷史年代中詩意的空白。舒婷,顧城等無數富有才情的青年詩人的歌聲渲染出時代的色調,建構起一個新的詩學主題。詩人江河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今天我們一起走進他的詩作《星星變奏曲》,去體悟朦朧詩獨特的審美特征。

      二、資料助讀

     。、朦朧詩簡說:

      朦朧詩,作為一個獨特的詩學概念,它指的是以舒婷、顧城、江河、楊煉、芒克、方含、食指、多多、梁小斌等為代表的批“文革”中成長的青年詩人的具有探索性的新詩潮。

      朦朧詩孕育于“大革命”時期的“地下文學”。食指(郭路生)、芒充(姜世偉)、多多(栗世征)等在“文革”中就已經開始了新的探索,其后有江河等詩人加入。他們的詩以手抄形式流傳。1979年《詩刊》發表了舒婷的《致橡樹》《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等,1980年又以“青春詩會”形式集中推出了17位朦朧詩人的作品和詩歌宣言。朦朧詩隨即成為一股詩歌潮流,并且涌現了一大批廣為流傳的代表性作品。

      朦朧詩—改新詩明白如話的特點,內容含蓄雋永。它強調詩人的自我意識,往往借助象征、比喻、錯覺、幻覺等手法,變詩的單一形象為多層次的意象迭加,給詩蒙上一層朦朧色彩,給人以獨特的審美感受。

      2、作者簡介:

      江河。原名于友澤,1949年生,北京人。1968年高中畢業。1980年在《上海文學》發表處女作《星星變奏曲》著有詩集《從這里開始》《太陽和它的反光》等.是新時期朦朧詩的代表詩人之—。他的詩作當中灌注了厚重的歷史感。以《紀念碑》等政治抒情詩和古代神話組詩《太陽和它的反光》贏得社會矚目。

      三、誦讀,整體感知

     。、聽配樂朗讀,或教師配樂范讀全詩,學生聽讀,整體感知詩歌內容。

      活動:學生交流,自由述說聽詩歌的感受。然后自己朗讀。

      提示:《星星變奏曲》抒情細膩,意境優美。全詩由兩個基本對稱的詩節構成.每一節十六行,都以“如果……”的假設句起頭,具有一氣呵成的氣勢和濃郁的詩意氛圍。朗讀時要感情飽滿,注意音量、語速和詩歌內趨力的和諧。

     。病W生參考課本后播音員丁建華所談的朗讀感受。自由誦讀全詩,體會詩中的情境意蘊。

      思考:

     、胚@首詩以“星星”為主要意象并以假設為前提抒情寫意,那么詩中的星星有著怎樣特定的情境和意味寄托了詩人怎樣的渴望

      這首抒情詩以“星星”象征光明。即詩意、春天、溫暖、希望和自由等生活中最美好的東西,但詩中的“星星”又有其特定的情境和意味。即,它所顯現的不是陽光普照的光明。而是茫茫黑夜中閃現的點點光明,寄托了詩人在現實中執著追求的理想。整首詩都以“星星”為主要意象并以假設為前提抒情寫意,展示了現實與理想的背離。顯示詩人對光明的渴求。詩節之間隨句式的轉換,意象的豐富,詩的情境也由溫馨美好轉為寒冷嚴酷。氛圍的對照中,表現了詩人為追求光明而獻身的決心;詩人愿意在天上的星星疲倦的時候。燃燒自己,代替它們照亮黑暗的大地。

     、贫鄬哟蔚囊庀蟮邮请鼥V詩的鮮明特征之—,請找出詩中其他的生動意象,并簡要分析內涵。

      這首詩歌含蓄朦朧,意境優美。詩人總是借助一些物象來暗示或間接地表現經驗,如用星星、詩、蜜蜂、螢火蟲、睡蓮、春天、鳥、白丁香等象征光明美好的理想世界,用夜、冰雪、凍僵的夜晚、僵硬的土地、被風吹落的星星來代表黑暗冰冷的現實世界。這種表現方式。和我國古代的詩詞非常相像。

     。、學生合作探究:這首詩為什么題為“星星變奏曲”

      變奏曲,是音樂術語。變奏為作曲基本技巧之一。即通過裝飾、改變時值或節奏、改變音符進行方向或次序、改變和聲或調性色彩等手段。使音樂保持原有的基本輪廓而以變化的面貌出現,謂之變奏。系統地運用變奏手法作成的樂曲稱“變奏曲”,其結構為“變奏曲式”。(幻燈片展示)

      學生以詩歌體式入手研討、回答,教師明確:

      《星星變奏曲》詩的上下兩節,共同以“星星”為主要意象,來表現追求光明的主題,并且結構對稱,基本句式、修辭手法和一些用語也是相同或近似的,因而具有同樣的韻律。但詩的下一節與上一節相比,情境、意味發生變化并形成強烈對照,基本句式和—些用語也有所變異。

      這種情形就如同音樂,既保持原有的基本輪廓而又以變化的面貌出現,使上下兩節構成主題與變奏的關系。所以,詩題叫“星星變奏曲”,可謂名副其實。

     。、局部品味探討:

      分組:分別找出每一節詩所描繪的意象是哪些并說說這些意象的特點從其特點中我們可以聯想到什么

      提示:

      星星、湖、螢火蟲、春天、詩、蜜蜂、睡蓮、鳥、白丁香、火、旗子彈

      溫情浪漫自由光明的象征。

      夜、寒冷、冰雪、苦難的詩、僵硬的土地、瘦小的星

      可怕殘酷黑暗殘酷的象征。

      四、研讀揣摩

      1、指名學生朗讀“誰不愿意……”至“一團團白丁香朦朦朧朧”。體會詩中描寫的情境,探究下列問題:

      幻燈片展示:

     。薄⒃娙擞谩叭彳浀孟褚黄眮硇稳菀雇怼_@給你怎樣的感受

      “柔軟得像…片湖”,把夜晚的安寧,平靜、柔和、溫馨和自由自在用形象的語言表達出來。給人以溫柔如夢的美好感覺。

      2、“鳥落滿枝頭”與“星星落滿天空”的聯想與類比,表現了怎樣的意境

      “鳥落滿枝頭”,點綴在繁密的樹林間,周圍的環境一定是無人攪擾,十分寧靜的;“星星落滿天空”的情境必定出現在晴朗的夜間,雖然星星視覺上令人感到密集,但并不熱鬧,反而襯托出心情的寧靜、閑適、自在。這兩種情境在形態上有相似之處,都只有在心境寧靜時才能觀察體會得到,因此勾起詩人的聯想與類比。而春天“鳥落滿枝頭”的景象比夜空繁星滿天的情形,更顯生機,更富有直觀的動感和美感。“鳥落滿枝頭”與“星星落滿天空”的聯想與類比,更生動地表現了“光明”的美好。

     。场ⅰ伴W閃爍爍的聲音從遠方飄來”與“—團團白丁香朦朦朧朧”這兩句詩在語意上存在著怎樣的關系詩人為什么用“閃閃爍爍”來形容聲音

      “閃閃爍爍的聲音從遠方飄來”與“一團團白丁香朦朦朧朧”這兩句詩,分別從聽覺上和視覺上描寫聲音的隱約、白丁香的朦朧.將人們帶入一種令人陶醉的朦朧迷離的美好意蘊。表現了“春天”之美,“光明”之美。

