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鸛雀樓》教學設計

    時間:2021-12-23 18:29:40 教學設計 我要投稿

    《登鸛雀樓》教學設計模板

      作為一位杰出的老師,常常需要準備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把教學原理轉化為教學材料和教學活動的計劃。那么問題來了,教學設計應該怎么寫?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登鸛雀樓》教學設計模板,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登鸛雀樓》教學設計模板

      《登鸛雀樓》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四個生字。認識“黃、更、層、樓”4個字。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從朗讀詩句中理解詩的意境及蘊含的哲理。

      教學重難點:

      1、學會本課生字,朗讀、背誦課文。

      2、簡單理解詩意。體會詩中蘊含的積極向上的情感。

      教學準備:

      生字卡片、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小朋友們已經學過了不少古詩,誰能背給大家聽聽?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首古詩。

      2、板書課題。指名拼讀“鸛”。

      3、解題。登,是登上的意思。鸛雀是一種鳥兒,樣子像鶴。在山西省永劑縣有一座樓,常有鸛雀停留在上面休息,所以人們稱這座樓叫“鸛雀樓”。登鸛雀樓,就是登上鸛雀樓。有一天,王之渙登上鸛雀樓,看到了落山的太陽,奔騰的黃河,就寫下了這首詩。

      二、自瀆課文

      那么詩人登上鸛雀樓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呢?那打開書,自己讀讀課文吧!讀的時候要注意讀準字音,把不認識的字和不明白的地方畫出來。(學生自瀆課文)

      三、學習生字

      1.小朋友讀書讀得很認真,很正確,可見昨天在家里書讀得很好。可是不知道大家生字預習得怎樣?

      2、(出示生字卡片)這一課的生字寶寶很想認識大家,我們先和它們打招呼,叫出它們的名字就能和它們成為朋友。

      3、小朋友讀得好,但是想和生字寶寶成為朋友不僅要認識它們,還要會寫。下面,我們一起把其中的4個生字好好的寫一寫。

      4、指導寫字,注意筆順。教師在田字格中范寫,學生觀察教師運筆,重點區別“人”“入”的寫法,強調第二筆捺的位置,可采用兒歌指導記憶:“人”“入”筆順都相同,不同之處要分清,“人”字捺在撇下面,“入”字捺在撇上邊。千:去掉一筆是“十”。目:去掉一筆是“日”,再去掉一筆是“口”。

      5.過渡:我們認識了生字朋友,它們回到課文中,你還認識嗎?(指名讀,男女生讀)大家都讀對了,而且都會自己停頓啦,真了不起!下面跟著老師讀一遍吧。

      四、品讀詩句

      1、剛才讓大家把不明白的地方畫出來,小朋友們是不是發現古詩跟我們平常的課文比起來,有點難理解啊。但小朋友別著急,讓我們先來看看書上的插圖,圖上畫了什么呀?(在哪里看?他看到的是什么樣的景色?感覺怎樣?)

      2、我們再來仔細地讀詩,先讀詩的第一句話。示“白日依山盡”,指名讀。問:白日指什么?(必要時解釋為何稱“白日:可能是因為想和早上初升的太陽區分開來,所以稱為白日;可能是因為當時山谷里的云霧很重,遮擋了太陽的光線,使得太陽看上去成白乎乎的了)太陽怎樣呢?看圖,讀句,想。

      依山是說太陽下沉時是怎樣的?(緊挨著西山)依山盡是說太陽——指名再說說這句詩描繪的情景。

      我們來把這個壯觀的情景畫下來吧?怎樣畫呢?

      簡筆畫:連綿起伏的山讓生添畫“白日”,再次感受“依山盡”。

      多美的夕陽下山圖呀!這句話誰能讀好?指名讀,評,(“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或她讀出了什么樣的情景?)再指名讀,齊讀。

      3、那第二句寫的什么呢?讀“黃河入海流”

      這句詩向我們描述了怎樣的情景?指說。從這句詩的哪里知道黃河水流向大海?

      那我們能用我們的.朗讀表現黃河入海的雄渾的氣勢嗎嗎?指名,評,讀出氣勢。

      4、詩人登上鸛雀樓舉目遠望,看見——太陽正挨著群山下沉,腳下的黃河水正滾滾流入大海。詩人觀察的視野是多么開闊呀!這景象是多么壯麗啊!我們把這句話連起來讀讀,好好的欣賞一下這種壯麗的景觀。(示第一句話)指名,兩邊賽讀,齊讀。

      5、真有氣魄呀!此時的詩人他在鸛雀樓的哪里呀?看著這樣壯觀的情景,詩人在想什么,引讀——

      引:千里目指想怎樣?要看到很遠很遠的地方,必須要——

      哪個字表示還要登樓?示“更”。(只要再登一層就足夠了嗎?一層并不是真的一層,而是還要往上的意思。)

      引導說:詩人想:要想——,就必須要——。(如果站在原地的話,再好也只能看到那些景色)這是因為——?讓生試說。(登高才能望遠)

      指導讀。評。還有什么地方也需要更上一層樓?

