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會考考前輔導課件

    時間:2021-06-11 09:45:41 課件 我要投稿

    地理會考考前輔導課件

      相對高考而言,會考的難度不算太大,大家都不要太擔心。地理作為文科中的“理科”,相較其他學科,在答題方面也更側重邏輯性,所以小編建議大家平常學習地理的時候,就要多加思考,多加記憶地理書上的各種圖,加油,會考必過!

    地理會考考前輔導課件

      宇宙中的地球

      1.天體系統的級別

      總星系——銀河系(河外星系)——太陽系(其他恒星系統)——地月系

      2.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條件

      外部:

      (1)穩定的太陽光照條件

      (2)比較安全的宇宙環境

      自身:

      (3)因為日地距離適中,地表溫度適宜(平均氣溫為15度)

      3.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

      (1)太陽活動的標志:黑子、耀斑,周期11年

      (2)影響:發出電磁波影響電離層——干擾無線電短波通訊;

      發出高能帶電粒子——產生“磁暴”現象和“極光”現象;

      影響地球氣候、災害——水旱災害,誘發地震

      4.自轉、公轉的特點

      5.地球自轉的地理意義

      (1)晝夜交替:晝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線——晨昏線(圈)——與赤道的交點的時間分別是6時和18時——太陽高度是0度

      ——晨昏圈所在的平面與太陽光線垂直;

      (2)地方時差:東早西晚,經度每隔15度相差1小時。

      (3)地轉偏向力:赤道上不偏,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6.晝夜長短的變化

      (1)北半球夏半年,太陽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緯度晝長夜短,緯度越高,晝越長夜越短。夏至日北半球各緯度的晝長達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極圈及其以北的地區,出現極晝現象。夏至到秋分,秋分到冬至,北半球晝逐漸變短,夜逐漸變長。

      (2)北半球冬半年,太陽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緯度夜長晝短,緯度越高,夜越長晝越短。冬至日北半球各緯度的晝長達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北極圈及其以北的地區,出現極夜現象。

      (3)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陽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晝夜等長,各為12小時。

      (4)赤道全年晝夜平分。南半球的情況與北半球的相反。

      7.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

      (1)同一時刻,正午太陽高度由太陽直射點向南北兩側遞減。

      (2)夏至日,太陽直射北回歸線,正午太陽高度由北回歸線向南北兩側遞減,此時北回歸線及其以北各緯度達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各緯度達最小值。

      (3)冬至日,太陽直射南回歸線,正午太陽高度由南回歸線向南北兩側遞減,此時南回歸線及其以南各緯度達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各緯度達最小值。

      (4)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陽直射赤道,正午太陽高度自赤道向兩極遞減。

      (5)直射問題:一年之中,有兩次直射的是南北緯回歸線之間,有一次直射是南北緯回歸線。沒有直射的是南北緯回歸線分別到達南北極的緯度。

      (6)日出日落:晝夜長短。日出變早,日落同程度變晚。 (7)影子問題:太陽高度角變小,影子變長。

      8.四季的變化

      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隨著季節而變化,使太陽輻射具有季節變化的規律,形成了四季),北半球季節的劃分:3、4、5月為春季,6、7、8為夏季,9、10、11為秋季,12、1、2為冬季。

      9.地球的圈層結構

      地球的圈層結構以地表為界分為內部圈層和外部圈層。(地球內部圈層示意圖)

      (1)地球內部的圈層根據地震波(縱波、橫波)的特點劃分為地殼、地幔、地核三個圈層。地殼物質主要由巖石(巖漿巖、沉積巖、變質巖)組成,上地幔的軟流層是巖漿的源地。

      巖石圈:地殼+上地幔頂部軟流層

      (2)外部圈層:大氣圈、水圈和生物圈。

      自然地理環境中的物質運動和能量交換

      1.巖石的三大類

      (1)巖漿巖(巖漿上升冷卻凝固而成)

