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教案

    時間:2022-10-15 20:15:26 科學教案 我要投稿

    【熱門】科學教案模板集合8篇

      作為一名教職工,常常需要準備教案,教案是備課向課堂教學轉化的關節點。教案應該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科學教案8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熱門】科學教案模板集合8篇

    科學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能自定標準將橋梁分類。

      2、知道拱橋、斜拉橋比平板橋的承受力大。

      3、能開展研究不同橋面承受力大小差異的實驗。

      4、能用西瓜皮建成“瓜皮橋”。

      教學重點:

      研究三座橋的承受力大小差異。

      教學準備:課件、瓜皮、紫沙泥 、硬紙片、木筷、橡皮泥、紙巾、 木塊、膠帶、粗繩、膠水、小車、砝碼。

      教學過程:

      一、認識橋的特點,給橋分類

      1、請學生說說都知道哪些橋梁。

      2、觀看多媒體呈現的各種橋梁圖片。

      3、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討論、交流,并按自定的標準分類。

      4、小結

      橋分為1.梁橋(平板橋) 2.拱橋3.吊橋(斜拉橋)

      二、實驗探究三種橋梁的承重能力比較:

      (1) 導入

      老師指著分好的三座橋問:同學們,你能不能猜一猜看,哪一種橋最堅固?

      讓學生自由猜測

      師:同學們猜的各不相同,要想知道你猜的對不對就需要做實驗來驗證一下,想不想?激發學生的實驗探究興趣和欲望。

      師:我為你們準備了實驗材料,下面我們分小組實驗。

      (2)注意事項 師:在做實驗前老師要說幾點注意事項。1、做實驗要有一個實驗記錄(師展示記錄表),組長負責填寫。2、實驗要在這張實驗紙上做。(師展示實驗紙)3、小組匯報實驗結果時,一人匯報其余三人演示。

      (3) 實驗 師指導小組實驗。

      (4) 匯報演示

      (5)小結

      橋梁的承重力跟橋梁的形狀有關。拱橋最結實,最適合將整個橋面上的重量分散開來。斜拉橋比平板橋牢固,平板橋最不牢固,因為它的橋面沒有支撐結構。

      三、 搭建“瓜皮橋”

      (1)師:你能用提供的瓜皮和橋墩搭建一座“瓜皮橋”嗎? 我們來比一比看那一小組搭建的橋最堅固?

      師:老師給每一小組提供了五小塊切好的西瓜皮、兩塊紫沙泥的橋墩、四小片紙巾。

      圖片出示這些實驗材料和搭成的“瓜皮橋”。

      (2)注意事項

      把兩塊西瓜皮拼在一起的時候,要在它們之間放一片紙巾,這樣西

      瓜皮之間就不滑。

      (3)搭建 師巡視。

      有的小組很快搭起“瓜皮橋”,個別小組沒搭成功。

      (4)匯報

      師:剛才有的小組搭建成功了,有的沒有。不過沒關系,下面請搭建成功的說經驗、不成功的說失敗的原因。

      生:我們小組搭建成功了,我們先把五塊瓜皮依次排好放在桌上,然后就是注意兩塊瓜皮之間一定要放一張紙巾,這樣就不滑了。

      生:我們小組沒有搭建成功,我們沒有配合好。

      師:剛才有的小組搭建成功了,有的小組忙活了半天卻沒有搭成。不過沒關系,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建橋工人建一座橋梁是不是很辛苦?

