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級科學教案

    時間:2023-01-09 14:50:49 科學教案 我要投稿

    三年級科學教案(通用15篇)

      作為一名教師,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動的開展。那么問題來了,教案應該怎么寫?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三年級科學教案,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三年級科學教案(通用15篇)

    三年級科學教案1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 蝸牛的特點體現在它的運動、身體構造等多方面。

      2、 蝸牛能對外界的刺激產生相應的反應,如觸角伸縮、身體躲進殼內以躲避危險等。

      3、 蝸牛利用腹足能在各種物體上爬行,腹足做細波浪狀運動并在爬行中留下粘液痕跡。

      過程與方法

      1、 經歷和體驗從整體到局部的觀察過程,并學習使用放大鏡做更細致的觀察。

      2、 用簡圖畫出蝸牛的外形。

      3、 按照教科書介紹的方法飼養(yǎng)蝸牛,做好記錄。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發(fā)展研究小動物的興趣,樹立起認真細致、實事求是地觀察態(tài)度,做到不打擾、不傷害小動物。

      【教學重點】

      經歷對蝸牛外形、運動、反應等方面的觀察活動。

      【教學難點】

      學生觀察過程中對蝸牛的態(tài)度及對觀察到的信息的整理。

      【教學準備】

      1、 分組:2-3只蝸牛、放大鏡、樹枝、繩子、玻璃、飼養(yǎng)槽。

      2、 與學生相同的但大一號的材料。

      【教學過程】

      一、課前布置學生捉蝸牛

      1、 教師提醒學生注意在那里捉到的蝸牛,捉到蝸牛的地方有什么環(huán)境上的特點。

      2、 關注:學生捉蝸牛是否傷害蝸牛和其他動植物。

      3、 設計意圖:使學生對蝸牛的生活環(huán)境有一個初略的認識。

      二、觀察蝸牛的身體。

      1、 組織討論觀察蝸牛的身體的順序,討論紀錄的方法。在學生觀察過程中解答學生問題和給與指導。

      2、 學生觀察、記錄蝸牛的身體。并在觀察過程中提出自己的新的問題。

      3、 關注:學生在觀察過程中的組織紀律性,學生在觀察過程中交流和記錄情況。

      4、 設計意圖:認識蝸牛的身體結構特點。

      三、觀察蝸牛的運動和反應。

      1、 組織學生討論觀察蝸牛運動的方法和記錄的方法。在學生觀察過程中解答學生問題和給與指導。

      2、 學生觀察、記錄蝸牛的運動。并在觀察過程中提出自己的新的問題。

      3、 關注:學生在觀察過程中是否用到適度刺激的方法觀察蝸牛的反應,學生在觀察過程中交流和記錄情況。

      4、 設計意圖:認識蝸牛運動的特點:靠腹足運動,爬過的地方有粘液,能對刺激做出反應。

      (被注:觀察蝸牛的身體和觀察蝸牛的運動最好結合起來在同一時間段內完成)

      四、飼養(yǎng)蝸牛

      1、 教師介紹飼養(yǎng)蝸牛的方法和注意事項。

      2、 學生飼養(yǎng)、觀察蝸牛并記錄發(fā)現和產生的新問題。

      3、 關注:飼養(yǎng)過程中是否堅持觀察、記錄。

      4、 設計意圖:在飼養(yǎng)過程中了解更多有關蝸牛的信息。

    三年級科學教案2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科學探究

      學會自制“液體溫度計”。

      經歷對液體熱脹冷縮性質的探究過程。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在實驗的過程中,培養(yǎng)科學探究的興趣。

      培養(yǎng)學生嚴謹的科學態(tài)度。

      滴瓶或小藥瓶、橡皮泥、紅墨水、空玻璃管水槽或大燒杯(無條件的可用礦泉水瓶剪成杯子)、熱水、冷水、酒精、煤油(其它液體)等。

      教學導入

      1.上節(jié)課我們認識了許多的溫度計,提問:你們想自己有一支溫度計嗎?

      2.教師介紹伽利略和雷伊發(fā)明的溫度計。

      3.這兩種溫度計利用了空氣與液體的什么性質?讓我們來研究吧!

      一.活動 自制“液體溫度計”

      1.指導學生自制“溫度計”。

      (1.)出示器材:小藥瓶、橡皮泥、紅墨水、空玻璃管。

      (2.)要求:聰明的同學們,能否利用這些器材和以學的知識討論這怎樣來制作“液體溫度計”?

      (3.)小組討論制作方法。

      (4.)制作“液體溫度計”,對于學生作品,教師組織進行評價。

      2.觀察自制“溫度計”在熱水和冷水中液柱的變化。

      (1.)以4人小組為單位進行觀察。

      (2.)對學生的實驗、記錄、描述提出要求并予以方法上的指導。

      (3.)學生觀察。

      (4.)匯報觀察到的情況。

      3.研究不同液體制作的“溫度計” 在熱水和冷水中液柱的變化。

      (1.)以4人小組為單位進行觀察。

      (2.)預測:我們會看到什么現象?

      (3.)方法指導。

      (4.)學生觀察。

      4.整理分析實驗記錄,形成概念得出結論。

      (1.)實驗中,幾種“溫度計”發(fā)生了哪些共同的變化?

      (2.)引起變化的實驗條件是什么?

      (3.)這些變化說明了什么?

      (4.)結論:液體受熱時,體積膨脹;受冷時,體積縮小,液體有熱脹冷縮的性質。

      二.學生解釋自制“溫度計”的原理。

      課后反思: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科學探究

      1.經歷對氣體熱脹冷縮性質的探究過程。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在實驗的過程中,培養(yǎng)科學探究的興趣。

      2.培養(yǎng)學生嚴謹的科學態(tài)度。

      讓學生明白科學就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之中。

      科學知識

      1.知道氣體有熱脹冷縮的性質

      教學準備

      一.教學導入

      1.復習:液體熱脹冷縮的性質。

      2.提問:空氣是否也有熱脹冷縮的性質?

      二.活動 空氣是否也有熱脹冷縮的性質

      1.實驗的設計:

      (1.)教師組織學生針對兩個問題進行充分的思考和討論:

      ①把空氣裝在什么容器里?

      ②用什么方法能看到空氣的膨脹和收縮現象?

      (2.)學生匯報討論結果,教師補充或完善:

      ·借助其他能鼓凹的物體來發(fā)現。啟示:可以在燒瓶口上套小氣球。

      ·借助因受熱膨脹而冒出的空氣在水中冒泡,因受冷空氣收縮,外界氣壓將水壓入管中或瓶中來發(fā)現。

      ·通過容器的鼓凹來發(fā)現。空氣總是充滿容器的空間,當容器凹時,說明空氣體積變小。當容器鼓時,說明空氣體積變大。

      (3.)評價:在此環(huán)節(jié)思維活躍的同學給予肯定。

      (4.)形成各自完整的實驗方案。

      2.實驗現象猜想。

      3.按設計的方法完成實驗。

      4.描述觀察到的現象。

      5.分析比較,我們的猜想和觀察到的現象一致嗎?

