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教案

    時間:2022-09-07 08:47:52 科學教案 我要投稿

    科學教案范文9篇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通常會被要求編寫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那要怎么寫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科學教案9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科學教案范文9篇

    科學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鐵生銹是一種化學變化,鐵銹是一種不同于鐵的新物質。

      ●鐵生銹的原因與水和空氣有關。

      過程與方法:

      ●通過觀察、實驗獲得證據,確定鐵銹是一種不同于鐵的新物質。

      ●通過對比實驗,探究鐵生銹的原因。

      情感、態度、價值觀

      ●懂得確定一種物質是不是新物質需要有足夠的證據,培養證據意識。

      【教學重點】能區別鐵和鐵銹的區別,能分析鐵生銹的原因。

      【教學難點】通過對比實驗探究出鐵生銹的原因。

      【教學準備】提供給學生一塊生銹的鐵釘,一塊不生銹的鐵釘、電路檢測器等其他生銹的物品。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師:新買的自行車和用了一段時間后,它們有什么明顯的不同?在生活中你還看到哪些鐵制品生銹的情況?學生匯報。

      師:看樣子生活中鐵生銹的現象還是很多,那鐵生銹是一種什么變化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研究。

      二、觀察鐵銹

      1.(拿出一塊生銹的鐵釘和一塊不生銹的鐵釘),這兩個都是鐵釘,你發現了它們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顏色 光澤 硬度 體積

      2.師:鐵生銹變成了鐵銹,這是一種化學變化嗎?我們還可以用什么證據來證明自己的觀點呢?學生匯報觀察的方法。

      (1)利用放大鏡觀察它們的空隙;(2)用手摸摸;(3)用錘子擊打;

      (4)用電路檢測器進行導電性能檢測等。

      3.我們怎樣做這些對比實驗?分組研究活動。

      4.匯報:通過觀察比較得出鐵和鐵銹的不同點,得出鐵生銹產生了新的物質是屬于化學變化。

      三、探索鐵生銹的原因

      1.在日常生活中,鐵在什么情況下容易生銹?

      2.生匯報:鐵器可能放在潮濕處易生銹,在干燥處則不易;涂油漆或電鍍過的鐵器不容易生銹,而在空氣中的“裸”鐵器則易生銹。

      3.由此可見鐵生銹與哪些因素有關呢?我們每一小組來設計驗證自己的假設吧?

      4.小組設計實驗。

      5.討論后學生總結:

      (1)鐵器生銹是因為和空氣接觸,我們想是鐵和空氣中的氧氣發生了變化;

      (2)鐵器生銹是因為水的存在,我們猜測是鐵和水發生化學反應;

      (3)鐵器生銹是因為水和空氣對鐵的共同作用的結果。

      6.那如何證明這些可能性是否成立?

      7.學生推論:如果第一個假設正確,則在干燥條件下,鐵在空氣中就能生銹;如果第二個假設正確,則鐵在水中并和空氣隔絕就能生銹;如果第三個說法正確,則必須在既有空氣又有水分的條件下鐵才能生銹。

      8.學生經過討論后,順利地分組設計了如下實驗:

      (1)將潔凈的鐵釘放于干燥的試管中,用塞子塞緊;

      (2)取煮沸除去空氣的水裝滿試管,放入潔凈的鐵釘,用塞子塞緊,不留一點氣泡;

      (3)將潔凈的長鐵釘放入試管中,倒立于盛水的燒杯里,試管里只有少量的水和空氣,在試管外壁上標記水面的位置,并放置一段時間。

      四、課外延伸

      課后繼續觀察,做好記錄。

    科學教案 篇2

      第一課時

      問題引申通過什么現象,可以判斷兩種物質混合后有新的物質產生?

      第二課時

      教 學 過 程教學反思

      討論為什么燃燒很旺的炭火越扇越旺,而燃燒的蠟燭一扇就滅?