      詩人用“閃閃爍爍”來形容聲音,采用了通感的修辭手法,因為聲音—會兒入耳,一會兒消失,一會兒清晰,—會兒模糊的感覺與視覺上“閃閃爍爍”的感覺是相通的。這足以形容視覺的詞語來表現聽覺,以視覺感來突出對聲音的時斷時續、隱隱約約的真切感覺。

     。病W生自由誦讀詩歌第二節,思考:

      幻燈片展示:

     。、詩中“每一首詩都是—群顫抖的星星”。此處星星為什么要顫抖呢

      “每一首詩都是一群顫抖的星星”用暗喻的手法,表明:苦難的詩所受到的束縛,這種不自由帶來的就是心靈的寒冷孤寂。星星的顫抖,是人心靈的顫抖。因生活的壓抑和束縛而得不到自由,使人心得不到溫暖。

     。、怎樣理解“風吹落一顆又一顆瘦小的星”

      “瘦小的星”比喻并象征人們對光明的微茫的希望。不僅太陽失去了,連“瘦小的星”也被“一顆又一顆”地吹落,可見“夜”的黑暗沉沉、猖獗肆虐和冷酷無情。

     。、“寂寞地燃燒”是什么意思

      在尋求自由和光明的過程中,在周圍都是黑暗的時候,只能燃燒自己去尋找光明。寂寞突出了孤獨,燃燒代表了犧牲。

     。、學生聽讀全詩,深入領悟詩歌獨特的審美特征。

    《星星變奏曲》教學設計8

      教學目標:

      1,了解朦朧詩及其審美特點

     。,感知“星星”領會其象征意義

     。,揣摩語言,品味詩句的豐富內涵

     。,感受時代脈搏,體味生活的美好,激發自己追求希望和光明的信念。

      教學過程:

      一:題解與作者

      1, 大家都學過著名詩人郭沫若寫的《天上的街市》。這首詩以豐富的想象,寫了熱鬧自由的天上街市,通過寫牛郎織女的自由來往來表達作者對美好的生活的向往。今天,我們來學習《星星變奏曲》這一首詩,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 朦朧詩:就是在抒情寫意上含義朦朧的詩。以舒婷、顧城、江河等為代表。是一批文學中成長的詩人。朦朧詩如水中之月,霧中之花。易牽人情思,引人遐想。體驗到別有滋味的朦朧美。

      3, 學生介紹作者

      江河,原名于友澤,1949年生,1968年高中畢業。1980年在《上海文學》發表處女作《星星變奏曲》,著有詩集《從這里開始》《太陽和它的反光》等,是新時期朦朧詩的代表詩人之一。他的詩作當中灌注了厚重的歷史感,以《紀念碑》等到政治抒情和古代神話組詩《太陽和它的反光》贏得社會矚目。

      二:誦讀,整體感知

     。,教師范讀,然后點撥,提示。這首詩抒情細膩,意境優美,朗讀時要感情飽滿。

      2,學生自由讀全詩

     。常R讀全詩

      三:問題探究

     。,學生讀全詩,思考如下問題:

      (1),星星象征什么?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渴望?

      討論明確,星星象征著光明,象征著生活中美好的事物。詩人反復詠嘆星星,表達了他對光明的渴望。

     。ǎ玻娙擞谩叭彳浀孟褚黄眮硇稳菀雇恚@給你怎樣的感受?

      討論明確,“柔軟的像一片湖”,把夜晚的安寧、平靜、柔和、溫馨和自由自在用形象的語言表達出來,給人以溫柔如夢的感覺。

      (3),寫“落滿枝頭”,與“星星落滿天空”的聯想,與類比,表現了怎樣的意境?

      這是將“鳥落滿枝頭”與“星星落滿天空”形成類比聯想,心想像中春意盎然,充滿生機的景象與綴滿繁星的景象類比,使人意會到令人向往的詩一般的生活境界。

      (4),“閃閃爍爍的聲音從遠方飄來”與“一團團白丁香朦朦朧朧”這兩句在語意上存在著怎樣的關系?為什么用“閃閃爍爍”來形容聲音?

      討論明確,“閃閃爍爍的聲音從遠方飄來“與”一團團白丁香朦朦朧朧“這兩句詩,分別從聽覺上和視覺上描寫聲音的隱約、白丁香的朦朧,將人們帶入一種令人陶醉的朦朧迷離的美好意境,表現了 “春天”之美,“光明”之美。

      (5),怎樣理解下面幾句詩的內涵

      在寒冷中寂寞的燃燒?

      每一首都是一群顫抖的星星

      風吹落一顆又一顆瘦小的星

      師生互動,完成以上問題。

      四:內容整合

     。保Y合研討練習一,反復朗讀全詩。

     。,本詩以星星為主要意像,并以假設為前提,抒情寫意。展示了理想與現實的距離。表達了作者對理想的向往與追求。以及雖然迷茫,而不失堅定信念的執著精神。

      五:小結

      寫法:

     。保姼枰庀襁x擇很精心,蘊含深厚。

     。,本詩含蓄朦朧,意境優美。

      板書設計:

      星 主要意像:星星(象征光明,向往和追求理想)

      星

      變 情境:溫馨美好―――寒冷嚴酷

      奏

      曲 向往光明―――――否定現實

    《星星變奏曲》教學設計9

      一、教材分析

      《星星變奏曲》是江河的一首重要詩作。作者是朦朧詩的代表詩人之一。這首詩在詩歌技藝、創作手法和詩歌主題方面都體現了朦朧詩的一些典型特征。全詩運用象征手法。以"星星"為主要意象,并以假設為前提,來展示現實與理想的背離,表達對黑暗冰冷的現實的否定,抒發了對理想的向往和追求,以及雖然迷茫失落而不失堅定的希望,表現詩人對光明的渴求。

      本文的運用了比喻、擬人等多種修辭手法,展開豐富的想象,語言清麗流暢,這些都很適合學生學習并運用到寫作中去。

      二、三維目標

      知識和能力目標:

      1、了解朦朧詩及其審美特征。

      2、誦讀體會詩歌的意境和詩人的思想感情。

      3、揣摩語言,品味詩句的豐富內涵。

      過程和方法目標:

      1、體會詩歌的情景、意象和詩人的思想感情,理解詩歌主旨。

      2、揣摩語言,深入體會詩中的思想感情,感知“星星”象征意義。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體會生活的美好,感受時代脈搏,激發學生追求希望和光明的信念。

      三、教學重難點

      1、反復誦讀,認真理解詩意。

      2、品味語言精煉優美的特色,領會詞的意境美和音韻美。

      3、了解朦朧詩的審美特征,理解詩歌所寄托的詩人的理想和信念。

      四、教學策略

      1、 教法:

      根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和重難點,我準備用指導朗讀、合作探究、比較閱讀等方法進行教學。在教學中用多媒體課件等輔助手段加大課堂的容量,促進學生的理解。

      2、 學法:

      采用小組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搜索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

      五、教學準備

      多媒體的制作,朗讀材料的準備,學案的制作,學生根據學案預習課文,自主學習。

      六、教學環節

     。ㄒ唬┱n堂導入

      播放莫扎特歡溢童趣的鋼琴名曲《小星星變奏曲》導入新課

      (二)課堂講授

      1、作者及朦朧詩介紹

      江河是朧詩的代表詩人之一,《星星變奏曲》是他的一首重要詩作。朧詩是新時期一個非常重要的文學流派,是“文革”后期一群自我意識開始覺醒的青年,利用詩歌的形式對現實進行反思和追求詩歌獨立的審美價值的產物。

      2、 朗誦詩歌,整體感知。

     。úシ爬收b磁帶,自由朗誦,并根據學案進行自主學習)

      ①詩中的星星象征什么?詩人反復詠嘆星星寄托了詩人怎樣的理想?