      三.小結:

      空氣也有熱脹冷縮的性質。

      四.學生解釋伽利略溫度計的原理。

      課后反思:

      第三課時

      教學目標

      科學探究

      1.經歷對固體熱脹冷縮性質的探究過程。

      2.觀察認識多種物體在受熱受冷時的體積變化,合理分析實驗現象。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在實驗的過程中,培養(yǎng)科學探究的興趣。

      2.培養(yǎng)學生嚴謹的科學態(tài)度。

      3.讓學生明白科學就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之中。

      科學知識

      1.知道固體、液體、氣體都有熱脹冷縮的性質。

      2.知道一些液體、氣體、固體熱脹冷縮在生活中相關應用。

      教學準備

      小氣球、酒精燈、火柴、固體熱脹冷縮演示儀、踩癟的乒乓球等。

      一.教學導入

      1.閱讀指南車信箱。

      2.液體、空氣都具有熱脹冷縮的性質,思考:固體會不會也熱脹冷縮呢?

      3.讓我們一同來研究研究吧!

      二.活動 研究鐵軌間為什么留縫隙

      1.實驗研究:固體的熱脹冷縮

      (1)教師演示:介紹酒精燈的使用步驟:

      ①左手扶燈體,右手摘下燈帽,口朝下倒扣在桌上。

      ②劃著火柴,讓火焰朝上接近燈芯點燃酒精燈。

      ③甩滅火柴,將熄滅的火柴梗投入污物桶。

      ④講解火焰的分層,指出外焰溫度最高,加熱時要使用外焰。

      ⑤熄滅酒精燈時,左手扶燈體,右手取燈帽,快而輕地蓋上,待火焰熄滅后,提起燈帽,再蓋一次。

      (2)學生練習使用酒精燈(交待注意事項。)

      (3)以小組為單位進行銅球的熱脹冷縮實驗。

      (4)描述實驗過程和看到的現象,分析:實驗現象告訴了我們什么?

      2.補充實驗:玻璃也有熱脹冷縮的性質

      (1)老師演示:注射器的玻璃活塞(熟玻璃制成的,受冷受熱不易炸裂)可以順利地進入管內到達底部,用酒精

      燈加熱注射器的活塞,再放入管內,你們想,會有什么現象?接著使活塞受冷后,把它再放入注射器內,你們又推想一下會發(fā)生什么現象?

      (2)組織學生描述實驗的過程和看到的現象。

      (3)分析:實驗現象告訴了我們什么?

      (4)固體有熱脹冷縮的性質。

      三.小結

      固體、液體、氣體都有熱脹冷縮的性質。

      四.拓展:生活中的熱脹冷縮現象

      (1)解釋教材出示的三種現象。

      (2)找一找,我們周圍還有哪些熱脹冷縮現象?

      [ 內 容 結 束 ]

    三年級科學教案3

      1、《太陽和影子》教案

      教學目標:

      1.識到影子的方向和長度隨時間變化而變化,認識太陽在天空中的(視)運動模式。

      2.道太陽的(視)運動與影子變化的關系。

      教學重點與難點:

      1.識太陽的視運動規(guī)律。

      2.續(xù)一天的觀測和記錄。

      教學準備

      手電筒、鉛筆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說謎語:

      人人有個好朋友,

      烏黑身子烏黑頭,

      太陽光下伴你走,

      一到黑處就分手。(謎底:影子)

      2.生猜謎。

      3.論:你怎么知道謎底是影子的?關于影子你還知道哪些?

      4.生交流對影子的了解。

      評析:猜謎是學生喜聞樂見的一種方式。學生從下課到上課有個思維轉換的過程,謎語可使學生迅速集中思維,很快地進入課堂角色中來。同時,這個謎語中還暗含了許多科學知識,如影子是什么顏色,影子是怎樣形成的(影子的產生需要光線等)

      二、畫影子

      (一)畫自己的影子。

      談話:你們畫過影子嗎?有人畫過自己的影子嗎?

      討論:你們打算怎樣畫自己的影子?你的影子可能是什么樣的

      帶學生到操場上畫自己的影子。

      這么多的學生一齊來到操場上畫影子,這是從來沒有過的場面。學生在討論中就已經盼望著畫出自己的影子來看個究竟。影子雖然是極為普通的,但他們就是對這些極為普通的影子沒有太多的關注,更談不上關注自己的影子了。

      這一活動中,學生在畫影子的過程中會有很多發(fā)現:

      1.子與太陽分別在人(物體)的兩側。

      2.子的底端是與人(物體)相連的。

      3.子是灰黑色的(即使穿著彩色的衣服也一樣)。

      4.子比人長(注:早上9點鐘)

      在獲得這些發(fā)現的同時,他們學會了合作,懂得:有時候,一個人是很難完成任務的,只有相互合作,才能畫出自己的影子。

      過程:

      1.發(fā)之前,告訴學生將干什么。

      2.給學生每人一支粉筆,和學生一起到操場上畫影子。

      3.影子的同時把腳印也要畫出來,并且把名字寫在影子里。

      4.住自己站的姿勢。

      5.學生觀察此時太陽在哪邊,影子和太陽的方向。現場的觀察更具有說服力,也為下面的研討打下基礎。

      6.好之后,領取新任務。

      評析:還有什么比畫下自己的影子更吸引孩子們呢。畫影子不是目的,只是手段,目的是要讓學生留下影子的痕跡,為再一次觀察影子埋下伏筆,便于比較。學生在畫的過程中有了感受,經歷了一次趣味性地動手做的活動,有所發(fā)現。注意:這是他自己的發(fā)現。

      (二)畫其它物體的影子

      此時,學生還沉浸在畫影子的樂趣之中,再讓學生畫其它物體的影子,讓他們找一找,操場上還有哪些物體有影子,把他們的影子畫出來。如有難畫的,只要求畫出一部分,哪怕是影子最外緣的一條線也行。

      學生在畫其它物體影子的同時,他們會:

      1.找:哪些物體有影子?認識到,并不是有了物體就有影子,在沒有光線的地方,或是在其它物體影子里的物體就沒有影子。

      2.察:這些影子是什么樣的,和物體本身的形狀有沒有什么聯(lián)系。

      3.較:這些影子哪個大一些,哪個小一些。

      哪個亮一些?(或是哪些部分亮一些)哪個暗一些?(或是哪些部分暗一些)

      4.流:你畫的是什么影子?有哪些發(fā)現?哪些比較有意思或是比較特殊?

      (三)制作簡易日影儀,畫影子

      教師講述示范制作的方法:在卡紙的中間畫一個“”或“”記號,把橡皮泥捏成底盤放在中心,在橡皮泥上插一支塑料小棒,在卡紙上標出“東南西北”四個方位。

      教師示范畫影子的方法:按東南西北的方位把日影儀平放好,準確的方位要用指南針測定,在影子末端用“”或“”作出記號,同時記下測定影子的時間。

      過程:

      1.發(fā)學生材料。

      2.生制作簡易日影儀。

      3.作記錄桿影。

      (說明:在這一過程中,一定要詳盡地說明操作的方法,因為這是教會學生科學地學習方法,要求擺放日影儀時,一定要用指南針測準方位,確保科學性)

      三、猜想影子的變化

      組織學生圍坐一圈,老師參與其中。

      猜想:過一段時間,影子還會是原來的樣子嗎?

