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壕吏教學設計

    時間:2023-03-22 17:40:30 教學設計 我要投稿

    石壕吏教學設計通用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常常要寫一份優秀的教學設計,教學設計要遵循教學過程的基本規律,選擇教學目標,以解決教什么的問題。那么大家知道規范的教學設計是怎么寫的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石壕吏教學設計通用,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石壕吏教學設計通用

    石壕吏教學設計通用1

      教學目的:

      1.朗讀《龜雖壽》和《石壕吏》這兩首詩。

      2.體會詩歌所描繪的意境。體會詩歌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3.培養學生對祖國古代文化的興趣。

      教學重點:

      目標1 目標2

      教學難點 :

      目標2

      教學時間:

      二課時。

      教學內容:

      一、預習

      1、讀準下列加點字的音。

      老驥(ji) 伏櫪(1i)逾墻走(yu)鄴城戍(shu) 老嫗(yu)幽咽(ye)翁媼(ao)

      教學過程

      一、課前三分鐘 (課外閱讀讀后感)

      二、創設情景導入 新課。

      請一學生背誦上一單元學的一首古詩,以次導入 新課。

      三、正課

      (一)龜雖壽

      1、聽錄音朗讀這首詩。(目標1)

      2、教師簡介作家作品

      本首詩選自《樂府詩集》,是《步出復門行》中最后一章。作者曹操,字孟德,沛國游縣(今安徽省亳縣)人。東漢末政治家、軍事家、詩人。

      《步出夏門行》用樂府舊題抒發自己的政治抱負,氣魄雄偉,慷慨悲涼,對漢末人民的苦難生活也有所反映。《龜雖壽》表現了作者的雄心壯志和積極進取的精神。

      3、教師評點:(完成目標2)

      神龜雖壽,猶有竟時;騰蛇乘霧,終為土灰。

      意思是神靈的龜雖然是長壽的動物,但也有死亡的時候,騰蛇雖能興云駕霧,最終也會死亡后化為灰塵。這兩句借神龜騰蛇起興,說明作者明知人的壽命終有期限,而任何英雄也難免要死,但他絲毫不因此而頹喪。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意思是千里馬老了,伏在馬槽里,但它仍舊有馳聘千里的雄心。有雄心壯志的人雖到晚年,更應該老當益壯,不放棄自己的理想。

      盈縮之期,不但在天;養治之福,可得永年。

      意思是人的壽命的長短,不完全決定于天。只要保持身心健康,就能保持長壽。對事在人為抱有信心和樂觀精神。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這是配樂時加上去的。

      這首詩指出生命是有限而寶貴的,所以人們應當不斷地發揚積極進取的朝氣建立功業。在結語中,作者還指出事在人為,命運可以改變。這種積極奮發、老當益壯的精神是很可貴的。

      4、學生齊讀。

      (二)石壕吏

      1.聽錄音,學生自由朗讀。(目標1)

      2.作家作品簡介

      《石壕吏》選自《杜工部集》。758年,為平息安(祿山)史(思明)之亂,唐將郭子儀、李光粥等九位節度使,率兵二十萬圍攻安慶緒(安祿山的兒子)所占的鄴郡(現河南省安陽縣)。勝利在望。但在第二年春天,由于史思明派來援軍,加上后軍內部矛盾重重,形勢發生了很大變化。在敵人兩面夾擊之下,后軍全線崩漬。郭子儀等退守河陽(現河南省孟縣西),并四處抽丁補充兵力。杜甫這時剛好從洛陽回華州,途經新安、石壕、渲關等地,根據自己目睹的事實,寫了一組詩《三史三別》,《石壕吏》就是其中的一篇。這首詩,敘述差變乘夜捉人,連衰年老婦也被抓服役的故事,對安史之亂中人民遭受的苦難表示深切的同情。

      杜甫(712-770),字子美。因曾居長安城南的少陵以西,故自稱少陵野老,世稱杜少陵。官致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稱。他是我國古代偉大的詩人。在文學史上,他把現實主義傳統推向了一個新的更高更成熟的.階段,對后世文學創作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與李白齊名,世稱李杜。有《杜工部集》。

