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科學有彈性的物體教案

    時間:2023-02-28 09:12:53 科學教案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大班科學有彈性的物體教案

      作為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是教學活動的總的組織綱領和行動方案。那要怎么寫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大班科學有彈性的物體教案,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大班科學有彈性的物體教案

    大班科學有彈性的物體教案1

      活動設計背景

      物體的膨脹是指物質遇熱、水或氣體膨脹的性質。這種現象在我們生活中比較常見,孩子對物體膨脹的現象在生活中遇到過,但是對于為什么會產生這種現象的經驗還不是很系統,很科學。因此在學前班開展“物體的膨脹”的科學探索活動,不僅可以幫助幼兒整合、梳理、提升這方面的知識經驗,還可以激發幼兒對周圍生活的觀察,感受到科學就在我們身邊。這也是我們所提倡的“幼兒園科學教育是一種啟蒙教育”理念。

      活動目標

      1、通過操作,感知物體膨脹的現象,初步了解物體膨脹的條件。

      2、激發幼兒的探索欲望,培養他們獨立思考能力。

      3、學會比較觀察的方法。

      4、對科學活動感興趣,能積極動手探索,尋找答案,感受探索的樂趣。

      5、發展幼兒的觀察力、想象力。

      教學重點、難點

      1、讓幼兒能理解“膨脹”的條件。

      2、讓幼兒學會觀察物體的方法。

      活動準備

      幼兒操作材料:干的木耳、銀耳、壓縮海綿、氣球、冷水、水杯。

      教師操作材料:1、用水泡過的黃豆和干黃豆。

      2、木耳、銀耳、粉條、玉米若干。

      3、癟的乒乓球、透明杯若干、開水瓶、酒精燈。

      教學過程

      隨著音樂進

      一、導入活動、比較干黃豆和水發黃豆的不同。

      師:昨天老師和小朋友一起泡了一些黃豆,現在,我們來比一比泡過的黃豆有什么變化?為什么?

      師:用水泡過的黃豆大了,因為黃豆遇水會變大,這種現象叫膨脹。膨脹就像變魔術一樣,現在我們就來學習物體的膨脹。出示課題:物體的膨脹。學生跟讀。積累詞匯。

      二、出示目標:

      1、通過小朋友動手操作,知道物體膨脹的現象。

      2、了解物體膨脹需要的條件。

      3、在生活學習中學會比較觀察的方法。

      三、感知物體膨脹現象

      學生操作

      1、猜一猜

      師:老師給小朋友們準備了一些有趣的禮物,誰來猜一猜它們怎么能膨脹

      2、做一做

      教師操作

      學生觀察比較

      小結:用熱水泡很快膨脹了,而小朋友泡的東西膨脹的慢一些,原來溫度也能影響物體膨脹的快慢。

      3、感知某些物體遇熱膨脹的現象。

      (1)出示玉米粒問:這是什么?請你摸一摸,有什么感覺?怎樣才能使玉米變成爆米花?為什么?讓學生品嘗。

      (2)老師給你們變個魔術,出示粉條讓學生說是什么?老師操作。

      課堂小結:象木耳、銀耳、玉米、氣球等有的'遇熱能變大,有的遇水能變大,有的遇氣能變大,這些都是物體的膨脹。

      四、利用物體膨脹的現象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問題。

      1、現在我們知道有些物體遇熱能膨脹,有些物體遇水能膨脹,有些物體遇氣能膨脹,今天老師遇到了一個難題,你們愿意幫忙解答嗎?

      昨天老師不小心把乒乓球踩癟了,小朋友和你的號朋友一起幫老師想想辦法,怎樣才能讓它鼓起來,為什么?

      師啟發,學生說、教師操作、學生觀察。

      五、說出生活中的膨脹現象。

      師:你們真聰明,物體的膨脹現象真的給我們生活帶來了許多方便,生活中還有許多膨脹現象你們都見過那些?

      1、學生說

      2、看書本

      3、看短片

      六、全課總結

      今天,小朋友知道了有些物體遇熱能膨脹,有些物體遇水能膨脹,有些物體遇氣能膨脹,生活中的膨脹現象有很多,如果小朋友還有新的發現再來告訴大家吧!