      結論:炭火由于燃燒猛烈,當扇子扇它時,把燃燒產生的二氧化碳扇走,帶給它更多新鮮的氧氣,因而越扇越旺;而蠟燭由于火力較弱,扇子扇它的時候,雖然能給它帶來更多的氧氣,但同時也把它的熱量帶走,使蠟燭的溫度降低,低于燃燒所需的溫度,所以蠟燭會熄滅。

      拓展讓木炭燃燒得更旺:

      1.討論:判斷人們是通過控制燃燒的哪些條件進行滅火的?

      2.復習:物質的燃燒必須同時滿足三個條件。

      3. 我們在滅火時往往只需破壞燃燒條件中的任何一個,就可以達到滅火的目的。

      4.提問:是不是所有物質燃燒都可以采用同種方法滅火呢?

      5. 結論:B-P24

      (1)油桶著火,應迅速移走其他油桶,以防引起爆炸,利用的是搬開或隔離可燃物的辦法(草原或森林著火時,往往都要開辟一個隔火帶)。

      (2)電路引起著火,應先切斷電源,然后蓋上沙子隔絕氧氣(如果直接用水澆,就容易引起短路、觸電)。

      (3)用滅火器滅火,滅火器產生的泡沬或二氧化碳能隔絕氧氣,大部分的火災都可以用它來滅火。

      (4)消防隊員用水來降低燃燒物的溫度,以實現滅火。

      網上學1.常用滅火器:二氧化碳滅火器、干粉滅火器、泡沫滅火器。

      2.認識一些燃燒爆炸有關的標志。

      3.小學生如何防止火災?SB-P25

    科學教案 篇3

      第一課時

      一、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進行觀察蝸牛,經歷自己感興趣的實踐過程。

      2、了解一些有關蝸牛身體及吃食物等方面的知識。

      二、教學準備

      觀察用的蝸牛、盛放蝸牛的容器、記錄筆紙、供蝸牛食用簡單的食物、放大鏡

      三、教學活動過程

      1、引入

      同學們見到過蝸牛嗎?說說蝸牛是怎樣的一種小動物。

      1、 觀察蝸牛身體

      a) 分發蝸牛給學生

      b) 提出按一定順序來觀察蝸牛的身體

      c) 小組觀察、討論交流

      d) 嘗試描述蝸牛各部分的特點

      2、 蝸牛殼的觀察

      師述:關于蝸牛殼,你能觀察到那些信息呢?引導討論蝸牛的好處,蝸牛殼上螺線的秘密,蝸牛殼與蝸牛身體的重要關系。

      3、 蝸牛吃食物的觀察

      a) 提問:蝸牛如何進食,你看到過嗎?清學生簡單描述一下。

      b) 驗證觀察:蝸牛吃食物。師準備幾樣食物:要想知道蝸牛會選擇哪幾樣食物,將蝸牛放入食物盒里觀察,同時觀察它是如何進食的。

      c) 交流:蝸牛靠什么來吃食物?它最喜歡吃哪些食物?

      d) 延伸:很遠的地方的食物蝸牛發現嗎?

      4、 交流小結說出蝸牛的身體是怎樣的。說出蝸牛是怎樣吃食物的。

      第二課時

      一、教學目標

      1. 引導學生了解蝸牛的運動方式。

      2. 經歷觀察蝸牛運動的現實過程。

      3. 激發探索蝸牛運動秘密的興趣。

      二、教學準備

      小組或個人觀察用的蝸牛、放大鏡、小木棒、棉線記錄用紙和筆等。畫有同心圓的紙、玻璃片。

      三、教學活動過程

      1、 引入:蝸牛爬行是怎樣的?它靠什么來爬行的?

      2、 蝸牛用身體的那一部分爬行?

      1) 用放大鏡觀察蝸牛用身體的那一部分爬行

      2) 引導說出蝸牛用身體的腹部爬行。小結蝸牛的腹部就是蝸牛的腳------腹

      3、 觀察蝸牛的爬行,你發現什么?