      3、教師評點(目標2)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墻走,老婦出門看。

      開頭四句是全篇的第一部分,寫故事發生。四句各寫一人,各自身份、舉動和彼此關系,交代分明。有吏夜捉人,預示將有一場災難降臨。

      交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

      寫故事的展開。在差役怒呼、老婦苦蹄聲中,一個飽受戰禍的家庭的種種不幸,一步步展示出來。

      聽婦前致詞:三男鄴城戍。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死。

      第一層:從老婦自敘家事可知一家三男全部被征,說明兵役之苛酷;三男已死二男,可見戰爭之慘烈。

      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

      活著的人茍且偷生,死去的人就永遠地去了。可見戰爭使百姓民不聊生。老婦希望以自家處境來搏得縣吏的同情,高抬貴手。

      室中更無人,惟有乳下孫。有孫母未去,出入完裙。

      差史并不領會老婦人的哭訴,仍然通老婦家出差役。老婦人只得回答,家里沒有男人了(隱去老翁),只有吃奶的孫子和喂奶的母親,寡媳衣不蔽體,貧困可知,也見得戰爭破壞之嚴重。

      老嫗力雖衰,請從吏夜歸,急應河陽役,猶得備晨炊。

      差吏仍是追問不放。老婦自請赴役,仍從掩護老翁出發。力雖衰而請赴役,并請即刻動身,故作懇切,凄苦之情溢于言表。

      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

      騷亂終于停息,在死寂一般的深夜,仍聽到抽泣之聲,也許是寡媳.在哭泣,也許是更多的人在哭泣。詩人第二天天明上路時,只跟老翁告別。一夜之間,經此巨變,凄苦、悲憤,盡在不言中。

      石壕村這一戶人家,三男被征,兩男戰死,衰年老婦又被抓走服役,留下老翁、寡娘、幼孫三人,在兵荒馬亂中將何以度日?等待老嫗的又將是怎樣的命運呢?詩人的心,是與受苦受難的勞動大眾息息相通的。詩人抨擊石壕吏的兇暴氣焰和冷酷無情,對安史之亂中人民遭受的苦難表示深切的同情。

      四、學生齊讀,若有不明白自由提問。

      五、小結

      這兩首詩,《龜雖壽》為樂府詩,《石壕吏》為歌行體古詩。《龜雖壽》抒發了作者積極奮發、老當益壯的豪情。《石壕吏》抨擊石壕吏的兇暴氣焰和冷酷無情,對安史之亂中人民遭受的苦難表示深切的同情。

      六、布置作業 。

      A、 背誦古詩。

      B、 完成課后練習一、三。

      C、 把《石壕吏》改寫成一則故事。

      七、說課精要:古詩較難理解,因此以教師講解為主。

      八、教學后記:

      第二課時

      預習

      背誦前兩首詩,朗讀后三首詩。

      教學過程

      一、課前三分鐘 (課外閱讀讀后感)

      二、抽查背誦。

      三、正課

      (三)相見歡

      1.聽錄音后,學生自由朗讀這首詞。

      2.教師簡介作家作品。

      《相見歡》選自《南唐二主詞》,作者李煜 (937-978),五代時南唐國主,世稱李后主。975亡國降宋,后被毒死。

      相見歡,詞牌名,又作烏夜啼。這首詞是李煌降宋以后寫的,借以表達他的亡國哀思。

      3.教師點評

      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

      上片寫景,用寂寞清秋的夜色烘托一個皇帝變為囚徒孤寂愁苦的心態。

      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另是一般滋味在心頭。

      下片用一個具體的比喻,把離愁比喻成亂麻,剪不斷,理還亂。這離愁,不是一般的暫離故鄉,而是亡國之愁。作者由一個皇帝變成一個囚徒,屈辱的現實生活,迫使他體驗到一般人所嘗不到的生活滋味。這個比喻深刻地反映出作者切身感受的無可解脫的愁苦。

      這首詞寫出一個亡國的皇帝成為囚徒后切身感受。黃昇《后來諸賢絕妙詞選》卷一題往:此詞最凄惋,所謂亡國之音哀以思。

      4、學生齊讀這首詞。

      (四)《觀書有感》

      1、學生集體朗讀這首詩,注意朗讀節奏、感情。

      2、教師簡介作家作品

      這首詩選自《朱文公文集》,作者朱熹(1130-1200),字元晦,南宋著名理學家。

      3、教師點評

      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

      開句用一個比喻,把半畝方塘比喻成一面剛打開的鏡子。突出水的清亮。第二句寫天光和云影一齊映人水塘,不停地晃動,暗示活水不停地流動。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作者問水塘為什么如此清澈,因為有源頭的活水不斷地流來。詩表面上寫水塘清因有活水來,實際上是比喻作文章如何來的新的材料、新的主題、新的構思、新的手法、新的語言,要靠平時不斷的積累。從生活中積累,從詩書中積累。只有不斷的積累沉淀,才能寫出好文章。設喻巧妙。