      七、知識延伸

      回去把裝滿水的礦泉水瓶放在冰箱的冷凍層里,兩天后再去看看有什么現象發生。

      教學反思

      本次科學活動結束后,總的來說完成了教學任務,達到了預定的教學目標,這次活動的成功依賴以下幾方面:

      一、選材從幼兒的興趣入手。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生活中的膨脹現象很多,幼兒一直不會用一個合適的詞語來說明這個現象,幼兒總以為吸水后膨脹的物體是長大了,他們主動花錢買來遇水膨脹的球球兒告訴老師說,是球球兒長大了。這說明幼兒對物體膨脹是感興趣的,在課堂上幼兒的積極性很高再次證明選材是成功的。

      二、活動目標制定科學、明確,內容緊扣目標,幾個環節緊密相連,一個環節解決一個問題,教學環節清晰,探索由淺入深,層層遞進,我始終將目標明確手心,在整個活動中,通過實驗引導幼兒主動探索,感受并體驗科學發現的樂趣,并獲得相關經驗,使幼兒真正成為活動的主人。

      三、教學設計遵循了幼兒的年齡,符合〈綱要〉精神,讓幼兒在玩中學,這節課成功地把幼兒無疑獲得的經驗轉為了有意的科學探索。難點突破輕松有效。

      四、活動中我的教態親切,整個活動中幼兒都是愉快的,師幼關系融洽,作為幼兒探索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

      最后我在活動結束后留了知識延伸作業,實驗的結果讓學生對冷膨脹有點認識。

      活動中也有不足之處,教師駕馭幼兒、駕馭語言的能力有待提高,語言不夠精煉,不夠藝術,不夠嚴密。這都將在以后的教學中不斷學習提高。

    大班科學有彈性的物體教案2

      活動目標:

      1.能仔細觀察,感知各種物體在空中都會自由下落。

      2.通過動手操作,探究物體的下落速度跟重量、形狀與掉落方向有關,學會做記錄并能清楚地表達自己的發現。

      3.對物體下落的現象產生興趣及探索欲望。

      4.發展動手觀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簡單的實驗記錄方法。

      5.發展合作探究與用符號記錄實驗結果的能力。

      活動準備:

      每組相同的普通紙兩張,大小相同的黑卡紙一張,橡皮泥一盒,積木一塊,石頭一塊,剪刀一把,筆一支,記錄表一張。

      活動過程:

      1.教師引導幼兒探索物體都有下落現象。

      (1)教師引導:教師手里拿著一塊積木,提問如果松開手會怎么樣,教師操作,并用多種方式拋、扔。提問,所有東西都會這樣嗎?

      (2)幼兒試驗:請小朋友運用多種材料試一試,看看和剛才的猜想是不是一樣。

      (3)幼兒分享結果,教師總結。

      2.比較不同物體下落的速度。

      (1)提問:剛才你們都扔了那些東西?它們落下來的速度一樣嗎?哪些快哪些慢?

      (2)請個別幼兒上來示范,教師引導要在同一高度松手來比較。

      (3)幼兒再次操作,并將結果記錄在紙上。

      (4)教師將結果貼在黑板上展示,請幼兒回答發現了什么,幼兒猜想為什么有些速度快有些慢。

      3.探究物體下落速度與什么有關。

      (1)教師引導幼兒正確操作,比較普通的紙和黑卡紙的下落速度不同,請幼兒回答發現了什么,驗證速度與重量有關。

      (2)幼兒操作,不增減東西,怎樣使兩張相同的普通紙掉落的速度不同,再交流討論。驗證速度與形狀和下落方向有關。

      活動延伸:

      將材料投放到區角內,鼓勵幼兒運用不同的材料對生活中的落體運用現象進行新的設計,嘗試改變物體下落的速度。

      活動反思:

      1、第一個環節沒有讓幼兒充分體驗物體都是下落的,示范的'時候關于如何拋和最終結果這兩個指令不明確。這個環節只作為初步感知,不應該占活動的大部分時間。

      2、第二個環節比較時,應讓幼兒在五中材料中隨意選擇兩者進行比較,如果五種比較則很難有明確結果,也浪費時間。在幼兒操作之前我引導幼兒應該在同一高度松手來比較,但是幼兒實際操作過程中并沒有都這么做,有的根本沒有兩兩比較就憑感覺寫結果,幼兒較亂,應該讓幼兒上來分享他是怎么比較的,也可以讓幼兒將下落的過程畫下來。