      生(齊):是。

      四、 布置作業

      今天我們同學不僅認識了橋梁,還親手搭建了橋,課后我們同學可以分小組出一份關于橋梁知識的手抄報,選出優秀的作品,張貼到班級文化長廊內。

    科學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科學探究目標: 1、能用科學的表達方式描述自己聽到的聲音。2、能夠在多個題目中確定適合自己探究的題目。3、能用“耳”和“眼”共同感覺各種物體發聲時產生的現象。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樂于對四周的各種聲音提出自己想研究的題目。能夠與其他同學交流自己對聲音題目的看法。科學知識目標:能舉例說明四周的聲音是各種各樣的。能回納出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

      教學預備:按組預備鼓和鼓槌1個、綠豆若干粒、鑼1面、鋼尺1根、紙杯1個

      教學過程

      一、引進

      在我們的生活中,風聲、雨聲、讀書聲,處處布滿著各種各樣的聲音。

      二、活動一:尋找聲音

      1、觀察書中的四幅插圖

      2、傾聽聲音:讓學生傾聽聲音,知道這個聲音是由誰發出的。

      3、想一下某些物體和動物在發出聲音時的變化。

      4、關于聲音,你想知道些什么?

      三、活動二:觀察物體發聲時的現象

      1、用“耳”和“眼”共同感覺各種物體發聲時產生的現象。

      學生實驗

      全班討論,交流得出結論: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

      填寫各種物體發聲時的現象記錄表

      討論物體發聲時有什么現象?它們有什么共同之處?

      2、提問:用什么辦法能使物體停止發聲呢?

      演奏者如何使鼓或鑼停止發聲?

      物體停止發聲時有什么共同的現象?這說明了什么?

      四、小結

      板書設計 3 傾聽聲音

      尋找聲音

      聲音的產生:現象:

      結論: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

    科學教案 篇3

      執教:杭州上城區教師進修學校 美向陽

      時間:20xx年4月6日星期四下午第二節

      內容:三年級下冊《物體在水中是沉的還是浮的》

      課前談話:

      中午我到你們教室里面,很多同學很熱情,有學生問我貴姓。板書:姜,杭州。看到這三個字,你想到了什么??

      出題考考大家。一個啤酒瓶的蓋和一個塑料球,請你比較一下,哪個重?哪個輕?

      塑料球重,鐵蓋輕。

      那我問:塑料和鐵比較,哪個重?

      鐵。

      哎,那怎么??

      塑料球大,鐵小,就塑料球重。

      那同樣大小的塑料和鐵哪個重?同樣大小的木塊和鐵哪個重?

      那誰來猜猜看,今天我們學什么?

      黑板上寫著。

      1404今天這節課我們就要來觀察物體在水中是沉的還是浮的?

      你們會觀察嗎?

      會。

      怎么觀察?

      一生上臺演示。

      他是怎么觀察的?

      生:他是將物體扔下去觀察的。

      你認為他這種觀察好嗎?

      生:不好。

      為什么?

      扔下去可能會將水濺出來,可能打破了玻璃容器。

      1407啤酒瓶蓋到底是沉還中浮?

      教師演示:沉,浮。

      那我們到底應該怎么觀察?

      生:豎的讓它下去。

      今天我們觀察的是物體在水中是沉的還是浮的,所以我們將物體放下去的時候要讓盡可能多的水浸到水里。

      演示:啤酒瓶蓋在水中是沉的。

      剛才還有一個塑料塊,那怎么來觀察?

      完全浸到水里,看看它是沉的還是浮的?

      浮的。

      像鐵蓋那樣,碰到容器的底部的叫“沉”;像塑料塊這樣,不接觸容器底部的叫“浮”。

      1411如果不給你們提供水,你能觀察判斷哪些是沉的?哪些是浮的?(用2分鐘時間來觀察判斷。)

      學生:能。

      為了讓大家節省記錄的時間,我建議大家用“↓”表示沉,用“↑”表示浮。

      小組長上臺領取材料。

      請大家抓緊時間。

      你們都整理好了,請大家把材料整理一下。

      我剛才到各個小組收集一些判斷比較快的同學,每個小組選擇了一個。

      你剛才是根據什么來判斷的?

      生1:根據重量。重的沉下去,輕的浮起來。

      生2:我用手去感覺。

      大多數同學都是用輕重來判斷的。只有一種判斷大家是一致的,看到這個結果你有什么想法?