      學生最先想到的是影子會動。然而僅僅到這是遠遠不夠的,教師要接著讓學生猜想影子會怎么動?朝哪個方向動?為什么要朝那個方向動?除了方向變化,還有什么變化?讓學生充分發(fā)表自己的意見,并請他們說說為什么這樣猜測――意在向學生滲透:猜測也應是有根據的。以此培養(yǎng)學生根本已有經驗對未來事物做出較準確預測的能力。

      評析:猜測是由問題到實踐的一個很重要的環(huán)節(jié),這種猜測,對于科學發(fā)現,科學概括往往是非常起作用的。它是“搞科學”道路上的第一步,往往指明著科學探究的方向,為了這個方向而去收集事實,分析整理事實,去驗證它,修正它。學生作出猜想后,無需教師布置任務,相信他們肯定會再次觀察那些在地上的影子。

      四、學生再次觀察影子,交流討論

      1.師提問:影子真的會像你們所說的那樣變化嗎?

      2.生再次觀察影子。

      他們會驚奇地發(fā)現,站在自己的腳印上,影子和原先畫的不一樣了,特別是那些固定的物體的影子,變化很明顯。

      3.流討論:

      (1)有什么發(fā)現?說明什么?

      (2)這些發(fā)現和你剛才猜想的一樣嗎?

      (3)再過一段時間,這些影子又會有什么變化?

      五、觀測一天中太陽在天空中的位置以及記錄日影儀上的影子。

      1.想:到了下午,這些影子又會怎樣呢?是什么原因造成這種變化的?

      2.論:怎樣證明你的猜想是對的呢?

      3.測記錄:

      在觀察記錄之前,讓學生討論需要注意些什么:

      日影儀要嚴格按著方位放。

      畫圖或記錄時,一定要記下時間。

      看太陽時,要隔著一層東西看,防止灼傷眼睛。

      (1)記錄一天中整點時刻的日影儀上的影子。

      (2)觀察記錄一天中整點時刻太陽在天空中的位置。(可以采用選參照物觀察畫圖的方式,也可以在一張大紙上剪上一排排的圓,然后側立在面前看太陽,把太陽所在的圓記錄下來,最后拓印在紙上,就是一天中太陽在天空中的位置圖)

      教師指導學生要選好觀察的參照物體。

      六、分析整理日影儀上的影長記錄以及太陽在天空中的運動觀測記錄

      1.理日影儀上的數據

      (1)量出桿影的長度

      (2)交流發(fā)現

      比較桿影,有什么發(fā)現?

      (什么時候最長?什么時候最短?早晨和傍晚的有什么不一樣?)

      2.析交流太陽在天空中的運動模式

      (1)選擇學生的記錄圖展示,觀察太陽的運動模式。

      (2)討論:太陽在天空中是怎樣運動的?(方向、高度)

      3.論:太陽高度和影長之間存在怎樣的關系?

      七、模擬太陽在天空中的運動模式以及影子的變化

      (課前學生從家里帶來手電)

      教師提問:你能用實驗模擬太陽在天空中的運動以及影子的變化嗎?

      學生討論,設計實驗。(可以用手電模擬太陽,控制太陽的運動,觀察手電下物體的影子)

      八、 總結

      學習了這一課,你有哪些收獲?要求學生回答,老師做適當的點評。

      2、播種發(fā)芽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觀察比較鳳仙花種子以及其它植物種子的外形特征及內部結構。鼓勵學生對種子的生長變化進行有根據的預測,激勵學生在課外獨立觀察“種子生長過程”的觀察活動。引導他們科學地進行觀察和實驗,培養(yǎng)和發(fā)展他們探究周圍事物的興趣和愛好。

      2、組織學生在課堂上或課外經歷一些有意義的科學探究活動過程,在活動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與交流能力。

      3、組織、指導學生在精心設計的探究活動中,獲得對種子內部結構、播種以及發(fā)芽實驗的初步認識。

      【教學準備】:

      學生收集各種種子、自帶種植容器、透明塑料杯和適量的土壤。教師準備:

      1、提前一周播種。

      2、為每組準備一盆初出芽的苗。

      3、浸泡過的鳳仙花、黃豆、玉米和小麥種子。

      4、放大鏡、鑷子。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許多植物的'種子落到泥土里,到了第二年春天醒來:發(fā)芽、生長、開花、結果。今天,老師也拿了一粒種子,我把它種進土里,同學們想一想,它會發(fā)生什么樣的變化么?

      (學生回答、教師根據實際情況進行總結)

      我們認識植物的一生,最后要用事實、數據來說明植物的一生。最好自己親自種植一株植物,堅持觀察、記錄,最后通過分析研究觀察記錄,用事實數據科學、準確地說明這株植物的一生。同學們有信心嗎?好,我們看看哪些同學堅持的最好,記錄的最完整。誰堅持到最后,誰就是勝利者,也就可能成為未來的科學家。

      二、觀察種子

      看書24頁或用多媒體課件出示:鳳仙花、黃豆、花生、玉米、大豆、小麥等植物的種子。

      1、觀察與描述鳳仙花種子的外形特征。

      2、觀察與描述其它種子的外形特征。

      3、外形不同的種子都會發(fā)芽并形成新的植物嗎?

      (學生分組討論并匯報)

      4、分組解剖植物的種子,了解種子的內部結構。討論和交流種子在結構上的共同點,并說說鳳仙花種子和哪些種子相似。

      (教師提供浸泡過的種子并進行指導,學生匯報時可用實物投影儀展示它的種皮、兩瓣子葉和芽。)

      三、播種活動

      1、討論和交流“如何播種”:播在那里、怎樣播種、種多深、怎樣澆水等等。

      2、教師可根據學生交流情況,進行結構化的板書:

      播種地點 播種方法 播種深度 種子方向 澆水方式 ……

      (每個學生選一種種植方法并做上標記。)

      3、教師提供教材中的播種方法,并做好標記。

      4、教師要求:對兩種不同播種方法的種子發(fā)芽情況進行課外觀察。(以小組為單位在花盆里播種,在盆上做上本組的標記,放在學校由各組同學輪流管理。每個學生帶種子回家根據自己情況地栽或盆栽)

      5、預測種子在一周內所發(fā)生的變化。

      6、記錄播種的日期。

    三年級科學教案4

      【學習目標】

      科學概念

      1、魚類有適應水生環(huán)境的結構,具有生命體的基本特征。

      2、金魚用鰭游泳,用腮呼吸。

      3、金魚和螞蟻具有相同的生命特征。

      流程與方法

      1、用實驗的方法證明自己的猜想。

      2、繼續(xù)利用維恩圖比較動物的相同和不同。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培養(yǎng)喜愛小動物的感情,培養(yǎng)用實驗證據證明猜想的態(tài)度。

      【學習重點】

      通過觀察金魚的生活,了解水生動物與陸生動物的相同和不同。

      【學習難點】

      學生有想法時用實驗的方法進行驗證。

      【學習準備】

      每組:2—3條金魚,裝載玻璃缸里。1只滴管、少許使用色素調制的紅水、少許魚食。

      【學習流程】

      一、了解魚類的生活環(huán)境

      1、教師介紹魚類的生活環(huán)境。

      2、學生舉例其他的水生生物。

      3、關注:"魚生活在水里"的理解。

      4、設計意圖:為進一步觀察與作鋪墊。

      二、觀察金魚的外形和運動

      1、學生觀察金魚的外形和運動。

      2、教師適時告知魚鱗、魚鰭等及其作用。

      3、關注:學生對金魚形態(tài)的關注和對金魚運動方式的關注。

      4、設計意圖:了解金魚在外形和運動方面的信息。

      三、觀察金魚的吃食和呼吸

      1、交流有關金魚在吃食和呼吸方面的經驗。

      2、討論、設計觀察金魚吃食和呼吸的方法。

      3、教師根據學生的交流與討論作出提示:喂食觀察金魚的吃食;用紅水觀察金魚的呼吸。(如需要可以演示在水中放紅水的方法)