      3、材料選擇:用紙來做實驗每次都受空氣阻力會導致速度不同,而且形狀不固定。應選用重量相同形狀不同、形狀相同重量不同的材料來比較,這樣更加能控制變量,要先從幼兒最易認同的經驗來探究。材料投放的時候應隨著環節的遞進一步步投放,不應所有的都放好。

      4、科學活動目標應該是讓幼兒學會怎樣探究,而結果并不是很重要。

      5、第三環節應該讓幼兒操作之后再得出結論,挑戰幼兒原有經驗。

    大班科學有彈性的物體教案3

      【活動目標】

      1、發現物體扔到空中會自由下落,不同物體下落的速度有快有慢。

      2、知道物體下落有直線和曲線之分,嘗試用自己的方式對不同物體按下落方式進行記錄。

      3、探索同一物體形狀不同下落情況也不同。

      4、激發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

      5、培養幼兒觀察能力及動手操作能力。

      【活動準備】

      各種糖紙、羽毛、報紙、塑料積木、球、繩、沙包等,記錄紙、筆,白紙人手兩張。

      【活動過程】

      一、引題。

      秋天到了,一片片樹葉落下來,樹葉落下來是怎么樣的?(幼兒自由講述)

      二、幼兒探索并討論。

      1、幼兒猜想并嘗試:你桌上東西落下是怎么樣的?每一樣東西都試一試。

      2、引導幼兒和同伴比較,發現物體下落時的異同。

      “請你找一個好朋友比一比,看看你們手里的東西落下來有什么不一樣?”

      3、幼兒交流:

      (1)你有什么發現嗎?(幼兒自由交流)

      (2)為什么有的物體落的快,有的物體落的慢?

      4、小結:所有的物體都會下落的,不同物體下落的速度有快有慢。

      5、師演示一張皺紙和一塊積木,引導幼兒觀察,發現物體下落路線是不一樣的。

      三、幼兒分組探索,按照物體下落的'路線進行歸類記錄。

      1、請幼兒分組實驗,觀察桌上的物體的下落方式,并商量用自己的方式進行記錄。“請你再去試一次,把你的發現記錄在紙上,你這些東西按照落下的路線記在紙上。”

      2、每組派一個孩子交流各組的發現,并介紹自己的記錄方法。

      “你是怎么記錄的?”“你有什么新的發現?”

      3、教師小結:不同物體下落的路線不一樣,有的是直線的,有的是曲線的,直線的落地快,曲線的落地慢。

      四、引導幼兒進一步探索同樣的東西形狀不同,落下來的情況也不同。

      1、(出示相同的兩張紙)幼兒猜想:你可以用什么辦法讓他們落下的時候不一樣?

      2、幼兒自己嘗試,教師引導幼兒將紙折成不同的形狀。

      3、交流:你用了什么辦法?

      【活動延伸】

      讓幼兒回家用手帕或塑料待做降落傘,觀察其與其他物體下落的不同。

      【活動反思】

      1、第一個環節沒有讓幼兒充分體驗物體都是下落的,示范的時候關于如何拋和最終結果這兩個指令不明確。這個環節只作為初步感知,不應該占活動的大部分時間。

      2、第二個環節比較時,應讓幼兒在五中材料中隨意選擇兩者進行比較,如果五種比較則很難有明確結果,也浪費時間。在幼兒操作之前我引導幼兒應該在同一高度松手來比較,但是幼兒實際操作過程中并沒有都這么做,有的根本沒有兩兩比較就憑感覺寫結果,幼兒較亂,應該讓幼兒上來分享他是怎么比較的,也可以讓幼兒將下落的過程畫下來。

      3、材料選擇:用紙來做實驗每次都受空氣阻力會導致速度不同,而且形狀不固定。應選用重量相同形狀不同、形狀相同重量不同的材料來比較,這樣更加能控制變量,要先從幼兒最易認同的經驗來探究。材料投放的時候應隨著環節的遞進一步步投放,不應所有的都放好。