      1) 引導模仿蝸牛的爬行動作

      2) 引導學生讓蝸牛在小木棒、棉線上爬行

      3) 引導觀察蝸牛爬行過程中留下的痕跡。推測一下這些粘液所起的作用。

      4、 想辦法做

      1) 誰能使蝸牛朝著一個方向爬行?

      引導用蘋果、桔子等實物引誘蝸牛朝一個方向爬行

      2) 誰能讓幾只蝸牛進行一次蝸牛比賽呢?

      引導用棉線作路蘋果作餌撥動蝸牛爬行比賽。或者畫一個同心圓來進行蝸牛爬行比賽。

      5、 交流、小結

      蝸牛使怎樣爬行的?你能想出更多的方法讓它們進行爬行比賽嗎?

      后記:通過學習知道動物具有共同的特點。會嘗試用不同的方法解決遇到的不同問題。經歷和體驗從整體到局部的觀察過程,并學習使用放大鏡做更細致的觀察。發展研究小動物的興趣,樹立起認真細致、實事求是地觀察態度,做到不打擾、不傷害小動物。

    科學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會用自己的感官(眼、鼻、舌、手、耳朵)和簡單的器材來觀察水是一種什么樣的東西。

      2、通過觀察、對比等方法認識水是什么樣的,有什么特性。

      3、認識生活中常見的液體,并能判斷什么樣的物質是液體。

      4、在觀察、研究活動中,培養學生留心觀察、敢于提出不同的見解,樂于合作與交流,樂于探究發現周圍事物奧秘的學習習慣。

      教學重點:

      認識水是什么樣的,有什么特性,并在認識過程中培養學生觀察能力、比較能力、綜合分析能力。

      教學難點:

      幫助學生理解水是會流動的,沒有固定形狀的,進一步認識水是怎樣的液體。

      教具:

      1號抽屜:每組各一杯可樂、醋、糖水、牛奶、醬油、雪碧、酒、油

      2號抽屜:培養皿。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出示:礦泉水

      這里面是什么?它有什么用途?

      2、引入課題 板書:水

      二、用感官觀察水

      1、現在,請同學們一起來觀察這杯水,它是什么樣的。比一比,哪一組發現的秘密最多?

      2、學生實驗,師巡視。

      3、匯報觀察結果。師板書:沒有味道,沒有氣味,沒有顏色……

      三、用比較的方法觀察水

      1、剛才同學們運用鼻、舌、眼睛、耳朵、手發現了水是沒有味道,沒有氣味、透明,沒有顏色的。請大家拿出1號抽屜中的1號杯,與水比較一下。水是怎樣的。

      2、學生進行比較,師巡視指導。

      3、匯報交流。

      4、你們說水是沒有味道、沒有顏色、透明的、沒有氣味的東西(出示:玻璃)它也具有上述特點,你是怎么解釋呢?拿出1號抽屜的玻璃,比較一下。

      5、學生討論、交流。

      6、學生做水流動實驗。

      7、水與玻璃還有什么不同之處?

      學生說(硬或軟,形狀上有區別)

      師:玻璃是什么形狀?(學生說長方形)

      師:那么水的形狀又是怎樣的呢?

      8、學生實驗、討論、匯報。

      9、小結。板書:沒有固定形狀。

      10、總給什么叫液體。

      四、區分各種各樣的液體

      1、你是如何判斷它們是液體的?大家試試看

      2、學生實驗

      3、出示:醋、糖水、牛奶、醬油、雪碧、酒、油有什么方法區分杯子中的液體?