      (五) 清平樂

      1、集體朗讀這首詩,注意朗讀節奏、感情。

      2、教師簡介作家作品

      《清平樂》選自《稼軒長短句》,作者辛棄疾(1140-1207),字幼安,號稼軒。南宋偉大的愛國詞人。

      3、教師點評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寫農家房屋矮小及房屋旁溪邊的自然景色。如水墨畫,幾筆勾出農舍及周圍環境寧靜清幽。

      醉里吳音相媚好,白發誰家翁媼?

      既然有環境描繪,必有人物點綴。作者從帶醉意吳吉入筆,寫出一對白發翁姐說著柔媚的吳語互相打趣。

      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亡賴,溪頭臥剝蓮蓬。

      農家兒忙著各自的農活;最可愛的是頑皮、淘氣的小兒子,也在溪頭剝蓮蓬。一個臥字寫出小兒頑皮、淘氣的動作。

      這首詞描繪了一幅農家耕樂團。刻畫了農家信然自樂的生活景象。也表現作者對人民生活的關切。語言清新、活潑、流暢。

      4、學生自由朗讀,若有不明之處提出來,集體解決。

      四、小結

      《相見歡》是詞,寫出一個亡國的皇帝成為囚徒后切身感受的無可解脫的愁苦。《現書有感》用水塘清因有活水來比喻作文章要善于從生活中從書本中吸收營養。《清平樂》描繪農家治然自樂的生活景象,也表現作者對人民生活的關切。

      五、布置作業 。

      A、背誦這三首詞。

      B、默寫詩詞五首。

      C、根據自己喜歡的一首詩或詞,寫一段賞析的文字。

      六、說課精要:古詩較難理解,因此以教師講解為主。

    石壕吏教學設計通用2

      一、 導入:

      有兩幅對聯大家一起看一下:(草堂留后世,詩圣著千秋);(滿眼河山,大地早非唐李有;一腔軍國,草堂猶是杜陵春。)同學們能夠猜出這是寫的唐朝哪位詩人嗎?(杜甫)盛唐時期,我國有兩位著名詩人,他們一個被后世稱為“詩仙”,一個被稱為“詩圣”,就是李白和杜甫,并稱“李杜”。杜甫的詩大多真實表現了現實生活,他親身經歷“安史之亂”,所作的《三吏》《三別》更真實反映了唐朝末期戰爭給人帶來的苦難生活,今天我們學習其中流傳最廣的《石壕吏》。

      二、 整體感知,聽讀課文

      (導)作為一首敘事長詩,故事性很強,不過讀起來卻也是朗朗上口,配上曲子也別有韻味,請讓我先給同學們示范誦讀一遍,注意停頓、節奏、及語調變化,大家可默默跟讀,準備朗誦。

      1、 播放錄音《二泉映月》教師范讀。

      2、 學生范讀,同學們聽的很認真,有沒有愿意試一下。

      3、 學生評價,并配樂齊讀。(評價:朗讀基本功很扎實,很到位。)

      三、 疏解課文,復述情節

      (導)這首三吏三別中的作品, 作者在音律和諧,文字簡潔的形式下,同時也賦予了作品深邃的思想和對現實強烈的批判色彩,杜甫想說什么呢,他最終說了沒有?這是我們要思考的,下面讓我們跟隨詩人的腳步去石壕村看一看,那里發生了什么?這個任務交給大家

      1、 小組討論,結合注釋,先疏解字詞,提出疑難一起解決,理清故事情節。

      2、 質疑并復述課文。(走:跑 前:走上前 且:尚且 更:再 從:跟從)

      3、 補充并做評價

      (明確)因為古詩言雖盡而意無窮,所以在抓住主要情節的同時可以適當發揮想象,不要抱者翻譯的`心態去學,重在欣賞,領會意韻。

      四、 賞析課文

      (一)內容淺析

      1、 這兩個人物出場各自態度反應如何?板書:呼 啼(婦人悲傷的哭哭啼啼)

      2、 抓人的情節以什么形式描述出來的?婦人致辭。

      3、 思考婦人交代的幾層意思?三層:戰爭慘烈;家境困難;自請服役。

      (明確:表明戰爭慘烈的句子,家境困苦的句子,)

      4、 有人讀完文章說顯然老婦人致辭的三層意思是一口氣表達出來的,你怎么認為?(不是,是官吏再三逼迫的)

      5、老婦人真的自愿去服役嗎?自請服役時老婦人心理真實想法是什么?(自請服役也暗示掩護老翁和兒媳的心理。)

      6、 請出幾位同學表演一個改編了的短劇,同學們看一下這樣的改編有沒有道理?

