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教案

    時間:2022-08-08 19:04:21 科學教案 我要投稿

    【必備】科學教案范文合集六篇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是保證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量的基本條件。怎樣寫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科學教案6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必備】科學教案范文合集六篇

    科學教案 篇1

      教材分析:

      《日食和月食》一課是在學生認識了月相成因的基礎上學習的,本課的知識目標是指導學生認識日食和月食的成因,能力目標是要培養學生推理能力和空間想象能力;科學思想教育目標是要培養學生認真細致、相信科學不迷信的態度。本課是培養學生自行探究和運用知識的能力的典型課例,探究日食和月食的成因是有層次的,探究日食的成因是重點,探究月食的成因要充分體現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和能力解決新問題。在探究日食的成因中根據事實材料推測分析是誰擋住了太陽光是難點。

      教學準備:

      1.學生課前收集有關日食和月食的文字、圖片或聲像資料。

      2.月相形成的實驗材料。

      3.CAI課件

      ①日食和月食發生時的情境動畫。

      ②日食和月食發生時三球位置示意圖。

      教學過程:

      一、組織學生交流收集到的資料,提出問題。

      1.學生交流課前收集到的有關日食和月食的文字、圖片資料,初步談談對日食和月食形成的認識。

      2.分小組匯報交流情況。

      3.教師小結:同學們能收集到這些有價值的資料,為學好本課邁出了成功的第一步。剛才有同學談到據老人們說日食和月食是天狗在吃太陽或月亮,每到這時,人們都要拿出鍋碗瓢盆來敲敲打打,好趕走天狗,真有天狗吃日、天狗吃月這回事嗎?當然沒有,我們就用科學的態度和科學的方法來研究這是怎么一回事吧!

      4.板書課題。

      二、指導認識日食的成因及種類。

      1.教師課件演示日食發生的動畫,學生觀察。

      2.教師發給每一組一張日食發生時的一組照片圖及我國歷史上曾發生過日食的時間記錄表。組織學生小組討論日食發生時都有哪些現象和規律。

      3.學生分小組匯報,教師逐條板書。

      4.教師根據以上學生匯報,組織學生討論:是什么擋住了太陽的光?你的理由是什么?

      5.學生匯報,教師形成如下板書

      現象:分析

      ①呈弧形漸缺→是球體

      ②自西向東漸缺→自西向東運動

      ③有時整個太陽被擋住→從地球上看,兩球大小差不多

      ④發生在農歷初一→三球在同一直線上。

      6.學生實驗證明以上分析是否正確。教師在黑板上畫一個太陽,學生手持乒乓球當月球自西向東運動,把學生頭部當地球,看看在怎樣情況下看不見太陽。要求學生實驗后畫出太陽、地球、月亮三者的位置關系示意圖。

      7.教師組織學生匯報實驗情況,并抽查學生所畫示意圖。

      8.教師課件演示日食成因示意圖,學生想象日食形成過程并把研究結果寫下來(小組相互交流完善)。

      9.學生利用教材認識日食的種類。

      三、研究月食的成因。

      1.談話:剛才我們已經研究了日食的形成原因,月食的形成原因又是怎樣的呢?老師想讓同學們首先自主研究,然后通過相互討論交流進行合作研究。

      ①月食發生在農歷的什么時候?這時候地球、太陽和月球的位置是怎樣的?

      ②月食時,月亮的哪一邊先出現陰影?為什么?

      ③月食是怎樣形成的?

      2.教師組織學生根據以上問題討論交流。

      四、教師小結

      這節課我們研究了日食和和月食的形成,使我們知道了任何自然現象的產生都是自然事物運動變化的結果,因而我們要從小相信科學不迷信,從小培養認真細致的科學態度。

    科學教案 篇2

      板書設計:

      為什么一年有四季

      地球公轉 地軸傾斜

      教學后記:

      8、極晝和極夜的解釋

      教學目標:

      1、知道極晝和極夜現象與地球公轉、自轉和地軸傾斜有關。

      2、知道地軸傾斜的角度大小和極晝極夜發生的范圍大小有關。

      3、能用模擬實驗、模型、示意圖等方法來解釋極晝和極夜現象。

      4、在小組合作探究過程中能認真聽取其他同學的意見。

      教學重點:極晝和極夜現象與地球公轉、自轉和地軸傾斜有關。

      教學難點:地軸傾斜的角度大小和極晝極夜發生的`范圍大小有關。

      教學準備:地球儀,光源,極晝極夜現象的圖片等。

      教學過程:

      一、引入學習:

      1、談話:地球的南極和北極,會出現很多令人奇怪的現象,比如:北半球到了夏季,太陽就會掛在天空幾個月而不落下,北極中心地帶的白天甚至可以長達半年之久;而到了冬季,就會連續幾個月不見太陽,北極中心地帶的黑夜甚至可以長達半年之久。我們把這樣的現象叫做極晝和極夜。

      2、問題:我們已經知道,晝夜交替是地球自轉形成的,晝夜交替就是一天,可是極地的白天和黑夜竟然長達半年!我們能用所學的知識解釋這一現象嗎?