      明確:這首抒情詩以“星星”象征光明,即詩意、春天、溫暖、希望和自由等生活中最美好的東西,但詩中的“星星”又有其特定的情境和意味,即它所顯現的不是陽光普照的光明,而是茫茫黑夜中閃現的點點光明,寄托了詩人在現實中執著追求的理想。整首詩都以“星星”為主要意象并以假設為前提來抒情寫意,展示現實與理想的背離,顯示詩人對光明的渴求。

     、趦尚」澰娪惺裁刺卣?

      詩節基本對稱,每一節十六行,都以“如果……”的假設句起頭,從第五行看,有變化,用“誰不愿意”和“誰愿意”具有一氣呵成的氣勢。

      ③詩中用哪些東西象征美好的世界?有用那些東西象征象征黑暗冰冷的現實世界?這樣有什么好處?

      用星星、詩、蜜蜂、螢火蟲、睡蓮、春天、鳥、白丁香等來象征光明美好的理想世界,而用夜、冰雪、凍僵的夜晚、僵硬的土地、被風吹落的星星等來代表黑暗冰冷的現實世界。詩歌不直接表現或呈現思想感情,而總是借助一些物象來暗示或間接地表現經驗。這使得這首詩含蓄朧,意境優美。

      3、問題探究,交流合作。

     、偃绾卫斫狻白冏嗲保窟@首詩為什么以“星星變奏曲”為題?

      明確:變奏曲,是音樂術語。變奏為作曲基本技巧之一,即通過裝飾、改變時值或節奏、改變音符進行方向或次序、改變和聲或調性色彩等手段,使音樂保持原有的基本輪廓而以變化的面貌出現,謂之變奏。系統地運用變奏手法作成的樂曲稱“變奏曲”,其結構為“變奏曲式”。(以教師講授為主)

      《星星變奏曲》一詩的上下兩節,共同以“星星”為主要意象,來表現追求光明的主題,并且結構對稱,基本句式、修辭手法和一些用語也是相同或近似的,因而具有同樣的韻律。但詩的下一節與上一節相比,情境、意味發生變化并形成強烈對照,基本句式和一些用語也有所變異。這種情形就如同音樂,既保持原有的基本輪廓而又以變化的面貌出現,使上、下兩節構成主題與變奏的關系。所以,詩題叫“星星變奏曲”,可謂名副其實。(教師引導,學生交流探究)

     、凇懊恳皇自姸际且蝗侯澏兜男切恰,此句運用了什么什么修辭?顫抖一詞在句中有何含義?

      明確:“每一首詩都是一群顫抖的星星”用暗喻的手法,表明“苦難的詩”所受到的束縛,這種不自由帶來的就是心靈的寒冷孤寂。星星的顫抖,是人心靈的顫抖,因生活的壓抑和束縛而得不到自由,使人心得不到溫暖。(教師點撥,學生自主學習,交流總結。)

     、墼鯓永斫狻帮L吹落一顆又一顆瘦小的星星”?

      明確:“瘦小的星星”比喻并象征人們對光明的微茫的希望。不僅太陽失去了,連“瘦小的星”也被“一顆又一顆”地吹落,可見“夜”的黑暗沉沉、猖獗肆虐和冷酷無情。

     、堋凹拍厝紵笔鞘裁匆馑迹

      在尋求自由和光明的過程中,在周圍都是黑暗的時候,只能燃燒自己去尋找光明。寂寞突出了孤獨,燃燒代表了犧牲。

     、轂槭裁凑f“每天/都是一首詩/每個字都是一顆星/像蜜蜂在心頭顫動”?

      提示:美好的生活就像詩一樣的美,每一個人都希望每天把自己幸福、快樂的人生譜寫下來,這種愿望就像星星一樣的明亮,像像蜜蜂一樣釀造出來蜜一樣的甜。

     、蕖罢l不愿意,有一個柔軟的晚上/柔軟得像一片湖/熒火蟲和星星在睡蓮叢中游動”采用了什么樣的修辭手法?(引導學生體驗該句的含義)

      4、拓展延伸

      教師:每個人心中都有痛苦,有痛苦就有祈盼,就有追求……請同學們結合自己的實際,仿照本詩的句式,模仿詩歌的語言,大聲說出你心中的祈盼。

      學生借用詩歌中的主要句式“如果……如果……”或“誰不愿意……誰不愿意……”,模仿詩歌語言,表達心中的各種祈盼。

      示例:如果我的家人能快樂,誰還需要去搞笑,誰還會四處奔忙尋找遙遠的妙方,誰不愿意,每天都是一首詩,每個字都是一幅畫,孩子像天使般快樂地在花叢中,走來走去。

      5、課堂小結:世界是不完美的,完美的世界從來也沒有出現過,正視現實的不完美,是我們成長的必修課。在不完美的世界中懷著希望去生活,學會在自己陷入黑暗的痛苦時,有勇氣給自己的星星點燈。

      6、布置作業:

     、僭娙擞谩叭彳浀孟褚黄眮硇稳菀雇,這給你怎樣的感受?

     、凇傍B落滿枝頭”與“星星落滿天空”的聯想與類比,表現了怎樣的意境?

     、邸伴W閃爍爍的聲音從遠方飄來”與“一團團白丁香朧朧”這兩句詩在語意上存在著怎樣的關系?詩人為什么用“閃閃爍爍”來形容聲音?

      七、板書設計

      星星變奏曲

      江 河

      朦朧

      如果…… 如果…… 誰不愿意…… 誰還需要…… 誰不愿意…… 誰還會…… 誰不喜歡…… 誰愿意…… 誰不喜歡…… 誰愿意……

    《星星變奏曲》教學設計10

      【教學目標】

      1、知識和能力:

      了解朦朧詩的特征和創作背景,領悟詩歌的意象和主題。

      2、過程和方法:

      反復吟誦,在吟誦中整體感知詩歌意象、語言、結構、意境的詩意和深意。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激發學生追求精神生活的信念和深入探討詩歌主旨的意圖。

      【教學設計】

      一、導入

      欣賞是一種心情,一種體驗。同學們欣賞過深邃靜謐夜空中那一閃一閃的繁星嗎?它溝起你怎樣的聯想和心境呢?今天我們要一起去拜讀朦朧派詩人江河帶給我們的《星星變奏曲》。

      二、相關知識

      朦朧詩是指以舒婷、顧城、北島、江河等為代表的一批在“革命”中成長的青年詩人的具有探索性的新詩潮。

      “革命”十年間,新中國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面處于動蕩狀態,詩人們在迷惘和清醒、痛苦和莊嚴、失落和尋找、追悔和重建的感傷詩情中試圖建構一個新的詩學主題!昂谝菇o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這句詩正是朦朧詩潮的縮影。

      朦朧詩人們無疑是一群對光明世界有著強烈渴求的使者,他們善于通過一系列瑣碎的意象來含蓄地表達出對社會陰暗面的不滿與鄙棄,開拓了現代意象詩的新天地,新空間。

      朦朧詩在藝術上,不直接表現或呈現思想感情,而總是借助一些物象來暗示或間接的表現經驗。

      三、誦讀感悟

      1、教師范讀全詩《星星變奏曲》,第一小節的朗讀處理得輕柔甜美,第二小節的朗讀處理得相對沉重悲憤。學生根據老師剛剛的范讀提示再自由朗讀詩歌,看看這樣的處理是否恰當?為什么?