      (演的最突出的誰?官吏,但在原文似乎他沒說一句話,不過這樣增添故事情節確實使人物形象更加豐滿,情節更加完整了。采訪一下演官吏的同學,你是讀了那句話受啟發才演的惟妙惟肖的?)

      明確:這是本文在藝術構思上的特色,全文雖只有120個字,但情節并不簡單,題目以石壕吏為題,但詩人在正文中給他暗寫,老婦人用明寫,成為一篇抒情獨白,但用心品味發現這些語句是官吏逼問出來的,兇殘的特點暴露無疑。這叫“藏問于答”文言文經常用到。再次感謝幾位同學的表演,使我們加深了對課文的了解。

      7、 讓我們齊讀一遍老婦致辭這一段,感受一下氣氛。

      (二)質疑探究

      以小組為單位,要求每個小組提一個最想得到解答的問題。(學生提問)

      (1)為什么要特地點明差役捉人是在夜里?第一部分哪一句對下文敘事最有 預示作用?

      (2)“聽婦前致詞”是誰在聽?

      (3)“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未寫泣者是誰,我們能推知是誰嗎?

      (4)差役為什么沒有抓他呢?

      (5)作者在故事里充當了什么角色的?面對差役的蠻橫他為什么沒有勸阻?

      (6)這首詩反映了詩人思想上的矛盾心理是什么?

      (三)深挖主題

      1認識作品的主題

      2認識杜甫

      引入《望岳》《春望》和本文歸納

      3生談文中的捉人與現在的征兵區別來看社會的變遷

      4學習文章的寫法。

      五、 主旨總結

      (導)綜觀全文,你認為是從誰的角度敘述的?杜甫,但作者的內心卻沒能展露,他一直保持沉默,他心里到底有沒有想法?(板書:憎惡官吏的兇殘,同情民眾的苦難。)他將自己的感情融會在平實的敘述之中,這是本文另一的語言上的特點。詩人懷著深厚的同情之心為人民唱歌當哭,記下了戰亂年代一幕驚心動魄的場景。

      六、 嘗試背誦

      七、 作業:

      1、背誦并默寫。

      2、續寫老婦人走后,這家人的生活,或她在軍中生活的日子。200字左右,想象合理。

    石壕吏教學設計通用3

      學習目標:

      1、積累一些文言詞匯,熟讀、背誦詩歌。

      2、理解詩歌內容和主題思想。

      3、體會作者在詩中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4、通過比較,了解杜甫詩歌風格的變化。

      教學重點:理解詩歌內容和主題思想。

      教學難點:通過比較,了解杜甫詩歌風格的變化。

      教學過程:

      一、導入

      直接進入新課講解。(板書課題)

      二、整體感知

      1、誦讀。

      朗讀要求:讀準字音;讀出節奏;讀出感情。 (提示是古體詩,應注意停頓、節奏、語調)

      (1)學生自由讀。(用自己喜歡的方式)

      (2)聽讀課文錄音。

      (3)選一學生讀,師生點評。

      (4)全班齊讀。

      2、感知詩意。

      方法:從字面上的意思理解到詩歌思想感情的理解。

      (1)、解釋字詞的意思。(學生搶答) 投:投宿逾:越過一何:多么附書至:捎信回來 新:最近戍:防守已:停止猶得:還能夠 絕:沒有了幽咽:形容低微、斷續的哭聲

      (2)學生質疑字、詞、句的意思。

      3)理解文意。

      出示圖片,學生討論。

      1、這首詩寫了一件什么事?你把這件事告訴大家。

      2、寫了哪些人物?你認為這些人怎么樣?想一想:作者這樣寫的目的.是什么?

      三、質疑

      1、學生自由質疑。(從詩的情節內容入手)

      2、教師引導問題,加深對詩歌思想感情的理解。

      如:1、詩人同情老婦的遭遇,可一言也未發,最后走時也沒對老翁表示安慰,你是如何理解詩人的沉默?