      4、學生上臺,并說理由。

      5、是不是所有的液體都可以直接地聞或者嘗。

      6、學生說,師小結。

      五、總結。

      板書:

      水

      看 沒有氣味 沒有顏色 沒有味道 透明

      聞 水平面 氣泡 放大 變彎 溶解 沉浮 重量

      嘗 會流動 沒有固定形狀——液體

      摸

      聽

    科學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知道定滑輪固定在一個地方,不能隨著物體的移動而移動。

      知道動滑輪不固定,可以隨著重物的移動而移動。

      了解定滑輪和動滑輪的作用不相同。

      過程與方法:通過自行設計實驗方案來研究定滑輪是否省力、定滑輪和動滑輪的不同作用。

      情感、態度、價值觀:意識到定滑輪和動滑輪的不同作用,發展探究簡單機械的興趣。

      【教學重點】認識滑輪的工作原理。

      【教學難點】通過實驗來認識其工作原理。

      【教學準備】鐵架臺、滑輪、鉤碼、線、測力計、實驗計劃表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新課

      1、播放學校早晨升國旗的過程,并提問:“升旗的時候,我們的隊員是往下拉繩子,為什么國旗就往上升上去了呢?”(學生回答:因為旗桿頂部有一個輪子)

      2、概念引入:像旗桿頂部的滑輪那樣,固定在一個位置轉動而不移動的滑輪叫做定滑輪。

      二、研究旗桿頂部的滑輪

      1、 請同學們小組合作做一個定滑輪,模擬升旗的情形,并思考:當我們利用定滑輪提升重物時,需要向什么方向用力?這說明定滑輪有什么作用?

      2、根據學生回答進行引導“定滑輪是否具有省力作用”(一般情況下,學生已習以為常地認為我們所學的工具都具有省力作用)

      3、請同學們自行設計研究定滑輪是否能省力的實驗方案。(提供實驗設計方案表)

      要研究的問題 定滑輪是否能省力

      預測 是( )否( )

      要改變的條件

      不要改變的條件

      實驗設計(可附圖)

      4、小組合作進行實驗,并記錄下研究的數據。

      左邊鉤碼個數 右邊鉤碼個數 定滑輪的狀態 我們的發現

      5、全班內進行交流匯報。

      小結:定滑輪的作用是可以改變力的方向,但不能省力。

      三、會移動的輪子

      1、 出示塔吊的滑輪圖,并問:“這個滑輪是定滑輪嗎?”

      2、 認識動滑輪的定義。

      3、 請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安裝一個動滑輪。并思考:“動滑輪有什么作用?”

      4、 在提升重物時,我們需要向什么方向用力?這說明定滑輪能否改變用力方向?

      5、 用測力計研究動滑輪是否具有省力作用。

      1)學習使用測力計,認識力的單位:牛頓。并進行鞏固練習,拉出3N、5N的力。

      2)教師示范用測力計測量將重物不通過動滑輪提升時的重力度數;示范用測力計測量將重物通過動滑輪提升時的重力度數。

      3)請學生小組合作用測力計按順序分別測量不同個數(1~5個)的鉤碼直接提升的重力讀數和用動滑輪提升重物的重力讀數,并把實驗結果填寫在P13的表格內。并比較表內數據,發現了什么?

      4)全班內進行交流動滑輪能否省力?能省多少力 ?

      四、比較定滑輪和動滑輪的作用的不同

      五、想一想:

      定滑輪和動滑輪的作用有這么大的不同,那么我們在什么情況下使用定滑輪,什么情況下使用動滑輪?

      教學反思

      本課將研究“滑輪”這一新的簡單機械,通過教學,認識什么是定滑、什么是動滑輪,研究定滑輪、動滑輪工作時是否改變用力的方向、是否省力兩個特征。

      在教學一開始讓學生利用一個滑輪,繩子,支架把鉤碼充當的重物提升到高處。看有幾種不同的方法。然后讓學生從兩種不同的組裝方式找出它們的區別,從而引出定滑輪和動滑輪的概念以及定滑輪改變力的方向,動滑輪不改變力的方向。