      (2)沉積巖(巖石在外力的風化、侵蝕、搬運、堆積、固結成巖作用下形成)

      (3)變質巖(變質作用)。

      說明三大類巖石的相互轉化(三大類巖石轉化圖)

      2.地表形態變化的內外力因素

      (1)內力作用——能量來自地球本身,主要是地球內部熱能,它表現為地殼運動、巖漿活動、變質作用。造成地表高低不平。地質構造的類型有褶皺(背斜和向斜)和斷層(地壘和地塹)。

      (2)外力作用——能量來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陽能和重力。使高低不平的地表趨向平坦。表現為風化、侵蝕、搬運、堆積、固結成巖作用。

      流水侵蝕地貌(V型谷、u型)、流水堆積地貌(沖積扇沖積平原——山前;河漫灘——河流中下游;三角洲——入?); 風蝕地貌(風蝕洼地、蘑菇)、風積地貌(沙丘)。

      冰川侵蝕(冰斗,角峰)、冰川地貌(冰磧地貌)

      3.六大板塊

      亞歐板塊、非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太平洋板塊、美洲板塊、南極洲板塊。一般說來,板塊內部,地殼比較穩定,兩個板塊之間的交界處,是地殼比較活動的地帶,火山、地震也多集中分布在板塊的交界處。

      生長邊界——板塊張裂處,常形成裂谷、海洋。

      消亡邊界——板塊碰撞處,常形成山脈、海溝。

      4.大氣受熱過程

      太陽輻射(短波)、大氣削弱、地面增溫、地面輻射(長波)、大氣增溫、大氣輻射(長波)、大氣逆輻射(保溫作用)

      (1)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

     、傥兆饔茫壕哂羞x擇性,臭氧吸收紫外線,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紅外線。對可見光吸收的很少。

     、诜瓷渥饔茫涸茖雍皖w粒較大的塵埃。云層的反射作用最顯著。

      ③散射作用:空氣分子或微小塵埃,使一部分太陽輻射不能到達地面。

      (2)大氣對地面的保溫作用

      大氣吸收地面輻射并產生大氣逆輻射(射向地面的大氣輻射),把部分熱量歸還給地面,云層越厚大氣逆輻射越強。

      (3)大氣垂直運動

      地面冷熱不均。大氣水平運動:水平氣壓梯度力,形成風(直接原因)

      (4)熱力環流。(熱力環流的示意圖),山谷風、海陸風、城市熱島。

      5.氣壓帶和風帶

      全球近地面有7 個氣壓帶(高低壓相間分布),6 個風帶。(三圈環流的形成過程圖,氣壓帶風帶分布圖與氣候(干濕冷熱),地圖冊)

      (1)低緯度環流:

      ①赤道低壓帶:因為熱力作用形成,氣流輻合上升,易成云致雨,形成多雨帶。常年受其控制形成熱帶雨林氣候(亞馬孫平原、剛果盆地、東南亞的馬來群島)

     、诟睙釒Ц邏簬В阂驗閯恿ψ饔枚纬,氣流在30度緯度上空聚積而下沉,形成少雨帶(東亞季風區除外),常年受其控制的地區形成熱帶沙漠氣候(北非的撒哈拉水沙漠、西亞的沙漠、北美美國西部的沙漠、南美智利、秘魯西部的沙漠、澳大利亞大沙漠)

     、坌棚L帶:由副高吹向赤道低壓的氣流,在北半球右偏成東北信風,在南半球左偏成東南信風。

      (2)中緯度環流:

     、芨睒O地低壓帶:由來自低緯的暖氣流與來自高緯的冷氣流相遇運動上升而形成。形成溫帶多雨帶。

      ⑤中緯西風帶:由副高吹向副極地低壓帶的氣流,在北半球右偏成西南風,在南半球左偏成西北風,習慣上叫西風,受其常年控制的地區,在大陸西岸形成溫帶海洋性氣候。(歐洲西部、北美西部如加拿大的溫哥華附近、南美南端的安第斯山西側、澳大利亞南端及塔斯馬尼亞島、新西蘭等)