      小結:是呀,不管什么人,不管做什么事,包括小朋友們學習也是,想要得到更多,都需要更上一層樓,都需要更加努力才行!我們再來讀讀這句話,讀出對這句話的新的理解、感受,好嗎?自由練習,賽讀,齊讀。

      五、情境中指導背誦,

      小朋友讀得多好呀!讓老師更喜歡這首詩了。我們把它背下來好嗎?這首詩先寫——是詩人看到的,再寫——是詩人想到的,非常好記,是吧?誰來背?帶上動作,你已經是詩人了。

      《登鸛雀樓》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1.有感情朗讀古詩,理解詩意,背誦古詩。

      2.理解古詩蘊含的道理:站得高,看得遠。

      3.復習生字,掌握生字。

      教學重點

      有感情朗讀古詩,理解詩意。

      教學難點

      理解古詩蘊含的道理:站得高,看得遠。

      教學準備:

      課件

      教學過程:

      (一)課件導入,了解詩意

      師:老師知道小朋友喜歡畫畫,上課前老師也準備了一幅畫。想看嗎?

      (介紹畫上的內容)

      師:誰能根據這幅畫編一個故事?

      (生編故事)

      師:你編得真好,老師也想編一個。

      師:在我國唐朝,有一位大詩人名叫王之煥。一天傍晚,他來到黃河岸邊,看到夕陽挨著群山慢慢落下,滾滾的黃河水浩浩蕩蕩的流向大海,詩人感到這里的景色太美麗了,那么遠處的風景又是什么樣的呢?只可惜站在這里看不到。小朋友,你能想個辦法讓詩人看到遠處的風景嗎?

      師:為什么登上樓就能看到遠處的風景?

      生:因為站得高看得遠。

      師:是啊,詩人也明白了這個道理,于是就寫了一首詩《登鸛雀樓》。今天我們就來學這首古詩。

      (二)師生競賽,朗誦古詩

      1.(出示課件)介紹鸛雀樓

      2.(出示課文內容)指名朗讀

      3.師:讀得不錯!老師也想和大家比賽讀,行嗎?請同學們當評委。(師配樂朗讀)

      生評價。

      4.生練讀。

      5.分句指導。

      6.整體讀。

      7.學生上臺表演讀。

      8.配樂集體朗讀。

      (三)多種形式,學習生字

      師:為了表揚你們,咱們一起去登鸛雀樓怎么樣?不過,“鸛雀樓”上的每一層都有“老虎”在把關,每只老虎的身上有一個生字,如果全班同學都能讀出來,就可以一層一層登上鸛雀樓,誰想做打虎英雄?

      生讀生字。

      (四)登高望遠,想象說話

      師:同學們,我們現在已經站在鸛雀樓的最頂層了,你們的心情怎么樣?你看到了什么美景?

      生想象說話。

      (五)小結

      是啊,只有站到高處才能欣賞到更遠更美的風景。人生也是一樣,要有意義就必須不斷進取。同學們,希望你們努力學習,把心中最美的風景變成現實。

      教學反思:這首古詩的教學重點是讓學生朗讀古詩,了解詩意,明白登高才能望遠的道理。在教學過程中,我抓住了教學重點,學生掌握較好。我一共分為五個部分來進行的。在導入過程中利用小學生喜歡畫畫的特點,用圖畫的形式再現了這首古詩的內容:高山,夕陽,詩人,黃河。并啟發學生看圖說話,說出詩意,理解道理:站得高,看得遠。使學生對詩意留下深刻印象,自然進入到古詩中。在學古詩中以讀為主,設計師生背詩比賽的活動,調動了學生讀詩背詩的積極性。讓學生評價老師背詩的“秘密”,通過自主探究,在評價中學會了朗誦的技巧。在拓展部分讓學生想象說話,培養學生的說話能力,更能聯系生活理解古詩道理。在教學中,還存在許多不足的地方,如:在課件中出示的課文內容用拼音打出來會更好些。學生的朗讀需要加強,老師還要進一步指導。