      其次讓學生再次通過滑輪來提升物體,感覺用哪個滑輪提升重物,拉的時候,誰比較輕松。有的學生感覺定滑輪輕松,有的學生感覺動滑輪輕松。那大家的感覺是否正確呢?我們需要用實驗來驗證。自然而然的引出驗證滑輪是否省力。

      在研究“滑輪是否省力”的實驗中,原先教材中,對于定滑輪實驗的設計,教材是安排繩子每端各掛同樣多的鉤碼。一邊掛著鉤碼當重物,一邊掛上鉤碼當所用的力。而動滑輪實驗的設計則是運用測力計測量力的大小的,從思維的銜接上來說,在定滑輪實驗安排用測力計測力,發現不省力。然后再測動滑輪發現讀數小了,得出動滑輪是可以省力的。思維很順暢,更利于理解和區別兩種滑輪的作用。但由于學校的測力計有誤差,學生用的'測力計測出定滑輪實驗中的拉力都偏小,容易讓學生形成一個錯覺,定滑輪也是省力的,于是定滑輪的實驗驗證便由老師來演示,學生記錄。雖然沒讓學生分組做定滑輪的實驗,只是讓學生分組做動滑輪的驗證實驗。由于改變教材中定滑輪實驗的設計,利用彈簧秤測出定滑輪實驗中拉力的大小,也培養學生的數據意識,讓他們學會用數據來解釋實驗現象。

      教學最后一個思考“我們在什么情況下使用定滑輪,在什么情況下使用動滑輪?如果我們既想省力又想改變力的方向該怎么辦呢?”即是對本課教學的總結,也是為下節課做的鋪墊,另外也增加了學生課后自主觀察的問題“生活中哪些地方使用到定滑輪和動滑輪?”使學生對定滑輪和動滑輪有進一步的認識,從而增加學生觀察周圍生活的興趣。

    科學教案 篇6

      活動目的

      1、引導幼兒自己嘗試做小實驗,使幼兒初步感知“水蒸氣蒸發”以及“雨是怎樣形成的”等一些科學現象。

      2、了解雨與人類的關系。

      3、激發幼兒觀察、發現、探索自然的興趣。

      活動準備

      1、木偶臺、木偶小兔、兔媽媽。

      2、酒精燈、燒杯、玻璃片、玻璃杯、火柴。

      3、投影機、故事《小水滴旅行記》、有關幻燈片、磁帶。

      活動過程

      一、 教師木偶表演,提出嘗試問題教師以兔媽媽帶小兔出去玩,忽然天下雨了,小兔問媽媽:“天上為什么會下雨?”的故事情景導放課題,提出問題:“小朋友,你知道天上為什么會下雨嗎?”

      二、 小朋友做小實驗(幼兒第一次嘗試,分組活動)1、幼兒點燃酒精燈,把水加熱。

      2、教師提出嘗試問題:仔細觀察一下,你發現了什么?

      3、小結:水熱了就會有水蒸氣,許多水蒸氣向上跑的現象叫做“蒸發”。

      4、討論:你平時看到過“蒸發”現象嗎?

      (發散性思維)

      三、 觀察水蒸氣遇冷變成小水珠的現象“幼兒第二次嘗試,集中活動)1、請你摸一下,玻璃片是冷的還是熱的?

      2、倒熱水在杯里,問:杯子里冒出來的是什么?(水蒸氣)3、把玻璃片蓋在茶杯上,會出現什么?

      為什么玻璃片上會有小水珠?得出實驗結果:水蒸氣遇冷就會變成小水珠。

      四、 放幻燈(通過直觀教學,重點理解“為什么會下雨”的科學現象)1、太陽是一個大火球,又像一個廳怪的爐子,衣服、手帕、江河、土地里的水被太陽一曬,都變成了水蒸氣,這么多的水蒸氣都到哪里去了呢?