      那到底它們在水中到底是沉的還是浮的,看來還是要將它們放入水中,然后分成兩堆。(實物投影:把這些物體一個一個地放入水中觀察,然后把它們按沉浮分為兩堆。)

      1419請你們將地下的水拿上來。

      請你們將物體按沉的和浮的分成兩堆,然后將水放到到地下。

      1422建議卡A:觀察:沉的物體和浮的物體有什么特點?浮的物體有什么特點?比較:沉的物體與浮的物體的大小、輕重?思考:怎樣的物體沉?怎樣的物體浮?

      1425怎樣的物體是沉的?怎樣的物體是浮的?

      生:比較大的,比較重的都是浮的;比較小的,比較輕的都是沉的。

      其他小組還有不同意見嗎?

      生齊:沒有。

      現在有很多同學又舉起手來了?

      生1:彈珠也是沉的。

      生2:那如何石頭很大很大的也要浮起來了。

      生3:那鐵的……

      有人提出疑問了?

      生1:如果木塊是很小很小的,它也會浮起來的。

      如果一塊很大很大的鐵,放在水里也是沉的。

      師:跟輕重有沒有關系?

      現在我們又有新的說法了??

      物體的大小跟它的沉浮是沒有關系的?物體的輕重跟它的沉浮也是沒有關系的?可不能都是有關系的?

      1430比如說,我們撇開物體的輕重,那到底是大的物體沉呢?還是小的物體沉?

      生:做實驗。

      師:做實驗是一種好方法。請大家討論一下。

      投入出示:我們用怎樣的物體來繼續觀察“物體在水中的沉浮”?

      1431學生討論,教師巡視。

      1433同學們,我們先靜下來。

      木塊是大的,石頭是小的,回形針是小的,

      如果我們將回形針做成木塊一樣大小?那他的沉浮還是一樣嗎?或者說我們從木塊上取下一塊跟回形針一樣大小的,那它的沉浮還會一樣嗎?

      一樣,不一樣爭論不休。

      如果老師再為你們提供一套材料,那你們認為會有什么變化嗎?

      我這兒正好準備了一套材料,它們的大小都是一樣,就是輕重不一樣,大家先比較一下,然后再來看看到底有什么不一樣?

      先請大家把桌子上的材料整理好。

      把水拿上來。

      1437學生開始活動,教師巡視。

      1440我們用怎樣的物體來繼續觀察“物體在水中的沉浮”?

      你們剛才觀察的結果是怎樣的?

      ……(重的是沉的,輕的是浮的)

      根據剛才你們的觀察,你有什么想法?

      生:像剛才那樣幾塊一樣大的物體在一起,我想看輕重和大小是可以看出他們沉浮的。重一些的物體容易沉,輕一點的物體容易浮。

      生2:一些物體在大小一樣的情況下,他們的輕重和沉浮是有關系的。重的是沉,輕的是浮。

      師:根據剛才的材料,我們通過觀察以后發現是不是重的物體容易沉,輕的物體容易浮。是在什么情況下?

      生:大小相同的情況下。

      師:老師這兒還有一些球,看上去他們大小是一樣,輕重一樣不一樣呢?

      生:不一樣

      師:通過掂說明他們的輕重不一樣。我把這些球放入水中,會是什么樣呢?

      生:兩沉兩浮。

      教師演示,兩個沉下去了。

      剩下的兩個球會怎么樣呢?哪個會浮起來一點,哪個會沉下去一點?