      4、科學活動目標應該是讓幼兒學會怎樣探究,而結果并不是很重要。

      5、第三環節應該讓幼兒操作之后再得出結論,挑戰幼兒原有經驗。

    大班科學有彈性的物體教案4

      活動目標:

      1.讓幼兒探索有彈性的物體,獲取有關彈性的科學經驗。

      2.激發幼兒探索科學現象的興趣,培養其關心周圍事物的習慣。

      3.培養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于大膽探究和實驗。

      4.愿意大膽嘗試,并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學習用語言、符號等多種形式記錄自己的發現。

      活動重難點:

      活動重點:激發幼兒探索科學現象的興趣,培養其關心周圍事物的.習慣。

      活動難點:讓幼兒探索有彈性的物體,獲取有關彈性的科學經驗。

      活動準備:

      1.操場蹦床跳墊

      2.彈簧及帶彈簧的玩具、用具(拉力器、彈簧秤),其他有彈性的物體(各種橡皮筋、各種皮球、海綿塊)。

      3.無彈性的物品(粉筆、金屬飯碗、金屬水杯)

      活動過程:

      一、討論

      1.教師:小朋友在玩彈跳墊時身體有什么感覺?

      2.教師:你們知道身體為什么會向上跳嗎?

      二、教師講解

      1.講解彈簧回彈現象,并演示彈簧伸縮回彈

      三、幼兒互動

      1.準備好有事彈性的物體擺放在課桌上,請小朋友試著去拉一拉、壓一壓、捏一捏,看看有什么變化。

      2.教師用身體語言演示彈性的特點(如彈跳、彈簧步等),帶領小朋友一起來跳一跳。

      3.準備好有事彈性的物體擺放在課桌上,再請小朋友試著去拉一拉、壓一壓、捏一捏,看看有什么不同。

      四、分辨有彈性的物體和沒有彈性物體

      1.彈性的物品(彈簧、皮球)彈起來有沒有趣?

      2.小朋友們說說看還有那些東西是有彈性的?

      3.小朋友們再說說看那些東西是沒有彈性的?

      五、結束部分:

      表揚幼兒們的表現,讓幼兒們在鼓勵中成長,獲得自信和成功的喜悅。

    大班科學有彈性的物體教案5

      活動目標:

      感知、探索物體的彈性,初步了解彈性在生活中的應用。

      活動準備:

      一些彈性的物品和各種球(皮球、塑料球、石球、沙袋球、彈力球、玻璃球等)

      活動過程:

      一、觀察發現

      1、 師;“小朋友,你喜歡球嗎?你都見過哪些球?”

      (幼兒自由回答皮球、彈力球、足球-----)

      2、 師:“你們知道哪些球能拍?哪些球不能拍呢?

      3、幼兒一邊回答,教師一邊畫出各種球類并進行分類。

      二、動手操作

      1、師:“今天,王老師給你們準備了許多球,我們一起來玩拍球的`游戲。”

      幼兒自愿選擇球類來拍。

      2、教師;“小朋友玩的真高興,那么在玩拍秋的時候,你發現了哪些秘密呢?”

      為什么有的球能拍,幼兒球不能拍呢?

      幼兒自己總結:皮球、足球有彈性,能拍起來。玻璃秋、石球沒有彈性,不能拍起來。

      3、教師準備一些有彈性的握力,請幼兒玩一玩,拉一拉看看發現了什么,幼兒在操作中發現的物體變化記錄下來。

      如有彈性的物體下面畫“ ” 沒有彈性物體下面畫“ ”

      三、幼兒探索中嘗試

      師:“小朋友,你試一試、想一想能把大海棉塞進小瓶里嗎?為什么?”

      師:“你能把很短的橡皮筋變的很長嗎?為什么?”

      幼兒通過動手發現后總結經驗:橡皮筋、海綿有彈性,手拉、捏都會變形、松開手后這些東西又恢復原狀。

      四、發散幼兒思維,生活中尋找彈性物體。

      1、幼兒尋找幼兒園、家里和生活中那些物體有彈性?

      2、在自己身上找一找哪些物體有彈性?

      五、互相交流

      請小朋友說一說“彈性”物品給我們的生活、學習都帶來哪些好處?