      2、請小朋友聽一個有趣的故事《小水滴旅行記》(結合幻燈)3、請小朋友把“天上為什么會下雨”的小秘密告訴兔媽媽和小兔。

      五、 了解雨與人類的關系1、請幼兒試著說出雨的好處。

      2、請幼兒試著說出雨的危害。

      3、總結幼兒講的雨的好處的危害,教育幼兒從小學知識、學本領,長大當下名科學家,要讓雨為人類做更多的好事。

    科學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當前突出的環境問題有大氣污染、白色污染、物種滅絕速度加快等,人類正著力于相應的環境保護行動。

      過程與方法

      通過閱讀加深對有關環境問題的理解

      教學重難點:

      加深對人與環境關系的認識,增強環境保護的意識和責任感。

      課前準備:

      配合教學用的錄像、照片及其他資料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1、除了垃圾和水污染之外,人類還面臨著其他一些環境問題。目前,我們面臨著哪些環境問題?面對這些問題,我們應該怎么做?

      二、關于大氣污染:

      1、說一說當地的空氣質量狀況,簡要說說原因。

      2、閱讀教科書中有關大氣污染狀況和原因的內容,請學生談一談感想。

      3、討論,哪些做法污染大氣?人們采取了哪些措施?教師介紹一些空氣質量好的旅游、名勝地,簡要說明那里為什么空氣質量好。介紹幾個著名的空氣污染嚴重的城市,并分析其原因。

      4、說一說,我自己能做些什么?

      關于白色污染:

      1、出示一些白色污染嚴重地區的圖片,討論分析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現象?

      2、閱讀教科書中有關白色污染的內容,談一談感想。

      3、討論,我們平時的行為在加劇白色污染嗎?我們以后應該怎么做?

      4、人們想出了什么應對措施?比較、認識可降解塑料。教師介紹可降解塑料的制造原理和使用效果。

      三、關于物種滅絕速度加快:

      1、欣賞教科書插圖中的珍稀動植物。你認識他們嗎?請學生介紹他熟悉的珍稀動植物教師給予補充說明。

      2、他們為什么稀少?閱讀教科書,了解人類活動對這些動植物生存的影響。

      3、人類現在采取了什么措施?教師介紹我國幾個自然保護區的情況。

      4、討論,人類的活動對環境起著怎樣的影響?理解人類活動對環境的正反兩方面影響。

      板書設計:

      5、環境問題和我們的行動

      環境問題:大氣污染、白色污染、物種滅絕速度加快等

      樂觀、積極地對待 。

      現 狀 原 因 對 策

      大氣污染

      白色污染

      物種滅絕

      速度加快

    科學教案 篇8

      小班科學活動:

      好吃的花生

      活動目標:

      1、探索剝花生的方法,感知花生的特征。

      2、學習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感受和發現。

      3、體驗親自動手操作的樂趣。

      活動準備:

      花生若干盤、人手一只小碗內置花生一顆。

      2、各種積木、剪刀。

      3、花生統計表、每人身上貼好一個標記、小旗標記。

      4、花生做的作品一幅。

      活動過程:

      一、導入活動。

      師:今天呀,老師給小朋友帶來了禮物,你們高興嗎?禮物就放在椅子下,請你們把禮物拿出來,這個禮物是什么呀?

      二、觀察花生外殼。(運用投影儀)

      師:那小朋友來看看花生長什么樣呀?(引導幼兒觀察花生的外殼特征)

      出示“花生統計表”。請幼兒根據自己的猜想在相應數量的圓點表格下貼上自己的標記。

      教師輕輕地打開花生。幼兒集體點數。并在相應的點子下做標記。

      三、探索剝花生的方法。

      師:你想不想也看看你手里的花生媽媽里面有幾個花生寶寶呢?那我們就一起自己動手吧!