      (因為第一小節寫的都是美好的事物,有詩、星星、蜜蜂、柔軟的晚上、湖、螢火蟲、睡蓮、春天、白丁香等,而第二小節寫的卻是冰冷沒有生機的事物,比如苦難的詩、冰雪、僵硬的土地、被風吹落的瘦小的星星。)

      2、品味詞句:

      ⑴ 詩人用“柔軟得像一片湖”來形容夜晚,這給你怎樣的感受?

     、 “鳥落滿枝頭”與“星星落滿天空”的聯想與類比,表現了怎樣的意境?

      ⑶ “閃閃爍爍的聲音從遠方飄來”與“一團團白丁香朧朧”這兩句詩在語意上存在著怎樣的關系?詩人為什么用“閃閃爍爍”來形容聲音?

     、 有感情朗讀,讀出一系列美好的意象,一個富有詩意的世界,一個如夏夜般柔軟的世界,一個像春天般溫馨迷人的世界。

     、 研讀第二小節,品味語句,如:“每一首詩都是一群顫抖的星星”為何用“顫抖”一詞?怎樣理解“風吹落一顆又一顆瘦小的星星”?“寂寞地燃燒”是什么意思?

     、 兩個小節中分別有這樣兩句對夜晚的比喻:“誰不愿意,有一個柔軟的晚上,柔軟得像一片湖”和“誰愿意,看著夜晚凍僵,僵硬得像一片土地”。同時形容夜晚,詩人卻用了兩個不同的比喻,這讓你感受到了什么?

      (主要在于作者選擇了兩個不用的喻體,前者用“湖”來形容夜晚帶給人的是平靜、柔和、溫馨和安寧的感受,創造了一種恬靜如夢的詩意感覺,而后者用“土地”來形容孤寂夜晚那種冰冷、貧瘠,“僵硬”的又何止是土地和夜晚,更是心靈劫難者所面臨的內心世界。)

      3、結構分析:

     、 朗讀處理除了詩歌選擇的意象外,同學們還發現這首詩在句式上有什么特點嗎?

      (用“如果……誰不愿意……誰不愿意…… 如果……誰愿意……誰愿意……”這樣的句式。第一小節用“誰不愿意”、“誰不愿意”、“誰不喜歡”開頭進行了三次反問,各引出一組比喻以及一系列美好的事物,正表現了詩人所向往的詩意人生和精神自由,朗讀時應當輕柔甜美;第二小節用“誰愿意”、“誰愿意”、“誰喜歡”開頭也進行了三次反問,各引出一系列陰冷的事物,表現了詩人所面對的陰暗冷酷、壓抑苦悶的現實世界,朗讀時要沉重悲憤。)

     、 詩人選擇這樣的結構表達還有什么用意呢?

      (這和詩歌的題目“變奏曲”正好是相呼應的,上下兩節,結構對稱、句式、修辭、用語也相近或相似,但兩小節的詩歌意境卻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正符合“變奏曲”的基本模式。同時,這種模式所造成的強烈對比,讓讀者在閱讀時也能深深體會到一個經歷過心靈劫難的敏感詩人對詩意人生和精神自由的呼喚珍視?梢,詩歌的結構并不是一種形式的責任,更承載著詩歌內容的理解。)

      在深入理解文本的基礎上,齊讀全詩。

      四、提升領悟

      1、如何理解《星星變奏曲》中詩人將星星作為自己的抒情意象?

      這勢必要聯系到朦朧詩產生的背景,這一批經歷了革命動蕩企圖在迷惘和清醒、痛苦和莊嚴、失落和尋找、追悔和重建中尋求新詩學主題的作家們,它們在藝術上往往不直接呈現思想,而總是借助一些意象來暗示自己的表達。

      (“星星”這個意象在這里象征著光明、希望、詩意和精神自由,詩人對星星的反復詠嘆正表現了對這種美好的極度渴求,詩歌看似表達了詩人的執著追求和豪邁情懷。但“星星”這個意象的背景是無邊無際的夜幕,夜幕所代表的黑暗如此巨大,而星星的光芒卻如此弱小,這其間我們又會體會到什么呢?是一種在濃重的失落感中萌發的追求和尋找,是一種不甘泯滅和湮沒的悲劇性沖突。)

      2、《星星變奏曲》中追求詩意人生和精神自由的主題其實在很多詩人的作品中都出現了。

      比如拓展閱讀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從明天起,做一個幸福的人

      喂馬,劈柴,周游世界

      從明天起,關心糧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從明天起,和每一個親人通信

      告訴他們我的幸福

      那幸福的閃電告訴我的

      我將告訴每一個人

      給每一條河每一座山取一個溫暖的名字

      陌生人,我也為你祝福

      愿你有一個燦爛的前程

      愿你有情人終成眷屬

      愿你在塵世獲得幸福

      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在這首詩里,海子所向往的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的境界,正是對詩意人生和精神自由的終極體現。同時在這首詩里,我們也同樣讀到了這種追求無法實現的悲劇性,因為詩人不只一次地強調“明天”這個時間概念,這說明詩人的樸素理想在當下的無法實現。

      3、《星星變奏曲》課后研討與練習中第三題:試仿照這首詩的“如果……如果……”或“誰不愿意……誰不愿意……”的句式寫幾句詩,表達一種企盼。

    《星星變奏曲》教學設計11

      【教學目標】

     。、朦朧詩的特點及背景。

     。病⒗斫狻白冏嗲钡暮x。

     。、找出比喻句并理解含義。

      4、珍惜美好生活,品味朦朧詩的幽美意境。

      【重點難點】

      1、重點是理解詩中所寄托的詩人的理想及了解朦朧詩的特點。

     。、難點是“星星”的象征意義。

      【教學方法】 引入及討論、配樂朗讀品味法。

      【教學過程】

      一、解題與導入

      回憶著名詩人郭沫若寫的《天上的街市》。這首詩以豐富的想象,寫了自由自在的天上街市,通過寫牛郎織女的自由來往來表達作者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今天我們來學習《星星變奏曲》這一首詩,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二、教師與學生研討朦朧詩的涵義

      1、首先讓課前認真收集資料的學生把自己所看到的朦朧詩讀一下,使全班學生對朦朧詩有一個初步的了解。

      2、教師與學生共同研討確定朦朧詩的定義:

      朦朧派詩人無疑是一群對光明世界有著強烈渴求的使者,他們善于通過一系列瑣碎的意象來含蓄地表達出對社會陰暗面的不滿與鄙棄,開拓了現代意象詩的新天地,新空間。

      是新時期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文學流派,文革后期以舒婷、顧城、北島等為先驅者的一群青年詩人,從一九七九年起,先后大量發表了一種新風格的詩。這種詩,有三四十年沒有出現在中國的文學報刊上了。最初,他們的詩還仿佛是在繼承現代派或后現代派的傳統,但很快地他們開拓了新的疆域,走得更遠,自成一個王國。

      這首詩體現了朦朧詩的一些典型特征。

      三、讀詩歌,整體感知、討論

      1、學生初步朗讀全詩,然后討論詩中的星星象征什么?詩人反復詠嘆星星表達了怎樣的渴望?

