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形狀說課課件資料

    時間:2021-06-09 15:40:36 課件 我要投稿

    地球的形狀說課課件資料

      地球的形狀說課課件資料1

      一、教材與學情分析:

    地球的形狀說課課件資料

      本課是蘇教版科學六年級上冊第二單元《我們地球》的第一課。本單元是小學生較全面地認識、了解、探索地球的起始單元,引導學生從地球表面到地球內部去認識地球。本課主要是讓學生了解人們對地球的認識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對這一科學史的了解有助于學生形成科學是不斷發展的觀點,知道地球的形狀、大小。

      科學素養的形成是長期的培養過程,經過一年多時間的培養和訓練,學生對科學探究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和積極的探究欲,多數學生已經具有收集資料、分析整理概念的能力。

      二、教學目標:

      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依據新課程的標準和我對本課的理解,我確定以下教學目標:

      科學知識:

      (1)知道地球的形狀、大小。

      (2)知道人類對地球形狀的認識經歷了漫長而曲折的過程。

      科學探究:

      (1)能通過查閱整理從書刊及其它途徑獲得的科學資料,了解地球的概貌。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了解人類為科學認識地球所做的努力,相信科學是不斷發展的。

      (2)愿意合作交流。

      三、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 知道人類對地球形狀的認識經歷了漫長而曲折的過程。

      難點:比較觀察船體在球面和平面上航行的差異

      四、教學準備:

      教師:認識地球的視頻.文字及圖片資料,地球儀,小船

      學生:查閱人們對地球的猜想及認識方面的文字及圖片資料。

      五、教學與學法:

      《小學科學課程標準》指出: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核心,讓學生親歷科學探究的全過程。本課用資料、文字、圖片,讓學生整理分析得出結論。采用多媒體展示,結合探究式提問法、討論法等多種教學方法,通過小組合作交流,師生歸納概括,引導學生了解古今人們探究地球的歷史的全過程,自主開展探究活動,給學生顯示自我才能的機會,使學生真正成為科學探究主人。

      六、說教學過程:

      基于以上這些問題的考慮,也為了更好地開展各項活動,真正突出活動的實效性、層次性、有效性,我設計了三個活動主題:第一,交流我們對地球的認識;第二,古人是怎樣認識地球的?第三,歷史上人們是怎樣證實大地是球體的?

      1、第一個環節中,我采用多媒體課件展示——人造衛星拍攝的地球照片,并運用啟發式語言引導學生思考:這是人造衛星拍攝的地球照片,這美麗的地球是什么形狀的,有關地球你知道什么?

      本環節設計的目的是通過資料交流與討論,培養學生的觀察、表達能力。我認為這樣導課能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到認識事物的過程之中,拉開學生科學探究活動的序幕,同時也激發了學生探索問題的興趣。通過師生資料交流匯報:讓學生認識到地球是個很大的球體,半徑約為6300千米,周長約4萬千米。

      2、科學探究起始于問題,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是科學課教學應時刻關注的問題,在教學中教師創設情景,適時引導學生提出“古代的人們是怎樣認識地球的?他們認識地球是什么樣的問題?進入第二個環節,讓學生交流自己收集的資料,展示圖片及視頻資料:第一幅是古人設想的“天圓地方”圖;在觀察的基礎上思考,古人為什么會提出這樣的猜想,你認為這些猜想有沒有漏洞,引出第二蓋天說,介紹神話故事“女媧補天”正是這種地球觀的體現。讓學生思考這種學說你有沒有問題或質疑,學生充分開動腦筋,提出各種質疑。既然“蓋天說”是錯誤的,由此引出“渾天說”及阿基米德根據月亮的影子判斷出地球是球形的……意在給學生提供自主交流的空間,讓每一個學生充分展示自我,真正在探究中學會科學知識,而不是老師的生硬灌輸。同時讓學生了解為什么古人會有這種認識,這些想法雖然現在看起來很可笑,可是收到當時的科學技術的影響,人們只能得出這種結論,古人的科學水平在發展,他們對地球的認識才跟著一點點提高,這是一個漫長而曲折的過程,學生在討論和思考的過程中自己感受到這一點,同時也突破了本課教學的重點。