      (3)高緯環流:

     、迾O地高壓帶:因為熱力作用而形成,冷空氣下沉,形成少雨帶。不過極地因為氣溫低,蒸發更少,所以極地屬于降水量大于蒸發量的地區,為濕潤地區。

      ⑦極地東風帶:由極地高壓帶吹向副極地低壓帶的氣流,在地轉偏向力作用下,北半球右偏成東北風,南半球左偏成東南風。

      (4)氣壓帶和風帶的移動

      △移動的原因:隨太陽直射點的移動而動。△移動方向: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5)單一氣壓帶或風帶作用形成的氣候類型

      熱帶雨林氣候(赤道低氣壓帶)

      熱帶沙漠氣候(副熱帶高氣壓帶)

      溫帶海洋性氣候(中緯西風帶)。

      (6)氣壓帶、風帶移動形成的氣候類型

      熱帶草原氣候(夏季受赤道低氣壓帶控制,冬季受低緯信風帶控制)

      地中海氣候(夏季受副熱帶高氣壓帶控制,冬季受中緯西風帶控制)。

      (7)北半球受影響的氣壓中心

      冬季一月,亞歐大陸:亞洲高壓,太平洋:阿留申低壓。

      夏季七月,亞歐大陸:亞洲低壓,太平洋:夏威夷高壓。

      6.常見的天氣系統

      在低壓槽上形成了鋒面系統。

      鋒面與氣旋是一個整體(高壓系統是沒有的)

      反氣旋,中心高,四周低。多晴朗干燥天氣。

      7.水循環(循環示意圖)

      (1)類型:海陸間大循環(大循環)、陸地循環(水量很少)、海洋循環(水量最大)

      (2)各環節的名稱:蒸發、降水、水汽輸送、地表徑流、地下徑流、下滲、植物蒸騰

      (3)意義:維持全球水量平衡;維持全球熱量平衡;更新陸地水資源;塑造地表形態;聯系四大圈層。

      中緯度半濕潤半干旱區,若降水量不變,增溫將加速陸地蒸發,使土壤中水分減少,導致作物產量下降。對工業生產也有一定的影響,溫度升高將減少高緯度地區供暖的能源消耗,明顯增加低緯度地區制冷的能源消耗。

      8.常見的自然災害

      水災、旱災、臺風、暴雨、寒潮、沙塵暴、暴風雪、地震、火山、滑坡和泥石流。了解它們發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環境治理

      人類與地理環境的協調發展

      1.人地關系思想的演變過程

      崇拜自然——采獵文明——人與自然是恐懼與依賴的關系;

      改造自然——農業文明——人對自然的依附性大大減弱,對抗性增強;

      征服自然——工業文明——人地關系全面呈現不協調,人地矛盾迅速激化;

      謀求人地協調——當今社會——人口、資源、環境和諧發展

      2.人類所面臨的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等方面的問題

      (1) 環境污染:水、大氣(光化學煙霧、臭氧空洞、酸雨、氣候變化)、土、固體廢棄物、噪聲、放射性物質、海洋污染

      (2) 生態破壞:荒漠化、鹽堿化、水土流失、生物多樣性銳減、生態環境破壞(森林、濕地)

      3.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內涵、基本原則

      (1)概念:既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不損害后代人滿足其需求的能力。

      (2)內涵——經濟、社會、生態的可持續發展

      (3)原則:

      ①公平性原則:同代人之間、代際之間、人與動物之間、不同國家和地區之間的公平。

     、诔掷m性原則:經濟活動和社會發展必須保持在資源和環境的'承載能力之內。

      ③共同性原則:地球是一個整體,地區性環境問題往往會轉化為全球性問題。地區的決策和行動,應有助于實現全球整體的協調。

      4.協調人地關系,實現可持續發展的主要途徑

      循環經濟——清潔生產

      清潔生產則從原料開采——生產——消費——廢棄物處理的全過程來評估產品對環境的影響程度。

      地理信息技術

      地理信息技術的應用

      1.遙感在資源普查、環境和災害監測中的作用

      遙感:獲取,對地表物體進行遠距離的感知。

      資源普查:礦產、生物、水資源。

      環境災害監測:環境監測,災害預警。

      特點和優點

      可以首先從面上的區域分析研究入手,然后有重點地選擇若干點、線進行野外驗證和檢查。不僅可以提高研究工作的精度和質量,而且節省人力、財力,提高效率。

      2.在定位導航中,全球定位系統(GPS)的作用

      3.在城市管理中,地理信息系統(GIS)的功能

      處理地理空間數據,地理空間信息進行輸入、管理、分析和表達。 城市信息管理與服務、城市環境管理、城市道路交通管理、城市規劃。

      4.數字地球的基本含義

      數字地球是指數字化的地球,即把整個地球信息進行數字化后,由計算機網絡來管理的技術系統。

      (1)GPS,主要是定位,在全球范圍內實時進行導航、定位的系統。

      三大部分:空間部分—GPS衛星星座;地面控制部分—地面監控系統;用戶設備部分—GPS信號接收機

      特點:全能性(陸地、海洋、航空和航天)、全球性、全天候、連續性、實時性

      (2)地理信息系統

      GIS,專門處理地理空間數據的計算機系統,用于所有用到地圖或需要處理地理空間數據的領域。在區域地理環境研究和城市管理中得到應用。

      人文地理

      人口增長

      1.影響人口增長的主要因素

      生產力水平、醫療衛生條件和教育程度影響到人口的死亡率和出生率,進而影響到人口的增長模式。此外,政策、社會福利、自然災害等也會影響到人口的增長。

      2.三低(發達國家,歐洲美國,中國)、“高低高”向“三低”過渡(水平較高的發展中國家)!缀透叩姆纸缰担0.1%

      3.世界人口增長

      非洲人口自然增長率最高,歐洲最低;亞洲凈增人口數量最多。 4、人口問題——人口增長過快:人口壓力大——控制人口(中國實行計劃生育) 人口增長過慢:人口老齡化——鼓勵生育、接受移民(中國靠發展生產力)

      人口遷移

      1.人口遷移的主要原因

      經濟(落后地區向發達地區)、政治(政治迫害、戰爭、國家有組織的人口遷移)、社會文化(宗教迫害、民族歧視)、生態環境、其他因素(家底和婚姻、投親靠友、逃避歧視)。

      2.人口遷移的意義(效應)

      (1)利:

     、偌訌娒褡鍒F結,促進民族融合

     、诩訌娢幕涣

     、蹨p輕遷出地的人口壓力

     、転檫w入地提供廉價勞動力。

      (2)弊:

     、僭斐蛇w出地人才外流

     、诮o遷入地社會管理增加了難度

      3.人口分布與人口容量

      (1)人口合理容量:所能持續供養的人口數量。人口合理容量要小于人口承載力。

      (2)影響環境人口容量(環境承載力)的因素:資源狀況、生產力水平、開放程度和消費水平。


    【地理會考考前輔導課件】相關文章:

    深圳地理會考課件04-19

    地理 課件04-17

    北京課件地理04-14

    地理洋流課件04-19

    初中地理的課件04-19

    地理濕地課件04-17

    地理課件精選04-17

    地理趣聞課件04-19

    地理獲獎課件04-20

    国产一级a爱做免费播放_91揄拍久久久久无码免费_欧美视频在线播放精品a_亚洲成色在线综合网站免费

      综合系列国产91 | 亚洲啊V在线观看精品 | 亚洲国产午夜精品理论片 | 亚洲视频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 日韩欧美亚洲每日更新在线国产精品 | 日本大胆欧美中文字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