      到底是不是這樣呢,我們下節課再見。

      板書:

      物體在水中是沉的還是浮的

      ↓ ↑

      重 輕

      小 大

      輕 重

    科學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由于觀察工具的改進,使人類觀察的范圍擴大,發現了僅靠肉眼無法發現的自然界的許多秘密。

      2、人類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促進了科學技術的發展、社會的進步和人類生活的改善。

      過程與方法:

      1、總結人類在觀察工具開發及探索范圍擴大方面的成果,并用流程圖表示它們之間的關系。

      2、根據學習主題查閱相關資料,并進行整理歸類、交流。

      情感、態度、價值觀:

      1、熱愛科學技術,敬佩人類在探索微小世界過程中不斷追求和善于追求的精神。

      2、知道我們周圍還有許多沒有被發現的物質及自然界的秘密。

      【教學重點】知道人類探索微小世界已取得的一些成果。

      【教學難點】收集整理資料,并進行展示交流

      【教學準備】課前布置學生進行相關專題的資料收集,安排多媒體教室讓學生進行匯報交流。運用多媒體的學生需在課前將匯報材料放到教室電腦的桌面上,并進行試演示,以節省準備時間。

      【教學過程】

      一、導入語

      這一單元,我們經歷了人類對微小世界的認識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學會使用了兩種工具——放大鏡和顯微鏡。

      讓我們用流程圖來表示人類在認識微小世界上的發展過程(師一邊解說,一邊板書):

      在放大鏡發明前,我們用“肉眼”觀察我們周圍的世界,那時我們所能觀察到的便是螞蟻等較小的動物。使用放大鏡最多能放大25倍,能使我們看到更細小的東西,看到更多的細節,如印刷品及屏幕上的合成色彩的色斑。而顯微鏡的使用則讓我們清楚地看到了細胞和微生物,光學顯微鏡最大的放大倍數為1500倍左右,分辨率達到0。02微米。電子顯微鏡的最大放大倍數為1000000倍,分辨本領達到30埃。掃描遂道顯微鏡放大倍數為3億倍,分辨率可達0。1埃。在人類的不懈努力在觀察工具越來越先進,我們在微小世界領域所取得的成果也是卓著的,下面就請各組同學為大家介紹人類在微小世界領域的成果。

      (n是納米,u是微米 1千米=1000米;1米=1000毫米;1毫米=1000微米;1微米=1000納米)

      二、各組匯報展示

      1、課前布置學生分醫學、農業、電子、冶金、生物學……等不同領域尋找相關資料。

      2、資料內容可以是人類對微生物、細胞、晶體、電子等微小物質的最新發現、研究成果及對它們的利用。

      3、將收集到的資料根據自己所學的專題進行整理歸類,然后以書面或電子作品的方式進行展現。可以是文字、圖片或圖文結合。也可以是錄音、錄相等音像內容。錄音、錄像及電子作品需當堂展示,書面作品如有時間可以展示。時間緊張的話可在教室里張貼。

      4、在展示匯報的過程中,匯報的小組可與下面的同學進行互動,可以提問或回答在座同學問題的方式進行。

      三、總結

      1、聽了看了各組的展示內容,大家有什么想法?(讓學生自由地發表感想,感嘆微小世界的神奇,感嘆人類的不懈努力與聰明智慧)

      2、人類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促進了科學技術的發展、社會的進步和人類生活的改善。但目前人類所看到的還只是物質世界的一部分,我們周圍還有許多沒有被發現的物質及自然界的秘密,對此我們人類探索的腳步是不會停歇的……

      板書設計:

      微小世界和我們

      肉眼 能看清螞蟻等較小的動物

      放大鏡 能看清小于1毫米的肉眼看不清的東西

      光學顯微鏡 能看清細胞和微生物

      電子顯微鏡 能看清能看到更小的組成物質的原子、分子

    科學教案 篇5

      一、教材簡析:

      本課有四部分組成,分別是“會變味的米飯,米飯、淀粉和碘酒,淀粉的蹤跡,制作神秘的信件”。

      會變味的米飯,平常吃飯的時候感覺不到甜味,只有細細品嘗才會感覺到米飯產生了甜味,用這樣日常生活中經歷卻不大注意到的活動,導入這一課的內容。

      米飯、淀粉和碘酒,讓學生利用感官對淀粉進行觀察,在淀粉上滴上碘酒進行實驗,對其產生的現象,教科書進行了明確的告知。

      淀粉的蹤跡,利用淀粉與碘酒的'顏色變化,可以來檢驗哪些食物中含有淀粉。

      制作神秘的信件,是一個有趣的活動,是尋找淀粉的蹤跡活動的延續。

      二、教學背景:

      學生對米飯太熟悉了,對米飯的味道了如指掌。或許有一部分學生還有這樣的經驗,咀嚼米飯的時間長了,口腔內的米飯會出現甜味,這是怎么回事?本課就從這個現象開始,引導學生探索與米飯、淀粉有關的化學變化。

      米飯的成分主要是淀粉,碰到碘酒會產生色合,在這里,我們并不要求學生去掌握反應機理,而是觀察米飯、淀粉與碘酒反應時出現的現象,認識到這種顏色變化是化學變化的一種形式。利用碘酒與淀粉的特性反應,可以鑒別含有淀粉的食物。小學階段,對物質化學反應的認識,一般都停留在現象的觀察和描述上,不涉及化學變化的機理。同時,一般學生對化學變化產生的現象都是很感興趣的,這有助于他們進行有限度的科學探索。

      三、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一)科學概念:

      1.米飯在口腔里與唾液作用會發生化學變化。

      2.淀粉與碘酒會發生化學反應,生成的新物質是藍紫色的,利用這一特性可以檢驗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科學詞匯:化學反應 新的物質

      (二)過程與方法:

      1.用細心體驗、分析推理、實驗驗證的方法獲得結論。

      2.通過實驗檢驗一些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科學方法:體驗 推理 驗證

      (三)情感 態度 價值觀:

      1. 培養探索新事物的興趣。

      核心價值觀:培養探索興趣

      教學重難點重點:知道米飯和淀粉與碘酒發生了反應。

      難點:分析米飯和淀粉與碘酒反應產生了新的物質。

      教學準備 教 具學 具說明與提醒

      米飯、碘酒、相關米飯、淀粉、小瓶碘酒、一支滴管、棉簽以及面包、饅頭、餅干、黃瓜、白菜、蔥、馬鈴薯、面粉、白糖、食鹽等幾種常見的食物另外準備一些水,清洗滴管用。

      教 學 流 程

      活 動 過 程

      基 礎 設 計個 性 設 計

      一、導入:

      (1)今天我為大家帶來了好吃的東西,誰來嘗嘗看?不過我是有要求的,等你嘗過之后,要告訴大家你吃的是什么?好不好?(蒙上學生眼睛,讓他仔細嘗吃的食物)適時提問,引導他概括出所吃食物的特點。(軟軟的,有點香,有點甜,是米飯。)

      米飯我們天天都吃,有沒有感覺到它吃起來有點甜?平時大口吃的時候沒有感覺,而當我們細細品嘗時,卻發現米飯會變甜,米飯為什么會變甜呢?

      (2)學生討論

      (3)我為大家揭開真正的原因,取出一張沒有字的紙條,把碘酒溶液迅速噴射在紙上,紙上寫著 淀粉, 原來米飯中有一種叫淀粉的東西,在我們的咀嚼過程中它與唾液中的唾液淀粉酶發生了變化,從而變得有甜味了。那淀粉是什么樣的呢?

      二、觀察淀粉

      觀察前,我們先用碘酒消毒,用棉簽在手上涂下。

      小組活動:觀察淀粉

      (1)觀察方法:①看(顏色)、摸(光滑程度)、聞(氣味)

      (2)觀察并記錄表格:

      (3)交流匯報:

      淀粉特征:看起來是白色粉末狀、摸上去較光滑、無明顯氣味。

      同學們的手上有沒有什么變化,這是為什么呢?在這過程中發生了什么變化?(化學

      變化或物理變化)

      手上變顏色了,生成了新的藍色物質,是化學變化。

      原來,淀粉遇到碘酒會生成藍色物質。

      三、米飯與淀粉

      我們知道米飯中含有淀粉,那么如果它遇到碘酒,會不會也生成藍色的物質呢?