      2、石壕吏未抓年青的“孫母”,而帶走“力雖衰”的老婦,原因是什么?

      3、石壕吏為何不抓杜甫?

      四、探究

      1、作者親身經歷了這件事,你感覺到他的心情如何?我們應用怎樣語氣來讀呢?

      2、學生齊讀。

      3、你認為這首詩在寫法上有什么特點?(可從內容、構思、語言上分析)

      ①情節生動

      ②構思巧妙

      ③語言精練

      4、與《望岳》詩比較。(從內容、構思、語言上進行比較)

      5、這首詩與前面的《望岳》比較,風格完全不同,想想:一個作者寫出兩篇完全不同風格的作品,為什么?

      ①圖片:唐代兩幅畫面。

      ②歸納:文學作品是社會生活的反映,生活是文學創作的源泉。我們的寫作素材要來自于生活,我們要做生活的有心人。

      反映

      源泉

      板書:文學生活

      ③杜甫的詩歌反映生活,揭露社會現實,所以有“詩史”之稱。讀杜甫的詩可以了解當時的社會現實。

      五、小結

      這節課,你學到了什么?

      1、《石壕吏》這首詩的內容和主題思想

      2、了解了杜甫詩歌的不同的風格。

      3、知道了文學作品是社會生活的反映,生活是文學創作的源泉。

      六、作業

      1、閱讀杜甫詩歌,進一步理解他詩歌內容和風格。

      2、背誦本詩。

    石壕吏教學設計通用4

      [教學目標]

      1、了解杜甫的相關作品及其憂國憂民的情懷,了解戰亂給人民帶來的深重苦難;

      2、學習詩歌通過敘述和對話刻畫人物形象的寫法,把握人物形象的思想情感;(重點)

      3、感受并同情底層人物命運的悲慘,體會詩人復雜矛盾的心理活動,反思造成這一悲慘現實的社會原因。(難點)

      [教學內容]

      導入:明朝學者陸時雍在評《石壕吏》時這樣說:“其事何長!其言何簡!” ,說詩人杜甫用極其精練的語言給我們講了一個比較復雜的故事,請同學們先聽范讀,在聽讀時不妨閉上眼睛想象一下……到底是誰的故事、怎樣的故事呢?

      1、聽讀——

      提醒學生邊聽邊想象人物、整理情節,準備復述故事。

      提示:復述時請注意:時間、地點、人物、情節。

      (可以讓學生在聽讀同時在書上圈劃相應的重點字詞,可以根據范讀也可以據自己理解來劃。這樣可為下一步的誦讀做好準備。)

      過渡:故事中都有哪些人物呢?

      (學生邊說,老師邊板書:“我”、差使、老翁、老婦、孫母、孫子——按故事人物的出場順序)

      2、品讀——

      各用一組詞語概括人物形象,或表達自己對人物形象的感受與判斷,并結合課文談談理由。也可以此帶動對詩歌的理解,解決閱讀鑒賞的基本問題,如詩句理解等。(有關背景等知識可隨機講解)

      差役:涉及到的語句“有吏夜捉人、吏呼一何怒!”——深夜偷襲,如狼似虎,兇神惡煞,氣勢洶洶,盛氣凌人,飛揚跋扈,可恨,可惡,可氣。設問:石壕吏為什么這么兇惡?有沒有可能不兇惡?

      老嫗:涉及到的語句“老婦出門看、婦啼一何苦、聽婦前致詞、老嫗力雖衰、請從吏夜歸、急應河陽役、猶得備晨炊”——出門周旋,驚恐萬分,可憐,可敬,敢于出頭,富有犧牲精神,顧全大局。設問:老婦“苦”在何處?她是不是真的勇敢?是誰把她逼向勇敢?

      老翁:涉及到的語句“老翁逾墻走、獨與老翁別”——倉皇翻墻,逃跑避難,可憐,慚愧,無奈。問:他的逃走是懦弱、畏縮嗎?如果他知道差役連老婦都抓的話,他還會逃走嗎?