      二、探究極晝和極夜現象:

      1、談話:晝夜現象是地球自轉形成的,極晝和極夜現象夜可能與地球的運動有關。還記得地球是怎樣運動的嗎?

      2、解釋極晝和極夜現象

      (1)思考:利用手電筒、地球儀、示意圖等材料,我們怎樣能解釋極晝和極夜現象?

      (2)學生分組實驗。

      (3)全班交流。

      (4)小結。

      三、研討地軸傾斜的角度和極晝極夜范圍的關系:

      1、討論:我們知道地軸傾斜的角度是23度,如果傾斜角度加大,會出現什么現象?對地球有什么影響?

      2、交流。

      四、總結延伸:

      1、交流并記錄:

      (1)在本單元中,我們研究了地球的運動,地球的運動主要有哪兩種形式?

      (2)地球自轉的方向怎樣?周期多長?自轉有什么特點?地球公轉的方向怎樣?周期多長?公轉有什么特點?

      (3)有什么證據表面地球在自轉?有什么證據表面地球在公轉?

      (4)地球的運動出生了哪些自然現象?

      2、延伸拓展:

      我們還想知道地球運動的哪些問題?

      板書設計:

      極晝和極夜的解釋

      地球自轉 公轉 地軸傾斜

      2、人類認識地球及其運動的歷史

      傅科擺——地球自轉

      三、認識相對運動:

      5、北極星“不動”的秘密

      6、地球在公轉嗎

      7、為什么一年有四季

    科學教案 篇3

      重點

      主要星座、恒星的位置和形狀

      難點

      北極星指示正北方向的緣由

      課前準備

      學生課前準備:收集關于著名星座的傳說

      教學器材:星空圖

      教學課件:無

      教學過程

      (教師提問)“哪位同學能夠告訴同學們,天上的星星有多少顆?”

      (學生回答)

      (教師)每顆星星的亮度是不同的,人們用肉眼可以觀察到的星星,全天大約有6000顆,由于南北半球、空氣質量、人眼視力等原因,我們每天晚上在夜空中能夠觀察到的星星數目還要小很多。即便如此,我們在夜晚也很難將星空中的星星數清楚。

      古代人為了明確星星的位置,展開豐富的想象,將星空連接成各種圖案,并賦予它們神話的形象,這就是星座。

      (展示)教師展示一個星座的實際星圖和星座想象圖。

      (簡要講解)教師介紹古代巴比倫人的十二星座,并從科學的角度解釋星座的名稱只是人類的想象。教師提及古希臘人的四十八星座和的二十八星宿。

      現在,國際上將星空劃分為88個區域,命名成88個星座。在北半球的人們,只能看到北天的星座;在南半球的人們,只能看到南天的星座。

      (學生活動)請同學們觀察教材的北天、南天星空圖,回答第1題和第2題,并描述那些星座的形狀。

      (教師講解)這些明亮的星星都是恒星,每個星座包括了許多恒星,而我們經常說的北極星、織女星等都是單一的恒星,它們是星座中的一顆恒星。

      (提問)請同學們說出第2題的恒星都屬于哪個星座。

      (簡要講解)教師講解北斗七星、大熊座、北極星的關系。請同學們觀察北天星圖,明確北極星的位置。

      (教師提問)在夜晚觀察星空,北極星應該處于天空中的什么方向?(正北方向)北極星為什么會指示正北方向呢?

      (學生討論)

      (學生活動)閱讀教材的觀察2,教師鼓勵有條件的同學利用望遠鏡觀察星空,沒有望遠鏡的同學可以肉眼觀察當地、當時的大熊座方位。教師提問:北斗七星的斗柄在不同的季節為什么會指向不同的方向?