      實驗:滴一滴碘酒在米飯上,觀察現象(學生實驗)

      交流:米飯遇碘酒也變成了藍色。

      通過這樣的實驗,大家有沒有受到什么啟發?(視情況提示:如果某種物質遇到碘酒變成藍色,那說明這種物質有什么特點?)

      我們可以利用淀粉遇碘酒變藍的特性來檢驗物質是否含有淀粉。

      四、尋找淀粉的蹤跡

      生活中,有哪些物質含有淀粉呢?大家想不想知道?我今天為同學們準備了一些東西,請同學們好好地判斷一下,哪些物質是含有淀粉的,哪些物質是不含淀粉的?怎么判斷,會嗎?

      請一位同學簡單敘述一下實驗方法。(滴一滴碘酒在要檢驗的物體上,如果物體變藍,則說明該物體含有淀粉,如果該物體沒有變藍,則說明該物體不含淀粉。)

      實驗:判斷黃瓜、白菜、蔥、馬鈴薯、面粉、白糖、食鹽、餅干中哪些含有淀粉,哪些不含淀粉?(根據實際條件選擇物品)

      交流討論:

      含淀粉的是:馬鈴薯、餅干、面粉

      不含淀粉的是:黃瓜、白菜、蔥、食鹽、白糖

      五、總結:

      a.淀粉遇碘酒會變藍

      b.淀粉遇碘變藍現象是發生了化學變化

      c.可利用淀粉遇碘變藍現象來判斷物質是否含有淀粉

      六、延伸、拓展

      大家對于這些還有不理解的嗎?如果沒有的話,我就要考考大家了。一些地下工作者在傳遞情報為了防止機密泄露,往往會寫一些“無字”密信,(就像剛才的紙條)可以用什么辦法將內容顯現出來?(滴加碘酒在白紙上)

      課后可以自制一份“無字”密信,寄給我。

      板書設計

      米飯、淀粉和碘酒的變化

      米飯

      淀粉 + 碘酒 → 藍紫色(化學變化)

      ……

      課外活動收集含有淀粉食物的有關信息。

      生成預見1.能夠描述米飯(淀粉)遇到碘酒的反應現象。

      2.能夠區分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成份。

      課堂評估1.能否正確描述米飯(淀粉)遇到碘酒的反應現象。

      2.能否熟練區分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成份。

    科學教案 篇6

      活動過程:

      1.聲音導入法。

      利用各種聲音引起幼兒興趣,請幼兒猜猜看是什么聲音?為什么認為是這種聲音?

      2. 圖片對照法。

      放各種聲音請幼兒辨認,請幼兒先閉上雙眼,仔細聆聽聲音,鼓勵幼兒用肢體語言表現出來。若幼兒無法分辨聲音來源,教師給予簡單的提示,最后展示圖片讓幼兒對照,加深印象。

      3.語言描述法。

      請幼兒描述各種聲音的特色或聽起來的感覺

      活動延伸:

      帶幼兒到戶外感受各種各樣的聲音。

      帶回家的活動:

      家長可與幼兒進行聲音辨別的游戲。繼續尋找、收集各種聲音。

      活動目標:

      1.在幼兒原有基礎上幫助幼兒分辨各種聲音。

      2. 體驗尋找、猜測的樂趣。

      活動準備:

      各種聲音錄音帶(日常生活中聲音、說話聲、水聲等)、聲音來源圖片。

    科學教案 篇7

      一、創設情景導入

      同學們都吃過水果糖,今天我們來做個吃水果糖比賽游戲。把同樣大小的兩顆水果糖分發給甲、乙兩位學生。設定條件是:

      甲同學放在口里含著不許動,讓糖果自然溶解后咽下糖水。乙同學把糖果放在口里,允許舌頭動,牙齒咬待糖果溶解后再下咽。

      結果是:甲同學吃糖果度較慢,乙同學吃糖果速度較快。

      師問:是什么原因,一個吃糖果慢,一個吃糖果快,大家知道其中的道理嗎?帶著這個問題我們學習新的一課。板書課題——《溶解的快與慢》。

      二、探究新知:

      1、實驗一:是否攪拌與溶解快慢的關系。

      取兩片同樣的維生素B2片〈黃色,最好是帶有顏色易溶于水的藥片,便于觀察〉放入盛同樣多水的玻璃杯中〈透明杯最好〉

      設定條件是:同時放入藥片,水溫一樣,水量一樣;不同的是,其中一杯攪拌,另一杯不攪拌。(強調設定條件,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實驗的對比公平與公正,保證實驗結論的準確性。)

      實驗結果是:經攪拌的那杯藥片溶解的快,未攪拌的那杯溶解的慢。

      2、實驗二:水的溫度與溶解快慢的關系。

      將溫度不同的同樣多的水分別倒入兩個玻璃杯中,再放入同樣規格的維生素B2片各一片。

      注意設定條件是:藥片一樣,水量一樣,都不攪拌或都同時攪拌〈主要是為了節省時間〉;不同的是:一杯是冷水,一杯是熱水,水溫不一樣。

      實驗結果是:冷水中的藥片溶解的慢一些,熱水中的藥片溶解的快一些。

      3、實驗三:是否粉碎溶解物與溶解快慢的關系。

      取兩片同樣規格的維生素B2片,其中一片粉碎,一片不粉碎。再同時放入盛同樣多水的杯中。

      注意實驗設定條件是:①藥片同樣;②水同樣多;③水溫一樣;④都不攪拌或同時攪拌。不同條件只是一片粉碎,一片不粉碎。

      實驗結果是:粉碎了的藥片溶解的快些,未粉碎的藥片溶解的慢些。

      三、師生共同總結

      老師引導:這節課我們研究了哪些問題?你們學到了什么新知識?

      學生1:我知道了溶解時攪拌就溶解的快一些;不攪拌就溶解的慢一些。

      學生2:熱水中溶解的快一些,冷水中溶解的慢一些。

      學生3:我知道把溶解物粉碎的顆粒越小溶解的越快,顆粒越大溶解的越慢。

      教師啟發:誰能全面總結一下,溶解的快慢都與哪些因素有關?

      學生4:我來總結:溶解的快慢與是否攪拌,溶解物顆粒大小,水的溫度有關系。

      學生5:我今后在溶解時,要想溶解的快一些,具體做法是把溶解物粉碎后放入熱水中再快速攪拌,就可加快溶解;要想溶解的慢就不粉碎放入冷水中不攪拌就可減慢溶解的速度。

      老師激勵學生:同學們這節課學習興趣真高,不但能積極參與實驗,而且能積極思考問題,認真總結所學知識,還能與現實生活聯系,科學學習就需要這種學習精神,希望大家今后繼續努力,一定能成為一個品學兼優的好學生。(目的是及時肯定評價,給學生以表揚和激勵,養成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四、鞏固教學效果,首尾呼應

      老師:現在你對吃水果糖快慢的原因弄明白了嗎?誰能說說。

      學生6:我知道了。牙齒咬就是粉碎糖塊,舌頭動相當與攪拌功能,口腔里的唾液相當于熱水。所以溶解快的幾個因素:粉碎顆粒變小、攪拌、熱水,都具備了,這樣一來吃糖果就快;反之,含在口里不許動就缺少了粉碎、攪拌的作用,則溶解的慢即吃水果糖就慢。