      4、學生觀察并記錄。

      5、教師適時指導并提供信息:水中有少量的空氣。

      6、關注:學生用實驗的方法驗證自己的看法時是否干擾金魚;是否觀察到更多信息:如排泄等。

      7、設計意圖:了解金魚吃食和呼吸方面的信息;培養(yǎng)"用實驗方法驗證看法"的意識。

      四、比較金魚和螞蟻的相同和不同

      1、回顧維恩圖的用處。

      2、學生把上節(jié)課學的蝸牛的特點寫在左邊圓圈里,把蚯蚓的特點寫在右邊的圓圈里,劃去各自相同的特點。

      3、小結蚯蚓和蝸牛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4、關注:學生比較的信息的多寡。

      5、設計意圖:初步體會動物具有相同的特點。

      五、把觀察后的金魚養(yǎng)在各班教室,方便學生繼續(xù)觀察,獲取更多信息。注意平時的看護,保證金魚存活。

    三年級科學教案5

      教學目標:

      過程與方法:用尺、量筒、天平、溫度計、秒表等對物體進行測量,采集數據并作記錄。

      知識與技能:認識到測量對科學研究的重要作用。認識常見的測量工具及計量單位,學會使用方法。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意識到只憑感覺是不可靠的,科學需要精確的數據。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兩個外觀一樣、內放一些小物體,使質量略有不同的紙盒;方格紙若干張、量杯、量筒、天平、綠豆、溫度計、秒表、冷水、熱水等。

      學生準備:直尺、葉子、水杯。

      教學過程:

      一、探究“只憑我們的感覺是否可靠”

      1、提出問“只憑我們的感覺可靠嗎?”學生談自己的看法。

      2、觀察教材第68頁上的一幅可造成視覺錯誤的圖片,說說圖中兩條直線直嗎?它們一樣長嗎?

      揭示:使用測量工具認識物體比只憑感官準確可靠。

      3、出示準備好的紙盒,請學生掂一掂,能否判斷輕重。

      學習用天平測量物體的質量。

      二、測量樹葉的長和寬

      1、出示兩片形狀不同,大小接近的葉子,提出問題:怎么知道誰大誰小?

      2、指導學生測量葉子的長和寬

      3、指導學生測量葉子的面積

      三、測量容積(體積)

      1、認識量杯和量筒

      2、指導學生使用量杯

      3、測量自己的杯子能裝多少水?

      四、測量溫度

      1、認識各種溫度計

      2、測量冷水、熱水、溫水的溫度。

      五、測量時間

      1、秒表練習

      2、測一測跑50米需要多少時間

      六、認識各種各樣的測量儀器

      1、認識教材中出現的測量儀器,請學生談談它們的用途。

      2、說說自己還知道哪些測量儀器。

      七、布置學生查找資料,了解更多的測量儀器。

    三年級科學教案6

      本節(jié)課內容是在學生已經認識了水的特點的基礎上,進一步認識冰是水的一種存在形式,初步了解冰與水之間的變化關系。在三年級上冊中,學生已經知道冰是由水變化而來的,通過這節(jié)課學習,要讓學生對溫度有一個更深的認識,明白溫度的變化是與熱量有關的,還可以為后續(xù)集中探討水的狀態(tài)變化與熱量的關系奠定基礎。

      在教學目標分析里面,根據新課程的要求我分別從科學概念、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這三個目標來看:

      在科學概念里面,通過學習讓學生知道當環(huán)境溫度低于0℃,水的溫度下降到0℃時,水開始結冰,從液體狀態(tài)變成了固體狀態(tài),水在結冰過程中,要向周圍放出熱量。

      在過程與方法里面,通過觀察、記錄水結冰過程中的溫度及其變化,了解冰的特點,并比較冰和水的相同與不同。第二呢,要培養(yǎng)學生他自主探究的意識和能力。

      在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方面,我們通過科學實驗,培養(yǎng)學生在實驗觀察活動中保持認真、細致的態(tài)度,感受、體驗物質狀態(tài)的變化,同時激發(fā)學生求真務實的學習態(tài)度。

      本節(jié)課的教學重點是:水結成冰的過程中的溫度變化。教學難點是:理解水為什么能結成冰。

      根據這樣一些,我們本節(jié)課倡導的是以問題為中心,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自主探究模式(教法),也就是教師提出一個問題,比如說,我們在上學期已經知道了水的特點,那么能否根據水的特點來推測冰的特點呢?這個時候讓學生為主體,他們進行思考,通過提出問題,讓學生對這個問題進行探究,接著學生與學生交流,學生與教師交流,然后通過實驗觀察來證明,我們的這個猜測是否正確呢?接著我們通過多媒體等這些相互結合的方法進行教學。

      本節(jié)課主要采用的是探究學習和合作學習的方式(學法),要求學生通過觀察實驗現象,學會用理論來指導水結冰的知識的學習,同時知道,對同類物質進行比較,這里主要是對冰和水的各自特點的比較,來加深他們對于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教學程序是本節(jié)課的重點,為了講好教學程序,我分四個環(huán)節(jié):

      第一個環(huán)節(jié)是導入新課;

      第二個環(huán)節(jié)是課堂教學(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第三個環(huán)節(jié)是課堂小結;

      第四個環(huán)節(jié)是隨堂練習。

      在導入新課里,我分三步,第一步知識回顧;第二步,引入視頻;第三步我來設置問題。知識回顧是“你還記得上學期我們學過的水都有哪些特點嗎?”學生對于這個問題都有自己的答案,通過交流我們很快就可以得到水的各種特點,接著我們會看一個水結冰的視頻,通過這樣一個視頻給學生直觀的感覺,水放進冰箱的冷凍室,變成了固態(tài)的冰,是因為溫度下降了。接著我來設置問題,既然水結冰了是因為溫度下降了,那么水下降到什么溫度時,水開始結冰了呢?這個問題的設置,同樣是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讓他們急切的了解水結冰的溫度。

      第二個環(huán)節(jié)是課堂教學,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們前面講到本節(jié)課的重難點是水結成冰的過程中的溫度變化以及理解水為什么能結成冰,所以我讓學生從測量水結冰前,結冰時的溫度來學習這節(jié)內容。首先我給每組學生準備了一個裝有碎冰的燒杯,一袋食鹽,一個盛有少量水并插有溫度計的大試管,在這里呢,我對這個實驗裝置進行了改良,本來這個溫度計需要學生手拿的,但考慮到三年級學生好動的特點,我用一個帶孔的橡膠塞把這個溫度計固定住了,這樣的話就可以很穩(wěn)定地將溫度計的玻璃泡固定在試管的水中央。接下來就開始做實驗了,首先我們在這個裝有碎冰的燒杯中插入這根大試管,用溫度計觀測試管中水溫的變化,此時,同學們都很期待試管中的水能變成冰,但結果是讓人失望的,這個時候,我會問學生,溫度計的溫度下降了,但是試管中的水卻沒有結成冰,說明,水的溫度降的還不夠低,誰有辦法讓這溫度變得更低呢?接下來,學生對這個問題展開討論,到底應該怎么做?預設1,學生知道方法,加鹽;預設2,不知道,由我直接告訴學生,我們可以在碎冰中加入食鹽,來加快冰的融化,就可以制造更低的溫度。