      (同學討論)(下節課教師講述)。

      (新課結束,復習反饋)當堂完成教材的練習1、2。

      教案點評:

      本節課的內容,重點在于空間想象和星座的形狀。學生需要在頭腦中形成三維空間的宇宙印象,以及記住一些重要星座的形狀,并能夠在夜空中獨立尋找出這些星座。由于生活中預測命運的“十二星座”的影響,使學生對本節課的內容即好奇,又有偏見。因此,教學設計以先從星座的產生導入,澄清一些知識點,然后將空間的概念和形狀的概念滲透到教學中,重點是夜空中的主要恒星和主要星座的位置或形狀。星空的季節變化在本節結尾處點出,為下節課做準備。

    科學教案 篇4

      一、課程目標

      知識與能力

      1.知道身邊發生的變化現象。

      2.能對不同的變化進行分類。

      3.明白記錄物體變化的意義,并能設計具體的記錄。

      過程與方法

      1.通過制定分類標準,對變化進行分類。

      2.設計記錄物體變化的方法,培養學生觀察、記錄等科學探究必備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知道身邊的環境時刻在發生變化,認識到世界是變化的。

      2.明白正確的記錄有助于活動的進行,對于科學探究非常重要。

      3.培養學生樂于觀察、勤于記錄的科學素養。

      二、教學重點

      1.身邊的世界是變化的;

      2.記錄物體的變化。

      三、教學難點

      1.制定標準,對變化分類;

      2.涉及記錄方案。

      四、教學用具

      投影儀、冰塊實物或多媒體素材(如冰塊為圖片,可能還需要水的圖片)。

      五、教學方法

      教師通過引導使學生知道變化和周圍世界的關系,然后進一步討論變化的分類和如何記錄物體的變化,并幫助學生通過觀察生活中的變化現象和變化過程進行探究。

      六、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展示冰塊,教師借助于冰水轉化的例子進行導入。

      同學們,這是什么呢?對,這是冰塊。大家知道冰塊是怎么形成的嗎?

      (學生回答)冰是由水凍成的。

      (教師)嗯,同學們說得非常正確。水成了冰,其實就是一個變化過程。同學們,在我們身邊的變化多不多呢?

      (學生活動)說一說。教師要求學生說說印象中其它的變化現象,并簡單說說是如何變化的。

      (課堂作業)教師將學生說出的變化現象寫在黑板上,也可以要求學生將提到的變化填寫在課本第一頁的空白處,方便課余時間的觀察活動。

      (承轉)剛才大家舉出了各種各樣的變化過程,可見我們身邊的世界到處都在發生著變化,這些變化一樣嗎?

      (學生回答)不一樣。

      (教師)那么,他們之間有什么不同呢?說說理由。

      (活動)同學們,大家知道什么是變化嗎?讓同學們在小組中討論,看看這些變化之間有什么區別?你們能不能自己討論確定一個標準,然后對這些變化進行分類。

      目的是培養學生喜歡集體討論、學會通過比較的方法發現事物間的不同之處,學會提取有用指標進行學習的習慣,加深對科學過程的認識。在比較發現的過程中,學生可以使用各種辦法:書寫、畫表、繪圖等。

      (展示與評價)學生小組說說自己的結果(如果必要,可以使用投影儀等電化設備)。對于學生的回答,教師要注意進行積極的評價,對于不太正確的說法,可以通過讓同學補充的方法進行改正。

      (承接)我們雖然知道了很多很多的變化,也知道了我們生活的世界無時無刻不再變化,但是,我們卻不可能完全憑大腦記憶,即使現在能記住的,以后也許就會忘記。大家說,我們該怎么辦呢?大家來想想辦法。

      (學生回答)做記錄。

      (教師)真不錯,通過做記錄確實是一個非常好的辦法,不但可以幫助記憶物體的變化現象和過程,還可以方便地和別人進行交流。

      (教師)我們知道身邊的世界充滿了變化。那么請同學們選擇一種變化,小組討論一下:我們怎樣來記錄這種變化?需要什么工具?

