夸父逐日課件參考

    時間:2021-03-18 19:20:56 課件 我要投稿

    夸父逐日課件參考

      導語:《夸父逐日》是中國上古時代神話傳說故事,故事出自于《山海經·海外北經》。下面就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夸父逐日課件,希望對大家有用。

    夸父逐日課件參考

      相傳在黃帝王朝的時代,夸父族其中一個首領想要把太陽摘下,放到人們的心里面,于是就開始逐日。他口渴的時候喝干了黃河、渭水,準備往北邊的大湖(或大海)去喝水,奔于大澤路途中被渴死。他的手杖化作鄧林,成為桃花園;而他的身軀化作了夸父山。

      故事典故

      典故之一

      夸父與日逐走①,入日②;渴,欲得飲③,飲于河、渭④;河、渭不足,北飲大澤⑤。未至⑧,道渴⑨而死⑥。棄⑩其杖,化為鄧林⑦。

      典故出自于——《山海經·海外北經》

      典故之二

      夸父不量力,欲追日影,逐之于隅谷之際。渴欲得飲③,赴飲河、渭。河、渭④不足,將走北飲大澤⑤。未至⑧,道渴⑨而死⑥。棄其杖,尸膏肉所浸,生鄧林。鄧林彌廣數千里焉。

      典故出自于——《列子·湯問》

      注釋譯文

      文本注釋

      1、逐走:競跑,賽跑。

      2、逐:競爭。走:跑。

      3、入日:追趕到太陽落下的地方。

      4、欲得飲:想要喝水解渴。欲,想要

      5、河、渭:即黃河,渭水。

      6、北飲大澤:大湖。傳說縱橫千里,在雁門山北。北:方位名詞用作狀語,向北方,向北面。

      7、道渴而死:半路上因口渴而死。

      8、鄧林:地名,今在大別山附近河南、湖北、安徽三省交界處。鄧林即“桃林”。

      9、未至:沒有趕到。

      10、渴:感到口渴。

      11、棄:遺棄。

      12、為:成為。

      13、逐日:追逐太陽。

      14、于:到。(飲于河、渭中的于,應譯為到,介詞)

      15、大澤:大湖。

      16、足:夠。(因為足的意思等同于夠,所以 足夠:同義復合詞)

      17、其:他的,指夸父。

      詞語活用

      北飲大澤

      北:名詞作狀語,向北。

      道渴而死

      道:名詞作狀語,在半路上。

      古今異義

      ①夸父與日逐走

      走:古義:跑。今義:行走。

      ②飲于河渭

      河:古義:指黃河。 今義:泛指所有河流。

      一詞多義

      飲:①欲得飲 飲:名詞,飲食,食物和水。

      ②飲于河、渭飲: 動詞,喝。

      “典故之一”譯文

      夸父與太陽競跑,一直追趕到太陽落下的地方;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就到黃河、渭水喝水。黃河、渭水的水不夠,夸父就去北方喝大湖的水。還沒趕到大湖,就半路渴死了。夸父拋棄他的手杖,他的手杖化成了桃林。[2]

      “典故之二”譯文

      相傳古代勇士夸父身材魁梧、力大無窮,認為世界上沒有做不成的事情,他拿著手杖去追趕太陽,他翻過許多座山,渡過很多江河,累得精疲力盡也沒有趕上太陽。他還是不死心,一直堅持找,直到他快到大湖邊時,他因勞累過度而死。

      故事人物

      傳說夸父是峨嵋山上一個夸父族的首領,他身材魁梧、力大無窮。為了弄清太陽在一年四季對農作物的影響,能夠讓人們合理利用陽光以及熟悉大自然的規律,夸父拿一根桃木棍兒從東至西測量日影定四季,再從黃河和渭河的漲水痕跡上標出最高洪水的水位,這樣可以對農作物提供耕種參考。至于為什么拿桃木棍兒,那可能是古代人迷信,為了避邪。說起來,夸父應是中國農業科學家的鼻祖。他從東至西到達靈寶市西部,后來壽終于此。

      各方評價

      追日原因

      《夸父逐日》故事,寓意深刻,說明“只有重視時間和太陽競走的人,才能走得快;越是走得快的人,才越感到腹中空虛,這樣才能需要并接收更多的水(不妨將水當作知識的象征);也只有獲得更多的水,才能和時間競走,才能不致落后于時間”。