      3、我們生活在海邊,海邊的人觀察遠處的帆船,發現船只在進出港時有一個特殊的現象。引導學生用地球儀和小船做實驗,比較船只在平面上航行和在球體上航行有什么不同,這是本課的難點,如果憑空想象,對學生來說有難度,可是實際實驗會發現現象非常明顯,效果很好。

      4、在最后一個環節中,從問題入手,利用導向性的語言:“歷史上人們又是怎樣證實地球是球體的呢?”引出麥哲倫的環球航行。這里采用師生講故事,多渠道展示資料。課件展示:麥哲倫航海史;圖片、文字等資料交流。從而拓展學生的知識,讓學生認識到任何偉大的發現都凝聚了人類不懈的能力,從而激發學生學科學、愛科學,愿意進行科學探究的熱情,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

      5、自由活動:

      科學來源于生活應用于生活,學生學會知識并不是目的,關鍵是啟發學生把自己學到的知識應用于生活,自主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才是真正的目標。因此,讓學生列舉生活中的事例,來說明地球是球體,自主開展探究活動。這個環節設計目的主要是培養學生學會觀察,并能用觀察到的現象去論證事物本質的能力。

      總之,在整節課的教學中。我堅持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原則,啟發誘導學生有效學習,引導學生互動,合作交流,共同解決課堂上生成的新問題,從而有效地完成本課的教學任務。

      地球的形狀說課課件資料2

      教材分析:

      1.本節課是蘇教版六年級上冊第二單元單元“我們的地球”中的第一課時,即這一單元的起始課,本課以歷史發展的軌跡為線索,首先,教材以介紹事實的方式說明,人站在地球上,由于視野受限能觀察到的只是有限的一部分,也是無法用肉眼直接看到地球全貌的。接著,提出:“人類是怎樣逐正確認識地球的形狀的?”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欲。然后教材依次向學生介紹古代、近代、現代人們對地球的認識。

      2.通過學習《地球的形狀》讓學生在頭腦中建立科學的地球形狀、大小概念,為教材下一步學習地球的表面、地球的內部以及地表的變遷等內容打好基礎。本課涉及的知識包括地理、歷史、物理等諸多學科,內容較豐富。

      學情分析:

      我校地處城市,學生思維活躍、知識面寬,他們通過電視、網絡、報紙、圖書等多種途徑對我們生活的這個星球已經有了一定的了解,本課對于六年級來說已經積累了比較豐厚的科學知識,對學習科學的興趣比較濃厚,對探究科學的方式方法,已經是輕車熟路了。只是對人類認識地球形狀的歷史過程、地球大小等相關知識缺乏了解,需要進一步認識,這也是我們在這節課需要特別用心的地方。有關地球概況的相關資料,我們已經做了充足的準備,并設計出學生容易理解和接受的模擬實驗,只要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就可以順利完成本課的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

      科學知識:

      1.知道人類探索地球形狀經歷了漫長而曲折的過程。

      2. 知道地球的形狀和大小。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 體驗科學探究中運用想象建立假設以及解釋的重要性。

      2.認識到科學是不斷發展的。

      教學重點:知道人類探索地球形狀經歷了漫長而曲折的過程。

      教學難點:比較觀察船體在球面和平面上航行的差異。

      教學準備:地球儀、地球形狀的相關掛圖、多媒體等資料。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出示課件地球儀。

      (1)提問:同學們,這是什么?板書:“地球”

      (2)談話:這就是我們人類居住和生活的地方,人們只能看到一望無際的陸地和無邊無垠的海洋。可是在過去誰也沒見過地球是什么模樣,那么人類究竟是怎樣認識地球形狀的呢?讓我們今天就踏上人類認識地球形狀的旅程吧!板書:地球的形狀

      <設計理念>:以直觀地球儀為載體,從問題引入,利用我們在地球上生活的實際情況,使科學課建立在滿足學生發展需要和已有經驗的基礎上,以激發學生們的學習興趣。

      2.讓學生展示自己課前收集的資料。

      (1)談話提問:課前我讓同學們收集一些人們認識地球形狀的一些資料,下面我們交流一下古代人是怎么認識地球的?你們怎么評價他們的這種觀念呢?