      學生重新開始實驗,在碎冰中加入較多的食鹽,觀察水開始結冰前以及結冰時的溫度變化,使學生通過實驗,發(fā)現水結冰時的溫度始終保持在0℃,在這里,使學生糾正這樣一個錯誤認識,我們學生一直認為水結冰時的溫度在0℃以下,和環(huán)境溫度的變化相混淆。

      實驗中用到了食鹽來加快冰塊的融化制造更低的溫度,根據新課程當中,要求對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教育,我們會讓學生將所學到的知識用于到我們的實際生活當中,比如,我們可以在下雪的馬路上撒點鹽,來加快雪的融化,讓他們感受到科學學習的價值。

      第三個環(huán)節(jié),課堂小結。這里我會啟發(fā)學生思考,本節(jié)課我學到了什么,我學到了哪些科學知識,我學到了哪些學習方法,我還有什么地方不懂,以及對教師的教學方法還有怎樣的一種建議,通過學生與學生的交流,教師與學生的交流,讓學生在一個和諧的氛圍當中來學習科學知識。

      第四個環(huán)節(jié)是隨堂練習。這里我會出一些與本節(jié)知識相關的習題,通過讓學生在課堂直接完成,使得他們加深對水結冰本節(jié)課的理解。

    三年級科學教案7

      教學目標

      1、知道氣候特征是一定地區(qū)的規(guī)律性天氣現象。

      2、知道季節(jié)是根據特定氣候劃分的時間段。

      教學重點

      了解四季的氣候特征。

      教學難點

      了解一些動植物夾套保溫泵的季節(jié)性變化。

      教學準備

      準備有秋季特征景致的圖片或錄象資料。

      關于動植物的季節(jié)性生活規(guī)律變化的圖片,錄象資料。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復習引入。

      2、學生展示自己收集有關LC型羅茨泵春季、夏季、冬季氣候特征的圖片。

      二、自主學習

      1、引導學生觀看本課圖片,了解在一定的地區(qū),天氣現象總有一定的規(guī)律,這種規(guī)律稱為該地區(qū)的氣候特征。

      2、四人小組討論。

      3、秋天氣候的特征。

      4、其他季節(jié)的氣候特征。

      5、小組匯報。

      6、師生小結。

      7、在不同季CB系列齒輪油泵節(jié)里,動植物有什么變化?

      8、小組討論后匯報。

      9、教師小結。

      三、課后作業(yè)

      1、觀察小動物。

      2、觀察植物。

      3、把自己觀察到的動物或植物,記下它在不同時期的變化。

    三年級科學教案8

      【學習目標】

      科學概念

      蝸牛有一些與生命活動相關的生活習性:運動和休眠、呼吸、吃食、排泄。

      流程與方法

      嘗試用不同的方法解決遇到的不同問題。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體會細致觀察對獲得信息的重要性。

      【學習重點】

      經歷觀察蝸牛吃食、休眠、排泄的流程,體會觀察對獲取信息的重要性。

      【學習難點】

      學生表現自我的欲望與傾聽他人意見的沖突。

      【學習準備】

      分組:2-3只餓了的蝸牛,菜葉、蘋果片、餅干、等食物,記錄表。

      【學習流程】

      一、交流飼養(yǎng)蝸牛的經驗和發(fā)現

      1、復習上節(jié)課學習的內容。

      2、交流飼養(yǎng)蝸牛流程中的發(fā)現。

      3、教師板書學生匯報的內容。

      4、關注:匯報情況的真實性,要求匯報的是自己觀察到的而不是聽別人說的或叢書上看到的。

      5、設計意圖:獲取更多的有關蝸牛的信息,初步體會觀察對獲取信息的重要性。

      二、觀察蝸牛吃食

      1、整理有關蝸牛排泄的信息,引出蝸牛吃什么和不吃什么。

      2、學生設計蝸牛吃什么和不吃什么的實驗。

      3、學生用實驗驗證蝸牛吃什么和不吃什么。

      4、教師注意就學生提出的新問題提供信息。

      5、關注:學生設計實驗的多樣性和可行性;學生觀察流程中新問題的提出。

      6、設計意圖:嘗試用不同的方法解決遇到的問題。

      三、觀察蝸牛排泄和呼吸

      1、指導觀察蝸牛排泄和呼吸的方法。

      2、學生觀察蝸牛排泄和呼吸。

      3、關注:學生觀察的方法的正確性和學生獲取更多地(如排便)信息。

      4、設計意圖:體會細節(jié)觀察對獲取信息的重要性。

      四、繼續(xù)觀察蝸牛

      1、學生課后繼續(xù)飼養(yǎng)蝸牛、并觀察和記錄獲取的信息。

      2、教師注意在學生飼養(yǎng)流程中就學生提出的新問題提供信息。

      3、關注:飼養(yǎng)中是否仔細認真的觀察,注意引起飼養(yǎng)和觀察的興趣。

      4、設計意圖:在飼養(yǎng)中獲取更多的有關動物的信息。

    三年級科學教案9

      教學目標:

      科學探究目標:

      1、能利用統(tǒng)計表記錄并比較塑料與其他材料在性質上的區(qū)別。

      2、對于有關塑料性質的題目,能夠提出自己的猜想,并能通過實驗證實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確。

      3、能從實驗結果中發(fā)現新題目。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

      1、能舉例說出人們?yōu)榱藵M足城樓而不斷地研究開發(fā)新材料

      2、能分別舉出兩個實例說明塑料制品給人類生活帶來的好處和引起的環(huán)境題目。

      科學知識目標:

      1、能說出塑料的多種性質,并能用三個以上的實例說明塑料的用途。

      2、能舉出兩種以上新材料的性質和用途。

      3、能舉例說出物品的特點與組成該物品材料的性質有關。

      教學預備:

      木尺、塑料尺、塑料杯、熱水、冷水、漏斗、塑料手套、棉布手套

      教學過程:

      一、引進

      塑料是一種用途廣泛的人造材料。找一找我們身邊哪些物品是由塑料制成。

      二、活動一:比較塑料尺子和木頭尺子

      在書中的表中記錄兩種尺子的特性。

      討論用塑料代替木頭有什么優(yōu)點?有什么不足?

      同組比較塑料尺子和木頭尺子

      同學記錄

      全班交流

      三、活動二:塑料杯碰到熱水會怎樣?

      提示:分別向塑料杯或礦泉水瓶內裝進冷水和熱水,觀察它們的變化。

      學生自己猜測

      學生分小組進行實驗驗證自己的猜測是否正確

      學生交流

      四、活動三:戴手套

      一只手戴塑料手套,另一只手戴棉布手套,兩只手的感覺一樣嗎?

      學生實驗

      學生交流

      五、學習科學在線——活動四:熟悉新材料

      1、熟悉書中先容的新材料

      2、談談對新材料的感受

      3、你想設計什么樣的新材料?

      六、拓展

      上學期我們曾經做過埋垃圾的實驗,想一想埋的垃圾哪些沒有腐爛?