      《登鸛雀樓》教學設計3

      教材說明:

      這是一首五言絕句,記敘了作者王之渙登上鸛雀樓的所見所思。這首詩融情于景,寓理于事。全詩僅20個字,語言樸素淺顯,言近旨遠,給人啟迪。前兩句寫景,詩人融情于景,營造了景色遼廓、氣象雄渾的意境,顯出詩人襟懷的寬大。后兩句寓理于事,進一步寫出詩人積極向上、高瞻遠矚的胸襟,也道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人生哲理。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課文。

      2、學會本課的生字。

      3、初步理解詩的意境和蘊含的哲理。

      教學重點:

      能借助拼音認字讀古詩,學習新筆畫,學寫生字。

      教學難點: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古詩,體會古詩的節奏感和音韻美。

      設計思路:

      對于低年級的古詩教學,主要通過反復的誦讀來體會詩人的感情,不需要太多的講解,在第一課時的設計中,我先帶領孩子們認真反復的朗讀這首詩,使他們對這首詩有個大概的了解,并簡單的介紹了一下詩人。然后主要是識字教學,通過采用多種形式的教學方法,讓孩子將這些生字記住并會正確書寫,最后將這些生字放入古詩中,體味它們各自在這首詩中的意思。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1、小朋友,今天老師要帶你們去一個地方旅游,看,(出示掛圖)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去游玩的地方,這座樓坐落在山西,樓有三層,前可望中條山,下可瞰黃河。那有沒有小朋友知道這座樓叫什么名字嗎?(學生回答)

      2、對,你們真聰明,我們一起來讀讀課題《登鸛雀樓》(齊讀)

      3、指名拼讀“登”(dēng),要求讀準后鼻音。指名拼讀“鸛”(guàn).

      (創設情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且指導學生讀準課題)

      二、解題

      “登鸛雀樓”就是登上鸛雀樓。誰登上鸛雀樓?(作者)作者是誰?

      王之渙:唐代著名詩人。從青少年時起就勤奮讀書,刻苦寫作,在當時文壇上享有很高的聲譽。他寫的詩深受人們喜愛。

      過渡:有一天,王之渙登上鸛雀樓,看到了落山的太陽,奔騰的黃河,就寫下了這首詩。

      (向學生簡單的介紹一下作者,有助于學生對古詩的理解)

      三、初讀課文

      1、你們想讀這首詩嗎?那先小聲的跟著老師將這首詩讀一讀。

      2、自己再讀一讀,把不認識的字用鉛筆將它們畫出來。

      3、這次我們再大聲地跟著老師讀,在讀的過程中注意自己畫出來的字的讀音。

      (先聽老師范讀,再跟著老師讀,可以把握住對這首古詩的朗讀,并且在讀的過程中,自己找出不認識的字,為下一步的識字教學做一個鋪墊。)

      四、識字教學

      1、小朋友讀書讀得很認真,很正確。(出示生字卡片)這一課的生字寶寶很想認識大家,我們先在心里和它們打招呼,待會我請小朋友開開火車。(默讀生字)

      2,現在就請已經準備好的小朋友來讀啦!小火車開起來(樓、雀、依、入、欲、窮、目、更)

      3、你們的小火車開得又快又好,下面我們再來個讀字比賽,比一比哪個小組讀的最好。(分小組讀)

      4、你能給這些生字寶寶找朋友嗎?

      (通過開展各種形式的朗讀,加深學生對這些生字的記憶。)

      五、寫字教學

      1、過渡:我們在認識了這些生字寶寶后,如果會寫它們那就更好了。

      2、學習新筆畫:

    【《登鸛雀樓》教學設計模板】相關文章:

    登鸛雀樓 教學設計06-16

    小學《登鸛雀樓》教學設計06-29

    登鸛雀樓教案教學設計06-15

    古詩《登鸛雀樓》教學設計06-15

    【推薦】《登鸛雀樓》教學設計12-20

    《登鸛雀樓》教學設計【推薦】12-19

    【熱】《登鸛雀樓》教學設計12-19

    《登鸛雀樓》教學設計【熱門】12-19

    《登鸛雀樓》教學設計【薦】12-18

    《登鸛雀樓》教學設計【熱】12-18

    国产一级a爱做免费播放_91揄拍久久久久无码免费_欧美视频在线播放精品a_亚洲成色在线综合网站免费

      亚洲中心精品国产一区 | 亚洲欧美日一线高本道 | 中文字幕在线视频网视频 | 日韩欧美在线观看一区二区视频 | 五月丁香婷婷综合 | 亚洲国产五月综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