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追問時機的把握的論文
追問,就是追根究底地問,是指在學生回答老師的提問后,教師再次進行提問,以進一步實現下一教學目標。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及時而有效的追問是教師課堂教學機智的展現,更是教師主導作用淋漓盡致的發揮。追問好比一條小船,將學生從疑問的此岸引渡到成功的彼岸;追問好比一架梯子,引導學生從思維的低處提升至思想的高處。要使追問及時而有效,關鍵在于時機的把握、火候的掌握。
一、課堂教學追問重在把握時機
無論是對癥出擊、雪中送炭還是趁熱打鐵,追問都要講求適時、相機而問,這也許就是所謂的良機。也就是說,只有學生在進行了充分的思考之后,思維處于一種由起點邁向終點但尚未達到終點的中間靠后狀態時,追間才是最有效的。
1.追問于思維混沌時,柳暗花明又一村
小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辯證邏輯思維能力均處于初步發展階段,思考問題并非一帆風順、暢通無阻,暫時停滯、相持不下的情況時不時會發生。尤其當教師提出有一定難度的問題時,學生的思維會出現山重水復疑無路的困境。這個時候教師不能袖手旁觀,而是要及時為學生搭建一個思考的腳手架相機誘導,再配以恰當的追問,或許就會進人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良好境地。
如教學《通往廣場的路不止一條》中,我問到課文關于編織毛衣的事寫得詳細,而舉辦時裝展的事寫得簡單,可不可以干脆不寫呢?學生爽快地回答不行,當我間為什么不行時,可能是因為問題有一定的'難度,學生回答不上來,課堂上出現了二三秒鐘的僵持。我馬上改變策略,在屏幕上展示:此后,我一直把父親的教導記在心間。父親的教導讓我一生受用不盡一一通往廣場的路不止一條。再提問時給予提示:從這兩句話中你們體會到了什么?由于得到提示,很多學生想到如果不寫第二件事就沒說服力,就不能證明通往廣場的路不止一條這一道理。當再問到把第二件事也像第一件事那樣寫詳細,行不行時,學生們也有自己的看法,有的說寫得詳細反而是畫蛇添足,有的說寫得再詳細都突出不了通往廣場的路不止一條這個道理,還有的說那樣就詳略不當了。詳略得當,應該是有利于突出中心的就詳細寫,聯系不太大但又有必要交代的應該略寫。教師適當的提示和追向,為學生打開了思路。
2.追問于思考不深時,讓智慧走向深處
由于小學生的知識面有限,社會經驗缺乏,在語文學習中,他們對問題的思考認識難免停留于表面,思考不深。這時,教師適時的、恰當的追問,為學生搭設思維的跳板,幫助他們開拓思路,就能激活學生思維,進一步激起學生思維的火花,就能引導學生在更高層次上思考間題,更深人透徹地理解課文內容。
3.追問于偏差發生時,使理解走向精準
心理學家蓋耶認為:誰不考慮嘗試錯誤,不允許學生犯錯誤,就將錯過最富成效的學習時刻。小學生的認知水平、理解能力有限,在思考回答語文問題時,時常會思考得不周密或者由于本身認知上的錯誤,偏離文本的基本價值或者情感。這個時候,教師可抓準時機適當追問,引導學生回歸文本主旨。學生的回答偏離目標時,進行矯正追問;回答不完整時,追問提醒學生完善回答;答非所問時,追問定向;回答凌亂時,追間幫助學生梳理思維。如一位教師教學《荷花》時,起先提問:作者看到了什么樣的荷花?學生回答:全部綻開的荷花。學生沒能準確描寫出荷花的特點,不貼切。于是教師以是嗎反間,提醒學生注意。馬上有學生糾正:老師,應該說是形狀各異的荷花!教師趁機追問:說得再具體一點!學生:作者先寫葉,再寫花。寫葉,挨挨擠擠,像一個個大圓盤。寫花,分類寫。有的已開出兩三片花瓣兒,有的全綻開了,有的才是含苞欲放的花骨朵!教師肯定的同時,繼續打破砂鍋問到底:說得很好!哪位能把葉子的形狀特點和花開的三種類型再簡練一下?葉子的形狀是密,形狀是圓。花有三種類型:半開的,全開的,未開的(花骨朵)。教師仍窮問不舍:請大家再想一想,作者用什么手法或者說方法將荷花寫得如此形象、逼真?這樣,比喻手法的運用被啟然引出。這位教師巧妙地運用了追問的技術與方法,使學生對文本的理解越來越精準。
4.追間于意外發生時,演繹課堂之精彩