      板書設計:

      塑料

      塑料的用途

      塑料的性質

      新材料

    三年級科學教案10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樹葉是多種多樣,同一種樹葉具有共同基本功特征。

      植物葉一般由葉片和葉柄組成,葉片上有葉脈。

      葉也是有生命,葉從葉芽開始生長,到最后衰老死亡,完成了一生。

      過程與方法:

      統(tǒng)計撿到樹葉數量和樹葉種數;根據一定判斷依據,劃分出同一種樹葉和不同種樹葉。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發(fā)展研究樹葉興趣,培養(yǎng)愛護環(huán)境,與自然和諧相處態(tài)度和意識。

      【教學重點】開展觀察葉生命現象活動,建構起葉也是有生命科學概念。

      【教學難點】是否是同一種樹葉判斷。

      【教學準備】

      學生自備材料:撿一些落葉。

      分組材料:同一種植物新鮮葉和落葉。

      教師準備:一條有大小不同葉片生長樹枝。

      【教學過程】

      一、統(tǒng)計收集到樹葉

      課前大家分別從不同地方收集到了各種樹葉,說說你是怎么收集樹葉。是呀,樹木是我們朋友,他們是有生命,所以我們不能隨意摘樹葉。現在把樹葉放在桌上,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統(tǒng)計:我撿了幾片落葉?這里面有幾種樹葉?

      二、觀察比較樹葉

      1、質疑:我們小組共有幾種樹葉?這些葉子是同一種葉嗎?

      2、討論:觀察到了什么,才說它們是同一種葉?觀察到了什么,才說它們不是同一種葉?同一種葉主要特征有哪些呢?

      3、比較:同時觀察所有完整葉,我們能發(fā)現不同種葉有什么相同結構嗎?是呀,大部分葉具有葉柄、葉片結構,葉片上還有葉脈。

      三、觀察葉生命特征

      1、觀察:比較新鮮葉與落葉,它們有什么相同和不同?思考:長在樹上新鮮葉與落葉最大不同表現在哪里?是呀,新鮮葉是活,而落葉是死。

      2、描述:觀察一種植物葉,我們能從中看出葉生長變化過程嗎?能找到這條樹枝上有幾種不同生長階段樹葉嗎?(如葉芽、小葉片、嫩葉、成熟葉、老葉、將枯葉等)能從幾張葉不同生長階段去推測一片葉生長過程嗎?

      3、總結:葉也是有生命,它從葉芽長成小小嫩葉,又慢慢地長大,變老。許多植物葉從春天長出來,到秋天枯黃死去,完成了葉一生。有些樹木雖然秋天不落葉,但它們葉同樣也有生長和衰老完整過程。

    三年級科學教案11

      第一課 我看到了什么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樹是活的植物,生長在一定的環(huán)境里,是有生命的物體。

      過程與方法:

      初步認識真正的觀察應該是有目的的,制訂觀察的方法和步驟有利于觀察的進行。用各種感官觀察大樹。

      借助放大鏡、皮尺等簡單的工具對大樹進行觀察和測量。 用簡單的詞語記錄觀察的結果。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懂得從圖片上獲得的信息是有限的,親自觀察事物會對事物有更多的認識。 發(fā)展觀察大樹的興趣,體會到生命體給我們帶來的生機勃勃的感受。 在觀察過程中,培養(yǎng)與他人合作的習慣。

      【教學的重點】了解觀察的目標和方法,認識到觀察的重要性。

      【教學的難點】對大樹的觀察要指向生命體這個核心概念。

      【教學的準備】

      分組材料:一些觀察用的測量工具(如皮尺、放大鏡等),觀察記錄紙。

      【教學的過程】

      一、引言

      二、看照片上的大樹 三、回憶中的大樹 四、觀察真正的大樹

      第二課 校園的樹木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樹的整體形態(tài)一般由樹冠、樹干、樹根組成,樹的器官一般包括根、莖、葉、花、果實、種子六個部分。

      樹生長在一定的環(huán)境里,有一定的生存需要。

      過程與方法:

      用各種方法觀察一棵樹,描述一棵樹。

      用簡圖描述樹的整體形狀。用拓印樹皮的觀察樹干。 用實物來補充語言描述的不足。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能客觀地記錄觀察到的現象,能繼續(xù)關注樹木的變化。

      【教學的重點】能嘗試通過對樹有序的觀察描述和比較后指向樹木作為生命體的特征。

      【教學的難點】比較討論樹木的相同之處。

      【教學的準備】

      校園中選定一些大樹供各小組觀察所需,同時為各小組準備:一張觀察記錄紙,一支蠟筆,一把軟尺,一個放大鏡。

      【教學的過程】

      一、觀察樹木的方法

      二、觀察記錄一棵樹

      三、整理我們的觀察記錄

      第三課 大樹和小草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小草和大樹一樣,具有生命體的共同特征。

      大樹和小草的主要不同之處在于植株的高矮、莖的粗細和質地。

      大樹和小草都有生長在土壤中,都有綠色的葉,都會開花結果,都需要水分、陽光和空氣。

      過程與方法:

      用簡圖畫出小草的主要形態(tài)特征,能看懂維恩圖的表達方式。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體會到小草和大樹一樣,是一個個活生生的生命體,具有愛護小草,不踐踏不草的意識。

      【教學的重點】找大樹和小草的相同點,體會陸生植物生命體的特征。

      【教學的難點】看懂維恩圖的表達方式。

      【教學的準備】

      分組材料:幾種常見的小草,最好有三葉草(黃花酢漿草)和狗尾草;一條樟樹枝和它的果實、葉片。

      【教學的過程】

      一、認識常見的小草

      二、觀察記錄狗尾草

      三、比較樟樹和狗尾草

      四、整理相同和不同

    三年級科學教案12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水葫蘆葉柄部位膨大海綿體充滿空氣是浮在水面上原因。

      水生植物都有根莖葉等器官,它們生長需要水分、陽光和空氣。

      過程與方法:

      用簡圖畫出水生植物主要形態(tài)特征,能看懂維恩圖表達方式。

      在觀察中提出問題,探究水葫蘆浮在水面秘密。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培養(yǎng)研究水生植物興趣,體會到水生植物也是一個個活生生生命個體。

      【教學重點】利用維恩圖總結水生陸生植物作為生命體共同特征。

      【教學難點】探究水生植物適應水生環(huán)境結構特點。

      【教學準備】

      分組材料:幾種常見水生植物,其中最好有水葫蘆和金魚藻,一個水槽,一張記錄紙。

      【教學過程】

      一、認識常見水生植物

      1.陸地上生長著許多植物水中也生長著許多植物。出示實物或圖片,這就是兩種常見水生植物水葫蘆和金魚藻。你課外調查到水生植物有哪些?你曾經看到過哪些水生植物?(補充認識水花生、浮萍、蓮、菱、菖蒲、茭白等。)

      二、觀察水葫蘆和金魚藻

      1.觀察記錄:塑料袋中裝有水葫蘆和金魚藻,分發(fā)給各小組,要求放入水槽中(為了使金魚藻能沉在水底有利于觀察和簡圖記錄,可在其底部粘橡皮泥),觀察它們在水中樣子,并用簡圖把它們畫下來。

      2.思考:把橡皮泥去掉,比較觀察水葫蘆和金魚藻在水中有什么共同之處?對,都能浮在水面上,會有什么秘密呢?