      象征著光明,象征著美好的事物,表達了他對光明的渴望。

     。、兩小節詩在結構上及語言上有什么異同點?

      都用“如果 誰還需要 還會 ” 開頭;從第五行看,有變化,用“誰不愿意”和“誰愿意”。

      四、學生再次有感情地朗讀詩歌自主對下列問題進行研究

     。ㄒ唬

     。、這首詩為什么題為《星星變奏曲》?

      這是借用音樂術語來說的,它提示這首詩是圍繞一個主題與主要意象變換情境,委婉抒情。

      詩的上下兩節結構相稱,基本手法和用語相同或相近,有同樣的韻律。但上下兩節的情境,意味發生了變化,如用“誰不愿意”和“誰愿意”就不同了。(句式、詞語)這種情形如同音樂,兩段錄音曲在保持基本輪廓的基礎上出現一點變化。

      2、詩中多用比喻,理解一些句的寓意:如:“每一首詩都是一群顫抖的星星”

      “風吹落一顆又一顆瘦小的星星”

      3、怎樣理解“風吹落一顆又一顆瘦小的星星”?

      “瘦小的星星”比喻并象征人們對光明的微茫的希望。不僅太陽失去了,連“瘦小的星”也被“一顆又一顆”地吹落,可見“夜”的黑暗沉沉、猖獗肆虐和冷酷無情。

     。础ⅰ凹拍厝紵笔鞘裁匆馑迹

      在尋求自由和光明的過程中,在周圍都是黑暗的時候,只能燃燒自己去尋找光明。寂寞突出了孤獨,燃燒代表了犧牲。

     。ǘ

      反復朗讀“誰不愿意……”至“一團團白丁香朦朦朧朧”,體會詩中描寫的情境,探究下列問題。

     。、詩人用“柔軟得像一片湖”來形容夜晚,這給你怎樣的感受?

      “柔軟得像一片湖”,把夜晚的安寧、平靜、柔和、溫馨和自由自在用形象的語言表達出來,給人以溫柔如夢的美好感覺。

      2、“鳥落滿枝頭”與“星星落滿天空”的聯想與類比,表現了怎樣的意境?

      “鳥落滿枝頭”,點綴在繁密的樹林間,周圍的環境一定是無人攪擾,十分寧靜的;“星星落滿天空”的情景必定出現在晴朗的夜間,雖然星星視覺上令人感到密集,但并不熱鬧,反而襯托出心情的寧靜、閑適、自在。這兩種情境在形態上有相似之處,都只有在心境寧靜時才能觀察體會得到,因此勾起詩人的聯想與類比。而春天“鳥落滿枝頭”的景象比夜空繁星滿天的情形,更顯生機,更富有直觀的動感和美感。“鳥落滿枝頭”與“星星落滿天空”的聯想與類比,更生動地表現了“光明”的美好。

     。、“閃閃爍爍的聲音從遠方飄來”與“一團團白丁香朦朦朧朧”這兩句詩在語意上存在著怎樣的關系?詩人為什么用“閃閃爍爍”來形容聲音?

      “閃閃爍爍的聲音從遠方飄來”與“一團團白丁香朦朦朧朧”這兩句詩,分別從聽覺上和視覺上描寫聲音的隱約、白丁香的朦朧,將人們帶入一種令人陶醉的朦朧迷離的美好意境,表現了“春天”之美,“光明”之美。

      詩人用“閃閃爍爍”來形容聲音,采用了通感的修辭手法,因為聲音一會兒入耳,一會兒消失,一會兒清晰一會兒模糊的感覺與視覺上“閃閃爍爍”的感覺是相通的。這是以形容視覺的詞語來表現聽覺,以視覺感來突出對聲音的時斷時續、隱隱約約的真切感覺。

      五、課堂練習訓練學生對詩的語言的掌握

     。薄⒃嚪抡者@首詩的“如果……如果……”或“誰不愿意……誰不愿意……”的句式寫幾句詩,表達一種企盼。

      提示:注意詩歌的語言形式與內容表達的聯系,并在鑒賞的基礎上仿用詩中的基本句式,使用不同的句式表達同樣的情感。

      2、根據練習三要求寫幾句詩。

     。场⒏鶕约簩υ姷莫毺伢w驗,學生對詩進行個人自由朗讀,加深對詩的思想理解。(播放適當的樂曲配合詩朗誦),學生在朗誦之后再談對詩的理解。

      六、我的收獲

      學生自己總結這節課的收獲,教師適當指導學生從何種角度進行對知識、詩文的涵義進行全面而深入的了解,最終對朦朧詩的認識達到一個全新的高度。

      七、布置作業

      A類作業,主要針對那些學習能力強的學生,讓他們根據自己對朦朧詩的了解,自己寫一些朦朧詩,主題圍繞生命、友情、愛等多個角度進行詩歌創作。

     。骂愖鳂I,針對那些對朦朧詩了解不是很多的學生,讓他們深入搜集有關朦朧詩歌,對所搜集的詩歌進行自己的分析以待下一節課進行交流。

    《星星變奏曲》教學設計12

      第三單元 星光亮

      第五課 欣賞—— 小星星變奏曲

      【設計思路】

      《小星星變奏曲》是音樂新教材一年級第二學期第三單元的內容。主要是讓學生通過欣賞莫扎特的通過歌曲《閃爍的小星》、聽賞鋼琴曲《小星星變奏曲》、感受不同]體裁和演奏形式的《閃爍的小星》,使學生學會了有表情地演唱這首歌曲,學會欣賞同一音樂主題器樂作品的方法,同時在親生參與中融入到音樂之中,體驗到了音樂變化的魅力,獲得了審美愉悅。

      教材提供的《小星星變奏曲》原版有五次變奏,但這五次的變奏不是很明顯,如果讓學生區分的話會有一點困難,因此教師截取了第一、第二、第五次,節奏變化比較明顯的片段讓學生欣賞,降低了聽辨的難度。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以“聆聽”為手段,“游戲”為形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表現音樂的能力。做到以感受為主線,以動作為中心。達到聽、唱、表演一體化的教學目標。