      六、幼兒自制彈性玩具。(彈力球)

    大班科學有彈性的物體教案6

      活動目標:感知、探索物體的彈性,初步了解彈性在生活中的應用。

      活動準備:一些彈性的物品和各種球(皮球、塑料球、石球、沙袋球、彈力球、玻璃球等)

      活動過程:

      一、觀察發現

      1、師;“小朋友,你喜歡球嗎?你都見過哪些球?”(幼兒自由回答皮球、彈力球、足球-----)

      2、師:“你們知道哪些球能拍?哪些球不能拍呢?

      3、幼兒一邊回答,教師一邊畫出各種球類并進行分類。

      二、動手操作

      1、師:“今天,王老師給你們準備了許多球,我們一起來玩拍球的游戲。”幼兒自愿選擇球類來拍。

      2、教師;“小朋友玩的真高興,那么在玩拍秋的'時候,你發現了哪些秘密呢?”為什么有的球能拍,幼兒球不能拍呢?

      幼兒自己總結:皮球、足球有彈性,能拍起來。玻璃秋、石球沒有彈性,不能拍起來。 2、教師準備一些有彈性的握力,請幼兒玩一玩,拉一拉看看發現了什么,幼兒在操作中發現的物體變化記錄下來。

      如有彈性的物體下面畫“ ”沒有彈性物體下面畫“ ”

      三、幼兒探索中嘗試

      師:“小朋友,你試一試、想一想能把大海棉塞進小瓶里嗎?為什么?”

      師:“你能把很短的橡皮筋變的很長嗎?為什么?”幼兒通過動手發現后總結經驗:橡皮筋、海綿有彈性,手拉、捏都會變形、松開手后這些東西又恢復原狀。

      四、發散幼兒思維,生活中尋找彈性物體。

      1、幼兒尋找幼兒園、家里和生活中那些物體有彈性?

      2、在自己身上找一找哪些物體有彈性?

      五、互相交流

      請小朋友說一說“彈性”物品給我們的生活、學習都帶來哪些好處?

      六、幼兒自制彈性玩具。(彈力球)

    大班科學有彈性的物體教案7

      活動目標:

      1、讓幼兒發現物體扔到空中會自由下落,不同的物體下落的速度有快有慢。

      2、培養幼兒動手試驗和觀察的能力。

      3、激發幼兒對科學探索的興趣。

      4、能在情景中,通過實驗完成對簡單科學現象的探索和認知,樂于用自己的語言表達所發現的結果。

      5、通過實際操作,培養幼兒的動手操作能力。

      活動準備:

      各種糖紙、報紙、小塑料玩具、沙包。

      活動過程:

      1、激發幼兒探索興趣。

      師:“小朋友,你們見過樹葉落下來的樣子嗎?它和樹枝落下來的樣子有什么不一樣?”

      2、讓幼兒自己試驗、探索。

      (1)師:“今天我們也來做一個扔東西的游戲,看看你能把這些東西扔多高,再看看它會怎么樣?最后是怎樣落下來的,落下來時有什么不一樣?”啟發幼兒觀察東西無論扔多高總要掉下來,掉下來是有快有慢的。

      (2)“你扔沙包的時候有什么感覺?扔塑料帶的.時候呢?什么樣的東西可以扔的高?你發現什么東西落得快?什么東西落得慢?為什么?(重的東西落得快,輕得東西落得慢)

      (3)“你能讓它們不落下來嗎?(如用嘴對它吹氣,向上打它,但一停止仍回掉下來。)東西不管扔多高,它都會落下來,但落下來有快有慢,輕得東西落得慢,重的東西落得快。”

      3、引導幼兒進一步探討同樣的東西形狀不同落下的情況也不同。

      師:剛才我們發現重的東西落得快,我們現在用兩張一樣的紙,一個揉成紙團,一個不揉,讓它們比一比,看看會怎么樣,為什么會這樣?(紙團扔得高,落地快,沒有揉的紙扔得低,落得慢。)

      4、小結:今天,我們發現扔到空中的東西都會落下來,輕的、大的東西扔不高,落下來的速度也慢;重的、小的東西扔得高,落得也快。

      5.活動延伸:剛才小朋友發現一張紙扔不高,那我們有什么辦法讓它扔得高呢?(揉成紙團、折成飛機。)我們來做一架紙飛機,比一比看誰飛得高,飛得遠。

      活動反思:

      1、第一個環節沒有讓幼兒充分體驗物體都是下落的,示范的時候關于如何拋和最終結果這兩個指令不明確。這個環節只作為初步感知,不應該占活動的大部分時間。

      2、第二個環節比較時,應讓幼兒在五中材料中隨意選擇兩者進行比較,如果五種比較則很難有明確結果,也浪費時間。在幼兒操作之前我引導幼兒應該在同一高度松手來比較,但是幼兒實際操作過程中并沒有都這么做,有的根本沒有兩兩比較就憑感覺寫結果,幼兒較亂,應該讓幼兒上來分享他是怎么比較的,也可以讓幼兒將下落的過程畫下來。

      3、材料選擇:用紙來做實驗每次都受空氣阻力會導致速度不同,而且形狀不固定。應選用重量相同形狀不同、形狀相同重量不同的材料來比較,這樣更加能控制變量,要先從幼兒最易認同的經驗來探究。材料投放的時候應隨著環節的遞進一步步投放,不應所有的都放好。

      4、科學活動目標應該是讓幼兒學會怎樣探究,而結果并不是很重要。

      5、第三環節應該讓幼兒操作之后再得出結論,挑戰幼兒原有經驗。

    大班科學有彈性的物體教案8

      一、活動題目

      物體間的空隙

      二、活動目標

      幼兒通過操作,感知物體的內部是有間隙的;同一容器內的物體與物體間也是有間隙的。培養幼兒科學、有序、合理安排空間的思維方式。

      三、適用對象

      大班

      四、活動所需資源

      每組一個托盤,盤內有一個空廣口玻璃瓶、一碗石頭(10塊左右)、2/3碗小石子、l/3碗沙子、1/3碗水(礦泉水瓶也可)、一把小勺、一根筷子、畫有玻璃瓶輪廓的記錄紙和筆、指偶小兔。

      五、活動過程

      讓幼兒觀察桌上擺放的實驗用品:石頭、小右子、沙子和水、一把小勺、一根筷子、畫有玻璃瓶輪廓的紙和筆。說一說,石頭、小石子、沙子和水有什么不同。

      (1)沙子和水能流動,石頭、小石子的形狀是各種各樣的.,摸起來比沙子更扎手,而且石頭比小石子兒大,也比小石子重。

      (2)小石子比沙子大而重,水是無味的,而石頭、小石子和沙子聞起來有泥巴的味道。

      (3)水是透明的,抓不住的,而石頭、小石子和沙子是能用手拿起來的。

      探究的問題:你能把石頭、小石子兒、沙子和水都裝到一個瓶子里嗎?試一試。幼兒用兩種方法把石頭、小石子兒、沙子和水裝到一個瓶子里。

      (1)先裝大石頭,再依次裝小石子兒、沙子和水。

      (2)先裝水,再依次裝沙子、小石子和大石頭。

      記錄實驗過程。說一說我的發現。

      (1)先裝了大石頭,因為大石頭占的地方大,然后又放了些小石子,這樣小石子就把一些空隙給填上了。后來又放了一些沙子,沙子又把石子間的縫隙填上了。最后倒水,水把更小的縫也給填上了。

      (2)先倒水,再裝沙子、小石頭和大石頭,沒有成功。

      六、注意事項

      1.實驗前教師要掌握好材料提供的量,以裝滿瓶口為準,課前應預先操作幾遍。

      2.本實驗先裝大石頭,再裝小石子、沙子和水,這樣裝得較多。

      3.實驗前教師應講明注意事項:拿石頭時要輕拿輕放,舀沙子時應小心,以防散落一地。

      4.提示幼兒應邊做實驗邊記錄。

      5.實驗前應讓幼兒知道,應把物品都裝進瓶子里面,堆高至瓶口以上就算失敗了。

      6.為幼兒多準備幾份相同的材料,以備幼兒再次探索時使用。

      活動反思

      這次活動主要是引導孩子們探索規則的物體之間,在量都比較多的情況下,怎樣把它們都裝進去的方法,也就是哪種方法裝的更多。在接下來,我們還要和孩子們進一步的探索不規則的物體之間的間隙,比如:核桃、花生、小米,還有石頭、石子、沙子、水等物體之間的間隙,以及不同物體量的增多和減少后,還有哪些方法也是可以成功的等。