      3.探究:嘗試剖開水葫蘆葉柄,我們會有什么發(fā)現?這種海綿狀氣囊結構很輕,所以能浮在水面上(適應水生植物環(huán)境)。其它水生植物是不是也有相似結構?請課外繼續(xù)探究。

      三、比較水葫蘆和金魚藻

      水葫蘆和金魚藻有哪些相似之處?(除了形態(tài)結構特征外,還可以稍作拓展,如它們都會繁殖后代,都會死亡等。)它們是水生植物,它們生長需要什么條件?

      四、比較水葫蘆和狗尾草

      水葫蘆等水生植物與陸生植物狗尾草等又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處?

      與前堂課學生總結陸生植物唯恩圖進行比較,再次填寫維恩圖,完成對植物生命體特征梳理。(都有根莖葉、都會繁殖后代、壽命都短、都是草本植物,都需要陽光、水分和空氣等)

    三年級科學教案13

      教學目標

      科學知識目標

      知道一個月內,月相變化有一定的規(guī)律。

      科學探究目標

      1.能通過觀察月相、給月相圖片排序、將月相圖片裝訂成冊等多種多樣的方式發(fā)現與描述月相變化規(guī)律。

      2.能在教師引導下,掌握正確處理圖片信息的方法。

      3.能根據一定的事實,對自己的探究過程進行反思與調整。

      科學態(tài)度目標

      1.對月相變化規(guī)律保持好奇心,保持觀察月相的興趣。

      ⒉積極參與小組討論,傾聽別人觀點的同時修正自己的認識。

      3.樂于征求小組成員意見,嘗試多種方法調整月相圖片排列順序。

      科學、技術、社會與環(huán)境目標

      了解月相變化對人們生產生活的影響。

      教學重難點

      重點:通過對月相圖片進行觀察、排序、裝訂成冊等方式,使學生對一個月內月相變化規(guī)律形成一個初步的認識。

      難點:根據一個月內月相變化的規(guī)律給月相圖片排序。

      教學準備

      為學生準備:一個月的月相圖片、燕尾夾。

      教師準備:教學課件、月相變化圖片或視頻。

      聚焦

      1.引入:(教學提示:出示月相圖片。)根據圖片,說一說月亮和太陽的不同點。(預設:最明顯的不同就是月亮有圓有缺,而太陽沒有。)

      2.講解:大家都知道月有陰晴圓缺,人們很早就發(fā)現了月亮這種圓缺變化的情況,月亮在圓缺變化的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形狀叫作月相。

      3.追問:(教學提示:引導學生充分表達。)通過以前的學習和日常的觀察,大家能說說月相的變化有什么規(guī)律嗎?(預設:月相每天都不一樣,月缺的情況比較多,農歷每月的月中會出現圓月。)

      4.揭題:這節(jié)課我們來探索月相變化的規(guī)律。(板書:月相變化的規(guī)律)【設計意圖】月相變化是學生日常生活中容易觀察到的現象,通過提問“月相變化有什么規(guī)律?”引導學生描述自己觀察到的現象,了解學生的前概念,同時也引出本課的探究問題。

      探索與研討

      探索一:了解更多的月相

      1.活動:分發(fā)一個月內的月相圖片,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圖片中的月相。(教學提示:要給學生比較充足的觀察時間。)

      2.提問:這一個月內的月相圖片中,哪些是你們曾經觀察到的?哪些是你們沒有觀察到的?(預設:觀察過圓月、凸月和殘月,沒有觀察到新月。)

      【設計意圖】通過提問能幫助學生清晰地確認哪些是自己已經觀察到的月相,哪些是沒有觀察到的月相,為接下來的探索活動打下基礎。

      探索二:試著給月相圖片排序

      1.過渡:大家現在初步了解了一個月內會出現的各種月相,其實這些月相的變化是有一定規(guī)律的,接下來我們要將這些月相圖片按時間順序擺放。(教學提示:提醒學生按農歷月初到月末的時間順序排序。)

      2.講解:大家在排序的時候,可以先按照農歷月初、月中、月末的時間將圖片劃分為三大類,明確哪些月相出現在月初,哪些出現在月中,哪些出現在月末。

      3.交流:引導學生分組交流,匯總小組排序結果。(教學提示:學生的排序可以是多樣的,組內要保持良好溝通,統(tǒng)一即可。)

      4.活動:指導各小組按照統(tǒng)一的方法給月相圖片排序。完成后展示排序結果,小組間可以互相觀摩學習,取長補短。

      5.展示:展示完整且正確的月相變化圖,讓學生觀察變化規(guī)律,并對照修正自己的排序。

      【設計意圖】給月相圖片排序可以幫助學生尋找月相變化的規(guī)律。排序完成后進行交流及修正,一方面加呆了學生對正確的月相順序的印象,另一方面培養(yǎng)了學生樂于分享、善于反思的品質。

      探索三:制作月相變化手冊

      1.活動:指導各小組按月相變化的順序疊好一個月內的月相圖片,再用燕尾夾夾住,快速翻動,觀察“月相變化動畫片”。

      2.交流:引導學生交流討論觀察到的結果。

      3.提問:在農歷一個月內,月相變化的規(guī)律是怎樣的?(預設:一個月內,月相的變化大致是從缺到圓再到缺;農歷上半月亮面偏右,農歷下半月亮面偏左。)

      【設計意圖】制作“月相變化動畫片”在前兩個探索的基礎上更進一步,將月相變化連貫起來,使學生直觀地看到一個月內連續(xù)的月相變化。

      研討匯報

      拓展與小結

      1.小結:月相就是在地球上所看到的月球被日光照亮部分的形狀。一個月的月相變化是有規(guī)律的,從農歷初一的新月開始,亮面從右邊開始出現并逐漸擴大,到月中形成滿月后,從右邊開始由盈變虧。

      2.拓展:觀月時,我們可能會看到天空中有一些明亮的星星(亮星)。我國古人十分智慧地用亮星來觀察和描述月球在天空中的運動變化。

      3.布置任務:大家課后也可以試試,在不同時間,觀察月球和它周圍的亮星,看看有什么不同。

      【設計意圖】拓展環(huán)節(jié)引導學生課后觀察月球運動,向古人學習,了解月球和天空中亮星的位置,進一步提高學生對夭文探索的興趣。

      板書設計

      教學反思

      本課并不要求學生進行長時間(一個月)的月相觀察和記錄,這樣操作耗時太長。本課讓學生通過觀察月相圖片、給月相圖片排序、將月相圖片裝訂成冊的方式,了解月相在一個月之中的變化過程,以此發(fā)現月相變化的規(guī)律。

      本課首先是觀察月相圖片,使學生對一個月中月相的各種形態(tài)有一定的認識。接著讓學生嘗試給月相圖片進行排序,這個活動可以很好地揭示學生對月相變化規(guī)律的判斷。之后展示正確完整的排序,讓學生對照修正,加深學生對月相變化規(guī)律的認識。最后讓學生把排好順序的月相圖片裝訂成冊,快速翻動,學生就可以像看動畫一樣直觀地感受月相的連續(xù)變化,從而把握月相變化的規(guī)律。