      【教學內容】

      1、歌曲復習《閃爍的小星》

      2、欣賞《小星星變奏曲》

      3、拓展欣賞及表演《小星星》

      【教學目標】

      1、指導學生能用斷、連的方法復習演唱歌曲《閃爍的小星》,同時讓學生體驗、感受歌曲的情緒以及所表達夜晚優美、安靜的意境。

      2、通過欣賞《小星星變奏曲》的片段,在游戲、模仿、表演等音樂活動中體會樂曲不同的情緒。

      3、欣賞不同版本的“小星星”,在感受樂曲的同時,選擇自己喜歡的版本為其配上不同的表演動作,結合歌唱,做到以情感為主線,以動作為中心,達到唱聽一體化。

      【教學重、難點】

      1、用斷、連的方法唱好歌曲《閃爍的小星》。

      2、欣賞幾種版本的“小星星”音樂,體會、感受樂曲的不同情緒,并能根據情緒即興配上合適的動作。

      【教學過程】

      一、歌曲復習

     。ㄒ唬⿵土曆莩堕W爍的小星》

     。ǘ┙處熤笇W生演唱《閃爍的小星》,并進行歌曲處理

      (三)創設情景

      教師啟發學生想象夜晚的情景,一起動手營造安靜、祥和的氛圍。

     。ㄋ模└璞硌

      要求:學生手拿熒光棒,即興擺造型并邊唱邊表演,表達對歌曲的體驗。同時教師用鈴鼓為學生伴奏。

      二、欣賞《小星星變奏曲》

     。ㄒ唬┏趼

      要求:學生初步感受樂曲的主旋律以及音樂的變化,并了解其演奏形式是鋼琴演奏。

      (二)復聽:游戲“變變變”

      1、教師介紹游戲要求

      師:請你在音樂一開始就做一個造型,當聽到音樂有明顯的變化時,再變一個造型,等音樂結束的時候,請告訴大家你變了幾次造型?

      2、學生聽音樂,變造型

      3、學生反饋

      (三)完整欣賞音樂并看多媒體畫面,自找音樂“變幾次”答案

      要求:通過觀看媒體,讓原本比較抽象的音樂具體化、形象化,幫助學生感受、體驗樂曲中的情緒變化,并為下面的表演做鋪墊。

     。ㄋ模┘磁d表演

      三、拓展欣賞

      (一)欣賞兩個不同版本的“小星星” (迪斯科節奏版本,3/4拍節奏版本)

     。ǘ┓纸M,為樂曲起名字

      要求:首先學生根據自己的喜好自主結合分成兩組,并請他們討論并回答,師生共同歸納兩個名字。教師把學生起的名字即興打在媒體課件上。

     。ㄈ┘磁d模仿

      1、學生跟音樂模仿教師動作

      2、師生評價,(可以個別表演)

      (四)匯總表演

      要求:教師在匯總表演之前一定要交代清楚表演的.順序。

      唱〈閃爍的小星〉——表演迪斯科節奏版本〈閃爍的小星〉——唱〈閃爍的小星〉——表演3/4拍節奏版本〈閃爍的小星〉——唱〈閃爍的小星〉,同時打擊樂器伴奏。

      四、小結

      師:在今天的課中,我們不但和小星星成為了好朋友,還和小星星一起唱了歌曲、欣賞了音樂,感受了音樂給我們帶來的快樂。以后,我們還會通過學習認識更多的音樂朋友。

      【教學反思】

      整節的教學安排是三段式的結構,第一段歌曲演唱、第二段主題鋼琴變奏欣賞、第三段其他體裁器樂曲拓展欣賞。

      第一段從輕聲演唱歌曲開始,進而用斷和連的方法對歌曲進行演唱處理,然后在由學生創設的情景中有表情地進行歌表演,這種歌唱教學是非常有效的。第二段欣賞部分對一年級小學生來說有一點難度,但由于有了演唱的鋪墊,同一主題在樂曲演奏中的變化發展反而引發了學生的興趣,特別是利用游戲的方式引導學生感受變奏曲的“變”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更總要的是,這一環節強調對學生“聆聽”能力的培養,符合學生認知的規律,而媒體的使用在此處起到了“輔助”和“提升”的作用。當學生有了相當的感性體驗和一定的思考以后。第三段“拓展欣賞”自然而然就成了鞏固學習內容,激發創造性思維,推動課堂氣氛到達高潮的必然結果。

    《星星變奏曲》教學設計13

      教學目標:

      1、了解朦朧詩及其審美特征。

      2、感知詩中“星星”的形象。領會其象征意義。

      過程與方法:

      1、學習朗讀朦朧詩歌的技巧,學會品味詩歌語言,體會作者字里行間流露出的感情。

      2、學會比較閱讀的方法,通過詩內物象的對比,理解詩歌主旨。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理解詩人對現實的否定和對光明的向往,以及即使面對重重磨難也不放棄希望的感情。

      2、體會詩人經歷人生苦難之后對詩意人生和自由精神的感受。

      教學重點:

      1、通過對詩歌意象的分析和理解,掌握詩歌的主旨和感情。

      2、通過朗讀詩歌,品味本詩的語言特點,進而體會朦朧詩的藝術特色。

      教學難點:

      體悟“星星”的象征意義。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播放莫扎特歡溢童趣的鋼琴名曲《小星星變奏曲》導入。

      (導語)這茫茫夜空中閃現的點點光明,令人遐思。對于經歷過心靈劫難的詩人江河來說、“星星”便成了點燃他靈感源的導火索,因此而催生出一曲追求光明的希望之歌——《星星變奏曲》。今天,我們就—起學習這首詩歌。(板書文題、作者)

      同學們,起步于20世紀六七十年代之交,八十年代蔚為大觀的朦朧詩潮,無疑填補了那個動亂的歷史年代中詩意的空白。舒婷,顧城等無數富有才情的青年詩人的歌聲渲染出時代的色調,建構起一個新的詩學主題。詩人江河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今天我們一起走進他的詩作《星星變奏曲》,去體悟朦朧詩獨特的審美特征。

      二、朦朧詩的解說及作者簡介:

      1、朦朧詩簡說

      朦朧詩,作為一個獨特的詩學概念,它指的是以舒婷、顧城、江河、楊煉、芒克、方含、食指、多多、梁小斌等為代表的——批“革命”中成長的青年詩人的具有探索性的新詩潮。

      朦朧詩孕育于“革命”時期的“地下文學”。食指(郭路生)、芒充(姜世偉)、多多(栗世征)等在”中就已經開始了新的探索,其后有江河等詩人加入。他們的詩以手抄形式流傳。1979了舒婷的《致橡樹》《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等,1980年又以“青春詩會”形式集中推出了1 7位朦朧詩人的作品和詩歌宣言。朦朧詩隨即成為一股詩歌潮流,并且涌現了一大批廣為流傳的代表性作品。

      朦朧詩—改新詩明白如話的特點,內容含蓄雋永。它強調詩人的自我意識,往往借助象征、比喻、錯覺、幻覺等手法,變詩的單一形象為多層次的意象迭加,給詩蒙上一層朦朧色彩,給人以獨特的審美感受。

      2、作者簡介

      江河。原名于友澤,1949年生,北京人。1968年高中畢業。1980年在《上海文學》發表處女作《星星變奏曲》著有詩集《從這里開始》《太陽和它的反光》等、是新時期朦朧詩的代表詩人之—。他的詩作當中灌注了厚重的歷史感。以《紀念碑》等政治抒情詩和古代神話組詩《太陽和它的反光》贏得社會矚目。

      三、學習新課:

      (一)聽讀課文,整體感知:

      1、為什么題為《星星變奏曲》?

      2、詩中的星星象征什么?詩人反復詠嘆星星表達了怎樣的渴望?

      3、兩小節詩在結構上及語言上有什么異同點?