      孫母:涉及到的語句“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如聞泣幽咽”——悲慘,家破人亡,衣不蔽體也是食不果腹,夫離婆散。

      孫子:涉及到的語句“惟有乳下孫”——可憐。他對眼前所發生的一切一無所知,他長輩們所期盼的美好生活對他來說還太過久遠啊。

      “我”即作者杜甫:天黑時分投宿到石壕村的一戶人家。涉及到的語句“暮投石壕村、夜久語聲絕、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無奈、不滿、沉痛、悲哀、同情——對捉人無奈,對差役的兇悍不滿對朝廷無能的不滿,對戰爭對人民造成的災難同情之余有沉痛有悲哀。設問:詩人為何沒有出來橫加阻攔或仗義執言?是懦弱嗎?大敵當前,國家岌岌可危,征兵也是無奈之舉,這也是詩人既憂國、又憂民的思想矛盾所在:一方面國難當頭,需要補充兵力資源;一方面百姓生活極其困苦,且已無兵可征。

      小結:是戰亂給人民帶來了如此深重的苦難,朝廷的無能是悲慘現實的根本原因。詩人杜甫憂國憂民的沉重情緒讓我們感同身受。

      以上我們通過具體語句的分析加深了對人物對詩歌的理解,下面請同學們自己誦讀。

      假使你就是詩歌中的“當事人”——作者或老婦等,你會怎么想,怎么說?怎么做?

      3、誦讀——

      注意特定身份的人物在特定情境中的心理活動與言行表現,以及作者對不同人物的情感態度。

      學生個別讀。

      提示:個別語句的輕重緩急、抑揚頓挫、思想感情,如“老翁逾墻走”一句應讀出恐慌,語速稍快,“吏呼一何怒”應讀出差役的氣勢洶洶,語氣加重,“婦啼一何苦”應讀出老婦的凄苦,語速稍慢,“夜久語聲絕” 、“獨與老翁別”應讀出作者的.復雜情緒等。

      過渡:下面請同學們就人物形象、思想內容、語言表達或具體詞句的理解等方面質疑。

      4、議讀——

      細節討論與質疑問難。交流閱讀中遇到的疑難和困惑,主要探討一些相關的疑點。

      提示:

      (如學生提不出問題,教師來提,如:故事發生的季節是“春天”,在一個應是生機勃勃,萬物勃發,春意盎然的季節,卻是發生了一個如此悲慘的故事,兩相對照無意中是個反襯啊。若“品讀”這個環節已經大部分解決了這些問題,則這一環節可略過)

      5、讀寫結合——

      這是敘事詩,敘事者即是杜甫自己——故事的展開是從杜甫的視角看過去的。請同學們嘗試轉換敘事角度重組故事。(1)如果從老婦的角度敘述故事,應該怎么敘述?(2)如果從老翁的角度敘述故事呢?(3)如果從石壕吏的角度敘述,又會怎樣?(是不是所有的差役都是這樣橫暴無禮?)

      提示:交流并評價重組的故事,看看是否合情合理?

      (這是第一課時的作業,考慮到課上的時間問題,放到課下完成,課上用來交流。可能學生在初讀課文時并不能很好的把握課文,但通過改寫可以促進他的理解,同時初讀的體驗也是很寶貴的。)

    石壕吏教學設計通用5

      教學目的:

      1、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及詩歌的創作背景,初步了解杜甫的詩歌創作風格。

      2、理解詩歌內容及詩歌所表達的感情,準確流暢地背誦這首詩歌。

      3、在學習詩歌的過程中喚起學生深入思考的意識,培養學生鑒賞詩歌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

      1、理解詩歌的內容和思想感情。

      2、把握詩歌中的景與情、事與情,領悟融情于景的表現手法,感悟詩歌的意境。

      突破方法:在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及詩歌的創作背景的基礎上,指導學生多種方式的朗讀,在朗讀中感受詩歌的節奏,感知詩歌的內容,體味作者的思想情感。

      教學方法:

      1、朗讀法 2、合作探究法 3、活動式教學法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入

      在第一單元中我們學習了一組有關戰爭題材的文章,感受到了戰爭給廣大人民帶來的疾苦。反映戰爭的文學作品自古就有,古代文學作品中,比較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杜甫的.詩歌。他的詩歌立足于現實,廣泛而深刻地描繪了當時的社會風貌,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而衰的變化過程,號稱“詩史”。我們今天要學習的《石壕吏》就是這一題材的代表作品。

      二、作者及寫作背景簡介:

      1、杜甫(712—770),字子美。唐朝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他的詩歌風格濃郁悲壯、語言瑰麗,成為我國古代現實主義詩歌的高峰,在文學上起著繼往開來的作用,杜甫則被后世尊為“詩圣”。他的詩作今存1400多首。著有《杜工部集》。