      通過這些活動,讓學生知道什么是月相,月相在不同時間的不同形狀,知道月相變化是有一定規(guī)律的,從而產生持續(xù)觀察月相的興趣。

      課后作業(yè)

      見“狀元成才路”系列叢書《創(chuàng)優(yōu)作業(yè)100分》對應課時訓練P40第一~三題。

    三年級科學教案14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植物在不斷地發(fā)生變化,有些變化比較明顯,有些變化不太明顯。

      植物變化表現在各個方面,主要表現在發(fā)芽、生長、開花、結果等方面。

      植物變化是生命體特征之一。

      過程與方法:

      能用測量方法比較葉大小,能用數據記錄植物變化。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能夠關注周圍植物變化,堅持記錄完成一棵植物變化記錄表。

      【教學重點】觀察記錄描述植物變化。

      【教學難點堅持記錄完成一棵植物變化記錄表。

      【教學準備】

      分組材料:一把尺子,4張不同大小葉片,記錄表。

      教師準備:一些樹木四季變化圖片,帶花苞菊花,狗尾草。

      【教學過程】

      一、怎樣觀察植物變化

      我們知道,春暖花開季節(jié),許多植物很快地進入生長期,發(fā)芽、長大、開花結果。秋天里,從開學到現在,好幾個星期過去了,校園里植物發(fā)生了什么變化?(可結合第2課課外作業(yè)及學生精彩發(fā)現激發(fā)學生探究欲。)

      討論:我們可以觀察植物哪些變化?我們怎樣觀察?

      首先得測量樹干是否變粗了,我們得在樹干同一高度連續(xù)測量三次,取接近值(三年級孩子尚未接觸過平均值數學解法);過一個階段再同樣測量進行記錄。能不能看出樹干變化呢?

      數數每天有多少落葉。菊花花苞長得怎么樣了?

      狗尾草會枯死嗎?樟樹果實又是怎樣變化呢?

      二、觀察葉生長變化

      可以測量一條樹枝上最大葉子、最小葉子和中間大小葉子長度或寬度,并做好記錄,看一個階段后它們分別有什么變化?還可以觀察樹葉其他變化。

      從一棵樹樹葉大小不同、軟硬不同中,我們知道了什么?

      從一片樹葉顏色變化過程中,我們又知道了什么?

      三、實地觀察記錄植物莖、葉

      1、活動:根據討論結果,我們分小組按計劃到校園內進行觀察,記錄下第一手資料。(活動時間約15分鐘)

      2、交流:匯報我們觀察數據,思考這些數據能說明什么問題?

      落葉數量說明什么問題?一條樹枝上有大小不同樹葉,說明什么問題?如果以后測量得到數據變化很大,說明什么?如果變化不大,又怎樣理解?

      四、記錄一種植物變化情況

      我們還可以同時觀察田野、路邊和家里植物發(fā)生了什么變化?

      就這樣一直觀察你所選擇那棵樹或草,觀察它們在秋冬季變化,一個月觀察一次,把觀察結果記錄在表中,你能做到嗎?

    三年級科學教案15

      教學目標

      1.能制定計劃,采用走訪、等形式中的兩種以上的方法進行調查,了解一種植物的生產、加工、以及成為我們食物的過程;能用排序、分類的方法處理收集到的信息,并將整理的信息記在記錄本上;能用自己的語言簡述本小組的研究過程和結果。

      2.積極與小組同學合作;樂于傾聽其他組的研究情況,并進行評議;尊重其他同學的不同觀點和評議。

      3.了解人的衣、食、住、行都離不開植物,并能舉出生活中利用植物的例子。

      內容設計

      我們的衣、食、住、行都要用到植物,特別是在“食”上。本課設計的活動主要是植物與我們飲食的關系,最后討論一下植物與我們生活的其他方面的關系。本課設計了三個活動。

      (1)了解能吃的植物有哪些。第二單元中的種植物是一個連續(xù)的過程,此時,生長周期短的植物,如蠶豆、豌豆等,已經可以收獲能制定計劃,采用走訪、生產基地調查、市場調查、收集圖書、網上查找,本課從收獲春天的植物的果實入手,引出“能吃植物有哪些?”的問題上。這個問題可以是一個前測,了解學生對于生活中的食物來源途徑知道多少。

      (2)調查一種植物怎樣到我們餐桌上的。學生先選擇一種感興趣的植物,然后興趣相同的同學組合成小組,共同調查這種植物是怎樣生產、加工,最后成為我們的食物的。在調查過程中,使學生體會到植物的生產是一個社會化的復雜過程。調查過程中,小組同學合作收集資料、整理資料,最后與全班同學交流和匯報。

      (3)了解生活中哪些地方需要植物。植物除了可以做我們的食物,還可以在其他方面為人類服務,如美化環(huán)境。讓學生討論植物與我們生活的密切關系,使學生感受到植物在人們生活中的重要要位。

      教學準備

      活動(1):了解當地常見的食用植物種類:糧食、蔬菜、水果、干果各有哪此,收集它們被生產、運輸、銷售、加工過程的資料。

      活動(2):搜集植物與人類生活相關的其他資料,如:美化環(huán)境(觀賞植物)、衣(棉花、桑葉)、住(建筑、家具)行(草鞋、行道樹、花壇)等方面以及茶葉、中草藥等特殊用途的植物。

      導入:

      師:同學們,你們看老師帶來了什么?各種各樣的果實

      看到這些果實,你有什么問題提出?

      生:可以吃嗎?

      生:是從哪里來的?它的植物是什么樣的?它怎樣吃?

      師:好的,同學們,你們提出的問題我們可以一起解答。

      一、選擇一種植物,了解它的一生。

      1.出示一份研究計劃

      日期:20xx年6月9日

      溫度:18——29℃

      小組成員:柯奇、王麗、劉云輝、金煊

      研究計劃:研究問題:

      研究方法:

      1.訪問別人

      2.查書

      3.上網查資料

      4.分小組,制定自己的研究計劃。

      3.教師提供各種提供信息的資料計算機書集等

      5.各小組交流。

      二、了解植物與人類的關系

      1.討論:植物和我們有哪些聯(lián)系?

      2.匯報:生活——食物、穿衣——居住——走路、藥用——制成藥

      板書:種子—植物—開花—結果實——產品

      作業(yè):查閱有關種植技術的發(fā)展。

      小結:小組交流時氣氛熱烈,小組交流的方式非常適合這樣的課,因為孩子們這方面知識很豐富,如果采用舉手發(fā)言的方式,但想必會讓許多孩子喪失許多表達的機會。這樣,就可以讓他們有充足的舉手發(fā)言的機會與時間。

    【三年級科學教案】相關文章:

    三年級科學教案11-08

    三年級科學教案12-19

    三年級上冊的科學教案04-13

    三年級科學教案人教版12-03

    三年級科學教案模板10-26

    三年級人教版科學教案11-06

    三年級下冊科學教案06-17

    三年級科學教案人教版12-03

    小學科學教案三年級04-10

    《蝸牛》三年級上冊科學教案07-04

    国产一级a爱做免费播放_91揄拍久久久久无码免费_欧美视频在线播放精品a_亚洲成色在线综合网站免费

      最新AV网址免费在线观看 | 亚洲一本大道在线 | 亚洲片国产一区一级在线观看 | 亚州另类欧美综合一区 | 五月婷婷免费视频在线观看 | 色豆豆久久免费网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