      (二)合作探究,理解課文:

      1、“每一首詩都是一群顫抖的星星”,此處星星為什么要顫抖呢?

      2、怎樣理解“風吹落一顆又一顆瘦小的星”?

      3、“寂寞地燃燒”是什么意思?

      4、這首詩中有幾處出現了“星星”這一形象?它有什么深刻含義?

      (三)揣摩運用,體味語言:

      1、詩人用“柔軟得像一片湖”來形容夜晚,這給你怎樣的感受?

      “柔軟得像…片湖”,把夜晚的安寧,平靜、柔和、溫馨和自由自在用形象的語言表達出來。給人以溫柔如夢的美好感覺。

      2、“鳥落滿枝頭”與“星星落滿天空”的聯想與類比,表現了怎樣的意境?

      “鳥落滿枝頭”,點綴在繁密的樹林間,周圍的環境一定是無人攪擾,十分寧靜的;“星星落滿天空”的情境必定出現在晴朗的夜間,雖然星星視覺上令人感到密集,但并不熱鬧,反而襯托出心情的寧靜、閑適、自在。這兩種情境在形態上有相似之處,都只有在心境寧靜時才能觀察體會得到,因此勾起詩人的聯想與類比。而春天“鳥落滿枝頭”的景象比夜空繁星滿天的情形,更顯生機,更富有直觀的動感和美感!傍B落滿枝頭”與“星星落滿天空”的聯想與類比,更生動地表現了“光明”的美好。

      3、“閃閃爍爍的聲音從遠方飄來”與“一團團白丁香朦朦朧朧”這兩句詩在語意上存在著怎樣的關系?詩人為什么用“閃閃爍爍”來形容聲音?

      “閃閃爍爍的聲音從遠方飄來”與“一團團白丁香朦朦朧朧”這兩句詩,分別從聽覺上和視覺上描寫聲音的隱約、白丁香的朦朧、將人們帶入一種令人陶醉的朦朧迷離的美好意蘊。表現了“春天”之美,“光明”之美。

      詩人用“閃閃爍爍”來形容聲音,采用了通感的修辭手法,因為聲音—會兒入耳,一會兒消失,一會兒清晰,—會兒模糊的感覺與視覺上“閃閃爍爍”的感覺是相通的。這足以形容視覺的詞語來表現聽覺,以視覺感來突出對聲音的時斷時續、隱隱約約的真切感覺。

      4、詩中“每一首詩都是—群顫抖的星星”。此處星星為什么要顫抖呢?

      “每一首詩都是一群顫抖的星星”用暗喻的手法,表明:苦難的詩所受到的束縛,這種不自由帶來的就是心靈的寒冷孤寂。星星的顫抖,是人心靈的顫抖。因生活的壓抑和束縛而得不到自由,使人心得不到溫暖。

      5、怎樣理解“風吹落一顆又一顆瘦小的星”?

      “瘦小的星”比喻并象征人們對光明的微茫的希望。不僅太陽失去了,連“瘦小的星”也被“一顆又一顆”地吹落,可見“夜”的黑暗沉沉、猖獗肆虐和冷酷無情。

      6、“寂寞地燃燒”是什么意思?

      在尋求自由和光明的過程中,在周圍都是黑暗的時候,只能燃燒自己去尋找光明。寂寞突出了孤獨,燃燒代表了犧牲。

      四、小結:

      同學們,有人說,一個聰明的民族,是敢于反思敢于自我正視的民族。朦朧詩潮就是對那場文化浩劫的沉痛反思,作為代表詩人之一的江河的詩作灌注了厚重的歷史感!缎切亲冏嗲芳词钦嬲膶εc光明的呼喚,溫柔的靜穆中讓人體驗了咸澀的沉重,濃郁的詩情氛圍讓人輕松中心靈震動。雖然迷茫失落而不失堅定的希望,對于身處逆境的個體,乃至民族,這種信念永遠是鮮亮的。

      五、作業設計:

      1、詩中之象,即作者筆下塑造的形象,可以是人、物、景,這些是詩的根本,因為作者必須借形象來說活,請分析《帆》的意象。

      2、詩之魂,詩人無論怎樣塑造人、物、景,都絕不單單是人、物、景,詩的意象是為詩魂服務的,詩之魂,即作者的思想、情感、觀點、感情等。

    《星星變奏曲》教學設計14

      【教學目標】

     。、知識和能力:

      感知詩中“星星”的形象,領會其象征意義;學會通過分析詩歌意象解讀詩歌;學會用意象表達情感。

     。、過程和方法:

      誦讀法、聯想想象法、討論探究法、多媒體輔助。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通過誦讀,體會詩歌的情景、意蘊和詩人的思想感情,理解詩歌主旨,激發學生追求希望和光明的信念。

      【教學建議】

      以“意象”為切入點引導學生走進詩歌,走近作者。教學時采用雙線結構:

      一是創設情境激發情感:安排聽詩──讀詩──品詩──吟詩。

      二是緊扣意象浸潤詩情:“溫故知新”明晰“意象”;“初讀感知”明確“意象”;“品讀明理”賞析“意象”;“學以致用”捕捉“意象”;“心湖泛舟”運用“意象”。

      【教學過程】

      課前:播放莫扎特的《星星變奏曲》,配上畫面,字幕:

      欣賞是一種心情,欣賞是一種體驗。音樂家用旋律表達自己的情感攝影師用鏡頭捕捉自己的體驗。

      一、導入意象

      出現四幅圖:蓮花 雨 月亮 星星

      讓學生人任選一幅圖說說自己的觸發。(看到這些圖你聯想到什么?想說些什么呢?)

      二、溫故知新

      《天凈沙·秋思》

      三、找出詩句中出現的意象

      這些意象可以分成幾類?作者借助這些意象表達了怎樣的情感?

      第一節:

      意象:星星、詩、蜜蜂、螢火蟲、柔軟的晚上、湖、睡蓮、春天、鳥、白丁香等讀女聲。

      情感:營造出溫情、浪漫、自由的氛圍,表達了詩人對美好理想熱烈向往。

      第二節:

      意象:凍僵的夜、苦難的詩、冰雪、僵硬的土地、被風吹落的瘦小的星星等。

      情感:寒冷和殘酷的意境,是詩人所厭棄和憎惡,也是對冷酷現實強烈否定。

      四、背景介入

      本詩寫于1980年,詩人經歷了噩夢一般的“文革”十年,目睹了專制的殘酷和人情親情的毀滅;叵氚狄谷缒哪甏,詩人不能自已,寫下了這首詩,傾訴自己最質樸的期盼。

      五、品讀明理

      讀自己有感受的句子,賞自己有感觸的意象。說與同桌聽,同桌推薦,賞析詩句。

      可參用句式:我最欣賞的句子是,我欣賞它美,我讀到,我感到(仿佛看到、聽到)。

      分析時注重詩歌聯系上下片。比如:“顫抖”“僵硬”文中都出現了兩次,教師適當的引導學生比較、揣摩。又如:“像蜜蜂顫動”,如果學生提到這句,教師要積極地引發學生的情感體驗等。

      六、學以致用

      詩歌欣賞:

      一代人

      顧城

      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卻用它尋找光明。

      顧城是我國新時期朦朧詩派的代表人物,被稱為以一顆童心看世界的“童話詩人”。

      顧城是怎樣通過詩歌來表達自己的苦悶,一代人覺醒后的憂傷,和對未來的希望?