      (2)學生交流評價

      板書:猜想——有根據的猜想。

      <設計理念>:搜集科學信息資料是學生學會自主學習,拓展知識,進行判斷、推理和論證的必不可少的學習過程和方式。培養學生查閱、搜集整理從書刊及其他途徑獲得的科學資料的能力。同時通過對古代人認識地球的評價,使學生能在已有知識經驗和現有的信息基礎上,通過簡單的思維加工,表達自己的觀點。知道對別人研究的結論提出自己的觀點也是科學探究的一部分。

      (3)出示宇航員在太空拍攝的地球照片或其它反映地球實景的照片,讓學生觀察后,說說看到了什么。

      <設計理念>:進一步加深學生感知地球形狀的印象。

      3.小組討論:關于地球,你已經知道些什么,還想知道些什么?

      (注意提醒組長做好分類記錄)

      4.小組匯報。

      二、帶領學生經歷人類對地球形狀認識的曲折過程

      1.談話:現在科學技術發達了,人們對地球有了正確的認識,

      知道地球是一個球體。那么,古代人又是怎樣認識地球的?

      (1)出示圖片,一種是古代希臘人對地球的認識,一種是古代中國人對地球的認識。

      板書:古代

      (2)學生交流討論,老師作適當補充。

      2.了解古代人類認識地球形狀的過程。

      (1)介紹古代人認識地球形狀的過程。

      (2)提問:既然古代希臘學者亞里士多德、我國古代的張衡都在很早以前就認為地球是圓形的,人們為什么不相信呢?

      (3)學生交流討論。

      <設計理念>:讓學生把自己想象成古代人,產生情感體驗,理解當時對地球形狀的懵懂認識;同時也是對古代人猜想地球形狀的猜想。因此此次活動是雙重猜想。

      3.觀察實驗“進出港船只”活動

      (1)談話:后來,人們站在海岸邊看遠處的航船,發現進港的船只總是先看見桅桿,

      再逐漸看見船身;出港的船只總是先不見船身,然后桅桿才逐漸隱沒在海平面下,據此,人們猜測……

      (2)提問:同學們,當你站在大海邊,看到遠處的船只向你駛來,你通常看到的是什么現象?當船只離開港口遠航的時候你又看到了什么現象呢?這個現象會使你產生什么想法呢?

      (3)師生交流討論.

      <1>讓學生借助生活經驗思考問題,嘗試解釋現象。

      (3)模擬實驗:探究地球的形狀。小組活動,填寫記錄表。

      <1>老師提示:觀察者眼睛要平視,“開船者”要控制船的速度,不要太快。

      師:我們再把船放在桌面上航行,用同一方法觀察,看看和剛才有什么不同。由此你想到了什么?

      生:進行對比實驗,思考總結。

      <設計理念〉:無論是模擬實驗還是對比實驗,主要是讓學生對古代人通過船只航海的現象產生直接體驗,創設情境重在情感體驗,同時習得相關的知識技能。

      4.介紹麥哲倫環球航行。

      (1)老師提問:誰來講講航海家的故事?

      <1>學生利用搜集來的資料講故事。

      <3>學生:模擬環球航海旅行。

      三、總結提煉

      (1)提問:通過對地球形狀的認識,你有什么收獲呢?

      (2)師生交流:

      師:讓我們整體來回顧一下人類認識地球形狀的旅程吧!(播放資料片)

      師:這節課我們雖然只用了四十分鐘的時間,卻經歷了人類從古至今漫長的認識地球形狀的歷程,下面讓我們概括地說出人類認識地球形狀所經歷的過程。學生總結概括,教師畫出重點詞:猜想——實踐——精細觀察

      <設計理念>:指導學生自己得出科學結論,讓學生學會探究的方法:一是了解人類認識地球形狀的探究歷程;二是反思本課學習、探究活動的經歷。

    【地球的形狀說課課件資料】相關文章:

    地球的形狀說課設計11-04

    地球的運動說課課件03-17

    形狀與抗彎曲能力說課11-08

    幼兒園說課小班課件資料06-10

    會計說課的課件03-31

    故鄉說課的課件03-20

    體育說課 課件03-14

    窮人說課 課件03-19

    體育說課的課件06-10

    国产一级a爱做免费播放_91揄拍久久久久无码免费_欧美视频在线播放精品a_亚洲成色在线综合网站免费

      久久亚洲欧洲国产综合 | 亚洲欧美精品伊人久久 | 中文字幕制服丝袜第一页 | 性色免费视频福利 | 亚洲h在线播放在线观看h | 亚洲.国产.欧美一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