      (學生活動)學生討論應該采用的記錄方法,并設計一個觀察記錄的過程。

      (評價)讓其他同學看看某一方案,說說其中的優點和不足。在學生小組的方案確定了之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去進行自己的觀察,在實踐中檢驗和評價自己的紀錄方案。

      七、教學流程

    科學教案 篇5

      設計意圖:

      冬天到了,天氣一天天變冷了,寶寶們都穿上了冬衣。可再玩娃娃家時,我發現有的寶寶會將布娃娃的衣服或鞋子脫掉。寶寶們只熱衷于他自身的動作發展,全然不顧娃娃的冷暖。設計本活動,想通過讓寶寶自己幫小動物想辦法:怎樣過冬?怎樣取暖?從而不僅知道一些取暖的方法,更激發他們愛護小動物的情感。

      活動目標:

      1、嘗試用感官感知冷和暖,初步了解一些取暖的方法。

      2、初步萌發關心小圍巾、大衣、熱水袋等)、小動物玩具若干活動準備:

      各種取暖的物品(手套、圍巾、大衣、熱水袋等)、小動物玩具若干

      活動過程:

      1、師用冰涼的手與寶寶握手,引出主題:

      比較誰的手冷?誰的手暖?

      2、討論:怎樣讓老師的手、身體變得暖暖的?

      3、師根據寶寶的回答出示相應的取暖物品,讓寶寶感知暖(個別、集體)。

      4、以小動物哭聲引起寶寶的注意,引發寶寶為小動物準備過冬的物品。

      5、游戲:小動物過冬引導寶寶做媽媽,為小動物帶上不同的取暖物品。學說:寶寶,現在還冷嗎?

      6、表揚“媽媽”們的積極表現。動物的情感。

    科學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1.通過本課教學,要求學生知道簡單機械——斜面的作用,以及斜面在實際中的應用。

      2.他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會做說明斜面有省力作用的實驗。

      3、愿意與同學交流使用斜面的好處和不足。

      教學重點:

      指導學生研究斜面的作用。

      教學難點:

      了解斜面在生活中的應用

      教學準備:簡單機械實驗盒、多媒體課件等。

      教學課時:2課時

      一、導入

      談話:要把一大桶油從地面運到汽車上,可以有不同的方法,其中有一種既簡單又省力的方法,是從地面到車廂斜著搭一塊木板,把油桶沿著傾斜的木板推上去。一塊木板,當把它從低處到高處搭成一個傾斜的平面,并沿著它向上搬運物體時,它就成為一種簡單的機械——斜面。(板書課題:斜坡的科學)

      二、研究斜面的作用

      1、討論:一大桶油很重,一個人搬不動;可是沿著斜面,一個人就能把它推上汽車。這說明斜面有什么作用?

      2、感受:把一個物體提高到一定的高度,體驗利用斜面和不利用斜面由什么不同。

      3、分析斜面的工作圖,提出自己的猜想:

      (1)重物被抬高的高度是否相同?

      (2)重物被抬高時所走的距離是否相同?

      (3)重物被抬高時是否有其他物體幫助托住了該物體?

      我們小組的猜想是 。

      4、設計實驗方案,分小組開展實驗。

      ①把木塊立在桌上,將木板(光滑面朝上)的一頭支在桌面上,另一頭架在木塊上,使其成為一個斜面。

      ②每組滾輪用測力計把它提起,觀察用多少力?

      ③把滾動的圓木放在斜面下端,通過測力計拉著它沿斜面向上滾動,速度要慢、勻,觀察用多少力?

      ④及時記錄好有關數據。

      5、分析整理。

      6、匯報交流實驗結果。

      第二課時

      三、把斜面“卷”起來

      1、照圖做一做,看看斜面卷起來會變成什么樣子?

      2、討論交流:

      (1)分析兩圖中螞蟻爬行的路線由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

      (2)卷起來的斜面由什么優點?

      3、畫出幾個不同坡度的斜面,將它們剪下來,卷在鉛筆上,看看它們有什么不同?

      4、交流本組的發現。

      四、斜面的應用

      1、多媒體課件出示斜面在生活中的應用實例,學生分析。

      2、說一說,你還知道哪些生活中應用斜面的實例?

      板書設計:

      4、斜坡的科學

      斜面能省力

      斜面不省距離

      斜面越長越省力

    【科學教案】相關文章:

    科學教案04-06

    春天科學教案03-09

    科學教案:蝸牛09-11

    走進科學教案12-08

    關于科學教案07-24

    關于科學教案07-27

    科學教案《賽車》04-07

    科學教案范文04-06

    身邊的科學教案07-13

    有關科學教案06-12

    国产一级a爱做免费播放_91揄拍久久久久无码免费_欧美视频在线播放精品a_亚洲成色在线综合网站免费

      中文字幕精品三级欧美 | 亚洲日韩在线精品第一品 | 最新午夜视频精品视在线播放 | 正在播放国产精品久久久久 | 日韩欧美国产第一页 | 午夜精品褔利一区二区三区蜜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