      2、寫作背景

      唐肅宗乾元元年(758)冬末,杜甫回到洛陽,看看戰亂后的故鄉。可是不到兩個月,形勢發生逆轉,唐軍在鄴城大敗,郭子儀退守河陽,洛陽一帶又騷動起來。詩人這時被迫離去,經新安、石壕、潼關等地回到華州。一路上他所見到的都是征夫怨婦們的愁眉苦臉,所聽到的是別家出征時的哭聲。著名的“三吏”“三別”,就是根據這番經歷寫的。其中《石壕吏》因構思巧妙和情節生動而流傳得最廣。

      三、出示目標

      1、熟讀、背誦全詩。

      2、體味作者情感和作品意蘊。

      四、朗讀詩歌,感悟內容。

      1、老師范讀,學生聽讀,注意感情的表達。

      2、給生字正音。

      逾 鄴 戍 嫗 咽

      3、采取學生自讀、同桌互讀等多種方式朗讀詩歌。

      4、小組討論,理解詩歌大意。

      5、指名學生復述故事。

      五、問題探究,深入理解。

      小組討論以下問題,并由小組代表展示討論結果,其他學生補充。

      1、按照故事的發展過程,這首敘事詩可分為幾個部分?

      三部分:

      一(1):交代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是故事的開端。

      二(2—3):故事的發展和高潮。借老婦人的口述,寫出戰亂給這一家帶來的遭遇。

      三(4):故事的結局。暗示老婦已被帶走,老翁回家,以濃重的悲劇氣氛作結。

      2、該詩開頭告訴你發生了什么事?用原詩回答。

      有吏夜捉人。

      3、為什么不說征兵?而捉人為什么在夜里?官吏來捉人時,老婦干什么?

      明確:當時朝廷腐敗,讓百姓負擔沉重的兵役,繁重的徭役,百姓苦不堪言,是時征兵性質已變,因而是捉兵。

      官府捉人之事時常發生,人們白天躲藏或反抗,無法“捉到”,夜間“捉人”,可見手段之狠毒,又可見人民處境之艱難兇險。

      4、詩的二三段所敘述的故事從何而來?從哪句可以看出?

      明確:是隔門聽來的。“聽婦前致詞”里的“聽”可以表明。

      5、本文的主體部分是“吏”與“老婦”的對話,老婦的回答是從幾個方面來說的?

      三個方面

      第一:服役慘景:“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死。”

      第二:家中困境:“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

      第三:被迫服役:“請從吏夜歸。

      6、從詩題看,主要人物應是差吏,但詩中對差吏描寫很少,作者為什么這樣安排?

      詩人明寫老婦,暗寫差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的思想矛盾。詩人一向憎恨統治階級壓迫人民的行徑,但當前這場平叛戰爭是國家和民族的安危所系,大敵當前,人民應當為此作出犧牲。正是出于這種考慮,他贊揚老婦自請應役的精神,而對統治階級爪牙的殘暴只是儲蓄地予以揭露。

      7、你能從老婦的回答想像一下“吏”的表現嗎?

      由學生分小組討論、展示。

      8、這一首敘事詩表現了什么主題?

      這首詩通過敘述差吏趁夜間捉人服役、連老婦人也不放過的見聞,表現了詩人對安史之亂中百姓遭受的苦難的深切同情。

      六、學生活動

      分小組把這一首詩歌改編成一幕短劇,并作表演。

      七、再次朗讀詩歌(會背誦的同學可以脫離課本)。

      八、布置作業:背誦并默寫全詩。

    【石壕吏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石壕吏教學設計07-06

    《石壕吏》的教學設計05-27

    石壕吏_教學設計10-31

    《石壕吏》的教學設計模板05-27

    石壕吏 教案教學設計12-06

    《石壕吏》教學設計范文05-17

    杜甫《石壕吏》教學設計11-30

    《石壕吏》教學設計(精選6篇)05-17

    杜甫《石壕吏》的教學設計模板05-27

    国产一级a爱做免费播放_91揄拍久久久久无码免费_欧美视频在线播放精品a_亚洲成色在线综合网站免费

      亚洲无线码成人高清在线观看 | 伊伊人成亚洲综合人网 | 色一情一乱一伦一区二区三区 | 日本免费人成网视频免费看 | 亚洲五月天激情在线视频 | 亚洲欧美日韩国产综合点击进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