      四、認識花生米。

      師:我們來看看花生寶寶長什么樣?(穿著一件紅衣服)我們幫它脫掉紅衣服,看看里面是什么樣子的?(白白的肉)你們知道嗎?花生寶寶還有一個好聽的名字叫花生米。

      五、再次鞏固剝花生的方法。

      師:你是怎么剝花生的?(引導小朋友自己說出方法,并做示范。)請你來剝給大家看看。

      四、結束活動

      出示花生作品,寶寶們,花生好吃嗎?你們知道嗎?花生還會變魔術呢?看,花生變成了什么呀?(小橋),你們想不想也來變一變,那我們一起去變一變吧!

    科學教案 篇9

      一、導入

      1、談話:通過上一節課的學習,我們已經知道了從古代神話故事嫦娥奔月--人類幻想登月,到1969年7月21日人類終于成功登上了月球,并拍攝了許多照片(多媒體課件展示)。到1972年12月,人類先后6次登上月球進行了探索研究,月球是我們人類的鄰居,美麗而又神秘,你最想了解哪些有關月球的知識?

      2、這節課,請你做一個月球探險家,去探索月球的無窮奧秘?

      學生質疑。

      從生活經驗入手,創設情境,為后面的探究奠定基礎。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學生提出感興趣的話題

      二、探究活動

      1、引導討論,提示學法。

      你想通過哪些方法來探索有關月球的知識?

      2、分組自學,指導探究。

      下面請同學們將搜集的資料分小組交流一下。

      3、組織討論,課內交流。

      教師利用課件展示。

      重點知識:

      (1)月球是個球體,是地球的衛星,距離地球約384000千米。

      (2)月球比地球小得多,49個月球才有一個地球大。

      (3)月球不會發光,我們所看到的月光是月球反射太陽的光。

      (4)月面高低不平,表面像鋪上了一層細細的粉末。

      (5)月球上沒有大氣,沒有風、雨,是一個寂靜、干旱、黑暗的世界。

      (6)晝夜溫差大,白天最高120℃,晚上可降到零下180℃以下。

      (7)月球引力小,只相當于地球的六分之一,人在上面輕飄飄的。

      (8)沒有植物、動物,沒有生命。

      4、在進行了一番探索之后,你有什么感想?

      5、我們雖然已經知道了月球的一些知識,但人類并沒有停止對月球的探測,隨著科學的發展,人類對月球將會有新的發現,科學家已經設想在月球上建立人類生活基地(出示圖片),如果讓你設計,你看需要哪些設施(要適應月球上的自然環境)。

      6、如果那一天實現了,請你想一想,未來的月球將會是什么樣的?

      生:……

      小組交流。

      生:……

      生:……

      讓學生經歷表達、傾聽、交流的科學學習過程。

      培養學生根據有關資料、聯系事實,通過推理,初步得出結論的科學探索方法。

      熟記

      1、同學們想的很好,我想不久的將來,我們的目標一定會實現。此時,你能用一兩句話來表達自己的學習感受嗎?

      2、科學的探索是無窮無盡的,一個個未能解開的難解之謎等待著我們去探索,我們要好好學習,認真探索,一步一步開啟科學知識的大門。

      3、課后上網進一步了解有關月球的知識,把所掌握的知識用網頁、幻燈片等形式反映出來,下節課舉行一個月球探秘展示評比活動

      知識梳理

      讓學生體會科學與現實生活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科學常識在生活中的應用非常廣泛。

    【科學教案】相關文章:

    科學教案04-06

    春天科學教案03-09

    科學教案:蝸牛09-11

    走進科學教案12-08

    關于科學教案07-27

    關于科學教案07-24

    身邊的科學教案07-13

    有關科學教案06-12

    《氣球》科學教案08-27

    科學教案范文04-06

    国产一级a爱做免费播放_91揄拍久久久久无码免费_欧美视频在线播放精品a_亚洲成色在线综合网站免费

      五月天AV在线资源网 | 亚洲午夜在线观看专区 | 在线a亚洲视频播放在线观看 | 午夜三级理论在线观看时 | 日韩欧美有亚洲日韩中文字幕在线 | 五月天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