      致橡樹

      舒婷

      (內容略)

      女詩人舒婷又是如何借助詩歌訴說人與人之間相互同情、相互理解、相互信任,同時又以平等的地位各自獨立的道德理想的呢?

      七、心湖泛舟

      用特定的意象;或者仿照詩句“如果……誰不愿意……”或“如果……誰愿意……”表達自己的心情。

    《星星變奏曲》教學設計15

      【教學目標】

      1、了解朦朧詩的特點及背景。

      2、理解變奏曲的含義。

      3、找出比喻句并理解含義。

      4、引導學生珍惜美好生活。

      【教學重點、難點】

      1、理解詩中所寄托的詩人的理想及了解朦朧詩的特點。

      2、理解星星的象征意義。

      【教學媒體】

      幻燈片、磁帶、錄音機。

      【其他】

      學生課前預習:練習有感情地朗讀,思考課后問題。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教學步驟 設計意圖 一、導入新課

      1、回憶著名詩人郭沫若寫的《天上的街市》。這首詩以豐富的想象,寫了自由自在的天上街市,通過寫牛郎織女的自由來往來表達作者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今天我們來學習《星星變奏曲》這一首詩,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2、介紹朦朧詩的特點:(先請學生介紹,教師再做相關補充。)

      朦朧派詩人無疑是一群對光明世界有著強烈渴求的使者,他們善于通過一系列瑣碎的意象來含蓄地表達出對社會陰暗面的不滿與鄙棄,開拓了現代意象詩的新天地,新空間。是新時期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文學流派,文革后期以舒婷、顧城、北島等為先驅者的一群青年詩人,從一九七九年起,先后大量發表了一種新風格的詩。這種詩,有三四十年沒有出現在中國的文學報刊上了。最初,他們的詩還仿佛是在繼承現代派或后現代派的傳統,但很快地他們開拓了新的疆域,走得更遠,自成一個王國。

      這首詩體現了朦朧詩的一些典型特征。

      溫故而知新。

      明確教學目標。

      了解朦朧詩的特點,為理解詩意作鋪墊。

      二、整體感知

      1、詩中的星星象征什么?詩人反復詠嘆星星表達了怎樣的渴望?

      (象征著光明,象征著美好的事物,表達了他對光明的渴望)

      2、兩小節詩在結構上及語言上有什么異同點?

      (都用如果 誰還需要 還會 開頭;從第五行看,有變化,用誰不愿意和誰愿意) 整體感知全詩。

      三、合作探究

      1、這首詩為什么題為《星星變奏曲》?

      (這是借用音樂術語來說的,它提示這首詩是圍繞一個主題與主要意象變換情境,委婉抒情。詩的上下兩節結構相稱,基本手法和用語相同或相近,有同樣的韻律。但上下兩節的情境,意味發生了變化,如用誰不愿意和誰愿意就不同了。(句式、詞語)這種情形如同音樂,兩段錄音曲在保持基本輪廓的基礎上出現一點變化。)

      2、詩中多用比喻,理解一些句的寓意:如:每一首詩都是一群顫抖的星星風吹落一顆又一顆瘦小的星星。

      (瘦小的星星比喻并象征人們對光明的微茫的希望。不僅太陽失去了,連瘦小的星也被一顆又一顆地吹落,可見夜的黑暗沉沉、猖獗肆虐和冷酷無情。)

      3、寂寞地燃燒是什么意思?

      (在尋求自由和光明的過程中,在周圍都是黑暗的時候,只能燃燒自己去尋找光明。寂寞突出了孤獨,燃燒代表了犧牲。)

      4、反復朗讀誰不愿意至一團團白丁香朦朦朧朧,體會詩中描寫的情境,探究下列問題:

     、 詩人用柔軟得像一片湖來形容夜晚,這給你怎樣的感受?

      (柔軟得像一片湖,把夜晚的安寧、平靜、柔和、溫馨和自由自在用形象的語言表達出來,給人以溫柔如夢的美好感覺。)

     、 鳥落滿枝頭與星星落滿天空的聯想與類比,表現了怎樣的意境?

      (鳥落滿枝頭,點綴在繁密的樹林間,周圍的環境一定是無人攪擾,十分寧靜的;星星落滿天空的情景必定出現在晴朗的夜間,雖然星星視覺上令人感到密集,但并不熱鬧,反而襯托出心情的寧靜、閑適、自在。這兩種情境在形態上有相似之處,都只有在心境寧靜時才能觀察體會得到,因此勾起詩人的聯想與類比。而春天鳥落滿枝頭的景象比夜空繁星滿天的情形,更顯生機,更富有直觀的動感和美感。鳥落滿枝頭與星星落滿天空的聯想與類比,更生動地表現了光明的美好。)

     、 閃閃爍爍的聲音從遠方飄來與一團團白丁香朦朦朧朧這兩句詩在語意上存在著怎樣的關系?詩人為什么用閃閃爍爍來形容聲音?

      (閃閃爍爍的聲音從遠方飄來與一團團白丁香朦朦朧朧這兩句詩,分別從聽覺上和視覺上描寫聲音的隱約、白丁香的朦朧,將人們帶入一種令人陶醉的朦朧迷離的美好意境,表現了春天之美,光明之美。詩人用閃閃爍爍來形容聲音,采用了通感的修辭手法,因為聲音一會兒入耳,一會兒消失,一會兒清晰一會兒模糊的感覺與視覺上閃閃爍爍的感覺是相通的。這是以形容視覺的詞語來表現聽覺,以視覺感來突出對聲音的時斷時續、隱隱約約的真切感覺。) 指導學生學會命題。

      通過反復朗讀來理解詩中的難點,體會詩的意境。

      四、拓展延伸

      試仿照這首詩的如果如果或誰不愿意誰不愿意的句式寫幾句詩,表達一種企盼。

      (提示:注意詩歌的語言形式與內容表達的聯系,并在鑒賞的基礎上仿用詩中的基本句式,使用不同的句式表達同樣的情感。) 拓展學生的知識面。

      五、總結,布置作業

      1、根據練習三要求寫幾句詩。

      2、預習第4課。

      【板書】

      3、星星變奏曲 (江河)

      星星象征著光明,象征著美好的事物,

      表達了作者對光明的渴望。

    【《星星變奏曲》教學設計(合集15篇)】相關文章:

    小星星變奏曲11-26

    《星星變奏曲》課文重難點講解06-19

    《小星星變奏曲》評課稿2篇01-05

    《數星星的孩子》教學設計 15篇01-02

    《鮮花和星星》課件設計05-03

    九年級上冊一單元作文200字:星星變奏曲05-07

    《天上的星星》教案課件教學反思板書設計04-20

    《數星星的孩子》課件設計05-04

    《星星的新朋友》課件設計05-02

    清晨變奏曲散文02-13

    国产一级a爱做免费播放_91揄拍久久久久无码免费_欧美视频在线播放精品a_亚洲成色在线综合网站免费

      日本一道本高清一区二区手机版 | 久久国产乱子伦精品 | 偷拍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 一级做a的视频在线观看 | 日韩中文高清在线专区 | 亚洲国产精品美女久久久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