      老師:你回答的很棒。不但對書本知識學的好,還與實際生活小事聯系,理由談的很充分。

      五、課后反思

      1、把原教材中的食鹽溶解替換成維生素B2片來溶解,因為是黃色藥片,觀察效果更明顯,增強了直觀感。

      2、把課文中最后的加快水果糖溶解的內容調整到開始進行吃糖果比賽游戲,使授課導入順暢,又節省教學時間。從學生最熟悉又喜歡的情景入手,既可活躍課堂氣氛又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同時設疑吃水果糖快與慢的因素有哪些,一開始就抓住了學生主動學習的心理興趣,為學生實驗的目的、思考問題、解決問題、正確回答理由提前埋下了伏筆。

      3、反復強調實驗的設定條件,就是要保證實驗兩種對比的公平與公正,確保實驗結論的準確性。科學實驗結論不能出現誤導和偏差,一定要事實求是,這是從小培養學生科學研究一絲不茍的嚴謹精神,這一點很重要。

    科學教案 篇8

      活動目標:

      1、通過擺弄電動玩具,讓幼兒對電池有初步的了解。

      2、激發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并樂意用短句進行表達。

      活動準備:

      每個幼兒一個電動玩具,內有電池;另備電池若干。

      活動流程:玩玩具——找電池——了解電池——延伸

      重點提問:

      電池寶寶藏在什么地方? 電池寶寶長得怎么樣 ?

      游戲

      一、 情況分析

      經過一個階段的游戲,在“超市”游戲中幼兒已有了“收銀員”、“理貨員”的角色意識,并能和顧客進行簡單的對話。如:“歡迎光臨”、“再見”及介紹優惠產品。這些表明D#錐的角色意識逐步加強,游戲中的主動性越發明顯? “娃娃家”是

      小班

      幼兒最喜歡的游戲,幼兒的生活經驗能在游戲中得到表現。現階段常見幼兒自語“我去買菜”、“寶寶來洗澡”。但常出現“一窩蜂”現象,一個幼兒去買菜,一家子都跟著一起去;一個幼兒買飲料,一家子都去買;有時人人在燒菜,有時人人圍者娃娃轉…… 上周我和一幼兒都理了一個新發型,幼兒們圍著我們

      議論

      紛紛,有的還給“娃娃”剪頭發。幼兒對理發有了一定的興趣,我班的角色游戲又生成了一個新主題“理發店”。

      二、 游戲目標:

      1、 讓幼兒知道自己在游戲中所扮演的角色,會在游戲中做一些和角色相關的事。

      2、 引發幼兒愿意在集體面前大膽表達。

      三、 游戲準備:

      1、 材料提供 (1)、增加娃娃家及其他主題的物品投放,如:娃娃家的電視機、遙控器等;理發店的剪刀、梳子、吹風機、剃刀及洗發水等。 (2)、觀察、捕捉幼兒游戲動向,根據幼兒游戲行為、發展和需要提供材料。

      2、 知識準備 帶領幼兒參觀理發店,了解相關的人、事、物,并取得家長的配合,幫助幼兒積累相關主題的語言、行為。以“做客”、“理發”等內容展開討論,啟發幼兒分清不同角色、不同職責,以及與之相對應的角色用語、角色行為。

      四、 重點觀察

      “娃娃家”、“理發店”中幼兒游戲情況。

    【科學教案】相關文章:

    科學教案04-06

    科學教案 講科學用科學教案09-26

    春天科學教案03-09

    科學教案:蝸牛09-11

    走進科學教案12-08

    《氣球》科學教案08-27

    科學教案范文04-06

    科學教案《賽車》04-07

    有關科學教案06-12

    關于科學教案07-27

    国产一级a爱做免费播放_91揄拍久久久久无码免费_欧美视频在线播放精品a_亚洲成色在线综合网站免费

      一本久久久久久久一次 | 在线日本精品a免费播放 | 亚洲香蕉免费有线视频 | 中文字幕在线精品乱码高 | 亚洲欧美日韩国产国产a | 中文字幕在线亚洲一区高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