蘇霍姆林斯基說: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預見到課的所有細節,而在于根據當時的具體情況,巧妙地在學生不知不覺中作出相應的變動。語文課堂是師生、生生間思維碰撞,情感溝通,心靈對話的動態發展過程,會出現許多教師預設之外的生成。這些意外往往是學生真情實感的流露,也可能是學生思維的亮點,或創造性學習的體現。教師如善于捕捉,善用教學機智,巧妙利用追問,就能演繹出精彩的課堂。如(頤和園》的教學中,教師用優美的語言描述長廊的美麗景色,爾后問學生:游客們,當你漫步在這樣的長廊上,你是什么樣的感覺?出乎預料,一生回答想睡覺!引得大家哄堂大笑。接下來教師的課堂處理不但沒有使課堂秩序走向糟糕,而是將學生巧妙地引向對仙境的賞析中。師:你是想說游玩這樣的長廊,心情很愜意,很放松,是嗎?生:是。生:就像仙境一樣,感覺精神一下子又有了。師:神清氣爽。生:很舒適,忍不住想拍照留念。師:拍了一張又一張,不拍可惜。
二、把握追問時機遵循的原則:三性和.,三度
在多年的教學實踐和經驗中,筆者體會到,要巧妙把握好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追問的時機,應該遵循三性和三度。
1.三性:目的性、針對性、啟發性
目的性。要根據小學語文教學目的,圍繞課文教學重點、難點來設計追問,追問要有利于實現語文課堂教學目標。
針對性。根據不同層次的學生提出難易程度不同的問題,尤其要多關注那些理解、接受能力相對弱的學生。追問切忌散漫性、盲目性,要有明確的問題指向,使學生能聽懂,知道應該往什么方向回答。追問能激發他們的興趣,增強信心,打開思路,能讓他們跳一跳,摘桃子。
啟發性。教師的追問不應是白開水一杯,讓學生感覺索然無味,而應是一杯讓人回味無窮的功夫茶,引發學生深深地思考,帶給學生諸多啟發。追問能一語點醒夢中人,能讓學生感受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美好境界;蝾惐茸穯枺驅Ρ茸穯,或逆向追問,或順向追問,或層進追問等,因課制宜,靈活運用。
三度:適度、梯度和靈活度
有效的巧妙的追問還應做到三度:
適度。即追問難易要適度。太難,大多數學生不能回答,過易,學生不屑回答,均會失去追問的價值與意義。語文課堂追問要符合小學生的認知規律,要根據學生的不同基礎、不同層次,注意不同的追問設計,要讓大多數學生參與到問題的思考、探討中,并且都有不同程度的收獲。
梯度。對于由多個提問組成的追伺要講究層次性。要根據語文課文的不同體裁特點,根據小學生的心智特點,由淺人深,由易到難,由表及里,循序漸進,梯式推進,一步步將學生思維引向深人,使J清感體驗走向深刻。
靈活度。不但注重前面提及的提問方式上的多樣運用,而且能根據課堂教學中生成性資源、意外情況、突發事件,靈活追問。借助靈活追問,將看似學生的課堂搗蛋轉化成精彩的賞析,將看似學生的惜懂無知演繹成智慧的碰撞。
問無定法,貴在得法,貴在時機的掌握。教師應該讓追間成為激活學生思維的動力、推動學生情感升華的鑰匙,實現師生的心靈對話,進而成就小學語文課堂的精彩。
【分析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追問時機的把握的論文】相關文章:
例析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追問時機的把握論文04-30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審美建構分析論文06-23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現狀分析及策略論文04-26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實效性分析論文06-23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提問技巧分析論文06-23
把握評價時機促進全面發展的論文02-18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分析以及實施對策論文03-31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論文精選05-08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論文08-11