    大班科學有彈性的物體教案9

      【活動設計】

      有彈性的物品在我們的周圍非常的普遍,孩子喜歡玩一些利用彈性的原理制作的小玩具,但是他們只是覺得這類玩具好玩并不知道它的一些科學原理,而作為教師要根據他們的生活經驗適當地對其進行科學啟蒙,激發他們探索科學的興趣。本活動的設計主要是通過讓幼兒觀察、探索、操作等來理解物體的彈性。

      【活動目標】

      1、對彈性物品感興趣,并能大膽探索。

      2、發現彈性的特點,物體受力時,它的形狀就會發生變化;不受力時,它又能回到原來的'樣子。

      3、教幼兒養成細心、認真的學習態度。

      4、激發幼兒在集體面前大膽表達、交流的興趣。

      【重點難點】

      重點:在探索、制作等過程中感知物體的彈性。

      難點:嘗試用簡單的符號記錄活動的發現并能用較完整的語言表述出來。

      【活動準備】

      1、刺猬球、羊角球、皮筋、絲襪每人1份。

      2、乒乓球、夾子、橡皮泥、手鏈。

      3、石頭、海綿、毛衣、彈簧、彈力球、玻璃珠、氣球、記錄表每組1份。

      【活動過程】

      一、玩一玩,初步感知彈性——請幼兒自選玩具,玩耍中初步感知彈性。

      提問:今天,老師給你們準備了好多好玩的東西,這些東西都有一個小秘密,請小朋友選自己喜歡的東西玩一玩,可以壓一壓,拉一拉,去發現他們共同的秘密。

      幼兒玩操作材料,教師巡回觀察指導。

      分享:說說你玩了什么?你是怎樣玩的?

      歸納:像刺猬球,羊角球,絲襪,皮筋這些物品,我們一用力,它們有的會變大,有的會變長,還有的會凹進去一些,我們不用力了,它們又都回到原來的樣子,這些物品都有彈性。

      二、比較嘗試,認識彈性物品和沒有彈性的物品。

      教師出示夾子,乒乓球,手鏈,橡皮泥,讓幼兒猜想哪些物品有彈性,哪些沒有彈性,并注意驗證認識有彈性的和沒有彈性的物體。

      三、分組實驗,鞏固對彈性的認識。

      1、師:現在老師這里有一組東西,小朋友們看看,然后猜猜這些東西哪些有彈性,哪些沒有彈性,討論說說并記錄。

      2、分組實驗,填寫記錄卡。如果你認為這樣東西有彈性,你就在“有”這個格子下打“√”,如果你認為這樣東西沒有彈性,你就在“沒有”這個格子下打“X”。

      3、展示幼兒的記錄表,請幼兒自由表達操作中的發現并與預測的進行比較。

      四、聯系生活實際,加深對彈性物品的認識和理解。

      在我們家里有哪些彈性物品呢?(沙發、席夢思、床墊子……)在我們的活動室里,幼兒園里有哪些彈性物品?(蹦蹦床、皮球、羊角球……)在你們的身上有哪些彈性物品?(松緊褲帶、襪子、皮筋、皮膚……)

      五、教師總結。

      課后反思:本堂課氣氛活躍,孩子興趣很濃,達到了活動目標,但對于彈性的極限沒有闡釋清楚,以后備課需要思考的更全面一些。

    【大班科學有彈性的物體教案】相關文章:

    有彈性的物體大班科學教案11-10

    有彈性的物體的科學活動教案07-10

    有彈性的物體的科學活動教案08-25

    大班科學領域教案《物體的彈性》08-23

    《有彈性的物體》教案12-01

    中班科學教案:認識有彈性的物體06-28

    物體的彈性中班科學教案11-11

    中班科學教案:認識物體的彈性07-01

    中班科學教案:認識物體的彈性07-01

    国产一级a爱做免费播放_91揄拍久久久久无码免费_欧美视频在线播放精品a_亚洲成色在线综合网站免费

      久久久国产精品视频! | 亚洲欧美国内在线播放 | 亚洲一区二区少妇 | 最新国产精品精品视频 | 亚洲伦理AⅤ一区二区三区 在线观看免费h视频网站 | 亚洲人成亚洲人成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