      ——楊公驥

      夸父逐日是為了給人類采擷火種,使大地獲得光明與溫暖。夸父是“盜火英雄”,是中國的普羅米修斯。蕭先生的看法,頗有幾分浪漫色彩。還有人把夸父逐日看成是自然界的一種爭斗,夸父代表“水”,而太陽代表“火”。水神、火神相爭,水火不容。夸父逐日的故事,給人以豐富的想象,也給人以深刻的啟迪。如何理解這個故事,已不僅僅是學術界關注的問題,而它積極的意義在于,人們以各自不同的理解,去認識這個世界,去實現自己美好的追求。

      ——蕭兵

      逐日意圖

      夸父逐日實際上是中華民族歷史上的一次長距離的部族遷徙,是一次很有膽略的探險。但是,由于他們對太陽的運行和中國西北部地理狀況的認識是完全錯誤的,最終悲壯地失敗。

      在遠古時期,任何一個部族在一個地方定居了相當長時間,其原始的,破壞性的.勞動,必定會使那里的資源受到破壞并趨于枯竭。土地肥力下降或鹽堿化,狩獵和捕魚范圍增大而獲得的數量卻減少,諸如此類都是不可避免的,能獲得的食物和其它物資只會越來越少。在這種情況下,只有一種選擇,部族必須遷徙,移居到新的,更好的地方。

      夸父遇到這個問題時的決定是:向西,去太陽落下的地方——禺谷。

      對夸父族內陸部族來說,作出這個決定卻是正常的。大地是球形的,地球繞太陽運轉以及中國西北部的地理狀況,他們一無所知。他們最多可能從靠近黃海、渤海的部族那里知道:東面,就是大海,太陽從海中升起。至于西面,盡頭是禺谷——太陽落下的地方。

      作品鑒賞

      主題思想

      《夸父逐日》的主題思想即古代先民企圖超越有限生命的束縛以及對生命永恒的渴求。

      遠古先民,通過幻想、想象與逐日等神話來表現他們對生命——時間——生命的思考:有限的人類生命,強烈地向往永恒的時光。有限的個體生命,“飽嘗”時光流逝帶來的痛苦。人類為追求永恒的生命,不息作出卓絕奮斗。[4]

      故事來源

      《山海經·海外北經》:夸父與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飲,飲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飲大澤。未至,道渴而死。棄其杖,化為鄧林。

      《山海經·大荒東經》:“大荒東北隅中,有山曰兇犁土丘。應龍出南極,殺蚩尤與夸父。”

      《山海經·大荒北經》:“大荒之中,有山名成都載天。有人珥兩黃蛇,把兩黃蛇,名曰夸父。后土生信,信生夸父。夸父不量力,欲追日景,逮之于禺谷。將飲河而不足也,將走大澤,未至,死于此。應龍已殺蚩尤,又殺夸父,乃去南方處之,故南方多雨。”

      《山海經》對夸父的描述雖然簡單,但關于夸父的死卻有兩種截然不同的說法,一說是渴死的;一說是被應龍殺死的。在同一本書中,卻有這樣矛盾的說法,郭璞認為:“死無定名,觸事而寄,明其變化無方,不可揆測。”顯然對此表示無法理解,后來的學者或認為是錯簡,或認為有兩個夸父,總之,很難給出令人滿意的答復。

    【夸父逐日課件參考】相關文章:

    《黃鸝》課件參考設計05-16

    關于《長城》課件參考05-13

    西沙漁人課件參考05-09

    理想的風箏課件參考05-09

    桂林山水課件參考09-09

    竹影的課件內容-參考05-14

    有關《學弈》課件模板參考05-13

    《范仲淹的故事》課件參考模板11-12

    必修二《離騷》 復習課件參考11-12

    有關《節日大觀》課件教學設計參考03-12

    国产一级a爱做免费播放_91揄拍久久久久无码免费_欧美视频在线播放精品a_亚洲成色在线综合网站免费

      亚洲欧美成α人在线观看 | 亚洲综合久久AV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美女国产精品久久久久 | 中文字幕不卡乱偷在线 | 日韩欧美在线观看 | 中文字幕免费观看一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